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禎為表示尊重劉太後,在張孜接手殿前司探查業務後,令他將探查來的重要消息第一時間奏報劉太後。
而蛇妖的消息絕對重要,劉太後在第一時間接到這個消息時臉色大變,急忙找來李禎,陳恪這個侍讀暫時放假。
劉太後從安全方麵考慮無可厚非,還認為張孜對付不了陳恪,馬忠也不行,宣李昭前來慈寧宮,讓他全權負責調查陳恪。
劉太後的安排非常妥當,但李禎卻犯了強勁,兩人接觸了十餘天,他不信陳恪是蛇妖,懇切地說道:“娘、這是陰謀集團放出的謠言,他們殺不了陳恪,就想通過謠言來離間我們君臣。”
李禎說得也在理,離間計經常這麽用。
但劉太後實在擔心李禎的安全,仍然堅持己見。
娘倆正在爭論時李昭來了,他已得到蛇妖的消息,這時低聲說道:“這道流言讓臣奇怪,為何說陳恪是蛇妖,難道沒有其他方法了嗎?”
聽他回話,劉太後說道:“也許陳恪就是蛇妖。”
李昭不予否定,而是輕聲說道:“臣奉旨去探望陳恪時,曾見過一位坤道,見其飄然若仙不禁心中好奇,於是打聽一番,聽林府管家林孝所言,坤道為林毅之的小姑,還是龍虎山天師府嫡傳弟子張平安的道侶。”
聽他敘述,李禎和劉太後的臉上端正起來,龍虎山天師府張家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後代,純正的道教傳承,再往上追,先祖則是留侯張良。
李昭探來的這份情報非常重要,李禎和劉太後凝神靜聽。
李昭是個負責任的人,他對這份情報進行了核實,“事後臣詢問紫薇觀玄一道人,他肯定了此事。”
他說話有技巧,沒否定蛇妖,而是說起雲華道人。
這是變相地否認了傳言,天師府嫡傳弟子的道侶,雲華道人的侄孫女婿竟是一條蛇妖,想想都讓人滑稽。
李禎就感覺挺滑稽,臉上露出笑容。
而劉太後卻一時轉不過彎來,正沉思中有太監來報,陳恪進宮求見皇上、太後。
正主來了,蛇妖走進了皇宮,還說了一番妖語。
聽張孜轉述陳恪所言,李禎差點笑出聲來,他竟承認自己是條蛇妖?
聽到這番妖語,李禎笑得開心,他才十七歲,少年心性。
而劉太後卻是麵沉似水,見陳恪進來立刻責問:“你承認自己是條蛇妖?”
陳恪嚴肅地回道:“臣不是蛇妖。”
這個轉折就將張孜裝進去了,所以他再說:“臣在外麵可以跟張大人開玩笑,但在陛下和太後麵前卻不能開玩笑,必須嚴肅地稟告,臣是人、不是蛇妖。”
他這個態度讓劉太後的臉色好一些,但還是問道:“有何為證?”
他苦笑道:“聽說宮裏的雄黃酒最好,請太後賜臣一壇。”
他不貪,隻要一壇上好的雄黃酒。
李禎好奇地問道:“為何一壇?”
陳恪無奈地回道:“臣的酒量還可以,一壇酒肯定醉倒在地,那時陛下、太後就知道臣是不是蛇妖了。”
他的這個建議挺科學,可劉太後卻沒想接受,淡淡地說道:“你法力高強,一壇雄黃酒也試不出來。”
劉太後拒絕,可他卻恭敬地說道:“太後聖明,知道用這個方法某些人也有話說,一句‘法力高強’還是將帽子扣在臣的身上。”
他拍劉太後馬屁。一副蛇妖的模樣。
而李禎卻好奇的問道:“卿可有其他想法?”
