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蜀漢靈源與巫靈源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豐都縣住了一晚後,夏先衍的隊伍第二天清晨繼續出發,依舊是那陰沉沉的天氣,仿佛整個世界都被一層如輕紗般的霧氣所籠罩。江麵上升騰起的霧氣朦朧而浩渺,江水與低垂的天幕渾然一體,難以分辨何處是水,何處是天。
遠處的山巒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宛如一幅水墨畫卷中的遠景,影影綽綽,增添了幾分空靈與悠遠,不至於讓人心情沉悶。
夏先衍一行人乘船順流而下,一路前行數百公裏,始終未停船靠岸。這一路上他們也遇見了不少靈源之地。其中包括石寶寨領靈源之地、西界沱靈源之地、天生城靈源之地、張飛廟靈源之地和夔州靈源之地等等。
不同的靈源之地有著不同的文化屬性,其主脈絡長江文化,底色是華夏文明。這些靈源之地已經與長江靈脈融合在一起,成為了靈脈的一部分。
進入奉節縣城的時候,夏先衍敏銳地感受到了白帝城靈源的氣息。天空逐漸放晴,霧氣漸漸散去,仿佛大自然也在歡迎他們的到來。在夔州靈源之地的江麵上,白帝城景區的影子若隱若現。
隨著船隻駛過長江上的大橋,夏先衍站在船頭,白帝城的輪廓清晰地呈現在他眼前。這座古老而莊嚴的建築,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堡壘,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
白帝城坐落在渝州市奉節縣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的白帝山上,地理位置獨特。它東望夔門,南與白鹽山隔江相望,西接奉節縣城,北倚雞公山,距離奉節縣城僅有十餘千米。
這座城市扼守著東巴門戶,控製著西楚之地,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裏,可以俯瞰到夔門天下雄的壯麗景色,同時也是領略長江三峽險峻之美的起點。
夏先衍凝視著白帝城,心中敬仰萬分,這座城市見證了無數曆史的滄桑變遷,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三峽工程三期蓄水結束後,白帝城原本與外界相連的唯一陸路被淹沒,白帝城由“半島”變成一座四麵環水的“孤島”,為解決景區交通,方便遊客,修建了這座風雨廊橋。
西漢末年,公孫述占據四川,軍隊逼近赤甲山,並在此修築城池。因為他看到一口井裏常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宛如白龍,於是以此為借口自稱白帝,並在這裏建都,開始有了白帝城。為了紀念公孫述,當地百姓就在白帝城中的白帝山上建立了白帝廟。
公元221年,蜀漢皇帝劉備興兵伐吳,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兵敗退守白帝城。
公元223年,劉備臨終之際,將國事、家事一並托付於諸葛亮,成就了明君良臣千古佳話。
白帝城不僅是金戈鐵馬之地,還是重要的文化遺址。
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文化疊壓豐富而自成序列。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奇特的自然景觀,吸引曆代文化名人遊曆並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白帝城又享有“詩城”美譽。
詩仙李白一曲“朝辭白帝彩雲間”千古流傳,使白帝城更加聲名遠揚。
公孫躍馬,劉備托孤,曆史滄桑,鬥轉星移。明代中期,白帝廟改祀蜀漢君臣,奠定了今日之格局。
白帝廟裏保存著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東西碑林等明清時期的建築,還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明代塑像,概括了白帝城風雲變幻的曆史風貌。現存的建築大多建於明清時期。
