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突然說起軍事上的事,讓陳恪將此王韶往彼王韶身上靠攏。
心裏升起這個想法,看看這雙渴望的眼神,又轉臉看看王掌櫃,低聲問道:“可以說嗎?”
他一直使用淡淡的語氣,就是為了保持高大上的形象,但涉及到人家兒子的未來他就不能不慎重了,轉臉詢問一句,見王掌櫃輕輕點點頭,聽他低聲回道:“犬子喜歡軍事,請先生不吝賜教。”
王掌櫃表態了,陳恪轉向王韶淡淡地問道:“你既詢問軍事,一定看了不少兵書?”
“是...”王韶急忙回道:“學生看過《孫子兵法》、《吳子兵法》......”
他所說的正是北宋頒行的《武經七書》,是軍事指揮官的必讀之書。
但這裏有個問題,大家都在看這七本書,如何評判誰的水平高呢?
王韶有答案,“戰場上見高低。”
這個答案很標準,問題卻是見了高低之後怎麽辦?
就像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的結果是隻能等著滅國了。
王韶還是有答案,“趙王用人不當。”
這個答案還是很標準,古來已有定論。
於是陳恪問道:“你認為由廉頗領兵就一定能贏?”
王韶回答:“縱不能贏,但也不會敗得那麽慘。”
陳恪輕歎一聲,緩緩回道:“不論廉頗還是趙括都是敗局已定,解決不敗的唯一辦法就是撤軍。”
他說出這個結論,不僅王韶驚訝,就連王掌櫃也驚訝。
紙上談兵的故事由來已久,結論也非常一致,而陳恪卻有不同意見,詳細解釋道:“戰爭分為局部戰爭和舉國戰爭兩類,局部戰爭,統帥的軍事能力非常重要,而舉國戰爭,統帥的能力已落在其次。”
這時他就不能用淡淡的語氣了,軍事從大了說決定國家的命運;從小了說決定了許多將士、百姓的生死,語氣必須莊重。
但對王掌櫃父子來說,他這個語氣沒問題,可說法卻讓人驚訝,大家已經習慣統帥說了。
陳恪知道古人對戰爭的看法,這時還沒形成綜合國力的概念。
但他不能說出這個新名詞,於是問道:“趙王為何要臨陣換將?”
這時的王韶不敢再說答案,恭敬地回道:“請先生明示。”
陳恪歎口氣說道:“因為支撐不住了,四十餘萬大軍每天需消耗多少糧草?而趙國又能供應多少糧食?”
“趙軍的這些士卒都是青壯,他們前去打仗,國內的農耕人員又有多少?”
“按秦趙兩國的人口比例算,秦國四百多萬、趙國三百多萬,趙國比秦國少了一百萬人。”
“再從糧食產地來說,秦國擁有關中、成都、江漢、河東四大糧食產地,而趙國隻有太原、邯鄲兩處糧食產地,不僅麵積小,土地也沒有秦國的四大糧食產地肥沃。”
“再從動員能力看,秦國一聲令下舉國立刻行動,而趙國卻做不到,所以秦軍能打持久戰,而趙軍卻不行,廉頗的堅守本身就是錯的。”
“但趙王卻沒意識到這一點,因為貪婪上黨之地而忽視了自身的嚴重不足,失敗已成必然。”
這番詳細解釋讓王掌櫃和王韶沉默不語,好一會王韶方才低聲問道:“難道開疆拓土不對嗎?”
陳恪再次輕歎一聲緩緩回道:“人比土地重要,沒有人的土地你能守住嗎?”
