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爆發,讓大唐的繁華瞬間化為烏有。許和子也被迫離開了宮廷,開始了她的流浪生涯。
她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十分艱難。她曾經在街頭賣唱,用自己的歌聲換取一些微薄的收入。她的歌聲依然美妙動聽,但是卻沒有人能夠欣賞她的才華。
她本名許合子,又名許和子,因為籍貫永新,入唐宮後改藝名為永新。她從小善歌能唱,有一次在重陽佳節,和女伴們登高踏青,在山上高歌一曲,聲聞數十裏外,由此而知名,被刺史選召進宮,終於成為大唐宮廷著名歌手。
如今在她的家鄉江西永新還有關於她的傳說,當年她唱歌的那座山頭被人稱為“玉女峰”。那座玉女峰高聳入雲,雲霧繚繞,仿佛是人間仙境。
許和子曾經在那裏放聲高歌,她的歌聲回蕩在山穀之間,久久不能散去。她的歌聲如同天籟之音,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神秘。
那座山頭也因為她的歌聲而變得更加美麗動人,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聖地。有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勤政樓舉行“大酉甫”,即一次與民同樂的慶祝宴會,場麵非常雜亂,以至於喧嘩嘈雜的聲音,使得演出場的魚龍百戲的音樂都聽不見了。
這使唐玄宗李隆基很不高興。宦官高力士出了個好主意:隻要讓許和子出來高歌一曲,必然會使整個場麵安靜下來。
唐玄宗李隆基采納了這一意見,立命和子出場。和子出場時態度從容,撩鬢舉袖,直奏曼聲,高唱一曲,其聲好像直升雲霄。
神奇的是,喧鬧的人群立即安靜下來,大家不約而同地一齊聚精會神地欣賞她的歌聲,廣場上寂靜無聲。
《樂府雜錄》說她的歌感染力極強,可以使“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又說她“喉音妙絕,為天下第一”,認為自古代韓娥和李延年之後,就數和子一人了。
許和子的歌聲如同魔法一般,能夠瞬間征服人們的心靈。她的歌聲充滿了感染力,讓人感受到了無盡的喜悅和悲傷。
她的音樂才華不僅僅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也得到了廣大百姓的喜愛和讚譽。和子不僅歌喉婉轉,還深通樂理,能唱各種調門的歌曲。
每遇秋高氣爽,宮中台殿清晰神怡之時,她常常歌聲一囀,“響傳九陌”。有一次,唐玄宗李隆基故意讓李謨和許和子比個高低。
李謨是當時技藝高超的笛子吹奏家,能吹出高低數十種不同的曲調,歌調最高時,能使歌人嗓門唱不上去。
但是他為永新伴奏時,逐一被她拉高調門,前後數十曲,終未能把永新比下去。最後唱到李謨的笛管吹裂為止。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永新的歌聲“絲竹之聲莫能遏”,是說任何樂器也蓋不過永新(和子)的歌聲,連精通樂曲的唐玄宗李隆基都不得不稱讚許和子:“此女歌值千金。”
許和子的音樂才華讓人驚歎不已,她的歌聲能夠與任何樂器相媲美。她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讚美和歌頌。
她用自己的歌聲傳遞著愛與希望,讓人們在困境中看到了光明和未來。有一位唐朝官吏韋青,平生也甚解音樂,常在宮中與宮廷歌妓們接觸,曾聽到過不少次許和子在宮中的演唱,因而對她的歌聲很是熟悉。
安史之亂後韋青也逃避兵亂到達廣陵(揚州),有一個月夜他正憑欄於小河之上,忽然聽到一陣熟悉的歌聲,他馬上判斷說:這是許和子的歌聲。
他找到了許和子的那隻船,果然是昔日宮廷那位名歌手。兩人在患難中相遇,不禁相擁痛哭。
不想災難接踵而至,她所嫁的那位士人又辭世而去。許和子和她的母親隻得又流落到京師,淪為風塵歌妓。
臨死時,她淒然地對母親說:“母親,你自己好好過吧。你的搖錢樹倒了!”這位名噪唐宮的一代傑出歌手,就此離開了人世。
許和子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磨難,她的命運讓人感到無比的惋惜和悲痛。她的歌聲雖然美妙動聽,但是卻無法改變她的命運。
她在那個時代,隻是一個被命運捉弄的女子,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然而,她的音樂才華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成為了大唐文化的一部分。
大唐盛世雖然已經遠去,但是許和子的故事卻依然在人們的心中流傳著。她的歌聲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閃爍著永恒的光芒。
她的人生如同大唐一樣由盛轉衰,這是一種宇宙法則,她的人生也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麽艱難,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用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去創造美好的未來,直至終老。
