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問道青城山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翻開曆史的畫卷,都江堰修建以後,曆經多個朝代的更替,但每個朝代都對它進行了維護和發展。這使得都江堰成為了一個千年不倒的奇跡,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漢代:漢文帝後元時期,西漢蜀守文翁開湔江口,即蒲陽河,擴大了灌區。東漢時期,穿望川原以灌廣都田,都江堰灌溉渠網初步形成,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設堰官,“征丁千二百人主護”,對都江堰進行經常性管理維護,馬超為第一任堰官。
唐代:工程不斷興建,如開元二十三年在今雙流、溫江開渠“通漕西山竹木”,天寶年間成都北郊重開萬歲池“築堤積水溉田”等,改善了蓉城北部淺丘地區的灌溉、城市供排水及通航條件。
宋代:歲修成為定製,訂立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歲修的製度,“穿淘”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準。明代以後,使用臥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誌。
元代:時任四川肅政廉訪使的吉當普以鐵治堰,用鐵石澆築大鐵龜作為魚嘴,將堰體由竹籠結構改為鐵石結構。
清代:乾隆六年,岷江右岸引水的沙溝堰、黑石堰並入都江堰管理,分為內江和外江2個灌區;光緒三年,時任四川總督的丁寶楨改籠石攔水為條石攔水,用鐵鏈聯結條石,再以桐油調和石灰嵌入石縫,石砌河岸和魚嘴一直沿用至今,被稱為“丁公魚嘴”。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末,都江堰幹支渠進水口相繼建閘,人民渠、東風幹渠及牧馬山幹渠先後開工興建,渠首工程完成了由臨時性工程結構向永久性工程結構的過渡。1974年,在都江魚嘴以右、岷江幹流上修建外江閘。
21世紀以來,隨著工程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以及上遊水利工程不斷增加,都江堰的內江總幹渠基本形成了10年進行一次斷流大修的工作規律。2006年後,上遊的紫坪鋪水庫及成都市應急水源工程等陸續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3個流域,引蓄結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體係。
在都江堰靈源之地夏先衍被一股無形的力量引領,讓他對水脈的理解和感悟發生了質的變化,對水脈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他的神識能夠與水脈之間,建立了一座無形的橋梁,可以去感知溝通水脈。
水是生命之源,華夏水脈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那些蜿蜒流淌的河流,不僅僅是自然的傑作,更是曆史與文化的載體,它們見證了無數朝代的興衰更迭,也滋養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華夏大地的水脈,貫穿於曆史與山河之間,孕育出璀璨的華夏文明。
現如今由華夏文明孕育而生的靈源開始反哺水脈,使得華夏大地的水脈似乎擁有了靈性。他在都江堰南橋上神識探入到下方河流的時候,河流之中似乎有所回應。
這一刻,他驚訝地發現,河流似乎有了自己的意識,它以一種難以言喻的方式回應著他的神識。那回應中帶著喜悅,仿佛是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又像是終於找到了能夠理解它存在的知音。
夏先衍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他繼續嚐試著與這股神秘的力量溝通。然而,這股力量雖然能夠感知到他的存在,卻似乎無法用更複雜的方式與他交流。
