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大道之爭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華夏文化啟蒙了西方,亦必將引領世界重歸大道。
華夏文化啟蒙了西方,然而西方人卻發起了對華夏進行滅史、滅文的洗腦戰爭。
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華夏屬於自立型文明,而西方屬於寄生型文明。
華夏曆來為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崇尚自食其力,如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西方主流則是狩獵遊牧文明,推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對西方人而言,海盜並非罪過,而是浪漫與傳奇。
狩獵遊牧文明屬於寄生型文明,不搶奪便無法度過危機,這是他們的生存法則,進而演變成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邏輯。
歐美既未產生過 “經世濟民” 的思想,更無 “天下為公” 的理念,無論是打仗還是征稅,皆為一己私利。
從 “帝國” 這一概念即可看出西方文明的性質。在西方文化語境中,“帝國” 一詞深受羅馬帝國的影響。自中世紀晚期以來,歐洲人常將類似羅馬帝國那般疆域遼闊的大國稱為帝國。
早期來到華夏的西方傳教士習慣性地將當時的中原王朝也稱作帝國。但實際上,領土麵積大小和人口多寡並非區分一個國家是否為帝國的關鍵。
在西方曆史語境中,帝國實際上是指通過陸地或海上擴張,建立起中心與邊緣的區分,並通過掠奪邊緣地區來彌補中心地區的統治模式。
華夏古代的中原王朝雖也有中心與邊緣的區別,但中原王朝並非依靠掠奪邊緣地區生存。相反,為了邊疆穩定,中原王朝還經常用中心地區征收的財富補貼邊緣地區。
可以說,從中心與邊緣的關係來看,華夏古代王朝與西方帝國的統治邏輯截然相反。因此,用西方語境下的 “帝國” 一詞來描述古代中原王朝是極大的誤解。
在古代華夏,中原指的是東亞大陸土地最肥沃、生產力水平最高的核心耕種區,也是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邊緣地區的政權則被稱為 “夷狄”。
對於夷狄來說,其最高理想便是入主中原,爭奪這片大陸上的生產力中心。當一個政權成功占據中心地區後,其治理邏輯便會從進攻轉向防守。
正如孔子在《春秋》中所說:“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這裏華夏與夷狄之間的轉換,不僅指文化習俗,還包括政權的統治和治理模式。
當一個政權占據了最為富庶的中原之地後,其治理國家的思路便從打天下變成了守天下。因此,中原王朝在建立之初,往往要對內部管理體係做出重大調整。
這便是儒生陸賈對漢高祖劉邦所說的 “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守天下”。這種重大調整的主要內容通常包含削弱軍事體係,將原本的進攻型軍隊轉變為一支國土防禦型部隊。因為中原王朝此時已無需再對外擴張。
而且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用核心貨幣等成本更低的方式來拉攏安撫邊緣地區顯然更加劃算。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在用文明中心地區的財富補貼邊緣地區。
這種文明中心地區主動向邊緣地區輸血的治理邏輯,在西方帝國體係中難以想象。因為在西方帝國體係中,邊緣地區是供中心地區掠奪的。生活在邊緣地區的蠻族不具備帝國公民的資格,生來就是為了給生活在中心地區的文明人輸血。
西方帝國體係是高度依賴對外擴張和對邊緣地區進行掠奪的體係,其統治觀念是 “馬上得天下,更要馬上治天下”。因為帝國要持續對邊緣地區進行掠奪,就需要一直維持一套進攻性的軍事體係。
而作為世界霸權的帝國,更是要始終在軍事上對邊緣地帶的國家保持規模和技術上的優勢,這樣帝國才能在遭遇危機時隨時動用武力,維持邊緣地區的穩定,以維護中心地區的繁榮和穩定。
