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到漢代的藝術,音樂一直是主體,舞蹈是對音樂的一種補充和抒發,是統治者教化萬民和穩固統治的重要工具,十分地嚴肅。
孔子就曾經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個人的修養,從“詩”和“禮”開始,最後在“樂”中完成,也就是我們說的“樂以教化”。
東漢後期,北方遊牧民族逐步內遷,帶來了不一樣的藝術形態。遊牧民族幕天席地,追逐水草而居,走到哪裏就唱到哪裏,舞到哪裏。音樂和舞蹈是他們表達自身喜怒哀樂和發泄內心情感的一種形式。
後來又隨著魏晉南北朝近四百餘年的融合,到唐代建立後,樂舞大量吸收了外來音樂的優點和長處,初步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唐代樂舞。同時隨著國力的增強和絲綢之路的興盛,在頂尖唐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居住著數以十萬計的西域胡商和周圍屬國的留學生,西域、大食和天竺的藝術也隨著外來胡人在中原傳播開來,和傳統藝術相互融合交相輝映。
唐初官方修訂的音樂是九部樂,依次為:燕樂、清樂、西涼樂、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安國樂、扶南樂、高麗樂。唐太宗貞觀年間,大將軍侯君集平定高昌國,又增加了高昌樂,共稱之為十部樂。
在這十部樂中,僅僅隻有燕樂和清樂是中原流傳下來的樂曲,其餘八部都是采用周圍屬國和西域地區的樂曲改編,由此可見唐初統治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胸懷。
不僅僅樂曲如此,唐代的舞蹈也帶有明顯的胡人風格,阿連舞、胡旋舞等西域流行一時。
藝術的繁榮除了國力經濟繁榮、財力充沛之外,和統治階層的愛好也息息相關。
在這方麵,唐代帝王們就是典型例子。如唐高祖李淵就是“音樂發燒友”,他對於琵琶情有獨鍾,造詣之高據說可以排進全國前三。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樂舞高手,他根據自己平定劉武周割據勢力的經曆,大量借用龜茲樂曲調,親自監製了規模宏大的《秦王破陣樂》,再現了當時戰爭場景。
七年,唐太宗李世民製《破陣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陣之形。令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癸已,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武臣列將鹹上壽雲:“此舞皆是陛下百戰百勝之形容。”群臣鹹稱萬歲。蠻夷十餘種自請率舞,詔許之,久而乃罷。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對破陣樂也十分看重,他將其列為國家級慶典中必定演出的壓軸之作,表達自己始終居安思危的思想。到了武則天時期,更是將《秦王破陣樂》的演出人員增加到九百多人,向四方屬國展現出不一樣的盛唐氣象!
《上元舞》傳為高宗所創,唐代最著名的雅樂。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敕新造上元之舞。供祠祭《上元舞》,先令大祀享皆將陳設。自今以後,圓丘方澤太廟祠享,然後用此舞,餘祭並停。又名《上元樂》,古代每逢重要節日或有重要事情發生,都要祭祀天地、先祖,由於《慶善樂》音調過於柔和,沒有殺氣,起不到降神驅邪的效果,《破陣樂》雖然殺氣重,但其韻律又不符合雅樂的要求,因此唐高宗專門製作了這首《上元樂》為帝王朝駕、祭祀天地時的專用舞曲。
帝王朝駕、祭祀天地,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著繪有五彩雲朵的衣裳,象征天地正氣。共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雲》篇章,樂曲凝練威嚴,舞蹈緩慢莊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動都奏這首曲子。今已失傳。
《七德舞》最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創作的大型樂舞,旨在歌頌李世民的功德。該舞蹈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音樂元素,樂器包括曲項琵琶、笙、笛、篳篥、羯鼓、編鍾等,展現了唐代文化的多元化。舞蹈中,一百二十八名樂工披甲持戟,執纛演習,模擬戰場上的方陣,重現了軍隊征戰的壯闊場麵。舞蹈分為三變,每變包含四陣,共計十二陣,與歌曲節奏相呼應。表演時,伴隨著激昂的鼓聲和胡樂,舞者們往來疾呼擊刺,場景壯觀,聲振百裏,能夠極大地激發觀眾的情感,使人仿佛身臨其境?。
這種舞蹈形式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唐代盛世文化的象征,體現了大唐的繁榮與文化多元化。《破陣樂》的男兒鐵血征戰。
楊玉環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她的舞蹈,尤以《胡旋》和《霓裳羽衣舞》著名。
根據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的描寫看來,這個舞蹈是頗有獨特風格的,舞曲的前邊有一段散板的抒情前奏,到了有明顯節奏後,才開始徐徐起舞。舞姿婉轉輕柔,飛動起來似風吹雪花在空中回旋,標舉之態,如遊龍飛向天際。曳在地上的裙裾,就像飄動的輕雲。舞曲共奏十二疊,跳到最後,舞者宛如飛翔的鸞鳳收住了翅膀一樣落下舞袖,伴隨著這個餘味無窮的動作,樂曲最後漸漸緩慢,長引一聲。和當時其他舞蹈最後節奏加快而急管繁弦比較起來,《霓裳羽衣舞》顯出它不同凡響的特色。這大概表現著仙女從天上飛下來,最後降落到現實人間的情境吧。