在時光的長河中,許和子在生命的盡頭,那即將踏入輪回的時刻,思緒如紛飛的柳絮,飄向了神秘的孟婆湯。她憶起孟婆熬製那神奇之湯時,所用的竟是八種獨特的淚水。
一滴生淚,恰似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嫩綠的新芽上,它代表著新生與開始。那是生命最初的悸動,充滿了希望與憧憬,如同一幅剛剛展開的畫卷,等待著色彩的填充。
二錢老淚,宛如深秋飄落的黃葉,象征著歲月的悄然流逝。它承載著時光的沉澱,是歲月在人們臉上刻下的痕跡。每一滴老淚,都是一段故事,一個回憶,見證了人生的滄桑與變遷。
三分苦淚,仿佛苦澀的咖啡,反映了生活中的苦難。人生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苦淚是在困境中掙紮的見證,是麵對挫折時的無奈與痛苦。然而,正是這些苦難,讓我們更加珍惜幸福的時刻。
四杯悔淚,如同沉重的鉛塊,表示對過去錯誤的反思。人們在回首往事時,常常會為自己的過錯而懊悔。悔淚是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們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斷成長。
五寸相思淚,好似嬌豔的玫瑰上的露珠,表達了愛情的痛苦和思念。愛情,是人生中最美麗的風景,也是最刻骨銘心的情感。相思淚,是對愛人的眷戀,是對遠方的期盼,是心靈深處最柔軟的角落。
六盅病中淚,仿若冬日裏的寒風,代表了生病時的痛苦和掙紮。在病痛的折磨下,人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奈。病中淚,是對健康的渴望,是對生命的敬畏。
七尺別離淚,猶如奔騰的江水,是與親人朋友分別時的悲傷。別離,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一次分別,都伴隨著無盡的思念和不舍。別離淚,是對親情、友情的珍視,是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
而最後一味——孟婆的傷心淚,則是最特別的一種。它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代表了孟婆自己的情感,也象征了人生中無法避免的痛苦和悲傷。孟婆的傷心淚,是對人生的感悟,是對命運的無奈。
孟婆湯的配方,猶如一首古老的旋律,訴說著人生的苦澀和甘芳。那八種淚水熬製的過程,仿佛一場漫長的旅程,象征著人生需要經曆各種痛苦和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品嚐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著生命的起伏跌宕。隻有經曆了這些挑戰和磨難,我們才能成長和進步,才能熬成一碗屬於自己的人生之湯。
有一位傳奇女子念奴,她從民間藝人逐步成長為盛唐皇家演藝界的璀璨明星。
念奴,天生麗質,那美若閉月羞花,傾國傾城。她聰慧過人,才華橫溢,性格溫柔似水,靜時如嬌花照水,動時似脫兔敏捷。在人情世故方麵,她更是獨具慧眼,察言觀色,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她憑借著非凡的才藝,在歌妓中脫穎而出,成為唐玄宗李隆基身邊僅次於楊貴妃的重要人物,日日伴駕,令皇帝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而念奴,實則是曲名,她真實姓名為劉念奴,乃突厥女子,本是安史之亂二號人物史思明進獻給楊玉環的侍女,不僅會武功,還擔任楊貴妃的保鏢。
她原是民間藝人,後因唐玄宗李隆基廣納歌舞人才而得以入宮。憑借一曲《龜茲舞》,加之那絕世容顏、勾人魂魄的眉眼以及風騷性感的身材,瞬間被皇帝看中,收為梨園弟子。張雲容、謝阿蠻、許和子與劉念奴並稱為唐宮四大歌舞天後,後來她又成為楊貴妃的門契(學生)和弟子。張雲容舞蹈絕倫,謝阿蠻與楊貴妃成為閨蜜,許和子則成為唐玄宗的歌妃。
念奴與其他三大美女不同之處在於她能歌善舞,尤其擅長演唱《涼州曲》和《龜茲樂》,其《龜茲舞曲》更是跳得出神入化。此舞由唐玄宗李隆基作曲,楊貴妃彈琵琶,寧王李憲吹玉笛,李龜年吹篳篥(古樂器)伴奏。楊貴妃還賜以珍貴臂環,名紅粟玉臂友。安史之亂時,她與唐玄宗李隆基避難途中走散,從此流落民間,念奴直到至德二載(757)夏季入宮,再次見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再度舞動《龜茲舞曲》。
念奴,這位極有姿色且善於歌唱的女子,是唐玄宗李隆基宮中的歌女,從未有一日離開過皇帝左右。每當她手持牙板向座席上顧盼時,唐玄宗李隆基便對楊貴妃說:“此女妖麗,眼色媚人。”她一放開歌喉,那聲音便如衝破朝霞般高亢嘹亮,即便有鍾、鼓、笙等樂器嘈雜也無法阻擋。在皇宮裏的歌舞妓中,她是唐玄宗李隆基最為鍾愛的一個。
