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廣漁縣之地,海蝰幫之戰役漸近尾聲,安氏三姐弟於尋梁民德之際,與顧子螢不期而遇,四人遂攜手同行。顧子螢回憶道,剛才乃是黃承錫攜梁民德離去,因自身使命所係,未能隨行,但推測彼二人當是向廣漁縣南邊之森林而去。四人即刻啟程,果然在一片竹林之下,見前方獨立一人,身著鵝黃衣衫,手握一塊玉,低頭背對眾人。
眾人放慢腳步,最終止步不前。顧子螢上前一步,恭敬拱手道:“陛下,海賊已被我等殲滅。”言罷,後退一步。安勝靈隨之接話:“陛下,盤忠捷等人已被我小隊清除。”言畢,亦向後退一步。四人齊齊站成一排,靜候梁民德之詔令。
梁民德站立於前,仰望蒼穹,陽光灑落其麵,輕聲說道:“很好,就這樣結束吧。”然其聲顫抖,令人疑惑。黃承錫何處而去?若果殞命,必有屍骸在側,然周圍唯有陛下獨立,似是逃離無蹤?眾心中疑慮重重,然既然陛下已言結束,四人亦不敢再詢。
戰役之始,梁民德自原位而立,黃承錫麵帶微笑,緩步走至前,伸手相邀。梁民德握住其手,隨即騎上一匹駿馬,離開眾人視線。自此時刻,盤忠捷乃發起進攻,戰役遂然打響。
梁民德緊緊擁抱黃承錫之腰,黃承錫目視前方,駕馬奔馳,兩人一路沉默,唯有風聲作伴。行至廣漁縣南邊竹林之空地,二人下馬,梁民德環顧四周,陰雲密布,地上擺放著一把柳葉刀與一杆紅纓槍,前方則盤坐一人,其麵前放著一把琴。見二人至,來人抬頭微笑道:“你來了,陛下。”
梁民德凝視其麵,心中波瀾起伏,然隨即壓抑,冷靜笑道:“千算萬算,未曾料及竟是爾。原以為此次任務,爾因恐懼麵對自身之死而不敢來,看來爾早有他圖。”旋即轉向黃承錫,冷漠續言:“爾令我困惑,已然無法辨別,究竟誰才是真正之善。”
黃承錫在旁含笑,答道:“我即我,未嚐有他人,唯我獨存。無論善惡,皆為我內心所生之念,雖多重人格,世上終歸隻有一黃承錫。”言畢,伸手向梁民德邀約:“可否與我共舞?”
梁民德冷眼相對:“若我拒絕,如何?”
黃承錫仍笑:“跳過此環節,未免可惜。既然已至,何不盡情享受此刻?”說罷,再次向他伸出手,姿態懇切。
舞蹈禮儀中,通常由主人先舞,舞罷後由客人以舞相報。若客人不應,便被視為失禮。此刻黃承錫為主人,梁民德則為客,舞蹈之地,盡在自然之下。伴隨雷聲轟鳴,黃承錫舞起一支雄壯之舞,似北方遊牧民族之野蠻舞蹈,宣示其強大不可摧毀之姿。
待輪至梁民德,他憑借記憶舞起西域舞蹈,展現灑脫自由之意。舞畢,接續而來為交誼舞,此時黃承錫身後之另一位則輕撫琴弦,舞蹈主導權在他,梁民德唯有順其步伐而應和。
(詞)
邕平天降一神仙,器宇軒昂映日邊。劍眉星目絕代雙,俊采星馳,世間無倫。
求賢若渴胸懷大,壯誌淩雲平天下。心中抱負萬千重,為民解憂,誌在四方。
體恤鄉民情似海,上陣殺敵勇無畏。治國理政勤如常,憂心忡忡為天下。
(曲)
(旋律輕柔,漸強)
山河壯麗情如夢,英雄壯誌豪情濃。齊心協力共奮鬥,攜手並肩譜新篇。
(漸入高潮)
此人持劍逐風來,問道何處是坦途。平民安樂心向往,明月千裏共此生。
(尾聲)
民德之名傳四方,誰敢不敬此君王。為民請命勇向前,英名萬載永流芳。
梁民德聽著這曲子,心中驚愕,待舞蹈一終,他定定望向眼前的黃承錫,問道:“此曲乃爾所作?”
黃承錫麵露微笑,答道:“此作名為《民德曲》,我還有另一首,可想聽聞?”
