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守護之靈就像是給夏先衍開了一次的會員體驗,半天後會員到期了,一切又回歸到了原本的軌道。夏先衍又重新恢複了之前的方式來進行靈源的調查工作。


    他還意猶未盡,可是華夏守護之靈就是掐著時間給他的體驗卡,剛好幫他解決完夢境留下的隱患。


    在這之後守護之靈又重新恢複了之前的狀態沒事就隱匿於識海之中,華夏守護之靈這段時間的活躍仿佛是在測試著什麽,又像在躲避著什麽。


    夏先衍知道這不是他能夠參與的,隻是白高興了,於是無奈的歎氣道:看來這個工具人還得做下去,就是不知道守護之靈什麽時候才能真正恢複。


    這一次體驗對於夏心衍來說收獲很大,也很新奇。對於其他人來說是相當的震撼,雖然不知道具體的情況,但很明顯的是調查靈源的方式改變了。


    直到夏先衍通知眾人準備離開閩都,其他人還是一臉懵,但並未向隊長夏先衍問其中的原由。


    不該問的別問,這是他們需要遵循的原則。畢竟,他們來到這裏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夏先衍的安全,其次才是自身的修行。李風禾更是習以為常,有時候知道的太多並不好。


    厲忱雨等五人負責保護夏先衍的安全,他們屬於貼身護衛,時刻陪伴在他身邊。而在他們之外,還有一支專門的便衣隊伍負責守衛,以確保夏先衍的安全。


    這支便衣隊伍由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特種兵組成,他們隱蔽在人群之中,默默守護著夏先衍。


    夏先衍小隊的所有通訊設備都是部隊特製的,具備高度保密性和穩定性。這些設備不僅可以實現高效溝通,還能實時傳輸數據,讓指揮中心隨時掌握他們的動態。同時,部隊也會對他們的位置進行實時監控,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及時支援。一旦發生意外,他們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保障夏先衍的生命安全。


    離開閩都後,下一站是泉州。


    泉州古城古稱溫陵、刺桐、鯉城。位於華夏東南沿海閩省泉州市鯉城區。是一座寫滿海洋記憶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曆史。10-14世紀,泉州在繁榮的國際海洋貿易中蓬勃發展,成為各國商旅雲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東方第一大港”。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開始興建,五代及宋、元、明,隨著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繁榮與興盛不斷擴大。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帆檣林立,梯航萬國,留下了“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華圖景。


    華夏宋元時期,隨南宋政權遷都臨安,閩省社會經濟蓬勃發展,達到曆史頂峰。考古發現和發掘的窯址遍布各縣市,青釉、青白釉、黑釉等瓷器異彩紛呈,以建窯係為代表的黑釉瓷名滿天下。


    閩省各地窯址多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聯,許多窯場生產的產品走出華夏,銷往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建窯係黑釉兔毫盞和金彩盞文物深受海外市場的歡迎,陶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商品和水下沉船遺址發現的主要文物。


    泉州後渚港發現的宋代沉船文物,連接起了福建與西亞地區經濟文化交往的紐帶,讓人領略了海上絲綢之路上閩地海船的風采,同時也感受到開拓海外市場的航海風險。


    泉州的曆史遺跡不僅反映了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地位,還展現了宋元時期海洋商貿的繁榮景象。


    泉州:宋元華夏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由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境和空間構成。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後宮、真武廟、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府文廟、開元寺、老君岩造像、清淨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文興碼頭遺址)、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姑嫂塔)。


    這些遺址見證了泉州在宋元時期作為重要港口城市的輝煌曆史。


    泉州孕育而生的靈源特別好找,大多數都分布在泉州古城區域之內了,核心區古城仍保有豐富的曆史遺存、較完好的古城肌理等,這些“活記憶”是文化的見證,更是孕育靈源的源泉。


    靈源的出現讓泉州古城煥發生機,古建築仿佛活了過來,讓世人能夠回望曾經燦爛的歲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曆史和文化積澱。


