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路上就在幾個主要的道觀稍作停留,然後就直接登頂了。


    上清宮坐落在青城山高處,在青山綠樹的環抱中,有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勢。宮觀的山門是一座石砌的券洞式門洞,上有門樓,擴建後更顯雄偉壯觀,門上高懸的 “上清宮” 三字。


    踏入宮內,由照壁、三官殿、玉皇樓、文武殿及南、北樓等組成的建築群沿中軸線對稱分布,布局嚴謹,體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秩序之美。


    宮內的大殿高大雄偉,供奉著太上老君等神像,在嫋嫋青煙和柔和的光線映照下,更顯神聖莊嚴。


    夏先衍隻進了主殿參拜了太上老君,果然進入大殿後就看到太上老君的神像靈性十足,麵目與洛京下清宮的老君神像變得一模一樣。確定了這一變化後,他深施一禮然後退出了大殿。


    看到這樣的上清宮,讓夏先衍不禁想起了洛京邙山翠雲峰的上清宮來,戰火摧毀了曾經也是如此輝煌的宮殿,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如今隻能從曆史的隻言片語之中窺探它往日的往日的輝煌,不在現在在靈源之中還能見到它曾經的影子,他有些感慨:“多希望有一天,這些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建築能夠重現人間。”


    驅散了心中不切實際的想法,他繼續往山頂走來到老君閣下。老君閣,作為上清宮的標誌性建築,屹立於青城山第一峰之巔,有一種高聳入雲、俯瞰天下的磅礴氣勢。它高 33 米,下方上圓,呈八角形,閣身雕梁畫棟,簷牙高挑,宛如一座精美的寶塔。建築式樣象征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


    閣內供奉著一尊 “太上老君騎青牛” 巨型銅像,不僅是太上老君的神像變化了,就連座下的青牛的形象也都統一了,栩栩如生,仿佛老君騎著青牛真的降臨人間。


    夏先衍登上老君閣俯視群山,近百裏的秀麗風光盡收眼底,他不禁感歎:果然是,“青城之幽,源於山色。”


    眼前展開的是一幅無與倫比的絕美畫卷。群山連綿,層巒疊嶂,宛如綠色的波浪,一波接一波地延伸至天際,每一座山峰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形態各異,又和諧共生。在陽光的照耀下,山體的綠色層次分明,從深邃的墨綠到淺淡的嫩綠,仿佛是大自然最細膩的調色盤。


    山間雲霧繚繞,時而輕紗般拂過山峰,時而聚集成團,如同仙境中的雲霧,為青城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與靈動。陽光透過雲層的縫隙,灑在山峰之上,形成斑駁陸離的光影效果,更顯得山勢的雄渾與壯美。


    青城山在濃鬱的靈氣滋養下,呈現出一種宛如高懸人間仙境般的美妙意境。


    此刻,站在老君閣上,仿佛置身於天地之間,耳邊是風穿過山林的低語,如同一首無聲的詩,一幅流動的畫。


    這座道教名山真的因為靈源活了過來,其中所供奉的道教神像上的靈韻在不斷壯大,或許有一天他們真的可以人前顯聖,降臨人間。


    《人文經》諸子百家卷在道家的領銜下開啟。道教歸為,諸子百家——道家的一個分支。


    調查完青城山已經不早了,所以夏先衍一行人在青城山找了一處僻靜之地待到太陽落山,這才依依不舍的下山。


    這裏確實是修行的好去處,群山之間寧清空靈,很容易讓人靜下心來,進入冥想狀態。


    晚上回到住處,夏先衍問風少君:“少君, 不累。”


    “不累啊!”


    “真的?”


    “夏哥哥,是真的,你忙就行,我有問題會找其他大哥哥大姐姐。”


    “那就好,別不好意思。”


    經過一整天的接觸,夏先衍就有些好奇,看這小孩就是自己一個玩你也不會覺得他挺孤單的,風少君自己自娛自樂就挺開心的。


    不得不說這孩子心態太好了,怪不得她父母能放心他一個人在家,看樣子上幼兒園隻是為了小孩以後方便上小學。


    至於未來孩子怎樣學習,曆忱雨從風少君母親那裏了解到,她會根據孩子自己的意願來選擇上學的方式。


    在風少君身上有種截然不同的氣質,一種是他這個年齡本該有的天真爛漫的性格,另一種則是少年老成。


    很難想象,六歲的孩子是如何擁有成熟的心智,卻又保持著他這個年齡段該有的性情。就仿佛是天生就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夏先衍也並未深入探究。


    晚上一行人回到了都江堰市準備第二天的行程,接下來就是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原名興古遺址,後以三星堆首先發現大麵積文化層並多次正式發掘而命名 ,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的蜀文化遺址。