《胡旋舞》則是八世紀五十年代從外域傳進來的胡舞,它的特點就是急遽的旋轉。白居易的詩形容說,和胡旋舞比起來,旋風和飛奔轉動的車輪都顯得很遲緩了,而且一跳起來,左旋右轉不知道一點疲倦,千匝萬周猜不透什時候才能轉完。元稹的詩形容說此舞舞容像斷了根的蓬草在急風中旋轉,像耍雜技時竿上轉 動的火輪。舞到高潮時舞者頭上裝飾的珠翠像流星在舞場上飛過,彩虹般的紗巾在空中閃過,由於舞者旋轉的疾速,觀眾已無法分清舞者的正麵和背麵。
著名舞蹈《霓裳羽衣舞》則體現了女性的柔美。整個舞蹈是唐玄宗李隆基創作曲譜,楊貴妃親自設計動作,大量借用西域胡旋舞旋轉的動作特點(楊貴妃本人也是胡旋舞高手),體現了女性身材曲線柔美玲瓏,成為唐代樂舞中的最高成就。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唐代藝術也走向了最為高光的時期。這段時期,上至權貴百官,下到城市平民,都開始注重藝術的修養,樂舞也打破了等級束縛,由貴族獨享轉而到民間紮根。在中原城市之中,也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家。
唐玄宗李隆基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造詣,他在位伊始就將宮廷樂隊分為兩部:坐部伎和立部伎。自己親自考核,每有錯誤唐玄宗李隆基總是能分辨指出,坐部伎屢次考核不合格者降為立部伎,立部伎考核不合格者改為演奏普通樂曲。
此外,唐玄宗李隆基不論出身,廣招全國優秀的音樂人才,在宮廷梨園集中考核演奏。《新唐書·禮樂誌》中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這也是梨園弟子的由來,前麵所說的女歌唱家許和子和念奴,還有“樂聖”李龜年等,都是這期間民間湧現傑出代表,被唐玄宗李隆基選入梨園的音樂翹楚。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初年,西域康國琵琶高手康昆侖,號稱天下第一,他特地來長安登台演出,想技壓群雄羞辱一下大唐樂界。
登台之後,他用兩種手法混合演奏同一曲目,難度非常之高,康昆侖也沾沾自喜。
這時候,一位女子不動聲色登上另一座高台,也是演奏此曲,但同時用了三種手法,難度比康昆侖還要高,台下觀眾紛紛歡呼不已!
康昆侖大感佩服,他認為這位女子必定是受過專門培訓的大唐宮廷樂師。康昆侖表示願意拜此女為師,不料女子到後台卸妝出來,卻是長安一位男子喬裝——雷海青。由此可見在當時民間,對於一些高深的曲目和技藝也十分熟悉。
雷海青,又名田公元帥、三田都元帥、元帥公、相公爺、會樂天尊等,恰似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曆史的天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他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名震四方的宮廷樂師,更是福建、台灣及粵東地區民間信仰中至關重要的神隻之一。
雷海青在年少時,雖口舌笨拙,然對音律卻有著如神奇魔法般的極高天賦,琵琶等樂器在他手中宛如靈動的精靈,奏響出美妙絕倫的樂章。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譜就那如夢幻般的《霓裳羽衣曲》後,雷海青如同被命運選中的使者,奉召踏入皇家梨園,且榮任班頭。他似一位音樂的魔法師,弦管歌吹樣樣精通,尤其擅長擊打羯鼓,那精湛的技藝在當時的宮廷樂師中如鶴立雞群,深受唐玄宗的格外賞識。
“安史之亂”如一場凶猛的風暴席卷而來,長安城在風暴中被攻破,皇室倉皇西逃。可憐雷海青等文武朝臣及梨園子弟,如同暴風雨中的落葉,被亂軍俘虜至洛陽。安祿山在凝碧池設宴,妄圖讓雷海青演奏《霓裳羽衣曲》取樂。雷海青恰似一位不屈的勇士,向西方磕頭後,手執琵琶奮力怒擲安祿山,那琵琶仿佛化作了正義的武器。安祿山惱羞成怒,殘忍地將其殺害並肢解示眾。雷海青的忠烈之舉,如同一首壯麗的史詩,被王維等文人所歌頌,也讓他的英名永遠鐫刻在曆史的長河中。
唐玄宗李隆基被雷海青的忠義之舉深深感動,猶如頒發神聖的勳章一般,誥封其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唐肅宗李隆基又依郭子儀所奏,追封雷海青為“太常寺卿”“田都大元帥”。自此,雷海青被梨園子弟奉為“梨園祖師”“相公爺”,眾多劇種也如敬仰神聖的王者一般尊其為“戲神”。
民間傳說中,雷海青原是玉皇三太子,恰似一顆璀璨的流星,投胎於閩中莆陽佘族一雷姓家中。因嘴巴周圍皮膚烏黑,他被家人如棄敝屣般棄置田野,幸得螃蟹如善良的守護者般喂養而不死,後被木偶戲班收養。在一些地區戲班中,他的形象大多是少年或嬰兒,猶如純真的天使。還有傳說,南宋末年,宋端宗被元兵如餓狼般追趕,雷海青顯聖,戰旗上“雷”字的上一半被雲如神秘的麵紗遮住,隻看見“田”字,自此他便多了“田公元帥”的封號。在神格演化方麵,雷海青從宋元期間的“風火郎君”,到元明期間的“風火院田元帥”,再到明末清初成為被廣泛信仰的“戲神”,恰似一朵綻放的花朵,信仰不斷發展和演變。
雷海青的故事如一首悠揚的樂章,在民間廣泛流傳。他忠君愛國、舍身成仁的精神品質,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受到人們的敬仰和讚頌;又似一顆璀璨的明珠,對戲曲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正是因為有著海納百川的心胸和強大國力的支撐,盛唐樂舞界才能不斷地湧現出傑出人才,博采眾長來吸收和接納外國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成為封建時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座藝術豐碑。
畢竟,美麗動人的旋律和氣象萬千的盛世,往往都是在文化包容交匯之中產生的!
