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蔬菜曆史#】
【如果中華民族隻有一個標簽,那就一定是種菜了,中國人的種菜基因是深深刻進骨子裏的。
從劉備寄人籬下被曹操稱在家做的好大事種的大頭菜,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也要晨星理荒穢卻依舊是草盛豆苗稀。
從兼濟天下、謀求入世時的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到歸隱山林,尋求出世時的蓴鱸之思。】
彈幕區:
『草盛豆苗稀,這種的什麽鬼哦,哈哈。』
『所以人家是詩人。』
『讀書人種菜就是這樣,我也種過一段時間菜。後來發現我也是草盛豆苗稀。』
『那說明就不適合種菜,我有個小姐妹。能把多肉不死鳥養死!』
『多肉能種死都是有本事的。』
陶淵明:……我也不想的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可勤快了。
【更不要提時至今日,從東南沿海叫青藏高原,從中東沙漠到南海島礁,從南極科考到非洲赤道,從陽台的泡沫箱子到大棚的無土栽培,隻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菜地。
即使我們的足跡已經踏足月球與火星,老百姓關心的還是月球,火星上能種菜嗎?】
“是啊,能種菜不?”
“月球有嫦娥,有玉兔,肯定可以種菜啊,否則她們怎麽活下來的?”
???
“後人不是給我們看了月亮的樣子嗎?光禿禿的,那上麵沒有嫦娥,也沒有兔子!”
相信能種菜的那人反問道:“他們又沒把月亮走遍,怎麽知道沒有嫦娥和玉兔?”
“而且,嫦娥可是神仙,不讓凡人看見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
你別說,挺有道理的。
百姓關心月球、火星能不能種地,朝堂關心無土栽培。
漢字好就好在可以望文生義。
“沒有土就可以種菜,種哪裏?”
“水裏?石頭裏?懸在空中?”
“這可真是神仙手段啊。”
【除了農耕屬性和對饑荒的恐懼外,還有一點,作為中國人不論身處何地,隻要能種菜就代表能活下去,代表能在這裏紮根,代表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但是中國人這麽愛種菜,中國本土的蔬菜卻十分匱乏,今天我們能吃到的大部分蔬菜幾乎都是外來作物種。
古代尋常百姓是很難吃得起肉的,除了糧食之外,隻能以菜充饑。
《黃帝內經》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五菜即五蔬,也就是古人最比較常吃的五種蔬菜:葵、韭、藿、薤、蔥。
嚴格來說蔬菜都是從野菜演變而來的,古人覺得哪種蔬菜分布廣且量大,口感味道也還行,最重要的是吃不死人,那就漸漸由野菜晉升成為了蔬菜。】
【葵:與向日葵沒有半毛錢關係,向日葵原產於美洲,明朝時傳入中國。
華夏本土的葵菜也叫冬葵、鹿葵、滑菜。
葉片上有小絨毛,將葉子采摘煮食或者做羹來食用。
菜梗中因為有黏液吃起來滑溜溜的,故而叫滑菜。
最早記載於《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烹)葵及菽。”?
冬葵從漢代開始大量種植,在唐代以前有百菜之主的稱號地位。
漢樂府詩裏有一句:“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
漢詩《十五從軍征》也有一句:“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都說明葵菜在古代是最常吃的蔬菜。
目前在西南地區還有食用,叫冬莧菜或者冬寒菜。
但其在蔬菜界的王者地位早已一落千丈。
與冬葵命運相反的是如今為人所熟悉的另一種葵菜,秋葵。
秋葵上世紀初引入華夏,剛開始隻在西南片區栽種,零八年以前名不見經傳。
但眾所周知,在華夏任何一樣食物或者藥品,隻要和養腎或養生沾上關係,那必定是趨之若鶩!
葵菜的近親除了秋葵,還有現在經常能見到的觀賞植物,如錦葵和蜀葵等。】
東漢末年,許都。
“秋葵?”
“難道是秋天種植或者秋天收割的葵菜?”
“本土葵菜不行嗎?”
曹操真的很需要,不論它是能養生還是養腎!
曹操喜食肉,不過以後得改改,盡量頓頓有葵菜。
無獨有偶,大秦時期。
始皇帝也是這樣想的,養腎就不需要了,養生就行。
“農家,整理研究一下如何種植葵菜,先在鹹陽附近推廣試行。”
農家欣然領命,這是農家看門手藝,別說葵菜,不知名的野菜,自己都試種過。
種葵菜總比增加產量,達到後世標準要簡單的多吧。
【韭:即韭菜,真正的無冕之王。
中國人從古愛到今的蔬菜,不光是吃,韭菜在今天還有了更多的象征意義。
割韭菜成為了遠離小農經濟後的年輕人最具切身體會的農業活動。
隻不過數據時代“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中國人吃韭菜已經3000多年了,並且似乎隻有我們對韭菜情有獨鍾,在歐美被稱之為中國蔥,當做觀賞植物。
韭菜屬於再生植物,隻要不傷根,葉子一茬一茬割不完。
韭菜春天最好,到夏天口感味道就漸差了,所以杜甫有詩雲“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梁。”】
【春初早九,秋末晚菘。
菘:也就是白菜,是古人認為味道最鮮美的蔬菜。】
彈幕區:
『不是,我白菜這麽沒牌麵?一句話就說完了。』
『這也沒啥可介紹的啊,白菜可是現代蔬菜之王了,家家戶戶都會弄。』
『炒白菜。』
『做泡菜。』
『烤菜葉。』
『豆腐白菜湯。』
大明,應天府。
“嘿嘿。”朱棣不知想到了什麽,笑出聲來。
見過母親溺愛兒子的,很少見父親溺愛兒子的,老朱不慣著他,一腳踹了上去。
朱棣委屈巴巴的對著馬皇後叫屈:“娘,你看看爹,說話不說話。”
“剛才說好不打我的,現在又……”
朱棣話還沒說完,就被老朱一聲冷哼打斷:“別以為咱不知道你笑啥!”