由於文化上的截然不同,兩個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處於對立狀態。華夏在經曆落後之後,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先進之處得以重新複興。
但西方文明的價值觀從未改變。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一度陷入 “曆史終結論” 的自滿情緒中,忽視了自身製度和文化的內在矛盾。
華夏文明一直在螺旋上升,而西方文明是個封閉的圓。西方文明經濟危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每次都通過吸取外部的血來解決問題。
西方已經錯過了自我革命的最佳時機,所以西方社會變得越來越癲狂,結果陷入惡性循環,玩著玩著都快把自己玩沒了。
此時,夏先衍有些明白了為何在關鍵時候國家會拉阿美麗卡一把,既可以惡心腳盆雞,又可以讓世界不會就此出現大的動亂。
從曆史上看,阿美麗卡這個國家的誕生是在軍事上對邊緣地帶的國家保持規模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帝國擴張體係下最直接、最純粹的產物。從曆史和文化上相比帶英,阿美麗卡的帝國主義傾向一直更為純粹,因為阿美麗卡本身就是帶英在搞帝國主義時分裂出去的產物。
在搞帝國主義之前,帶英還有過很長一段處於邊緣地區的曆史。在 1000 多年的時間裏,不列顛人先後遭受過羅馬人、諾曼人以及日耳曼人的征服,也學會了如何夾著尾巴做一個蠻族的邊緣政權。
在成為帝國之後,這些慘痛的曆史回憶轉變而成的政治經驗並非毫無用處。帶英帝國的統治者至少能夠理解弱勢一方的心理,知道如何不將失敗者逼入絕境,否則可能會因此付出更大的代價,明白何時跟對手達成妥協,而不是將所有好處都吃幹抹淨,不留任何餘地。
而阿美麗卡則完全沒有這方麵的曆史經驗。從北美 13 殖民地開始,白人殖民者一路靠著擴張和掠奪印第安人發展起來,而且幾乎沒有遇到過重大阻礙。
阿美麗卡在陸地擴張階段正好遇到歐洲列強內鬥最激烈的曆史時期,主要的歐洲強國很少願意在北美投入過多精力。拿破侖帝國為了與帶英爭奪霸權,幾乎將路易斯安那白送給了阿美麗卡。
帶英將殖民的重心轉移到了富裕又容易統治的印度次大陸,又忙於遏製幾個傳統的歐陸強國。重視美洲的老牌帝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則一直在走下坡路。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讓阿美麗卡在陸權擴張階段進展得異常順利。
但是這種過於順風的局麵也讓阿美麗卡失去了鍛煉自身政治經驗的機會。在國內,當利益集團出現矛盾的時候,就向西擴張一波,將印第安人的土地變成自己的,國內矛盾便緩解了。
再出現矛盾就再擴張一波。在國際上,阿美麗卡在踏出美洲、放棄門羅主義之前,很少介入國際事務,缺少與同體量國家打交道、搞妥協的經驗。
在踏出美洲後不久,阿美麗卡又突然發現自己的實力早已傲視群雄,根本沒有同體量的對手可言。一個勉強可以當做對手的蘇聯又輕易被文化入侵,然後被忽悠得解體了,阿美麗卡不戰而勝。
可以說,如果把阿美麗卡的整個曆史改編成小說,如今最極致的網絡爽文也要黯然失色。而生活在阿美麗卡的人,又如何不相信自己是真有天命加持,是被上帝所選中的國度呢?
但是爽文的主角往往缺少政治頭腦,因為他的成長經曆中就不需要動用頭腦。更加危險的是,阿美麗卡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現代金融工具,將全世界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成為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帝國。
有相當多的人對世界秩序的忠誠超過了對所在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些人遍布政治、商業、文化等領域,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買辦體係,協助帝國掠奪邊緣地區。他們自稱是國際公民,看待問題用的是火星視角。他們的最高理想就是進入帝國的中心地區,脫離野蠻人的身份,成為文明人的一員。
