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奶奶是我們這大山碭裏年紀最大的人,今年已經八十二歲高齡。她是查叔的母親,通哥的奶奶,也是我們鄉裏唯一抱上重孫子享四世同堂之福的奶奶。
這八九年裏,兒子查叔、兒媳婦婧嬸、孫子通哥、孫媳婦檸姐四個人都在外麵打工,曾孫小勃跟著在外麵由奶奶和媽媽輪流照養。家裏隻留張奶奶一個人在山上守著房子,房子是2005年把黃泥磚黑瓦房拆了建的兩層的樓房。
張奶奶一直駝著背,前些年耳朵聽力不好,非要跟在她耳旁大聲喊才聽得見。沒聽說張奶奶去醫院看過耳朵的病,這兩年聽力卻恢複了不少,跟她交流輕鬆了許多,她沒聽見或沒聽清也隻是偶爾。
張奶奶身體還算健旺,雖然年齡這麽大,一直卻沒有生過什麽病。沒兒女們的照顧也能獨立生活,理柴抱柴,生火做飯,抹桌子掃地,種點菜自己吃,養著一條樣子跟狼一樣的狗。
大阿爹是張奶奶的老伴,大阿爹我沒叫過他大阿爹,小時候每次見到他都喊他八爹,叫他八爹不是因為他排行第八,反而是因為他排行老大,八便是大的意思。這個叫法的意思跟《楊家將》裏的叫法一樣,楊大郎不叫楊大郎,而是叫楊六郎。
八爹是一個幹瘦的老頭,總是叼著煙杆,煙杆鬥上掛著煙袋,口袋裏終日裝著打火機,到哪裏都要抽幾口,不抽也要把煙嘴放在右邊嘴角啜著。這八爹晚年是個閑清的人,不好熱鬧,不打牌,不大喝酒,不怎麽與人來往,不與人促談言笑,也不下田地,隻會幫著做些屋裏門外的雜事。
八爹自在,兒媳婦婧嬸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婧嬸對八爹從沒閑語什麽,不過分恭敬,也不刻意疏冷。一家人吃飯,婧嬸當且照顧著八爹的口味習慣、鹹淡酸甜,渴了給八爹順杯水也顯自然。
2004年的冬月那天夜裏,八爹招呼沒打一聲,安安靜靜地走了。
這一走,家裏老老少少可都著忙急慌壞了。查叔、婧嬸迅速把消息告訴了上村下皖、哥嫂親戚,沒出半晌兒,方圓幾十裏的鄉鄰都聞了訊。
查叔的姨娘、哥嫂、叔伯兄弟都急忙趕來幫忙料理後事,查叔和他二哥一起去請專門做殯儀法事的人來做法事。一家子七七八八的都張羅了起來,八爹張奶奶骨肉親輩兒的兒子、兒媳婦們,通哥的那些親表兄弟們,都披麻戴孝。
左鄰右舍的鄰居都幫忙著做活、張羅,八爹的遺體暫且放在床上安躺著。人死了,遺體外人碰不得、動不得、擾不得,要尊重、敬仰逝者,從床邊路過一定要輕悄悄的。在屋裏更不能大聲說話,以免惹得八爹“生氣不高興”,不能靜安悠然地走。
張奶奶幫八爹擺正手腳,把八爹的臉朝上,把床單牽好、撫平,把從腳到頸的被子幫八爹蓋整實。張奶奶右手微微顫抖著拿濕毛巾輕輕擦拭八爹的眼瞼、額頭、眉梢,張奶奶跟著八爹生活了幾十年,如今八爹頭裏走了,不免得傷心難過,眼角泛著淚水,嘴角也抿著微微地顫著,喉嚨裏小聲地哽咽著。
查叔的二嫂在邊上安慰著張奶奶,“媽,人死不能複生,你不要難過,你老人家好生活個大歲數,養好身體,兒女們就放心了。爸他老人家在天上也會保佑你長命百歲!”
通哥和幾個堂表弟兄站在奶奶身後,自當尋常,張奶奶悲傷了一會兒,再望了望八爹詳靜的臉,將被子蓋過八爹的頭頂。
大廳、裏房、外房、陽廊眾者皆遠近親戚、鄰居鄉友,已有五六十人,還有眾者不斷從四麵八方紛紛趕來。
近鄰親戚都在八爹房裏,都站著,小聲地說話,討論著這白事該怎麽辦才合得去,需要多大的排場,安頓多少來賓,需要準備多少大小物件,還有哪些遠親是否要通知,八爹遺體在哪裏安葬,何時出殯,哪些人抬棺,等等大小事理都得有個妥當合適的安作。
都是客氣正經人家,親朋好友眾多,再者查叔婧嬸平日裏無論農事交往、換工做活都盡心負責,遠近口論口碑稱佳,故而無論小事大事都馬虎不得,說話動作都得有個倫理輕重。
查叔和他二哥回來了,做法事的師傅也都請來了。主法師穿長袖大袍,戴黑色帽子,道士模樣,卻不是道士,帶著兩個隨事,一些個缽盂、鑼、木魚、拂塵等做法的東西用具都帶來了。
把大廳裏進門正對靠牆的四方桌子收拾幹淨,這四方桌子平時是查叔一家人吃飯的桌子,現在就用這張四方桌子做法事。兩把椅子麵對麵,中間位子地上擺一個磕頭的拜墊。桌子靠牆放著紙做的彩色靈屋,讓逝者的魂魄暫時先住在這靈屋裏,靈屋做的很漂亮,裏麵有走廊,走廊上有大柱子,一個進大門的台階,台階兩邊站著兩個紙糊的小人,穿著古代的服裝。靈屋有三層,藍白色的格子牆壁,紅色的翹瓦,四麵斜坡的屋頂,二樓和三樓正門頭上是牌坊。
靈屋現在這廳裏放著,兩個法師在這邊上做法,嘴裏唱著喪事的調子,唱一兩句就敲一下銅缽,敲完了銅缽再用鑼棰敲一下鑼,鑼也是銅鑼,放椅子把上掛著。兩個法師每唱完一大段,隻要是家裏輩分在八爹張奶奶之後的後生都要依照長幼順序過來磕頭,在靈屋出門火化之前法事不間斷。
二阿爹、隔壁小阿爹,崗下碭裏上來的橋叔、柏叔、豔叔,查叔的大哥、二哥,還有我爸、漢叔等十一二個人跟張奶奶、查叔和婧嬸一家子商量好了下葬的地方,就把八爹安葬在東邊過崗的茶葉地、栗樹林坡下。
此坡是個大包坡,坡上是幾塊地,地裏種著二三十株茶葉,綠油油的,五六棵栗子樹,青翠翠的。這邊是個大山灣子,灣子裏是自下而上是水田,上下還有兩口塘,一口大塘,一口小塘。大塘在下麵,是三爹家的魚塘,之前知之姐幫我拔腳就是在那口大塘裏,隔著七八塊田往上來的就是小塘,小塘是查叔家的。
小塘水麵上種著浮萍,水裏還有菱角,菱角把殼剝了可以吃,塘口搭著一塊搓衣石,水質好,幾家每天早上都把衣服放桶裏提著到這塘裏洗。
