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之提筆縱書,引起了高太後,蘇轍三人以及宋煦的注意。
畢竟從宋煦題目一出,大殿中的學子個個愁眉苦臉,一些人幾番落筆,最後又停下。
但王行之就像一個異類一般,寫得那叫一個絲滑,自然不免吸引眾人的目光。
隻不過,蘇轍等人也不知是受到題目的影響,還是其他原因,都沒有上前巡查。
蘇轍三人不動,其他官員自然也不敢亂動。
宋煦和高太後卻是因為身份的原因,不好上前。
但不管是是誰,心裏都升起了一絲好奇,迫切的想要一觀。
王行之沉浸在書寫之中,沒發現自己被關注,他一邊回憶將兵法,一邊結合後世軍隊的一些政策,總結自己的看法,書寫還算流暢。
一個時辰過去,王行之將將兵法的看法寫完,隨後停筆研墨,開始深思青苗法。
青苗法,亦稱“常平新法”,是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之一,熙寧二年九月由製置三司條例司頒布施行。
主要內容是,改變舊有常平製度的“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的呆板做法。靈活地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改善北宋“積貧”的現象。
但事實上,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係列問題,後於元豐八年神宗去世後廢止。
本來王安石的本意,是利用青苗法增加財政收入,惠及農民。
但實則是成了變相的高利貸,最後財政收入是增加了,可卻傷及農民,讓大家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這也是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玩意比老張的一條鞭法差多了。”
王行之沉思過後,再度提筆,不過這次他不是推崇,而是純粹的批判,專挑其中的漏洞,王安石要是看了,估摸著也會跳起來,給他這個不孝之孫幾耳光。
這個時候,大部分學子也開始動筆,不過大家都沒想到殿試會是論熙寧變法,一個兩個都沒什麽準備,寫一段停一下。
唯有王行之一枝獨秀,寫得那叫一個絲滑,宋煦以及高太後等人也被弄得心癢癢,迫切的想要知道王行之到底寫的是什麽。
隻不過,最後還是礙於身份,沒有特意去關注王行之。
王行之思路正清晰,字跡龍飛鳳舞,迅速打草稿,轉眼又是半個時辰過去,王行之完成對青苗法的批判,這還是他手腕太酸,實在扛不住,不然還能再寫一點。
隨後,仔細檢查幾遍後,揉了揉手腕,開始譽抄。
譽抄雖不用想,但用毛筆寫字也十分麻煩,王行之用了將近一個時辰才譽抄完成。
此時,大殿外已經大亮,陽光射入大殿之中,距離殿試結束還剩下半個時辰。
譽抄完成後,王行之又檢查了兩遍,高舉右手,準備交卷。
結果,王行之一申請交卷,大殿中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搞得他身子不由得一僵。
“呈上來。”
很快,宋煦開口,老太監來到王行之桌案前,將王行之的考卷拿走放在龍案上。
一眾學子更慌了,書寫得更加勤奮。
宋煦連忙展開試卷,仔細觀閱。
蘇澈三人與高太後心癢癢,但宋煦是皇帝,明麵上最大,沒有宋煦的同意,他們也不敢上前。
宋煦時而欣喜,又時而蹙眉。
最後在試卷畫了一個圈,寫下【言之有物】四個字。
“給太後看看。”
很快,宋煦觀閱完成,讓人將考卷拿給高太後,高太後與宋煦差不多,看得時而皺眉,時而欣喜,猶豫了一下動筆畫下一個圈。
高太後看完,又轉交給左側老者。
左側老者拿著考卷,全程皺眉觀看完成,而後拿著試卷對宋煦與高太後拱手道“官家,太後,老臣覺得這位考生所書之將兵法,完全是無稽之談,並且這位考生還未及冠,老臣認為應該壓一科,磨磨他的銳氣。”
“無稽之談。”
宋煦冷笑,眼底帶著一抹寒芒,他剛寫了言之有物,轉眼就被這老頭反駁。
“呂相,讓蘇相和範相看過再說。”
宋煦剛想開口,高太後淡淡的打斷。
“是,太後。”
老者身子一抖,躬身後將考卷遞給蘇轍。
“這小子,真敢寫。”
蘇轍閱卷之時,同樣時而欣喜,時而皺眉,但在看到宋煦寫下的【言之有物】後,壓根沒多想,果斷打了個圈。
隨後,他將試卷給與旁邊的老者。
老者與蘇轍差不多,時而皺眉,時而欣喜,在看完之後還特意觀察了下宋煦幾人,最後遲疑了一下,畫了一個圈給與通過。
“兩位愛卿覺得這篇文章如何?”
