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眾人終於得出了一個初步的方案。


    於是夏先衍請華夏守護之靈推演了《法華心經》全麵推廣的可行性。經過推演驗證確實可行,能夠利用這部功法來幫助其他國家的修行者在不全麵更換所信仰文明的情況下,可以利用《法華心經》修行。


    其實最準確的方法就是讓在學宮修行的學生來做驗證,可是現在尚未有修行者能夠具備修行《法華心經》的程度,於是華夏守護之靈接觸此地的靈源的力量推演了好幾遍,結果都是可行的。


    於是推廣修行功法《法華心經》利用華夏文明承載其他文明的計劃初步敲定,剩下的就等學宮的這一批修行者來做最後一步的驗證。


    計劃敲定後,夏先衍第二天死活不去了,他看出來了,大領導就是在逗他玩。根本就不需要他全程參與,隻需要最後請華夏守護之靈幫個忙就行。


    夏先衍傻乎乎的在這裏待了一天才反應過來。


    《法華心經》的所記錄的介紹也隨著跟著改變了。


    它最初乃是依托於絲綢之路文化精心創作而成,其初衷本是要幫助那些因絲綢之路而孕育出靈源、進而覺醒靈覺的修行者更好地進行修煉。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部修行功法問世後,經過驗證,它不僅適用於與絲綢之路靈源密切相關的特定修行者,對於借助其他靈源成為修行者的人來說,同樣也是一部可以用來修行的法門。


    鑒於此情況,華夏方麵果斷決定擴大合作範圍,將這部神奇的《法華心經》推廣開來,以便更多的修行者能夠從中受益,共同探索更高層次的修行境界。


    在隨後的日子裏,夏先衍終於迎來了一段難得的閑暇時光。之前緊張忙碌的談判工作已圓滿完成,現在隻需將其交接給比他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即可。如此一來,國家靈修局的工作就開始由幾個副局長負責。


    夏先衍則繼續開始他的遊曆。


    大好山河還有好多地方沒有去過呢!


    夏先衍雖然自由了,但是還不能離開京城,有幾處靈源之地還需要探查完,尤其是兩個必須要去的地方,那就是天壇靈源之地與地壇靈源之地。


    燕京天壇位於燕京市東城區天壇路甲 1 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 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的場所,也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


    初建時兼具祭天和祭地的功能,被稱為天地壇。明嘉靖九年,祭天和祭地的功能分離,天地壇更名為天壇,並進行了相應的改製和擴建。


    基本沿用明代的祭祀製度,並對天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改建和擴建,形成了現有的格局。


    天壇四周築有壇牆,將全壇分成內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整體布局呈 “回” 字形 。


    內壇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邊為 “祈穀壇”,中心建築是祈年殿,是春季用於祈禱豐收的場所;南邊為 “圜丘壇”,中心建築是圜丘,專門用於在 “冬至” 祭天。


    南北兩壇之間以丹陛橋相連,形成了一條長 1200 米的天壇建築中軸線,中軸線兩側為古柏林。中軸線西側是齋宮建築群和神樂署,東側是一些提供祭祀服務的建築物,如宰牲亭、神廚和神庫等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也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


    坐落在高 6 米的漢白玉圓台上,殿高 38.2 米,直徑 24.2 米,內部有 28 根巨大的柱子,其中四根象征著一年四季,中間的十二根象征著一年的 12 個月,最外麵的十二根象征著 12 個時辰,這二十四個柱子還象征 24 節氣,一共 28 根柱子象征 28 星宿,體現了華夏傳統的宇宙時空觀念。


    祈年殿三層重簷的琉璃瓦為藍色,內部金碧輝煌、莊重典雅,穹頂飾以龍鳳藻井及栩栩如生的龍頭和鳳首,殿內地麵由九重艾葉青石板鋪就而成,中心是一整塊圓形大理石,四周由扇形艾葉青石逐層鋪設,中心大理石的表麵紋路呈現出龍鳳的紋路,被稱為 “龍鳳石”。


    圜丘是明清兩代冬至舉行 “祀天大典” 的場所,又稱祭天台。圜丘中間的一整塊圓形石板被稱為 “天心石”,具有回聲效果。


    皇穹宇位於圜丘北部,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場所,也被稱為天庫。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名為皇穹宇。


    皇穹宇大殿前的甬道上存在著聲學現象,有 “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 和 “四音石” 之分,且因其四周牆壁光滑,聲音遇到牆壁會連續反射出聲波,形成 “回音壁”, 被列為華夏四大回音古建築之首。


