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陳恪的第四堂課,但授課地點又改了,鶴翔書院沒有這麽大的學堂,幹脆設在池塘周邊。


    中午十二時多,池塘四周坐滿了人,有講究的搬張椅子,不講究的幹脆席地而坐,當走進鶴翔書院的陳恪看到眼前的景象,覺得發表演講的機會來了。


    於是他要考慮一個問題,“要不要感受一下那位的演講技巧?”


    卻得到一個消息,聽王韶和章惇低語,知道國子監那邊也來人了。


    國子監是大興王朝專門用來培養五品以上官員子弟的學府,教學質量不能跟太學院比,但學生卻個個都是衙內。


    他知道衙內,也知道衙內這個身份被那個世界的《水滸傳》破壞一個幹淨,但事實是五品以上官員的兒子都被稱為衙內,與人品的好壞無關。


    他們背靠各級高官,所以這幫衙內的到來就讓胡緩和高適做好了心理準備,一旦某些官員攻擊陳恪,他倆應該采取什麽補救措施?


    而陳恪卻不在意地登上講台。


    這是一座專門給他搭建的講台,高有一米五,寬兩米長三米,台上放了一張矮桌,陳恪坐在支踵上講課。


    這個安排讓他恢複了講課的感覺,如站在講台上,他就要召喚那位演講大師附體了。


    發現自己不能進行演講,就端端正正地坐在矮桌後,先向坐在正麵的胡緩、高適、張出塵抱拳一禮,方才緩緩說道:“上堂課有同學問我為何不說兵家,這堂課我就從兵家說起。”


    他說出一個新名詞,但這時不是提問的時間,於是有人暗暗記下準備提問。


    然後聽他說道:“說兵家必先說《孫子兵法》,該書的第一篇既為‘計篇’,但通篇卻無一計一策,何也?各位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陳恪提問,然後垂下眼簾不再言語。


    可台下的師生卻沒一人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他們沒有想法,而是陳恪常常語出驚人,答案往往不是已經固化的解釋。


    在這份等待中,陳恪抬起眼簾緩緩說道:“百家爭鳴,隻有儒、道、墨、兵、法、醫、農和陰陽這八家傳承下來。”


    “而在這八家中,醫、農、陰陽屬於專業之學,我們在這堂課中不予討論,因為我也不懂。”


    聽他坦誠自己不懂,四周傳來一片低笑聲,他是唯一一個公開說自己不懂的助講。


    大家笑過之後聽他繼續說道:“而在其餘五家中要將墨家單獨拿出來,因為《墨子》是門不斷研究的學科,明白其中一點後馬上會發現下一個點,窮其一生也沒法找到終點。


    聽其言眾人愕然,他對《墨子》竟推崇到這個地步?


    然後聽他再說:“還有四家,儒道兵法四家,我再將法家拿出來,不僅因為它的思想出現較晚,重要的是此學說必須與儒道兵三家學說結合一起使用才行。”


    聽他娓娓道來,眾師生再次進入被洗腦狀態。


    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其他學說被儒家不斷排擠已至邊緣之境,而陳恪是唯一一個將幾大家進行分門別類的人。


    他將醫、農、陰陽作為專業學科,將《墨子》作為研究學科,將法家學說作為輔助學科,這種分類讓眾人細細品來竟覺得很有道理。


    而陳恪給他們細品的時間,三分鍾後方才緩緩說道:“而在儒道兵三門學術中,我將《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作為智慧源學。”


    他又提出一個新概念,智慧源學一解釋大家都明白,“這三部書是將人類智慧進行總結、規範並進行係統論述的學說,是以後各類學說的根。”


    聽到這個定性張出塵輕出一口氣,她是真怕陳恪說出出格的話。


    可她不知道的是,陳恪對這三部書也是推崇備至,他反對的不是《論語》,而是那些給《論語》掐頭去尾胡亂解釋的學術。


    他敢這麽幹是進行過計算的,這個時期應該是那個世界的北宋仁宗時代,是古代文化昌盛的最後一道亮光。


    借著這道亮光他要做點什麽就從教育入手,在他心裏,大興人等於宋人等於漢人等於華夏民族。


    基於這個認識他就要繼續說,“孔夫子教育三千弟子,賢人七十二名,但光大儒學的卻是孟子和荀子,而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你們認為誰說的對?”