支撐這一全球買辦體係的經濟基礎是以美元為中心的高度金融化的經濟體係。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有多種金融工具能夠輕鬆將各種資產證券化,並且在全球進行即時交易,極大地方便了財富的跨國流動。帝國的中心地區和邊緣地區也被這樣一套金融體係聯係在了一起。中心地區對邊緣地區的掠奪更多是以金融戰的形式進行。
這種現代金融掠奪體係非常高效,但它積累風險的速度也比工業時代快很多。本質上這是由於資本對增值的渴望是沒有上限的。掠奪體係的效率越高,手段越巧妙,他們的胃口就越大。
在金融危機中,阿美麗卡金融業產品的創新速度,產品設計之複雜,從基礎產品到各個級別的衍生品,層次豐富,環環相扣,令人眼花繚亂,而且每一個層級都可以加杠杆,成倍地放大風險。最終,當一切走向失控,阿美麗卡又利用金融地位讓全世界為其製造的風險買單。
然而,一切皆有代價。這樣一套複雜精密的掠奪機器所需要的維護成本也是極其高昂的。當阿美麗卡創造出的金融黑洞越來越大,全世界需要消化的風險也隨之增大,阿美麗卡對全球的壓製能力也需要同步增強。
這種壓製力不僅僅針對阿美麗卡的敵人,甚至還包括阿美麗卡的盟友。因為所謂的阿美麗卡盟友僅僅是離中心地區更近一些而已,他們實際上也是帝國掠奪的對象。甚至由於離帝國的中心更近,經濟聯係更深、買辦體係更加發達,在危機時刻,這些所謂的盟友是要被帝國當做應急食品的。
更進一步講,帝國之所以需要一個敵人,並且要絕不妥協、不留餘地地打壓這個敵人,其根本目的是借此向遍布全世界的帝國買辦展示自己仍然對世界有著充分的壓製力。一旦阿美麗卡表現出頹勢,它打造的那套全球買辦體係就有崩塌的危險,這才是對帝國最致命的威脅。
當年帶英帝國的敵人是切切實實存在的,的確能夠對其霸權產生威脅的國家。帶英為了維護自身霸權,既可以跟他們對抗,又可以跟他們進行妥協,即所謂的 “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但是如今阿美麗卡的敵人是一個概念,是展示美利堅仍然天命所歸的一個象征物,就像上帝與撒旦之間的對立一樣,對於概念上的敵人是永遠無法妥協的。
實際上,本來沒有國家願意做阿美麗卡的敵人。許多國家都曾經努力地融入過西方,希望成為文明世界的一員。但是文明的中心地區容量是有限的,所有人都進入了中心地區,誰來做邊緣地區供文明世界掠奪呢?所以經濟政治中心都在歐洲的大鵝必須是它的敵人。
阿美麗卡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大鵝加入北約,因為大鵝與歐洲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互補。讓大鵝融入進去,歐洲就不是阿美麗卡說了算了。阿美麗卡就真正成了孤懸海外的一個國家了,所以大鵝成為了它的敵人。
快速崛起的華夏,又讓阿美麗卡失去了在東亞與東南亞的絕對話語權,所以華夏也成為了它的敵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所以華夏與大鵝走到了一起。但華夏與大鵝領土挨著,都是大國,也就沒有永遠的朋友。所以看著阿美麗卡自己快把自己玩死了,華夏又不得不拉它一把。
這個世界上,最不希望阿美麗卡快速垮掉的是華夏。華夏需要一個半死不活的阿美麗卡,因為華夏的目的不是為了接替阿美麗卡的霸權地位。
瞬間垮掉的帝國,會因為沒有接替者而讓世界格局陷入極大的不確定性。華夏自己不想做,更不想其他國家來做。華夏也誌不在此。五千年的曆史經曆,讓華夏明白了,舉目無敵的時候,也是衰落的開始。不信你看,科技發展最迅速的時候,就是阿美麗卡與蘇聯冷戰的時候。蘇聯的突然垮掉,讓阿美麗卡失去了對手,也失去了自我革命的能力。
因為對於華夏來說,阿美麗卡最好的結局絕不是迅速垮掉,而是像帶英那樣逐漸放下霸權,再發揮一下自身的餘熱,然後在新的世界領袖出現時,因內外矛盾而陷入分裂。華夏無疑會成為世界領袖,但不追求霸權也不奉行帝國主義。
華夏還有一個深遠的戰略,那就是開發西疆。為什麽要開發西疆呢?這裏隻提及一點,亞歐大陸的正中心位置就在新疆北部。
地球是圓的,中心和邊緣的區分也是相對的,沒有人規定華夏所站立的地方不能成為中心。華夏本來就是中心,隻是在近現代落後了,現在要重新回到原本屬於它的位置。
即便沒有靈源的誕生,以華夏現在的發展速度,2049年,華夏百年誕辰的時候必將是想這一目標。
靈源的誕生,也是華夏文明的新生,那些消散在曆史之中的文化典籍或許可以重現人間。
