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玉嬛點點頭,沒覺得有什麽不對。
她可以讓一個帝王和王爺同時為自己傾心,那麽玉嬈,自然可以輕易俘獲一個侯爺了。
不過,她還有幾分不放心,因此叮囑道:“就算如此,也不能太過著急。”
“總要三請三辭才行,叫他看看甄家女兒的金貴,也順便看看他的誠意。”
雲夫人點點頭:“這是自然。”
甄玉嬛卻還有一問:“萬一,萬一安大人不識美人怎麽辦?”
雲夫人神秘一笑:“娘娘放心,我安排的地方有水。”
“到時候,讓玉嬈脫去鞋襪,輕浣玉足,我就不信,還有人不動心!”
戲水浣足,是雲夫人教給她姐妹二人的絕活,當初連玉姚也沒告訴。
甄玉嬛就是憑著這一招,牢牢地抓住了清郎的心。
想到當初二人的初遇,忍不住紅了臉頰。
最近他一直忙著下半年婚禮的事情,自己又不能去儀元殿禦書房,二人已經許久不曾見麵了。
不知道清郎有沒有變心呢?
他還會像從前一樣幫自己嗎?
甄玉嬛神思漸遠,而雲夫人說完之後,也心滿意足地離開了,絲毫沒有注意到甄玉嬛的異狀。
她知道自己家目前全都隻能靠著甄玉嬛,因此玉嬈的婚事,一定要玉嬛知道才行,這樣,將來有了什麽難處,她也不好不幫。
況且,如果玉嬈也有了出息,那麽自己晚年就更有保障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殘妝過莓牆。
轉眼已是春暮,寶哥兒又寄了一封信來。
他說,在西北已經兩個月,與在京中截然不同。民風民俗、衣食住行,都讓他大開眼界。他身為皇子,雖然有監軍之名,但是軍機要事,悉出主帳,他不過有時旁聽一二罷了。
予漓在軍中,頗受禮遇。本來朱家就很仰望這位嫡長子,因此很是抓住機會巴結了起來。
予鴻三人隻當沒看見,每三日去給予漓請一次安也就罷了。
不過予漓雖然被捧起來了,可是依舊沒什麽心機,待予鴻三人,和從前差不多。
予鴻由此對自己這位嫡長兄,又更了解些。
予鴻等人都是少年脾性之人,對於異地風貌十分好奇,因此日日帶了親兵護衛到處去玩。
也虧得梅香能治住他,不然予鴻隻怕還要從西北直往赫赫而去。
青田縣的流匪十分頑強,他們是從京中來的,並不了解這裏的地形和天氣,起初對戰,總是占不到便宜,從這個月起,士兵才漸漸習慣了流沙土丘和變幻莫測的天氣。
予鴻最後在信中寫道,王師已經日漸諳熟此地作戰特點,賊寇人數不多,想必月內能回。
陵容看了,欣喜不已,將這封信看了又看,才驚覺自己已經滿臉是淚。
她忍不住逗弄還不會說話的英哥兒:“兄長要回來了,我們寶哥兒要回來了。”
不過,有一點陵容還是十分疑惑:這的軍隊出自京城,供給和裝備,全都沒掉過鏈子,為什麽麵對一夥沙匪,還拖了這麽長時間?
究竟是事實如此,還是內有隱情?
又或者,有人養寇自重,還是價錢沒談攏?
不知道為什麽,陵容心中總有一股不祥的預感。
她不能號令軍隊,隻好再次給予鴻去了一封信,上麵又細細叮囑了許多,總之,能夠平平安安回宮就行,其他的,什麽都不重要了。
同時又給宮外的哥哥傳了個口信,如果對崔老將軍的一千親兵還不放心,那就再安排些“看不見”的人吧。
這樣無論在明在暗,都有了保護寶哥兒的人,陵容才能稍稍安心。
隔了一日,母親林秀入宮。
她身為正一品寧國夫人,每月可遞牌子入宮一次,這個月,她還沒有用過這個權力呢。
當然此行的目的,卻不是為了寶哥兒,而是來說陵容的幼弟陵寬考中童生的事情。
陵容得了玄淩的首肯,閉宮為寶哥兒祈福,皇後便沒有久留林夫人,略說了幾句場麵話,林夫人就叫陵容派來的人接走了。
出了鳳儀宮,林秀一直掛在臉上討好、溫煦的笑容就消失了,她也是經曆過宅鬥的人,知道生死榮辱的重要性,更知道自己一子一女的未來,幾乎全係在予鴻這個外孫身上。
盡管她不是擅長心機角鬥之人,但是已經從陵容幾次三番的舉動中,嗅出了一絲不對勁。
她一進毓璋宮,就被陵容迎上來。
林秀揮退伺候的人,拉著陵容的手走上寶座:“娘娘,這才多久,怎麽瘦了這麽多?”