待兩人看完,高太後開口。
“說說你們的看法。”
宋煦有些不滿,直接開口。
“官家、太後,這篇文章,我認為寫得不錯,熙寧變法中雖錯漏不少,但將兵法卻實實在在的增強了我朝軍隊的戰鬥力……”
蘇轍拱手,侃侃而談,盡說好話。
他曾經雖然反對過王安石,但並不是對王安石的所有政策都否認,況且王行之即將與李清照訂婚,馬上就要成為一家人,他不幫王行之,幫誰。
不過,蘇轍一開口,宋煦一臉欣喜,高太後與右側老者有些錯愕,左側老者麵色陰沉,臉色十分難看。
“蘇相說得沒錯,有些人老了,心也老了。”待蘇轍說完,宋煦看著左側老者諷刺,就差指名道姓了。
左側老者麵色鐵青,把目光投向高太後。
高太後幽幽歎口氣,沒有說話。
“我也認同蘇相得看法,再說古有甘羅十二為相,霍去病十七時,躍馬塞外,功冠全軍,我朝出了一位弱冠的進士,有何不可。”
右側老者也是個人精,這節奏明顯就是高太後在放權,宋煦即將掌權的節奏,果斷放棄節操,說好話。
“範相也是個有見識之人。”
宋煦輕笑,讚歎一聲,但目光卻在左側老者身上。
左側老者身形微微顫抖,拱拱手不再言語。
蘇轍與右側老者對視一眼,拱手坐下,隨後將試卷交給下首的官員。
能坐在大殿內的官員,哪個不是人精,在看過之後,果斷在試卷上麵畫圈。
最後考卷回到龍案上,除了左側老者沒通過之外,其他人全部通過。
宋煦看了眼王行之考卷,隨後冷冷的瞥了眼左側老者。
左側的老者身子一顫抖,臉色略微有些變化,但很快消失不見,如老僧入定,靜靜的坐在座位上。
“呂、蘇、範,那老家夥應該是呂大防吧!”
