第152章 啟用王騰
十月戰敗,看我李景隆逆風翻盤 作者:醉魚臥錦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齊泰沉著臉,後背不知何時已經濕透了,顯然他接受了李景隆所說的理論,並且推演過後,他驚恐的察覺到這是一個死循環,一個無法跳脫的死循環。
人性的貪婪沒有盡頭的,無窮無盡,曆史也因此在不斷的輪回。
齊泰目光希夷看著李景隆,聲音沙啞的問道,“此事就沒有解決辦法嗎?”
夏元吉眼神空洞,和齊泰同時開口問道,“東京王有何應對之策?”
“沒有。”李景隆回答的很幹脆。
三人聞言後,皆麵露絕望,帳內頓時變得一片死寂,
徐輝祖皺著眉頭低喝道,“唉唉唉,以後的事自有後人來應對,我們現在在這裏不是應該探討怎麽打倭寇嗎?”
見三人都看向他,徐輝祖繼續說道,“老齊,老夏,你們覺得李景隆的出兵方案有沒有什麽問題?若是沒有那就開始點將吧。”
齊泰苦笑,“先將倭寇全部趕出大明,將他們都逼到琉球國再一鍋端了,老夫覺得沒問題。”
夏元吉也點頭應道,“戰法是沒什麽問題,隻是糧草上可能不太夠,”
徐輝祖聞言眉頭一挑,沉聲問道,“是朝廷沒錢了?”
夏元吉搖搖頭,“去年的賦稅都收斂上來了,錢財倒是不缺,隻是這三個月消耗的糧食太多了,從湖廣水患朝廷支援百萬災民口糧,再到山東兩處戰場數十萬人的消耗,我上次在各地糧商手中購買的糧食已經沒剩多少了。”
打仗並不是隻給士卒口糧,隨行的民夫和徭役也是需要消耗的,十萬大軍出征,往往就要多出數倍的民夫隨行,才能保證軍隊的完整性和戰鬥力。
隨後,夏元吉苦笑的看向幾人,“我給各位交個實底,光是供給湖廣災民和山東鐵鉉他們所需要的口糧和軍糧,朝廷就已經快捉襟見肘了。”
“僅是派遣數萬大軍清剿倭寇尚能支撐一二,舉二十萬大軍征伐琉球之糧不足。”
帳內一時沉默,眾人深知糧草不足乃行軍大忌。
李景隆沉聲許久後,突然眼睛一亮,說道:“諸位,我有一個想法。現在沿海富商眾多,他們受倭寇侵擾已久,我們可以向他們借糧,並許以戰後厚利。”
眾人聽聞,皆是一愣,而後細細思量。齊泰緩緩點頭,“此法倒是可行,不過還需有人出麵說服他們才行。”
說著齊泰看向了李景隆,以李景隆如今的聲望,他自然是最佳人選,
夏元吉也附和道:“不錯,再加上若能剿滅倭寇,於他們而言也是長久利益所在。”
李景隆沒有拒絕,點頭應道,“那便以我的名義請這些糧商慷慨解囊吧,
徐輝祖站起身子,來回踱步幾圈後,決然道:“那便這麽定了,我等立刻差人去辦此事,同時也讓各州縣張貼告示,鼓勵百姓捐贈餘糧,按市價給予銀錢或者日後減免賦稅。隻要解決了糧草之事,便可盡快出兵征討倭寇,保我大明海疆安寧。”眾人相視一眼,皆看到彼此眼中的決心,
“還有一事,”徐輝祖沉聲說道,“朝廷此次派出兩路大軍,我可獨領一路,隻是另外一路該派何人為主將?”