幾塊地外麵之前就有五座墳墓,也是我們這六家的祖上故人,現在把八爹也葬在這,一共就有了六座墳墓,八爹跟著祖人安葬在一起,各自都有個照應,有個伴,互相也能各自串個門問個好,成鄰戶友朋。
那五座墳墓都有些年頭,坡上隆起緩弧的壓棺土,墳框都是長方石條,墳碑是長方石塊立的。墳頭上都長滿了長蘆的、短蘆的草,有的草籽頭向著太陽,草籽頭孢蒂上的兩瓣嫩葉子就像它張開的雙臂,整株草看上去是那麽的陽光精神。就像早上剛起床,然後跑上山頂,閉上眼睛,昂著頭,張開雙臂,呼吸著早上山林裏最清新的空氣的朝氣蓬發的孩子。
有的不僅長滿了草,還長開了雜枝,刺枝和荊棘。
墳碑上都刻著字,字有三大豎,中間一豎的字最長,刻得比左右兩邊的大,上麵寫著墓主人的名號,左邊寫的是女主人的直係後親,右邊寫的是立這塊墳墓的時間。
五座墳前是過人的小路,查叔跟兩個兄長商量,就把八爹葬在第二座墳右邊,正好地塊比較大,安的開。話不多說,擼起袖子就開幹,劃好範圍,掄起大挖鋤就下去,一鋤頭得有二三十公分那麽深。十一二個男人幹起活來風裏帶汗,土質比較鬆軟,不出一個半小時,葬坑就已基本成型。留下隔壁小阿爹、查叔的兩個兄長在這繼續完善周遭,其他人回去吃飯休息,在接著幫活。
話說,來了這麽多客人,親朋好友,婧嬸和鄰家姐妹瑤姨在忙的那是不可開交,事發匆忙,從早上親戚朋友們剛來就急得要準備喪事客宴。
雞鴨魚肉、丸麵粉米、耳棗幹筍、芹菜黃瓜、茄子豆腐……各樣葷素宴菜都要現下裏去買來,做好下鍋準備。
一時半會兒,那麽多菜哪裏能憑空而來,隻便趕忙裏早就托人找人從縣城裏去購了來。此山碭裏人家,下山就得半個多小時,哪有工夫自己脫身去呢?隻得托婧嬸她二姐家裏人趁趕著去買,婧嬸她二姐家到縣城不過十多分鍾的路程,趕得來。
婧嬸她二姐確也是個熱心腸,自個妹妹的事全當成她自家人的事,接著妹妹的話兒,忙裏地就答應了,各樣葷素好菜一定給她買好抓緊送去。各菜的斤兩數目就在紙上都列寫出來,客人親友人數暫不知到底多少個,於是估摸個整數,就按百來人的規格去購。
這麽多菜,婧嬸她二姐自是一個人也辦不了,邀著她丈夫和兩個姐妹一起。大宗菜買多少都先不結賬,因為要用的多,喪事也不知道哪天辦完,後續幫工的也要吃一兩天,特別像魚、牛肉、羊肉、雞肉和新鮮嫩菜,買多了一時也沒地方放,時間留長了吃起來也不好吃。便隻拿客最多頭裏一兩天的量,後些天還要用的話再原店家裏來買,等喪事徹底辦完了查叔再過來算總賬付總錢。
這店家當然也明白這些個理,誰家有個紅白喜喪宴事,都是這般做起買賣,隻把賬寫好,不錯下什麽便是了。婧嬸她二姐也是個會持家,勤心勤腦子的主婦,知道有些魚肉這些菜在下鍋之前得有幾道處理工序,比那些蔬菜下鍋之前要費事得多。
婧嬸她二姐就帶著兩個自己姐妹坐著丈夫的摩托車先直奔活禽市場去了,市場上人來人去,接踵擦肩。得虧去的早,好搶著新鮮的牛羊肉、魚池裏還能上下竄跳有活勁的魚,買得多,也好叫賣魚肉的師傅騎三輪摩托車給婧嬸家裏抓緊送去。折騰來,折騰去,若是平日裏買菜,婧嬸她二姐總要七嘴八舌地跟他們扯上些許個回合,今日忙著要用,自然就沒得那個空閑,隻想著要把七七八八的那些菜給二姐送去。
她丈夫幫著給她打下手,找麻袋,牽袋口,婧嬸她二姐隻管挑肥選樣,上秤裝袋、搬拿撿提,她丈夫全心全力、彎身快腳的忙活著。
那兩個姐妹隻是鄰裏朋友,叫人家過來幫忙人家願意來,婧嬸她二姐心裏就已是萬分感激,當是不會再指望人家忙累忙煩的事,隻叫她們去超市買油鹽醬醋、蔥薑蒜椒、味精調料。那姐妹倆辦起事來氣勢風度也不遜差,婧嬸她二姐和丈夫把菜都買好裝了三輪摩托車,姐妹倆也都把要買的置配齊了,裝上三輪摩托車一齊送去。
婧嬸她二姐丈夫坐在三輪摩托車車廂裏跟著司機師傅一起過去,滿車的新鮮菜,可不能在路上耽擱了。山上的路是都是黃土路,有的地方要拐急彎,有的地方要拐緩彎,婧嬸她二姐丈夫原來跟著婧嬸她二姐去過一次查叔家做客,路況心裏有數,早到一刻是一刻。何況八爹走了,八爹兒媳婦家的姑爺自然也是要去幫活幫活,送喪事禮錢。
菜都備齊送去了,辦宴席從來沒有隻吃菜的,酒和飲料也是必不可少的。選什麽價位的酒自是有個講究的,不能買得便宜,便宜了麵子裏子上都做不過去,買貴點的,卻又隻怕客人太多,開銷過大,折不起。
方圓上百裏,終年總有人家有個喜白喪樂,各家都不是大戶富足人家,買什麽樣的酒,大家心裏約摸是有個數的。至於飲料,那時還沒有雪碧、果粒橙,隻有紅黑色的大瓶可樂。
客多菜盛,婧嬸、瑤姨和兩三個嫂妹都也是各家裏把飯菜做得香鮮美味的能手,廚藝誰也不輸給誰。這樣的大宴事,從一兩年前,有些人家會請專門的總廚,菜的先後順序、熟嫩程度、火候把控、手法刀功等更高深的得全憑總廚統顧全局。婧嬸聽從二阿奶的建議,覺得有個總廚,動員起來也能有個主次分寸,倒方便些不少,就請一個總廚。
查叔婧嬸家裏有三個大鍋灶,廚房裏兩個,兩個鍋一個稍大的,一個稍小的,稍大的靠裏麵,稍小的靠外麵。外麵的小鍋是平日裏炒菜煮飯,一日三餐都要燒火,裏麵的大鍋主要用來早上燒三瓶喝一天的開水。還有一個灶是角屋裏的豬食灶,平時就是用來給豬圈裏養的豬煮豬食,主要是田裏、地裏、水溝旁、塘岸等各處割來的豬菜,像麻葉子、野蔊菜、紅薯藤等,用鍘刀切成末,倒在鍋裏,加水加糠燒大火煮。一煮就是一大鍋,夠一頭一百八十斤的豬吃上兩三天。
那麽多客人,那麽多菜,自然是三口鍋都要用上了。婧嬸先把三口鍋撬出來,用小鐵鏟把鍋底的黑黑的鍋灰刮下來,這樣鍋能受熱的更快,煮飯、炒菜、燒水就都能快起來。