    除了古城之中的曆史遺跡之外,其他曆史遺址分布在泉州古城四麵八方,或近或遠共托著泉州古城,使得整座泉州古城壯大成為了一座宏大的靈源。


    這些移動的靈源,不是都在離開誕生之地就會消失,考古之地建立起了考古遺址公園的,那麽誕生在這裏的靈源就不會消失,它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會重新回到這裏。尤其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所孕育而生的靈源最後必定會回到原址。


    泉州的靈源們以一種神秘而又和諧的方式存在於這座城市之中。它們與城市的古老建築、街道和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泉州獨特的魅力。每一個靈源都承載著一段曆史記憶,見證了泉州的興衰榮辱。


    目前已知的所有橫跨多個區域的靈源,其實都是由數個靈源發展而來的,而泉州古城靈源之地自然也是如此,它也是由眾多靈源匯聚發展而成的。李風禾在幫助夏先衍整理行程的時候,還特地將這些孕育出靈源的遺跡分為了好幾類。


    ?行政管理機構與設施遺址?: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等,這些遺址見證了泉州作為重要港口城市的行政管理及對外貿易活動。


    ?多元社群宗教建築和造像?:九日山祈風石刻、清淨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這些宗教建築和造像反映了泉州多元文化的交融。


    ?文化紀念地史跡?:泉州府文廟、開元寺、老君岩造像等,這些文化紀念地史跡展現了泉州的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


    ?陶瓷和冶鐵生產基地?: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等,這些遺址展示了泉州在陶瓷和冶鐵技術方麵的卓越成就。


    ?水陸交通網絡?: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石湖碼頭等,這些交通設施促進了泉州與海外各地的貿易往來。


    ?九日山祈風石刻?:位於南安市,保存了大量宋代以來的石刻,記錄了當時航海祈風的儀式,反映了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


    德濟門遺址?:作為泉州古城的南門,德濟門展示了宋、元、明、清各時期的遺存,是了解泉州古城發展的重要窗口。


    ?市舶司遺址?:設立於宋元時期,標誌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開放口岸,對當時的海洋貿易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後宮是位於閩省泉州市鯉城區南門天後路的一座古建築,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是海內外媽祖廟中年代最早、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


    真武廟,又稱上帝宮,位於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法石社區石頭街,是一座曆史悠久的?道教廟宇。?始建於南宋時期,真武廟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北極玄天上帝),是宋元時期官方祭祀海神的場所。


    昨晚夏先衍就想著要不要在泉州古城逛一逛,自從靈源之地出現之後,他還一次也沒有去人多的地方逛過,就是因為他對於華夏來說太重要了,為了他的安全華夏國慶節的時候禦靈部特意交待了他要避開人多的地方。


    夏先衍原本並不喜歡人多熱鬧的場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懷念起那種人潮湧動、熱鬧非凡的景象。人間煙火氣總是能讓人感到溫暖和安慰。


    如今,他的修為有所提升,再加上華夏守護之靈的協助,他並沒有太大的危險了。因此,這段時間裏對他的限製也減少了許多,他可以自由地去人多的地方,而無需事先報備。


    這天清晨,夏先衍起床後詢問其他人:“好久都沒有好好地逛逛了,要不我們今天在泉州古城放鬆半天吧?”


    石韞玉興奮地拍手叫好:“好啊!隻要不影響工作就行。”


    李風禾則輕鬆地說:“我隻是個跟班,你們決定就好。”


    夏先衍笑著說:“那就一個上午,不會耽誤太多時間。”


    大家紛紛表示讚同。


    “那行,收拾一下等會就出發。”


    吃完早飯夏先衍就帶著眾人跟著人來到了泉州古城之中,一直以來都是緊張忙碌之中,現在就當是放鬆一下。


    也許是因為靈源的存在,這裏的空氣格外清新,環境特別舒適,整個古城在盡情舒展生機盎然。盡管並非旅遊旺季,但街道上仍然人頭攢動,充滿了歡聲笑語。


    泉州古城內有173條街巷,其中包括西街、裴巷、金魚巷等36條一類曆史街巷,台魁巷、通政巷、米倉巷等104條二類曆史街巷,以及東街、塗門街、講武巷等33條與曆史格局相似的街巷。縱橫交錯的老街巷,就像從曆史延伸至今的脈絡,較完好地保留泉州古城的格局風貌,見證了“刺桐城”的繁忙與富庶,也在煙火氣中傳承著千年曆史文脈。


