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北區讓林楓想到了漠北,想到了可控核聚變。
而天南區呢,看到從天南區正中徑直穿過的赤道。
林楓本能地就想到了火箭發射。
得益於地球自轉產生的線速度增益。
赤道地區搞火箭發射那是天然節省成本啊。
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線速度約為 465米\/秒,約合1670公裏\/小時。
這個速度可以直接疊加到火箭的初始速度。
減少達到軌道速度所需的額外推進力。
一般來說近地軌道(leo)需要的速度約 7.9千米\/秒。
赤道發射的線速度增益為465米\/秒。
光這個速度增益就占到軌道速度的約 6%。
這天然就意味著燃料消耗顯著減少。
火箭發射成本中,燃料可是占據相當大的比例。
火箭所需的速度減少約6%,根據火箭方程,可是能帶來15%-20% 的燃料節約的。
燃料成本雖然不能等同於全部發射成本。
但哪怕燃料成本隻是占發射成本的30%-50%。
但因此而來總體發射成本也照樣可減少約 5%-10%。
一次減少的可能也不多。
但長此以往帶來的整體效益還是相當明顯的。
至於說天南區孤懸海外。
運輸成本會不會高?
更是不存在這個問題。
天南有巨港這樣一個港口。
雖然看這個世界的情形,
國家因為天南孤懸海外,因此長期沒重點投入。
而且為了避免港口建設造成對南岸三角洲衝擊。
因此建設長期滯後。
但港口畢竟是港口。
在海運興起以來,海港城市的下限就沒有太差的。
守著港口完全可以搞海運。
而海運的成本價格低得很。
比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低得多。
唯一的問題就是火箭發射中心。
這裏特指陸地上的火箭發射中心。
雖然在赤道進行火箭發射,也可以選擇海上發射平台。
而且有的時候海上發射平台更靈活。
但終歸海上發射平台受製於很多因素。
海洋環境的影響首當其衝。
風浪、海流和氣象條件都需要考慮。
再加上海上發射對平台的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建設和維護海上發射平台成本極高。
真未見得比陸地發射中心便宜多少。
需要複雜的漂浮、定位和動力穩定係統。
此外,長期海水侵蝕會增加設備的維護費用。
而地麵發射中心一次性建設成本較高。
但長期運營和維護的成本較低,設施壽命更長,經濟效益反而更高。
問題稍稍麻煩在於想要在天南建設發射中心可能並不能依托官方的力量。
華國在藍海省從2009年開始已經投資建設位於昌文的火箭發射中心了。
預計2014年10月投入使用。
這種情況官方短時間基本不會再額外投資建造火箭發射中心了。
不過想想似乎也無所謂。
林楓記得60億人民幣投資就搞定昌文火箭發射中心了。
60億才10億美元。
就算從現在開始搞肯定有各種費用的浮動了。
但林楓估計20億美元也可以搞定一個發射基地。
到時候林楓完全可以自己拿錢搞。
隻要有允許商業航天的政策。
爭取政策同樣完全不是問題。
至於說花點小錢,問題不大。
能直接用錢解決的事情對林楓來說都好解決。
而且現在搞出來商業航天反而是件難得的好事。
前世國內首個商業航天發射中心一直到2022年9月才落成。
時間上大為滯後了。
而且落成之後這個商業航天中心也是位於北回歸線附近。
講道理,北回歸線雖然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也挺靠南的了。
但也沒有赤道上的位置更為得天獨厚。
如果能在天南區赤道上搞出一個商業航天中心來,那絕對經濟效益更加凸顯。
關於為什麽對商業航天念念不忘。
是因為在林楓看來地球的資源終究是有限的。
當然,不同於馬斯克那樣對火星念念不忘。
雖然同樣是眼光著眼於航天。
但林楓更感興趣的是月球。
不可否認火星確實也不錯。
有穩定大氣環境,而且有水資源的存在。
但仔細想想北方那麽多戈壁都沒啥人住。
比戈壁還惡劣的地方能讓人有多大的興趣呢?
不可否認有些人還就是喜歡惡劣的地方生存。
而且有些地球玩膩的呢沒準也會想嚐試些新花樣。
但對於最普羅大眾的人來說,移民就是偽需求。
甚至於就今天來說,相當多的人認為美洲那塊地方是多麽多麽美好。
但誰能想到最開始也不過隻是放逐之地罷了。
正常人誰腦子沒事想著去開荒。
因此實際上火星的價值當然是有的。
但有沒有吹得那麽大呢?