“不孝之罪,踹你一腳是輕的,砍你頭都不為過!”
白菜豆腐湯,老朱的心頭愛,號:珍珠翡翠白玉湯。
老朱最愛手裏拿著剛烙好的燒餅,就著一碗剛出鍋的白菜豆腐湯。
嘖嘖嘖,這個美呦。
朱元璋不止一次對兒子們耳提麵命說道:“咱小的時候要是有這一口吃食,給個皇帝咱都不換。”
朱標自然是懂老爹的意思,百姓隻要有一口吃的就不會起來造反。
朱棣畢竟還不是未來的永樂大帝,現在隻是剛成親的小朱四而已,哪懂這麽多。
一想到老爹喜歡吃剛出鍋的,每次都被燙的齜牙咧嘴,還有一次燙起了泡。
腦海裏浮現出來,自然是憋不住笑的。
“娘啊,爹欺負我啊,還要砍我頭。”
馬皇後伸手扯了扯老朱的衣袖,踹一腳得了,別太過分。
哼,咱給你娘麵子!
老朱回過頭來坐下,看見馬皇後捂著嘴,又見朱標也是埋著頭不停抖動身子。
……
“行行行,想笑就笑吧。”
可惜朱棣沒看過仙劍,否則此情此景,早低得嚎一嗓子:“把昨天都作廢……”
【藿:藿香正氣液和它沒什麽關係。
藿:大豆的葉子,也叫豆藿。
當權者被稱之為肉食者,而平民百姓則稱之為藿食者。
由此可見這一蔬菜是最平民的食物,窮苦人在不傷及大豆正常生長的情況下采摘其嫩葉為食。
由此引申出一個詞語:薇藿,也就是窮苦人用以充饑的食物。
說文解字記載:薇,菜也,似藿。
其實就是野豌豆。
《詩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伯夷叔齊恥於周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於是發誓寧死不食周粟,在首陽山采薇而食,最終餓死。
采薇從此成為隱居和忠貞氣節的代稱。
藿是大豆的嫩葉,薇是豌豆苗。
但是豆葉的口感肯定好不了,麥飯藿羹是形容先秦時期老百姓吃飯的詞。
這味道,你就想去吧。】
東周,趙國。
“本來沒有這麽難以下咽的……”從長平之戰活下來的士兵‘茄’捧著手裏的麥飯,瞬間覺得不香了。
其實本來也不香,有一股腐臭味。
但能活下來,茄已經覺得是萬幸,本來有一口吃食,比起被坑殺的人已經足夠幸運了。
但天幕放了太多視頻,想想後世那比諸侯吃的還精美地食物,再看看手裏的麥飯……
“當真是……難……吃”,口中說著難以下咽,嘴巴卻一下沒停。
茄看了這麽久的天幕,起碼明白了兩個道理:後世很好,普通人吃的比周天子還好。
後世距離現在很遠,除非天幕賜下食物,否則這輩子都不可能達到後世食物標準。
總不能因為沒有後世好吃,就不吃了吧?
茄閉著眼睛,回想起剛才的視頻裏美食的樣子,囫圇吞了下去。
“嗝……額,好香。”
後有曹操望梅止渴,今有茄幻想止臭。
【薤:也叫薤白,它的另一個名字叫小蒜,又名小根蒜、團蔥、獨頭蒜等。
漢代又傳來一種蒜,因為比小蒜大,所以叫大蒜。
薤白的另一個近親是藠頭,古稱:薤,也叫蕎頭,常被作為涼菜食用。
兩種有個最直觀的判別方法:薤白像一頭蒜,藠頭像一瓣蒜。】
……
【蔥:大蔥產於西伯利亞。
小蔥原產於華夏,在春秋以前隻局限在北方少數民族境內,後來齊桓公打破山戎,把小蔥帶回了山東。
提起蔥似乎萌生一層質樸的土氣,可古代形容美女有個詞叫:青蔥玉指。
蔥在古代也有菜伯的稱呼,伯為老大,即菜中老大。】
……
大漢,長安。
“漢代傳進來?”
劉徹突然想到了張騫,你還活著嗎?
……
額,想差了,後人說你帶回了許多作物,你肯定還活著。
可你什麽時候才能回來啊?
你能看到天幕嗎?