這句話讓王韶如夢初醒,急忙起身整理衣服,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以頭觸地,朗聲說道:“請先生教我。”
而陳恪看看他、淡淡地回道:“起來吧,我教不了你,‘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打仗打的就是一個臨機應變,學習兵法即可,剩下就是你的悟性了。”
他借用嶽飛所言耍酷,卻讓王韶嘭嘭嘭磕了三個頭、顫聲說道:“請師父收下弟子。”
他服了,陳恪先說人比土地重要,這是戰略層麵,再說臨機應變之法,這是戰術層麵,王韶立刻認定了,當麵之人乃是一位大軍事家,唯恐失去拜師的機會。
而王掌櫃也起身拱手說道:“小兒喜好軍事,望先生收下這個弟子。”
他也不糊塗,陳恪對《論語》的解釋猶如一位大儒的水平,再說軍事也是深得其中精髓,遇到這樣一個人就絕對不能錯過。
見他父子這副神態陳恪也心動,能收王韶這樣一個弟子日後就有可能名垂青史,這個誘惑是曆史生無法抗拒的,於是鄭重說道:“我尚年輕,未到收徒的水平,你叫我先生吧。”
他必須謙虛,而且師父、徒弟的稱呼不重要,重要的是讓王韶心悅誠服。
但他這麽說就是接受王韶這個學生了,王韶立刻喜滋滋地叫聲“先生”,起身為他斟上一盅酒。
再喝兩盅酒後陳恪淡淡地問道:“王掌櫃、我見前樓經營餐飲,後樓卻為客店,為何如此安排?”
王掌櫃回道:“我名王諒,先生以後稱我一聲‘王兄’即可。”
“先生有所不知,京城酒樓共有七十二家正店,他們才能從官府那裏購買酒曲擁有釀酒權,我這家酒樓的酒也是從豐樂樓那裏買來的。”
“而沒有釀酒權就無法擴大經營規模,祖傳小樓兩座、小院一處,隻能分開經營。”
聽他解釋陳恪淡淡地說道:“無法擴大經營規模也就隻能維持了。”
“是啊...”王諒歎道:“京城雖然人來人往,外地人雖多,但經營客店的也多。”
“現在隻能維持,盼著明年三月會試,那時進京趕考的舉子及其家人能有上萬人,加上經商的、來看熱鬧的,能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
說到這王諒突然想起陳恪也是舉子,不禁好奇地問道:“先生也是舉子,為何這個時候入京?”
陳恪笑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我不想死讀書,就想四處走走,第一站來到京城看看,也許過一段時間就會離開。”
他給自己埋下了伏筆,也是給王諒、王韶父子提前打聲招呼。
而正沉浸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意境的王韶猛然一驚,急忙說道:“如先生遠行,學生願為先生牽馬持鞭。”
他想跟陳恪一起走,王諒臉色一變正要說話,聽陳恪問道:“你可曾入學?”
王韶躬身回道:“學生入學鶴翔書院。”
王諒隨即解釋:“鶴翔書院是豐樂樓東主張出塵所辦,隻招收十一歲以上的學生,山長高適。”
“因其選擇學生十分苛刻,每年隻招收一百五十人,考入該書院十分不易。”
說起這事王諒自豪,他以王韶為傲,於是又補充一句:“因為該書院的學生大多都能進入太學院進行學習,有條件的父母都想將自己的孩兒送進鶴翔書院。”
“畢竟太學院的山長是帝師胡緩,誰不想在他那學習幾年?”
他說這話就是提醒王韶,鶴翔書院直通太學院,這條路不能斷。
而王韶卻說,“我覺得鶴翔書院的直講與先生的水平天地之差。”
聽他所言王諒皺眉,十二歲的王韶出現叛逆跡象。
而陳恪卻沉聲說道:“你有這個想法就錯了。”
他先否定王韶的看法,再看其不解的神情,鄭重說道:“若想一展所長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學識,而這個學識必須讓你金榜題名。”
“二是關係,一個好漢至少要有三個幫忙的。”
“而進入鶴翔書院將來考進太學,正是建立這種關係的良機,萬萬不可錯過。”
“而學識嗎...”
說到這陳恪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淡淡地說道:“你不要管直講說得對不對,隻要能考進太學院就行,畢竟直講所言才是太學院判分的標準。”
他說這番話就是絕對的實用主義,立刻得到王諒的嘖嘖讚歎,而王韶卻要思考一番。
心裏升起這個想法,看看這雙渴望的眼神,又轉臉看看王掌櫃,低聲問道:“可以說嗎?”