陵容多想撲在母親懷中,將連月來的不安和恐懼一一發泄,可是她不能。
她和哥哥,是這個家的頂梁柱,無論多累多難,都不可以稍顯一分軟弱。
因此隻能勉強一笑:“母親怎麽親自來了,哥哥派人傳信便好了。”
說實話,當初哥哥在朝堂上,為了支持玄淩的決定,沒有阻止予鴻入陝甘的時候,陵容對兄長是有幾分怨恨的。
她怕兄長變了,變得隻認官位不認親情。
可是漸漸回緩過來,也隻能承認,安陵宇的做法,是最正確的,就連寶哥兒他自己,也是認同的。因為玄淩的想法,誰也改變不了。
林秀看了一眼女兒消瘦的麵頰,想到兒子這幾個月在家時不時的唉聲歎氣,心中也是一陣酸痛:“你哥哥,我已經教訓過他了。”
“當官當官,不能隻顧著朝堂,不顧著家裏。”
“寶哥兒就算是皇子,也是他外甥。那天,就算陛下要砍他的頭,他也應該多說幾句的,不應該就這麽認了。”
“就算被貶為平民,也好過如今日日煎熬啊!”
陵容知道,自己無論在感情上,還是在利益上,與安家都無法割舍,況且寶哥兒在外,還要靠哥哥斡旋,再加上兄妹二人配合多年,早已十分了解,是不過在麵對寶哥兒的事情上,一個更感性、一個更理性罷了。
沒有對錯,是男人和女人的眼光不同,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前朝與後宮對朝局的判斷力不同。
她可以讓一個帝王和王爺同時為自己傾心,那麽玉嬈,自然可以輕易俘獲一個侯爺了。
不過,她還有幾分不放心,因此叮囑道:“就算如此,也不能太過著急。”
“總要三請三辭才行,叫他看看甄家女兒的金貴,也順便看看他的誠意。”
雲夫人點點頭:“這是自然。”
甄玉嬛卻還有一問:“萬一,萬一安大人不識美人怎麽辦?”
雲夫人神秘一笑:“娘娘放心,我安排的地方有水。”
“到時候,讓玉嬈脫去鞋襪,輕浣玉足,我就不信,還有人不動心!”
戲水浣足,是雲夫人教給她姐妹二人的絕活,當初連玉姚也沒告訴。
甄玉嬛就是憑著這一招,牢牢地抓住了清郎的心。
想到當初二人的初遇,忍不住紅了臉頰。
最近他一直忙著下半年婚禮的事情,自己又不能去儀元殿禦書房,二人已經許久不曾見麵了。
不知道清郎有沒有變心呢?
他還會像從前一樣幫自己嗎?
