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衍一行人在外麵轉了兩天後又回到了荊州,因為他們的船還在荊州。


    船從荊州出發,這座城市漸漸遠去,古老的長江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曆史變遷。


    遠處的天際線與江水交融,水天相接處透著一種寧靜的美。隨著船行,江水滔滔,波光粼粼,陽光灑在江麵上,如同無數金色的鱗片在閃爍。


    這段航線屬於荊江段,河道蜿蜒曲折,有 “九曲回腸” 之稱。兩岸是廣袤的平原,肥沃的土地孕育著大片的農作物,綠色的田野一望無際。江邊的湖泊星羅棋布,猶如大地鑲嵌的璀璨明珠。


    過了“九曲回腸”的荊江段,就來到了通往洞庭湖的入口,船隻拐入洞庭湖,進入嶽陽境內。此時,江麵愈發開闊起來。


    河麵上,貨輪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一片繁忙熱鬧的景象。河水洶湧澎湃,波光粼粼,一艘艘龐大的貨輪如同水上的鋼鐵巨獸。


    貨輪的船體被漆成深色,在陽光下反射出沉穩的光澤。有的貨輪滿載著貨物,吃水很深,緩緩地在河道中前行,它們承載著城市的經濟命脈。船頭劈開河水,泛起白色的浪花,在水麵上留下一道道長長的波紋。


    岸邊的碼頭堆滿了集裝箱,一些貨輪正在裝卸貨物,現代化的設施使得碼頭上幾乎見不到人影,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起重機舒展著長長的臂膀,精準地抓取和放置沉重的集裝箱。


    西岸則是綿延起伏的綠色草地,如柔軟的地毯般鋪展開來。不遠處,一片片蘆葦蕩在湖邊搖曳生姿。高高的蘆葦隨風擺動,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低聲訴說著洞庭湖的故事。潔白的蘆花在風中飛舞,如雪花般輕盈,給西岸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當船隻緩緩駛入嶽陽樓靈源之地的範圍時,夏先衍看著岸邊的嶽陽樓,隨後對著身邊的戰士下令道:“尋找一個合適的碼頭,準備停船靠岸。”戰士們迅速行動起來,熟練地操作著船隻,準備借助嶽陽旅遊碼頭靠岸。


    很快船穩穩地停靠在了岸邊,夏先衍率先踏上了岸,身後緊跟著他帶領的隊伍。


    嶽陽樓位於湘省嶽陽市嶽陽樓區洞庭北路,嶽陽樓以城牆為基座,雄踞嶽陽門上,左攬洞庭,右挹長江,遙對君山,遠望碧波萬頃,湖光山色與巴丘樓閣交相輝映,氣勢壯闊。


    嶽陽樓的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魯肅在洞庭湖附近駐軍並建造了這座閱軍樓,用於檢閱水軍。


    兩晉南北朝時期,閱軍樓改稱巴陵城樓,雖然仍主要用於軍事目的,但其壯麗的風光已經吸引了詩人的吟詠。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 年),重建巴陵城樓,樓由軍事設施轉變為觀賞樓,其功能和性質發生了重要變化,開始成為人們觀賞風景的場所。


    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巴陵,作《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詩中有“清氛霽嶽陽”之句,“嶽陽”之名首次見於詩文。


    唐貞觀年間(627 年~649 年),重修嶽陽古城樓,樓閣初具規模。


    開元四年(716 年),中書令張說再次擴建,取名南樓,後於天寶年間(742 年~756 年)重修。


    乾元二年(759 年),詩仙李白在詩中首稱南樓為嶽陽樓,此後該名稱被沿用。唐朝時期,嶽陽樓成為文人墨客遊曆、題詩的勝地,許多著名詩人如孟浩然、李白、杜甫等都曾登臨嶽陽樓,並留下了不朽的詩篇,這使得嶽陽樓的名氣逐漸增大。


    如李白的“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等詩句,都生動地描繪了嶽陽樓的壯麗景色。


    北宋慶曆五年(1045 年),知州滕宗諒重修嶽陽樓,並擬修築偃虹堤。滕子京被貶至嶽州後,勵精圖治,僅用一年就將嶽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於是決定重修嶽陽樓。


