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據險而守 希望的開始
星係霸主之仙雲星係戰記 作者:幕後黑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新的部落,新的信念,新的規矩,新的精神麵貌!
新部落人人朝氣蓬勃,處處透露著幹勁,但行為模式還是沒變,還是逐豐而行,每隔幾年都要遷徙。
人類是大自然最大的禍害,所到之處,每張嘴都是個無底洞,吃空周圍一切。
頻繁的遷徙導致人口的不停流失,包括途中體力不濟掉隊、被野獸偷襲、不幸闖入獸群領地而被動血拚、還有沼澤、荊棘、毒潭、瘴氣等自然界的險阻。
但是眾人無怨無悔,因為他們有希望、有信仰、有力量、有決心靠著自己的雙手和堅定的同仁打拚一個未來的最強部落。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這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指引,能讓人覺醒自身無窮的熱情和力量。
不再需要督促,不再需要命令,一切都是我喜歡、我愛幹、我願意、我不悔的自覺行動。
智者與部落人約定,大家都不得為了有限的獵物而傷害他人,獵物隻按照出力多少分配,講究就是一個真正的公平。
約定——有困難需要互幫互助、群策群力解決。
約定——有了敵人要一起對付,有目標要一起實現。
約定——有好的生存經驗要分享,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約定——有新的資源要通知他人,大家一起開發,一起享受。
約定——所有重大決策需要大部分人通過才可生效。
約定隻在口頭,但大家記在心中,這是規矩、也是義務。
新部落雖然過得艱難,但一直很團結,而且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還產生了很多新的發明,這是文明之火的萌芽。
在遷徙途中,新部落人學會了行軍陣型、學會了人事分工、組建了獵人團和後勤組、發展出了偵察者這個職業,弓箭、飛斧、投槍、絆索等新工具也被開發了出來。
雖然人數減少了,但是素質普遍變強了。
這是智者喜聞樂見的,不過眼看著一天天變少的新部落人,智者也是憂心忡忡。
離開舊部落是大家共同的決定,但是部落注定滅亡的結局似乎並沒有改變。
戰鬥損耗一直存在,已成為常態,大家已經習慣坦然麵對死亡,但生離死別還是每個人繞不過去的大事。
眾人跟著自己出來幹事業、闖天下,卻要麵對一個絕望的結局,智者嘴上不說,但是心裏痛啊。
他們本不該有這樣的結局!
連續幾天,他看著天上的星星出神,腦袋裏卻在頭腦風暴,總想著能讓部落人能活下去且活的更好。
終於,在最後一次遷徙之前,他想到了一個完美的辦法。
並非他有多麽天才,他隻是受到了啟發。
就像牛頓被蘋果破相之後,悟出了萬有引力一樣,智者受到的啟發來自一個躺著才能長時間觀察的鳥巢。
一家6口的小鳥,在幾個樹枝中間的地方做了個鳥窩,隻留了一個出口,雄鳥負責每天出門捕食,雌鳥看家兼照顧小小鳥們。
這不過是大森林裏最常見的一景,但是智者卻深有感觸。
人類多智而適應性強,幾乎能在叢林裏任何地方生存,但有些地方還不如個小鳥有智慧。
據堅而守、執銳而出、生生不息,這才應該是部落人的生活模式。
新部落人現在居無定所,每日為了吃食奔波,每到一個新地盤就與野獸鬥、與蛇蟲鬥、與天地鬥,然後就開始幕天席地生火做飯,然後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這樣雖然能保證自己團體的生存力始終達標,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
因為知道居無定所,所以不舍得認真打造自己的居住環境,大家哪怕要在一個地方住個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都不願意花時間把自己住的地方弄好點。
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壘個小土牆,再弄點茅草一鋪,就地打窩睡覺。
這樣方便,但是很不安全。
常常要派人守夜防備野獸的突襲,睡不好,如果有突發情況出現,還得立即爬起來戰鬥。
有些蚊蟲的叮咬更是防不勝防,帶病的還好說,帶毒素的基本就是涼涼,有時候一覺起來就會悄無聲息的損失幾個人。
本來就不多的人口再次負增長。
有些老弱病殘為了不拖部落後腿,甚至自願在遷徙中“掉隊”,在困難時“失蹤”,偉大而令人心酸。
假如能像鳥雀蛇蟲這些小東西就好了。
它們每到一地,先是給自己做個窩,能安心睡覺同時還能減少被敵人攻擊的可能,然後才是出去尋找食物,一家子隻需要一個看家的就行。
鳥窩蛇洞的大都是靠著大樹,既減少了建設成本,安全性也得到巨大保障。
它們收集到的吃食也不用像人類一樣,總得趁著沒壞之前就都吃掉,而是易於保存的就藏在窩裏,不易保存的就現抓現吃,這樣一年下來,肚子也不會一頓饑一頓飽,還把過冬的糧食也給儲備了。
新生的後代因為有個小小的避風港,也不用一出生就麵臨嚴酷的環境淘汰。
幾年十幾年後長大成人,人口這不就續上了麽,簡直完美!