這些都是未知數。
相比之下,反倒是月球上的資源更加實際。
月球上的氦-3資源,正是林楓心中最具吸引力的動力源。
氦-3啊,可是最理想的核聚變燃料。
氦-3作為核聚變燃料,被認為是未來能源的“終極選擇”。
它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不產生中子。
而核聚變過程中是否產生中子,不僅影響能量轉化效率,更直接關係到核聚變技術的安全性、環保性和經濟性。
氘-氚聚變是常見聚變方式。
這種聚變當然釋放能量也可以。
但問題是氘和氚聚變會釋放一個高速中子。
這個中子在反應堆壁麵與材料碰撞時,會產生放射性同位素,導致設備老化,這需要嚴格的輻射屏蔽。
這是傳統核聚變的一大難題。
但氦-3聚變則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無論是氦-3和氘的聚變還是氦-3和氦-3的聚變。
這兩種反應的產物中,隻有穩定的氦原子核和質子,沒有中子。
質子本身帶正電荷,能量釋放後可以通過磁場直接控製並轉化為電能,不會對材料造成輻射損傷。
也不需要複雜的中子屏蔽結構。
這樣從理論上來說就避免很多麻煩。
而天南區呢,看到從天南區正中徑直穿過的赤道。
林楓本能地就想到了火箭發射。
得益於地球自轉產生的線速度增益。
赤道地區搞火箭發射那是天然節省成本啊。
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線速度約為 465米\/秒,約合1670公裏\/小時。
這個速度可以直接疊加到火箭的初始速度。
減少達到軌道速度所需的額外推進力。
一般來說近地軌道(leo)需要的速度約 7.9千米\/秒。
赤道發射的線速度增益為465米\/秒。
光這個速度增益就占到軌道速度的約 6%。
這天然就意味著燃料消耗顯著減少。
火箭發射成本中,燃料可是占據相當大的比例。
火箭所需的速度減少約6%,根據火箭方程,可是能帶來15%-20% 的燃料節約的。
燃料成本雖然不能等同於全部發射成本。
但哪怕燃料成本隻是占發射成本的30%-50%。
但因此而來總體發射成本也照樣可減少約 5%-10%。
一次減少的可能也不多。
但長此以往帶來的整體效益還是相當明顯的。
至於說天南區孤懸海外。
運輸成本會不會高?
更是不存在這個問題。
天南有巨港這樣一個港口。
雖然看這個世界的情形,
國家因為天南孤懸海外,因此長期沒重點投入。
而且為了避免港口建設造成對南岸三角洲衝擊。
因此建設長期滯後。
但港口畢竟是港口。
在海運興起以來,海港城市的下限就沒有太差的。
守著港口完全可以搞海運。
而海運的成本價格低得很。
比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低得多。
唯一的問題就是火箭發射中心。
這裏特指陸地上的火箭發射中心。
雖然在赤道進行火箭發射,也可以選擇海上發射平台。
而且有的時候海上發射平台更靈活。
但終歸海上發射平台受製於很多因素。
海洋環境的影響首當其衝。
風浪、海流和氣象條件都需要考慮。
再加上海上發射對平台的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建設和維護海上發射平台成本極高。
真未見得比陸地發射中心便宜多少。
需要複雜的漂浮、定位和動力穩定係統。
此外,長期海水侵蝕會增加設備的維護費用。
而地麵發射中心一次性建設成本較高。
但長期運營和維護的成本較低,設施壽命更長,經濟效益反而更高。
問題稍稍麻煩在於想要在天南建設發射中心可能並不能依托官方的力量。
華國在藍海省從2009年開始已經投資建設位於昌文的火箭發射中心了。
預計2014年10月投入使用。
這種情況官方短時間基本不會再額外投資建造火箭發射中心了。
不過想想似乎也無所謂。
林楓記得60億人民幣投資就搞定昌文火箭發射中心了。
60億才10億美元。
就算從現在開始搞肯定有各種費用的浮動了。
但林楓估計20億美元也可以搞定一個發射基地。
到時候林楓完全可以自己拿錢搞。
隻要有允許商業航天的政策。
爭取政策同樣完全不是問題。
至於說花點小錢,問題不大。
能直接用錢解決的事情對林楓來說都好解決。
而且現在搞出來商業航天反而是件難得的好事。
前世國內首個商業航天發射中心一直到2022年9月才落成。
時間上大為滯後了。
而且落成之後這個商業航天中心也是位於北回歸線附近。
講道理,北回歸線雖然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也挺靠南的了。
但也沒有赤道上的位置更為得天獨厚。
如果能在天南區赤道上搞出一個商業航天中心來,那絕對經濟效益更加凸顯。
關於為什麽對商業航天念念不忘。
是因為在林楓看來地球的資源終究是有限的。
當然,不同於馬斯克那樣對火星念念不忘。
雖然同樣是眼光著眼於航天。
但林楓更感興趣的是月球。
不可否認火星確實也不錯。
有穩定大氣環境,而且有水資源的存在。
但仔細想想北方那麽多戈壁都沒啥人住。
比戈壁還惡劣的地方能讓人有多大的興趣呢?
不可否認有些人還就是喜歡惡劣的地方生存。
而且有些地球玩膩的呢沒準也會想嚐試些新花樣。
但對於最普羅大眾的人來說,移民就是偽需求。
甚至於就今天來說,相當多的人認為美洲那塊地方是多麽多麽美好。
但誰能想到最開始也不過隻是放逐之地罷了。
正常人誰腦子沒事想著去開荒。
因此實際上火星的價值當然是有的。
但有沒有吹得那麽大呢?
這些都是未知數。
相比之下,反倒是月球上的資源更加實際。
月球上的氦-3資源,正是林楓心中最具吸引力的動力源。
氦-3啊,可是最理想的核聚變燃料。
氦-3作為核聚變燃料,被認為是未來能源的“終極選擇”。
它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不產生中子。
而核聚變過程中是否產生中子,不僅影響能量轉化效率,更直接關係到核聚變技術的安全性、環保性和經濟性。
氘-氚聚變是常見聚變方式。
這種聚變當然釋放能量也可以。
但問題是氘和氚聚變會釋放一個高速中子。
這個中子在反應堆壁麵與材料碰撞時,會產生放射性同位素,導致設備老化,這需要嚴格的輻射屏蔽。
這是傳統核聚變的一大難題。
但氦-3聚變則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無論是氦-3和氘的聚變還是氦-3和氦-3的聚變。
這兩種反應的產物中,隻有穩定的氦原子核和質子,沒有中子。
質子本身帶正電荷,能量釋放後可以通過磁場直接控製並轉化為電能,不會對材料造成輻射損傷。
也不需要複雜的中子屏蔽結構。
這樣從理論上來說就避免很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