據元稹《連昌宮詞》自注:“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歲樓下酺宴,累日之後,萬眾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唐玄宗李隆基遣高力士大呼於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嚐不悄然奉詔。”王灼《碧雞漫誌》卷五又引《開元天寶遺事》:“念奴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唐玄宗李隆基每年遊幸各地時,念奴常暗中隨行,因而取念奴為詞牌名。每當唐玄宗李隆基辭歲宴會時間一長,賓客吵鬧,音樂難奏,玄宗便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來唱歌,眾人方才安靜。
許和子演唱完歌曲退下舞台,台下三千多觀眾,特別是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們仍沉浸在許和子裙子被風刮起露出私密處的場景中,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此時,一位仿若天仙下凡的女子飄然而至舞台,帶來極大的視覺落差與驚喜。她便是念奴,身高約一米七七,身姿高挑如亭亭玉立的天山雪蓮,散發著優雅高貴的氣息,恰似一顆璀璨明星照亮整個世界。她身著粉色紗裙,仿佛由天邊最柔軟的雲朵織就,輕盈美麗。微風拂過,裙擺如粉色花瓣翩翩起舞,每一次擺動都似在訴說動人故事。念奴的頭發如瀑布般垂落肩頭,點綴著嬌豔花朵,恰似春日最嬌豔的風景。發絲烏黑亮麗,柔順光滑,仿佛用最細膩的絲綢編織而成。微風吹過,頭發輕輕飄動,如黑色波浪在陽光下閃耀迷人光芒。念奴麵容清秀動人,宛如精美的畫卷。眼睛明亮深邃,猶如璀璨寶石,閃爍著溫柔與嫵媚之光。眉毛如彎彎新月,細膩精致,為臉龐增添婉約之美。念奴的身材堪稱完美,猶如精致藝術品。胸部凸起豐滿,宛如兩座高聳山峰,在粉色紗裙襯托下格外引人注目。細腰如楊柳般纖細,仿佛輕輕一握便能折斷。臀部圓潤挺翹,猶如成熟果實,散發誘人魅力。身體曲線優美流暢,從胸部到腰部,再到臀部,形成完美弧線,仿佛大自然的傑作。
念奴靜靜地站在舞台中央,那一刻,周圍空氣仿佛凝固。她微微抬頭,眼神中充滿自信與期待,仿佛向世界宣告即將帶來的震撼。花萼相輝樓國宴中心內場的皇親國戚、國級夫人、文武百官、進士及第、文人墨客、鶴發童顏、街坊模範們內場三千多官員,以及外場街道上萬多人,無不被她的美麗所吸引,他們屏住呼吸,期待著那即將響起的天籟之音。
片刻寂靜後,念奴輕輕張開嘴唇,先是深深鞠躬,隨後用悠然的嗓音播報節目:“尊愛的大唐皇帝、親愛的貴妃娘娘,諸位嘉賓端午安康!今天晚上我為大家帶來的是——《龜茲樂》,還有新創作的舞蹈……”她入宮之前,遊唱於官宦府邸或紅樓之中,深知人的本性與需求心態。她故意拉長介紹節目的節奏,先吊足觀眾們的胃口。念奴除了天生一副金嗓子,更善於攻心之術。唐玄宗李隆基被她迷得天天離不開她的陪伴,何況這些凡夫俗子。她知道台下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文人墨客們在她石榴裙下過不了三招。她看著他們心急如焚、熱鍋上螞蟻和眼巴巴地望穿秋水的樣子,心裏暗暗偷笑。她更知道他們在心裏念叨:“小騷貨快點表演節目啊!”那些文人墨客本就是一群騷客,急性子,被台上這個大美人賣關子的操作弄得坐不住了,又開始騷動了起來。念奴一看火候到了,清了清嗓子,向主持人發出信號。江浩然飛快跑到台前,後麵高力士指揮著幾十個小太監抬了十幾筐東西。開始介紹節目時,江浩然說道:“下麵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大唐女高音歌後——念奴為我們帶來一曲激情澎湃的《龜茲樂》。”場內場外萬人歡呼雀躍,念奴彎下腰,那圓潤的臀部展露出誘惑的性感。她和江浩然、高力士、小太監們拾起九子粽向台下和場外街道扔去,那些百姓們爭先恐後地搶粽子,醜態百出,場內的夫人們也不示弱,紛紛加入了搶九子棕的陣容中。而文人墨客們紛紛站起來,大喊大叫:“小姐姐,把你的九子繡球往我頭上扔,相公我不怕痛!來啊!砸啊!”主持人江浩然本想搞點氣氛,沒想到弄巧成拙,立即收場,暗示高力士趕緊把粽子抬下去。江浩然大聲喊道:“樂師們奏樂開始。”
念奴唱起了《龜茲樂》,一邊伴以《龜茲舞曲》載歌載舞。她那美妙的歌聲如清泉般流淌而出,婉轉悠揚,猶如潺潺溪水,沁人心脾。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是一顆跳動的心髒,充滿生命活力。歌聲中充滿情感,有喜悅,有悲傷,有希望,有夢想。她仿佛在訴說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個關於愛情、生命、夢想的故事。人們沉浸在她的歌聲中,仿佛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心靈被那美妙的歌聲所觸動,仿佛被帶入一個夢幻般的世界。念奴邊唱邊舞,動作輕盈優美,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粉色紗裙在風中飄動,仿佛盛開的花朵。舞姿優美動人,仿佛用最細膩的畫筆描繪而成,每一個動作都充滿詩意與浪漫。隨著歌聲的起伏,念奴的情緒愈發高漲。眼神中閃爍著光芒,仿佛與每一個聽眾進行著心靈的對話。