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已象文治——《文治經》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朝在政治上采取了崇文抑武的方針,通過剝奪武將兵權、加強中央集權等措施,避免了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
在經濟方麵,宋朝是華夏曆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代的商業活動非常活躍,城市興起,貿易發達,海外貿易更是盛極一時。與此同時,宋朝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這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可以說宋朝是當時世界上經濟最繁華的國家。
正是因為如此,宋朝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都是因為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以文製武:宋朝實行崇文抑武之策,宋廷對文人尊崇有加,卻刻意抑製武人。在這種政策環境下,優秀的軍人難以在朝堂立足,更遑論對軍事行動施加影響。
分權製衡:在宋朝政府中,皇帝、宰相、諫官相互製衡,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政治運轉的不暢,甚至出現癱瘓局麵。尤其是軍權三分,使得政府在軍情緊急之時,決策能力大打折扣。
強幹弱枝:宋廷為防止軍閥割據,大力推行高度中央集權製度。如此一來,州縣幾乎沒有自衛的兵力。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宋朝在麵對外患時顯得較為軟弱無力。特別是在與遼、西夏、金等國的戰爭中,屢遭挫敗,最終亡於元朝。
然而,為何這樣一個軍事上積弱的宋朝,在臨安被攻占後,朝廷流亡南方,卻仍能繼續抵抗元軍長達 46 年之久呢?
這便不得不再次提及崇文抑武之策。宋朝對文人的尊崇可謂前所未有,故而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之語。
宋朝通過科舉製度、理學思想以及教育製度的改革,極大地強化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與參政熱情,促使他們形成了自覺的衛道意識。這不僅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發展,更是樹立起了民族之魂。
民族之魂的樹立,使得宋朝在流亡南方後,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在國家麵臨危機時,他們挺身而出,積極組織抵抗力量。這種責任感不僅僅是對朝廷的忠誠,更是對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的擔當。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正氣歌》正是南宋末年那些抗擊元朝英雄的真實寫照。
夏先衍等人走下淩霄山後,便順著靈源移動的痕跡,希望能找到靈源最終的落腳點。幸運的是,此前在調查絲綢之路上靈源遷徙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經驗。
他們一路追尋著靈源的遷徙路徑,最終抵達了宜賓市翠屏區長江江畔的李莊古鎮。此時,由淩霄城孕育而生的靈源已然融入了李莊古鎮所孕育的靈源之中。
冥冥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文化脊梁,華夏李莊,李莊在延續華夏文脈方麵做出的巨大貢獻。
這裏之所以用“華夏李莊”的字眼,並非僅僅是因為它位於長江的起點處,或是享有 “萬裏長江第一鎮” 的美譽,更重要的是它擁有一段不應被湮沒的曆史。
1939年,自“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十六字電文發出起,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華夏營造學社、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國立同濟大學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遷駐李莊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李莊。
華夏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勞幹等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就誕生在李莊。
1940年國立同濟大學正式遷至李莊,當地人騰出寺廟、祠堂和大院,供同濟師生上課辦公,同濟大學也終於結束了之前數年的漂泊狀態,在這個小鎮駐足六年之久,直到1946年才全部遷回申城。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