陳恪是他的侍讀,還是個具有新解釋的侍讀。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水能覆舟。”
針對這句話,他的解釋卻是,“不想覆舟,抓好船上的這幫人。”
他將皇帝比喻為船長,手下有大副二副三副,還有水手長、領航員、舵手、水手、武裝護船兵、廚師、維修工等等人員,船長指揮不當,不用等水覆舟,自己就能翻船。
他是真敢講,挖地三尺用證據說話,夏商周、秦漢晉、南北朝、大隋王朝,最後講到大盛王朝他就有種很奇怪的感覺,盛太宗深知“水能載舟,水能覆舟”的道理,可三百年後還是翻船了。
他懷疑盛太宗也是一位旅行者,但他沒經過老人家的教誨,更沒經曆過以後的改革開放和反腐鬥爭。
盛太宗要做一個明君,他做到了。
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兒子也做到了,但他忘了一件事,這艘船上不是他一個人。
所以統治的關鍵不是仁政,而是實施仁政的這些人。
陳恪有這個認識,就要將這個認識告訴李禎,通過講事實、擺道理,李禎接受了,發現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
樹立這個認識,他就不信陳恪在蛇妖問題上沒有想法。
陳恪當然有想法,坦率地說道:“太後一語點出了這裏的關鍵,不論怎麽證明,散布謠言者都有說法,依臣之見就不證明了。”
他這個態度讓殿內諸人驚訝,他不在意自己是不是蛇妖。
然後聽他繼續說道:“謠言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蛇妖是什麽?他是如何修煉成妖的?蛇妖是好是壞?有沒有什麽辦法可以降伏蛇妖?這是人們聽到謠言之後必然產生的好奇心?”
“在這種情況下,臣要自證不是蛇妖就落在對方的圈套裏,他們會有很多理由讓人們越來越懷疑。”
“而臣不去自證,由三院學生報出頭掀起一輪討論各種妖怪的熱潮,論證降伏妖怪之法,將這股流言的發展方向掌握在朝廷之手,達到我們的目的。”
他要掌控流言,還要達到目的,立刻引起李禎和劉太後的興趣。
李禎急切地問道:“什麽目的?”
陳恪低聲回道:“臣學玄學,知道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怕天雷閃電,那晚興京降下暴雨,當時雷電交加,而臣在興河壩上卻未有一道閃電擊下,這說明什麽?”
他有證據自證自己不是蛇妖,當時有三萬餘名民工可以作證。
但他卻不想這麽做,因為一個法力高強就能解釋了。
他不會提出這個證據,而是低聲說道:“蛇不如蛟、蛟不如龍、龍不如真龍天子,臣之所以無恙,是因得到了真龍天子的庇護。”
他說出自己的目的,但李禎和劉太後竟沒轉過彎來,而張孜更是進入發懵狀態,唯有李昭琢磨一番臉露喜色。
於是陳恪解釋:“真龍天子隻有一個,我皇是真龍天子,那律帝是什麽?”
聽到這個解釋李禎和劉太後立刻反應過來,自盛太宗稱真龍天子後,世上的真龍天子隻有一個,這個認識深入人心。
而李禎是真龍天子,律宗德就是假龍了。
陳恪的這一計夠高,利用流言讓李禎站在法統的製高點。
他也夠忠心,為將李禎推上去,不惜犧牲自己。
李禎感動,劉太後開心,陳恪跟隨李禎走出慈寧宮。
李禎憂心忡忡地說道:“卿的聲名如何是好?”
陳恪笑道:“有你這位真龍天子罩著,再有三院學生的支持,謠言不攻自破。”
見他信心十足,李禎輕輕點點頭,他對陳恪有信心,拋開這個問題不談,低聲說道:“李昭說這道流言讓他奇怪,為何說你是蛇妖,難道沒有其他借口了嗎?”
陳恪肯定李昭的說法,“李大人說的不錯,臣也感覺奇怪,好像某種說辭無法自圓其說,不得不將臣打上蛇妖的烙印,這樣就圓了那個說辭,也達到離間陛下與臣的目的了,如有人舉起鋤頭將臣鋤為兩半那就最好了。”
聽他說得有趣,李禎輕笑一聲說道:“讓李昭調派禦藥監的高手嚴查此事。”
陳恪急忙說道:“陛下、李大人率禦藥監的高手專心清查內奸,此是大事,不可讓他分心。”
“也許那些內奸就是謠言的源頭,查出一個帶出一批,還是從秦關城的源頭上查吧。”
李禎對他言聽計從,聽他懷疑秦關城的遭遇可能是內奸所為,立刻與劉太後商議,分別給安定城的楊牧、西北的曹穆、曾樂行下達了秘旨,並安排李昭負責調查。
而李昭立刻安排兩名老太監帶著秘旨分別奔赴安定城和西北。
這兩名老太監不僅是去傳旨的,還要參與調查活動。
陳恪想去安定城查內奸,可李禎不準。
李禎說得清楚,出謀劃策的他就沒必要參加行動了。
而蛇妖的消息絕對重要,劉太後在第一時間接到這個消息時臉色大變,急忙找來李禎,陳恪這個侍讀暫時放假。
劉太後從安全方麵考慮無可厚非,還認為張孜對付不了陳恪,馬忠也不行,宣李昭前來慈寧宮,讓他全權負責調查陳恪。
劉太後的安排非常妥當,但李禎卻犯了強勁,兩人接觸了十餘天,他不信陳恪是蛇妖,懇切地說道:“娘、這是陰謀集團放出的謠言,他們殺不了陳恪,就想通過謠言來離間我們君臣。”
李禎說得也在理,離間計經常這麽用。
但劉太後實在擔心李禎的安全,仍然堅持己見。
娘倆正在爭論時李昭來了,他已得到蛇妖的消息,這時低聲說道:“這道流言讓臣奇怪,為何說陳恪是蛇妖,難道沒有其他方法了嗎?”