看到了,一定要多帶些作物回來,不知道質量,那就數量取勝,總有一樣適合大漢。
漢武帝將霍去病擁入懷中,嘴裏念叨著:“張騫出使那年,你才剛出生。”
“轉眼間,你都這麽大了,他還沒有任何消息。”
“唉……”
武帝目光平視前方,仿佛能透過皇城看到西域之地,一聲長歎息。
“朕聽說西域有個大月氏,想約他們夾擊匈奴……”
武帝在感歎,霍去病可沒心情聽。
姨夫,你莫名其妙把我摟入懷中,為何?
衛皇後更是一臉懵,做了場夢嗎?
我剛才不是躺在陛下的懷裏,怎麽突然變成去病躺在陛下懷裏了?
武帝想到張騫萬一能看見天幕,到處搜索作物,若是能找到適合大漢的,又比大漢如今作物更高產的,目光不禁火熱起來。
衛皇後偷瞄著劉徹,看他火熱的目光,再看看他懷中的霍去病!
草,是一種植物。
彼其娘之,是一句親切問候。
天幕都說你們老劉家好男風!
好啊,將來逼死兒子也就算了!
你怎麽能……怎麽能想要去病呢?
你若是嫌我了,找我弟弟衛青,我可以忍了!
但去病不行,他還是個孩子,你個畜生啊!
難道以後他管我叫姨母,我管他叫妹……弟?
劉徹回過神來,看著一臉懵逼的霍去病,輕拍了一下他的屁股,笑著問道:“還痛不痛啦?”
這神情,這動作,怎麽看怎麽像中年油膩大叔和不懂人事小姑娘的故事。
衛子夫猛的將霍去病拉起,護在身後對著劉徹說道:“有什麽,你衝我來!去病還隻是個孩子!”
劉徹懵了,皇後再說什麽?朕又不是要打去病?
霍去病則是懵逼之餘有些感動,姨母愛我,姨母果然愛我。
衛皇後一指衛青:“弟弟可以,去病不行!”
“這是底線,你若是不同意,我一頭撞死在宗廟!”
衛青也懵了,彎曲著食指不確定的指向自己:“我怎麽了?”
劉徹摸不著頭腦,還以為剛才把霍去病打疼了,讓衛皇後起了憐愛之心,想起未來被朕冤殺的據兒。
算朕虧欠吧,劉徹很難得的用起了好語氣,這語氣除霍去病之外從未有人享受過。
劉徹保證道:“好好好,朕保證再也不打去病了。”
“至於衛青,朕打他幹嘛?”
此番話落在衛皇後耳中,自動翻譯成:好,朕不碰去病,至於衛青,太老了,不是朕的菜。
衛皇後俯身行禮謝恩,心裏譏諷道:呸,畜生,還隻喜歡未成年的小男孩!造孽啊!
【從五蔬中又延伸出五味。
《靈樞五味》記載: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醃製蔬菜在古代稱之為“菹”。
《周禮》中記載的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筍,其實就是七種醃鹹菜。】
彈幕區:
『鹹菜還是泡菜啊?』
『有什麽區別嗎?』
『當然了,泡菜是泡菜,鹹菜是鹹菜。』
彈幕裏一長串……飄過,幾乎遮擋了整個視頻。
『真是聽君一席話,如聽君一席話。』
……
【除了五蔬之外,還有一些蔬菜是古人經常能吃到,但大多隻留存在詩經之中了。
《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其中的荇菜是一種水生植物,長得像小號的睡蓮葉片,圓的口感比較滑嫩,一般用來做菜羹,但隨著農業發展,這種不便於大麵積種植的菜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
【《詩經·穀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其中提到了兩種蔬菜,葑和菲。
葑即蕪菁,又名蔓菁。
這種蔬菜長得像蘿卜,葉子可以吃,塊根也可以吃。
後來人們培育出專門用來食用葉子的品種叫做菘,寬泛來講就是小白菜一類,再後來通過雜交在元朝時培育出如今的大白菜。
葑是十字花科芸薹屬植物,而同屬該科有一支,直到今天仍然日日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油菜花。
油菜花幼年期可以直接食用,成熟之後可用來榨油,古人稱油菜花也直接稱之為芸薹。】
“可以榨油?居然可以榨油!”
“如何榨?”
油菜最早種植在胡、羌、隴、氐等地。
油菜能榨油對後麵的朝代衝擊不大,至少認識這玩意兒的人大多數都知道能榨油。
無非沒見過的,想托人問問這玩意兒中原之地能種嗎?