地星太小,容不下華夏人的夢想,華夏人的夢想是夢想是星辰大海,征途是萬裏蒼穹。
華夏文化啟蒙了西方,然而西方人卻發起了對華夏進行滅史、滅文的洗腦戰爭。
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華夏屬於自立型文明,而西方屬於寄生型文明。
華夏曆來為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崇尚自食其力,如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西方主流則是狩獵遊牧文明,推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對西方人而言,海盜並非罪過,而是浪漫與傳奇。
狩獵遊牧文明屬於寄生型文明,不搶奪便無法度過危機,這是他們的生存法則,進而演變成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邏輯。
歐美既未產生過 “經世濟民” 的思想,更無 “天下為公” 的理念,無論是打仗還是征稅,皆為一己私利。
從 “帝國” 這一概念即可看出西方文明的性質。在西方文化語境中,“帝國” 一詞深受羅馬帝國的影響。自中世紀晚期以來,歐洲人常將類似羅馬帝國那般疆域遼闊的大國稱為帝國。
早期來到華夏的西方傳教士習慣性地將當時的中原王朝也稱作帝國。但實際上,領土麵積大小和人口多寡並非區分一個國家是否為帝國的關鍵。
在西方曆史語境中,帝國實際上是指通過陸地或海上擴張,建立起中心與邊緣的區分,並通過掠奪邊緣地區來彌補中心地區的統治模式。
華夏古代的中原王朝雖也有中心與邊緣的區別,但中原王朝並非依靠掠奪邊緣地區生存。相反,為了邊疆穩定,中原王朝還經常用中心地區征收的財富補貼邊緣地區。
可以說,從中心與邊緣的關係來看,華夏古代王朝與西方帝國的統治邏輯截然相反。因此,用西方語境下的 “帝國” 一詞來描述古代中原王朝是極大的誤解。
在古代華夏,中原指的是東亞大陸土地最肥沃、生產力水平最高的核心耕種區,也是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邊緣地區的政權則被稱為 “夷狄”。
對於夷狄來說,其最高理想便是入主中原,爭奪這片大陸上的生產力中心。當一個政權成功占據中心地區後,其治理邏輯便會從進攻轉向防守。
正如孔子在《春秋》中所說:“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這裏華夏與夷狄之間的轉換,不僅指文化習俗,還包括政權的統治和治理模式。
當一個政權占據了最為富庶的中原之地後,其治理國家的思路便從打天下變成了守天下。因此,中原王朝在建立之初,往往要對內部管理體係做出重大調整。
這便是儒生陸賈對漢高祖劉邦所說的 “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守天下”。這種重大調整的主要內容通常包含削弱軍事體係,將原本的進攻型軍隊轉變為一支國土防禦型部隊。因為中原王朝此時已無需再對外擴張。
而且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用核心貨幣等成本更低的方式來拉攏安撫邊緣地區顯然更加劃算。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在用文明中心地區的財富補貼邊緣地區。
這種文明中心地區主動向邊緣地區輸血的治理邏輯,在西方帝國體係中難以想象。因為在西方帝國體係中,邊緣地區是供中心地區掠奪的。生活在邊緣地區的蠻族不具備帝國公民的資格,生來就是為了給生活在中心地區的文明人輸血。
西方帝國體係是高度依賴對外擴張和對邊緣地區進行掠奪的體係,其統治觀念是 “馬上得天下,更要馬上治天下”。因為帝國要持續對邊緣地區進行掠奪,就需要一直維持一套進攻性的軍事體係。
而作為世界霸權的帝國,更是要始終在軍事上對邊緣地帶的國家保持規模和技術上的優勢,這樣帝國才能在遭遇危機時隨時動用武力,維持邊緣地區的穩定,以維護中心地區的繁榮和穩定。
由於文化上的截然不同,兩個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處於對立狀態。華夏在經曆落後之後,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先進之處得以重新複興。
