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殿中,宋煦麵色嚴肅的坐在龍椅之上。
一身黃色龍袍的襯托下,自帶一股威嚴。
在宋煦麵前的桌案上,擺放著筆墨紙硯。
一位老婦人坐在宋煦左側,身穿鳳袍,頭頂霞冠,麵容雖然蒼老疲憊,帶著一絲病氣,但卻難掩其身上的貴氣與威嚴。
王行之不用想也知道,老婦人鐵定是被稱為“女中堯舜”的高太後。
在兩人下,左側站著三位官員,右側站著四位官員,但無一例外,這些官員的朝服都是紫色,看繡紋,品階在三品之上。
左邊以一位須發全白的老者為首,右邊也是一位老者為首,隻不過相較於左手邊,稍顯年輕一些。
兩側官員,涇渭分明的坐在兩位老者下首。
大慶殿左右兩邊空曠的地方,早就擺放好了桌案,桌案上是備好的筆墨紙硯。
隻不過,王行之等人進來後,宋煦看向王行之的眼中,多了一絲玩味和笑意。
“這家夥,搞得我不知道他是誰是的。”
王行之暗自撇撇嘴,宋煦這眼神,無非就是想看到他震驚的樣子。
隻不過,他雖然早就知道宋煦是誰,但該裝還得裝,至少滿足宋煦的想法,畢竟以後還得在宋煦下麵討生活。
於是,王行之故作懵逼,瞪大了眼珠子,做出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
“這小家夥相貌倒是端正。”
宋煦的小動作自然瞞不過高太後,目光也落在王行之身上。
坐在左側首位的老者,目光同樣在王行之身上一閃而過,臉上帶著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王行之自從修煉之後,就變得極為敏銳,他可不想成為焦點,立馬垂頭裝死。
蘇轍帶著眾人,施禮參拜後,在太監帶領下,王行之等人各自找到一個桌案坐下。
蘇轍則是回到自己的位置,在左側第二位置坐下。
殿試,正式開始。
宋煦提筆揮墨,龍飛鳳舞的寫下幾個字。
年老太監目光一凝,肉眼可見的臉皮有些顫抖,隻不過宋煦卻目光淩厲直溜溜的看著他。
老太監無奈,隻能硬著頭皮,拿起宋煦寫下的這幾個字,先給高太後看了看。
“他真的長大了。”
高太後遲疑了一陣,看了宋煦一眼,宋煦一臉威嚴,端坐在龍椅之上,讓高太後略微感到恍惚。
“罷了,罷了。”
高太後暗自歎了口氣,微微頷首。
隨後,老太監又拿著這幅字走到下麵,給蘇轍以及兩位老者觀看。
三人驟然色變,齊齊看向高太後。
高太後對著三人輕輕頷首,三人隻能無奈的點點頭。
高太後的動作,宋煦看得一清二楚,眼底閃過一抹複雜。
緊隨著,老太監拿著這幅字,傳遞下去,讓考生知道題目。
論熙寧變法。
知道題目,大殿中所有人齊齊色變,臉上帶著不可思議,和難以相信,齊齊看了一眼端坐龍椅之上的宋煦。
甚至於,蘇轍等人下方的幾位官員想要起身,隻不過被高太後以及宋煦還有蘇轍三人用眼神製止。
“熙寧變法,還真是有魄力啊!”
王行之內心同樣震撼,熙寧變法是王安石主導的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麵,在古代史上,是繼王莽新政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政治變革運動。
王安石變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卻“奪窮民之銖累”,推進了軍隊建設卻依舊“痛抑猛士”,由於用人不力及執行出現偏差,變法也帶來一些負麵效果,造成“民苦於役”,加之朝廷“新舊黨爭”,使得王安石變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議。
王安石被迫在七年、九年兩次辭去相位。
其後,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元豐八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新法除置將法外,全部被廢。
司馬光雖死,但現在整個朝堂之上,依舊都是熙寧變法的反對者。
在這個時間點,熙寧變法完全就是一個禁忌話題,朝堂之上,根本沒幾個人敢提及。
王行之也想不到,宋煦居然用熙寧變法來做殿試考題,最驚奇的是,高太後居然同意。
“看來我的到來,引起了小範圍蝴蝶效應。”
王行之暗自沉思,若是按照曆史,宋煦即使是雄才大略,有心改革,也不會在高太後活著的時候提及熙寧變法,但現在宋煦明顯在改變,似乎想要提前奪權。
“算了,先答題,反正我是宋煦的人,高太後的日子也不長了。”
王行之驅散腦海中的雜念,開始研墨,開始回憶曆史對熙寧變法的看法。
熙寧變法中包含青苗法、將兵法、市易法、三舍法等,本意是強國、富民,健軍。
變法中的內容有好有壞,其中三冗危機就不錯。
在宋立國後,為了防止地方割據,便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並采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
政治上,實行文人治國,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
宋初,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但設官分職尚有定數。
自宋真宗時起,朝廷關於官員致仕的詔令日漸增多,至宋仁宗時,更是三令五申。
同時,由於大興科舉、采用恩蔭製、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冗員”)。