    三星堆遺址總麵積約12平方千米,年代距今4800—2800年左右。三星堆遺址以夏商時期三星堆古城為主體,依托鴨子河,橫跨馬牧河,形成經東、西、南三麵城牆及北例鴨子河的防徹體係,古城麵積約370公頃,可分作祭祀區、居住區、作坊區,墓葬區,並有三星堆,月亮灣等重要夯土建築遺跡,體現出高度繁榮、布局嚴整的古代都邑氣象,在華夏已發現的同時期古城遺址中,規模名列前茅,是華夏西南地區一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古文化遺址。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三星堆遺址被稱為 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華夏文明的母體 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遺址發現於1929年,被認為是神秘的古蜀時代的重要都城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星堆遺址所出數量巨大的陶、石、玉、銅、金、象牙和海貝等,具有極其鮮明的地方特征,是華夏文明多樣性的典型例證。


    1986年,三星堆遺址發現一及二號祭祀坑時,出土了青銅神像、青銅人像、青銅神樹、金麵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貴文物千餘件,多數文物前所未見,轟動世界。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啟了對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田野考古工作,相繼發現6座新的“祭祀坑”,根據發現順序依次編號三號坑至八號坑。


    在這批古蜀秘寶中 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 有寬1.38米的青銅麵具 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 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 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 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 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整個三星堆遺址內,有新老兩座博物館,大部分的文物都在新館展覽,所以夏先衍就先來到三星博物館新館。


    那開闊的園區道路便引導著遊客緩緩前行,仿佛是一條穿越時空的通道。道路兩旁的綠化和景觀布置獨具匠心,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又充滿期待的情緒。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選址於原館北側中門區域。整個新館外立麵采用玻璃幕牆和青銅遮陽板,堆體部分采用天然花崗石,兩者虛實對比,形成了三星堆標誌性的“古蜀之眼”。


    一行人來到館前,建築的半弧形斜坡外觀顯得獨特而現代,又不失與古老文明的呼應。


    新館中庭的巨型螺旋坡道則連接各層建築,寓意對曆史的探索和對未來的探知。


    踏入三星堆博物館,一種神秘而莊重的氛圍撲麵而來。走進綜合館,燈光昏黃而柔和,就像古老時光的餘暉灑落在這些珍貴的文物上。


    風少君顯然是第一次來這座博物館,路過的每一件文物他都跑過去看一眼,然後又重新回到隊伍。


    夏先衍見狀,“要不要跟著風禾姐姐去好好看看這些文物。”


    “不用,我都記在腦袋裏了。”


    “嘿,你這過目不忘能力算是有用武之地了。”


    夏先衍還是在幾處重要館藏的地方停下了腳步,好讓風少君繞看清全貌。


    戴金麵罩青銅人頭像:金麵罩用金皮捶拓而成,製作精致,給人以權威與神聖之感,反映了古蜀文明濃鬱的地域特色。那造型奇異的青銅麵具,巨大的眼睛仿佛能看穿千年的曆史,凝視著它,仿佛能感受到古蜀先民那獨特的精神世界。


    青銅大立人像:人像高 1.8 米、通高 2.62 米,重約 180 公斤,是現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被譽為 “世界銅像之王”。青銅大立人像站在那裏,莊嚴肅穆,它高大的身形和獨特的服飾、手勢,讓人不禁猜測著它在古蜀祭祀儀式中的角色。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其中修複完整的一號神樹通高 3.96 米,是全世界已發現的最大的單件青銅文物。青銅神樹猶如一棵參天大樹,在展廳中鶴立雞群。它的底座是鏤空的山嶽形狀,那山嶽的紋理細膩逼真,上麵還鑄飾著象征太陽的 “☉” 紋與雲氣紋,仿佛這神樹紮根於神秘的山嶽之中,汲取著天地間的靈氣,又像是連接著人間與天界的神聖根基。


    樹幹筆直而挺拔,一節節套接拚合而成,這種精湛的工藝即使在今天看來也難以想象。樹幹上分出三層樹枝,每一層樹枝都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一般,自然地伸展著。樹枝上有著花果的造型,那些花果或向上翹起,充滿生機與活力,或向下垂落,好似飽含著沉甸甸的曆史韻味。


    最令人稱奇的是樹枝上的九隻太陽神鳥,它們的形態栩栩如生,每一隻都像是即將展翅高飛,向著太陽翱翔而去。那靈動的身姿仿佛凝固了古蜀人對太陽的崇敬與向往,仿佛在訴說著古蜀人眼中太陽的神聖與偉大。而在神樹的下部,有一條龍盤旋著,龍身蜿蜒曲折,鱗甲分明,它那威嚴的姿態好似在守護著這株神樹,又像是借助神樹的力量通往神秘的天際。


    金杖,是已出土的華夏同時期金器中體量最大的一件,係用金條捶打成金皮後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時木杖已炭化,僅存金皮。


