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非舶來品,華夏古代也有蘋果,但個頭比較小,吃起來綿軟,口感還很酸,地位遠低於桃、李、杏、梅。


    古人稱蘋果為奈,也叫林檎,可能是源於這種果子成熟時能招來林中的飛禽和小鳥。


    《滇南本草》記載“蘋果生津、潤肺、解暑、開胃、醒酒,可治筋骨疼痛等。”


    現代漢語所說的“蘋果”一詞源於梵語,為古印度佛經中所說的一種水果,最早被稱為“頻婆”,後被漢語借用,並有“平波”、“蘋(蘋)婆”等寫法。


    古人也稱這種果子為沙果、韓語中蘋果的發音就來源於此,讀作sa gua。


    而日本深受華夏文化影響,蘋果則一直被寫作林檎,如日本女歌手椎名林檎。


    如今我們吃的蘋果是19世紀由美國傳教士從山東煙台傳入。】


    【與蘋果一同傳入煙台的還有梨,但傳入的西洋梨口感比較綿軟,習慣了本土梨脆甜的國人對這種梨子完全不能接受,稱其為老婆梨,意思是老太太都能咬動的梨。


    而中國本土脆甜的梨,目前常見的有四種,即白梨、秋子梨、沙梨、新疆梨。


    經常看到的蘋果梨也是一種與秋子梨關係相近的梨子。】


    【橘子:華夏最早食用的水果之一,橘皮在古代也是重要的調味料,還誕生了陳皮這一特殊產物。


    網上有一篇圖文分析整個橘子世界的混亂關係,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是橘子和柚子雜交生下了橙子,此刻第三者插足了,名為香櫞。


    香櫞皺巴巴的不能吃,隻能聞味,它的一個變種就是佛手。


    作為第三者的香橡跟柚子好上了,雜交產生了青檸。


    橘子見狀跟橙子也雜交了,產生了柑。


    柚子回過神來也找到了橙子,雜交出了西柚。


    橙子轉身又跟青檸雜交,誕生了檸檬。】


    彈幕區:


    『你站在原地別動,我去給你買兩個橘子。』


    『我就吃兩個,別的都給你。』


    『你還吃兩個?橘子皮泡點水喝得了!』


    『宙斯:他誹謗我啊!』


    “後人當真謙虛有禮啊。”老學究感歎道,頗有上古之遺風。


    後世水果如此便宜,兩個橘子還讓來讓去的,三代之治莫過如此。


    “水果也可以雜交嗎?”


    至少在龍山文化,華夏先民已經會對動物進行雜交,也就是著名的騾子。


    “但馬和驢行房事,這水果如何?”


    大秦,這個艱巨的任務,始皇交給了農家。


    “會不會像之前看的視頻一樣,水果切開但不食用,緊緊貼在一起便會愈合?”


    “兩種不同水果的枝丫也可以如此?”


    農家領頭人由此聯想到糧食是不是也可以?


    “後人的高產水稻是否也是采用此法?”


    始皇:“試試吧。”


    墨家心好累,突然想叛墨投農。


    農家的事總比我們墨家的簡單。


    巨子,你要不別來了吧,真怕天幕在放些後世武器之類的。


    對了,後人還可以登月,陛下要是突發奇想,這可怎麽辦?


    鹹陽城外,八十裏。


    “黑臂,快些,再快些。”墨家巨子不停催促著弟子加快速度。


    感謝天幕,墨家終於能壓儒家一籌,甚至可能壓倒法家,成為大秦顯學!


    越想越激動,巨子已經迫不及待的準備到達鹹陽,整合四分五散的墨家,大幹一場。


    【瓜:古文中隻要提到瓜大概率就是甜瓜。


    從河姆渡遺址、良渚遺址到漢代馬王堆和海昏侯墓中,都發現了大量的甜瓜籽。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


    其中的甘瓜就是甜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先秦時期便有木瓜,但它是宣木瓜,屬於薔薇科,果肉非常硬,而且很酸澀,不能直接食用。