梁民德心中震撼,未曾想他竟為自己譜曲,心中既好奇又隱隱感到不安。黃承錫手握紅纓槍,向梁民德遞出地上的柳葉刀,似乎一場較量在所難免。
梁民德接過刀,凝神靜氣,心中已然做好準備。黃承錫見狀,麵露狡黠之色,猛然向前逼近,槍尖直指梁民德。二人對峙,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息。
黃承錫一聲低喝,紅纓槍飛速刺出,刀光閃爍,梁民德側身閃避,隨即以刀反擊,劍影如虹。兩人間鬥智鬥勇,招式交錯,直如電閃雷鳴。
黃承錫輕盈如燕,運槍如風,他的動作迅猛且靈巧,梁民德一時難以招架。見其槍法變幻莫測,梁民德心中暗驚,迅速調整步伐,運起內力,奮力迎擊。
兩人鬥了個不可開交,黃承錫時而進攻,時而退避,靈巧如蛇,梁民德則以刀劃出一道道弧線,氣勢如虹。二者在空地上來回交鋒,竹林間仿佛也為之靜默,唯餘刀槍相擊之聲。
黃承錫忽然加快攻擊節奏,試圖逼迫梁民德失誤,然梁民德內心堅毅,心中默念著《民德曲》的旋律,漸漸找到了節奏與氣勢的結合。兩人刀槍相接,火星四濺,梁民德一記刀法出奇製勝,逼迫黃承錫後退一步。
“好!果然不負我所望!”黃承錫笑聲爽朗,似乎對梁民德的表現十分滿意,調動全身內力,紅纓槍如電,刺出數道槍影,直逼梁民德。此時,梁民德心中一凜,見招拆招,利用周圍的環境,借力反擊。
最終,黃承錫一招未能得手,梁民德趁機反撲,以刀切入其防守,直逼其心口。黃承錫麵露驚色,手中紅纓槍已然難以抵擋,便在瞬間變招,企圖以槍杆推開梁民德。
就在此時,梁民德一刀劈出,正中其腕,黃承錫手中紅纓槍應聲落地,震驚之餘,他隻得俯身避讓。二人一陣角力,四周竹林仿佛見證了這場生死較量。
黃承錫拍掌稱讚,笑道:“真乃一位優秀的君主,我這首曲子寫的確實頗為貼切。”
梁民德放下刀,嘴角微揚,答道:“曲中主人公尚未讚美,爾卻自先誇耀。如今我已戰勝於你,二首曲子之內容,是否可以聽聞?”
黃承錫搖頭而笑,回應道:“尚未,真正的勝利在於你須得殺了我,故爾尚未贏。”
梁民德微皺眉頭,問道:“果真須如此,方可稱為勝利乎?”
黃承錫鄭重說道:“自然如此,畢竟一山不容二虎,此世不能容二個我。今時爾麵前有一個真黃承錫,另有一個偽黃承錫,爾可選擇殺我,或是他。”言下指向盤坐於地的另一個黃承錫。
梁民德默然,目光在二人之間遊移,隨即棄刀於地,嗤笑道:“黃承錫,若為聽一首曲而殺了你,且不論殺錯與否,實在不劃算。失去爾等任何一人,我皆心痛,爾豈想以此愚行見證我之轉變?嗬嗬,我曾言,善惡之你我皆願攜手而歸。再者,黃承錫,爾曾言,爾不過是心念所造之人格,若爾欲借我之手以消其惡,未免太過荒唐。人之善惡本同在,何來根除之說?實則是爾心中默許,讓惡念四處為非作歹。若欲其消逝,爾現在便可令其消失,不是嗎?”
盤坐的黃承錫聞言,緩緩抬頭,目光投向梁民德,輕輕點頭,笑對另一個黃承錫,言道:“看吧,我早言他非好騙之人,爾之計謀已然失敗。”
站於梁民德麵前的黃承錫,目光炯炯,冷嘲熱諷地看著麵前的另一個自己,聲如雷霆:“爾在何處高傲?即便爾有萬千驕傲,又有何用?既然我無法得之,爾也休想獲得!”