它隻能以簡單的情緒作為回應,每一種情緒都會激起不同的浪花。那不僅僅是自然的波動,更像是河流在試圖用這種方式向他表達某種情緒。
《人文經》無聲的記錄著這一切,有些是夏先衍能夠看到的,有些則是以他現在能力看不到的,有冊有典,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華夏曆史文化存在一個獨特的時空體係。這個體係中時間被空間化,空間被時間化,從而結構成一個時空一體化的時空觀體係。
天地有上下之形,陰陽有生成之理,日月有運行之度,星辰有次舍之常。
《人文經》為人,《鬥極心經》的載體應該是《天文經》,《天文經》為天,天地人三才,接下來應該還缺少一部《地文經》。
或許關於《地文經》華夏守護之靈已經在夏先衍不知不覺下籌備了。就像他突然心血來潮聽見水脈在呼喚。
在這個體係中,時間和空間互相咬合,構成一個融天地於一體的時空一體化世界圖式。在這裏五行與時空存在著對應關係,東方同時代表春天;南方同時代表夏天;西方同時代表秋天;北方同時代表冬天;中央同時代表季夏。
東與春為木、南與夏為火、西與秋為金、北與冬為水、中與季夏為土,組成五行時空圖式。體五音、五色、五味、五髒等合五行,形成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合陰陽,陰陽兼五行,兩者互為輔成,共同構成了整個世界。
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所以人體小世界也是陰陽五行齊備。這一切似乎是為了迎接靈氣到來準備的。
曆史經緯、是非曲直。《人文經》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用另一種形式記錄下華夏文明,取其華夏文化之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在新的時代浪潮中為華夏,賡續文脈,昌隆國運。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明有根,有魂才能走的長遠。
地星的世界伴隨著靈源的出現,已經開始了驚人的變化,如果有心人會發現這一年後半年的地震頻率小了很多,而且一整年全世界都沒有發生破壞力大的地震。
地星仿佛是借助靈源的力量穩固著自身的波動。
夏先衍一路上都在感悟都江堰靈源之地的種種變化,忘記了後麵還跟著一個小孩。他忘記了可是其他人一直留意著小風少君的表現。
這一路上,小風少靈表現得異常乖巧,跟在在隊伍的中間位置始終沒有掉隊。無論隊伍如何前行,他都能保持著與大家一致的步伐。果然,正如他媽媽林青遠所說的那樣,除了身材矮小之外,風少靈在其他方麵完全不遜色於成年人。
壓在隊伍最後的王言,全程看在眼裏,到最後完成對都江堰靈源之地的考察,看到風少君也沒有半點疲憊之態,也就放下心來。
同時又有一些羨慕,如果以後孩子也是這樣的多好。於是他跟孫嘉說,“我要是有這樣一個孩子,晚上睡覺都能笑醒了。”
孫嘉聽後,一臉驚詫:“哥們,醒醒,你還沒有女朋友呢!就考慮到孩子的問題了。”
王言不服氣地反駁道:“我還不能有點夢想嗎?”
孫嘉搖搖頭,不屑地說道:“你這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咱倆還是不是好兄弟了,你就不能假裝安慰一下,讓我多一份憧憬!”
“你擱這跟我許願呢!”
“你幫我,怎麽樣才能有這樣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孫嘉驚恐地看著王言,結結巴巴地回答道:“兄……兄弟再好也不能給你生孩子啊。”
王言看著他拙劣的表演,氣笑了,“你大爺的,別惡心人成不。我說正事呢,你看這小子是不是因為靈源才有這樣造化,咱們修為上來了,還有遍地的靈源之地,萬一以後的孩子有這小子幾分的能力呢!”
孫嘉聽後,指了指身後,“要不咱跟隊長說,我陪你去二王廟拜拜!”
王言疑惑地問道:“李冰不管這個吧?”
“旁邊有個聖母元君殿,她可是專門負責送子護生的!”
趙紹銘實在受不了倆人,於是說道:“你倆夠了啊,先找對象再去拜,不然聖母元君殿她老人家突然顯靈了,是給你王言護生,還是給你孫嘉送子,要不你倆一人一個。”
韞玉一直在悄悄地聽他們講話,最後聽到趙紹銘補刀實在忍不住了,大聲笑道:“哈哈,王言孫嘉想給互相給對方生孩子!”
“去去去,石韞玉,一邊待著去,還有趙紹銘你也是一邊玩去。我倆在商量人生大事呢!”