宋朝文人的錚錚骨氣與高尚精神,在七百年後依舊被傳承著,且會一直延續下去。
恰在此時,夏先衍的識海中,《人文經》翻開了新的篇章,演化出了一部新的修行功法,已象文治——《文治經》。
這是一部從宋朝文化中萃取其精神,創作的一部修行功法。這部功法不僅是對宋朝文化的致敬,更是對其精神內核的現代詮釋。它融合了宋代文人的風雅與骨氣,將傳統文化與修行相結合,為後世提供了一條全新的修行之路。
看到夏先衍突然停住,然後麵露喜色,李風禾猜到關於宋朝靈源主要脈絡的調查結束了,這會兒應該是出結果了。
果然他衝著大家說:“這一階段的任務完成,走去裏麵逛逛。”
宜賓李莊古鎮,猶如一顆鑲嵌在長江南岸的璀璨明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與韻味。
古鎮依江而建,長江水滔滔不絕地流淌,仿佛在訴說著千年來的故事。抬眼望去,遠處山巒起伏,與江水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 “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毓仙源” 的壯麗畫卷。
古鎮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留,青磚黛瓦,風火山牆,古色古香。石板街道蜿蜒曲折,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漫步其上,仿佛能聽見曆史的足音。街邊的雕花門窗精美絕倫,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處雕刻都蘊含著古老的故事與情感。
由廟宇、宮觀、殿堂組成的“九宮十八廟”和國家級曆史文物保護單位旋螺殿和梁林舊居,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眾多的古民居四合院等。
“九宮十八廟” 錯落分布在古鎮之中,廟宇殿堂傍水而立,高簷臨雲,氣勢恢宏。禹王宮、南華宮等建築,木雕石刻做工精細,圖像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的建築特點。
狹窄的席子巷,兩側為木結構穿鬥小青瓦的一樓一底民居,寬度僅 2.5 米,仰望隻見一線天,處處彌漫著古樸的韻味,堪稱李莊古街巷的經典代表。
李莊古鎮,既擁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又具備柔情似水、別具一格的悠閑自然風光。它寧靜而純粹,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繁華,時光於此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令人流連忘返。
細算起來,這裏的靈源之地麵積不算小,整個李莊以及旁邊的月亮田景區皆屬於靈源之地的範疇。華夏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便坐落於該景區之內。
在這裏遊覽一圈後,一行人離開了李莊古鎮。
曆忱雨走上前詢問道:“接下來我們去哪裏呢?”
“去宜賓吧,既然來到了這裏,那就順便去看看宜賓市區的靈源之地。”
三江口的靈源之地是宜賓市區唯一自然孕育而生的一座靈源。
合江門,亦稱三江口,乃是宜賓市主城區的關鍵地標,坐落於三江路西段與下渡口路交叉口,為金沙江、岷江與長江三大江河的交匯之處。
此地不僅地理位置別具一格,更擁有悠久的曆史,往昔曾是宜賓市的重要水陸碼頭之一。合江門既是三江交匯的地理奇景,亦是宜賓市的文化象征。
長江之水自三江口滔滔奔湧向前,出三峽、越平川、入東海,因而合江門被當地民眾稱作 “長江零公裏”。此外,宜賓市還享有 “長江第一城” 的美譽。
夏先衍佇立在江岸,凝望著三江匯聚之處。靈源便誕生於這一片呈三角形之地的水下。這靈源之地乃是由這三江水脈孕育而成,並無特別非凡之處。
從岸邊走上來,夏先衍對李風禾說道:“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們如今身處川蜀之地,而接下來我們就要返回渝州了。”
李風禾輕撫額頭,也隨之想到了,“把蓉城給忘了啊!”
“對啊,咱倆怎麽都沒想起來呢。西南絲綢之路的起點蓉城,我們給忘的一幹二淨。”
李風禾試探著問,“重新換路線?”
夏先衍點了點頭,“可以,不然我們又得繞回來。”說話的功夫兩人從河岸邊走了上來。
上了車後,夏先衍跟開車的戰士說:“不回渝州了,送我們去蓉城。”
西南絲綢之路的路線?主要從蓉城出發,經過雲滇,穿越緬甸、印度,最終通往中亞和歐洲。這條路線大約有6000公裏長,是古代華夏與東南亞、南亞及更遠地區的重要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西南絲綢之路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漢朝,當時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南越,開通了通往夜郎和西南夷的通道