梁民德心中一震,麵對此情此景,難以理解為何二者忽然起了內訌,心中隱隱升起不安的預感。隻見眼前的黃承錫一時間似陷入狂怒,忽然撿起地上的紅纓槍,朝著對麵的黃承錫刺去。
善之黃承錫神色凝重,默然拾起一旁的紅纓槍,站起身來。此刻,天雷交加,電閃雷鳴之間,恰似他內心的激烈鬥爭。
兩人外貌與氣質如出一轍,皆身穿黑衣,持同款武器,令梁民德眼花繚亂,難以辨別。善與惡的界限在此時已模糊不清,猶如雙麵鏡中映出的虛幻影像。各自心中雖有一念欲以殺敵,卻都渴望借助梁民德的手將彼此擊斃。然而,梁民德此時卻毫無動手之意,反而意圖調解,欲使兩人共存,然這一設想注定如同夢幻泡影,無法成真,終究隻能由一方吞並另一方。
傾盆大雨驟然而下,打鬥的聲音被雨聲淹沒,洪流之中,二人勢均力敵,鬥爭愈發激烈。梁民德見狀,心中不忍,知曉這場無謂的爭鬥終將反噬自身,思索如何結束。
善之黃承錫怒火中燒,目光如炬,直視惡之黃承錫,冷聲道:“你這小人!該消失的人是你!你罪大惡極,若不是你,父親也不會死!”
惡之黃承錫卻冷笑相對,嘴角勾起一抹譏諷之色,反擊道:“你在說什麽?莫要再自以為是了!所有罪惡都歸咎於我,你以為你就沒有責任嗎?放縱我作惡的正是你啊!你無能,隻會坐視不管,你不過是個廢物!”
善之黃承錫怒吼,劍眉緊鎖,心中萬千怨氣爆發,舉起紅纓槍,猛然向惡之黃承錫刺去,槍尖閃爍著寒光,直指其心口,力道之猛,似欲一擊致命。
就在此刻,善與惡心中鬥爭的善念與惡念交錯之時,二人雙雙感到一陣眩暈,仿佛天地旋轉,紛紛後退,拉開距離,心中苦澀難解。
二人雖異心,然在這刹那間,卻都感受到彼此心中的痛苦與掙紮。眼前的對手,終究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另一麵。正當二人停下動作,片刻之間,思緒紛飛,心念各自轉變。梁民德見狀,心生疑惑,待在一旁靜觀其變,試圖把握這一轉瞬即逝的契機。
梁民德見機而動,急聲呼喊:“擁有善念之黃承錫,趁此良機,能量即將重整,尚未徹底被惡之自我吞噬,快動用你所有的力量,將惡的自己封印!”其聲如雷,回蕩於狂風驟雨之中,似乎將希望的種子播撒在絕望的泥土裏。
話音未落,天地間電光火石,仿若天公助力。惡之黃承錫心中一凜,驀然向前,手中利刃猛然刺向對麵之自己,麵露驚恐之色,喉間發出無助的哀嚎:“不,不!為何是我死去!憑什麽!不要!”聲聲呼喊,夾雜著恐懼與絕望,猶如斷線之風箏,瞬間化為白煙,消散於虛空之中。與此同時,惡之黃承錫亦應聲昏厥而去,失去了抵抗的意誌。
梁民德見狀,連忙上前,扶住黃承錫。滂沱大雨已然停歇,空氣中彌漫著清新氣息,唯有滴落的水珠在梁民德發間滑落,輕輕灑落於黃承錫的臉頰。他緩緩睜開雙眼,模糊間望見一張滿是關切的麵容,梁民德滿懷擔憂地詢問:“黃承錫,你可安好?你可恢複過來了否?”
黃承錫緩緩起身,神情恍惚,四顧周圍,已不見第二個自己,心中無比釋然,似乎終於明白,這世界上隻剩下他一個。眼含熱淚,向梁民德喜泣道:“我終於是我自己了。謝謝你,民德,我回來了。”
梁民德欣喜若狂,緊緊抱住他,心中暗自慶幸。無論如何,他隻需一個黃承錫,若真帶兩個回去,定要想法設法再將他弄回來,如今他已回歸,何需再費周章。梁民德微笑道:“是你的善念戰勝了惡念,記得要感謝你自己。歡迎回來,武逸。”
黃承錫一愣,心中感動,緊緊回抱梁民德。二人相擁許久,溫情蕩漾。最終,梁民德問道:“方才你所言的第二首曲為何事?現在可否告知我?”
黃承錫低頭,苦笑道:“此曲乃我為赴死而作,原欲以之壯膽,未曾想竟派不上用場。”
梁民德滿麵疑惑,問道:“此曲乃悲曲乎?”