    慶曆六年(1046 年)九月十五日,範仲淹寫下《嶽陽樓記》。


    滕子京邀請範仲淹為嶽陽樓作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全文 360 餘字,內容博大,哲理精深,氣勢磅礴,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核心思想流傳至今。從此樓以文名、文以樓傳,文樓並重於天下,嶽陽樓也因此真正聞名天下。


    元至元年間(1264 年~1294 年),嶽州路總管李應春重修嶽陽樓。此後,嶽陽樓在元代也多次經曆修繕和維護。


    明清時期,嶽陽樓更是多次因大火、戰亂等原因被毀,但也不斷地被重建和修複。例如,明洪武二年(1369 年),將軍徐達巡視嶽州,重修嶽陽樓;清乾隆五年(1740 年),總督班第重建嶽陽樓等。


    民國初年,嶽陽樓屢遭兵禍,受損嚴重。1920 年,嶽陽知縣魯蕩平主持重修嶽陽樓;1933 年,湖南省政府撥款重新修葺;1934 年 2 月 17 日,嶽陽樓重修竣工。


    新華夏成立後,政府對嶽陽樓進行了多次維修和保護。1950 年 4 月,嶽陽縣政府撥款對嶽陽樓及其輔亭進行維修;1983 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嶽陽樓落架大修,遵循“整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保持了古建築曆史風貌。


    2007 年 7 月 3 日,郭沫若題寫“嶽陽樓”匾額重掛於嶽陽樓頂樓東側。


    嶽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構的古建築,獨特的盔頂結構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設計技能。


    嶽陽樓曆經千年的風雨滄桑,見證了無數曆史的變遷。範仲淹在其不朽之作《嶽陽樓記》成為了這座千古名樓不朽的靈魂與象征。


    後世之人每當目睹嶽陽樓的雄姿,都會想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


    這種精神如同照亮人們的心靈,激勵著他們追求更高尚的品德和理想。正因如此,嶽陽樓即使在破敗之時,也總能得到人們的修複和保護。


    它的每一次維護與修複,都像是在傳遞一根曆史的接力棒,將這座樓以及樓中的曆史、文化和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夏先衍進入靈源之地後,就直奔嶽陽樓而來,當他終於站在嶽陽樓前時,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文化的底蘊撲麵而來。


    抬眼望去,嶽陽樓古樸而莊重,三層飛簷高高翹起,如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朱紅色的柱子與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仿佛在訴說著千年來的故事。


    夏先衍邁步走進樓內,古色古香的陳設立刻映入眼簾,讓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他沿著狹窄的樓梯緩緩而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澱和曆史的痕跡。


    登上樓頂,憑欄遠眺,洞庭湖波光粼粼,一望無際。遠處的君山島在薄霧中若隱若現,如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微風拂過,帶來湖水的氣息和絲絲涼意,讓人的心情也隨之沉靜下來。


    夏先衍沒有像之前一樣走馬觀花似的調查完靈源就離開,他選擇在嶽陽樓中停留一段時間,用心去感受這裏的文化氣息。


    想象著千年前的文人墨客們也曾站在這裏,或感慨國家命運,或抒發個人情懷,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對曆史的敬畏之情。


    範仲淹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仿佛在耳邊回響,那憂國憂民的情懷令人動容。在這裏,曆史與現實交織,文化與自然相融。


    文化此刻有了現實的寫照,嶽陽樓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部承載著華夏民族曆史與文化的活教材。它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變遷,也激勵著後人以天下為己任,胸懷家國,為實現華夏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


    得知湘江已經恢複通航之後,夏先衍並沒有選擇返回長江,而是決定繼續沿著湘江一路向南航行,過洞庭湖直奔湘江上遊的星城而去。


    船航行至洞庭湖廣闊之處時,夏先衍見識到了,“秋水共長天一色”景象。湖麵波光粼粼,仿佛一麵巨大的鏡子,將夕陽的餘暉盡數攬入懷中。


    當夏先衍經過湘江岸邊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靈源之地的時候天已經黑了。


    長沙銅官窯位於望城石渚湖至銅官鎮一帶,是唐代南方規模巨大的青瓷窯場之一,始於中唐,衰於五代,大約經曆了200年之久。


    唐代的長沙銅官窯是華夏釉下彩技藝的最早發源地,代表了這一時期三湘乃至華夏陶瓷藝術的最高水平。


    在望城銅官窯遺址上發掘出幾座極具考古價值的“龍窯”,“龍窯”拱起於山坡之上,堆積厚度達3.7米。目前尚存的遺跡遺物有46處,如燒窯遺址(龍窯)、窯具、挖泥洞、作坊,還有大量的出土陶瓷器文物。