甄玉嬛神思漸遠,而雲夫人說完之後,也心滿意足地離開了,絲毫沒有注意到甄玉嬛的異狀。
她知道自己家目前全都隻能靠著甄玉嬛,因此玉嬈的婚事,一定要玉嬛知道才行,這樣,將來有了什麽難處,她也不好不幫。
況且,如果玉嬈也有了出息,那麽自己晚年就更有保障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殘妝過莓牆。
轉眼已是春暮,寶哥兒又寄了一封信來。
他說,在西北已經兩個月,與在京中截然不同。民風民俗、衣食住行,都讓他大開眼界。他身為皇子,雖然有監軍之名,但是軍機要事,悉出主帳,他不過有時旁聽一二罷了。
予漓在軍中,頗受禮遇。本來朱家就很仰望這位嫡長子,因此很是抓住機會巴結了起來。
予鴻三人隻當沒看見,每三日去給予漓請一次安也就罷了。
不過予漓雖然被捧起來了,可是依舊沒什麽心機,待予鴻三人,和從前差不多。
予鴻由此對自己這位嫡長兄,又更了解些。
予鴻等人都是少年脾性之人,對於異地風貌十分好奇,因此日日帶了親兵護衛到處去玩。
也虧得梅香能治住他,不然予鴻隻怕還要從西北直往赫赫而去。
青田縣的流匪十分頑強,他們是從京中來的,並不了解這裏的地形和天氣,起初對戰,總是占不到便宜,從這個月起,士兵才漸漸習慣了流沙土丘和變幻莫測的天氣。
予鴻最後在信中寫道,王師已經日漸諳熟此地作戰特點,賊寇人數不多,想必月內能回。
陵容看了,欣喜不已,將這封信看了又看,才驚覺自己已經滿臉是淚。
她忍不住逗弄還不會說話的英哥兒:“兄長要回來了,我們寶哥兒要回來了。”
不過,有一點陵容還是十分疑惑:這的軍隊出自京城,供給和裝備,全都沒掉過鏈子,為什麽麵對一夥沙匪,還拖了這麽長時間?
究竟是事實如此,還是內有隱情?
又或者,有人養寇自重,還是價錢沒談攏?
不知道為什麽,陵容心中總有一股不祥的預感。
她不能號令軍隊,隻好再次給予鴻去了一封信,上麵又細細叮囑了許多,總之,能夠平平安安回宮就行,其他的,什麽都不重要了。
同時又給宮外的哥哥傳了個口信,如果對崔老將軍的一千親兵還不放心,那就再安排些“看不見”的人吧。
這樣無論在明在暗,都有了保護寶哥兒的人,陵容才能稍稍安心。
隔了一日,母親林秀入宮。
她身為正一品寧國夫人,每月可遞牌子入宮一次,這個月,她還沒有用過這個權力呢。
當然此行的目的,卻不是為了寶哥兒,而是來說陵容的幼弟陵寬考中童生的事情。
陵容得了玄淩的首肯,閉宮為寶哥兒祈福,皇後便沒有久留林夫人,略說了幾句場麵話,林夫人就叫陵容派來的人接走了。
出了鳳儀宮,林秀一直掛在臉上討好、溫煦的笑容就消失了,她也是經曆過宅鬥的人,知道生死榮辱的重要性,更知道自己一子一女的未來,幾乎全係在予鴻這個外孫身上。
盡管她不是擅長心機角鬥之人,但是已經從陵容幾次三番的舉動中,嗅出了一絲不對勁。
她一進毓璋宮,就被陵容迎上來。
林秀揮退伺候的人,拉著陵容的手走上寶座:“娘娘,這才多久,怎麽瘦了這麽多?”
陵容多想撲在母親懷中,將連月來的不安和恐懼一一發泄,可是她不能。
她和哥哥,是這個家的頂梁柱,無論多累多難,都不可以稍顯一分軟弱。
因此隻能勉強一笑:“母親怎麽親自來了,哥哥派人傳信便好了。”
說實話,當初哥哥在朝堂上,為了支持玄淩的決定,沒有阻止予鴻入陝甘的時候,陵容對兄長是有幾分怨恨的。
她怕兄長變了,變得隻認官位不認親情。
可是漸漸回緩過來,也隻能承認,安陵宇的做法,是最正確的,就連寶哥兒他自己,也是認同的。因為玄淩的想法,誰也改變不了。
林秀看了一眼女兒消瘦的麵頰,想到兒子這幾個月在家時不時的唉聲歎氣,心中也是一陣酸痛:“你哥哥,我已經教訓過他了。”
“當官當官,不能隻顧著朝堂,不顧著家裏。”
“寶哥兒就算是皇子,也是他外甥。那天,就算陛下要砍他的頭,他也應該多說幾句的,不應該就這麽認了。”
“就算被貶為平民,也好過如今日日煎熬啊!”
陵容知道,自己無論在感情上,還是在利益上,與安家都無法割舍,況且寶哥兒在外,還要靠哥哥斡旋,再加上兄妹二人配合多年,早已十分了解,是不過在麵對寶哥兒的事情上,一個更感性、一個更理性罷了。
沒有對錯,是男人和女人的眼光不同,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前朝與後宮對朝局的判斷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