如果部落也采用這種定巢安家的模式,就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人口損失。
實現這種模式,第一步是做一個經濟實用的家,木屋和土巢是最佳選擇。
木頭在叢林裏隨處可見,在地上紮幾個粗點的木樁子,圍成一圈,呈圓柱形或者圓錐形,然後地上鋪幾層細點的幹樹枝,內外再鋪上幾層茅草樹葉,就是一間小木屋。
既可以防雨防潮,還能抵禦中小型野獸偷襲。
土巢也好辦,直接找個合適點的山坡山腳,挖進去一個大點的深洞,然後扔一堆柴進去燒個兩三天,然後再弄幾節樹樁把頂子撐住,大塊的木頭或石板把出入的洞口一堵,就是一個安全屋。
這樣一來,安全性直接上升幾個檔次,也能睡個好覺。
野獸再厲害,也隻是針對人,它們的尖牙利爪對於木頭、石頭和泥土威脅不大。
隻要找個合適的地方,造好房子,大家就隻需幾個人守夜,其他人門口一堵,誰也不愛,可以安安心心一覺到天明。
這樣不但能保證大家的戰鬥力,一個合適的環境也更適合新生兒存活。
智者還想到了一個點,有了房屋之後,也就有了私密空間。
部落人雖然不會在造人活動的時候遮遮掩掩,但是被人指指點點,拿出來比形狀、比大小,多少有點傷自尊、且很煩。
有個房子,這些問題就自動解決了,說不定部落生育率也會大幅上升。
部落人再也不用過那種幕天席地、草葉加身而不得安眠的生活了。
居有定所,心有歸處,愛有所屬,親有牽掛,這不比到處冒險玩命找吃的好多了?
這樣一來,部落有了穩定的環境,有了固定的收成和儲備,人口也能因為新生兒變多而快速補充回血,一個蒸蒸日上、穩固強大的部落不就來了嘛!
智者越想越激動,腦袋都潮到冒煙了,最後一拍大腿,當晚就召開了部落大會......。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隨著大會開展,各種好點子就出來了。
大會過程略過,討論結果是四步走:先選址、後蓋房、後生產、後儲備。
新部落的最後一次遷徙開始了,目標點是位於不遠處的一個野豬窩。
主要是再沒有比這裏合適的了,周圍好的地形——比如說那些天然的山穀、山洞、險地——基本都有其他部落占據了,要麽幹脆就是某個大獸群的聚集地。
大自然界的動物比人類可精明多了。
基本來說,動物多的地方必定資源豐富且天敵、危險較少,動物罕至的地方基本也沒啥生存資源。
這也是智者選定野豬窩這個地方作為新部落基地的一個原因。
據偵察者說,這個地方很肥。
部落人在大祭司的帶領下,過來了,一看——果然很肥!
一個天然的小山穀裏,群樹環繞,風景優美,草木繁盛。
一群野豬在這裏生活,數量很多,而且各個膘肥體壯,一看就知道吃得好、睡得好。
這得是多好的肉類資源啊,原生態、健康無汙染,活力十足,脂肪含量還低。
這麽大一群,不得夠吃好幾年麽。
但大家今天不是來進貨的,而是來人占豬巢的,主打一個極限一換一,舊部換新家!
......
山穀隻有4個出口,還都不怎麽寬,不好進也不好出,周圍都是高大的樹木連綿組成的一個樹圈,完美的藏身地、避難所!