為穩定社會秩序,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養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係。
同時,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對外作戰時處於不利地位(“冗兵”)。
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據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
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統治集團的大肆揮霍,使宋王朝的消費逐年增加。據《宋史·食貨誌》載,宋真宗天禧五年,全國收入一億五千萬餘兩,支出一億二千萬餘。
宋仁宗皇佑元年,全國收入一萬二千萬餘,“而所出無餘”。
到宋英宗治平二年,財政已出現赤字。當年,全國收入一億一千萬餘,支出一億二千萬餘,非常支出一千一百萬餘,竟然短缺近一千五百萬(單位均為貫、石、匹、兩等)。
國家財政年年虧空,不斷“發諸宿藏”,以致“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宋朝的財政危機日益加深。
王安石製定想要消除三冗危機,本是好事,隻不過太急,觸動了大部分將領的利益,而他製定的方田均稅法、募役法又觸動了文官的利益,再加上青苗法的一係列錯漏,導致他成為眾矢之的,因此神宗一死,他就迅速被打壓。
但在王行之看來,王安石的失敗是必然,改革本就是大事,需要一步步來,但王安石卻想著軍政同時入手,幾乎得罪了所有人,想要成功根本不可能。
王安石相比於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其實高太後垂簾聽政後,恢複舊法,也算是好事。
隻不過,高太後不應該全部聽從司馬光的建議,全麵恢複舊製。
王安石變法雖失敗,但裏麵也有一些好政策。
司馬光是完全的守舊派,全麵恢複之下,熙寧變法所取得的一些效果全麵被推翻,讓人惋惜。
“得慎重些,推崇將兵法,批判青苗法一些措施,兩邊不得罪,穩妥一些。”
想了一會,王行之提筆縱書,開始寫草稿,熙寧變法太過敏感,他可不敢長篇大論,隻能選擇其中一些來寫,其中最穩妥無疑是將兵法。
將兵法是兵製改革,就是把禁軍的廂、軍、營、都四級編製,改為將、部、隊三級編製,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弊端。
與後世的軍隊,有一些雷同。
將兵法是王安石變法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在神宗時期增強了軍隊。
這也是熙寧變法中,王行之比較認可的變法之一。
王行之根據自己記憶中後世軍隊與明朝軍製的一些設置,結合將兵法,寫出自己的看法。
一身黃色龍袍的襯托下,自帶一股威嚴。
在宋煦麵前的桌案上,擺放著筆墨紙硯。
一位老婦人坐在宋煦左側,身穿鳳袍,頭頂霞冠,麵容雖然蒼老疲憊,帶著一絲病氣,但卻難掩其身上的貴氣與威嚴。
王行之不用想也知道,老婦人鐵定是被稱為“女中堯舜”的高太後。
在兩人下,左側站著三位官員,右側站著四位官員,但無一例外,這些官員的朝服都是紫色,看繡紋,品階在三品之上。
左邊以一位須發全白的老者為首,右邊也是一位老者為首,隻不過相較於左手邊,稍顯年輕一些。
兩側官員,涇渭分明的坐在兩位老者下首。
大慶殿左右兩邊空曠的地方,早就擺放好了桌案,桌案上是備好的筆墨紙硯。
隻不過,王行之等人進來後,宋煦看向王行之的眼中,多了一絲玩味和笑意。
“這家夥,搞得我不知道他是誰是的。”
王行之暗自撇撇嘴,宋煦這眼神,無非就是想看到他震驚的樣子。
隻不過,他雖然早就知道宋煦是誰,但該裝還得裝,至少滿足宋煦的想法,畢竟以後還得在宋煦下麵討生活。
於是,王行之故作懵逼,瞪大了眼珠子,做出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
“這小家夥相貌倒是端正。”
宋煦的小動作自然瞞不過高太後,目光也落在王行之身上。
坐在左側首位的老者,目光同樣在王行之身上一閃而過,臉上帶著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王行之自從修煉之後,就變得極為敏銳,他可不想成為焦點,立馬垂頭裝死。
蘇轍帶著眾人,施禮參拜後,在太監帶領下,王行之等人各自找到一個桌案坐下。
蘇轍則是回到自己的位置,在左側第二位置坐下。
殿試,正式開始。
宋煦提筆揮墨,龍飛鳳舞的寫下幾個字。
年老太監目光一凝,肉眼可見的臉皮有些顫抖,隻不過宋煦卻目光淩厲直溜溜的看著他。
老太監無奈,隻能硬著頭皮,拿起宋煦寫下的這幾個字,先給高太後看了看。
“他真的長大了。”
高太後遲疑了一陣,看了宋煦一眼,宋煦一臉威嚴,端坐在龍椅之上,讓高太後略微感到恍惚。
“罷了,罷了。”
高太後暗自歎了口氣,微微頷首。
隨後,老太監又拿著這幅字走到下麵,給蘇轍以及兩位老者觀看。
三人驟然色變,齊齊看向高太後。
高太後對著三人輕輕頷首,三人隻能無奈的點點頭。
高太後的動作,宋煦看得一清二楚,眼底閃過一抹複雜。
緊隨著,老太監拿著這幅字,傳遞下去,讓考生知道題目。
論熙寧變法。
知道題目,大殿中所有人齊齊色變,臉上帶著不可思議,和難以相信,齊齊看了一眼端坐龍椅之上的宋煦。
甚至於,蘇轍等人下方的幾位官員想要起身,隻不過被高太後以及宋煦還有蘇轍三人用眼神製止。
“熙寧變法,還真是有魄力啊!”