高峽出平湖,白帝更詩意。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瞿塘峽緊鄰白帝城,全長約8公裏,以雄渾、奇特、險峻、峻峭著稱,是長江三峽中最短、最窄、最險的一段峽穀。?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門戶,名夔門,也稱瞿塘峽關,山岩上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
瞿塘峽究竟有多險?古人如此形容:“案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其峽雖短,但位置之險要令人難以想象, 能“鎮渝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摹山”的雄偉氣勢。
夏先衍讓船停在景區入口的長江北岸,他們這些人還是老習慣,船還未停靠在岸,七人就飛身而起直接跳上了岸邊。
平穩落地後,環顧了一下四周,看到山巒已經披上了五彩斑斕的秋裝,白雲悠然映襯著大地的色彩,形成了一幅迷人的自然景觀。
七人繞到了景區入口處,通過風雨廊橋進入了白帝城。白帝城被青山環抱,是一幅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的畫卷。
秋天的白帝城,被火紅與金輝溫柔地包裹著,這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手筆,在古老的城牆上勾勒出一幅幅絢爛的畫卷。
秋天,是一個讓人陶醉的季節,有金黃的落葉訴說深秋,也有五彩繽紛的樹木細心點綴,可風中已經有了初冬的味道,變得清冷、安靜。
夏先衍並不冷,可是被風一吹還是下意識的攏了攏身上的衣服。走過風雨廊橋後,便來到了忠義廣場。
他目光凝視著廣場中央那座高大威武的諸葛亮青銅雕像,下意識的一個神識丟了上去,他發現了雕像之內有造化之氣在流轉,連同匯聚而來的信仰之力正在悄然地改變著這座雕像。
夏先衍不禁想起了道教與佛教中的信仰之力,是通過信奉道教與佛教信徒得來的信仰之力。信仰之力能夠賦予神像以靈性。
而眼前的諸葛亮雕像,似乎也開始有了這種變化,諸葛亮作為人們對智慧和忠誠的崇拜象征,曆經兩千多年的時間沉澱,無數人的敬仰和信仰匯聚於此,也讓他比肩神明。
如今,靈源的出現更是讓這一切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使得諸葛亮的塑像擁有了更高層次的存在意義。
離開忠義廣場後,夏先衍一行人繼續前行,來到了白帝廟。他們並沒有逐一參觀每一處景點,而是有選擇性地挑選了幾處主要的地方進行調查。
首先是明良殿,明良殿始建於明代嘉靖11年,即公元1532年。明良殿內的主要塑像是劉備、關羽、張飛以及諸葛亮的四人組塑像。
明良殿左側是“武侯祠”,始建於唐代,明嘉靖年間重建,分別供奉的是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大門口一幅豎聯:“鼎足三分未免吞吳遺恨,祁山六出莫賞滅魏孤忠”,把諸葛亮一生的重大業績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概括。
在明良殿右側是文臣廳,供有10尊青銅塑像,為蜀漢10大名臣:鄧芝、龐統、張鬆、糜竺、蔣琬、費禕、孫乾、李嚴、董和、法正。
在正殿左側的武將廳裏,陳列著蜀國十大武將的銅像,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嚴顏、薑維、王平、向寵。
他們在這裏轉了一圈後,來到忠義渡口乘坐擺渡船,前往夔門。這裏有一座古老的關廟,名為老關廟。這座廟宇曆史悠久,曆代主要供奉著鎮江王爺大禹、武財神關公和道教水神楊泗將軍等神隻。它的前身是江神廟,可以追溯到上古夔巫時期,是夔州最早的廟宇之一。
老關廟旁邊是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采用了青灰色的仿古建築風格,依山而建,給人一種古樸而莊重的感覺,博物館的大門由長方條石砌成。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是社會科學類曆史遺址專題博物館。
經過探查,夏先衍發現這裏的靈源以白帝城為中心,直接覆蓋了這一片的水域以及周圍的群山,長江靈脈經過這裏後愈發壯大。