《琵琶傳奇:大唐盛世的巔峰對決》
大唐天寶三年,一場盛大的《端午花萼相輝樓宴群臣》歌舞詩賦書盛會,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個大唐的天空。這場盛會,匯聚了王公大臣、夫人、文武百官、老士及第、文人墨客等三千多人,城外人山人海,上萬民眾翹首以盼,共同見證這一曆史時刻。
盛會進行到一半,主持人江浩然邁著沉穩的步伐走上舞台。他身姿挺拔,聲音如洪鍾般響亮而有力:“各位嘉賓,接下來,我們將迎來一場更加精彩的表演!來自康國的琵琶高手指名挑戰我大唐善段本,讓我們共同期待他們的精彩表現!”江浩然的話語如同投入湖麵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花,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仿佛雷鳴般震撼人心。人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仿佛在等待一場藝術的盛宴。
此時,康昆侖緩緩走上舞台。他來自神秘而充滿魅力的西域康國,那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多元文化在這裏交融碰撞,如同璀璨的煙花綻放出絢麗的光彩。康昆侖就像是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的一顆音樂明珠,散發著卓越的光芒。
康昆侖以其高超的琵琶技藝名震四方,猶如一顆耀眼的星辰在音樂的天空中閃耀。他最拿手的作品當屬《綠腰》,那樂曲如同一條靈動的絲帶,在空氣中飄舞,引領聽眾走進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當他撥動琵琶弦,那清脆悠揚的聲音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了人們心靈的大門,讓人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無法自拔。樂曲時而婉轉低回,如泣如訴,仿佛一位憂傷的詩人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每一個音符都像是一顆晶瑩的淚珠,滴落在人們的心間;時而激昂澎湃,似萬馬奔騰,展現出無盡的力量與激情,仿佛一幅壯麗的畫卷在人們眼前展開,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渾與壯美。在他的演奏下,《綠腰》成為了一首令人陶醉的經典之作,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人們的心靈。
康昆侖的傳奇,不僅僅在於他那令人驚歎的琵琶技藝,還在於他曾挑戰大唐高手段善本的那場音樂史上的經典之戰。當時,康昆侖在長安以其精湛的技藝聲名遠揚,他自恃無敵,如同一隻驕傲的雄鷹在天空中翱翔。然而,段善本的出現,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打破了他的自信。兩人在眾人的矚目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那場麵如同火星撞地球般震撼人心。康昆侖率先彈奏,他的手指在琵琶弦上飛快地舞動,如同舞動的精靈,彈奏出一曲激昂澎湃的樂曲。那聲音如狂風暴雨,震撼人心,讓人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的力量之中,感受到了風暴的凶猛與無情。但段善本卻毫不畏懼,他眼神中透露出從容和淡定,如同平靜的湖水,波瀾不驚。他知道,這場對決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但他也相信,自己的技藝和經驗將幫助他贏得勝利。
段善本在與康昆侖的琵琶對決中,將康昆侖所演奏的新翻羽調《綠腰》轉移到楓香調中進行彈奏,這一壯舉如同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人驚歎不已。在唐代,羽調是古代音樂的一種調式,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段善本能夠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羽調的特點,並在演奏中靈活運用,如同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熟練地雕琢著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移調是一種難度極高的技巧,需要對不同調式的音高、音程關係等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段善本就像是一位音樂的魔法師,能夠在不同調式之間自如切換,將《綠腰》從羽調成功轉移到楓香調,展現出了他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藝。他的演奏能夠將羽調的音樂風格和情感內涵充分展現出來,不同的調式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藝術風格,羽調可能具有某種特定的情感傾向或音樂氛圍。段善本通過自己的演奏,將這種調式的獨特魅力傳達給了聽眾,使人們能夠感受到羽調的藝術魅力。他就像是一位音樂的詩人,用音符編織出一首首動人的詩篇,讓人陶醉其中。在當時的音樂環境下,段善本敢於嚐試新的演奏方式和調式變化,將《綠腰》從康昆侖所演奏的羽調進行移調,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做法,打破了傳統的演奏方式,展現了他在音樂上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他就像是一位勇敢的開拓者,在音樂的海洋中探索著未知的領域,為唐代琵琶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隨著一聲清脆的鼓聲,比賽正式開始。康昆侖再次率先彈奏,他的手指在琵琶弦上飛快地舞動,如同燃燒的火焰,彈奏出一曲更加激昂澎湃的樂曲。那聲音如狂風暴雨,震撼人心,讓人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的力量之中。他的演奏充滿了力量和激情,仿佛是一位勇敢的戰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讓人感受到了他的決心和勇氣。而段善本依然保持著冷靜,他的手指在琵琶弦上輕盈地舞動,如同飄落的花瓣,彈奏出一曲更加婉轉悠揚的樂曲。那聲音如春風拂麵,溫暖人心,讓人仿佛置身於美麗的花園之中。他的演奏充滿了詩意和情感,仿佛是一位溫柔的詩人,在訴說著心中的故事,讓人感受到了他的細膩和深情。