王行之內心同樣震撼,熙寧變法是王安石主導的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麵,在古代史上,是繼王莽新政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政治變革運動。
王安石變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卻“奪窮民之銖累”,推進了軍隊建設卻依舊“痛抑猛士”,由於用人不力及執行出現偏差,變法也帶來一些負麵效果,造成“民苦於役”,加之朝廷“新舊黨爭”,使得王安石變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議。
王安石被迫在七年、九年兩次辭去相位。
其後,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元豐八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新法除置將法外,全部被廢。
司馬光雖死,但現在整個朝堂之上,依舊都是熙寧變法的反對者。
在這個時間點,熙寧變法完全就是一個禁忌話題,朝堂之上,根本沒幾個人敢提及。
王行之也想不到,宋煦居然用熙寧變法來做殿試考題,最驚奇的是,高太後居然同意。
“看來我的到來,引起了小範圍蝴蝶效應。”
王行之暗自沉思,若是按照曆史,宋煦即使是雄才大略,有心改革,也不會在高太後活著的時候提及熙寧變法,但現在宋煦明顯在改變,似乎想要提前奪權。
“算了,先答題,反正我是宋煦的人,高太後的日子也不長了。”
王行之驅散腦海中的雜念,開始研墨,開始回憶曆史對熙寧變法的看法。
熙寧變法中包含青苗法、將兵法、市易法、三舍法等,本意是強國、富民,健軍。
變法中的內容有好有壞,其中三冗危機就不錯。
在宋立國後,為了防止地方割據,便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並采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
政治上,實行文人治國,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
宋初,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但設官分職尚有定數。
自宋真宗時起,朝廷關於官員致仕的詔令日漸增多,至宋仁宗時,更是三令五申。
同時,由於大興科舉、采用恩蔭製、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冗員”)。
為穩定社會秩序,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養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係。
同時,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對外作戰時處於不利地位(“冗兵”)。
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據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
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統治集團的大肆揮霍,使宋王朝的消費逐年增加。據《宋史·食貨誌》載,宋真宗天禧五年,全國收入一億五千萬餘兩,支出一億二千萬餘。
宋仁宗皇佑元年,全國收入一萬二千萬餘,“而所出無餘”。
到宋英宗治平二年,財政已出現赤字。當年,全國收入一億一千萬餘,支出一億二千萬餘,非常支出一千一百萬餘,竟然短缺近一千五百萬(單位均為貫、石、匹、兩等)。
國家財政年年虧空,不斷“發諸宿藏”,以致“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宋朝的財政危機日益加深。
王安石製定想要消除三冗危機,本是好事,隻不過太急,觸動了大部分將領的利益,而他製定的方田均稅法、募役法又觸動了文官的利益,再加上青苗法的一係列錯漏,導致他成為眾矢之的,因此神宗一死,他就迅速被打壓。
但在王行之看來,王安石的失敗是必然,改革本就是大事,需要一步步來,但王安石卻想著軍政同時入手,幾乎得罪了所有人,想要成功根本不可能。
王安石相比於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其實高太後垂簾聽政後,恢複舊法,也算是好事。
隻不過,高太後不應該全部聽從司馬光的建議,全麵恢複舊製。
王安石變法雖失敗,但裏麵也有一些好政策。
司馬光是完全的守舊派,全麵恢複之下,熙寧變法所取得的一些效果全麵被推翻,讓人惋惜。
“得慎重些,推崇將兵法,批判青苗法一些措施,兩邊不得罪,穩妥一些。”
想了一會,王行之提筆縱書,開始寫草稿,熙寧變法太過敏感,他可不敢長篇大論,隻能選擇其中一些來寫,其中最穩妥無疑是將兵法。
將兵法是兵製改革,就是把禁軍的廂、軍、營、都四級編製,改為將、部、隊三級編製,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弊端。
與後世的軍隊,有一些雷同。
將兵法是王安石變法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在神宗時期增強了軍隊。
這也是熙寧變法中,王行之比較認可的變法之一。
王行之根據自己記憶中後世軍隊與明朝軍製的一些設置,結合將兵法,寫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