具體來說,西南絲綢之路的東線是從川蜀經黔州、桂省、南粵至南海的“牂牁道”,中線是從川蜀經雲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島的交通線,而西線則是從蓉城都經雲滇至緬甸、印度並進一步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地中海地區的“蜀身毒道”。
這條路線不僅連接了華夏與東南亞、南亞,還與西北的“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古代華夏與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抵達蓉城之時,天色已晚。幾人直接在蓉城武侯祠博物館附近吃了一頓晚飯,隨後便進入了武侯祠靈源之地。此時景區已然關門,但裏麵依舊燈火輝煌,因為夜晚的武侯祠是修行人員的天地。
跟負責人打過照麵後,夏先衍一行人在景區工作人員帶領下開始了武侯祠靈源之地的調查工作。
蓉城武侯祠是為紀念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人物而建的祠廟所在地。是以劉備陵寢所在地 —— 惠陵為基礎逐步發展而來。
在南齊高帝蕭道成(479 - 482 年在位)統治時期,詔令刺史傅琰修建先主祠,位置處於惠陵東側,此應是現今漢昭烈廟的前身。
惠陵旁用以紀念諸葛亮的專祠 —— 武侯祠大約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該武侯祠位於惠陵東偏南、漢昭烈廟西偏南方位,三者呈倒品字形分布,各自獨立,自成體係。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明蜀獻王朱椿提出 “君臣宜一體” 的主張,廢棄了惠陵旁的武侯祠,重新修繕漢昭烈廟,並將諸葛亮的塑像移入漢昭烈廟內,從而實現了 “一祠同祀君臣” 的格局。
自此以後,武侯祠這一名稱不再專門指代紀念諸葛亮的祠堂,而是將惠陵、漢昭烈廟等區域一並囊括進來,統稱為 “武侯祠”。
清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 年),川蜀按察使宋可發主持重新建設武侯祠,形成了前(劉備殿)後(諸葛亮殿)兩殿並立的格局,且前殿如同朝廷之禮、後殿恰似家庭之禮的君臣合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蓉城武侯祠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組成的三國曆史遺跡區,以川軍抗戰將領劉湘陵園為主體的西區以及體現川西民風民俗的錦裏民俗區三大部分構成,占地麵積約 15 萬平方米。它是全國唯一一座紀念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蜀漢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廟,也是全世界範圍內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夏先衍不辭辛苦地用腳步丈量這些靈源之地,原因在於多數時候華夏守護之靈隻能依靠他的身軀來行動。
華夏守護之靈將夏先衍當作筆杆,以曆史作為墨水,撰寫著關乎華夏文化和文明的人書——《人文經》。
這些由曆史文化孕育而成的靈源,串連起了華夏的整個曆史脈絡。因此,每當到達一個靈源之地,夏先衍都會引領眾人參觀這些曆史遺跡。
此時,夏先衍站在中門,看著時間尚早,便決定趁著夜色在武侯祠內轉一圈。
在經濟方麵,宋朝是華夏曆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代的商業活動非常活躍,城市興起,貿易發達,海外貿易更是盛極一時。與此同時,宋朝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這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可以說宋朝是當時世界上經濟最繁華的國家。
正是因為如此,宋朝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都是因為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以文製武:宋朝實行崇文抑武之策,宋廷對文人尊崇有加,卻刻意抑製武人。在這種政策環境下,優秀的軍人難以在朝堂立足,更遑論對軍事行動施加影響。
分權製衡:在宋朝政府中,皇帝、宰相、諫官相互製衡,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政治運轉的不暢,甚至出現癱瘓局麵。尤其是軍權三分,使得政府在軍情緊急之時,決策能力大打折扣。
強幹弱枝:宋廷為防止軍閥割據,大力推行高度中央集權製度。如此一來,州縣幾乎沒有自衛的兵力。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宋朝在麵對外患時顯得較為軟弱無力。特別是在與遼、西夏、金等國的戰爭中,屢遭挫敗,最終亡於元朝。
然而,為何這樣一個軍事上積弱的宋朝,在臨安被攻占後,朝廷流亡南方,卻仍能繼續抵抗元軍長達 46 年之久呢?