兩人的演奏各具特色,難分高下。在場的觀眾們都被他們的演奏所深深吸引,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無法自拔。他們紛紛為兩位高手的精彩表現而喝彩,現場氣氛達到了高潮。此時的花萼相輝樓,仿佛變成了一個音樂的天堂,每一個音符都在空氣中跳動,每一個旋律都在人們的心中流淌。人們仿佛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隻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
康昆侖和段善本,兩位琵琶高手,在這個舞台上展現出了他們的卓越技藝和非凡魅力。他們的對決,不僅僅是一場技藝的較量,更是一場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他們用琵琶彈奏出了大唐的輝煌與繁榮,彈奏出了音樂的魅力與力量。他們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成為大唐音樂史上璀璨的篇章。
段善本與康昆侖的那場琵琶對決,宛如一顆璀璨的流星,在音樂的浩瀚蒼穹中劃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印記,對後世音樂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段善本以其神乎其技之能,將康昆侖所演繹的新翻羽調《綠腰》巧妙地轉移至楓香調中進行彈奏,恰似一位音樂的魔法師,信手拈來間便展現出高超絕倫的即興移調能力。此等技法,猶如一顆熠熠生輝的啟明星,為後世音樂家照亮了新的創作之路與演奏之道。後世的琵琶演奏者們,猶如一群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在學習與傳承的漫漫征程中,不斷深挖移調的無盡可能性,恰似為琵琶演奏這朵絢麗之花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豐富養分,使其表現力愈發絢爛多彩。譬如,在不同的音樂作品裏,演奏者們仿若一群靈動的精靈,能夠依據情感的波瀾起伏和藝術的多元需求,靈動自如地運用移調技法,恰似為樂曲披上了一件件風格各異的華美外衣,使其呈現出更加繽紛多彩的獨特風格。
康昆侖的演奏,激昂澎湃若萬馬奔騰,仿佛能衝破雲霄,釋放出無盡的力量與激情,恰似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點燃了人們心中對音樂的狂熱之情;而段善本的演奏,則婉轉悠揚如春風拂麵,溫暖宜人,恰似一泓潺潺流淌的清泉,滋潤著人們的心靈。他們各具特色的演奏風格,猶如兩朵爭奇鬥豔的奇葩,為後世音樂發展帶來了多元化的璀璨啟示。後世的音樂家們,恰似一群勤勞的蜜蜂,從他們的演奏中盡情汲取不同的風格元素,加以融合創新,猶如精心雕琢一件藝術瑰寶,從而形成更加豐富多樣、令人陶醉的音樂風格。就如同在現代的琵琶演奏中,既有激昂熱烈似驕陽般的風格,又有細膩婉約如月光般的表達,這種多元化的風格恰似一座百花齊放的花園,滿足了不同聽眾那如饑似渴的審美需求。
康昆侖來自神秘的西域康國,他恰似一位文化的使者,將西域那獨具魅力的音樂文化帶到了大唐這片繁華的土地。與段善本的對決,宛如一場激烈的文化風暴,是不同地域音樂文化的一次震撼碰撞與深度交流。這種交流,猶如一股強勁的春風,吹開了不同地域音樂文化融合的大門,為後世音樂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嶄新的活力。例如,在後世的音樂創作中,常常能看到不同地域音樂元素恰似五彩斑斕的拚圖一般完美融合,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
這場琵琶對決,猶如一聲嘹亮的號角,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它不僅在大唐國內掀起了音樂的狂潮,甚至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也蕩起了層層漣漪,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它恰似一座巍峨的豐碑,極大地提升了音樂在文化交流中的崇高地位,使音樂成為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交流的堅固橋梁。後世的音樂交流活動,猶如洶湧的浪潮般更加頻繁,音樂恰似一位善解人意的使者,成為了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重要媒介。
康昆侖雖在挑戰中失利,但他並未氣餒,而是如一塊渴望知識的海綿,從段善本的演奏中努力汲取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他的故事恰似一座明亮的燈塔,激勵著後人,讓人們深刻明白在藝術的漫漫道路上,永遠都有進步的廣闊空間。這種追求卓越、不斷進取的精神,恰似一顆璀璨的寶石,成為了後世音樂家們的無價之寶。後世的音樂家們在麵對挑戰和困難時,猶如一群勇敢的戰士,以康昆侖為榜樣,堅定不移地朝著藝術高峰奮勇攀登。