油菜花榨油首見於公元七世紀的史料,隨後才開始大規模普及。
對於秦漢及先秦時期的人來說,衝擊實在是太大了。
有油菜花的地方一直把它當菜食用,但菜和油是兩個概念啊。
吃菜不頂餓,但往裏麵加點油,那就不一樣了。
有油菜花之地,自然是眾人聚在一起,琢磨著如何榨油。
沒有油菜花的地方,思索著去哪裏找。
天幕說是華夏古有之物,按後世的疆域來算,這範圍也太寬泛了。
不過,這不僅僅是一兩戶之事,朝堂已經行動起來了。
……
【菲:也就是蘿卜。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穩坐中國蔬菜界的兩把交椅之一。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吃著蘿卜就著茶,氣得大夫滿地爬。】
彈幕區:
『蘿卜和茶都解藥,所以醫生會氣,藥都白吃了。』
『菲是蘿卜?那我名字叫徐菲菲算什麽?』
『算徐蘿蘿卜卜。』
『王菲=王蘿卜。』
……
【有一種野菜被中國人吃了幾千年,愛了幾千年,卻一直是野菜——薺菜。
究其原因無非是需求和種植難度的問題。】
【剛才提到的這些蔬菜都有單獨的字作為名字,因為這裏麵的蔬菜要麽是本土原產,要麽引進的比較早,四舍五入也算本土作物。
但我們如今經常吃到的蔬菜則大多是多個字,如胡蘿卜、西紅柿、洋蔥、番薯等,其實在蔬菜的名字裏就蘊含了蔬菜的來源、地點與時間信息。
目前主流外來蔬菜名字的前綴無非胡、番、西、洋四種,還有帶海的如海棠、海桐花等,因類目比較少,就不列入。
胡:兩漢到隋唐時期,受絲綢之路的影響,從河西走廊延伸到中亞腹地,張騫鑿空西域帶回來大量的蔬菜瓜果外,當時習慣稱外部人為胡人,所以這時候引進的食物都帶胡字。
如胡椒、胡麻、胡桃。
胡桃:核桃。
胡荽:香菜。
胡蒜:大蒜。
胡瓜:黃瓜。
但其中有個例外,胡蘿卜是元朝之後才引進中原的。】
明清時期,對外貿易中心由西北轉向了東南沿海,而此時習慣稱外部為番邦,所以引進的作物都帶有番字。
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了與世界的聯係,後來番薯、番茄、番椒、番麥、番否等相繼引入。
番薯:紅薯。
番茄:西紅柿。
番椒:辣椒。
番麥:玉米。
番豆:花生。
這些作物的引進影響重大,之前有觀點認為紅薯和玉米的引進是導致清朝人口大幅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彈幕區:
『華夏本土好像有玉米吧?』
『玉米、土豆、紅薯,既抗旱、產量又高,明朝時候普及,崇禎還真不一定會亡國。』
『萬曆年間傳入,大家都不知道這玩意兒產量這麽高,讓清朝撿了便宜。』
『嗬嗬,這就是清粉口中康乾盛世的真相。』
『吃糠喝稀的盛世!』
『如果沒有明末之亂,這應該是屬於明朝的。』
『明粉,死撲街,萬曆年間就傳入了,怎麽沒看到明朝普及。』
『紅薯、土豆、玉米,全是萬曆年間傳入華夏,一直到明亡,也沒見明朝皇帝普及。』
『吃糠喝稀,不比明末易子而食、吃草根樹皮好?』
『活久見,還真有清粉啊?』
『清不比明強?不比明朝疆域大?』
『嗬嗬,賣國、割地、賠款。』
『明朝也不遑多讓,都是封建帝國,誰比誰高尚了?』
『朱棣複交趾,朱瞻基放棄,明清都一樣。』
『我大明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哦?那叫門天子朱祁鎮怎麽說?』
『嗬,多爾袞睡了孝莊。』
『雍正被綠了,乾隆是漢人血脈。』
湖南,張家界。
“看個視頻還能遇到明清粉大戰?”
七天快捷店內躺著刷視頻的十七,點擊全屏,然後關閉彈幕。
“這下清淨了。”
十七心滿意足繼續看視頻,天幕前的吃瓜群眾不滿意了。
“怎麽沒文字了?”
“我還想看看呢。”
大明,老朱惡狠狠的瞪著朱棣。
要不是妹子拉著咱,你今天非得躺著回去不可。
“你這後代……”
算了,懶得罵。
“鄭和在你府上嗎?”
朱棣有些遲疑:“應該沒有吧?府上沒有姓鄭的。”
老朱無所謂的擺擺手。
沒在就沒在吧,又不是離了他就不行。
打倭國都可以緩緩,派艦隊到處給咱搜索種子去。
天幕都放出圖片了,雖然可能略有差異,但按圖索驥找到,問題應該不大。
清朝。
皇太極和多爾袞仍然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樣。
“皇兄,是漢人造謠,欲使皇室生間隙,還請皇兄明查。”
“朕知,朕還不了解你嗎?朕相信你!”
皇太極:混蛋!不稱陛下也該稱一句大汗!朕是皇帝,等平定朝局,你死定了!
多爾袞:哥,你放心的死去吧,這次我正大光明的封大玉兒為皇後!
……
【辣椒:明朝傳入,最開始作為觀賞植物,清朝時才在西南地區火速風靡。
但目前有研究表明,華夏本土是有辣椒的,在雲貴高原。】
【清朝末年乃至民國時傳入的作物多以西和洋命名,包括之前傳入的作物也擁有了新的名字。
西字開頭的有西蘭花、西紅柿、西葫蘆、西芹等。
洋字開頭的有洋蔥、洋芋、洋白菜等。
西紅柿和洋芋都是明朝傳入,但因為傳播影響不同,都被賦予了新的名字。】
【為什麽中國人愛吃菜、愛研究菜?