鍋灰刮幹淨了,還要洗鍋的裏麵,一日三餐要炒菜的那口鍋結了厚厚的硬油垢,隻輕輕地擦,是洗不下來的,必須用鍋鏟狠狠地像刨木頭那樣把它刨下來,平日裏隻燒開水的那口鍋沒沾油倒是好洗得多。煮豬食的那口鍋最大,盛量接近那口小鍋的兩倍,可以用來燉大塊的肉。
平日裏煮豬食燒的都是大塊的柴火,鍋底結的鍋灰刮下來能做幾方地的肥料。畢竟是平日裏煮豬食用的,現在要拿來煮飯菜給客人吃,鍋裏婧嬸自是洗得特別認真費力,洗了五六遍,擦了五六遍,直擦得整口鍋像剛出廠那般光滑鋥亮,不留下一抹豬食垢,不泛一絲絲的豬食味。
鍋刷好了,魚肉難熟的菜及早得下鍋悶著,其它的菜也抓緊地辦著,廚房和角屋大灶都成了大廚和幾個姨嬸的戰場。
來的婆嬸、姨嫂有的帶了孩子來,幾歲的孩子,穿梭在人群中,這裏跑那裏,眾多大人群裏,他們玩得並不放肆無禮,畢竟是喪事,跑的不大聲笑,趕的也不大聲叫。這些婆嬸、姨嫂,都走廊上靠牆順邊搬椅子或長凳坐著,又或裏房外房圍床沿坐著,孩子小的就放在大腿上抱著,身邊看照,孩子大的就任他玩去,不打架,沒生出事來便是了。
婆嬸、姨嫂們說話最過熱鬧,七裏長八裏短,誰家的孩子多大了,上幾年級了,誰家的兒子找了什麽樣的媳婦了,誰家的女兒嫁哪裏去了,自個身體近來都犯什麽毛病了,是腿腳不好了,還是吃東西進不下了,肩膀脖子哪裏疼得睡不著覺了,誰家老頭子又不順著自個心隻管喝酒打牌去了,誰家孫子最近又做了什麽聰明讓人值得一聊的事了,誰家的孫女怎麽怎麽聽話了之類的話,你一嘴,我一舌,聊得屋裏屋外、樓上樓下隻聽大廳裏最熱鬧。
來的叔伯大爺們,大門外早就擺好了七八張中午聚宴的四方桌子,桌子四邊都擺著長板凳,來了就圍桌子坐著去。有的不多說話,主人家裏的端茶來了,就拿著一杯茶一小口一小口的喝去,間歇著從桌上抓一把瓜子或花生在嘴裏嗑嘣,歇著等飯。有的捧著茶杯站著看圍桌的打牌,也別有樂趣。
有兩桌的叔伯大爺圍著桌子打牌鬥地主,桌子四方各坐著一個手裏打牌的人,四個人打,其他人圍著桌子站著觀摩。各方的人站在各方打牌人的背後,四方的人都環著圍了起來,各自看著跟前玩家手裏的牌,分析桌麵上的局勢。都咆嚷著自下坐著手裏拿牌的人怎麽怎麽出,先出什麽牌,後出什麽牌,要還是不要,炸還是不炸。到決勝處各邊更是吵嚷得要翻了天,打了幾把,見哪個手裏拿牌的實在不會打的,手氣實在太差的,旁邊站著看不下去的愣是要把他趕起來自己上。兩處桌子邊站的都有十幾個,邊上各桌子邊坐著的人連看打牌的桌子麵上的縫兒都沒有。
騎摩托車來的人都找了個方便的角落裏把摩托車停好,摘了手套眼鏡,往屋裏去了,先去了八爹房裏跟房裏看一下,跟房裏人都打個招呼,再跟查叔婧嬸家裏裏房、廳裏、廚房、外房、樓上的人都過個麵,認識的就打個招呼,打問一兩句,不認識的也瞧個眼。
屋裏轉完了就出來,有的就跟桌子坐下,喝茶吃瓜子,跟旁邊人聊些話,歇著等飯。有的就左手抓一把瓜子或花生,右手端著一杯茶,看打牌那裏熱鬧,便挪著步子往打牌跟前湊過去了,夠著眼睛看牌。
徒步從山下山外走來的,也先到屋裏瞧瞧,瞧完了就出來找椅子或長板凳坐著歇歇腳。
他們來了就每張桌子上都放著沏好的一壺茶,茶壺邊上摞著隻是這會兒主人家裏忙得不可開交,該幫忙的事自有他合適妥當的人去幫了,用不著太多人手。
廚房裏,角屋裏都忙著各樣宴菜,煎炒悶燉、蒸煮炸燒,各式變換,廚房裏灶台以上水汽蒸騰,迷了天花板。台子上、灶沿上、櫥櫃裏,還有臨時靠牆搭的寬長板上都擺滿了盆盤碗罐,盛著熟的、半熟的、沒熟的好菜,魚肥肉香。早上聽了訊匆匆吃了早飯甚至都顧不上吃早飯,隻忙著趕路來的客人們聞著香氣,不知隱隱咽了多少口水到胃裏,大廳裏鑼震缽哐,掩過了他們肚子咕咕叫的聲音罷了。
去挖葬坑的叔伯幾個也都回來了,挖了一上午的葬坑,身上早已汗水淋漓,肚子早就餓空了。婧嬸自然知道出力氣幹活餓得快,就在火碭裏架起大鐵吊罐煮好了新鮮的肉麵,等著他們回來吃。肉麵煮得又濃又香,大鐵吊罐裏煮熟了就熄了火把大鐵吊罐取下來,再把肉麵都盛到一個大陶缽裏,不然就煮成一罐濃漿巴去了。
我媽幫著婧嬸替開手,把一缽肉麵端到外麵一張桌子上,張奶奶雙手捧著一摞重新用水洗好再抹幹的大菜碗和一大把筷子放桌上,再進去拿了一雙大長竹筷子和一個長柄粥勺盛麵。
我媽先是用筷子往碗裏挑麵,麵煮得有些濃了,挑起一筷子就斷,就用粥勺往碗裏盛。給幾個叔伯都盛了滿滿一大碗,叔伯幾個各自拿了雙筷子找地方吃麵去。麵燙,左手端著碗,右手挑起一筷子先吹了吹,再一口送進嘴裏。有的坐椅凳就桌子上吃,有的站著吃,吃幾口小走一兩步。
肉麵端出來可香了,肉也香,麵也香,幾個孩子圍了過來,我媽是個疼孩子的人,進去抱了一摞小飯碗和幾雙筷子出來,給孩子們都盛了個大半碗。我媽盛一個給一個,端到他們的小手上,肩高過桌子的叫他們靠桌子站著吃,夠不著桌子的叫他們擱長凳上吃。
有個叫齊兒的小孩子,我媽看他小,麵又燙,又怕他端不住碗,正巧他奶奶過來了,“來,齊兒,過來,我喂你。待會兒你自己吃不完,剩碗裏又要浪費了,便宜趴在那桌子底下的兩條狗。”他奶奶接過碗筷,把麵放嘴前吹了吹,再送到齊兒嘴裏去。
一大缽肉麵盛了十來個大菜碗,七八個小碗,也快到中午吃飯的點了,我媽倒是沒忘了我,也給我盛了一小碗。我媽心疼我,平時家裏過年才能飽福地吃一回肉,今天煮了這麽香的肉麵,肉又新鮮,就著吃一碗。
