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霸業千秋垂史冊,千古一帝耀寰中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始皇並六合,功烈照寰宇。車同軌,書同文,四海歸一主。千秋功過,任後人評說,始皇之名,永載史冊。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滅六國後,鹹陽廷議,確立國本。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在建立皇帝製度的同時,秦王政也在中央政府層麵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設立了三公九卿製度,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國家事務。三公(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負責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九卿則分別掌管各項具體事務,這一製度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此外,秦王政還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了自孝公變法以來由商鞅所推行的法家政策。他深知法家思想對於加強君主專製、削弱舊貴族勢力、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他大力提拔那些通過軍功獲得地位的新貴族,打破了舊有的世卿世祿製度,使得國家的權力更加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
他還信奉陰陽家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又因為十月屬水,故以十月為歲首,施行顓頊曆。
顓頊曆,秦朝曆法,是中國古六曆之一。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以鹹陽為中心修築馳道。東方大道由鹹陽出函穀關,沿黃河經山東定陶、臨淄至成山角;西北大道由鹹陽至甘肅臨洮;秦楚大道由鹹陽經陝西武關、河南南陽至湖北江陵;川陝大道由鹹陽到巴蜀。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平定南方百越自此,、將百越之地納入版圖,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完成了華夏統一大業,進入了帝國時代。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修鑿靈渠,秦始皇命監禦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漓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前後曆時五年,終於鑿成靈渠。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北擊匈奴,修築長城。派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匈奴戰敗而逃,秦遂取河南地,設九原郡,置44縣,移民墾守。
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外敵入侵,紛紛在各自的邊境地區修築長城。其中,秦國、趙國和燕國在北方的長城修築尤為突出。然而,這些長城各自為政,並未形成統一的防禦體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國防、防禦北方匈奴的侵擾,修築了一條連接秦、趙、燕三國長城的“萬裏長城”。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確實頒布了“燔詩書”令。?秦始皇頒布“燔詩書”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思想控製、禁絕私學、推行法家思想、消除六國遺民的故國記憶以及避免百家爭鳴帶來的社會動蕩。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等人求取仙藥失敗後便開始私下說秦始皇壞話,之後更是攜帶求藥巨資出逃,秦始皇得知後大怒,立刻將鹹陽城內的數百方士活埋,這就是“坑儒”的由來。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5次東巡途中死於沙丘宮。秦始皇死後,趙高采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段,偽造詔書,逼迫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從而使胡亥繼承了皇位史稱秦二世,自此朝廷大權落到了趙高的手中。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舉起了華夏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
公元前207年,丞相趙高逼迫秦二世自殺於望夷宮中,去秦帝號並立子嬰為秦王,五天後子嬰誅趙高,同年十月劉邦率兵入關,在位僅四十六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正式滅亡。
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秦朝猶如一座巍峨的豐碑,矗立在曆史的轉折點上,以其獨特的政治智慧、經濟改革和文化融合,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短暫的王朝,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僅僅存在了十五年,但它所創造的輝煌成就和對曆史的深遠影響,卻遠遠超出了其存在的時間範圍。
政治統一與製度創新:奠定華夏中央集權社會的基石
實現大一統,結束分裂局麵
秦朝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實現了華夏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秦國通過一係列戰爭,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麵。
秦朝在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進行了一係列政治製度的創新。秦始皇廢除了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這一製度變革,使得國家的政令能夠迅速傳達到各地,保證了政令的統一和有效執行。同時,秦朝還設立了三公九卿製度,強化了皇權,使得皇帝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核心。這一政治體製的確立,為華夏中央集權王朝的政治製度奠定了基礎,被後世王朝所沿用和發展。
實行郡縣製度
秦始皇廢除封建製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僚體製與地方郡縣製,將全國劃分為36個郡(後麵又增設了其他郡),每郡設守令、縣設縣令,以增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提升國家的統一程度和管理效能。
統一度量衡與貨幣
秦朝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繁榮,采取了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的措施。秦始皇下令製定了一套全國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和貨幣製度,消除了地區間的交易障礙,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為統一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度量衡和貨幣的統一,使得各地的商品可以更加便捷地進行交換和流通,推動了商業的繁榮和手工業的發展。
統一貨幣政策