這便不得不再次提及崇文抑武之策。宋朝對文人的尊崇可謂前所未有,故而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之語。
宋朝通過科舉製度、理學思想以及教育製度的改革,極大地強化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與參政熱情,促使他們形成了自覺的衛道意識。這不僅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發展,更是樹立起了民族之魂。
民族之魂的樹立,使得宋朝在流亡南方後,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在國家麵臨危機時,他們挺身而出,積極組織抵抗力量。這種責任感不僅僅是對朝廷的忠誠,更是對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的擔當。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正氣歌》正是南宋末年那些抗擊元朝英雄的真實寫照。
夏先衍等人走下淩霄山後,便順著靈源移動的痕跡,希望能找到靈源最終的落腳點。幸運的是,此前在調查絲綢之路上靈源遷徙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經驗。
他們一路追尋著靈源的遷徙路徑,最終抵達了宜賓市翠屏區長江江畔的李莊古鎮。此時,由淩霄城孕育而生的靈源已然融入了李莊古鎮所孕育的靈源之中。
冥冥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文化脊梁,華夏李莊,李莊在延續華夏文脈方麵做出的巨大貢獻。
這裏之所以用“華夏李莊”的字眼,並非僅僅是因為它位於長江的起點處,或是享有 “萬裏長江第一鎮” 的美譽,更重要的是它擁有一段不應被湮沒的曆史。
1939年,自“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十六字電文發出起,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華夏營造學社、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國立同濟大學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遷駐李莊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李莊。
華夏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勞幹等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就誕生在李莊。
1940年國立同濟大學正式遷至李莊,當地人騰出寺廟、祠堂和大院,供同濟師生上課辦公,同濟大學也終於結束了之前數年的漂泊狀態,在這個小鎮駐足六年之久,直到1946年才全部遷回申城。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
宋朝文人的錚錚骨氣與高尚精神,在七百年後依舊被傳承著,且會一直延續下去。
恰在此時,夏先衍的識海中,《人文經》翻開了新的篇章,演化出了一部新的修行功法,已象文治——《文治經》。
這是一部從宋朝文化中萃取其精神,創作的一部修行功法。這部功法不僅是對宋朝文化的致敬,更是對其精神內核的現代詮釋。它融合了宋代文人的風雅與骨氣,將傳統文化與修行相結合,為後世提供了一條全新的修行之路。
看到夏先衍突然停住,然後麵露喜色,李風禾猜到關於宋朝靈源主要脈絡的調查結束了,這會兒應該是出結果了。
果然他衝著大家說:“這一階段的任務完成,走去裏麵逛逛。”
宜賓李莊古鎮,猶如一顆鑲嵌在長江南岸的璀璨明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與韻味。
古鎮依江而建,長江水滔滔不絕地流淌,仿佛在訴說著千年來的故事。抬眼望去,遠處山巒起伏,與江水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 “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毓仙源” 的壯麗畫卷。
古鎮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留,青磚黛瓦,風火山牆,古色古香。石板街道蜿蜒曲折,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漫步其上,仿佛能聽見曆史的足音。街邊的雕花門窗精美絕倫,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處雕刻都蘊含著古老的故事與情感。
由廟宇、宮觀、殿堂組成的“九宮十八廟”和國家級曆史文物保護單位旋螺殿和梁林舊居,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眾多的古民居四合院等。
“九宮十八廟” 錯落分布在古鎮之中,廟宇殿堂傍水而立,高簷臨雲,氣勢恢宏。禹王宮、南華宮等建築,木雕石刻做工精細,圖像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的建築特點。
狹窄的席子巷,兩側為木結構穿鬥小青瓦的一樓一底民居,寬度僅 2.5 米,仰望隻見一線天,處處彌漫著古樸的韻味,堪稱李莊古街巷的經典代表。
李莊古鎮,既擁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又具備柔情似水、別具一格的悠閑自然風光。它寧靜而純粹,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繁華,時光於此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令人流連忘返。
細算起來,這裏的靈源之地麵積不算小,整個李莊以及旁邊的月亮田景區皆屬於靈源之地的範疇。華夏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便坐落於該景區之內。
在這裏遊覽一圈後,一行人離開了李莊古鎮。
曆忱雨走上前詢問道:“接下來我們去哪裏呢?”
“去宜賓吧,既然來到了這裏,那就順便去看看宜賓市區的靈源之地。”
三江口的靈源之地是宜賓市區唯一自然孕育而生的一座靈源。
合江門,亦稱三江口,乃是宜賓市主城區的關鍵地標,坐落於三江路西段與下渡口路交叉口,為金沙江、岷江與長江三大江河的交匯之處。
此地不僅地理位置別具一格,更擁有悠久的曆史,往昔曾是宜賓市的重要水陸碼頭之一。合江門既是三江交匯的地理奇景,亦是宜賓市的文化象征。
長江之水自三江口滔滔奔湧向前,出三峽、越平川、入東海,因而合江門被當地民眾稱作 “長江零公裏”。此外,宜賓市還享有 “長江第一城” 的美譽。
夏先衍佇立在江岸,凝望著三江匯聚之處。靈源便誕生於這一片呈三角形之地的水下。這靈源之地乃是由這三江水脈孕育而成,並無特別非凡之處。
從岸邊走上來,夏先衍對李風禾說道:“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們如今身處川蜀之地,而接下來我們就要返回渝州了。”
李風禾輕撫額頭,也隨之想到了,“把蓉城給忘了啊!”