    這些文物呈現了古蜀人的信仰體係和宇宙觀念,表現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創造力。


    博物館內,巨幅展示月亮灣城牆剖麵揭層,彰顯三星堆王都氣象。重組大型陶器、青銅人頭像陣列、青銅神樹等大型場景,講述三星堆曆史脈絡。


    從新館出來夏先衍一隊人又去了老館,因為裏麵文物不多,夏先衍隻是在下方用神識探查了一番沒有進去。


    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也處在靈源的覆蓋之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整個三星堆遺址的挖掘工作已經隨著靈源的誕生停止了。


    這是夏先衍見到的還在持續擴張的靈源之地,這些考古學家也反應了過來,靈源擴張到那裏,就把那裏圈起來,期待以後繼續開展工作。


    夏先衍有種期待,挖掘出來被修複文物的場景,誰家文物出土見不到歲月磨損的痕跡啊!別說千年,就連幾百年的隻要是文物都會留下歲月的痕跡。


    你看看博物館中的文物哪一件不是經過非常細致的清理與修複後才呈現出現在的樣貌,就這樣一眼看上去就知道這東西曆史悠久。如果不是靈源的出現,一件文物出土的時候非常嶄新,誰信啊!


    夏先衍帶著隊伍離開廣漢市後,直奔他們在川蜀的最後要調查的靈源之地,閬中古城靈源之地。


    閬(làng)中位於川蜀省東北部,嘉陵江中上遊,素有“閬苑仙境”“巴蜀要衝”之美譽。


    閬中在戰國中期曾為巴國國都,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始置閬中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縣史,曆代為郡、州、府、道治所,清初曾在此設省會20年。


    閬中古城山圍四麵、水繞三方,在畫聖吳道子《三百裏嘉陵江山圖》中被稱為“嘉陵第一江山”。境內有嘉陵江、東河、西河、構溪河、白溪濠等“一江四河”


    閬中古城景區總麵積4.59平方千米,古城核心區域2平方千米,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觀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貢院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邵家灣墓群、文筆塔、石室觀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舊址、華光樓、閬中文廟等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裏的建築非常有講究,是棋盤式的格局,古城選址也很有意義,山環水繞,可謂風水俱佳,在城內以中天樓為核心,十字大街為主幹,然後依次展開,星羅棋布的分布各種建築在其中,比較巧妙的是古城的街道大多都和遠山相對應,閬中古城保存的十分完整,其中有上千座明清時期留存下來的建築,蔚為壯觀。


    一行人在濱江路下車後,看著腳下的這座古城。抬眼望去,四周青山環繞,像是忠誠的衛士,默默守護著這座古老的城池。


    古城東南的錦屏山,樹木鬱鬱蔥蔥,猶如一道翠綠的屏風,為古城增添了幾分秀色。山影倒映在嘉陵江中,波光粼粼的江水與青山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


    嘉陵江如一條碧綠的絲帶,從古城的西北側環繞流淌至東南,將古城緊緊環抱其中。江水清澈,波光粼粼,為古城帶來了靈動之美。江上時常有遊船駛過,留下一道道漣漪,與江邊的山巒、古城建築共同構成了如詩如畫的山水畫卷。


    連接古城與對岸的浮橋橫臥江麵,行人在橋上悠然走過,江麵上的遊船來來往往,留下一道道漣漪。


    漫步在古城的街巷中,腳下是曆經歲月打磨的青石板路,每一塊石板都似乎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街道兩旁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木質的門窗、斑駁的牆壁,無不透露著曆史的滄桑。


    三麵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閬中古城獨特的山、水、城,好一個天人合一的格局。


    這是一座跨江而生的靈源之地,流淌的嘉陵江水帶著靈源誕生的靈氣滋養著兩岸的城市。最後一行人重新回到了嘉陵江畔。


    夕陽漸漸西沉,天邊像是被點燃了一般,橙紅色、紫紅色的雲霞肆意地蔓延開來。這絢爛的天色毫無保留地倒映在嘉陵江那平靜的江麵上,江水仿佛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彩色綢緞。橙紅與紫紅在江水中交融、暈染,隨著江水的微微波動,色彩也隨之蕩漾,像是一幅流動的畫卷。


    古城的輪廓在這黃昏的光線下顯得更加古樸而厚重。江邊的建築,黑瓦白牆,被夕陽鑲上了一層金邊,它們的影子也投射在江水中,與天色的倒影交織在一起。那翹起的飛簷、雕花的門窗,在江水中呈現出一種朦朧的美,仿佛是古老的記憶在水麵上浮現。


    遠處的山巒,在黃昏中隻剩下黛青色的剪影,它們靜靜地守護著古城和江水。


    江風輕輕拂過,帶著一絲江水的清涼和黃昏的暖意。夏先衍看著眼前的美景不禁感歎到閬中古城果然不負閬苑仙境的美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