    古人一般拿它曬木瓜幹或者是加糖做成蜜餞來使用,今天很多人也拿來煲湯做菜。


    宣木瓜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聞香,不好吃但好聞。


    我們今天吃到的木瓜是從明朝傳來的番木瓜。】


    【提到明朝番木瓜,可以插個題外話,為永樂大帝辟辟謠。


    明實錄記載,朱棣北平起事時曾摔瓜為號。


    有人說是西瓜,也有人說是青瓜或者木瓜。


    但都不是,這裏的瓜是指六安瓜片,明朝列為上品、極品的茶,產於安徽。


    讀過小學的朋友應該都能理解,這裏用瓜代指裝六安瓜片的茶杯,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摔杯為號。


    否則你想想這個場景:朱棣左手舉著青瓜或者西瓜,右手指著人大罵。


    “縱然手托青瓜,背負寶劍,我朱棣一樣無敵於世間!”】


    大明,北京。


    “這說的應該是朕智擒張昺和謝貴的事吧?”朱棣有些不確信向大胖問道。


    大胖不太確定:“應該是……吧?”


    “史官呢?給朕找來!”


    “記的這都什麽破玩意?”


    ……


    【提到瓜,自然少不了西瓜,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能吃西瓜的。


    以前讀書會裏的小故事,有一期就專門講了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西瓜,我一直深以為然。


    直到前些年才知道,我們現在吃的西瓜其實是五代宋遼時期從北方金國傳過來的。


    西瓜原產非洲,後傳播到中亞新疆等地,再由此進入東亞。


    提到西瓜就不能不提西瓜女神吳明珠院士,作為袁隆平院士的同學,他們一個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一個解決了解決溫飽後的吃瓜群眾的吃瓜問題,紮根戈壁50餘年懸於哈密瓜、西瓜30多個品種。】


    大唐。


    一男子驚訝道:“女的啊?”


    胡餅攤的老板娘不樂意了:“女的怎麽了?”


    “你吃的胡餅不是老娘做的?”


    男子連忙解釋,自己隻是驚訝,沒有其他意思。


    “哼,要吃就好好吃,不吃就滾蛋!”


    男子擦擦臉上的汗,連忙付錢請罪告辭。


    惹誰也別惹她,太凶悍了,打不過。


    剛才追著人打的情形,太殘暴了。


    【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國人對水果的喜好也在不斷改變,比如黑布林人參果的曇花一現,陽光玫瑰的價格普及。


    但有兩種水果已經明顯能感覺到它的沒落:山楂和柿子。


    野外摘到的山楂吃之前,都要提前做好呲牙咧嘴的準備,因為冷不丁就會酸到懷疑人生。


    而柿子經常需要點上白酒,擱置一段時間,去除其澀感再吃。


    山楂在有些地方也叫山裏紅,在古代有專門的名字叫朹。


    晉代《廣誌》記載:“木易長,多種之為薪,又以肥田”。


    拿山楂樹當柴火來燒,對其果子最多就是個充饑的野果。


    談起山楂就離不開冰糖葫蘆,目前除了糖葫蘆和山楂飲品,大部分人已經很少拿山楂當做水果來食用。


    山楂衍生品是糖葫蘆,柿子的衍生品就是柿餅子,魯迅先生在《人話》一文中引用了一段民間故事:


    兩個農婦種地的時候累得夠嗆,其中一個人就問:“你說慈禧太後得過的啥生活?”


    另一個說:“咱幹活的時候人家就睡午覺,老佛爺這邊午覺睡起來坐炕頭上,給丫鬟一招手,來個柿餅子。”


    一個柿餅子占據了農婦對奢靡生活的全部想象,目前市麵上的柿子種類繁多,中國人種柿子至少2000多年了。】


    【剛才提到的水果大都是中原地區的水果,而如果從地理上看,外來水果可以分為西來和南下兩個大方向。


    西來:張騫鑿空西域瓜果蔬菜都來了。


    水果中混的比較好的就是葡萄和石榴。


    葡萄對西方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為葡萄太適合釀酒了,果肉中含有各種糖分,果皮中富含酵母,直接搗碎,葡萄榨汁發酵就可以了。


