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句章古城順著餘姚江逆流而上,大概3公裏處就是河姆渡遺址。


    夏先衍一行人沒有坐車過去,上軍區的人開著車直接去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著。他們則是直接順著河邊的小路走過去的,沒有路也沒關係,以他們的身手這一小段距離沒什麽難度。


    也就用了20分鍾的時間幾人就到達了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坐落於四明山與翠屏山之間的姚江穀地,以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和鯔山遺址3個同屬河姆渡文化的文保單位為核心,同時補充納入井頭山遺址、施嶴遺址。


    夏先衍一行人進入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後開始沿著最早孕育出靈源的五處遺址進行調查。


    河姆渡遺址區域,仿佛是一個時光隧道,將人帶回到六七千年前華夏東南沿海地區六七千年前的稻作農耕社會。


    走進田螺山聚落考古與稻作農業考古展示區,一幅新石器時代中期東南沿海依山傍水型聚落的畫卷徐徐展開。在這裏,人們可以親身感受到江南最早的魚米之鄉所獨有的魅力和風情。


    繼續前行,來到鯔山遺址區域。這裏保留著最原始的自然環境和聚落布局,讓人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遠古時期的村落之中。


    最後,抵達井頭山遺址區域。這裏不僅是華夏沿海地區海洋文化的發祥地,更是滄海桑田變遷的縮影,沿海文化與內陸文化的交匯。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它代表著華夏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東南江海文化的先驅,與其對應的是以長安半坡村遺址為代表的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中原內陸文化,從而構成了華夏文化源流的兩大區史係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銘刻著華夏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篇章。


    1973年,考古學家在這裏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片幹欄式木構建築遺跡、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以及鳥信仰、太陽崇拜的印記。以這個遺址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主要分布在今寧紹地區東部和舟山地區,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也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


    河姆渡遺址發現50多年來,又發現了一百多處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址,如慈湖遺址、名山後遺址、塔山遺址、鯔山遺址等。其中田螺山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最完整的聚落遺址。


    魚山·烏龜山遺址出土了一對被叫做“遠古的微笑”的陶耳,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遠古先民樂觀開朗的精神風貌。新近發現的施嶴遺址,發現了目前世界上麵積最大、年代最早、文化係列最完整、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


    在臨近河姆渡遺址的井頭山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先民食用後丟棄的貝殼,具有濃厚而鮮明的海洋文化屬性,是迄今為止華夏沿海發現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300~7800年),為探索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實證了寧波作為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源發地。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


    遺址中發現大量幹欄式建築的遺跡,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骨中,有不少是人工飼養的豬、牛、狗家畜遺骨,表明河姆渡是華夏最早飼養家豬的原始地區之一。


    另外出土的木槳六隻,陶舟模型一個,表明河姆渡先民已有水上航行的實踐,漁獵捕撈已是其生產活動的組成部分。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精美的藝術品。


    遺址保存完好,內涵豐富,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高超的幹欄式建築、獨特的製陶技術為文化特征,真實地反映了7000年前長江流域繁榮的史前文明。它的發現和發掘動搖了華夏遠古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元論,有力地證明了長江同樣是華夏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在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轉了一圈後,夏先衍最後回到了公園入口處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博物館的位置也是孕育出靈源的地點。這些靈源最後合在了一起共同組成了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靈源之地。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主體建築造型根據河姆渡7000年前“幹欄式”建築 “長脊、短簷、高床”的風格和特點設計,構築出高於地麵的架空層,人字形坡屋麵上聳起5-7組交錯構件,象征著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術,再配以土紅色波紋陶瓦、炒米黃牆麵,顯得古樸、野趣,與河姆渡文化融為一體。序廳屋麵形似展翅翱翔的鯤鵬,表現了河姆渡先民愛鳥、崇鳥的文化習俗。


    這裏也孕育出了伴生物靈米,與靈米一同孕育而出的,還有一片神奇的靈田,靈米就生長於靈田之上。之所以被稱作靈田,因為這片生長著靈米的土地所蘊含的靈氣特別濃厚,以至於直接改變了土壤的成分。


    靈田誕生於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湖中的一座小島之上,從遠處眺望,隻見那片靈田被一層朦朧的霧氣所籠罩,如夢似幻,仿佛置身於仙境一般。


    也許正是由於這處靈田的獨特存在,盡管這裏的靈米比山上靈源的靈米出現得稍晚一些。但這裏靈米卻是後來者居上,


    或許是因為靈田的存在,這裏雖然相對於上山靈源的靈米出現的時間晚,但這裏靈米卻是後來者居上,展現出了更為驚人的生命力和生長態勢。它們更為茁壯,生機勃勃,其繁茂程度超過了山上靈源的靈米。每一株靈米都挺拔修長,葉片翠綠欲滴,散發著淡淡的靈氣清香。


    陽光灑落在波光粼粼的湖麵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夏先衍靜靜地佇立在湖邊,望著那片充滿生機的靈田。


    微風輕拂過靈田,霧氣飄散,然後又重新聚攏,帶來陣陣靈氣的波動。靈米在風中搖曳生姿,葉子盡情舒展,晶瑩剔透的露珠在葉片上滾動閃爍。靈米不斷吸收著周圍的靈氣,然後轉化成自身的能量。