風少君聽到後回頭認真地說道:“王言哥哥,孫嘉哥哥是不能生孩子的。”說完他還想了想,“就算去了暹羅也不行。”
“哈哈,你看小風少君都懂,你倆是生不了孩子的。”
被石韞玉這一搗亂,兩人也沒興趣繼續剛才的話題了,看著風少君煞有介事的認真態度,也忍俊不禁笑了起來。
曆忱雨回頭走幾步,一把拉住風少君,緊緊地趕著幾步,迅速地遠離了這四個沒正經的人,“行了你們四個別帶壞了孩子!”
石韞玉見風少君被拉走還想逗逗他於是問:“哈哈,小君啊,這些都是誰教給你的?”
被拉著走的風少君聽到石姐姐跟他說話,扭過頭來,脆生生地回答道:“我自己在書裏看到的呀!”
“咦,什麽書還教這些!”石韞玉故作驚訝地問道。
風少君一本正經地回答:“《世界民風民俗大全》。”
石韞玉愣住了,忍不住感歎道:“現在的孩子都這麽卷了嗎!這個年齡能自己看書了。”
曆忱雨聽了之後,好奇地看著風少君,詢問道:“你是不是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雨姐姐,真厲害,這都能猜到。”別的不說,這娃的嘴是真甜,人見人愛。
曆忱雨看著這個一路上精神十足的小孩,她心裏也在想:靈源的誕生會不會對以後的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就算達不到風少君這種能力,有個一成就不得了了。或許影響更大,她們現在所追求的或許就是以後孩子的一出生就能擁有的。
看著並肩走在前麵的夏先衍和李鳳禾,曆忱雨隨即想到:“看來得跟隊長和風禾提提建議晚一點要孩子,最起碼需要等到靈源之地全部穩定之後。”
都江堰市,一水,一山的格局。都江堰之行結束後,夏先衍帶領大家前往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川蜀省蓉城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蓉城市區68千米,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處。青城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背靠千裏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麵積200平方千米。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這裏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峰巒、溪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古建築群以高台山為樞 古常道觀為中心簡潔、樸素的宮觀和 遍布全山的亭、台、閣、榭通過精心設置的石道、橋梁連接在一起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 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書畫題辭和詩文碑刻以及優美的神話傳說,點景抒情更增添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晉代以來,青城山上陸續建造了一批廟宇。曆代屢毀屢建,現存宮觀建築、橋梁、亭閣為清代和民國所建。
青城山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華夏道教在這裏奠基、形成和發展,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曆史,其許多理念如今仍紮根於民間習俗,如“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等,對華夏人的哲學觀、宇宙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法自然”蘊藏的無限力量,指引著人們追尋與自身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奧秘。
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有“宮觀廟洞”、“院殿館祠”、“府閣台樓”等等,統稱為“宮觀廟宇”。而青城山上現主要有十餘座“宮觀廟宇”,包括建福宮、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飛仙觀、伏龍觀、常道觀、朝陽洞、老君閣、祖師殿等。
青城山分為前後兩山,其中前山以道教文化為主,是道觀和道館的聚集地,也是孕育靈源的主要地區;而後山則以自然風光為主,是一個自然風景區。由於靈源之地位於前山,因此一行人決定隻前往前山。