    天壇圍牆平麵南部為方形,北部為圓形,寓意 “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圜丘壇、祈年殿、皇穹宇等多采用圓形平麵,而磚砌外牆則為方形,同樣體現了 “天圓地方” 的思想。


    按照華夏守護之靈所給予的指引和囑托,夜幕籠罩之際,夏先衍率領著一行人來到了天壇靈源之地。


    當他們剛剛邁入這片靈源之地時,一種奇異的感覺立刻湧上心頭。尤其是夏先衍,他敏銳地察覺到天空中的異樣變化。


    站在此處仰望蒼穹,原本被城市燈光掩蓋住光芒的星空此刻竟變得如此清晰璀璨。


    銀河宛如一條寬闊的、流淌著星芒的天河,自天際的一端蜿蜒至另一端,它那朦朧的光輝,像是無數細密的銀沙在緩緩流動,其中的星辰猶如寶石,疏密相間地鑲嵌其間,熠熠生輝,將天空一分為二。


    而三垣二十八星宿,仿若古老星圖上的坐標,在銀河的映襯下清晰可辨。


    原本讓人無法對應起來的三垣二十八星宿,此刻仿佛一個無形之手將裏麵的星官串聯了起來。


    紫微垣居於北天中央,猶如天帝的宮殿,莊重威嚴,其中的星辰簇擁環繞,似在守護著宇宙的核心奧秘。


    太微垣恰似天庭的朝堂,眾星閃爍,仿佛是文武百官各司其職,彌漫著一種井然有序的皇家氣派。


    天市垣則像是熱鬧非凡的星際集市,繁星點點,似乎在進行著一場永不落幕的星際交易。


    二十八星宿分布四方,東方蒼龍七宿,角宿如靈動的龍角嶄露頭角,亢宿似龍頸蜿蜒伸展,氐宿像龍胸寬厚堅實,房宿若龍腹蘊含力量,心宿猶龍心熾熱跳動,尾宿同龍尾剛勁有力,箕宿像龍尾擺動掀起星塵。


    南方朱雀七宿,井宿仿若朱雀之首引吭高歌,鬼宿似其頭部神秘莫測,柳宿如鳥頸婀娜多姿,星宿像鳥身豐滿絢麗,張宿若鳥翅展開欲飛,翼宿像鳥翼振翅欲翔,軫宿似鳥尾飄逸靈動。


    西方白虎七宿,奎宿猶如白虎之軀龐大強壯,婁宿似虎頸短粗有力,胃宿像虎腹容納萬物,昴宿若虎眼明亮威嚴,畢宿如虎尾粗壯有力,觜宿像虎嘴鋒利無比,參宿猶虎身矯健威猛。


    北方玄武七宿,鬥宿仿若龜蛇之首神秘內斂,牛宿似牛身沉穩有力,女宿像女子溫婉柔順,虛宿若虛空深邃幽遠,危宿像危崖陡峭險峻,室宿猶房屋堅實可靠,壁宿像牆壁屏障護衛。


    所有來自外界的光汙染都被一層無形的屏障徹底隔絕開來,隻為讓人們能夠毫無阻礙地欣賞到宇宙的壯麗景象。


    夏先衍當即張開自己強大的神識去探索四周。令他震驚不已的是,眾多星辰正源源不斷地降下純淨而濃鬱的靈氣,並如涓涓細流一般融入下方的天壇靈源之中。


    這時,一直默默陪伴在旁的華夏守護之靈輕聲向他解釋道:“這些降下靈氣的星辰皆是我們華夏古代有所記載並且擁有名號的存在!”聽聞此言,夏先衍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對先輩們智慧與傳承的深深敬意。


    似乎這些星辰因華夏文明而孕育出了靈源!


    緊接著,守護之靈神色凝重地叮囑夏先衍務必留在圜丘之上,切勿擅自行動或四處遊走。


    夏先衍毫不猶豫地點頭應諾下來,跟正在這裏修行的武警交代後,他們撤下圜丘,守護在了周圍。


    而後,他徑直走到天心石前,雙腿盤坐在一旁,雙目微閉,調整呼吸,開始靜心打坐修煉起來。


    然而,華夏守護之靈仍然放心不下,生怕之前發生過的夏先衍心神被規則之力所傷之事再度重演。


    於是乎,隻見他身形一閃,瞬間出現在夏先衍的頭頂上方。伴隨著一陣輕微的能量波動,一道堅固無比的禁製悄然形成,將夏先衍緊緊護在其中。


    目的就是阻止夏先衍的神識與心神探查,這家夥有時候好奇心太重。


    完成這一係列動作之後,華夏守護之靈集中元神之力調動起天壇靈源蘊含的龐大力量。隨著他打出一道道法訣,先是與高懸天際的三垣二十八星宿建立起緊密聯係,接著又向著更為遙遠深邃的銀河延伸過去……