段善本在音樂上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恰似一顆破土而出的新芽,為音樂的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他敢於嚐試新的演奏方式和調式變化,恰似一位無畏的開拓者,打破傳統的演奏方式,為琵琶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後世的音樂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堅實基礎上,猶如一群充滿活力的駿馬,不斷創新和探索,奮力推動音樂藝術如奔騰的江河般不斷向前發展。
總之,段善本與康昆侖兩位絕世高手的琵琶對決,無疑是音樂史上的一段傳奇佳話,恰似一座不朽的豐碑,對後世音樂發展產生了多方麵的深遠影響,成為了音樂發展曆程中一座熠熠生輝的重要裏程碑。
孔子就曾經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個人的修養,從“詩”和“禮”開始,最後在“樂”中完成,也就是我們說的“樂以教化”。
東漢後期,北方遊牧民族逐步內遷,帶來了不一樣的藝術形態。遊牧民族幕天席地,追逐水草而居,走到哪裏就唱到哪裏,舞到哪裏。音樂和舞蹈是他們表達自身喜怒哀樂和發泄內心情感的一種形式。
後來又隨著魏晉南北朝近四百餘年的融合,到唐代建立後,樂舞大量吸收了外來音樂的優點和長處,初步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唐代樂舞。同時隨著國力的增強和絲綢之路的興盛,在頂尖唐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居住著數以十萬計的西域胡商和周圍屬國的留學生,西域、大食和天竺的藝術也隨著外來胡人在中原傳播開來,和傳統藝術相互融合交相輝映。
唐初官方修訂的音樂是九部樂,依次為:燕樂、清樂、西涼樂、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安國樂、扶南樂、高麗樂。唐太宗貞觀年間,大將軍侯君集平定高昌國,又增加了高昌樂,共稱之為十部樂。
在這十部樂中,僅僅隻有燕樂和清樂是中原流傳下來的樂曲,其餘八部都是采用周圍屬國和西域地區的樂曲改編,由此可見唐初統治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胸懷。
不僅僅樂曲如此,唐代的舞蹈也帶有明顯的胡人風格,阿連舞、胡旋舞等西域流行一時。
藝術的繁榮除了國力經濟繁榮、財力充沛之外,和統治階層的愛好也息息相關。
在這方麵,唐代帝王們就是典型例子。如唐高祖李淵就是“音樂發燒友”,他對於琵琶情有獨鍾,造詣之高據說可以排進全國前三。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樂舞高手,他根據自己平定劉武周割據勢力的經曆,大量借用龜茲樂曲調,親自監製了規模宏大的《秦王破陣樂》,再現了當時戰爭場景。
七年,唐太宗李世民製《破陣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陣之形。令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癸已,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武臣列將鹹上壽雲:“此舞皆是陛下百戰百勝之形容。”群臣鹹稱萬歲。蠻夷十餘種自請率舞,詔許之,久而乃罷。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對破陣樂也十分看重,他將其列為國家級慶典中必定演出的壓軸之作,表達自己始終居安思危的思想。到了武則天時期,更是將《秦王破陣樂》的演出人員增加到九百多人,向四方屬國展現出不一樣的盛唐氣象!
《上元舞》傳為高宗所創,唐代最著名的雅樂。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敕新造上元之舞。供祠祭《上元舞》,先令大祀享皆將陳設。自今以後,圓丘方澤太廟祠享,然後用此舞,餘祭並停。又名《上元樂》,古代每逢重要節日或有重要事情發生,都要祭祀天地、先祖,由於《慶善樂》音調過於柔和,沒有殺氣,起不到降神驅邪的效果,《破陣樂》雖然殺氣重,但其韻律又不符合雅樂的要求,因此唐高宗專門製作了這首《上元樂》為帝王朝駕、祭祀天地時的專用舞曲。
帝王朝駕、祭祀天地,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著繪有五彩雲朵的衣裳,象征天地正氣。共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雲》篇章,樂曲凝練威嚴,舞蹈緩慢莊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動都奏這首曲子。今已失傳。
《七德舞》最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創作的大型樂舞,旨在歌頌李世民的功德。該舞蹈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音樂元素,樂器包括曲項琵琶、笙、笛、篳篥、羯鼓、編鍾等,展現了唐代文化的多元化。舞蹈中,一百二十八名樂工披甲持戟,執纛演習,模擬戰場上的方陣,重現了軍隊征戰的壯闊場麵。舞蹈分為三變,每變包含四陣,共計十二陣,與歌曲節奏相呼應。表演時,伴隨著激昂的鼓聲和胡樂,舞者們往來疾呼擊刺,場景壯觀,聲振百裏,能夠極大地激發觀眾的情感,使人仿佛身臨其境?。
這種舞蹈形式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唐代盛世文化的象征,體現了大唐的繁榮與文化多元化。《破陣樂》的男兒鐵血征戰。
楊玉環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她的舞蹈,尤以《胡旋》和《霓裳羽衣舞》著名。
根據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的描寫看來,這個舞蹈是頗有獨特風格的,舞曲的前邊有一段散板的抒情前奏,到了有明顯節奏後,才開始徐徐起舞。舞姿婉轉輕柔,飛動起來似風吹雪花在空中回旋,標舉之態,如遊龍飛向天際。曳在地上的裙裾,就像飄動的輕雲。舞曲共奏十二疊,跳到最後,舞者宛如飛翔的鸞鳳收住了翅膀一樣落下舞袖,伴隨著這個餘味無窮的動作,樂曲最後漸漸緩慢,長引一聲。和當時其他舞蹈最後節奏加快而急管繁弦比較起來,《霓裳羽衣舞》顯出它不同凡響的特色。這大概表現著仙女從天上飛下來,最後降落到現實人間的情境吧。