我端著一小碗肉麵,靠著查叔家房外牆邊上的一條長凳上吃,那個位置也好,不擋著大人們忙來忙去從身邊過路,我一個人在那一口一口地自己吃著,現在腦海裏都深深地記得那碗肉麵是多麽的香,現在每天吃到的肉食味道怎麽都沒有了那時的鮮香美味。
那是十四年前的事了,那時候的我對死亡還是一個茫然的想象,不知道人死了到底是什麽樣的。我膽子大,什麽也不怕,吃完了麵,把筷子碗放到麵缽旁邊放著,自己一個人在人群中晃蕩。
八爹的遺體是時候入棺了,隔壁小阿爹在大廳做法事的桌子正前方擺好兩條結實鬆木長板凳,查叔、栢叔、橋叔和豔叔四個人從角屋裏把棺材抬了來架在兩條長板凳上。棺材是自家請木匠師傅用鬆木做的,刷了黑漆,兩頭寫上兩個白色的“奠”字,棺材的一頭正對著大門口。
在法事師傅的指點下,查叔先給八爹換了黑色樸褂衣服,給八爹穿上一雙白色的樸布襪子,再穿上一雙黑布鞋。
都在房裏準備給八爹準備入棺,我晃蕩到了廳裏,廳裏倒沒幾個人,我挪蠕地爬上扛棺材的凳頭,在凳頭站著可以清楚地看到棺材裏都有些什麽。我當時卻也是好奇,探著腦袋往裏看了看,我原本以為棺材裏會墊些什麽東西,原來裏麵鋪了一層沙,沙上再鋪了一層硬邦邦的石頭子,還撒了一些冥幣在棺材裏。我當時就納悶了,把八爹放在這硬邦邦的石頭子兒鋪的棺材裏,八爹怎麽會“睡”得舒服啊?
過了一會兒,幾個年長的叔伯小心翼翼地把八爹扛了出來,用毛毯、薄棉被把八爹裹得嚴嚴實實,專門找四個人掌著四根白色的稍粗的蠟燭,走前麵左右各一人,走後麵左右各一人。
輕輕緩緩地把八爹放進了棺材裏,八爹進了棺材,張奶奶更是傷心了,從房裏一直跟著哭了出來,滿眼都是淚水,順著臉窪流。查叔他大嫂連忙地扶著張奶奶,“媽,您別傷心,我們這麽大一家子人在呢,我們都會把持好這個家,就讓爸安歇地走吧!”
查叔他大哥、二哥兩個人聽做法事的師傅說遺體放進去要盡早把棺材蓋蓋上,兩個人就合著抬起棺材蓋把棺材蓋上了。
棺材蓋蓋上,大廳裏的法事就先不做了,四根大蠟燭放棺材四角的凳頭上點著。
從早上天還沒亮就折騰起,不知不覺已到了正午,宴菜也都做好了,可以上桌了。四方的親友鄉鄰得來的都來了,酒席整整擺了十三桌,來的人都要送禮,自家兄弟嫂妹家的關係最近,都送了八十,我們鄰家挨著的也近但不親,就各家送了個五六十,其他大多數客人送的三四十,或講客氣的、或平日裏來往多的都送了四五十。
四五個人拿托盤端菜,忙裏忙外,一桌一桌地上菜。灶上鍋裏接連地出菜,各種鮮香滋味,彌漫在空氣裏,讓有些一年到頭都吃不上好菜的人口水直朝胃裏咽。當到這開飯的點了,自是會顧個好口福。
每一席都上了飲料和白酒,有些桌上全是“那梁山的好漢”,喝起酒來,那是個痛快熱鬧,你敬來我敬去,兩三瓶白酒都有些欠。可樂和果汁主要是給孩子們和老人、女性朋友們喝,也會講究一些個禮貌客氣的意思。
我吃了一碗肉麵,吃了些菜,喝了半杯可樂我就下桌了,我又朝屋裏去了,棺材放那也沒人,我也不知道為什麽我就往棺材那邊去了。棺材蓋口縫裏垂出來一根白色的細絲線,我不知道自己是手欠還是怎麽地,我扯了扯那跟白線。但我又有些害怕,因為我知道八爹死了,裏麵躺著的是八爹的屍體,多少有些心悸,隻稍微地扯了扯。
我媽正好從門外進來了,看我在這欠手欠腳的,叫我到別處玩去。我看著棺材蓋縫裏垂下來的那根白色的細絲線,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道不清的莫名其妙。
那是我第一次跟著媽媽去別人家裏送葬禮,也是第一次見到人死後的家裏人怎麽給他料理後事。
人死後,留下他的肉體,而靈魂不知去了哪裏。人死了,進了棺材,然後會有人把你埋進土裏,你的屍骨在土裏逐漸地腐爛,直到成為灰末。多少年後與土地容在了一起,容在了生你養你的血肉故土裏。死了,你能在這土裏睡得安穩,沒有邪魔野鬼來打擾你的清淨。
隻要你後輩有人,且你在世時不為大惡之人,沒留下遭人唾棄的罵名,你的兒女孫子們每年都會來給你上香拜祭,也就不為身後留下遺憾。
從那時起,我就切切地近身地感受了一個活靈的人咽下最後一口氣後變成屍肉僵體的樣子。我用手去拉扯棺材蓋裏垂下來的那根絲線的時候,我與已無生命氣息的八爹隻一棺壁之隔,我卻處之若然。
我對自己生命的最初感悟也許就是從八爹的葬禮上來的,在曆史的長河裏,他就如那宇宙中無數星星中閃著微弱亮光的一顆,能量耗盡了,那顆星星也就從浩瀚宇宙裏消失了,不複存在。
死亡本就是世間的常態,八爹的冰冷空體在我眼前,也是處然,因為他的樣子好像就隻是睡著了,隻是沒有了心跳,沒有了呼吸,永遠不再會醒來。小沈陽在春晚小品《不差錢》裏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可短暫了,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
人生固然短暫,但我對死亡從那時起就是一顆安然平常的理解,人的生命可以選擇平常,也可以選擇不平常,當然,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殘酷的現實對他來說根本就沒得選,我很慶幸,因為我還有的選,至少是現在。
地球上的生活者都會麵臨死亡對他生命的終結,行世者,一個處之若然的行世者,如同那水的至柔,把握不住,卻在不斷向著遠處流去,沒到盡頭不停歇。
一千個生命有一千個結局,有一千個結局就有一千種結論,一萬個生命有一萬個結局,有一萬個結局就有一萬種結論。