青城山不愧是華夏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綿延的山脈如同一條巨大的翠綠色蛟龍,橫臥於大地之上。那層層疊疊的山巒,此起彼伏,像綠色的波濤在大地上洶湧澎湃,一浪接一浪地向遠方延伸,直至與天邊輕柔地交融。
古刹道觀掩映在蔥鬱之中,紅牆灰瓦在綠海中若隱若現。山間雲霧繚繞,時隱時現,在山峰之間流動、盤旋,時而遮住部分山體,時而又露出一角,讓整個青城山在朦朧與清晰之間變幻,仿若仙境一般。
夏先衍沿著左邊的山路登山,這一次進山他沒有忘記風少君,一路把他帶在身邊,小家夥的兩條小腿倒騰的飛快,完全能跟上眾人,而且一路上別說喘粗氣,就沒見過他出汗。
夏先衍心裏猜測,風少君跟他們所走的路好像不一樣,他也覺醒了靈覺,但是吸收來的靈氣,強化了他的體魄。
漢代:漢文帝後元時期,西漢蜀守文翁開湔江口,即蒲陽河,擴大了灌區。東漢時期,穿望川原以灌廣都田,都江堰灌溉渠網初步形成,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設堰官,“征丁千二百人主護”,對都江堰進行經常性管理維護,馬超為第一任堰官。
唐代:工程不斷興建,如開元二十三年在今雙流、溫江開渠“通漕西山竹木”,天寶年間成都北郊重開萬歲池“築堤積水溉田”等,改善了蓉城北部淺丘地區的灌溉、城市供排水及通航條件。
宋代:歲修成為定製,訂立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歲修的製度,“穿淘”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準。明代以後,使用臥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誌。
元代:時任四川肅政廉訪使的吉當普以鐵治堰,用鐵石澆築大鐵龜作為魚嘴,將堰體由竹籠結構改為鐵石結構。
清代:乾隆六年,岷江右岸引水的沙溝堰、黑石堰並入都江堰管理,分為內江和外江2個灌區;光緒三年,時任四川總督的丁寶楨改籠石攔水為條石攔水,用鐵鏈聯結條石,再以桐油調和石灰嵌入石縫,石砌河岸和魚嘴一直沿用至今,被稱為“丁公魚嘴”。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末,都江堰幹支渠進水口相繼建閘,人民渠、東風幹渠及牧馬山幹渠先後開工興建,渠首工程完成了由臨時性工程結構向永久性工程結構的過渡。1974年,在都江魚嘴以右、岷江幹流上修建外江閘。
21世紀以來,隨著工程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以及上遊水利工程不斷增加,都江堰的內江總幹渠基本形成了10年進行一次斷流大修的工作規律。2006年後,上遊的紫坪鋪水庫及成都市應急水源工程等陸續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3個流域,引蓄結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體係。
在都江堰靈源之地夏先衍被一股無形的力量引領,讓他對水脈的理解和感悟發生了質的變化,對水脈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他的神識能夠與水脈之間,建立了一座無形的橋梁,可以去感知溝通水脈。
水是生命之源,華夏水脈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那些蜿蜒流淌的河流,不僅僅是自然的傑作,更是曆史與文化的載體,它們見證了無數朝代的興衰更迭,也滋養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華夏大地的水脈,貫穿於曆史與山河之間,孕育出璀璨的華夏文明。
現如今由華夏文明孕育而生的靈源開始反哺水脈,使得華夏大地的水脈似乎擁有了靈性。他在都江堰南橋上神識探入到下方河流的時候,河流之中似乎有所回應。
這一刻,他驚訝地發現,河流似乎有了自己的意識,它以一種難以言喻的方式回應著他的神識。那回應中帶著喜悅,仿佛是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又像是終於找到了能夠理解它存在的知音。
夏先衍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他繼續嚐試著與這股神秘的力量溝通。然而,這股力量雖然能夠感知到他的存在,卻似乎無法用更複雜的方式與他交流。
它隻能以簡單的情緒作為回應,每一種情緒都會激起不同的浪花。那不僅僅是自然的波動,更像是河流在試圖用這種方式向他表達某種情緒。