    在浩渺無垠的銀河係深處,伴隨著每一顆璀璨星辰的被成功溝通與串聯,一股股磅礴的造化之力如洪流般從深邃的星空源源不斷地湧入到守護之靈的上方。


    隻見那造化之力在空中相互交織、融合在一起,並逐漸開始凝聚成形,逐漸形成一座宏偉壯觀的星圖。


    月落星稀天欲明,東方的天空漸漸泛起魚肚白。


    隨著一顆顆星辰的不斷映照在星圖之上,星圖化成了一個縮小版的銀河係。


    初升的朝陽緩緩升起,金色的陽光如同利劍一般刺破雲層,灑落在星圖之上。刹那間,令人驚歎的一幕發生了——原本平靜的星圖突然劇烈顫抖起來,緊接著,從太陽之中噴湧出更為浩瀚的造化之力,這些力量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瘋狂地注入到星圖當中。


    隨著最後一絲來自太陽的造化之力融入星圖,整個銀河係中的所有星辰都已準確歸位。至此,這幅星圖終於大功告成!


    就在星圖完成的瞬間,它的表麵緩緩浮現出四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天書》——星圖。


    華夏守護之靈見狀毫不遲疑,他迅速調動起剩餘的造化之力,在“天書”星圖之後又添加了三個字的注解:《天文經》。


    完成注解後的“天文經”忽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光芒收斂後,化作一本與之前的《人文經》一模一樣的典籍。


    這本新生成的《天文經》自動飛到華夏守護之靈身旁,然後緊緊跟隨其後,一同沒入了夏先衍的識海之中。


    最終,《天文經》穩穩地停靠在《人文經》旁邊,二者交相輝映,共同散發著奇異的光輝。


    華夏守護之靈離去後,禁製隨之自動解除。夏先衍旋即心神沉入識海,向守護之靈詢問一番後,打開了《天文經》。


    他在其中能夠打開的頁麵看到了,之前修行的《鬥極心經》,而在這部修行功法之後,還出現了另一部修行功法 ——《南鬥心經》。


    至此,他對之前小境界的劃分徹底斷了念想。一部功法一種劃分方式,著實令人備受折磨。


    這一整晚,眾人雖未曾入眠,一直沉浸在修行之中,但星圖形成的餘韻流入眾人身體,使得他們絲毫感覺不到疲憊。


    守護在圜丘周圍的武警戰士更是獲得了最大的益處,他們全都覺醒了靈覺。


    朝陽升起,夏先衍帶著眾人去了地壇靈源之地。


    燕京地壇位於燕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東側的地壇公園內,又稱方澤壇,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 “皇地隻神” 的場所,也是華夏現存良好的最大祭地之。


    地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 1530 年),次年 5 月明世宗親祀皇地隻於方澤壇,舉行首次祭祀大典。


    乾隆十四年(公元 1749 年)5 月,乾隆皇帝下令大規模修整地壇,將皇隻室以及方澤壇圍牆綠琉璃瓦頂改為黃瓦、方澤壇麵黃琉璃磚改為白色墁石,竣工後其形製為後人所遵照。


    其平麵為正方形,坐南朝北,墁石按六八陰數鋪成,中心壇台分為上下兩層,周圍有澤渠,外圍有壇壝兩重,四麵各有欞星門。


    建築中最突出的是 “正方形” 幾何母題的運用,體現了 “天圓地方” 等傳統思想,在空間節奏與透視處理上也較為成功,通過巧妙的設計加強了建築的氣魄和透視效果。


    皇隻室,始建於明嘉靖九年,與方澤壇相鄰,位於其南端。


    主殿為五開間歇山建築,黃琉璃瓦,一鬥二升交麻葉頭,無前後廊,外簷彩畫新作,內簷為乾隆時期的雙鳳枋心的和璽彩畫。


    這裏是明清兩代供奉皇地隻神,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五陵山神位之所,承載著皇帝的宗教信仰和尊崇天地祖先的儒家文化


    地壇的建築和布局遵循了華夏古代 “天圓地方”“天南地北”“天青地黃”“乾坤” 等理念,融合了方位、陰陽和布局觀念以及聲學、力學、美學等建築技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