歌聲時而高亢激昂,如展翅高飛的雄鷹,衝破雲霄;時而溫柔婉轉,如呢喃細語的微風,撫慰著人們的心靈。念奴唱完最後一個音符時,全場陷入一片寂靜。片刻之後,雷鳴般的掌聲和喝彩聲響起,響徹雲霄,久久不能平息。那掌聲如同洶湧的海浪,一浪高過一浪。人們被念奴的歌聲所打動,被她的美麗所吸引,沉浸在這場藝術的盛宴中,無法自拔。念奴微微鞠躬,臉上露出迷人的微笑。她的身影在舞台上漸漸消失,但她的歌聲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在這個繁華的大唐盛世,歌舞藝術得到極大發展。太常寺作為掌管禮儀祭祀樂舞的最高級別機構,其中太樂署和鼓吹署兩個機構負責歌舞演藝。當時還設有教坊、梨園等機構,教坊專掌俗樂舞、俳優、雜伎等娛樂性表演活動,男女兼用,女樂居多;梨園的樂工舞人則是從坐部伎和宮女中挑選出來的優秀者,相當於“皇家歌舞團”,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藝人,專門負責訓練、培養樂舞人才,並負責創作、表演音樂和舞蹈等。唐代的“演藝界”繁榮興盛,史書多有記載,《新唐書·禮樂誌》曾雲:“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
唐代歌舞至唐玄宗李隆基朝達到極致,唐玄宗李隆基不僅自己精通音律,熱愛歌舞,還大力推動了歌舞藝術的發展。當時的歌舞演員也是群星璀璨,雲容、迎娘、蠻兒、念奴等教坊裏的“明星”常被皇帝召入宮中參加宮廷除夕晚上的演出。《開元天寶遺事》中記有唐玄宗李隆基評價念奴唱歌的文字:“帝謂妃子曰:‘此女妖麗,眼色媚人,每囀聲歌喉,則聲出於朝霞之上。雖鍾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唐玄宗李隆基對歌妓念奴也是恩惠有加,常帶身邊陪酒吟唱。當楊貴妃得寵之時,總是主動把念奴推送到唐玄宗李隆基懷中,後來倆人育有一子。眾所周知,楊貴妃不能生育,唐肅宗李亨的生母表麵上為楊貴妃,實則為念奴。令人惋惜的是,念奴至死也沒有得到封號的名分。
唐代詩人張祜曾作詩讚道:“傾城人看長竿出,一伎初成趙解愁。”詩中提到的趙解愁,擅長竿技,是教坊中的拔尖者,經常進宮表演節目。當時還有很多像趙解愁這樣的“演藝界”明星,大唐重視樂舞,當時宮廷內培養了大批多才多藝的樂人。史載“古人善歌得名,不擇男女。如男有陳不謙、高玲瓏、長孫元忠、侯貴昌、韋青、李龜年、米嘉榮、李袞,女有穆氏、方等、念奴、張好好、金穀裏葉、永新娘、禦史娘、柳青娘、謝阿蠻、公孫大娘、穆氏、王內人、王大娘等,這些樂人在唐代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等都有提及。其中念奴、李龜年與唐玄宗李隆基、楊貴妃關係最為密切,宮廷中許多有名曲目,他們都是參與者。
念奴,以她的美麗、才情和歌聲,成為了大唐盛世中一顆璀璨的明星。她的身影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她的歌聲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曆史的長河中,讓後人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輝煌與燦爛。
念奴的美,不僅僅在於她的外表。那高挑的身姿,粉色的紗裙,如瀑布般的發絲,以及嬌豔欲滴的麵容,都讓人陶醉。但更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她的才情。她的歌聲能夠穿透人的心靈,讓人沉浸在一個夢幻般的世界裏。她的舞姿輕盈優美,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詩意與浪漫。
在那個繁華的大唐盛世,念奴用她的歌聲和舞姿,為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感動。她的存在,讓那個時代更加絢麗多彩。她的故事,也成為了後人傳頌的傳奇。
然而,在那個時代,即使是像念奴這樣的明星,也無法擺脫命運的束縛。她的身份地位低下,雖然受到皇帝的寵愛,但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名分。她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無奈。
但念奴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她依然用她的歌聲和舞姿,為人們帶來美好的享受。她的堅強和勇敢,讓人敬佩不已。
如今,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不同的時代,但念奴的故事依然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她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麽艱難,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隻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她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十分艱難。她曾經在街頭賣唱,用自己的歌聲換取一些微薄的收入。她的歌聲依然美妙動聽,但是卻沒有人能夠欣賞她的才華。