《人文經》無聲的記錄著這一切,有些是夏先衍能夠看到的,有些則是以他現在能力看不到的,有冊有典,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華夏曆史文化存在一個獨特的時空體係。這個體係中時間被空間化,空間被時間化,從而結構成一個時空一體化的時空觀體係。
天地有上下之形,陰陽有生成之理,日月有運行之度,星辰有次舍之常。
《人文經》為人,《鬥極心經》的載體應該是《天文經》,《天文經》為天,天地人三才,接下來應該還缺少一部《地文經》。
或許關於《地文經》華夏守護之靈已經在夏先衍不知不覺下籌備了。就像他突然心血來潮聽見水脈在呼喚。
在這個體係中,時間和空間互相咬合,構成一個融天地於一體的時空一體化世界圖式。在這裏五行與時空存在著對應關係,東方同時代表春天;南方同時代表夏天;西方同時代表秋天;北方同時代表冬天;中央同時代表季夏。
東與春為木、南與夏為火、西與秋為金、北與冬為水、中與季夏為土,組成五行時空圖式。體五音、五色、五味、五髒等合五行,形成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合陰陽,陰陽兼五行,兩者互為輔成,共同構成了整個世界。
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所以人體小世界也是陰陽五行齊備。這一切似乎是為了迎接靈氣到來準備的。
曆史經緯、是非曲直。《人文經》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用另一種形式記錄下華夏文明,取其華夏文化之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在新的時代浪潮中為華夏,賡續文脈,昌隆國運。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明有根,有魂才能走的長遠。
地星的世界伴隨著靈源的出現,已經開始了驚人的變化,如果有心人會發現這一年後半年的地震頻率小了很多,而且一整年全世界都沒有發生破壞力大的地震。
地星仿佛是借助靈源的力量穩固著自身的波動。
夏先衍一路上都在感悟都江堰靈源之地的種種變化,忘記了後麵還跟著一個小孩。他忘記了可是其他人一直留意著小風少君的表現。
這一路上,小風少靈表現得異常乖巧,跟在在隊伍的中間位置始終沒有掉隊。無論隊伍如何前行,他都能保持著與大家一致的步伐。果然,正如他媽媽林青遠所說的那樣,除了身材矮小之外,風少靈在其他方麵完全不遜色於成年人。
壓在隊伍最後的王言,全程看在眼裏,到最後完成對都江堰靈源之地的考察,看到風少君也沒有半點疲憊之態,也就放下心來。
同時又有一些羨慕,如果以後孩子也是這樣的多好。於是他跟孫嘉說,“我要是有這樣一個孩子,晚上睡覺都能笑醒了。”
孫嘉聽後,一臉驚詫:“哥們,醒醒,你還沒有女朋友呢!就考慮到孩子的問題了。”
王言不服氣地反駁道:“我還不能有點夢想嗎?”
孫嘉搖搖頭,不屑地說道:“你這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咱倆還是不是好兄弟了,你就不能假裝安慰一下,讓我多一份憧憬!”
“你擱這跟我許願呢!”
“你幫我,怎麽樣才能有這樣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孫嘉驚恐地看著王言,結結巴巴地回答道:“兄……兄弟再好也不能給你生孩子啊。”
王言看著他拙劣的表演,氣笑了,“你大爺的,別惡心人成不。我說正事呢,你看這小子是不是因為靈源才有這樣造化,咱們修為上來了,還有遍地的靈源之地,萬一以後的孩子有這小子幾分的能力呢!”
孫嘉聽後,指了指身後,“要不咱跟隊長說,我陪你去二王廟拜拜!”
王言疑惑地問道:“李冰不管這個吧?”
“旁邊有個聖母元君殿,她可是專門負責送子護生的!”
趙紹銘實在受不了倆人,於是說道:“你倆夠了啊,先找對象再去拜,不然聖母元君殿她老人家突然顯靈了,是給你王言護生,還是給你孫嘉送子,要不你倆一人一個。”
韞玉一直在悄悄地聽他們講話,最後聽到趙紹銘補刀實在忍不住了,大聲笑道:“哈哈,王言孫嘉想給互相給對方生孩子!”
“去去去,石韞玉,一邊待著去,還有趙紹銘你也是一邊玩去。我倆在商量人生大事呢!”
風少君聽到後回頭認真地說道:“王言哥哥,孫嘉哥哥是不能生孩子的。”說完他還想了想,“就算去了暹羅也不行。”
“哈哈,你看小風少君都懂,你倆是生不了孩子的。”
被石韞玉這一搗亂,兩人也沒興趣繼續剛才的話題了,看著風少君煞有介事的認真態度,也忍俊不禁笑了起來。
曆忱雨回頭走幾步,一把拉住風少君,緊緊地趕著幾步,迅速地遠離了這四個沒正經的人,“行了你們四個別帶壞了孩子!”