我的生命還在繼續,我的靈魂還在我的肉體裏,我的大腦還在思考,我還是一個在時空裏行走的行世者。
這八九年裏,兒子查叔、兒媳婦婧嬸、孫子通哥、孫媳婦檸姐四個人都在外麵打工,曾孫小勃跟著在外麵由奶奶和媽媽輪流照養。家裏隻留張奶奶一個人在山上守著房子,房子是2005年把黃泥磚黑瓦房拆了建的兩層的樓房。
張奶奶一直駝著背,前些年耳朵聽力不好,非要跟在她耳旁大聲喊才聽得見。沒聽說張奶奶去醫院看過耳朵的病,這兩年聽力卻恢複了不少,跟她交流輕鬆了許多,她沒聽見或沒聽清也隻是偶爾。
張奶奶身體還算健旺,雖然年齡這麽大,一直卻沒有生過什麽病。沒兒女們的照顧也能獨立生活,理柴抱柴,生火做飯,抹桌子掃地,種點菜自己吃,養著一條樣子跟狼一樣的狗。
大阿爹是張奶奶的老伴,大阿爹我沒叫過他大阿爹,小時候每次見到他都喊他八爹,叫他八爹不是因為他排行第八,反而是因為他排行老大,八便是大的意思。這個叫法的意思跟《楊家將》裏的叫法一樣,楊大郎不叫楊大郎,而是叫楊六郎。
八爹是一個幹瘦的老頭,總是叼著煙杆,煙杆鬥上掛著煙袋,口袋裏終日裝著打火機,到哪裏都要抽幾口,不抽也要把煙嘴放在右邊嘴角啜著。這八爹晚年是個閑清的人,不好熱鬧,不打牌,不大喝酒,不怎麽與人來往,不與人促談言笑,也不下田地,隻會幫著做些屋裏門外的雜事。
八爹自在,兒媳婦婧嬸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婧嬸對八爹從沒閑語什麽,不過分恭敬,也不刻意疏冷。一家人吃飯,婧嬸當且照顧著八爹的口味習慣、鹹淡酸甜,渴了給八爹順杯水也顯自然。
2004年的冬月那天夜裏,八爹招呼沒打一聲,安安靜靜地走了。
這一走,家裏老老少少可都著忙急慌壞了。查叔、婧嬸迅速把消息告訴了上村下皖、哥嫂親戚,沒出半晌兒,方圓幾十裏的鄉鄰都聞了訊。
查叔的姨娘、哥嫂、叔伯兄弟都急忙趕來幫忙料理後事,查叔和他二哥一起去請專門做殯儀法事的人來做法事。一家子七七八八的都張羅了起來,八爹張奶奶骨肉親輩兒的兒子、兒媳婦們,通哥的那些親表兄弟們,都披麻戴孝。
左鄰右舍的鄰居都幫忙著做活、張羅,八爹的遺體暫且放在床上安躺著。人死了,遺體外人碰不得、動不得、擾不得,要尊重、敬仰逝者,從床邊路過一定要輕悄悄的。在屋裏更不能大聲說話,以免惹得八爹“生氣不高興”,不能靜安悠然地走。
張奶奶幫八爹擺正手腳,把八爹的臉朝上,把床單牽好、撫平,把從腳到頸的被子幫八爹蓋整實。張奶奶右手微微顫抖著拿濕毛巾輕輕擦拭八爹的眼瞼、額頭、眉梢,張奶奶跟著八爹生活了幾十年,如今八爹頭裏走了,不免得傷心難過,眼角泛著淚水,嘴角也抿著微微地顫著,喉嚨裏小聲地哽咽著。
查叔的二嫂在邊上安慰著張奶奶,“媽,人死不能複生,你不要難過,你老人家好生活個大歲數,養好身體,兒女們就放心了。爸他老人家在天上也會保佑你長命百歲!”
通哥和幾個堂表弟兄站在奶奶身後,自當尋常,張奶奶悲傷了一會兒,再望了望八爹詳靜的臉,將被子蓋過八爹的頭頂。
大廳、裏房、外房、陽廊眾者皆遠近親戚、鄰居鄉友,已有五六十人,還有眾者不斷從四麵八方紛紛趕來。
近鄰親戚都在八爹房裏,都站著,小聲地說話,討論著這白事該怎麽辦才合得去,需要多大的排場,安頓多少來賓,需要準備多少大小物件,還有哪些遠親是否要通知,八爹遺體在哪裏安葬,何時出殯,哪些人抬棺,等等大小事理都得有個妥當合適的安作。
都是客氣正經人家,親朋好友眾多,再者查叔婧嬸平日裏無論農事交往、換工做活都盡心負責,遠近口論口碑稱佳,故而無論小事大事都馬虎不得,說話動作都得有個倫理輕重。
查叔和他二哥回來了,做法事的師傅也都請來了。主法師穿長袖大袍,戴黑色帽子,道士模樣,卻不是道士,帶著兩個隨事,一些個缽盂、鑼、木魚、拂塵等做法的東西用具都帶來了。
把大廳裏進門正對靠牆的四方桌子收拾幹淨,這四方桌子平時是查叔一家人吃飯的桌子,現在就用這張四方桌子做法事。兩把椅子麵對麵,中間位子地上擺一個磕頭的拜墊。桌子靠牆放著紙做的彩色靈屋,讓逝者的魂魄暫時先住在這靈屋裏,靈屋做的很漂亮,裏麵有走廊,走廊上有大柱子,一個進大門的台階,台階兩邊站著兩個紙糊的小人,穿著古代的服裝。靈屋有三層,藍白色的格子牆壁,紅色的翹瓦,四麵斜坡的屋頂,二樓和三樓正門頭上是牌坊。
靈屋現在這廳裏放著,兩個法師在這邊上做法,嘴裏唱著喪事的調子,唱一兩句就敲一下銅缽,敲完了銅缽再用鑼棰敲一下鑼,鑼也是銅鑼,放椅子把上掛著。兩個法師每唱完一大段,隻要是家裏輩分在八爹張奶奶之後的後生都要依照長幼順序過來磕頭,在靈屋出門火化之前法事不間斷。
二阿爹、隔壁小阿爹,崗下碭裏上來的橋叔、柏叔、豔叔,查叔的大哥、二哥,還有我爸、漢叔等十一二個人跟張奶奶、查叔和婧嬸一家子商量好了下葬的地方,就把八爹安葬在東邊過崗的茶葉地、栗樹林坡下。
此坡是個大包坡,坡上是幾塊地,地裏種著二三十株茶葉,綠油油的,五六棵栗子樹,青翠翠的。這邊是個大山灣子,灣子裏是自下而上是水田,上下還有兩口塘,一口大塘,一口小塘。大塘在下麵,是三爹家的魚塘,之前知之姐幫我拔腳就是在那口大塘裏,隔著七八塊田往上來的就是小塘,小塘是查叔家的。
小塘水麵上種著浮萍,水裏還有菱角,菱角把殼剝了可以吃,塘口搭著一塊搓衣石,水質好,幾家每天早上都把衣服放桶裏提著到這塘裏洗。
幾塊地外麵之前就有五座墳墓,也是我們這六家的祖上故人,現在把八爹也葬在這,一共就有了六座墳墓,八爹跟著祖人安葬在一起,各自都有個照應,有個伴,互相也能各自串個門問個好,成鄰戶友朋。