王行之看著老者,眼底閃過一抹寒光。
宋煦所在雖然與王行之等人相隔有段距離,但上次因禍得福之後,王行之耳聰目明,幾人的爭執的聲音也不小,他聽得清清楚楚,也看得明明白白,自然也就猜出了反對他的人是誰。
“不過,這老家夥這次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我看要不了多久,這丞相位置也該換人了。”
很快,王行之收回目光,幸災樂禍的想著,宋煦的性格他一清二楚,你和宋煦來軟的,宋煦還聽著,與你討論一下,要是來硬的,說不服宋煦,宋煦絕對能讓你對方服氣。
王行之也不再多想,老老實實的在原位等著。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學子陸續開始交卷,宋煦等人負責批改。
鐺——
很快,伴隨著一聲銅鑼聲,殿試時間到,沒寫完的人哭天喊地的被拖出大殿。
王行之粗略看了一下,大致被拖出去了幾十人,將近三百的考生,最後隻剩下二百出頭。
這不得不說,這次的試題,是真的很難。
畢竟熙寧變法在這個時間線上確實是禁忌,很少有人提及,一般學子成天想的都是四書五經,哪裏可能會想著去研究熙寧變法。
畢竟從宋煦題目一出,大殿中的學子個個愁眉苦臉,一些人幾番落筆,最後又停下。
但王行之就像一個異類一般,寫得那叫一個絲滑,自然不免吸引眾人的目光。
隻不過,蘇轍等人也不知是受到題目的影響,還是其他原因,都沒有上前巡查。
蘇轍三人不動,其他官員自然也不敢亂動。
宋煦和高太後卻是因為身份的原因,不好上前。
但不管是是誰,心裏都升起了一絲好奇,迫切的想要一觀。
王行之沉浸在書寫之中,沒發現自己被關注,他一邊回憶將兵法,一邊結合後世軍隊的一些政策,總結自己的看法,書寫還算流暢。
一個時辰過去,王行之將將兵法的看法寫完,隨後停筆研墨,開始深思青苗法。
青苗法,亦稱“常平新法”,是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之一,熙寧二年九月由製置三司條例司頒布施行。
主要內容是,改變舊有常平製度的“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的呆板做法。靈活地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改善北宋“積貧”的現象。
但事實上,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係列問題,後於元豐八年神宗去世後廢止。
本來王安石的本意,是利用青苗法增加財政收入,惠及農民。
但實則是成了變相的高利貸,最後財政收入是增加了,可卻傷及農民,讓大家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這也是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玩意比老張的一條鞭法差多了。”
王行之沉思過後,再度提筆,不過這次他不是推崇,而是純粹的批判,專挑其中的漏洞,王安石要是看了,估摸著也會跳起來,給他這個不孝之孫幾耳光。
這個時候,大部分學子也開始動筆,不過大家都沒想到殿試會是論熙寧變法,一個兩個都沒什麽準備,寫一段停一下。
唯有王行之一枝獨秀,寫得那叫一個絲滑,宋煦以及高太後等人也被弄得心癢癢,迫切的想要知道王行之到底寫的是什麽。
隻不過,最後還是礙於身份,沒有特意去關注王行之。
王行之思路正清晰,字跡龍飛鳳舞,迅速打草稿,轉眼又是半個時辰過去,王行之完成對青苗法的批判,這還是他手腕太酸,實在扛不住,不然還能再寫一點。
隨後,仔細檢查幾遍後,揉了揉手腕,開始譽抄。
譽抄雖不用想,但用毛筆寫字也十分麻煩,王行之用了將近一個時辰才譽抄完成。
此時,大殿外已經大亮,陽光射入大殿之中,距離殿試結束還剩下半個時辰。
譽抄完成後,王行之又檢查了兩遍,高舉右手,準備交卷。
結果,王行之一申請交卷,大殿中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搞得他身子不由得一僵。
“呈上來。”
很快,宋煦開口,老太監來到王行之桌案前,將王行之的考卷拿走放在龍案上。
一眾學子更慌了,書寫得更加勤奮。
宋煦連忙展開試卷,仔細觀閱。
蘇澈三人與高太後心癢癢,但宋煦是皇帝,明麵上最大,沒有宋煦的同意,他們也不敢上前。
宋煦時而欣喜,又時而蹙眉。
最後在試卷畫了一個圈,寫下【言之有物】四個字。
“給太後看看。”
很快,宋煦觀閱完成,讓人將考卷拿給高太後,高太後與宋煦差不多,看得時而皺眉,時而欣喜,猶豫了一下動筆畫下一個圈。
高太後看完,又轉交給左側老者。
左側老者拿著考卷,全程皺眉觀看完成,而後拿著試卷對宋煦與高太後拱手道“官家,太後,老臣覺得這位考生所書之將兵法,完全是無稽之談,並且這位考生還未及冠,老臣認為應該壓一科,磨磨他的銳氣。”
“無稽之談。”
宋煦冷笑,眼底帶著一抹寒芒,他剛寫了言之有物,轉眼就被這老頭反駁。
“呂相,讓蘇相和範相看過再說。”
宋煦剛想開口,高太後淡淡的打斷。
“是,太後。”
老者身子一抖,躬身後將考卷遞給蘇轍。
“這小子,真敢寫。”
蘇轍閱卷之時,同樣時而欣喜,時而皺眉,但在看到宋煦寫下的【言之有物】後,壓根沒多想,果斷打了個圈。
隨後,他將試卷給與旁邊的老者。
老者與蘇轍差不多,時而皺眉,時而欣喜,在看完之後還特意觀察了下宋煦幾人,最後遲疑了一下,畫了一個圈給與通過。
“兩位愛卿覺得這篇文章如何?”