“對啊,咱倆怎麽都沒想起來呢。西南絲綢之路的起點蓉城,我們給忘的一幹二淨。”
李風禾試探著問,“重新換路線?”
夏先衍點了點頭,“可以,不然我們又得繞回來。”說話的功夫兩人從河岸邊走了上來。
上了車後,夏先衍跟開車的戰士說:“不回渝州了,送我們去蓉城。”
西南絲綢之路的路線?主要從蓉城出發,經過雲滇,穿越緬甸、印度,最終通往中亞和歐洲。這條路線大約有6000公裏長,是古代華夏與東南亞、南亞及更遠地區的重要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西南絲綢之路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漢朝,當時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南越,開通了通往夜郎和西南夷的通道
具體來說,西南絲綢之路的東線是從川蜀經黔州、桂省、南粵至南海的“牂牁道”,中線是從川蜀經雲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島的交通線,而西線則是從蓉城都經雲滇至緬甸、印度並進一步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地中海地區的“蜀身毒道”。
這條路線不僅連接了華夏與東南亞、南亞,還與西北的“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古代華夏與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抵達蓉城之時,天色已晚。幾人直接在蓉城武侯祠博物館附近吃了一頓晚飯,隨後便進入了武侯祠靈源之地。此時景區已然關門,但裏麵依舊燈火輝煌,因為夜晚的武侯祠是修行人員的天地。
跟負責人打過照麵後,夏先衍一行人在景區工作人員帶領下開始了武侯祠靈源之地的調查工作。
蓉城武侯祠是為紀念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人物而建的祠廟所在地。是以劉備陵寢所在地 —— 惠陵為基礎逐步發展而來。
在南齊高帝蕭道成(479 - 482 年在位)統治時期,詔令刺史傅琰修建先主祠,位置處於惠陵東側,此應是現今漢昭烈廟的前身。
惠陵旁用以紀念諸葛亮的專祠 —— 武侯祠大約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該武侯祠位於惠陵東偏南、漢昭烈廟西偏南方位,三者呈倒品字形分布,各自獨立,自成體係。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明蜀獻王朱椿提出 “君臣宜一體” 的主張,廢棄了惠陵旁的武侯祠,重新修繕漢昭烈廟,並將諸葛亮的塑像移入漢昭烈廟內,從而實現了 “一祠同祀君臣” 的格局。
自此以後,武侯祠這一名稱不再專門指代紀念諸葛亮的祠堂,而是將惠陵、漢昭烈廟等區域一並囊括進來,統稱為 “武侯祠”。
清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 年),川蜀按察使宋可發主持重新建設武侯祠,形成了前(劉備殿)後(諸葛亮殿)兩殿並立的格局,且前殿如同朝廷之禮、後殿恰似家庭之禮的君臣合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蓉城武侯祠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組成的三國曆史遺跡區,以川軍抗戰將領劉湘陵園為主體的西區以及體現川西民風民俗的錦裏民俗區三大部分構成,占地麵積約 15 萬平方米。它是全國唯一一座紀念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蜀漢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廟,也是全世界範圍內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夏先衍不辭辛苦地用腳步丈量這些靈源之地,原因在於多數時候華夏守護之靈隻能依靠他的身軀來行動。
華夏守護之靈將夏先衍當作筆杆,以曆史作為墨水,撰寫著關乎華夏文化和文明的人書——《人文經》。
這些由曆史文化孕育而成的靈源,串連起了華夏的整個曆史脈絡。因此,每當到達一個靈源之地,夏先衍都會引領眾人參觀這些曆史遺跡。
此時,夏先衍站在中門,看著時間尚早,便決定趁著夜色在武侯祠內轉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