但西方文明的價值觀從未改變。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一度陷入 “曆史終結論” 的自滿情緒中,忽視了自身製度和文化的內在矛盾。
華夏文明一直在螺旋上升,而西方文明是個封閉的圓。西方文明經濟危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每次都通過吸取外部的血來解決問題。
西方已經錯過了自我革命的最佳時機,所以西方社會變得越來越癲狂,結果陷入惡性循環,玩著玩著都快把自己玩沒了。
此時,夏先衍有些明白了為何在關鍵時候國家會拉阿美麗卡一把,既可以惡心腳盆雞,又可以讓世界不會就此出現大的動亂。
從曆史上看,阿美麗卡這個國家的誕生是在軍事上對邊緣地帶的國家保持規模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帝國擴張體係下最直接、最純粹的產物。從曆史和文化上相比帶英,阿美麗卡的帝國主義傾向一直更為純粹,因為阿美麗卡本身就是帶英在搞帝國主義時分裂出去的產物。
在搞帝國主義之前,帶英還有過很長一段處於邊緣地區的曆史。在 1000 多年的時間裏,不列顛人先後遭受過羅馬人、諾曼人以及日耳曼人的征服,也學會了如何夾著尾巴做一個蠻族的邊緣政權。
在成為帝國之後,這些慘痛的曆史回憶轉變而成的政治經驗並非毫無用處。帶英帝國的統治者至少能夠理解弱勢一方的心理,知道如何不將失敗者逼入絕境,否則可能會因此付出更大的代價,明白何時跟對手達成妥協,而不是將所有好處都吃幹抹淨,不留任何餘地。
而阿美麗卡則完全沒有這方麵的曆史經驗。從北美 13 殖民地開始,白人殖民者一路靠著擴張和掠奪印第安人發展起來,而且幾乎沒有遇到過重大阻礙。
阿美麗卡在陸地擴張階段正好遇到歐洲列強內鬥最激烈的曆史時期,主要的歐洲強國很少願意在北美投入過多精力。拿破侖帝國為了與帶英爭奪霸權,幾乎將路易斯安那白送給了阿美麗卡。
帶英將殖民的重心轉移到了富裕又容易統治的印度次大陸,又忙於遏製幾個傳統的歐陸強國。重視美洲的老牌帝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則一直在走下坡路。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讓阿美麗卡在陸權擴張階段進展得異常順利。
但是這種過於順風的局麵也讓阿美麗卡失去了鍛煉自身政治經驗的機會。在國內,當利益集團出現矛盾的時候,就向西擴張一波,將印第安人的土地變成自己的,國內矛盾便緩解了。
再出現矛盾就再擴張一波。在國際上,阿美麗卡在踏出美洲、放棄門羅主義之前,很少介入國際事務,缺少與同體量國家打交道、搞妥協的經驗。
在踏出美洲後不久,阿美麗卡又突然發現自己的實力早已傲視群雄,根本沒有同體量的對手可言。一個勉強可以當做對手的蘇聯又輕易被文化入侵,然後被忽悠得解體了,阿美麗卡不戰而勝。
可以說,如果把阿美麗卡的整個曆史改編成小說,如今最極致的網絡爽文也要黯然失色。而生活在阿美麗卡的人,又如何不相信自己是真有天命加持,是被上帝所選中的國度呢?
但是爽文的主角往往缺少政治頭腦,因為他的成長經曆中就不需要動用頭腦。更加危險的是,阿美麗卡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現代金融工具,將全世界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成為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帝國。
有相當多的人對世界秩序的忠誠超過了對所在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些人遍布政治、商業、文化等領域,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買辦體係,協助帝國掠奪邊緣地區。他們自稱是國際公民,看待問題用的是火星視角。他們的最高理想就是進入帝國的中心地區,脫離野蠻人的身份,成為文明人的一員。
支撐這一全球買辦體係的經濟基礎是以美元為中心的高度金融化的經濟體係。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有多種金融工具能夠輕鬆將各種資產證券化,並且在全球進行即時交易,極大地方便了財富的跨國流動。帝國的中心地區和邊緣地區也被這樣一套金融體係聯係在了一起。中心地區對邊緣地區的掠奪更多是以金融戰的形式進行。