聽他回話,劉太後說道:“也許陳恪就是蛇妖。”
李昭不予否定,而是輕聲說道:“臣奉旨去探望陳恪時,曾見過一位坤道,見其飄然若仙不禁心中好奇,於是打聽一番,聽林府管家林孝所言,坤道為林毅之的小姑,還是龍虎山天師府嫡傳弟子張平安的道侶。”
聽他敘述,李禎和劉太後的臉上端正起來,龍虎山天師府張家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後代,純正的道教傳承,再往上追,先祖則是留侯張良。
李昭探來的這份情報非常重要,李禎和劉太後凝神靜聽。
李昭是個負責任的人,他對這份情報進行了核實,“事後臣詢問紫薇觀玄一道人,他肯定了此事。”
他說話有技巧,沒否定蛇妖,而是說起雲華道人。
這是變相地否認了傳言,天師府嫡傳弟子的道侶,雲華道人的侄孫女婿竟是一條蛇妖,想想都讓人滑稽。
李禎就感覺挺滑稽,臉上露出笑容。
而劉太後卻一時轉不過彎來,正沉思中有太監來報,陳恪進宮求見皇上、太後。
正主來了,蛇妖走進了皇宮,還說了一番妖語。
聽張孜轉述陳恪所言,李禎差點笑出聲來,他竟承認自己是條蛇妖?
聽到這番妖語,李禎笑得開心,他才十七歲,少年心性。
而劉太後卻是麵沉似水,見陳恪進來立刻責問:“你承認自己是條蛇妖?”
陳恪嚴肅地回道:“臣不是蛇妖。”
這個轉折就將張孜裝進去了,所以他再說:“臣在外麵可以跟張大人開玩笑,但在陛下和太後麵前卻不能開玩笑,必須嚴肅地稟告,臣是人、不是蛇妖。”
他這個態度讓劉太後的臉色好一些,但還是問道:“有何為證?”
他苦笑道:“聽說宮裏的雄黃酒最好,請太後賜臣一壇。”
他不貪,隻要一壇上好的雄黃酒。
李禎好奇地問道:“為何一壇?”
陳恪無奈地回道:“臣的酒量還可以,一壇酒肯定醉倒在地,那時陛下、太後就知道臣是不是蛇妖了。”
他的這個建議挺科學,可劉太後卻沒想接受,淡淡地說道:“你法力高強,一壇雄黃酒也試不出來。”
劉太後拒絕,可他卻恭敬地說道:“太後聖明,知道用這個方法某些人也有話說,一句‘法力高強’還是將帽子扣在臣的身上。”
他拍劉太後馬屁。一副蛇妖的模樣。
而李禎卻好奇的問道:“卿可有其他想法?”