他突然意識到為何一路走來這些江邊的靈源之地都成為了長江靈脈的一部分。?三峽大壩建成後,長江水位上漲了近110米左右??,其中很多曆史文化遺址遺址被淹沒於水下,雖然絕大多數文物已經遷移了出去,但是曆史文化遺址還在。
曆史文化遺址孕育出的靈源就直接形成在了水下,比如這白帝城水下的曆史遺址也參與了孕育靈源,所以白帝城靈源之地,不僅僅是地麵的部分,還有水下近百米。
如此大量的水下靈源,或許也是長江水脈形成靈脈的原因之一。黃河就沒有像長江這樣整個水係化成了靈脈,有的隻是一段一段的靈源而已。
就在夏先衍思考的時候,太陽突然奮力突破了雲層,那璀璨的光芒瞬間灑落,如同一把把利劍,穿透雲層的縫隙,照亮了白帝城·瞿塘峽靈源之地。
一束束耀眼的陽光猶如神來之筆,穿透雲層,傾瀉而下不僅照亮了水麵,更將遠處的山脈輪廓勾勒得清晰可見。
雲霧在陽光的照耀下徹底散去,露出了峽穀的真容,一束束光與山間的景物交相輝映。那蜿蜒的江水,陽光的照耀下泛著金色溫暖的光影,這些光影在江中跳躍、舞動,給整個場景增添了一種溫馨與和諧的氣息。
一切都顯得那麽清晰,那麽生動,在這一刻,山川江河向世人展示了它的雄渾與壯美。
太陽的光芒不僅照亮了大地,也驅散了寒氣,帶來了溫暖,給白帝城與瞿塘峽帶來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氣息。山間的鳥鳴變得更加悅耳動聽,江水也似乎因這光芒而更加歡快地流淌。
天在水中水在天,人在山中不見山,此時此刻天、地、人在融為了一體。
夏先衍站在山崖邊,俯瞰著腳下奔騰的江水,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該啟程了!
曆忱雨通知了船上的戰士後,眾人開始往渡口走,當他們到達江峽渡口時,船隻恰好抵達。
始經瞿唐峽,遂步巫山巔。
接下來的行程,他們將穿越長江最美麗的一段——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構成了長江最為壯觀的一段,它們以其雄偉的山勢、秀麗的風光和悠久的曆史文化而聞名於世。
夏先衍並沒有立刻返回船艙內休息,而是靜靜地佇立在甲板上,凝望著瞿塘峽那壯麗的景色。
秋風在這裏似乎更加急促而有力,它穿梭在峭壁之間,發出陣陣呼嘯,如同天籟之音,回蕩在峽穀深處。
兩岸山峰巍峨,紅葉點綴其間,與蒼翠的鬆柏相映成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江水在峽穀中奔騰不息,水勢洶湧,浪花飛濺,激蕩起一片白茫茫的水霧,在陽光的照耀下,幻化成七色彩虹,美不勝收。
水位的上升似乎讓這裏氣勢稍稍減弱,起碼沒有那麽奇險了。
夏先衍一路欣賞著沿途的風景,不知不覺間便抵達了巫山縣。眾人披著霞光站在甲板上,一同欣賞這白天最後的餘暉。夕陽西下,天邊逐漸泛起一抹橙紅色的晚霞,宛如熊熊燃燒的火焰在天空中蔓延開來。
晚霞的色彩層次分明,由淺至深,從柔和的粉色過渡到熱烈的橘紅色,再到深沉的紫紅色,彼此交織融合,變幻出無窮無盡的美妙色彩。
夕陽一位老練的畫家,將金色的顏料慷慨地揮灑,將連綿的山巒、潺潺的江水以及江麵上偶爾躍動的輪船,都鍍上了一層溫暖而神秘的光輝。
山巔之上,晚霞如同燃燒的火焰,熾熱而耀眼,與漸漸暗淡的藍天形成鮮明對比,宛如天與地的交界處,正上演著一場無聲卻震撼人心的光影交錯。
山穀之間雲霧繚繞,與遠處絢爛的天空形成鮮明對比,宛如仙境一般。日暮漸沉,夏先衍收回視線,感受著淡淡縈繞在這裏靈源氣息。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巫山因山而名,因江而興。巫山之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靈山,巫鹹、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據《說文解字》記載,“靈,巫也,以玉事神”,故推斷認為靈山即巫山。
上古唐堯時代,巫山以巫鹹得名。
明代楊慎在其《藝林伐山》中寫道:“巫山者,巫鹹以鴻術為帝堯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於是山,因以為名。”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蜀郡太守張若取巫郡,改置巫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巫縣更名為巫山縣,地名沿用至今,1400多年不變。