她本名許合子,又名許和子,因為籍貫永新,入唐宮後改藝名為永新。她從小善歌能唱,有一次在重陽佳節,和女伴們登高踏青,在山上高歌一曲,聲聞數十裏外,由此而知名,被刺史選召進宮,終於成為大唐宮廷著名歌手。
如今在她的家鄉江西永新還有關於她的傳說,當年她唱歌的那座山頭被人稱為“玉女峰”。那座玉女峰高聳入雲,雲霧繚繞,仿佛是人間仙境。
許和子曾經在那裏放聲高歌,她的歌聲回蕩在山穀之間,久久不能散去。她的歌聲如同天籟之音,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神秘。
那座山頭也因為她的歌聲而變得更加美麗動人,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聖地。有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勤政樓舉行“大酉甫”,即一次與民同樂的慶祝宴會,場麵非常雜亂,以至於喧嘩嘈雜的聲音,使得演出場的魚龍百戲的音樂都聽不見了。
這使唐玄宗李隆基很不高興。宦官高力士出了個好主意:隻要讓許和子出來高歌一曲,必然會使整個場麵安靜下來。
唐玄宗李隆基采納了這一意見,立命和子出場。和子出場時態度從容,撩鬢舉袖,直奏曼聲,高唱一曲,其聲好像直升雲霄。
神奇的是,喧鬧的人群立即安靜下來,大家不約而同地一齊聚精會神地欣賞她的歌聲,廣場上寂靜無聲。
《樂府雜錄》說她的歌感染力極強,可以使“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又說她“喉音妙絕,為天下第一”,認為自古代韓娥和李延年之後,就數和子一人了。
許和子的歌聲如同魔法一般,能夠瞬間征服人們的心靈。她的歌聲充滿了感染力,讓人感受到了無盡的喜悅和悲傷。
她的音樂才華不僅僅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也得到了廣大百姓的喜愛和讚譽。和子不僅歌喉婉轉,還深通樂理,能唱各種調門的歌曲。
每遇秋高氣爽,宮中台殿清晰神怡之時,她常常歌聲一囀,“響傳九陌”。有一次,唐玄宗李隆基故意讓李謨和許和子比個高低。
李謨是當時技藝高超的笛子吹奏家,能吹出高低數十種不同的曲調,歌調最高時,能使歌人嗓門唱不上去。
但是他為永新伴奏時,逐一被她拉高調門,前後數十曲,終未能把永新比下去。最後唱到李謨的笛管吹裂為止。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永新的歌聲“絲竹之聲莫能遏”,是說任何樂器也蓋不過永新(和子)的歌聲,連精通樂曲的唐玄宗李隆基都不得不稱讚許和子:“此女歌值千金。”
許和子的音樂才華讓人驚歎不已,她的歌聲能夠與任何樂器相媲美。她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讚美和歌頌。
她用自己的歌聲傳遞著愛與希望,讓人們在困境中看到了光明和未來。有一位唐朝官吏韋青,平生也甚解音樂,常在宮中與宮廷歌妓們接觸,曾聽到過不少次許和子在宮中的演唱,因而對她的歌聲很是熟悉。
安史之亂後韋青也逃避兵亂到達廣陵(揚州),有一個月夜他正憑欄於小河之上,忽然聽到一陣熟悉的歌聲,他馬上判斷說:這是許和子的歌聲。
他找到了許和子的那隻船,果然是昔日宮廷那位名歌手。兩人在患難中相遇,不禁相擁痛哭。
不想災難接踵而至,她所嫁的那位士人又辭世而去。許和子和她的母親隻得又流落到京師,淪為風塵歌妓。
臨死時,她淒然地對母親說:“母親,你自己好好過吧。你的搖錢樹倒了!”這位名噪唐宮的一代傑出歌手,就此離開了人世。
許和子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磨難,她的命運讓人感到無比的惋惜和悲痛。她的歌聲雖然美妙動聽,但是卻無法改變她的命運。
她在那個時代,隻是一個被命運捉弄的女子,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然而,她的音樂才華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成為了大唐文化的一部分。
大唐盛世雖然已經遠去,但是許和子的故事卻依然在人們的心中流傳著。她的歌聲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閃爍著永恒的光芒。
她的人生如同大唐一樣由盛轉衰,這是一種宇宙法則,她的人生也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麽艱難,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用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去創造美好的未來,直至終老。