陳恪是他的侍讀,還是個具有新解釋的侍讀。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水能覆舟。”
針對這句話,他的解釋卻是,“不想覆舟,抓好船上的這幫人。”
他將皇帝比喻為船長,手下有大副二副三副,還有水手長、領航員、舵手、水手、武裝護船兵、廚師、維修工等等人員,船長指揮不當,不用等水覆舟,自己就能翻船。
他是真敢講,挖地三尺用證據說話,夏商周、秦漢晉、南北朝、大隋王朝,最後講到大盛王朝他就有種很奇怪的感覺,盛太宗深知“水能載舟,水能覆舟”的道理,可三百年後還是翻船了。
他懷疑盛太宗也是一位旅行者,但他沒經過老人家的教誨,更沒經曆過以後的改革開放和反腐鬥爭。
盛太宗要做一個明君,他做到了。
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兒子也做到了,但他忘了一件事,這艘船上不是他一個人。
所以統治的關鍵不是仁政,而是實施仁政的這些人。
陳恪有這個認識,就要將這個認識告訴李禎,通過講事實、擺道理,李禎接受了,發現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
樹立這個認識,他就不信陳恪在蛇妖問題上沒有想法。
陳恪當然有想法,坦率地說道:“太後一語點出了這裏的關鍵,不論怎麽證明,散布謠言者都有說法,依臣之見就不證明了。”
他這個態度讓殿內諸人驚訝,他不在意自己是不是蛇妖。
然後聽他繼續說道:“謠言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蛇妖是什麽?他是如何修煉成妖的?蛇妖是好是壞?有沒有什麽辦法可以降伏蛇妖?這是人們聽到謠言之後必然產生的好奇心?”
“在這種情況下,臣要自證不是蛇妖就落在對方的圈套裏,他們會有很多理由讓人們越來越懷疑。”
“而臣不去自證,由三院學生報出頭掀起一輪討論各種妖怪的熱潮,論證降伏妖怪之法,將這股流言的發展方向掌握在朝廷之手,達到我們的目的。”
他要掌控流言,還要達到目的,立刻引起李禎和劉太後的興趣。
李禎急切地問道:“什麽目的?”
陳恪低聲回道:“臣學玄學,知道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怕天雷閃電,那晚興京降下暴雨,當時雷電交加,而臣在興河壩上卻未有一道閃電擊下,這說明什麽?”
他有證據自證自己不是蛇妖,當時有三萬餘名民工可以作證。
但他卻不想這麽做,因為一個法力高強就能解釋了。
他不會提出這個證據,而是低聲說道:“蛇不如蛟、蛟不如龍、龍不如真龍天子,臣之所以無恙,是因得到了真龍天子的庇護。”
他說出自己的目的,但李禎和劉太後竟沒轉過彎來,而張孜更是進入發懵狀態,唯有李昭琢磨一番臉露喜色。
於是陳恪解釋:“真龍天子隻有一個,我皇是真龍天子,那律帝是什麽?”
聽到這個解釋李禎和劉太後立刻反應過來,自盛太宗稱真龍天子後,世上的真龍天子隻有一個,這個認識深入人心。
而李禎是真龍天子,律宗德就是假龍了。
陳恪的這一計夠高,利用流言讓李禎站在法統的製高點。
他也夠忠心,為將李禎推上去,不惜犧牲自己。
李禎感動,劉太後開心,陳恪跟隨李禎走出慈寧宮。
李禎憂心忡忡地說道:“卿的聲名如何是好?”
陳恪笑道:“有你這位真龍天子罩著,再有三院學生的支持,謠言不攻自破。”
見他信心十足,李禎輕輕點點頭,他對陳恪有信心,拋開這個問題不談,低聲說道:“李昭說這道流言讓他奇怪,為何說你是蛇妖,難道沒有其他借口了嗎?”
陳恪肯定李昭的說法,“李大人說的不錯,臣也感覺奇怪,好像某種說辭無法自圓其說,不得不將臣打上蛇妖的烙印,這樣就圓了那個說辭,也達到離間陛下與臣的目的了,如有人舉起鋤頭將臣鋤為兩半那就最好了。”
聽他說得有趣,李禎輕笑一聲說道:“讓李昭調派禦藥監的高手嚴查此事。”
陳恪急忙說道:“陛下、李大人率禦藥監的高手專心清查內奸,此是大事,不可讓他分心。”
“也許那些內奸就是謠言的源頭,查出一個帶出一批,還是從秦關城的源頭上查吧。”
李禎對他言聽計從,聽他懷疑秦關城的遭遇可能是內奸所為,立刻與劉太後商議,分別給安定城的楊牧、西北的曹穆、曾樂行下達了秘旨,並安排李昭負責調查。
而李昭立刻安排兩名老太監帶著秘旨分別奔赴安定城和西北。
這兩名老太監不僅是去傳旨的,還要參與調查活動。
陳恪想去安定城查內奸,可李禎不準。
李禎說得清楚,出謀劃策的他就沒必要參加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