那五座墳墓都有些年頭,坡上隆起緩弧的壓棺土,墳框都是長方石條,墳碑是長方石塊立的。墳頭上都長滿了長蘆的、短蘆的草,有的草籽頭向著太陽,草籽頭孢蒂上的兩瓣嫩葉子就像它張開的雙臂,整株草看上去是那麽的陽光精神。就像早上剛起床,然後跑上山頂,閉上眼睛,昂著頭,張開雙臂,呼吸著早上山林裏最清新的空氣的朝氣蓬發的孩子。
有的不僅長滿了草,還長開了雜枝,刺枝和荊棘。
墳碑上都刻著字,字有三大豎,中間一豎的字最長,刻得比左右兩邊的大,上麵寫著墓主人的名號,左邊寫的是女主人的直係後親,右邊寫的是立這塊墳墓的時間。
五座墳前是過人的小路,查叔跟兩個兄長商量,就把八爹葬在第二座墳右邊,正好地塊比較大,安的開。話不多說,擼起袖子就開幹,劃好範圍,掄起大挖鋤就下去,一鋤頭得有二三十公分那麽深。十一二個男人幹起活來風裏帶汗,土質比較鬆軟,不出一個半小時,葬坑就已基本成型。留下隔壁小阿爹、查叔的兩個兄長在這繼續完善周遭,其他人回去吃飯休息,在接著幫活。
話說,來了這麽多客人,親朋好友,婧嬸和鄰家姐妹瑤姨在忙的那是不可開交,事發匆忙,從早上親戚朋友們剛來就急得要準備喪事客宴。
雞鴨魚肉、丸麵粉米、耳棗幹筍、芹菜黃瓜、茄子豆腐……各樣葷素宴菜都要現下裏去買來,做好下鍋準備。
一時半會兒,那麽多菜哪裏能憑空而來,隻便趕忙裏早就托人找人從縣城裏去購了來。此山碭裏人家,下山就得半個多小時,哪有工夫自己脫身去呢?隻得托婧嬸她二姐家裏人趁趕著去買,婧嬸她二姐家到縣城不過十多分鍾的路程,趕得來。
婧嬸她二姐確也是個熱心腸,自個妹妹的事全當成她自家人的事,接著妹妹的話兒,忙裏地就答應了,各樣葷素好菜一定給她買好抓緊送去。各菜的斤兩數目就在紙上都列寫出來,客人親友人數暫不知到底多少個,於是估摸個整數,就按百來人的規格去購。
這麽多菜,婧嬸她二姐自是一個人也辦不了,邀著她丈夫和兩個姐妹一起。大宗菜買多少都先不結賬,因為要用的多,喪事也不知道哪天辦完,後續幫工的也要吃一兩天,特別像魚、牛肉、羊肉、雞肉和新鮮嫩菜,買多了一時也沒地方放,時間留長了吃起來也不好吃。便隻拿客最多頭裏一兩天的量,後些天還要用的話再原店家裏來買,等喪事徹底辦完了查叔再過來算總賬付總錢。
這店家當然也明白這些個理,誰家有個紅白喜喪宴事,都是這般做起買賣,隻把賬寫好,不錯下什麽便是了。婧嬸她二姐也是個會持家,勤心勤腦子的主婦,知道有些魚肉這些菜在下鍋之前得有幾道處理工序,比那些蔬菜下鍋之前要費事得多。
婧嬸她二姐就帶著兩個自己姐妹坐著丈夫的摩托車先直奔活禽市場去了,市場上人來人去,接踵擦肩。得虧去的早,好搶著新鮮的牛羊肉、魚池裏還能上下竄跳有活勁的魚,買得多,也好叫賣魚肉的師傅騎三輪摩托車給婧嬸家裏抓緊送去。折騰來,折騰去,若是平日裏買菜,婧嬸她二姐總要七嘴八舌地跟他們扯上些許個回合,今日忙著要用,自然就沒得那個空閑,隻想著要把七七八八的那些菜給二姐送去。
她丈夫幫著給她打下手,找麻袋,牽袋口,婧嬸她二姐隻管挑肥選樣,上秤裝袋、搬拿撿提,她丈夫全心全力、彎身快腳的忙活著。
那兩個姐妹隻是鄰裏朋友,叫人家過來幫忙人家願意來,婧嬸她二姐心裏就已是萬分感激,當是不會再指望人家忙累忙煩的事,隻叫她們去超市買油鹽醬醋、蔥薑蒜椒、味精調料。那姐妹倆辦起事來氣勢風度也不遜差,婧嬸她二姐和丈夫把菜都買好裝了三輪摩托車,姐妹倆也都把要買的置配齊了,裝上三輪摩托車一齊送去。
婧嬸她二姐丈夫坐在三輪摩托車車廂裏跟著司機師傅一起過去,滿車的新鮮菜,可不能在路上耽擱了。山上的路是都是黃土路,有的地方要拐急彎,有的地方要拐緩彎,婧嬸她二姐丈夫原來跟著婧嬸她二姐去過一次查叔家做客,路況心裏有數,早到一刻是一刻。何況八爹走了,八爹兒媳婦家的姑爺自然也是要去幫活幫活,送喪事禮錢。
菜都備齊送去了,辦宴席從來沒有隻吃菜的,酒和飲料也是必不可少的。選什麽價位的酒自是有個講究的,不能買得便宜,便宜了麵子裏子上都做不過去,買貴點的,卻又隻怕客人太多,開銷過大,折不起。
方圓上百裏,終年總有人家有個喜白喪樂,各家都不是大戶富足人家,買什麽樣的酒,大家心裏約摸是有個數的。至於飲料,那時還沒有雪碧、果粒橙,隻有紅黑色的大瓶可樂。
客多菜盛,婧嬸、瑤姨和兩三個嫂妹都也是各家裏把飯菜做得香鮮美味的能手,廚藝誰也不輸給誰。這樣的大宴事,從一兩年前,有些人家會請專門的總廚,菜的先後順序、熟嫩程度、火候把控、手法刀功等更高深的得全憑總廚統顧全局。婧嬸聽從二阿奶的建議,覺得有個總廚,動員起來也能有個主次分寸,倒方便些不少,就請一個總廚。
查叔婧嬸家裏有三個大鍋灶,廚房裏兩個,兩個鍋一個稍大的,一個稍小的,稍大的靠裏麵,稍小的靠外麵。外麵的小鍋是平日裏炒菜煮飯,一日三餐都要燒火,裏麵的大鍋主要用來早上燒三瓶喝一天的開水。還有一個灶是角屋裏的豬食灶,平時就是用來給豬圈裏養的豬煮豬食,主要是田裏、地裏、水溝旁、塘岸等各處割來的豬菜,像麻葉子、野蔊菜、紅薯藤等,用鍘刀切成末,倒在鍋裏,加水加糠燒大火煮。一煮就是一大鍋,夠一頭一百八十斤的豬吃上兩三天。
那麽多客人,那麽多菜,自然是三口鍋都要用上了。婧嬸先把三口鍋撬出來,用小鐵鏟把鍋底的黑黑的鍋灰刮下來,這樣鍋能受熱的更快,煮飯、炒菜、燒水就都能快起來。