    逛街的過程整夏先衍順便調查了這裏誕生靈源的曆史遺跡,其中著重逛了兩處特殊的曆史遺址,泉州府文廟與泉州元妙觀。


    泉州府文廟及學宮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初年(976年),現存建築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時的基本格局,構成一個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築形式、較為完整的府文廟建築群,建築規模為華夏東南七省之冠。


    建築群坐北朝南,整體布局為左學右廟,由位於西側的儒家祭祀建築府文廟組群和東側的州級地方教育建築學宮組群構成,兩組群均呈中軸線對稱的院落布局,此外,兩組群周邊還分布有明清以來祭祀泉州曆史名人的鄉賢名宦祠。較好地保存著宋代建築風格。


    西邊的院落是祭奠孔子的廟宇,包括大成門、泮池、泮橋和大成殿等建築。作為府文廟建築群核心的大成殿,始建於10世紀,1137年重建,基本保存了宋代結構。麵闊七間,重簷廡殿頂,黃色琉璃瓦、龍紋柱身、殿內通飾彩繪等建築做法。


    泉州府文廟建築群東麵的一組建築,是泉州古代官方學校,包括照壁、育英門、學池、學橋、東西書齋、明倫堂。


    泉州府文廟內還有一組特色建築,即奉祀當地政績突出的地方官和本地出身的著名官員和地方紳士、知識界等社會名流的鄉賢、名宦祠,現存蔡清祠、李文節祠和莊際昌狀元祠三座。


    泉州元妙觀


    泉州元妙觀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初名白雲廟,是道教傳入福建後的第一座道觀,被譽為“八閩第一道觀”。曆代以來幾經修葺、擴建,數易其名,先後有中興觀、龍興觀、天慶觀、元妙觀、元妙觀。曆史上元妙觀規模宏大,占地麵積一萬多平方米,有照壁、山門、玄壇祠、康王祠、三清殿、老君祠、南天門、靈霄殿、文昌府、長廊、七星井、戲台等建築。


    元妙觀曆來是閩南道教的活動中心,明、清兩代管理道教事務的道紀司均設在觀內,閩南地區道士授籙升職和道教徒皈依傳度也在觀內舉行,是泉州道教傳播海外的祖庭之一。


    說一上午還真是一上午,吃完午飯他們一行人就去了泉州博物館和華夏閩台緣博物館。將這兩處靈源中的信息收錄完成後,閩省之行也即將到了尾聲。


    好在德化文化孕育的靈源在博物館裏有所記錄,不用再跑一趟德化了。


    “一眼千年”的德化窯遺址


    製瓷技術是古代華夏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曆年考古調查發掘中,泉州出土了一批批古代陶瓷器,它們中既有相當於中原夏商時期的原始青瓷,也有從唐代延續到明清時期、民國時期的陶瓷器,尤以宋元時期的最多。


    宋元泉州海外貿易繁盛,大大推動陶瓷業發展,這也是德化窯業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期。


    10-14世紀,窯場遍布泉州城內外,現已發現的外銷陶瓷窯址有150多處,其中著名的有德化窯、磁灶窯等。


    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窯就迅速崛起,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其生產的青白瓷、白瓷技藝高超、造型豐富、裝飾精美,加上先進的分室龍窯築造技術、龐大的生產規模,德化窯生產的大量帶著東方美的瓷器,從泉州港起航,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考古發掘揭露出一座分室龍窯遺跡,全長57.1米,共有17間窯室。窯爐遺跡結構較為完整,除窯頂坍塌外,保存下火膛、窯室、窯門、隔牆、出煙室、護窯牆等結構。這次考古發掘,出土器物標本6793件、生產工具800多件,出土物皆為宋元時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其中,白釉細膩溫潤,有的呈乳白色,已開明代建白瓷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處呈淡綠色,光澤感強,清雅美觀。


    屈鬥宮窯址證明了自宋元以來,在德化尚存一種古老的“雞籠窯”窯爐類型,不僅填補了德化窯爐發展曆史的空白,也是研究華夏古代南方窯爐技術體係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資料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