眾人心知肚明,李景隆此次必須坐鎮金陵,他不僅要調度全軍,還得應對高句麗有可能的反水,
能看出高句麗國主野心的不止李景隆一人,齊泰,夏元吉和徐輝祖幾人也從高句麗使臣樸國昌的態度上看出了高句麗的不臣之心。
高句麗臨近北平,若是這兩個勢力苟合到了一起,對大明邊關造成的破壞力將會遠超倭寇。
帳內一時間無人言語,氣氛略顯沉悶。許久之後,齊泰開口道:“我舉薦耿炳文。耿炳文為人沉穩,從軍多年深諳兵法之道,由他統領另一路大軍,必不會辱沒使命。”
夏元吉微微皺眉,思忖片刻後說道:“耿炳文確是良將,但其之前多在北方作戰,對於沿海地形及倭寇習性恐怕了解甚少。”
徐輝祖卻眼前一亮,“無妨,可命熟悉沿海戰事之人輔佐於他,福建軍營都尉陳知行和校尉陳知命兩兄弟,英勇善戰且常年抗擊倭寇,經驗豐富,二者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定能建功立業。”
沒辦法,明朝初代二代能打的將領就隻剩這麽幾個人,三代小將又沒有成長起來,他們不得不從矮子裏選個兒高的,除了老將耿炳文他們也是在找不出誰有能力獨領十萬大軍。
李景隆聽著幾人討論,眉頭越皺越深,耿炳文雖說領兵經驗豐富,但過往的戰績都擺在那兒了,而且他年事已高,也不適合長途跋涉,此次必須要一戰打出大明的軍威,決不能出現一絲紕漏。
這一戰不止是滅了倭寇那麽簡單,還要讓所有對大明心存貪念的各個藩屬國徹底斷了念想,所以大明不僅要贏,還要贏得幹脆,贏得漂亮,要在各國收到大明進攻琉球的消息之前,就滅了琉球和倭寇,
幾人的目光此時都看向了李景隆,在等著他最後的決策,
李景隆也沒讓他們久等,朗聲說道,“由新軍統領王騰帶領五萬大軍前往台州,著陳知行,陳知命兩兄弟在台州等候,待王騰大軍一到就與之會和。”
“由魏國公徐輝祖統領五萬大軍新軍前往泉州,待大軍抵達泉州後,等待台州消息,兩路大軍一同登船入海。”
眾人聞言臉色都變得有些呆滯,他們以為李景隆會將二十萬新軍全數派出,誰知竟隻派出了十萬,要知道此次很有可能會發展成滅國之戰,十萬人滅一國,兵力上恐怕會有些不足。
而命令王騰為帥的消息更是讓他們震驚,王騰除了和李景隆去過一次湖廣外,就根本沒有什麽亮眼的戰績,還不如耿炳文呢…
齊泰臉色難看,咬著牙說道,“王騰年齡不過三十,如何能統領一路大軍?”
李景隆看著齊泰認真的說道,“齊閣老,你是不是忘了,我也才剛過三十。”
李景隆做五軍都督府左都督的時候也和王騰差不多大…
人性的貪婪沒有盡頭的,無窮無盡,曆史也因此在不斷的輪回。
齊泰目光希夷看著李景隆,聲音沙啞的問道,“此事就沒有解決辦法嗎?”
夏元吉眼神空洞,和齊泰同時開口問道,“東京王有何應對之策?”
“沒有。”李景隆回答的很幹脆。
三人聞言後,皆麵露絕望,帳內頓時變得一片死寂,
徐輝祖皺著眉頭低喝道,“唉唉唉,以後的事自有後人來應對,我們現在在這裏不是應該探討怎麽打倭寇嗎?”
見三人都看向他,徐輝祖繼續說道,“老齊,老夏,你們覺得李景隆的出兵方案有沒有什麽問題?若是沒有那就開始點將吧。”
齊泰苦笑,“先將倭寇全部趕出大明,將他們都逼到琉球國再一鍋端了,老夫覺得沒問題。”
夏元吉也點頭應道,“戰法是沒什麽問題,隻是糧草上可能不太夠,”
徐輝祖聞言眉頭一挑,沉聲問道,“是朝廷沒錢了?”