他一直使用淡淡的語氣,就是為了保持高大上的形象,但涉及到人家兒子的未來他就不能不慎重了,轉臉詢問一句,見王掌櫃輕輕點點頭,聽他低聲回道:“犬子喜歡軍事,請先生不吝賜教。”
王掌櫃表態了,陳恪轉向王韶淡淡地問道:“你既詢問軍事,一定看了不少兵書?”
“是...”王韶急忙回道:“學生看過《孫子兵法》、《吳子兵法》......”
他所說的正是北宋頒行的《武經七書》,是軍事指揮官的必讀之書。
但這裏有個問題,大家都在看這七本書,如何評判誰的水平高呢?
王韶有答案,“戰場上見高低。”
這個答案很標準,問題卻是見了高低之後怎麽辦?
就像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的結果是隻能等著滅國了。
王韶還是有答案,“趙王用人不當。”
這個答案還是很標準,古來已有定論。
於是陳恪問道:“你認為由廉頗領兵就一定能贏?”
王韶回答:“縱不能贏,但也不會敗得那麽慘。”
陳恪輕歎一聲,緩緩回道:“不論廉頗還是趙括都是敗局已定,解決不敗的唯一辦法就是撤軍。”
他說出這個結論,不僅王韶驚訝,就連王掌櫃也驚訝。
紙上談兵的故事由來已久,結論也非常一致,而陳恪卻有不同意見,詳細解釋道:“戰爭分為局部戰爭和舉國戰爭兩類,局部戰爭,統帥的軍事能力非常重要,而舉國戰爭,統帥的能力已落在其次。”
這時他就不能用淡淡的語氣了,軍事從大了說決定國家的命運;從小了說決定了許多將士、百姓的生死,語氣必須莊重。
但對王掌櫃父子來說,他這個語氣沒問題,可說法卻讓人驚訝,大家已經習慣統帥說了。
陳恪知道古人對戰爭的看法,這時還沒形成綜合國力的概念。
但他不能說出這個新名詞,於是問道:“趙王為何要臨陣換將?”
這時的王韶不敢再說答案,恭敬地回道:“請先生明示。”
陳恪歎口氣說道:“因為支撐不住了,四十餘萬大軍每天需消耗多少糧草?而趙國又能供應多少糧食?”
“趙軍的這些士卒都是青壯,他們前去打仗,國內的農耕人員又有多少?”
“按秦趙兩國的人口比例算,秦國四百多萬、趙國三百多萬,趙國比秦國少了一百萬人。”
“再從糧食產地來說,秦國擁有關中、成都、江漢、河東四大糧食產地,而趙國隻有太原、邯鄲兩處糧食產地,不僅麵積小,土地也沒有秦國的四大糧食產地肥沃。”
“再從動員能力看,秦國一聲令下舉國立刻行動,而趙國卻做不到,所以秦軍能打持久戰,而趙軍卻不行,廉頗的堅守本身就是錯的。”
“但趙王卻沒意識到這一點,因為貪婪上黨之地而忽視了自身的嚴重不足,失敗已成必然。”
這番詳細解釋讓王掌櫃和王韶沉默不語,好一會王韶方才低聲問道:“難道開疆拓土不對嗎?”
陳恪再次輕歎一聲緩緩回道:“人比土地重要,沒有人的土地你能守住嗎?”