隻要堵住出口,野豬們就是我方的葷菜。
天時地利皆在我方,智者毫不猶豫的下令智取。
眾人掏出了事先準備好的道具開始在山穀周圍偷偷的幹活。
新部落人人朝氣蓬勃,處處透露著幹勁,但行為模式還是沒變,還是逐豐而行,每隔幾年都要遷徙。
人類是大自然最大的禍害,所到之處,每張嘴都是個無底洞,吃空周圍一切。
頻繁的遷徙導致人口的不停流失,包括途中體力不濟掉隊、被野獸偷襲、不幸闖入獸群領地而被動血拚、還有沼澤、荊棘、毒潭、瘴氣等自然界的險阻。
但是眾人無怨無悔,因為他們有希望、有信仰、有力量、有決心靠著自己的雙手和堅定的同仁打拚一個未來的最強部落。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這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指引,能讓人覺醒自身無窮的熱情和力量。
不再需要督促,不再需要命令,一切都是我喜歡、我愛幹、我願意、我不悔的自覺行動。
智者與部落人約定,大家都不得為了有限的獵物而傷害他人,獵物隻按照出力多少分配,講究就是一個真正的公平。
約定——有困難需要互幫互助、群策群力解決。
約定——有了敵人要一起對付,有目標要一起實現。
約定——有好的生存經驗要分享,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約定——有新的資源要通知他人,大家一起開發,一起享受。
約定——所有重大決策需要大部分人通過才可生效。
約定隻在口頭,但大家記在心中,這是規矩、也是義務。
新部落雖然過得艱難,但一直很團結,而且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還產生了很多新的發明,這是文明之火的萌芽。
在遷徙途中,新部落人學會了行軍陣型、學會了人事分工、組建了獵人團和後勤組、發展出了偵察者這個職業,弓箭、飛斧、投槍、絆索等新工具也被開發了出來。
雖然人數減少了,但是素質普遍變強了。
這是智者喜聞樂見的,不過眼看著一天天變少的新部落人,智者也是憂心忡忡。
離開舊部落是大家共同的決定,但是部落注定滅亡的結局似乎並沒有改變。
戰鬥損耗一直存在,已成為常態,大家已經習慣坦然麵對死亡,但生離死別還是每個人繞不過去的大事。
眾人跟著自己出來幹事業、闖天下,卻要麵對一個絕望的結局,智者嘴上不說,但是心裏痛啊。
他們本不該有這樣的結局!
連續幾天,他看著天上的星星出神,腦袋裏卻在頭腦風暴,總想著能讓部落人能活下去且活的更好。
終於,在最後一次遷徙之前,他想到了一個完美的辦法。
並非他有多麽天才,他隻是受到了啟發。
就像牛頓被蘋果破相之後,悟出了萬有引力一樣,智者受到的啟發來自一個躺著才能長時間觀察的鳥巢。
一家6口的小鳥,在幾個樹枝中間的地方做了個鳥窩,隻留了一個出口,雄鳥負責每天出門捕食,雌鳥看家兼照顧小小鳥們。
這不過是大森林裏最常見的一景,但是智者卻深有感觸。
人類多智而適應性強,幾乎能在叢林裏任何地方生存,但有些地方還不如個小鳥有智慧。
據堅而守、執銳而出、生生不息,這才應該是部落人的生活模式。
新部落人現在居無定所,每日為了吃食奔波,每到一個新地盤就與野獸鬥、與蛇蟲鬥、與天地鬥,然後就開始幕天席地生火做飯,然後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這樣雖然能保證自己團體的生存力始終達標,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
因為知道居無定所,所以不舍得認真打造自己的居住環境,大家哪怕要在一個地方住個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都不願意花時間把自己住的地方弄好點。
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壘個小土牆,再弄點茅草一鋪,就地打窩睡覺。
這樣方便,但是很不安全。
常常要派人守夜防備野獸的突襲,睡不好,如果有突發情況出現,還得立即爬起來戰鬥。
有些蚊蟲的叮咬更是防不勝防,帶病的還好說,帶毒素的基本就是涼涼,有時候一覺起來就會悄無聲息的損失幾個人。
本來就不多的人口再次負增長。
有些老弱病殘為了不拖部落後腿,甚至自願在遷徙中“掉隊”,在困難時“失蹤”,偉大而令人心酸。
假如能像鳥雀蛇蟲這些小東西就好了。
它們每到一地,先是給自己做個窩,能安心睡覺同時還能減少被敵人攻擊的可能,然後才是出去尋找食物,一家子隻需要一個看家的就行。
鳥窩蛇洞的大都是靠著大樹,既減少了建設成本,安全性也得到巨大保障。
它們收集到的吃食也不用像人類一樣,總得趁著沒壞之前就都吃掉,而是易於保存的就藏在窩裏,不易保存的就現抓現吃,這樣一年下來,肚子也不會一頓饑一頓飽,還把過冬的糧食也給儲備了。
新生的後代因為有個小小的避風港,也不用一出生就麵臨嚴酷的環境淘汰。
幾年十幾年後長大成人,人口這不就續上了麽,簡直完美!