因為我們經曆過的饑荒太多了,在漫長的旱澇蝗災、賦稅徭役更替的曆史裏,麵對匱乏的物產,辛勞的華夏人隻能用較少的糧食搭配各種蔬菜勉強果腹。】
【如果中華民族隻有一個標簽,那就一定是種菜了,中國人的種菜基因是深深刻進骨子裏的。
從劉備寄人籬下被曹操稱在家做的好大事種的大頭菜,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也要晨星理荒穢卻依舊是草盛豆苗稀。
從兼濟天下、謀求入世時的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到歸隱山林,尋求出世時的蓴鱸之思。】
彈幕區:
『草盛豆苗稀,這種的什麽鬼哦,哈哈。』
『所以人家是詩人。』
『讀書人種菜就是這樣,我也種過一段時間菜。後來發現我也是草盛豆苗稀。』
『那說明就不適合種菜,我有個小姐妹。能把多肉不死鳥養死!』
『多肉能種死都是有本事的。』
陶淵明:……我也不想的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可勤快了。
【更不要提時至今日,從東南沿海叫青藏高原,從中東沙漠到南海島礁,從南極科考到非洲赤道,從陽台的泡沫箱子到大棚的無土栽培,隻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菜地。
即使我們的足跡已經踏足月球與火星,老百姓關心的還是月球,火星上能種菜嗎?】
“是啊,能種菜不?”
“月球有嫦娥,有玉兔,肯定可以種菜啊,否則她們怎麽活下來的?”
???
“後人不是給我們看了月亮的樣子嗎?光禿禿的,那上麵沒有嫦娥,也沒有兔子!”
相信能種菜的那人反問道:“他們又沒把月亮走遍,怎麽知道沒有嫦娥和玉兔?”
“而且,嫦娥可是神仙,不讓凡人看見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
你別說,挺有道理的。
百姓關心月球、火星能不能種地,朝堂關心無土栽培。
漢字好就好在可以望文生義。
“沒有土就可以種菜,種哪裏?”
“水裏?石頭裏?懸在空中?”
“這可真是神仙手段啊。”
【除了農耕屬性和對饑荒的恐懼外,還有一點,作為中國人不論身處何地,隻要能種菜就代表能活下去,代表能在這裏紮根,代表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但是中國人這麽愛種菜,中國本土的蔬菜卻十分匱乏,今天我們能吃到的大部分蔬菜幾乎都是外來作物種。
古代尋常百姓是很難吃得起肉的,除了糧食之外,隻能以菜充饑。
《黃帝內經》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五菜即五蔬,也就是古人最比較常吃的五種蔬菜:葵、韭、藿、薤、蔥。
嚴格來說蔬菜都是從野菜演變而來的,古人覺得哪種蔬菜分布廣且量大,口感味道也還行,最重要的是吃不死人,那就漸漸由野菜晉升成為了蔬菜。】
【葵:與向日葵沒有半毛錢關係,向日葵原產於美洲,明朝時傳入中國。
華夏本土的葵菜也叫冬葵、鹿葵、滑菜。
葉片上有小絨毛,將葉子采摘煮食或者做羹來食用。
菜梗中因為有黏液吃起來滑溜溜的,故而叫滑菜。
最早記載於《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烹)葵及菽。”?
冬葵從漢代開始大量種植,在唐代以前有百菜之主的稱號地位。
漢樂府詩裏有一句:“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
漢詩《十五從軍征》也有一句:“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都說明葵菜在古代是最常吃的蔬菜。
目前在西南地區還有食用,叫冬莧菜或者冬寒菜。
但其在蔬菜界的王者地位早已一落千丈。
與冬葵命運相反的是如今為人所熟悉的另一種葵菜,秋葵。
秋葵上世紀初引入華夏,剛開始隻在西南片區栽種,零八年以前名不見經傳。
但眾所周知,在華夏任何一樣食物或者藥品,隻要和養腎或養生沾上關係,那必定是趨之若鶩!
葵菜的近親除了秋葵,還有現在經常能見到的觀賞植物,如錦葵和蜀葵等。】
東漢末年,許都。
“秋葵?”
“難道是秋天種植或者秋天收割的葵菜?”
“本土葵菜不行嗎?”
曹操真的很需要,不論它是能養生還是養腎!
曹操喜食肉,不過以後得改改,盡量頓頓有葵菜。
無獨有偶,大秦時期。
始皇帝也是這樣想的,養腎就不需要了,養生就行。
“農家,整理研究一下如何種植葵菜,先在鹹陽附近推廣試行。”
農家欣然領命,這是農家看門手藝,別說葵菜,不知名的野菜,自己都試種過。
種葵菜總比增加產量,達到後世標準要簡單的多吧。
【韭:即韭菜,真正的無冕之王。
中國人從古愛到今的蔬菜,不光是吃,韭菜在今天還有了更多的象征意義。
割韭菜成為了遠離小農經濟後的年輕人最具切身體會的農業活動。
隻不過數據時代“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中國人吃韭菜已經3000多年了,並且似乎隻有我們對韭菜情有獨鍾,在歐美被稱之為中國蔥,當做觀賞植物。
韭菜屬於再生植物,隻要不傷根,葉子一茬一茬割不完。
韭菜春天最好,到夏天口感味道就漸差了,所以杜甫有詩雲“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梁。”】
【春初早九,秋末晚菘。
菘:也就是白菜,是古人認為味道最鮮美的蔬菜。】
彈幕區:
『不是,我白菜這麽沒牌麵?一句話就說完了。』
『這也沒啥可介紹的啊,白菜可是現代蔬菜之王了,家家戶戶都會弄。』
『炒白菜。』
『做泡菜。』
『烤菜葉。』
『豆腐白菜湯。』
大明,應天府。
“嘿嘿。”朱棣不知想到了什麽,笑出聲來。
見過母親溺愛兒子的,很少見父親溺愛兒子的,老朱不慣著他,一腳踹了上去。
朱棣委屈巴巴的對著馬皇後叫屈:“娘,你看看爹,說話不說話。”
“剛才說好不打我的,現在又……”
朱棣話還沒說完,就被老朱一聲冷哼打斷:“別以為咱不知道你笑啥!”