《胡旋舞》則是八世紀五十年代從外域傳進來的胡舞,它的特點就是急遽的旋轉。白居易的詩形容說,和胡旋舞比起來,旋風和飛奔轉動的車輪都顯得很遲緩了,而且一跳起來,左旋右轉不知道一點疲倦,千匝萬周猜不透什時候才能轉完。元稹的詩形容說此舞舞容像斷了根的蓬草在急風中旋轉,像耍雜技時竿上轉 動的火輪。舞到高潮時舞者頭上裝飾的珠翠像流星在舞場上飛過,彩虹般的紗巾在空中閃過,由於舞者旋轉的疾速,觀眾已無法分清舞者的正麵和背麵。
著名舞蹈《霓裳羽衣舞》則體現了女性的柔美。整個舞蹈是唐玄宗李隆基創作曲譜,楊貴妃親自設計動作,大量借用西域胡旋舞旋轉的動作特點(楊貴妃本人也是胡旋舞高手),體現了女性身材曲線柔美玲瓏,成為唐代樂舞中的最高成就。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唐代藝術也走向了最為高光的時期。這段時期,上至權貴百官,下到城市平民,都開始注重藝術的修養,樂舞也打破了等級束縛,由貴族獨享轉而到民間紮根。在中原城市之中,也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家。
唐玄宗李隆基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造詣,他在位伊始就將宮廷樂隊分為兩部:坐部伎和立部伎。自己親自考核,每有錯誤唐玄宗李隆基總是能分辨指出,坐部伎屢次考核不合格者降為立部伎,立部伎考核不合格者改為演奏普通樂曲。
此外,唐玄宗李隆基不論出身,廣招全國優秀的音樂人才,在宮廷梨園集中考核演奏。《新唐書·禮樂誌》中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這也是梨園弟子的由來,前麵所說的女歌唱家許和子和念奴,還有“樂聖”李龜年等,都是這期間民間湧現傑出代表,被唐玄宗李隆基選入梨園的音樂翹楚。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初年,西域康國琵琶高手康昆侖,號稱天下第一,他特地來長安登台演出,想技壓群雄羞辱一下大唐樂界。
登台之後,他用兩種手法混合演奏同一曲目,難度非常之高,康昆侖也沾沾自喜。
這時候,一位女子不動聲色登上另一座高台,也是演奏此曲,但同時用了三種手法,難度比康昆侖還要高,台下觀眾紛紛歡呼不已!
康昆侖大感佩服,他認為這位女子必定是受過專門培訓的大唐宮廷樂師。康昆侖表示願意拜此女為師,不料女子到後台卸妝出來,卻是長安一位男子喬裝——雷海青。由此可見在當時民間,對於一些高深的曲目和技藝也十分熟悉。
雷海青,又名田公元帥、三田都元帥、元帥公、相公爺、會樂天尊等,恰似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曆史的天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他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名震四方的宮廷樂師,更是福建、台灣及粵東地區民間信仰中至關重要的神隻之一。
雷海青在年少時,雖口舌笨拙,然對音律卻有著如神奇魔法般的極高天賦,琵琶等樂器在他手中宛如靈動的精靈,奏響出美妙絕倫的樂章。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譜就那如夢幻般的《霓裳羽衣曲》後,雷海青如同被命運選中的使者,奉召踏入皇家梨園,且榮任班頭。他似一位音樂的魔法師,弦管歌吹樣樣精通,尤其擅長擊打羯鼓,那精湛的技藝在當時的宮廷樂師中如鶴立雞群,深受唐玄宗的格外賞識。
“安史之亂”如一場凶猛的風暴席卷而來,長安城在風暴中被攻破,皇室倉皇西逃。可憐雷海青等文武朝臣及梨園子弟,如同暴風雨中的落葉,被亂軍俘虜至洛陽。安祿山在凝碧池設宴,妄圖讓雷海青演奏《霓裳羽衣曲》取樂。雷海青恰似一位不屈的勇士,向西方磕頭後,手執琵琶奮力怒擲安祿山,那琵琶仿佛化作了正義的武器。安祿山惱羞成怒,殘忍地將其殺害並肢解示眾。雷海青的忠烈之舉,如同一首壯麗的史詩,被王維等文人所歌頌,也讓他的英名永遠鐫刻在曆史的長河中。
唐玄宗李隆基被雷海青的忠義之舉深深感動,猶如頒發神聖的勳章一般,誥封其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唐肅宗李隆基又依郭子儀所奏,追封雷海青為“太常寺卿”“田都大元帥”。自此,雷海青被梨園子弟奉為“梨園祖師”“相公爺”,眾多劇種也如敬仰神聖的王者一般尊其為“戲神”。
民間傳說中,雷海青原是玉皇三太子,恰似一顆璀璨的流星,投胎於閩中莆陽佘族一雷姓家中。因嘴巴周圍皮膚烏黑,他被家人如棄敝屣般棄置田野,幸得螃蟹如善良的守護者般喂養而不死,後被木偶戲班收養。在一些地區戲班中,他的形象大多是少年或嬰兒,猶如純真的天使。還有傳說,南宋末年,宋端宗被元兵如餓狼般追趕,雷海青顯聖,戰旗上“雷”字的上一半被雲如神秘的麵紗遮住,隻看見“田”字,自此他便多了“田公元帥”的封號。在神格演化方麵,雷海青從宋元期間的“風火郎君”,到元明期間的“風火院田元帥”,再到明末清初成為被廣泛信仰的“戲神”,恰似一朵綻放的花朵,信仰不斷發展和演變。
雷海青的故事如一首悠揚的樂章,在民間廣泛流傳。他忠君愛國、舍身成仁的精神品質,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受到人們的敬仰和讚頌;又似一顆璀璨的明珠,對戲曲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正是因為有著海納百川的心胸和強大國力的支撐,盛唐樂舞界才能不斷地湧現出傑出人才,博采眾長來吸收和接納外國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成為封建時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座藝術豐碑。
畢竟,美麗動人的旋律和氣象萬千的盛世,往往都是在文化包容交匯之中產生的!