黃承錫僅僅一笑,未作答複。隨即,他從衣襟中取出一枚雕刻精美的玉佩,上麵浮雕著貔貅與祥雲,然而玉佩上卻有被槍尖刺裂的痕跡。梁民德見狀,驚愕地望向他,黃承錫緩緩說道:“此玉佩,實在應當感謝於你。若非此物相助,我恐怕難以歸來。民德,我覺得我的道行尚淺,遠不如你。即使身處危境,依然能保持鎮定自若。正是因我在你身旁,受你保護,才致使我輕易失去自我。故而,我決定辭去太尉之職,欲獨自去闖蕩一番。待我時機成熟,定會歸來,將第二首詞曲告知於你。”言罷,黃承錫將手中玉佩還給梁民德。
梁民德雖心有不舍,然見黃承錫眼神堅定,接過玉佩,微笑道:“既然汝已下定決心,我亦無可阻攔。待你歸來之時,我將再與君暢談。”
二人再次相擁,此情此景,竟是他們最後的擁抱。
思維之起心動念,惡念與善念本質相同,皆為趨利避害之表現。然惡念偏重短期利益,專注於當下狹隘之得失,遂致急躁出錯,反誤大事。
如若透過表象看其本質,惡念實為偏離軌道的善念。對於那些跑到圈子之外的惡念,隻需輕輕一撥,便可將其引回圈內“保護”之中,無需大聲斥責,亦不必施以重罰,反而可免去許多無謂的爭鬥,避免自我逼迫至人格分裂之境地。
若要解決此問,隻需“培”與“鬥”即可。
“培”,即是在惡念未萌之際,悉心培育善念。隻要心中充盈善念,惡念便無立錐之地。此猶如農人種水稻,田間稻苗鬱鬱蔥蔥,雜草則無處生根,無法滋生。
“鬥”,則是在惡念初現之時,需謹慎應對,力求鬥而不破、鬥而不滅。其目的非在於徹底消滅惡念,而在於限製其作用之範圍,不使之越出圈外而為害四方。我們必須誠實地承認,惡念乃是人生不可或缺之一部分,難以完全根除。這緣於人性之本,生存之壓力使然,惡念自是應運而生。因此,人被稱為“天使與魔鬼同在”,既具光明之善念,亦藏陰暗之惡念,二者共存,方顯人生之複雜與真實。
附錄:《傳習錄》204
問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隻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眾人放慢腳步,最終止步不前。顧子螢上前一步,恭敬拱手道:“陛下,海賊已被我等殲滅。”言罷,後退一步。安勝靈隨之接話:“陛下,盤忠捷等人已被我小隊清除。”言畢,亦向後退一步。四人齊齊站成一排,靜候梁民德之詔令。
梁民德站立於前,仰望蒼穹,陽光灑落其麵,輕聲說道:“很好,就這樣結束吧。”然其聲顫抖,令人疑惑。黃承錫何處而去?若果殞命,必有屍骸在側,然周圍唯有陛下獨立,似是逃離無蹤?眾心中疑慮重重,然既然陛下已言結束,四人亦不敢再詢。
戰役之始,梁民德自原位而立,黃承錫麵帶微笑,緩步走至前,伸手相邀。梁民德握住其手,隨即騎上一匹駿馬,離開眾人視線。自此時刻,盤忠捷乃發起進攻,戰役遂然打響。
梁民德緊緊擁抱黃承錫之腰,黃承錫目視前方,駕馬奔馳,兩人一路沉默,唯有風聲作伴。行至廣漁縣南邊竹林之空地,二人下馬,梁民德環顧四周,陰雲密布,地上擺放著一把柳葉刀與一杆紅纓槍,前方則盤坐一人,其麵前放著一把琴。見二人至,來人抬頭微笑道:“你來了,陛下。”
梁民德凝視其麵,心中波瀾起伏,然隨即壓抑,冷靜笑道:“千算萬算,未曾料及竟是爾。原以為此次任務,爾因恐懼麵對自身之死而不敢來,看來爾早有他圖。”旋即轉向黃承錫,冷漠續言:“爾令我困惑,已然無法辨別,究竟誰才是真正之善。”
黃承錫在旁含笑,答道:“我即我,未嚐有他人,唯我獨存。無論善惡,皆為我內心所生之念,雖多重人格,世上終歸隻有一黃承錫。”言畢,伸手向梁民德邀約:“可否與我共舞?”