遠處的山巒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宛如一幅水墨畫卷中的遠景,影影綽綽,增添了幾分空靈與悠遠,不至於讓人心情沉悶。
夏先衍一行人乘船順流而下,一路前行數百公裏,始終未停船靠岸。這一路上他們也遇見了不少靈源之地。其中包括石寶寨領靈源之地、西界沱靈源之地、天生城靈源之地、張飛廟靈源之地和夔州靈源之地等等。
不同的靈源之地有著不同的文化屬性,其主脈絡長江文化,底色是華夏文明。這些靈源之地已經與長江靈脈融合在一起,成為了靈脈的一部分。
進入奉節縣城的時候,夏先衍敏銳地感受到了白帝城靈源的氣息。天空逐漸放晴,霧氣漸漸散去,仿佛大自然也在歡迎他們的到來。在夔州靈源之地的江麵上,白帝城景區的影子若隱若現。
隨著船隻駛過長江上的大橋,夏先衍站在船頭,白帝城的輪廓清晰地呈現在他眼前。這座古老而莊嚴的建築,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堡壘,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
白帝城坐落在渝州市奉節縣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的白帝山上,地理位置獨特。它東望夔門,南與白鹽山隔江相望,西接奉節縣城,北倚雞公山,距離奉節縣城僅有十餘千米。
這座城市扼守著東巴門戶,控製著西楚之地,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裏,可以俯瞰到夔門天下雄的壯麗景色,同時也是領略長江三峽險峻之美的起點。
夏先衍凝視著白帝城,心中敬仰萬分,這座城市見證了無數曆史的滄桑變遷,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三峽工程三期蓄水結束後,白帝城原本與外界相連的唯一陸路被淹沒,白帝城由“半島”變成一座四麵環水的“孤島”,為解決景區交通,方便遊客,修建了這座風雨廊橋。
西漢末年,公孫述占據四川,軍隊逼近赤甲山,並在此修築城池。因為他看到一口井裏常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宛如白龍,於是以此為借口自稱白帝,並在這裏建都,開始有了白帝城。為了紀念公孫述,當地百姓就在白帝城中的白帝山上建立了白帝廟。
公元221年,蜀漢皇帝劉備興兵伐吳,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兵敗退守白帝城。
公元223年,劉備臨終之際,將國事、家事一並托付於諸葛亮,成就了明君良臣千古佳話。
白帝城不僅是金戈鐵馬之地,還是重要的文化遺址。
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文化疊壓豐富而自成序列。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奇特的自然景觀,吸引曆代文化名人遊曆並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白帝城又享有“詩城”美譽。
詩仙李白一曲“朝辭白帝彩雲間”千古流傳,使白帝城更加聲名遠揚。
公孫躍馬,劉備托孤,曆史滄桑,鬥轉星移。明代中期,白帝廟改祀蜀漢君臣,奠定了今日之格局。
白帝廟裏保存著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東西碑林等明清時期的建築,還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明代塑像,概括了白帝城風雲變幻的曆史風貌。現存的建築大多建於明清時期。
高峽出平湖,白帝更詩意。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瞿塘峽緊鄰白帝城,全長約8公裏,以雄渾、奇特、險峻、峻峭著稱,是長江三峽中最短、最窄、最險的一段峽穀。?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門戶,名夔門,也稱瞿塘峽關,山岩上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