在時光的長河中,許和子在生命的盡頭,那即將踏入輪回的時刻,思緒如紛飛的柳絮,飄向了神秘的孟婆湯。她憶起孟婆熬製那神奇之湯時,所用的竟是八種獨特的淚水。
一滴生淚,恰似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嫩綠的新芽上,它代表著新生與開始。那是生命最初的悸動,充滿了希望與憧憬,如同一幅剛剛展開的畫卷,等待著色彩的填充。
二錢老淚,宛如深秋飄落的黃葉,象征著歲月的悄然流逝。它承載著時光的沉澱,是歲月在人們臉上刻下的痕跡。每一滴老淚,都是一段故事,一個回憶,見證了人生的滄桑與變遷。
三分苦淚,仿佛苦澀的咖啡,反映了生活中的苦難。人生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苦淚是在困境中掙紮的見證,是麵對挫折時的無奈與痛苦。然而,正是這些苦難,讓我們更加珍惜幸福的時刻。
四杯悔淚,如同沉重的鉛塊,表示對過去錯誤的反思。人們在回首往事時,常常會為自己的過錯而懊悔。悔淚是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們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斷成長。
五寸相思淚,好似嬌豔的玫瑰上的露珠,表達了愛情的痛苦和思念。愛情,是人生中最美麗的風景,也是最刻骨銘心的情感。相思淚,是對愛人的眷戀,是對遠方的期盼,是心靈深處最柔軟的角落。
六盅病中淚,仿若冬日裏的寒風,代表了生病時的痛苦和掙紮。在病痛的折磨下,人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奈。病中淚,是對健康的渴望,是對生命的敬畏。
七尺別離淚,猶如奔騰的江水,是與親人朋友分別時的悲傷。別離,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一次分別,都伴隨著無盡的思念和不舍。別離淚,是對親情、友情的珍視,是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
而最後一味——孟婆的傷心淚,則是最特別的一種。它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代表了孟婆自己的情感,也象征了人生中無法避免的痛苦和悲傷。孟婆的傷心淚,是對人生的感悟,是對命運的無奈。
孟婆湯的配方,猶如一首古老的旋律,訴說著人生的苦澀和甘芳。那八種淚水熬製的過程,仿佛一場漫長的旅程,象征著人生需要經曆各種痛苦和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品嚐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著生命的起伏跌宕。隻有經曆了這些挑戰和磨難,我們才能成長和進步,才能熬成一碗屬於自己的人生之湯。
有一位傳奇女子念奴,她從民間藝人逐步成長為盛唐皇家演藝界的璀璨明星。
念奴,天生麗質,那美若閉月羞花,傾國傾城。她聰慧過人,才華橫溢,性格溫柔似水,靜時如嬌花照水,動時似脫兔敏捷。在人情世故方麵,她更是獨具慧眼,察言觀色,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她憑借著非凡的才藝,在歌妓中脫穎而出,成為唐玄宗李隆基身邊僅次於楊貴妃的重要人物,日日伴駕,令皇帝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而念奴,實則是曲名,她真實姓名為劉念奴,乃突厥女子,本是安史之亂二號人物史思明進獻給楊玉環的侍女,不僅會武功,還擔任楊貴妃的保鏢。
她原是民間藝人,後因唐玄宗李隆基廣納歌舞人才而得以入宮。憑借一曲《龜茲舞》,加之那絕世容顏、勾人魂魄的眉眼以及風騷性感的身材,瞬間被皇帝看中,收為梨園弟子。張雲容、謝阿蠻、許和子與劉念奴並稱為唐宮四大歌舞天後,後來她又成為楊貴妃的門契(學生)和弟子。張雲容舞蹈絕倫,謝阿蠻與楊貴妃成為閨蜜,許和子則成為唐玄宗的歌妃。
念奴與其他三大美女不同之處在於她能歌善舞,尤其擅長演唱《涼州曲》和《龜茲樂》,其《龜茲舞曲》更是跳得出神入化。此舞由唐玄宗李隆基作曲,楊貴妃彈琵琶,寧王李憲吹玉笛,李龜年吹篳篥(古樂器)伴奏。楊貴妃還賜以珍貴臂環,名紅粟玉臂友。安史之亂時,她與唐玄宗李隆基避難途中走散,從此流落民間,念奴直到至德二載(757)夏季入宮,再次見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再度舞動《龜茲舞曲》。
念奴,這位極有姿色且善於歌唱的女子,是唐玄宗李隆基宮中的歌女,從未有一日離開過皇帝左右。每當她手持牙板向座席上顧盼時,唐玄宗李隆基便對楊貴妃說:“此女妖麗,眼色媚人。”她一放開歌喉,那聲音便如衝破朝霞般高亢嘹亮,即便有鍾、鼓、笙等樂器嘈雜也無法阻擋。在皇宮裏的歌舞妓中,她是唐玄宗李隆基最為鍾愛的一個。