梁民德冷眼相對:“若我拒絕,如何?”
黃承錫仍笑:“跳過此環節,未免可惜。既然已至,何不盡情享受此刻?”說罷,再次向他伸出手,姿態懇切。
舞蹈禮儀中,通常由主人先舞,舞罷後由客人以舞相報。若客人不應,便被視為失禮。此刻黃承錫為主人,梁民德則為客,舞蹈之地,盡在自然之下。伴隨雷聲轟鳴,黃承錫舞起一支雄壯之舞,似北方遊牧民族之野蠻舞蹈,宣示其強大不可摧毀之姿。
待輪至梁民德,他憑借記憶舞起西域舞蹈,展現灑脫自由之意。舞畢,接續而來為交誼舞,此時黃承錫身後之另一位則輕撫琴弦,舞蹈主導權在他,梁民德唯有順其步伐而應和。
(詞)
邕平天降一神仙,器宇軒昂映日邊。劍眉星目絕代雙,俊采星馳,世間無倫。
求賢若渴胸懷大,壯誌淩雲平天下。心中抱負萬千重,為民解憂,誌在四方。
體恤鄉民情似海,上陣殺敵勇無畏。治國理政勤如常,憂心忡忡為天下。
(曲)
(旋律輕柔,漸強)
山河壯麗情如夢,英雄壯誌豪情濃。齊心協力共奮鬥,攜手並肩譜新篇。
(漸入高潮)
此人持劍逐風來,問道何處是坦途。平民安樂心向往,明月千裏共此生。
(尾聲)
民德之名傳四方,誰敢不敬此君王。為民請命勇向前,英名萬載永流芳。
梁民德聽著這曲子,心中驚愕,待舞蹈一終,他定定望向眼前的黃承錫,問道:“此曲乃爾所作?”
黃承錫麵露微笑,答道:“此作名為《民德曲》,我還有另一首,可想聽聞?”
梁民德心中震撼,未曾想他竟為自己譜曲,心中既好奇又隱隱感到不安。黃承錫手握紅纓槍,向梁民德遞出地上的柳葉刀,似乎一場較量在所難免。
梁民德接過刀,凝神靜氣,心中已然做好準備。黃承錫見狀,麵露狡黠之色,猛然向前逼近,槍尖直指梁民德。二人對峙,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息。
黃承錫一聲低喝,紅纓槍飛速刺出,刀光閃爍,梁民德側身閃避,隨即以刀反擊,劍影如虹。兩人間鬥智鬥勇,招式交錯,直如電閃雷鳴。
黃承錫輕盈如燕,運槍如風,他的動作迅猛且靈巧,梁民德一時難以招架。見其槍法變幻莫測,梁民德心中暗驚,迅速調整步伐,運起內力,奮力迎擊。
兩人鬥了個不可開交,黃承錫時而進攻,時而退避,靈巧如蛇,梁民德則以刀劃出一道道弧線,氣勢如虹。二者在空地上來回交鋒,竹林間仿佛也為之靜默,唯餘刀槍相擊之聲。
黃承錫忽然加快攻擊節奏,試圖逼迫梁民德失誤,然梁民德內心堅毅,心中默念著《民德曲》的旋律,漸漸找到了節奏與氣勢的結合。兩人刀槍相接,火星四濺,梁民德一記刀法出奇製勝,逼迫黃承錫後退一步。
“好!果然不負我所望!”黃承錫笑聲爽朗,似乎對梁民德的表現十分滿意,調動全身內力,紅纓槍如電,刺出數道槍影,直逼梁民德。此時,梁民德心中一凜,見招拆招,利用周圍的環境,借力反擊。
最終,黃承錫一招未能得手,梁民德趁機反撲,以刀切入其防守,直逼其心口。黃承錫麵露驚色,手中紅纓槍已然難以抵擋,便在瞬間變招,企圖以槍杆推開梁民德。
就在此時,梁民德一刀劈出,正中其腕,黃承錫手中紅纓槍應聲落地,震驚之餘,他隻得俯身避讓。二人一陣角力,四周竹林仿佛見證了這場生死較量。
黃承錫拍掌稱讚,笑道:“真乃一位優秀的君主,我這首曲子寫的確實頗為貼切。”
梁民德放下刀,嘴角微揚,答道:“曲中主人公尚未讚美,爾卻自先誇耀。如今我已戰勝於你,二首曲子之內容,是否可以聽聞?”