“不孝之罪,踹你一腳是輕的,砍你頭都不為過!”
白菜豆腐湯,老朱的心頭愛,號:珍珠翡翠白玉湯。
老朱最愛手裏拿著剛烙好的燒餅,就著一碗剛出鍋的白菜豆腐湯。
嘖嘖嘖,這個美呦。
朱元璋不止一次對兒子們耳提麵命說道:“咱小的時候要是有這一口吃食,給個皇帝咱都不換。”
朱標自然是懂老爹的意思,百姓隻要有一口吃的就不會起來造反。
朱棣畢竟還不是未來的永樂大帝,現在隻是剛成親的小朱四而已,哪懂這麽多。
一想到老爹喜歡吃剛出鍋的,每次都被燙的齜牙咧嘴,還有一次燙起了泡。
腦海裏浮現出來,自然是憋不住笑的。
“娘啊,爹欺負我啊,還要砍我頭。”
馬皇後伸手扯了扯老朱的衣袖,踹一腳得了,別太過分。
哼,咱給你娘麵子!
老朱回過頭來坐下,看見馬皇後捂著嘴,又見朱標也是埋著頭不停抖動身子。
……
“行行行,想笑就笑吧。”
可惜朱棣沒看過仙劍,否則此情此景,早低得嚎一嗓子:“把昨天都作廢……”
【藿:藿香正氣液和它沒什麽關係。
藿:大豆的葉子,也叫豆藿。
當權者被稱之為肉食者,而平民百姓則稱之為藿食者。
由此可見這一蔬菜是最平民的食物,窮苦人在不傷及大豆正常生長的情況下采摘其嫩葉為食。
由此引申出一個詞語:薇藿,也就是窮苦人用以充饑的食物。
說文解字記載:薇,菜也,似藿。
其實就是野豌豆。
《詩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伯夷叔齊恥於周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於是發誓寧死不食周粟,在首陽山采薇而食,最終餓死。
采薇從此成為隱居和忠貞氣節的代稱。
藿是大豆的嫩葉,薇是豌豆苗。
但是豆葉的口感肯定好不了,麥飯藿羹是形容先秦時期老百姓吃飯的詞。
這味道,你就想去吧。】
東周,趙國。
“本來沒有這麽難以下咽的……”從長平之戰活下來的士兵‘茄’捧著手裏的麥飯,瞬間覺得不香了。
其實本來也不香,有一股腐臭味。
但能活下來,茄已經覺得是萬幸,本來有一口吃食,比起被坑殺的人已經足夠幸運了。
但天幕放了太多視頻,想想後世那比諸侯吃的還精美地食物,再看看手裏的麥飯……
“當真是……難……吃”,口中說著難以下咽,嘴巴卻一下沒停。
茄看了這麽久的天幕,起碼明白了兩個道理:後世很好,普通人吃的比周天子還好。
後世距離現在很遠,除非天幕賜下食物,否則這輩子都不可能達到後世食物標準。
總不能因為沒有後世好吃,就不吃了吧?
茄閉著眼睛,回想起剛才的視頻裏美食的樣子,囫圇吞了下去。
“嗝……額,好香。”
後有曹操望梅止渴,今有茄幻想止臭。
【薤:也叫薤白,它的另一個名字叫小蒜,又名小根蒜、團蔥、獨頭蒜等。
漢代又傳來一種蒜,因為比小蒜大,所以叫大蒜。
薤白的另一個近親是藠頭,古稱:薤,也叫蕎頭,常被作為涼菜食用。
兩種有個最直觀的判別方法:薤白像一頭蒜,藠頭像一瓣蒜。】
……
【蔥:大蔥產於西伯利亞。
小蔥原產於華夏,在春秋以前隻局限在北方少數民族境內,後來齊桓公打破山戎,把小蔥帶回了山東。
提起蔥似乎萌生一層質樸的土氣,可古代形容美女有個詞叫:青蔥玉指。
蔥在古代也有菜伯的稱呼,伯為老大,即菜中老大。】
……
大漢,長安。
“漢代傳進來?”
劉徹突然想到了張騫,你還活著嗎?
……
額,想差了,後人說你帶回了許多作物,你肯定還活著。
可你什麽時候才能回來啊?
你能看到天幕嗎?