瞿塘峽究竟有多險?古人如此形容:“案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其峽雖短,但位置之險要令人難以想象, 能“鎮渝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摹山”的雄偉氣勢。
夏先衍讓船停在景區入口的長江北岸,他們這些人還是老習慣,船還未停靠在岸,七人就飛身而起直接跳上了岸邊。
平穩落地後,環顧了一下四周,看到山巒已經披上了五彩斑斕的秋裝,白雲悠然映襯著大地的色彩,形成了一幅迷人的自然景觀。
七人繞到了景區入口處,通過風雨廊橋進入了白帝城。白帝城被青山環抱,是一幅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的畫卷。
秋天的白帝城,被火紅與金輝溫柔地包裹著,這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手筆,在古老的城牆上勾勒出一幅幅絢爛的畫卷。
秋天,是一個讓人陶醉的季節,有金黃的落葉訴說深秋,也有五彩繽紛的樹木細心點綴,可風中已經有了初冬的味道,變得清冷、安靜。
夏先衍並不冷,可是被風一吹還是下意識的攏了攏身上的衣服。走過風雨廊橋後,便來到了忠義廣場。
他目光凝視著廣場中央那座高大威武的諸葛亮青銅雕像,下意識的一個神識丟了上去,他發現了雕像之內有造化之氣在流轉,連同匯聚而來的信仰之力正在悄然地改變著這座雕像。
夏先衍不禁想起了道教與佛教中的信仰之力,是通過信奉道教與佛教信徒得來的信仰之力。信仰之力能夠賦予神像以靈性。
而眼前的諸葛亮雕像,似乎也開始有了這種變化,諸葛亮作為人們對智慧和忠誠的崇拜象征,曆經兩千多年的時間沉澱,無數人的敬仰和信仰匯聚於此,也讓他比肩神明。
如今,靈源的出現更是讓這一切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使得諸葛亮的塑像擁有了更高層次的存在意義。
離開忠義廣場後,夏先衍一行人繼續前行,來到了白帝廟。他們並沒有逐一參觀每一處景點,而是有選擇性地挑選了幾處主要的地方進行調查。
首先是明良殿,明良殿始建於明代嘉靖11年,即公元1532年。明良殿內的主要塑像是劉備、關羽、張飛以及諸葛亮的四人組塑像。
明良殿左側是“武侯祠”,始建於唐代,明嘉靖年間重建,分別供奉的是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大門口一幅豎聯:“鼎足三分未免吞吳遺恨,祁山六出莫賞滅魏孤忠”,把諸葛亮一生的重大業績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概括。
在明良殿右側是文臣廳,供有10尊青銅塑像,為蜀漢10大名臣:鄧芝、龐統、張鬆、糜竺、蔣琬、費禕、孫乾、李嚴、董和、法正。
在正殿左側的武將廳裏,陳列著蜀國十大武將的銅像,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嚴顏、薑維、王平、向寵。
他們在這裏轉了一圈後,來到忠義渡口乘坐擺渡船,前往夔門。這裏有一座古老的關廟,名為老關廟。這座廟宇曆史悠久,曆代主要供奉著鎮江王爺大禹、武財神關公和道教水神楊泗將軍等神隻。它的前身是江神廟,可以追溯到上古夔巫時期,是夔州最早的廟宇之一。
老關廟旁邊是瞿塘關遺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采用了青灰色的仿古建築風格,依山而建,給人一種古樸而莊重的感覺,博物館的大門由長方條石砌成。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是社會科學類曆史遺址專題博物館。
經過探查,夏先衍發現這裏的靈源以白帝城為中心,直接覆蓋了這一片的水域以及周圍的群山,長江靈脈經過這裏後愈發壯大。
他突然意識到為何一路走來這些江邊的靈源之地都成為了長江靈脈的一部分。?三峽大壩建成後,長江水位上漲了近110米左右??,其中很多曆史文化遺址遺址被淹沒於水下,雖然絕大多數文物已經遷移了出去,但是曆史文化遺址還在。