黃承錫搖頭而笑,回應道:“尚未,真正的勝利在於你須得殺了我,故爾尚未贏。”
梁民德微皺眉頭,問道:“果真須如此,方可稱為勝利乎?”
黃承錫鄭重說道:“自然如此,畢竟一山不容二虎,此世不能容二個我。今時爾麵前有一個真黃承錫,另有一個偽黃承錫,爾可選擇殺我,或是他。”言下指向盤坐於地的另一個黃承錫。
梁民德默然,目光在二人之間遊移,隨即棄刀於地,嗤笑道:“黃承錫,若為聽一首曲而殺了你,且不論殺錯與否,實在不劃算。失去爾等任何一人,我皆心痛,爾豈想以此愚行見證我之轉變?嗬嗬,我曾言,善惡之你我皆願攜手而歸。再者,黃承錫,爾曾言,爾不過是心念所造之人格,若爾欲借我之手以消其惡,未免太過荒唐。人之善惡本同在,何來根除之說?實則是爾心中默許,讓惡念四處為非作歹。若欲其消逝,爾現在便可令其消失,不是嗎?”
盤坐的黃承錫聞言,緩緩抬頭,目光投向梁民德,輕輕點頭,笑對另一個黃承錫,言道:“看吧,我早言他非好騙之人,爾之計謀已然失敗。”
站於梁民德麵前的黃承錫,目光炯炯,冷嘲熱諷地看著麵前的另一個自己,聲如雷霆:“爾在何處高傲?即便爾有萬千驕傲,又有何用?既然我無法得之,爾也休想獲得!”
梁民德心中一震,麵對此情此景,難以理解為何二者忽然起了內訌,心中隱隱升起不安的預感。隻見眼前的黃承錫一時間似陷入狂怒,忽然撿起地上的紅纓槍,朝著對麵的黃承錫刺去。
善之黃承錫神色凝重,默然拾起一旁的紅纓槍,站起身來。此刻,天雷交加,電閃雷鳴之間,恰似他內心的激烈鬥爭。
兩人外貌與氣質如出一轍,皆身穿黑衣,持同款武器,令梁民德眼花繚亂,難以辨別。善與惡的界限在此時已模糊不清,猶如雙麵鏡中映出的虛幻影像。各自心中雖有一念欲以殺敵,卻都渴望借助梁民德的手將彼此擊斃。然而,梁民德此時卻毫無動手之意,反而意圖調解,欲使兩人共存,然這一設想注定如同夢幻泡影,無法成真,終究隻能由一方吞並另一方。
傾盆大雨驟然而下,打鬥的聲音被雨聲淹沒,洪流之中,二人勢均力敵,鬥爭愈發激烈。梁民德見狀,心中不忍,知曉這場無謂的爭鬥終將反噬自身,思索如何結束。
善之黃承錫怒火中燒,目光如炬,直視惡之黃承錫,冷聲道:“你這小人!該消失的人是你!你罪大惡極,若不是你,父親也不會死!”
惡之黃承錫卻冷笑相對,嘴角勾起一抹譏諷之色,反擊道:“你在說什麽?莫要再自以為是了!所有罪惡都歸咎於我,你以為你就沒有責任嗎?放縱我作惡的正是你啊!你無能,隻會坐視不管,你不過是個廢物!”
善之黃承錫怒吼,劍眉緊鎖,心中萬千怨氣爆發,舉起紅纓槍,猛然向惡之黃承錫刺去,槍尖閃爍著寒光,直指其心口,力道之猛,似欲一擊致命。
就在此刻,善與惡心中鬥爭的善念與惡念交錯之時,二人雙雙感到一陣眩暈,仿佛天地旋轉,紛紛後退,拉開距離,心中苦澀難解。
二人雖異心,然在這刹那間,卻都感受到彼此心中的痛苦與掙紮。眼前的對手,終究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另一麵。正當二人停下動作,片刻之間,思緒紛飛,心念各自轉變。梁民德見狀,心生疑惑,待在一旁靜觀其變,試圖把握這一轉瞬即逝的契機。
梁民德見機而動,急聲呼喊:“擁有善念之黃承錫,趁此良機,能量即將重整,尚未徹底被惡之自我吞噬,快動用你所有的力量,將惡的自己封印!”其聲如雷,回蕩於狂風驟雨之中,似乎將希望的種子播撒在絕望的泥土裏。
話音未落,天地間電光火石,仿若天公助力。惡之黃承錫心中一凜,驀然向前,手中利刃猛然刺向對麵之自己,麵露驚恐之色,喉間發出無助的哀嚎:“不,不!為何是我死去!憑什麽!不要!”聲聲呼喊,夾雜著恐懼與絕望,猶如斷線之風箏,瞬間化為白煙,消散於虛空之中。與此同時,惡之黃承錫亦應聲昏厥而去,失去了抵抗的意誌。
梁民德見狀,連忙上前,扶住黃承錫。滂沱大雨已然停歇,空氣中彌漫著清新氣息,唯有滴落的水珠在梁民德發間滑落,輕輕灑落於黃承錫的臉頰。他緩緩睜開雙眼,模糊間望見一張滿是關切的麵容,梁民德滿懷擔憂地詢問:“黃承錫,你可安好?你可恢複過來了否?”