看到了,一定要多帶些作物回來,不知道質量,那就數量取勝,總有一樣適合大漢。
漢武帝將霍去病擁入懷中,嘴裏念叨著:“張騫出使那年,你才剛出生。”
“轉眼間,你都這麽大了,他還沒有任何消息。”
“唉……”
武帝目光平視前方,仿佛能透過皇城看到西域之地,一聲長歎息。
“朕聽說西域有個大月氏,想約他們夾擊匈奴……”
武帝在感歎,霍去病可沒心情聽。
姨夫,你莫名其妙把我摟入懷中,為何?
衛皇後更是一臉懵,做了場夢嗎?
我剛才不是躺在陛下的懷裏,怎麽突然變成去病躺在陛下懷裏了?
武帝想到張騫萬一能看見天幕,到處搜索作物,若是能找到適合大漢的,又比大漢如今作物更高產的,目光不禁火熱起來。
衛皇後偷瞄著劉徹,看他火熱的目光,再看看他懷中的霍去病!
草,是一種植物。
彼其娘之,是一句親切問候。
天幕都說你們老劉家好男風!
好啊,將來逼死兒子也就算了!
你怎麽能……怎麽能想要去病呢?
你若是嫌我了,找我弟弟衛青,我可以忍了!
但去病不行,他還是個孩子,你個畜生啊!
難道以後他管我叫姨母,我管他叫妹……弟?
劉徹回過神來,看著一臉懵逼的霍去病,輕拍了一下他的屁股,笑著問道:“還痛不痛啦?”
這神情,這動作,怎麽看怎麽像中年油膩大叔和不懂人事小姑娘的故事。
衛子夫猛的將霍去病拉起,護在身後對著劉徹說道:“有什麽,你衝我來!去病還隻是個孩子!”
劉徹懵了,皇後再說什麽?朕又不是要打去病?
霍去病則是懵逼之餘有些感動,姨母愛我,姨母果然愛我。
衛皇後一指衛青:“弟弟可以,去病不行!”
“這是底線,你若是不同意,我一頭撞死在宗廟!”
衛青也懵了,彎曲著食指不確定的指向自己:“我怎麽了?”
劉徹摸不著頭腦,還以為剛才把霍去病打疼了,讓衛皇後起了憐愛之心,想起未來被朕冤殺的據兒。
算朕虧欠吧,劉徹很難得的用起了好語氣,這語氣除霍去病之外從未有人享受過。
劉徹保證道:“好好好,朕保證再也不打去病了。”
“至於衛青,朕打他幹嘛?”
此番話落在衛皇後耳中,自動翻譯成:好,朕不碰去病,至於衛青,太老了,不是朕的菜。
衛皇後俯身行禮謝恩,心裏譏諷道:呸,畜生,還隻喜歡未成年的小男孩!造孽啊!
【從五蔬中又延伸出五味。
《靈樞五味》記載: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醃製蔬菜在古代稱之為“菹”。
《周禮》中記載的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筍,其實就是七種醃鹹菜。】
彈幕區:
『鹹菜還是泡菜啊?』
『有什麽區別嗎?』
『當然了,泡菜是泡菜,鹹菜是鹹菜。』
彈幕裏一長串……飄過,幾乎遮擋了整個視頻。
『真是聽君一席話,如聽君一席話。』
……
【除了五蔬之外,還有一些蔬菜是古人經常能吃到,但大多隻留存在詩經之中了。
《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其中的荇菜是一種水生植物,長得像小號的睡蓮葉片,圓的口感比較滑嫩,一般用來做菜羹,但隨著農業發展,這種不便於大麵積種植的菜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
【《詩經·穀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其中提到了兩種蔬菜,葑和菲。
葑即蕪菁,又名蔓菁。
這種蔬菜長得像蘿卜,葉子可以吃,塊根也可以吃。
後來人們培育出專門用來食用葉子的品種叫做菘,寬泛來講就是小白菜一類,再後來通過雜交在元朝時培育出如今的大白菜。
葑是十字花科芸薹屬植物,而同屬該科有一支,直到今天仍然日日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油菜花。
油菜花幼年期可以直接食用,成熟之後可用來榨油,古人稱油菜花也直接稱之為芸薹。】
“可以榨油?居然可以榨油!”
“如何榨?”
油菜最早種植在胡、羌、隴、氐等地。
油菜能榨油對後麵的朝代衝擊不大,至少認識這玩意兒的人大多數都知道能榨油。
無非沒見過的,想托人問問這玩意兒中原之地能種嗎?