    星城銅官窯以首創釉下多彩瓷和銅紅釉瓷而聞名於世,同時將華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書法、繪畫、雕塑、詩歌、諺語及等融入陶瓷裝飾藝術中,開創了華夏瓷器裝飾藝術上的先河,其生產的產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亞洲各地及西亞、非洲等地區。


    烏漆麻黑的,夏先衍也隻能用神識感受到這座靈源之地的情況,他想要船靠近這座靈源之地,怎奈蔡家洲東側的河道無法通航。


    他隻好在江水中遙遙地望向這座因官窯瓷器而孕育出的靈源之地,獲取這裏靈源的文化傳承。


    這裏也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係,屬於一處“供貨”地點。


    當眾人達到星城市區的時候,在江中就感受到了兩岸,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人聲鼎沸,這是屬於長沙的夜生活熱鬧開場。


    他們首先前往軍區招待所放下行李,然後決定在夜晚漫步星城,享受一下難得的閑暇時光。對於夏先衍等人來說,他們已經記不清上次晚上閑逛是什麽時候了。


    對於他們來說閑逛就相當於休息了。


    十點的星城,夜生活才剛剛開始。


    夜幕深沉,星辰點點,晚風帶著深秋的與濕潤,夏先衍帶著眾人穿梭在星城霓虹閃爍的街道間。夜晚的星城被年輕的生命接管了,夏先衍發現無論走到哪,都能看到熱熱鬧的年輕人。


    夏先衍有些好奇他們不睡覺嗎,於是提議看看這裏的夜生活幾點結束,結果天都要亮了,通宵達旦的年輕人開始回去了,早起的人開始占領這座城市。


    而夜攤換成了早攤,星城是一座真正的不夜城。


    體驗完星城的夜生活後,大家麵麵相覷,曆忱雨率先開口,“隊長我們還會去嗎?”


    夏先衍看著眾人問道:“要不,回去睡一會兒?”


    曆忱雨搖了搖頭,“我不困!”


    石韞玉也跟著搖搖頭,“我也不困!”


    “我也是!”


    “... ...”


    問了一圈結果就沒有困的!看來修為上來了確實管用。夏先衍見到眾人精神十足,於是說道:“那咱們開始工作!”


    夏先衍昨天來的時候已經對這裏靈源之地的分布很清楚了,他決定由遠及近,最後再去星城核心的靈源之地。


    距離最近的就是漢長沙國考古遺址靈源之地。因為這裏大部分的陵墓沒有被挖掘所以看起來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公園。但是靈源氣息的濃厚以及靈源之地的廣闊,讓這裏顯得頗為不凡。


    根據靈源誕生的規律,凡是出土過重要文物的墓葬地區都會孕育出靈源,更何況這裏是一個漢代諸侯王的陵墓。


    考古過後這裏被回填了,地麵已經沒有多少陵墓遺跡的蹤跡,靈源誕生後,覆蓋了整個王陵區域(當然已經住上人的地方理論上還是不屬於靈源之地,因為靈源會自動的講這種地方排除在外)。


    漢長沙國考古遺址,是漢長沙國王室及成員墓,已發現與長沙王陵墓群相關的各類遺跡點23處,其中已發掘者5處。


    墓葬規模普遍較大,皆為一山一墓,上部建有大型封土堆,墓穴鑿於山體之中。


    墓室為帶墓道的甲字形或中字形,多使用黃腸題湊葬製,部分還采用了金縷玉衣等漢代高等級喪葬形製。


    馬王堆漢墓已經如此不凡,更何況比它更高級的諸侯王的陵墓。


    星城有兩條重要河流,一條湘江,一條瀏陽河。長沙王身份是諸侯王,他們的陵墓選擇了湘江岸邊。而馬王堆漢墓的主人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和爵秩大致與其相當的貴族墓葬,主要在瀏陽河邊。


    身份更高的王的陵墓,占據了更好的地理位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