黃承錫緩緩起身,神情恍惚,四顧周圍,已不見第二個自己,心中無比釋然,似乎終於明白,這世界上隻剩下他一個。眼含熱淚,向梁民德喜泣道:“我終於是我自己了。謝謝你,民德,我回來了。”
梁民德欣喜若狂,緊緊抱住他,心中暗自慶幸。無論如何,他隻需一個黃承錫,若真帶兩個回去,定要想法設法再將他弄回來,如今他已回歸,何需再費周章。梁民德微笑道:“是你的善念戰勝了惡念,記得要感謝你自己。歡迎回來,武逸。”
黃承錫一愣,心中感動,緊緊回抱梁民德。二人相擁許久,溫情蕩漾。最終,梁民德問道:“方才你所言的第二首曲為何事?現在可否告知我?”
黃承錫低頭,苦笑道:“此曲乃我為赴死而作,原欲以之壯膽,未曾想竟派不上用場。”
梁民德滿麵疑惑,問道:“此曲乃悲曲乎?”
黃承錫僅僅一笑,未作答複。隨即,他從衣襟中取出一枚雕刻精美的玉佩,上麵浮雕著貔貅與祥雲,然而玉佩上卻有被槍尖刺裂的痕跡。梁民德見狀,驚愕地望向他,黃承錫緩緩說道:“此玉佩,實在應當感謝於你。若非此物相助,我恐怕難以歸來。民德,我覺得我的道行尚淺,遠不如你。即使身處危境,依然能保持鎮定自若。正是因我在你身旁,受你保護,才致使我輕易失去自我。故而,我決定辭去太尉之職,欲獨自去闖蕩一番。待我時機成熟,定會歸來,將第二首詞曲告知於你。”言罷,黃承錫將手中玉佩還給梁民德。
梁民德雖心有不舍,然見黃承錫眼神堅定,接過玉佩,微笑道:“既然汝已下定決心,我亦無可阻攔。待你歸來之時,我將再與君暢談。”
二人再次相擁,此情此景,竟是他們最後的擁抱。
思維之起心動念,惡念與善念本質相同,皆為趨利避害之表現。然惡念偏重短期利益,專注於當下狹隘之得失,遂致急躁出錯,反誤大事。
如若透過表象看其本質,惡念實為偏離軌道的善念。對於那些跑到圈子之外的惡念,隻需輕輕一撥,便可將其引回圈內“保護”之中,無需大聲斥責,亦不必施以重罰,反而可免去許多無謂的爭鬥,避免自我逼迫至人格分裂之境地。
若要解決此問,隻需“培”與“鬥”即可。
“培”,即是在惡念未萌之際,悉心培育善念。隻要心中充盈善念,惡念便無立錐之地。此猶如農人種水稻,田間稻苗鬱鬱蔥蔥,雜草則無處生根,無法滋生。
“鬥”,則是在惡念初現之時,需謹慎應對,力求鬥而不破、鬥而不滅。其目的非在於徹底消滅惡念,而在於限製其作用之範圍,不使之越出圈外而為害四方。我們必須誠實地承認,惡念乃是人生不可或缺之一部分,難以完全根除。這緣於人性之本,生存之壓力使然,惡念自是應運而生。因此,人被稱為“天使與魔鬼同在”,既具光明之善念,亦藏陰暗之惡念,二者共存,方顯人生之複雜與真實。
附錄:《傳習錄》204
問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隻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