    但是釀造葡萄酒的葡萄與鮮食葡萄的差別很大,釀酒的葡萄個頭比較小且酸澀、不好吃。


    華夏本土在古代其實一直有野生葡萄,但並沒有人工栽培。


    張騫帶回葡萄後也叫蒲桃,一直是貴族才能享用的水果。


    從漢代一直都有古人飲用葡萄酒的記載,在唐朝在詩人的筆下開始大放異彩。


    李白喝大了放聲高歌:“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張翰揮筆寫下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最愛葡萄酒的是元朝,忽必烈曾下令祭祀宗廟要用葡萄酒。


    明清時期葡萄酒相對式微,直到近代受西方影響才發展出本土的葡萄酒品牌,如山東的張裕葡萄酒。


    石榴:雖然目前水果市場上的石榴已經被突尼斯軟籽石榴占據了,但在廣大中國人的庭院裏還是不乏本土石榴樹的身影。


    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所以曆來被國人所喜愛。


    除了多子多福的寓意,還有石榴裙這一意象代之。


    開元年間的萬楚逛了一趟青樓,揮筆寫下:“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更讓人廣為熟知的則是武則天寫下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李世民死後,感業寺出家的武才人通過這一首詩直白的對皇帝李治表達了三個字:“額想你!”】


    大唐,長安。


    李治,出生於貞觀二年。


    李世民此時已經擁有李治,但失去了理智!


    “他,他,他……”唐皇想起後宮裏不滿周歲的奶娃,望著觀音婢。


    現在把他塞回去,還來得及嗎?


    母親懷裏的李承乾也驚呆了,孤這弟弟有大帝之姿!


    父子同道?同道中人?人中龍鳳?


    長孫皇後連安慰李世民的空閑都沒有,自己額頭都青筋直跳,我是生了個什麽玩意兒?


    李唐出了女皇帝還則罷了,最後好歹還政李氏。


    可這女皇帝居然既是自己妹妹,又是自己兒媳,這是遭了什麽孽啊?!


    朝集使武士彠來不及天人交戰,直接跪倒下來說道:“陛下,臣有罪!”


    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後,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李淵稱帝建唐後,封他為義原郡開國公,於武德元年八月六日將他列入十七名“太原元謀功臣”之一,有罪可免死一次。


    他如今有兩個女兒,長女兩歲,次女一歲,皆未取名,隻有小名。


    究竟誰是這武則天不得而知,但姓武還能成為後妃,和自己絕對跑不了關係。


    “如今多大?”李世民想著直接給她們賜婚,賜的越遠越好。


    送女就送女吧,總不能因為將來之事,就殺了兩名女子吧?


    大唐之亂,又豈是僅僅因為一名女子?


    “大的兩歲,小的一歲。”


    李世民:……。


    後人確定史書沒記錯?


    朕死之前,武則天成年了沒?


    已經能夠經行房事了嗎?


    “起來吧,朕非商紂隋煬,不是殘虐嗜殺之人。”


    “亦不會因將來之事殺人,況且……”


    李世民未言明,武則天最後終究是還政李唐。


    程咬金:“陛下,臣不才,想教太子弓馬之術!”


    李靖:“陛下,臣也請教太子兵法!”


    房玄齡、杜如晦:“陛下,臣等請陛下允太子入各部參政!”


    長孫無忌嘴角抽抽,你們都把活搶了,我該說啥?


    “陛下,那太子休沐之時就跟著臣吧。”


    “下下棋,踏踏青,陶冶情操。”


    “後人亦言:寓教於樂,不可強壓。”


    貞觀朝臣是準備死保李承乾了。


    出個女皇帝不丟人,在後人眼中更是誇讚不已。


    但這個女皇帝是現皇帝的後妃,又是未來皇帝的皇後,這就很丟人!


    【南方水果代表:枇杷、楊梅、荔枝、龍眼。


    枇杷:果實好看,葉子也好看。


    看到枇杷樹,想起的便是歸有光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還有小時候常喝的京都念慈庵蜜戀枇杷膏。


    貶到哪裏就吃到哪裏的蘇軾曾寫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大家都被荔枝和楊梅奪去了眼球,其實這裏麵提到的第一個水果,盧橘指的就是枇杷。


    西域傳來的樂器琵琶最初是因為跟枇杷果實的外形較為相近,故將這種樂器稱之為枇杷。


    後來為了統一樂器的字形才誕生了琵琶二字專指這種樂器。


    枇杷作為中國本土的作物,過去在國際上的學名一直是“日本山楂”。


    林順全教授努力一生,最終為枇杷在國際上正名。】


    大明,北京。


    倭國使者還在思考如何遣詞造句,門外錦衣衛的聲音響起。


    “把這件事也加上去。”


    使者瞬間文如泉湧。


    枇杷,天國之物也,洪武元年,朝鮮遣寇入境,盜之。


    後入倭島獻果,朝鮮人曰:“此乃朝鮮聖樹之果也!”