    陳恪再提一個問題,與本課風馬牛不相及,但還是沒人說話,他們想聽陳恪怎麽說。


    於是陳恪緩緩說道:“我卻說‘人本無性’,幼時表現出的善惡與其父母有關。”


    這個答案一出,四周頓時響起一片嗡嗡聲。


    眾人本來都有答案,大多數人支持“人性本善”說,也有一些人支持“人性本惡”說,但陳恪卻說“人本無性”。


    於是眾人議論紛紛,而陳恪卻微闔雙眼進入到寂靜之中,感覺嗡嗡聲由近及遠逐漸消失,再次進入到那種極度舒適的狀態中。


    這種狀態持續一小會,等耳邊再次傳來了嗡嗡聲,聽聲音逐漸減弱直到消失,陳恪睜開雙眼,淡淡地說道:“惡源於欲望,當有能力完成欲望時表現為行為。”


    “而嬰兒有何欲望?又如何表現這種行為?既沒有又如何定性其本善或者本惡呢?”


    “如看到可以實施行為的人行善或者行惡,就定性為人性本善或者本惡,那嬰兒就不算人嗎?行善或者行惡的人就可以代表所有的人性嗎?”


    他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聽者的頭上陸續冒出一個個小問號,他們有點懵。


    而他也不想在這裏做解釋,淡淡地說道:“這個題目太大,我們以後探討,這時說出來就是證明智慧源學的特點。”


    “孟子與荀子能夠發揚夫子儒學,不以注解夫子所言而固步自封,在《論語》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是悟透智慧源學深刻內涵的表現啊!”


    陳恪慨歎一聲繼續說道:“我從兵學轉入到八大家,再對八大家的學說進行分類,然後又轉入到孟子、荀子,就是要論證一件事,《孫子兵法》裏的計篇為何沒有計策?”


    他又將話題轉到《孫子兵法》身上,眾人的腦子隻能跟著他的聲音走,然後聽他說道:“計篇是用來告訴學習者如何使用計謀的基礎學,也就是智慧源學。”


    “這一篇用五事和詭道來說明廟算的重要性,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先做好自身與敵方的實力統計,然後進行計算以得出勝敗的概率。”


    說到這他再次閉嘴,而四周卻鴉雀無聲。


    沒人提問他就要繼續說:“這是實施所有計策的基礎,也是可以延伸到治國、理事、學習、農耕、商業各個領域的智慧源學,所以我要單獨講。”


    “以治國為例,全國有多少人口、多少耕地、多少河流,哪個地區富裕哪個地區貧窮?這些基本情況若不能清清楚楚,如何施政?”


    “再以學習為例,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麽、喜歡什麽而盲目跟風,你就是永遠跟在別人後麵的尾巴,成不了大器。”


    “我要提醒各位,當你學好智慧源學時就要考慮一件事,是想一生碌碌無為、還是想有所成就?如想有所成就就去學習自己擅長、喜歡的學術。”


    這堂課他講完了,立刻有人高聲問道:“請問先生、何謂同學?”


    這位仁兄準備了很長時間,一定要做第一個提問者?


    這個問題好回答,陳恪朗聲回道:“同學就是同時學習的意思,我在台上講你在台下聽,不論是講者還是聽者都在學習。”


    “我在講的過程中不斷理清自己的思路,為讓各位聽得明白就必須尋找各種證據,通過這種方式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你們的提問也讓我知道下步需要解決的學術問題,所以我們是同學。”


    這句解釋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又有同學起身問道:“先生喜歡什麽學術?”


    “道學。”


    聽他答得毫不猶豫,提問者再問:“為何?”


    他回道:“我這人挺懶,沒有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順其自然想睡就睡、想走就走,這樣的性格還是喜歡道學吧。”


    提問者給他樹立一個人設的機會,喜歡道學可以免除許多猜忌,一個想當神仙的人不會貪戀人間的權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晴陽照行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落雖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落雖頻並收藏晴陽照行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