《琵琶傳奇:大唐盛世的巔峰對決》
大唐天寶三年,一場盛大的《端午花萼相輝樓宴群臣》歌舞詩賦書盛會,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個大唐的天空。這場盛會,匯聚了王公大臣、夫人、文武百官、老士及第、文人墨客等三千多人,城外人山人海,上萬民眾翹首以盼,共同見證這一曆史時刻。
盛會進行到一半,主持人江浩然邁著沉穩的步伐走上舞台。他身姿挺拔,聲音如洪鍾般響亮而有力:“各位嘉賓,接下來,我們將迎來一場更加精彩的表演!來自康國的琵琶高手指名挑戰我大唐善段本,讓我們共同期待他們的精彩表現!”江浩然的話語如同投入湖麵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花,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仿佛雷鳴般震撼人心。人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仿佛在等待一場藝術的盛宴。
此時,康昆侖緩緩走上舞台。他來自神秘而充滿魅力的西域康國,那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多元文化在這裏交融碰撞,如同璀璨的煙花綻放出絢麗的光彩。康昆侖就像是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的一顆音樂明珠,散發著卓越的光芒。
康昆侖以其高超的琵琶技藝名震四方,猶如一顆耀眼的星辰在音樂的天空中閃耀。他最拿手的作品當屬《綠腰》,那樂曲如同一條靈動的絲帶,在空氣中飄舞,引領聽眾走進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當他撥動琵琶弦,那清脆悠揚的聲音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了人們心靈的大門,讓人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無法自拔。樂曲時而婉轉低回,如泣如訴,仿佛一位憂傷的詩人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每一個音符都像是一顆晶瑩的淚珠,滴落在人們的心間;時而激昂澎湃,似萬馬奔騰,展現出無盡的力量與激情,仿佛一幅壯麗的畫卷在人們眼前展開,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渾與壯美。在他的演奏下,《綠腰》成為了一首令人陶醉的經典之作,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人們的心靈。
康昆侖的傳奇,不僅僅在於他那令人驚歎的琵琶技藝,還在於他曾挑戰大唐高手段善本的那場音樂史上的經典之戰。當時,康昆侖在長安以其精湛的技藝聲名遠揚,他自恃無敵,如同一隻驕傲的雄鷹在天空中翱翔。然而,段善本的出現,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打破了他的自信。兩人在眾人的矚目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那場麵如同火星撞地球般震撼人心。康昆侖率先彈奏,他的手指在琵琶弦上飛快地舞動,如同舞動的精靈,彈奏出一曲激昂澎湃的樂曲。那聲音如狂風暴雨,震撼人心,讓人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的力量之中,感受到了風暴的凶猛與無情。但段善本卻毫不畏懼,他眼神中透露出從容和淡定,如同平靜的湖水,波瀾不驚。他知道,這場對決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但他也相信,自己的技藝和經驗將幫助他贏得勝利。
段善本在與康昆侖的琵琶對決中,將康昆侖所演奏的新翻羽調《綠腰》轉移到楓香調中進行彈奏,這一壯舉如同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人驚歎不已。在唐代,羽調是古代音樂的一種調式,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段善本能夠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羽調的特點,並在演奏中靈活運用,如同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熟練地雕琢著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移調是一種難度極高的技巧,需要對不同調式的音高、音程關係等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段善本就像是一位音樂的魔法師,能夠在不同調式之間自如切換,將《綠腰》從羽調成功轉移到楓香調,展現出了他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藝。他的演奏能夠將羽調的音樂風格和情感內涵充分展現出來,不同的調式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藝術風格,羽調可能具有某種特定的情感傾向或音樂氛圍。段善本通過自己的演奏,將這種調式的獨特魅力傳達給了聽眾,使人們能夠感受到羽調的藝術魅力。他就像是一位音樂的詩人,用音符編織出一首首動人的詩篇,讓人陶醉其中。在當時的音樂環境下,段善本敢於嚐試新的演奏方式和調式變化,將《綠腰》從康昆侖所演奏的羽調進行移調,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做法,打破了傳統的演奏方式,展現了他在音樂上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他就像是一位勇敢的開拓者,在音樂的海洋中探索著未知的領域,為唐代琵琶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隨著一聲清脆的鼓聲,比賽正式開始。康昆侖再次率先彈奏,他的手指在琵琶弦上飛快地舞動,如同燃燒的火焰,彈奏出一曲更加激昂澎湃的樂曲。那聲音如狂風暴雨,震撼人心,讓人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的力量之中。他的演奏充滿了力量和激情,仿佛是一位勇敢的戰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讓人感受到了他的決心和勇氣。而段善本依然保持著冷靜,他的手指在琵琶弦上輕盈地舞動,如同飄落的花瓣,彈奏出一曲更加婉轉悠揚的樂曲。那聲音如春風拂麵,溫暖人心,讓人仿佛置身於美麗的花園之中。他的演奏充滿了詩意和情感,仿佛是一位溫柔的詩人,在訴說著心中的故事,讓人感受到了他的細膩和深情。