鍋灰刮幹淨了,還要洗鍋的裏麵,一日三餐要炒菜的那口鍋結了厚厚的硬油垢,隻輕輕地擦,是洗不下來的,必須用鍋鏟狠狠地像刨木頭那樣把它刨下來,平日裏隻燒開水的那口鍋沒沾油倒是好洗得多。煮豬食的那口鍋最大,盛量接近那口小鍋的兩倍,可以用來燉大塊的肉。
平日裏煮豬食燒的都是大塊的柴火,鍋底結的鍋灰刮下來能做幾方地的肥料。畢竟是平日裏煮豬食用的,現在要拿來煮飯菜給客人吃,鍋裏婧嬸自是洗得特別認真費力,洗了五六遍,擦了五六遍,直擦得整口鍋像剛出廠那般光滑鋥亮,不留下一抹豬食垢,不泛一絲絲的豬食味。
鍋刷好了,魚肉難熟的菜及早得下鍋悶著,其它的菜也抓緊地辦著,廚房和角屋大灶都成了大廚和幾個姨嬸的戰場。
來的婆嬸、姨嫂有的帶了孩子來,幾歲的孩子,穿梭在人群中,這裏跑那裏,眾多大人群裏,他們玩得並不放肆無禮,畢竟是喪事,跑的不大聲笑,趕的也不大聲叫。這些婆嬸、姨嫂,都走廊上靠牆順邊搬椅子或長凳坐著,又或裏房外房圍床沿坐著,孩子小的就放在大腿上抱著,身邊看照,孩子大的就任他玩去,不打架,沒生出事來便是了。
婆嬸、姨嫂們說話最過熱鬧,七裏長八裏短,誰家的孩子多大了,上幾年級了,誰家的兒子找了什麽樣的媳婦了,誰家的女兒嫁哪裏去了,自個身體近來都犯什麽毛病了,是腿腳不好了,還是吃東西進不下了,肩膀脖子哪裏疼得睡不著覺了,誰家老頭子又不順著自個心隻管喝酒打牌去了,誰家孫子最近又做了什麽聰明讓人值得一聊的事了,誰家的孫女怎麽怎麽聽話了之類的話,你一嘴,我一舌,聊得屋裏屋外、樓上樓下隻聽大廳裏最熱鬧。
來的叔伯大爺們,大門外早就擺好了七八張中午聚宴的四方桌子,桌子四邊都擺著長板凳,來了就圍桌子坐著去。有的不多說話,主人家裏的端茶來了,就拿著一杯茶一小口一小口的喝去,間歇著從桌上抓一把瓜子或花生在嘴裏嗑嘣,歇著等飯。有的捧著茶杯站著看圍桌的打牌,也別有樂趣。
有兩桌的叔伯大爺圍著桌子打牌鬥地主,桌子四方各坐著一個手裏打牌的人,四個人打,其他人圍著桌子站著觀摩。各方的人站在各方打牌人的背後,四方的人都環著圍了起來,各自看著跟前玩家手裏的牌,分析桌麵上的局勢。都咆嚷著自下坐著手裏拿牌的人怎麽怎麽出,先出什麽牌,後出什麽牌,要還是不要,炸還是不炸。到決勝處各邊更是吵嚷得要翻了天,打了幾把,見哪個手裏拿牌的實在不會打的,手氣實在太差的,旁邊站著看不下去的愣是要把他趕起來自己上。兩處桌子邊站的都有十幾個,邊上各桌子邊坐著的人連看打牌的桌子麵上的縫兒都沒有。
騎摩托車來的人都找了個方便的角落裏把摩托車停好,摘了手套眼鏡,往屋裏去了,先去了八爹房裏跟房裏看一下,跟房裏人都打個招呼,再跟查叔婧嬸家裏裏房、廳裏、廚房、外房、樓上的人都過個麵,認識的就打個招呼,打問一兩句,不認識的也瞧個眼。
屋裏轉完了就出來,有的就跟桌子坐下,喝茶吃瓜子,跟旁邊人聊些話,歇著等飯。有的就左手抓一把瓜子或花生,右手端著一杯茶,看打牌那裏熱鬧,便挪著步子往打牌跟前湊過去了,夠著眼睛看牌。
徒步從山下山外走來的,也先到屋裏瞧瞧,瞧完了就出來找椅子或長板凳坐著歇歇腳。
他們來了就每張桌子上都放著沏好的一壺茶,茶壺邊上摞著隻是這會兒主人家裏忙得不可開交,該幫忙的事自有他合適妥當的人去幫了,用不著太多人手。
廚房裏,角屋裏都忙著各樣宴菜,煎炒悶燉、蒸煮炸燒,各式變換,廚房裏灶台以上水汽蒸騰,迷了天花板。台子上、灶沿上、櫥櫃裏,還有臨時靠牆搭的寬長板上都擺滿了盆盤碗罐,盛著熟的、半熟的、沒熟的好菜,魚肥肉香。早上聽了訊匆匆吃了早飯甚至都顧不上吃早飯,隻忙著趕路來的客人們聞著香氣,不知隱隱咽了多少口水到胃裏,大廳裏鑼震缽哐,掩過了他們肚子咕咕叫的聲音罷了。
去挖葬坑的叔伯幾個也都回來了,挖了一上午的葬坑,身上早已汗水淋漓,肚子早就餓空了。婧嬸自然知道出力氣幹活餓得快,就在火碭裏架起大鐵吊罐煮好了新鮮的肉麵,等著他們回來吃。肉麵煮得又濃又香,大鐵吊罐裏煮熟了就熄了火把大鐵吊罐取下來,再把肉麵都盛到一個大陶缽裏,不然就煮成一罐濃漿巴去了。
我媽幫著婧嬸替開手,把一缽肉麵端到外麵一張桌子上,張奶奶雙手捧著一摞重新用水洗好再抹幹的大菜碗和一大把筷子放桌上,再進去拿了一雙大長竹筷子和一個長柄粥勺盛麵。
我媽先是用筷子往碗裏挑麵,麵煮得有些濃了,挑起一筷子就斷,就用粥勺往碗裏盛。給幾個叔伯都盛了滿滿一大碗,叔伯幾個各自拿了雙筷子找地方吃麵去。麵燙,左手端著碗,右手挑起一筷子先吹了吹,再一口送進嘴裏。有的坐椅凳就桌子上吃,有的站著吃,吃幾口小走一兩步。
肉麵端出來可香了,肉也香,麵也香,幾個孩子圍了過來,我媽是個疼孩子的人,進去抱了一摞小飯碗和幾雙筷子出來,給孩子們都盛了個大半碗。我媽盛一個給一個,端到他們的小手上,肩高過桌子的叫他們靠桌子站著吃,夠不著桌子的叫他們擱長凳上吃。
有個叫齊兒的小孩子,我媽看他小,麵又燙,又怕他端不住碗,正巧他奶奶過來了,“來,齊兒,過來,我喂你。待會兒你自己吃不完,剩碗裏又要浪費了,便宜趴在那桌子底下的兩條狗。”他奶奶接過碗筷,把麵放嘴前吹了吹,再送到齊兒嘴裏去。
一大缽肉麵盛了十來個大菜碗,七八個小碗,也快到中午吃飯的點了,我媽倒是沒忘了我,也給我盛了一小碗。我媽心疼我,平時家裏過年才能飽福地吃一回肉,今天煮了這麽香的肉麵,肉又新鮮,就著吃一碗。
我端著一小碗肉麵,靠著查叔家房外牆邊上的一條長凳上吃,那個位置也好,不擋著大人們忙來忙去從身邊過路,我一個人在那一口一口地自己吃著,現在腦海裏都深深地記得那碗肉麵是多麽的香,現在每天吃到的肉食味道怎麽都沒有了那時的鮮香美味。