石韞玉見風少君被拉走還想逗逗他於是問:“哈哈,小君啊,這些都是誰教給你的?”
被拉著走的風少君聽到石姐姐跟他說話,扭過頭來,脆生生地回答道:“我自己在書裏看到的呀!”
“咦,什麽書還教這些!”石韞玉故作驚訝地問道。
風少君一本正經地回答:“《世界民風民俗大全》。”
石韞玉愣住了,忍不住感歎道:“現在的孩子都這麽卷了嗎!這個年齡能自己看書了。”
曆忱雨聽了之後,好奇地看著風少君,詢問道:“你是不是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雨姐姐,真厲害,這都能猜到。”別的不說,這娃的嘴是真甜,人見人愛。
曆忱雨看著這個一路上精神十足的小孩,她心裏也在想:靈源的誕生會不會對以後的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就算達不到風少君這種能力,有個一成就不得了了。或許影響更大,她們現在所追求的或許就是以後孩子的一出生就能擁有的。
看著並肩走在前麵的夏先衍和李鳳禾,曆忱雨隨即想到:“看來得跟隊長和風禾提提建議晚一點要孩子,最起碼需要等到靈源之地全部穩定之後。”
都江堰市,一水,一山的格局。都江堰之行結束後,夏先衍帶領大家前往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川蜀省蓉城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蓉城市區68千米,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處。青城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背靠千裏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麵積200平方千米。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這裏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峰巒、溪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古建築群以高台山為樞 古常道觀為中心簡潔、樸素的宮觀和 遍布全山的亭、台、閣、榭通過精心設置的石道、橋梁連接在一起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 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書畫題辭和詩文碑刻以及優美的神話傳說,點景抒情更增添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晉代以來,青城山上陸續建造了一批廟宇。曆代屢毀屢建,現存宮觀建築、橋梁、亭閣為清代和民國所建。
青城山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華夏道教在這裏奠基、形成和發展,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曆史,其許多理念如今仍紮根於民間習俗,如“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等,對華夏人的哲學觀、宇宙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法自然”蘊藏的無限力量,指引著人們追尋與自身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奧秘。
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有“宮觀廟洞”、“院殿館祠”、“府閣台樓”等等,統稱為“宮觀廟宇”。而青城山上現主要有十餘座“宮觀廟宇”,包括建福宮、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飛仙觀、伏龍觀、常道觀、朝陽洞、老君閣、祖師殿等。
青城山分為前後兩山,其中前山以道教文化為主,是道觀和道館的聚集地,也是孕育靈源的主要地區;而後山則以自然風光為主,是一個自然風景區。由於靈源之地位於前山,因此一行人決定隻前往前山。
青城山不愧是華夏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綿延的山脈如同一條巨大的翠綠色蛟龍,橫臥於大地之上。那層層疊疊的山巒,此起彼伏,像綠色的波濤在大地上洶湧澎湃,一浪接一浪地向遠方延伸,直至與天邊輕柔地交融。
古刹道觀掩映在蔥鬱之中,紅牆灰瓦在綠海中若隱若現。山間雲霧繚繞,時隱時現,在山峰之間流動、盤旋,時而遮住部分山體,時而又露出一角,讓整個青城山在朦朧與清晰之間變幻,仿若仙境一般。
夏先衍沿著左邊的山路登山,這一次進山他沒有忘記風少君,一路把他帶在身邊,小家夥的兩條小腿倒騰的飛快,完全能跟上眾人,而且一路上別說喘粗氣,就沒見過他出汗。
夏先衍心裏猜測,風少君跟他們所走的路好像不一樣,他也覺醒了靈覺,但是吸收來的靈氣,強化了他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