    夏先衍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靈氣,心中不禁感歎靈源造物的能力,正是這種神奇能力才孕育出了如此奇妙的地方以及這些令人驚歎不已的生命形態。


    他低頭看了一眼手機,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關閉的時間快到了,想必在這裏駐紮修行的人員已經準備進入園內了。正好可以通知他們集合,傳授修行功法。


    看了看時間,也快到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閉園的時候了,可以召集在這裏修行的人員,傳授給他們修行功法。


    在河姆渡遺址忙完,他也要離開明州了。經過思考和權衡,他最終決定放棄前往明州市區和舟山的行程安排。


    明州市區之中還孕育出了保國寺靈源、天一閣靈源、三江口靈源三大靈源之地。舟山孕育出了普陀山靈源之地。


    盡管內心深處對這幾個地方充滿了好奇和向往想去看一看,但識海中的華夏守護之靈卻傳來消息稱,整個浙江地區的靈源氣息已被完整收錄。此刻再去實地探訪似乎已無太大意義,當務之急應是盡快投入到其他區域靈源氣息的收錄工作。


    華夏守護者之靈收錄了眾多靈源信息後,開始變得活躍起來,開始主動與夏先衍表達他的想法。麵對禦靈部如雪片般紛至遝來且數量愈發增多的靈源情報,夏先衍無奈之下隻得暫且收斂玩心。


    明州保國寺大殿,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13 年。千年木構建築在長江以南極為難得,1961 年入列華夏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整座巨殿的木構建築未用一枚鉚釘,全靠巧妙的鬥拱和精確的榫卯銜接。這種技藝比宋代建築的國家規範《營造法式》還早90年。


    靈源就是在這座大殿之下孕育而出的,以這座大雄寶殿為中心開始向周圍輻射開來。


    天一閣,是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明兵部右侍郎範欽辭官回裏後,開始於宅東建造藏書樓,並命名為“天一閣”。時藏書七萬餘卷。


    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歲月滄桑。是華夏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博物院是以天一閣藏書樓為核心、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餘卷。


    三江口靈源,


    古今明州,皆向海而生,依港而興,港為城用,城因港興,兩宋亦如此。天下之港,是明州宋韻文化的顯著特征。而三江匯流處,則是寧波宋韻文化的主源地。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官府在鎮海遷設市舶司。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在明州城現江廈公園西側設立新的市舶司,專管外貿兼外事,至此,明州與泉州、廣州並列全國三大外貿口岸。


    彼時明州,港口條件優越,造(修)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高超,貿易製度完備,與日本列島、朝鮮半島、東南亞、波斯灣等地航海貿易頻繁,在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還成為宋廷與高麗唯一的官方指定口岸。


    從羅城東渡門到靈橋的江廈地帶,逐漸形成一個設施完備的港區,並在東渡門和靈橋門間增開一城門供市舶司專用,百姓稱之為“市舶務門”。該城門外建“來遠亭”供市舶司稽查人員現場辦公。


    文物說話,考古印證,街巷留痕,曆史複現。在海曙全域,有30多個兩宋文保點和文保單位、20多個位於羅城三江口一帶的兩宋海絲遺址。上述遺址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無不印證明州城港通天下、貨易萬國的輝煌曆史。


    海天佛國普陀山


    普陀山位於舟山群島東南部,與五台、峨眉、九華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古人譽為“海天佛國”。


    普陀山觀音道場始建於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曆朝累有興廢,鼎盛時碼頭香船林立,曾有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號稱“五百叢林,三千僧眾”。


    目前尚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和大乘、梅福、紫竹林等數三十餘座禪院供朝聖、觀光。“南海觀音”,通高三十三米,佛相莊嚴慈祥,遊人雲集瞻仰。


    山上文物眾多,有元代的多寶塔,金陵明故宮拆遷來的“九龍殿”以及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楊枝觀音碑”,稱為普陀山三件寶物。


    普濟禪寺又稱前寺,為普陀山供奉觀音主刹。該寺前身是後梁貞明二年(916)始建之不肯去觀音院。


    法雨禪寺為全山第二大寺,創建於明萬曆年(1580),原名海潮庵,後改寺。萬曆三十四年改名護國永壽鎮海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賜“天花法雨”額,改稱法雨寺。


    揚枝禪院,地處清涼崗下,緊臨法雨寺。普陀山“三寶”之一楊枝觀音碑珍藏於此。碑高2.34米的楊枝觀音畫像是明萬曆間根據唐名畫家閻立本所繪楊枝觀音像鐫刻。


    慧濟寺,俗稱佛頂山寺,明代僧人圓慧初創,坐落於普陀山佛頂山上。長於慧濟寺後門西側的普陀鵝耳櫪樹 ,屬當世罕見珍木。


    這裏誕生的靈源是由觀音道場孕育而成,是第一個因為宗教信仰孕育而生的靈源。之所以如此確定靈源誕生的主因不是普陀山的古建築,是因為華夏守護之靈來到明州後告訴的夏先衍。


    起初夏先衍以為華夏守護之靈在在逗自己,直到在守護之靈幫助他看到了百公裏之外普陀山上的一座觀世音法相,他相信了。


    為何上山遺址靈源與河姆渡遺址靈源的伴生物是靈米,是因為兩處的遺址文化證實了華夏華夏水稻的種植曆史。


    普陀山上的觀世音法相則是證明了這裏的靈源就是因為觀世音而孕育出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