    天皇……使者寫順手了,連忙塗抹掉兩字,改為倭王。


    倭王亦遣盜入朝鮮境,取之,分種於宮內。


    邀朝鮮使者共賞,倭王笑曰:“此乃天照大神所賜,左曰母樹,右曰公樹。”


    “爾之聖樹,不過其子也。”


    【楊梅:作為中國的本土水果,在古代是跟荔枝並稱的珍品。


    宋代有詩雲:“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價千金。”


    蘇軾把荔枝吹得天花亂墜,還說不辭長作嶺南人,可一到了江南吃到楊梅立馬改口。


    “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


    還專門寫詩比較起了楊梅和荔枝。


    “不羨南州錦荔枝,鶴頭猩血正紅滋。老饕隔歲流涎甚,為趣容山半月期。”


    楊梅:又名龍睛、朱紅,因其形似水楊子,味道似梅子,故取名為楊梅。】


    【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唐書記載:“走數千裏,味未變,以至京師。”


    以現代眼光來看,不論產地是兩廣、福建還是巴蜀的荔枝,對長安都太遠了。


    運輸方式無非是三種:整株移送、密封包裝、蠟封。


    整株移送:在快成熟的時候直接將整顆樹挖起裝上馬車,然後和時間賽跑。


    密封:將荔枝裝在竹節裏。


    這種方式在明代史料有記載,但最多隻能保存五天左右。


    臘封:在果蒂處用蠟封住,然後完全浸泡在蜂蜜中保鮮。


    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離不開快馬加鞭,勞民傷財之甚,終有漁陽鼙鼓動地來之日。


    因荔枝而勞民傷財的還有漢武帝,在上林苑特地建了扶荔宮,用以移栽荔枝。


    但那個年代在陝西種荔枝,不亞於飛天遁地。


    最終一棵也沒活,武帝一怒之下把果農、官員殺了個幹淨。】


    大漢,長安。


    劉徹問道:“……,朕有這麽殘暴嗎?”


    “沒有,陛下可比三皇五帝之仁。”


    “仁、德、才、孝、功,縱三皇五帝不及也。”


    官員就差把劉徹誇成萬古第一聖人了,心理還得安慰自己:這不是諂媚,這是為天下萬民留待有用之身,使老有所依,幼有所養。


    整個大漢,除了霍去病偶爾可以譏諷兩句,無人敢觸劉徹眉頭。


    因為他是真的會殺人,殺人比農民除草還勤快。


    暫時不殺你,不是因為不敢殺你,而是準備憋一波大的,多殺些人。


    官員們深刻相信,要不是有孝道製約,陛下連太皇太後都能宰了。


    【到了清朝,皇帝吃荔枝也難如登天。


    乾隆年間福建巡撫進貢荔枝樹58桶,共結了220個荔枝。


    分荔枝時候,聖母皇太後分了倆,其他人也就一人一個。


    荔枝還有一個小跟班龍眼。


    古人直接管龍眼叫荔枝奴。


    太卑微了,明朝時有文人為其鳴不平:“何緣喚作荔枝奴,豔冶豐姿百果無。琬液醇和羞,金丸玫碟賽璣珠。好將姑射仙人產,供作瑤池王母需。應供荔丹稱伯仲,況兼益智策勳殊。”


    龍眼曬幹了就是我們熟悉的桂圓。


    跟其他農作物一樣,明朝迎來了一波水果外來的高峰期且都以番字命名。


    番荔枝:釋迦果,因其外形像佛頭取名釋迦。


    番石榴:芭樂。


    白心芭樂和紅心芭樂各有千秋,難分伯仲,芭樂屬於第一次吃感覺好怪,習慣之後就好愛的水果。


    番木:木瓜。


    目前主流的熱帶水果三劍客榴蓮、芒果和山竹,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都吃過,但都沒有帶回來。


    榴蓮是因為怕冷,近些年我們才開始本土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榴蓮這種奇怪的水果多少有點挑戰古人對水果的認知。


    想象一下,你給皇帝進貢榴蓮,一打開是臭的,然後解釋道: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你覺得皇帝是懷疑你下毒還是你腦子有病?