如果部落也采用這種定巢安家的模式,就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人口損失。
實現這種模式,第一步是做一個經濟實用的家,木屋和土巢是最佳選擇。
木頭在叢林裏隨處可見,在地上紮幾個粗點的木樁子,圍成一圈,呈圓柱形或者圓錐形,然後地上鋪幾層細點的幹樹枝,內外再鋪上幾層茅草樹葉,就是一間小木屋。
既可以防雨防潮,還能抵禦中小型野獸偷襲。
土巢也好辦,直接找個合適點的山坡山腳,挖進去一個大點的深洞,然後扔一堆柴進去燒個兩三天,然後再弄幾節樹樁把頂子撐住,大塊的木頭或石板把出入的洞口一堵,就是一個安全屋。
這樣一來,安全性直接上升幾個檔次,也能睡個好覺。
野獸再厲害,也隻是針對人,它們的尖牙利爪對於木頭、石頭和泥土威脅不大。
隻要找個合適的地方,造好房子,大家就隻需幾個人守夜,其他人門口一堵,誰也不愛,可以安安心心一覺到天明。
這樣不但能保證大家的戰鬥力,一個合適的環境也更適合新生兒存活。
智者還想到了一個點,有了房屋之後,也就有了私密空間。
部落人雖然不會在造人活動的時候遮遮掩掩,但是被人指指點點,拿出來比形狀、比大小,多少有點傷自尊、且很煩。
有個房子,這些問題就自動解決了,說不定部落生育率也會大幅上升。
部落人再也不用過那種幕天席地、草葉加身而不得安眠的生活了。
居有定所,心有歸處,愛有所屬,親有牽掛,這不比到處冒險玩命找吃的好多了?
這樣一來,部落有了穩定的環境,有了固定的收成和儲備,人口也能因為新生兒變多而快速補充回血,一個蒸蒸日上、穩固強大的部落不就來了嘛!
智者越想越激動,腦袋都潮到冒煙了,最後一拍大腿,當晚就召開了部落大會......。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隨著大會開展,各種好點子就出來了。
大會過程略過,討論結果是四步走:先選址、後蓋房、後生產、後儲備。
新部落的最後一次遷徙開始了,目標點是位於不遠處的一個野豬窩。
主要是再沒有比這裏合適的了,周圍好的地形——比如說那些天然的山穀、山洞、險地——基本都有其他部落占據了,要麽幹脆就是某個大獸群的聚集地。
大自然界的動物比人類可精明多了。
基本來說,動物多的地方必定資源豐富且天敵、危險較少,動物罕至的地方基本也沒啥生存資源。
這也是智者選定野豬窩這個地方作為新部落基地的一個原因。
據偵察者說,這個地方很肥。
部落人在大祭司的帶領下,過來了,一看——果然很肥!
一個天然的小山穀裏,群樹環繞,風景優美,草木繁盛。
一群野豬在這裏生活,數量很多,而且各個膘肥體壯,一看就知道吃得好、睡得好。
這得是多好的肉類資源啊,原生態、健康無汙染,活力十足,脂肪含量還低。
這麽大一群,不得夠吃好幾年麽。
但大家今天不是來進貨的,而是來人占豬巢的,主打一個極限一換一,舊部換新家!
......
山穀隻有4個出口,還都不怎麽寬,不好進也不好出,周圍都是高大的樹木連綿組成的一個樹圈,完美的藏身地、避難所!
隻要堵住出口,野豬們就是我方的葷菜。
天時地利皆在我方,智者毫不猶豫的下令智取。
眾人掏出了事先準備好的道具開始在山穀周圍偷偷的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