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氦-3的儲量極其稀少。


    宇宙早期形成了少量的氦-3,與普通氦(氦-4)一起成為最早的輕核物質之一。


    另外,恒星在核聚變過程中也會生成氦-3,但其釋放到太空的過程極為緩慢。


    地球在形成時,主要吸收的是太陽係氣體雲中的物質。


    但氦-3由於質量小、揮發性高,大部分未被地球有效捕獲。


    這使得地球內的氦-3存量從一開始就極為稀少。


    氦-3是一種極輕的同位素,比普通氦還要輕,地球的引力難以長期留住它。


    而且地球沒有像恒星那樣活躍的熱核反應過程,自然界缺乏生成氦-3的條件。


    雖然理論上講氦-3在宇宙中並非絕對稀有,但主要以太陽風形式存在,廣泛分布在行星際空間。


    然而,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將大部分太陽風粒子(包括氦-3)反射或阻擋在外。


    種種這些,使得地球上氦-3含量極其稀少。


    不過月球呢氦-3含量還是很豐富的。


    由於缺乏磁場和大氣層,反倒能夠直接吸收太陽風,因此其表層土壤中富含氦-3。


    林楓記得前世看到的新聞。


    嫦娥五號月壤中氦-3的含量及提取參數條件顯示,月球上的氦-3儲量估計約為100萬噸到500萬噸?。


    而相比之下,地球之上隻有五百公斤的氦-3。


    而且基本都在深海和地殼深處。


    基本就難以收集。


    而如果月球上的氦-3能夠收集起來,加以利用。


    意義絕對重大。


    1噸氦-3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500萬噸燃油燃燒釋放的能量。


    這其中蘊含的能源價值是巨大的。


    不過月球中的氦-3是否值得開采?


    這一問題長期以來爭議頗大。


    支持者認為氦-3是未來核聚變的理想燃料,開發利用將徹底改變人類的能源格局。


    反對者則認為其含量稀少、開采難度巨大,是“不切實際的航天幻想”。


    相比地球上微乎其微的氦-3含量,月球表層土壤中確實富集了一定量的氦-3。


    然而,即便是“富集”,月壤中的氦-3也並非唾手可得。


    這就涉及到開發成本問題。


    不過,隨著科研的不斷進展,尤其是月球土壤利用技術的突破,這場爭論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林楓記得,一項重要研究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麵。


    東方某大國高校科研團隊發現,月壤可以通過特殊工藝加工成建築材料,例如燒製成磚塊,用於建造月球基地。


    這一突破讓人們對月壤的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


    為什麽這個發現如此重要?


    因為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月壤的看法。


    月壤從一種廢料變成了一種資源。


    在傳統觀念中,月壤主要是月球探測器收集和分析的對象,被視為“附帶的研究材料”。


    一旦月壤被發現能夠製磚,甚至加工成更加複雜的建築構件,就意味著它成了月球基地建設的基礎性資源。


    如果專門為了微量氦-3開采月壤,確實顯得過於“興師動眾”。


    但如果建設月球基地本身就需要挖掘月壤作為建築材料,而在此過程中同時提取氦-3,則顯得一舉多得。


    這不僅解決了“采挖月壤是否值得”的爭議,還形成了一個邏輯閉環:


    基地建設需要挖土


    挖出的土可以燒磚


    提取氦-3成為附帶收益


    簡直是相輔相成了。


    在這種情況下,林楓覺得未來月球上的氦-3完全有搞起來的可能。


    當然這一切也需要商業航天的崛起。


    至於商業航天如何盈利。


    這個更是不需要擔心。


    在歐美方麵早就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


    那就是在航天方麵每投入1元,就會收獲到7~12元的回報。


    可以說是最是穩賺不賠。


    航天投入之所以回報率驚人,是因為它不僅推動了單一行業的發展,更為全社會帶來技術突破和產業革命。


    而這種影響往往是長期而深遠的。


    投資月球資源開發,表麵上看可能是天文數字,但如果能夠成功,將徹底改變全球能源格局,推動人類邁向更高層次的文明。


    這種回報不僅體現在直接的經濟收益上,還滲透到技術進步、產業帶動和國家戰略等多個方麵。


    其實似乎也沒必要想那麽複雜。


    航天要沒有價值,世界各國也不會那麽重點投入。


    反正林楓覺得是有搞頭。


    涉及到航天方麵林楓此前沒涉足過。


    但無所謂。


    領先十年的經驗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另外呢,以超前的眼光,還完全可以摸著鷹醬過河。


    像鷹醬的可重複發射火箭、星鏈等等都有借鑒意義。


    反正林楓也絲毫不愧疚。


    這種尖端技術也無所謂誰摸誰。


    不可能你發明了輪子是圓的。


    別人就要另辟蹊徑做成三角形的。


    而且尖端技術這玩意誰摸誰還真的不好說。


    大家基本都是互相摸的。


    真要較真的話,馬斯克那很多技術也是摸毛熊的。


    就像馬斯克搞得火箭33個發動機並聯。


    被一片吹捧。


    其實真不是啥稀罕玩意。


    像蘇聯時期的n1火箭的1級結構,就是大力出奇跡。


    直接將30台nk-33型發動機並聯組成n1火箭的1級結構,用“眾籌”的方式試圖提升火箭的1級推力。


    而這個還是1969年的事。


    當初n1失敗了,一片噓聲。


    而馬聖火箭炸了,則一片叫好。


    什麽敢於在失敗中摸索啊各種花式吹捧都出來了。


    雙標得很。


    回憶起1969,似乎還是冷戰最白熱化的時代。


    有時候說實話,林楓還挺懷念那個時代的。


    雖然是在隨時毀滅的邊緣角度。


    但起碼大家夥玩的是高端局。


    而不是像後麵的時代菜雞互啄。


    甚至有的激進觀點的暴論還認為人類科技真正發展到冷戰結束也就隨之大停滯狀態了,之後一直就是吃先前搞出來的新技術的老本。


    這種觀點受眾還不少。


    畢竟很多冷戰時期的產物在今天看來還是很像外星科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朽從二零一四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山霧罩的雲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山霧罩的雲霧並收藏不朽從二零一四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