據元稹《連昌宮詞》自注:“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歲樓下酺宴,累日之後,萬眾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唐玄宗李隆基遣高力士大呼於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嚐不悄然奉詔。”王灼《碧雞漫誌》卷五又引《開元天寶遺事》:“念奴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唐玄宗李隆基每年遊幸各地時,念奴常暗中隨行,因而取念奴為詞牌名。每當唐玄宗李隆基辭歲宴會時間一長,賓客吵鬧,音樂難奏,玄宗便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來唱歌,眾人方才安靜。
許和子演唱完歌曲退下舞台,台下三千多觀眾,特別是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們仍沉浸在許和子裙子被風刮起露出私密處的場景中,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此時,一位仿若天仙下凡的女子飄然而至舞台,帶來極大的視覺落差與驚喜。她便是念奴,身高約一米七七,身姿高挑如亭亭玉立的天山雪蓮,散發著優雅高貴的氣息,恰似一顆璀璨明星照亮整個世界。她身著粉色紗裙,仿佛由天邊最柔軟的雲朵織就,輕盈美麗。微風拂過,裙擺如粉色花瓣翩翩起舞,每一次擺動都似在訴說動人故事。念奴的頭發如瀑布般垂落肩頭,點綴著嬌豔花朵,恰似春日最嬌豔的風景。發絲烏黑亮麗,柔順光滑,仿佛用最細膩的絲綢編織而成。微風吹過,頭發輕輕飄動,如黑色波浪在陽光下閃耀迷人光芒。念奴麵容清秀動人,宛如精美的畫卷。眼睛明亮深邃,猶如璀璨寶石,閃爍著溫柔與嫵媚之光。眉毛如彎彎新月,細膩精致,為臉龐增添婉約之美。念奴的身材堪稱完美,猶如精致藝術品。胸部凸起豐滿,宛如兩座高聳山峰,在粉色紗裙襯托下格外引人注目。細腰如楊柳般纖細,仿佛輕輕一握便能折斷。臀部圓潤挺翹,猶如成熟果實,散發誘人魅力。身體曲線優美流暢,從胸部到腰部,再到臀部,形成完美弧線,仿佛大自然的傑作。
念奴靜靜地站在舞台中央,那一刻,周圍空氣仿佛凝固。她微微抬頭,眼神中充滿自信與期待,仿佛向世界宣告即將帶來的震撼。花萼相輝樓國宴中心內場的皇親國戚、國級夫人、文武百官、進士及第、文人墨客、鶴發童顏、街坊模範們內場三千多官員,以及外場街道上萬多人,無不被她的美麗所吸引,他們屏住呼吸,期待著那即將響起的天籟之音。
片刻寂靜後,念奴輕輕張開嘴唇,先是深深鞠躬,隨後用悠然的嗓音播報節目:“尊愛的大唐皇帝、親愛的貴妃娘娘,諸位嘉賓端午安康!今天晚上我為大家帶來的是——《龜茲樂》,還有新創作的舞蹈……”她入宮之前,遊唱於官宦府邸或紅樓之中,深知人的本性與需求心態。她故意拉長介紹節目的節奏,先吊足觀眾們的胃口。念奴除了天生一副金嗓子,更善於攻心之術。唐玄宗李隆基被她迷得天天離不開她的陪伴,何況這些凡夫俗子。她知道台下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文人墨客們在她石榴裙下過不了三招。她看著他們心急如焚、熱鍋上螞蟻和眼巴巴地望穿秋水的樣子,心裏暗暗偷笑。她更知道他們在心裏念叨:“小騷貨快點表演節目啊!”那些文人墨客本就是一群騷客,急性子,被台上這個大美人賣關子的操作弄得坐不住了,又開始騷動了起來。念奴一看火候到了,清了清嗓子,向主持人發出信號。江浩然飛快跑到台前,後麵高力士指揮著幾十個小太監抬了十幾筐東西。開始介紹節目時,江浩然說道:“下麵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大唐女高音歌後——念奴為我們帶來一曲激情澎湃的《龜茲樂》。”場內場外萬人歡呼雀躍,念奴彎下腰,那圓潤的臀部展露出誘惑的性感。她和江浩然、高力士、小太監們拾起九子粽向台下和場外街道扔去,那些百姓們爭先恐後地搶粽子,醜態百出,場內的夫人們也不示弱,紛紛加入了搶九子棕的陣容中。而文人墨客們紛紛站起來,大喊大叫:“小姐姐,把你的九子繡球往我頭上扔,相公我不怕痛!來啊!砸啊!”主持人江浩然本想搞點氣氛,沒想到弄巧成拙,立即收場,暗示高力士趕緊把粽子抬下去。江浩然大聲喊道:“樂師們奏樂開始。”
念奴唱起了《龜茲樂》,一邊伴以《龜茲舞曲》載歌載舞。她那美妙的歌聲如清泉般流淌而出,婉轉悠揚,猶如潺潺溪水,沁人心脾。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是一顆跳動的心髒,充滿生命活力。歌聲中充滿情感,有喜悅,有悲傷,有希望,有夢想。她仿佛在訴說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個關於愛情、生命、夢想的故事。人們沉浸在她的歌聲中,仿佛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心靈被那美妙的歌聲所觸動,仿佛被帶入一個夢幻般的世界。念奴邊唱邊舞,動作輕盈優美,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粉色紗裙在風中飄動,仿佛盛開的花朵。舞姿優美動人,仿佛用最細膩的畫筆描繪而成,每一個動作都充滿詩意與浪漫。隨著歌聲的起伏,念奴的情緒愈發高漲。眼神中閃爍著光芒,仿佛與每一個聽眾進行著心靈的對話。歌聲時而高亢激昂,如展翅高飛的雄鷹,衝破雲霄;時而溫柔婉轉,如呢喃細語的微風,撫慰著人們的心靈。