曆史文化遺址孕育出的靈源就直接形成在了水下,比如這白帝城水下的曆史遺址也參與了孕育靈源,所以白帝城靈源之地,不僅僅是地麵的部分,還有水下近百米。
如此大量的水下靈源,或許也是長江水脈形成靈脈的原因之一。黃河就沒有像長江這樣整個水係化成了靈脈,有的隻是一段一段的靈源而已。
就在夏先衍思考的時候,太陽突然奮力突破了雲層,那璀璨的光芒瞬間灑落,如同一把把利劍,穿透雲層的縫隙,照亮了白帝城·瞿塘峽靈源之地。
一束束耀眼的陽光猶如神來之筆,穿透雲層,傾瀉而下不僅照亮了水麵,更將遠處的山脈輪廓勾勒得清晰可見。
雲霧在陽光的照耀下徹底散去,露出了峽穀的真容,一束束光與山間的景物交相輝映。那蜿蜒的江水,陽光的照耀下泛著金色溫暖的光影,這些光影在江中跳躍、舞動,給整個場景增添了一種溫馨與和諧的氣息。
一切都顯得那麽清晰,那麽生動,在這一刻,山川江河向世人展示了它的雄渾與壯美。
太陽的光芒不僅照亮了大地,也驅散了寒氣,帶來了溫暖,給白帝城與瞿塘峽帶來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氣息。山間的鳥鳴變得更加悅耳動聽,江水也似乎因這光芒而更加歡快地流淌。
天在水中水在天,人在山中不見山,此時此刻天、地、人在融為了一體。
夏先衍站在山崖邊,俯瞰著腳下奔騰的江水,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該啟程了!
曆忱雨通知了船上的戰士後,眾人開始往渡口走,當他們到達江峽渡口時,船隻恰好抵達。
始經瞿唐峽,遂步巫山巔。
接下來的行程,他們將穿越長江最美麗的一段——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構成了長江最為壯觀的一段,它們以其雄偉的山勢、秀麗的風光和悠久的曆史文化而聞名於世。
夏先衍並沒有立刻返回船艙內休息,而是靜靜地佇立在甲板上,凝望著瞿塘峽那壯麗的景色。
秋風在這裏似乎更加急促而有力,它穿梭在峭壁之間,發出陣陣呼嘯,如同天籟之音,回蕩在峽穀深處。
兩岸山峰巍峨,紅葉點綴其間,與蒼翠的鬆柏相映成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江水在峽穀中奔騰不息,水勢洶湧,浪花飛濺,激蕩起一片白茫茫的水霧,在陽光的照耀下,幻化成七色彩虹,美不勝收。
水位的上升似乎讓這裏氣勢稍稍減弱,起碼沒有那麽奇險了。
夏先衍一路欣賞著沿途的風景,不知不覺間便抵達了巫山縣。眾人披著霞光站在甲板上,一同欣賞這白天最後的餘暉。夕陽西下,天邊逐漸泛起一抹橙紅色的晚霞,宛如熊熊燃燒的火焰在天空中蔓延開來。
晚霞的色彩層次分明,由淺至深,從柔和的粉色過渡到熱烈的橘紅色,再到深沉的紫紅色,彼此交織融合,變幻出無窮無盡的美妙色彩。
夕陽一位老練的畫家,將金色的顏料慷慨地揮灑,將連綿的山巒、潺潺的江水以及江麵上偶爾躍動的輪船,都鍍上了一層溫暖而神秘的光輝。
山巔之上,晚霞如同燃燒的火焰,熾熱而耀眼,與漸漸暗淡的藍天形成鮮明對比,宛如天與地的交界處,正上演著一場無聲卻震撼人心的光影交錯。
山穀之間雲霧繚繞,與遠處絢爛的天空形成鮮明對比,宛如仙境一般。日暮漸沉,夏先衍收回視線,感受著淡淡縈繞在這裏靈源氣息。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巫山因山而名,因江而興。巫山之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靈山,巫鹹、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據《說文解字》記載,“靈,巫也,以玉事神”,故推斷認為靈山即巫山。
上古唐堯時代,巫山以巫鹹得名。
明代楊慎在其《藝林伐山》中寫道:“巫山者,巫鹹以鴻術為帝堯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於是山,因以為名。”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蜀郡太守張若取巫郡,改置巫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巫縣更名為巫山縣,地名沿用至今,1400多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