油菜花榨油首見於公元七世紀的史料,隨後才開始大規模普及。
對於秦漢及先秦時期的人來說,衝擊實在是太大了。
有油菜花的地方一直把它當菜食用,但菜和油是兩個概念啊。
吃菜不頂餓,但往裏麵加點油,那就不一樣了。
有油菜花之地,自然是眾人聚在一起,琢磨著如何榨油。
沒有油菜花的地方,思索著去哪裏找。
天幕說是華夏古有之物,按後世的疆域來算,這範圍也太寬泛了。
不過,這不僅僅是一兩戶之事,朝堂已經行動起來了。
……
【菲:也就是蘿卜。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穩坐中國蔬菜界的兩把交椅之一。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吃著蘿卜就著茶,氣得大夫滿地爬。】
彈幕區:
『蘿卜和茶都解藥,所以醫生會氣,藥都白吃了。』
『菲是蘿卜?那我名字叫徐菲菲算什麽?』
『算徐蘿蘿卜卜。』
『王菲=王蘿卜。』
……
【有一種野菜被中國人吃了幾千年,愛了幾千年,卻一直是野菜——薺菜。
究其原因無非是需求和種植難度的問題。】
【剛才提到的這些蔬菜都有單獨的字作為名字,因為這裏麵的蔬菜要麽是本土原產,要麽引進的比較早,四舍五入也算本土作物。
但我們如今經常吃到的蔬菜則大多是多個字,如胡蘿卜、西紅柿、洋蔥、番薯等,其實在蔬菜的名字裏就蘊含了蔬菜的來源、地點與時間信息。
目前主流外來蔬菜名字的前綴無非胡、番、西、洋四種,還有帶海的如海棠、海桐花等,因類目比較少,就不列入。
胡:兩漢到隋唐時期,受絲綢之路的影響,從河西走廊延伸到中亞腹地,張騫鑿空西域帶回來大量的蔬菜瓜果外,當時習慣稱外部人為胡人,所以這時候引進的食物都帶胡字。
如胡椒、胡麻、胡桃。
胡桃:核桃。
胡荽:香菜。
胡蒜:大蒜。
胡瓜:黃瓜。
但其中有個例外,胡蘿卜是元朝之後才引進中原的。】
明清時期,對外貿易中心由西北轉向了東南沿海,而此時習慣稱外部為番邦,所以引進的作物都帶有番字。
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了與世界的聯係,後來番薯、番茄、番椒、番麥、番否等相繼引入。
番薯:紅薯。
番茄:西紅柿。
番椒:辣椒。
番麥:玉米。
番豆:花生。
這些作物的引進影響重大,之前有觀點認為紅薯和玉米的引進是導致清朝人口大幅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彈幕區:
『華夏本土好像有玉米吧?』
『玉米、土豆、紅薯,既抗旱、產量又高,明朝時候普及,崇禎還真不一定會亡國。』
『萬曆年間傳入,大家都不知道這玩意兒產量這麽高,讓清朝撿了便宜。』
『嗬嗬,這就是清粉口中康乾盛世的真相。』
『吃糠喝稀的盛世!』
『如果沒有明末之亂,這應該是屬於明朝的。』
『明粉,死撲街,萬曆年間就傳入了,怎麽沒看到明朝普及。』
『紅薯、土豆、玉米,全是萬曆年間傳入華夏,一直到明亡,也沒見明朝皇帝普及。』
『吃糠喝稀,不比明末易子而食、吃草根樹皮好?』
『活久見,還真有清粉啊?』
『清不比明強?不比明朝疆域大?』
『嗬嗬,賣國、割地、賠款。』
『明朝也不遑多讓,都是封建帝國,誰比誰高尚了?』
『朱棣複交趾,朱瞻基放棄,明清都一樣。』
『我大明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哦?那叫門天子朱祁鎮怎麽說?』
『嗬,多爾袞睡了孝莊。』
『雍正被綠了,乾隆是漢人血脈。』
湖南,張家界。
“看個視頻還能遇到明清粉大戰?”
七天快捷店內躺著刷視頻的十七,點擊全屏,然後關閉彈幕。
“這下清淨了。”
十七心滿意足繼續看視頻,天幕前的吃瓜群眾不滿意了。
“怎麽沒文字了?”
“我還想看看呢。”
大明,老朱惡狠狠的瞪著朱棣。
要不是妹子拉著咱,你今天非得躺著回去不可。
“你這後代……”
算了,懶得罵。
“鄭和在你府上嗎?”
朱棣有些遲疑:“應該沒有吧?府上沒有姓鄭的。”
老朱無所謂的擺擺手。
沒在就沒在吧,又不是離了他就不行。
打倭國都可以緩緩,派艦隊到處給咱搜索種子去。
天幕都放出圖片了,雖然可能略有差異,但按圖索驥找到,問題應該不大。
清朝。
皇太極和多爾袞仍然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樣。
“皇兄,是漢人造謠,欲使皇室生間隙,還請皇兄明查。”
“朕知,朕還不了解你嗎?朕相信你!”
皇太極:混蛋!不稱陛下也該稱一句大汗!朕是皇帝,等平定朝局,你死定了!
多爾袞:哥,你放心的死去吧,這次我正大光明的封大玉兒為皇後!
……
【辣椒:明朝傳入,最開始作為觀賞植物,清朝時才在西南地區火速風靡。
但目前有研究表明,華夏本土是有辣椒的,在雲貴高原。】
【清朝末年乃至民國時傳入的作物多以西和洋命名,包括之前傳入的作物也擁有了新的名字。
西字開頭的有西蘭花、西紅柿、西葫蘆、西芹等。
洋字開頭的有洋蔥、洋芋、洋白菜等。
西紅柿和洋芋都是明朝傳入,但因為傳播影響不同,都被賦予了新的名字。】
【為什麽中國人愛吃菜、愛研究菜?
因為我們經曆過的饑荒太多了,在漫長的旱澇蝗災、賦稅徭役更替的曆史裏,麵對匱乏的物產,辛勞的華夏人隻能用較少的糧食搭配各種蔬菜勉強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