夏元吉搖搖頭,“去年的賦稅都收斂上來了,錢財倒是不缺,隻是這三個月消耗的糧食太多了,從湖廣水患朝廷支援百萬災民口糧,再到山東兩處戰場數十萬人的消耗,我上次在各地糧商手中購買的糧食已經沒剩多少了。”
打仗並不是隻給士卒口糧,隨行的民夫和徭役也是需要消耗的,十萬大軍出征,往往就要多出數倍的民夫隨行,才能保證軍隊的完整性和戰鬥力。
隨後,夏元吉苦笑的看向幾人,“我給各位交個實底,光是供給湖廣災民和山東鐵鉉他們所需要的口糧和軍糧,朝廷就已經快捉襟見肘了。”
“僅是派遣數萬大軍清剿倭寇尚能支撐一二,舉二十萬大軍征伐琉球之糧不足。”
帳內一時沉默,眾人深知糧草不足乃行軍大忌。
李景隆沉聲許久後,突然眼睛一亮,說道:“諸位,我有一個想法。現在沿海富商眾多,他們受倭寇侵擾已久,我們可以向他們借糧,並許以戰後厚利。”
眾人聽聞,皆是一愣,而後細細思量。齊泰緩緩點頭,“此法倒是可行,不過還需有人出麵說服他們才行。”
說著齊泰看向了李景隆,以李景隆如今的聲望,他自然是最佳人選,
夏元吉也附和道:“不錯,再加上若能剿滅倭寇,於他們而言也是長久利益所在。”
李景隆沒有拒絕,點頭應道,“那便以我的名義請這些糧商慷慨解囊吧,
徐輝祖站起身子,來回踱步幾圈後,決然道:“那便這麽定了,我等立刻差人去辦此事,同時也讓各州縣張貼告示,鼓勵百姓捐贈餘糧,按市價給予銀錢或者日後減免賦稅。隻要解決了糧草之事,便可盡快出兵征討倭寇,保我大明海疆安寧。”眾人相視一眼,皆看到彼此眼中的決心,
“還有一事,”徐輝祖沉聲說道,“朝廷此次派出兩路大軍,我可獨領一路,隻是另外一路該派何人為主將?”
眾人心知肚明,李景隆此次必須坐鎮金陵,他不僅要調度全軍,還得應對高句麗有可能的反水,
能看出高句麗國主野心的不止李景隆一人,齊泰,夏元吉和徐輝祖幾人也從高句麗使臣樸國昌的態度上看出了高句麗的不臣之心。
高句麗臨近北平,若是這兩個勢力苟合到了一起,對大明邊關造成的破壞力將會遠超倭寇。
帳內一時間無人言語,氣氛略顯沉悶。許久之後,齊泰開口道:“我舉薦耿炳文。耿炳文為人沉穩,從軍多年深諳兵法之道,由他統領另一路大軍,必不會辱沒使命。”
夏元吉微微皺眉,思忖片刻後說道:“耿炳文確是良將,但其之前多在北方作戰,對於沿海地形及倭寇習性恐怕了解甚少。”
徐輝祖卻眼前一亮,“無妨,可命熟悉沿海戰事之人輔佐於他,福建軍營都尉陳知行和校尉陳知命兩兄弟,英勇善戰且常年抗擊倭寇,經驗豐富,二者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定能建功立業。”
沒辦法,明朝初代二代能打的將領就隻剩這麽幾個人,三代小將又沒有成長起來,他們不得不從矮子裏選個兒高的,除了老將耿炳文他們也是在找不出誰有能力獨領十萬大軍。
李景隆聽著幾人討論,眉頭越皺越深,耿炳文雖說領兵經驗豐富,但過往的戰績都擺在那兒了,而且他年事已高,也不適合長途跋涉,此次必須要一戰打出大明的軍威,決不能出現一絲紕漏。
這一戰不止是滅了倭寇那麽簡單,還要讓所有對大明心存貪念的各個藩屬國徹底斷了念想,所以大明不僅要贏,還要贏得幹脆,贏得漂亮,要在各國收到大明進攻琉球的消息之前,就滅了琉球和倭寇,
幾人的目光此時都看向了李景隆,在等著他最後的決策,
李景隆也沒讓他們久等,朗聲說道,“由新軍統領王騰帶領五萬大軍前往台州,著陳知行,陳知命兩兄弟在台州等候,待王騰大軍一到就與之會和。”
“由魏國公徐輝祖統領五萬大軍新軍前往泉州,待大軍抵達泉州後,等待台州消息,兩路大軍一同登船入海。”
眾人聞言臉色都變得有些呆滯,他們以為李景隆會將二十萬新軍全數派出,誰知竟隻派出了十萬,要知道此次很有可能會發展成滅國之戰,十萬人滅一國,兵力上恐怕會有些不足。
而命令王騰為帥的消息更是讓他們震驚,王騰除了和李景隆去過一次湖廣外,就根本沒有什麽亮眼的戰績,還不如耿炳文呢…
齊泰臉色難看,咬著牙說道,“王騰年齡不過三十,如何能統領一路大軍?”
李景隆看著齊泰認真的說道,“齊閣老,你是不是忘了,我也才剛過三十。”
李景隆做五軍都督府左都督的時候也和王騰差不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