這種現代金融掠奪體係非常高效,但它積累風險的速度也比工業時代快很多。本質上這是由於資本對增值的渴望是沒有上限的。掠奪體係的效率越高,手段越巧妙,他們的胃口就越大。
在金融危機中,阿美麗卡金融業產品的創新速度,產品設計之複雜,從基礎產品到各個級別的衍生品,層次豐富,環環相扣,令人眼花繚亂,而且每一個層級都可以加杠杆,成倍地放大風險。最終,當一切走向失控,阿美麗卡又利用金融地位讓全世界為其製造的風險買單。
然而,一切皆有代價。這樣一套複雜精密的掠奪機器所需要的維護成本也是極其高昂的。當阿美麗卡創造出的金融黑洞越來越大,全世界需要消化的風險也隨之增大,阿美麗卡對全球的壓製能力也需要同步增強。
這種壓製力不僅僅針對阿美麗卡的敵人,甚至還包括阿美麗卡的盟友。因為所謂的阿美麗卡盟友僅僅是離中心地區更近一些而已,他們實際上也是帝國掠奪的對象。甚至由於離帝國的中心更近,經濟聯係更深、買辦體係更加發達,在危機時刻,這些所謂的盟友是要被帝國當做應急食品的。
更進一步講,帝國之所以需要一個敵人,並且要絕不妥協、不留餘地地打壓這個敵人,其根本目的是借此向遍布全世界的帝國買辦展示自己仍然對世界有著充分的壓製力。一旦阿美麗卡表現出頹勢,它打造的那套全球買辦體係就有崩塌的危險,這才是對帝國最致命的威脅。
當年帶英帝國的敵人是切切實實存在的,的確能夠對其霸權產生威脅的國家。帶英為了維護自身霸權,既可以跟他們對抗,又可以跟他們進行妥協,即所謂的 “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但是如今阿美麗卡的敵人是一個概念,是展示美利堅仍然天命所歸的一個象征物,就像上帝與撒旦之間的對立一樣,對於概念上的敵人是永遠無法妥協的。
實際上,本來沒有國家願意做阿美麗卡的敵人。許多國家都曾經努力地融入過西方,希望成為文明世界的一員。但是文明的中心地區容量是有限的,所有人都進入了中心地區,誰來做邊緣地區供文明世界掠奪呢?所以經濟政治中心都在歐洲的大鵝必須是它的敵人。
阿美麗卡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大鵝加入北約,因為大鵝與歐洲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互補。讓大鵝融入進去,歐洲就不是阿美麗卡說了算了。阿美麗卡就真正成了孤懸海外的一個國家了,所以大鵝成為了它的敵人。
快速崛起的華夏,又讓阿美麗卡失去了在東亞與東南亞的絕對話語權,所以華夏也成為了它的敵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所以華夏與大鵝走到了一起。但華夏與大鵝領土挨著,都是大國,也就沒有永遠的朋友。所以看著阿美麗卡自己快把自己玩死了,華夏又不得不拉它一把。
這個世界上,最不希望阿美麗卡快速垮掉的是華夏。華夏需要一個半死不活的阿美麗卡,因為華夏的目的不是為了接替阿美麗卡的霸權地位。
瞬間垮掉的帝國,會因為沒有接替者而讓世界格局陷入極大的不確定性。華夏自己不想做,更不想其他國家來做。華夏也誌不在此。五千年的曆史經曆,讓華夏明白了,舉目無敵的時候,也是衰落的開始。不信你看,科技發展最迅速的時候,就是阿美麗卡與蘇聯冷戰的時候。蘇聯的突然垮掉,讓阿美麗卡失去了對手,也失去了自我革命的能力。
因為對於華夏來說,阿美麗卡最好的結局絕不是迅速垮掉,而是像帶英那樣逐漸放下霸權,再發揮一下自身的餘熱,然後在新的世界領袖出現時,因內外矛盾而陷入分裂。華夏無疑會成為世界領袖,但不追求霸權也不奉行帝國主義。
華夏還有一個深遠的戰略,那就是開發西疆。為什麽要開發西疆呢?這裏隻提及一點,亞歐大陸的正中心位置就在新疆北部。
地球是圓的,中心和邊緣的區分也是相對的,沒有人規定華夏所站立的地方不能成為中心。華夏本來就是中心,隻是在近現代落後了,現在要重新回到原本屬於它的位置。
即便沒有靈源的誕生,以華夏現在的發展速度,2049年,華夏百年誕辰的時候必將是想這一目標。
靈源的誕生,也是華夏文明的新生,那些消散在曆史之中的文化典籍或許可以重現人間。
地星太小,容不下華夏人的夢想,華夏人的夢想是夢想是星辰大海,征途是萬裏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