兩人的演奏各具特色,難分高下。在場的觀眾們都被他們的演奏所深深吸引,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無法自拔。他們紛紛為兩位高手的精彩表現而喝彩,現場氣氛達到了高潮。此時的花萼相輝樓,仿佛變成了一個音樂的天堂,每一個音符都在空氣中跳動,每一個旋律都在人們的心中流淌。人們仿佛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隻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
康昆侖和段善本,兩位琵琶高手,在這個舞台上展現出了他們的卓越技藝和非凡魅力。他們的對決,不僅僅是一場技藝的較量,更是一場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他們用琵琶彈奏出了大唐的輝煌與繁榮,彈奏出了音樂的魅力與力量。他們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成為大唐音樂史上璀璨的篇章。
段善本與康昆侖的那場琵琶對決,宛如一顆璀璨的流星,在音樂的浩瀚蒼穹中劃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印記,對後世音樂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段善本以其神乎其技之能,將康昆侖所演繹的新翻羽調《綠腰》巧妙地轉移至楓香調中進行彈奏,恰似一位音樂的魔法師,信手拈來間便展現出高超絕倫的即興移調能力。此等技法,猶如一顆熠熠生輝的啟明星,為後世音樂家照亮了新的創作之路與演奏之道。後世的琵琶演奏者們,猶如一群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在學習與傳承的漫漫征程中,不斷深挖移調的無盡可能性,恰似為琵琶演奏這朵絢麗之花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豐富養分,使其表現力愈發絢爛多彩。譬如,在不同的音樂作品裏,演奏者們仿若一群靈動的精靈,能夠依據情感的波瀾起伏和藝術的多元需求,靈動自如地運用移調技法,恰似為樂曲披上了一件件風格各異的華美外衣,使其呈現出更加繽紛多彩的獨特風格。
康昆侖的演奏,激昂澎湃若萬馬奔騰,仿佛能衝破雲霄,釋放出無盡的力量與激情,恰似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點燃了人們心中對音樂的狂熱之情;而段善本的演奏,則婉轉悠揚如春風拂麵,溫暖宜人,恰似一泓潺潺流淌的清泉,滋潤著人們的心靈。他們各具特色的演奏風格,猶如兩朵爭奇鬥豔的奇葩,為後世音樂發展帶來了多元化的璀璨啟示。後世的音樂家們,恰似一群勤勞的蜜蜂,從他們的演奏中盡情汲取不同的風格元素,加以融合創新,猶如精心雕琢一件藝術瑰寶,從而形成更加豐富多樣、令人陶醉的音樂風格。就如同在現代的琵琶演奏中,既有激昂熱烈似驕陽般的風格,又有細膩婉約如月光般的表達,這種多元化的風格恰似一座百花齊放的花園,滿足了不同聽眾那如饑似渴的審美需求。
康昆侖來自神秘的西域康國,他恰似一位文化的使者,將西域那獨具魅力的音樂文化帶到了大唐這片繁華的土地。與段善本的對決,宛如一場激烈的文化風暴,是不同地域音樂文化的一次震撼碰撞與深度交流。這種交流,猶如一股強勁的春風,吹開了不同地域音樂文化融合的大門,為後世音樂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嶄新的活力。例如,在後世的音樂創作中,常常能看到不同地域音樂元素恰似五彩斑斕的拚圖一般完美融合,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
這場琵琶對決,猶如一聲嘹亮的號角,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它不僅在大唐國內掀起了音樂的狂潮,甚至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也蕩起了層層漣漪,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它恰似一座巍峨的豐碑,極大地提升了音樂在文化交流中的崇高地位,使音樂成為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交流的堅固橋梁。後世的音樂交流活動,猶如洶湧的浪潮般更加頻繁,音樂恰似一位善解人意的使者,成為了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重要媒介。
康昆侖雖在挑戰中失利,但他並未氣餒,而是如一塊渴望知識的海綿,從段善本的演奏中努力汲取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他的故事恰似一座明亮的燈塔,激勵著後人,讓人們深刻明白在藝術的漫漫道路上,永遠都有進步的廣闊空間。這種追求卓越、不斷進取的精神,恰似一顆璀璨的寶石,成為了後世音樂家們的無價之寶。後世的音樂家們在麵對挑戰和困難時,猶如一群勇敢的戰士,以康昆侖為榜樣,堅定不移地朝著藝術高峰奮勇攀登。
段善本在音樂上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恰似一顆破土而出的新芽,為音樂的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他敢於嚐試新的演奏方式和調式變化,恰似一位無畏的開拓者,打破傳統的演奏方式,為琵琶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後世的音樂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堅實基礎上,猶如一群充滿活力的駿馬,不斷創新和探索,奮力推動音樂藝術如奔騰的江河般不斷向前發展。
總之,段善本與康昆侖兩位絕世高手的琵琶對決,無疑是音樂史上的一段傳奇佳話,恰似一座不朽的豐碑,對後世音樂發展產生了多方麵的深遠影響,成為了音樂發展曆程中一座熠熠生輝的重要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