念奴唱完最後一個音符時,全場陷入一片寂靜。片刻之後,雷鳴般的掌聲和喝彩聲響起,響徹雲霄,久久不能平息。那掌聲如同洶湧的海浪,一浪高過一浪。人們被念奴的歌聲所打動,被她的美麗所吸引,沉浸在這場藝術的盛宴中,無法自拔。念奴微微鞠躬,臉上露出迷人的微笑。她的身影在舞台上漸漸消失,但她的歌聲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在這個繁華的大唐盛世,歌舞藝術得到極大發展。太常寺作為掌管禮儀祭祀樂舞的最高級別機構,其中太樂署和鼓吹署兩個機構負責歌舞演藝。當時還設有教坊、梨園等機構,教坊專掌俗樂舞、俳優、雜伎等娛樂性表演活動,男女兼用,女樂居多;梨園的樂工舞人則是從坐部伎和宮女中挑選出來的優秀者,相當於“皇家歌舞團”,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藝人,專門負責訓練、培養樂舞人才,並負責創作、表演音樂和舞蹈等。唐代的“演藝界”繁榮興盛,史書多有記載,《新唐書·禮樂誌》曾雲:“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
唐代歌舞至唐玄宗李隆基朝達到極致,唐玄宗李隆基不僅自己精通音律,熱愛歌舞,還大力推動了歌舞藝術的發展。當時的歌舞演員也是群星璀璨,雲容、迎娘、蠻兒、念奴等教坊裏的“明星”常被皇帝召入宮中參加宮廷除夕晚上的演出。《開元天寶遺事》中記有唐玄宗李隆基評價念奴唱歌的文字:“帝謂妃子曰:‘此女妖麗,眼色媚人,每囀聲歌喉,則聲出於朝霞之上。雖鍾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唐玄宗李隆基對歌妓念奴也是恩惠有加,常帶身邊陪酒吟唱。當楊貴妃得寵之時,總是主動把念奴推送到唐玄宗李隆基懷中,後來倆人育有一子。眾所周知,楊貴妃不能生育,唐肅宗李亨的生母表麵上為楊貴妃,實則為念奴。令人惋惜的是,念奴至死也沒有得到封號的名分。
唐代詩人張祜曾作詩讚道:“傾城人看長竿出,一伎初成趙解愁。”詩中提到的趙解愁,擅長竿技,是教坊中的拔尖者,經常進宮表演節目。當時還有很多像趙解愁這樣的“演藝界”明星,大唐重視樂舞,當時宮廷內培養了大批多才多藝的樂人。史載“古人善歌得名,不擇男女。如男有陳不謙、高玲瓏、長孫元忠、侯貴昌、韋青、李龜年、米嘉榮、李袞,女有穆氏、方等、念奴、張好好、金穀裏葉、永新娘、禦史娘、柳青娘、謝阿蠻、公孫大娘、穆氏、王內人、王大娘等,這些樂人在唐代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等都有提及。其中念奴、李龜年與唐玄宗李隆基、楊貴妃關係最為密切,宮廷中許多有名曲目,他們都是參與者。
念奴,以她的美麗、才情和歌聲,成為了大唐盛世中一顆璀璨的明星。她的身影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她的歌聲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曆史的長河中,讓後人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輝煌與燦爛。
念奴的美,不僅僅在於她的外表。那高挑的身姿,粉色的紗裙,如瀑布般的發絲,以及嬌豔欲滴的麵容,都讓人陶醉。但更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她的才情。她的歌聲能夠穿透人的心靈,讓人沉浸在一個夢幻般的世界裏。她的舞姿輕盈優美,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詩意與浪漫。
在那個繁華的大唐盛世,念奴用她的歌聲和舞姿,為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感動。她的存在,讓那個時代更加絢麗多彩。她的故事,也成為了後人傳頌的傳奇。
然而,在那個時代,即使是像念奴這樣的明星,也無法擺脫命運的束縛。她的身份地位低下,雖然受到皇帝的寵愛,但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名分。她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無奈。
但念奴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她依然用她的歌聲和舞姿,為人們帶來美好的享受。她的堅強和勇敢,讓人敬佩不已。
如今,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不同的時代,但念奴的故事依然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她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麽艱難,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隻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