這句話讓王韶如夢初醒,急忙起身整理衣服,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以頭觸地,朗聲說道:“請先生教我。”
而陳恪看看他、淡淡地回道:“起來吧,我教不了你,‘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打仗打的就是一個臨機應變,學習兵法即可,剩下就是你的悟性了。”
他借用嶽飛所言耍酷,卻讓王韶嘭嘭嘭磕了三個頭、顫聲說道:“請師父收下弟子。”
他服了,陳恪先說人比土地重要,這是戰略層麵,再說臨機應變之法,這是戰術層麵,王韶立刻認定了,當麵之人乃是一位大軍事家,唯恐失去拜師的機會。
而王掌櫃也起身拱手說道:“小兒喜好軍事,望先生收下這個弟子。”
他也不糊塗,陳恪對《論語》的解釋猶如一位大儒的水平,再說軍事也是深得其中精髓,遇到這樣一個人就絕對不能錯過。
見他父子這副神態陳恪也心動,能收王韶這樣一個弟子日後就有可能名垂青史,這個誘惑是曆史生無法抗拒的,於是鄭重說道:“我尚年輕,未到收徒的水平,你叫我先生吧。”
他必須謙虛,而且師父、徒弟的稱呼不重要,重要的是讓王韶心悅誠服。
但他這麽說就是接受王韶這個學生了,王韶立刻喜滋滋地叫聲“先生”,起身為他斟上一盅酒。
再喝兩盅酒後陳恪淡淡地問道:“王掌櫃、我見前樓經營餐飲,後樓卻為客店,為何如此安排?”
王掌櫃回道:“我名王諒,先生以後稱我一聲‘王兄’即可。”
“先生有所不知,京城酒樓共有七十二家正店,他們才能從官府那裏購買酒曲擁有釀酒權,我這家酒樓的酒也是從豐樂樓那裏買來的。”
“而沒有釀酒權就無法擴大經營規模,祖傳小樓兩座、小院一處,隻能分開經營。”
聽他解釋陳恪淡淡地說道:“無法擴大經營規模也就隻能維持了。”
“是啊...”王諒歎道:“京城雖然人來人往,外地人雖多,但經營客店的也多。”
“現在隻能維持,盼著明年三月會試,那時進京趕考的舉子及其家人能有上萬人,加上經商的、來看熱鬧的,能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
說到這王諒突然想起陳恪也是舉子,不禁好奇地問道:“先生也是舉子,為何這個時候入京?”
陳恪笑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我不想死讀書,就想四處走走,第一站來到京城看看,也許過一段時間就會離開。”
他給自己埋下了伏筆,也是給王諒、王韶父子提前打聲招呼。
而正沉浸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意境的王韶猛然一驚,急忙說道:“如先生遠行,學生願為先生牽馬持鞭。”
他想跟陳恪一起走,王諒臉色一變正要說話,聽陳恪問道:“你可曾入學?”
王韶躬身回道:“學生入學鶴翔書院。”
王諒隨即解釋:“鶴翔書院是豐樂樓東主張出塵所辦,隻招收十一歲以上的學生,山長高適。”
“因其選擇學生十分苛刻,每年隻招收一百五十人,考入該書院十分不易。”
說起這事王諒自豪,他以王韶為傲,於是又補充一句:“因為該書院的學生大多都能進入太學院進行學習,有條件的父母都想將自己的孩兒送進鶴翔書院。”
“畢竟太學院的山長是帝師胡緩,誰不想在他那學習幾年?”
他說這話就是提醒王韶,鶴翔書院直通太學院,這條路不能斷。
而王韶卻說,“我覺得鶴翔書院的直講與先生的水平天地之差。”
聽他所言王諒皺眉,十二歲的王韶出現叛逆跡象。
而陳恪卻沉聲說道:“你有這個想法就錯了。”
他先否定王韶的看法,再看其不解的神情,鄭重說道:“若想一展所長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學識,而這個學識必須讓你金榜題名。”
“二是關係,一個好漢至少要有三個幫忙的。”
“而進入鶴翔書院將來考進太學,正是建立這種關係的良機,萬萬不可錯過。”
“而學識嗎...”
說到這陳恪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淡淡地說道:“你不要管直講說得對不對,隻要能考進太學院就行,畢竟直講所言才是太學院判分的標準。”
他說這番話就是絕對的實用主義,立刻得到王諒的嘖嘖讚歎,而王韶卻要思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