    芒果和山竹則是因為種子一旦遠離果皮濕潤的環境就會喪失活性,難以移栽種植。】


    大明,北京。


    大胖一拍大腿:“鄭和糊塗啊。”


    朱棣愣了愣,隨後無聲的笑了。


    兒子終於懂我為何下西洋了,不管什麽東西都得帶回來試試,朕吃不慣,百姓可以吃嘛。


    災荒年月,觀音土、草根都能吃,臭一點怎麽了?


    “害怕嚇到老爺子,你可以先給我啊!”


    “我不怕啊,我吃的慣!”


    朱棣:(。?`w′?)!


    我還是把他想的太好了,還想著吃!


    “來人,去催一下漢王爺和太孫,怎麽還沒來!”


    “不用那麽複雜,灑點鹽、倒點醬直接端過來。”


    “朕今天親自伺候太子爺進食!”


    大胖一巴掌呼在自己臉上,連忙找補道:“爹,平日飯食尚且需要人試吃。”


    “兒子是怕外來物品有毒,替爹試毒。”


    “你要信我啊,爹!”


    朱棣笑道:“朕信你,肯定信你!”


    “朕等會把你伺候的舒舒服服,終生難忘。”


    笑麵虎,大胖從前隻知其意,未見其形。


    今天值得了,他現在見到了。


    【香蕉:算是華夏本土作物,有2000年的種植曆史。


    最開始是用作紡織,漢代稱:甘蕉。


    晉代人說香蕉的味道像葡萄,脆而甜,跟今天的差距挺大。】


    【獼猴桃:感覺像是外來水果,其實它是本土原生的。


    獼猴桃,古代叫萇楚,但是隻做觀賞用途,並沒有培育成專門的水果。


    上世紀初,一個新西蘭女教師將獼猴桃帶回了新西蘭,被當地一果農培育成新品種的水果。


    並用新西蘭國鳥幾維鳥的名字——kiwi來命名,然後近些年被我們音譯稱為奇異果。】


    彈幕區:


    『中醫並不提倡吃水果,西醫來看果糖是非酒精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知否裏南方還有個叫菱角,不知道啥味道。』


    『口感參考板栗。』


    『像蓮蓬吧!怎麽會是板栗?』


    『熟的味道真跟板栗差不多。』


    “後世真幸福。”


    好像隻要有關於後世吃食的視頻,大多都能聽到這樣一句感歎。


    “可同樣是人,為何他們過得如此之好?”


    “單純是所謂科技,亦或者有其他?”


    百姓在思考生活窮困的原因,朝堂就會害怕。


    好一點的皇帝自然會從視頻的蛛絲馬跡中,挑選出有用的,進行改革或研究。


    先秦兩漢之時的墨家、農家,恨不得一個人分成十個人用。


    天幕每放兩三個視頻,就會聽見皇帝說:“墨家,這個能做嗎?”


    “農家,這種子朕想要,可以嗎?”


    回答隻能是肯定的:能做,可以。


    一旦用否定來回答,不僅會死,還會背上黑鍋。


    到時候朝廷隻需要昭告天下:“他們能做出來,但藏私。”


    “口裏還念叨著不能讓百姓享受。”


    “寧死也不願意交出來造福天下,於是朕把他們殺了。”


    百姓或許會惋惜一下,隨後就會按照朝廷的劇本開始痛罵墨家、農家,把一切的仇恨都轉移到兩家身上。


    兩家起碼千年不得翻身,遇災年就會被百姓罵一遍。


    好皇帝始終是少數,大多數皇帝……


    “這個朕想吃,這個朕也想要。”


    “百姓?”


    “百姓關朕屁事,他們如野草一般,死了還會有新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刷視頻:震驚古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水光山色與人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水光山色與人親並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