那是十四年前的事了,那時候的我對死亡還是一個茫然的想象,不知道人死了到底是什麽樣的。我膽子大,什麽也不怕,吃完了麵,把筷子碗放到麵缽旁邊放著,自己一個人在人群中晃蕩。
八爹的遺體是時候入棺了,隔壁小阿爹在大廳做法事的桌子正前方擺好兩條結實鬆木長板凳,查叔、栢叔、橋叔和豔叔四個人從角屋裏把棺材抬了來架在兩條長板凳上。棺材是自家請木匠師傅用鬆木做的,刷了黑漆,兩頭寫上兩個白色的“奠”字,棺材的一頭正對著大門口。
在法事師傅的指點下,查叔先給八爹換了黑色樸褂衣服,給八爹穿上一雙白色的樸布襪子,再穿上一雙黑布鞋。
都在房裏準備給八爹準備入棺,我晃蕩到了廳裏,廳裏倒沒幾個人,我挪蠕地爬上扛棺材的凳頭,在凳頭站著可以清楚地看到棺材裏都有些什麽。我當時卻也是好奇,探著腦袋往裏看了看,我原本以為棺材裏會墊些什麽東西,原來裏麵鋪了一層沙,沙上再鋪了一層硬邦邦的石頭子,還撒了一些冥幣在棺材裏。我當時就納悶了,把八爹放在這硬邦邦的石頭子兒鋪的棺材裏,八爹怎麽會“睡”得舒服啊?
過了一會兒,幾個年長的叔伯小心翼翼地把八爹扛了出來,用毛毯、薄棉被把八爹裹得嚴嚴實實,專門找四個人掌著四根白色的稍粗的蠟燭,走前麵左右各一人,走後麵左右各一人。
輕輕緩緩地把八爹放進了棺材裏,八爹進了棺材,張奶奶更是傷心了,從房裏一直跟著哭了出來,滿眼都是淚水,順著臉窪流。查叔他大嫂連忙地扶著張奶奶,“媽,您別傷心,我們這麽大一家子人在呢,我們都會把持好這個家,就讓爸安歇地走吧!”
查叔他大哥、二哥兩個人聽做法事的師傅說遺體放進去要盡早把棺材蓋蓋上,兩個人就合著抬起棺材蓋把棺材蓋上了。
棺材蓋蓋上,大廳裏的法事就先不做了,四根大蠟燭放棺材四角的凳頭上點著。
從早上天還沒亮就折騰起,不知不覺已到了正午,宴菜也都做好了,可以上桌了。四方的親友鄉鄰得來的都來了,酒席整整擺了十三桌,來的人都要送禮,自家兄弟嫂妹家的關係最近,都送了八十,我們鄰家挨著的也近但不親,就各家送了個五六十,其他大多數客人送的三四十,或講客氣的、或平日裏來往多的都送了四五十。
四五個人拿托盤端菜,忙裏忙外,一桌一桌地上菜。灶上鍋裏接連地出菜,各種鮮香滋味,彌漫在空氣裏,讓有些一年到頭都吃不上好菜的人口水直朝胃裏咽。當到這開飯的點了,自是會顧個好口福。
每一席都上了飲料和白酒,有些桌上全是“那梁山的好漢”,喝起酒來,那是個痛快熱鬧,你敬來我敬去,兩三瓶白酒都有些欠。可樂和果汁主要是給孩子們和老人、女性朋友們喝,也會講究一些個禮貌客氣的意思。
我吃了一碗肉麵,吃了些菜,喝了半杯可樂我就下桌了,我又朝屋裏去了,棺材放那也沒人,我也不知道為什麽我就往棺材那邊去了。棺材蓋口縫裏垂出來一根白色的細絲線,我不知道自己是手欠還是怎麽地,我扯了扯那跟白線。但我又有些害怕,因為我知道八爹死了,裏麵躺著的是八爹的屍體,多少有些心悸,隻稍微地扯了扯。
我媽正好從門外進來了,看我在這欠手欠腳的,叫我到別處玩去。我看著棺材蓋縫裏垂下來的那根白色的細絲線,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道不清的莫名其妙。
那是我第一次跟著媽媽去別人家裏送葬禮,也是第一次見到人死後的家裏人怎麽給他料理後事。
人死後,留下他的肉體,而靈魂不知去了哪裏。人死了,進了棺材,然後會有人把你埋進土裏,你的屍骨在土裏逐漸地腐爛,直到成為灰末。多少年後與土地容在了一起,容在了生你養你的血肉故土裏。死了,你能在這土裏睡得安穩,沒有邪魔野鬼來打擾你的清淨。
隻要你後輩有人,且你在世時不為大惡之人,沒留下遭人唾棄的罵名,你的兒女孫子們每年都會來給你上香拜祭,也就不為身後留下遺憾。
從那時起,我就切切地近身地感受了一個活靈的人咽下最後一口氣後變成屍肉僵體的樣子。我用手去拉扯棺材蓋裏垂下來的那根絲線的時候,我與已無生命氣息的八爹隻一棺壁之隔,我卻處之若然。
我對自己生命的最初感悟也許就是從八爹的葬禮上來的,在曆史的長河裏,他就如那宇宙中無數星星中閃著微弱亮光的一顆,能量耗盡了,那顆星星也就從浩瀚宇宙裏消失了,不複存在。
死亡本就是世間的常態,八爹的冰冷空體在我眼前,也是處然,因為他的樣子好像就隻是睡著了,隻是沒有了心跳,沒有了呼吸,永遠不再會醒來。小沈陽在春晚小品《不差錢》裏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可短暫了,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
人生固然短暫,但我對死亡從那時起就是一顆安然平常的理解,人的生命可以選擇平常,也可以選擇不平常,當然,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殘酷的現實對他來說根本就沒得選,我很慶幸,因為我還有的選,至少是現在。
地球上的生活者都會麵臨死亡對他生命的終結,行世者,一個處之若然的行世者,如同那水的至柔,把握不住,卻在不斷向著遠處流去,沒到盡頭不停歇。
一千個生命有一千個結局,有一千個結局就有一千種結論,一萬個生命有一萬個結局,有一萬個結局就有一萬種結論。
我的生命還在繼續,我的靈魂還在我的肉體裏,我的大腦還在思考,我還是一個在時空裏行走的行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