待兩人看完,高太後開口。
“說說你們的看法。”
宋煦有些不滿,直接開口。
“官家、太後,這篇文章,我認為寫得不錯,熙寧變法中雖錯漏不少,但將兵法卻實實在在的增強了我朝軍隊的戰鬥力……”
蘇轍拱手,侃侃而談,盡說好話。
他曾經雖然反對過王安石,但並不是對王安石的所有政策都否認,況且王行之即將與李清照訂婚,馬上就要成為一家人,他不幫王行之,幫誰。
不過,蘇轍一開口,宋煦一臉欣喜,高太後與右側老者有些錯愕,左側老者麵色陰沉,臉色十分難看。
“蘇相說得沒錯,有些人老了,心也老了。”待蘇轍說完,宋煦看著左側老者諷刺,就差指名道姓了。
左側老者麵色鐵青,把目光投向高太後。
高太後幽幽歎口氣,沒有說話。
“我也認同蘇相得看法,再說古有甘羅十二為相,霍去病十七時,躍馬塞外,功冠全軍,我朝出了一位弱冠的進士,有何不可。”
右側老者也是個人精,這節奏明顯就是高太後在放權,宋煦即將掌權的節奏,果斷放棄節操,說好話。
“範相也是個有見識之人。”
宋煦輕笑,讚歎一聲,但目光卻在左側老者身上。
左側老者身形微微顫抖,拱拱手不再言語。
蘇轍與右側老者對視一眼,拱手坐下,隨後將試卷交給下首的官員。
能坐在大殿內的官員,哪個不是人精,在看過之後,果斷在試卷上麵畫圈。
最後考卷回到龍案上,除了左側老者沒通過之外,其他人全部通過。
宋煦看了眼王行之考卷,隨後冷冷的瞥了眼左側老者。
左側的老者身子一顫抖,臉色略微有些變化,但很快消失不見,如老僧入定,靜靜的坐在座位上。
“呂、蘇、範,那老家夥應該是呂大防吧!”
王行之看著老者,眼底閃過一抹寒光。
宋煦所在雖然與王行之等人相隔有段距離,但上次因禍得福之後,王行之耳聰目明,幾人的爭執的聲音也不小,他聽得清清楚楚,也看得明明白白,自然也就猜出了反對他的人是誰。
“不過,這老家夥這次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我看要不了多久,這丞相位置也該換人了。”
很快,王行之收回目光,幸災樂禍的想著,宋煦的性格他一清二楚,你和宋煦來軟的,宋煦還聽著,與你討論一下,要是來硬的,說不服宋煦,宋煦絕對能讓你對方服氣。
王行之也不再多想,老老實實的在原位等著。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學子陸續開始交卷,宋煦等人負責批改。
鐺——
很快,伴隨著一聲銅鑼聲,殿試時間到,沒寫完的人哭天喊地的被拖出大殿。
王行之粗略看了一下,大致被拖出去了幾十人,將近三百的考生,最後隻剩下二百出頭。
這不得不說,這次的試題,是真的很難。
畢竟熙寧變法在這個時間線上確實是禁忌,很少有人提及,一般學子成天想的都是四書五經,哪裏可能會想著去研究熙寧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