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如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楚國的蟻鼻錢等,這些貨幣隻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嚴重阻礙了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統一全國的經濟製度,其中統一貨幣是重要內容之一。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廢除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
統一度量衡政策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命令,以詔書形式頒發全國。這一舉措為度量衡的統一提供了法律保障。
秦始皇將商鞅在秦國製定的度量衡製度推廣到全國。這些標準包括長度、容積和重量的統一規定。例如,秦朝的“一尺”約等於現代的23.2厘米,“一升”約等於現代的200毫升,“一斤”約等於現代的250克。
秦始皇下令製造並頒發大量具有統一量值的度量衡標準器到全國各地。這些標準器包括銅方升、銅權等,上麵都加刻有秦始皇的詔書。這些標準器的使用確保了度量衡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重視農業發展
秦朝統治者深知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因此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推動農業的發展。秦始皇推行均田製,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並興修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秦朝還鼓勵農民使用先進的農具和耕作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進步。農業的發展不僅為秦朝提供了豐富的糧食和物資保障,更為後世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均田製,以人口為依據,按照人口多寡分配田地。打破了封建貴族對土地的壟斷,實現了土地的均勻分配,提高了農民的耕作積極性。這一製度有效地解決了土地聚集、土地兼並等問題,使得農民的土地權益得到保護。秦始皇通過製定《秦律》等法律,規範了土地私有製的實行,確保了均田製的順利推行。
井田製,井田製起源於西周時期,秦朝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革。秦朝將國家土地分成九等份,每份由一戶人家承包,其中有一份為國家所有,由農民種植軍糧,以滿足戰備需要。
三丈製,秦朝基於實際情況對田地進行重估和計量,將土地劃分為上田、中田和下田三個等級。
土地私有製,在秦朝之前,中國的土地製度主要是以封建的宗法製度為主,土地主要由貴族和宗族占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秦始皇推行了土地私有製。
土地私有製使得農民對土地有了更大的使用權和保護權,從而增加了他們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這一製度也為後來的華夏古代中央集權社會奠定了基礎。
興修水利
秦朝在水利建設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些水利工程不僅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都江堰,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
從根本上改變了成都平原的水災之患,使蜀郡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至今仍在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其灌區已達30餘縣市、麵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鄭國渠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鄭國渠的修建不僅促進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發展,還對後世的水利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工程技術和灌溉理念被後世廣泛借鑒和應用。
靈渠
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它對於秦朝平定嶺南、擴大疆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靈渠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書同文政策
秦朝在文化領域的最大貢獻莫過於“書同文”政策的實施。秦始皇下令將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官方文字,這一舉措消除了地區間的文字隔閡,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隨著文字的統一,各地的文化、思想、藝術等得以相互借鑒、融合,形成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同時,秦朝還編纂了《儀禮》、《禮記》、《周易》等典籍,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精華,為後世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車同軌,即全國車輛的車輪間距(車軌)實行統一標準,使得各地車輛能夠在同一道路上順暢行駛。這一政策不僅指車輪間距的統一,也涵蓋了道路寬度、修建標準等方麵的統一。極大地改善了交通條件並加強了國家統一。
統一法律法製
進行了一係列法律的編纂和修訂,?頒布了統一的法律法令。秦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鞅變法時期。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商鞅為秦相,實行變法,以李悝的《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製定了較為完備的刑律及其它方麵的法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律修訂,作為全國統一的法律頒行各地。
秦律的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麵,使各行各業“皆有法式”。據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雲夢秦簡》所載,秦律不僅有《法經》六篇的內容,還包括《田律》、《效律》、《置吏律》、《倉律》、《工律》、《金布律》等多種律文。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滅六國後,鹹陽廷議,確立國本。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在建立皇帝製度的同時,秦王政也在中央政府層麵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設立了三公九卿製度,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國家事務。三公(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負責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九卿則分別掌管各項具體事務,這一製度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此外,秦王政還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了自孝公變法以來由商鞅所推行的法家政策。他深知法家思想對於加強君主專製、削弱舊貴族勢力、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他大力提拔那些通過軍功獲得地位的新貴族,打破了舊有的世卿世祿製度,使得國家的權力更加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
他還信奉陰陽家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又因為十月屬水,故以十月為歲首,施行顓頊曆。
顓頊曆,秦朝曆法,是中國古六曆之一。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以鹹陽為中心修築馳道。東方大道由鹹陽出函穀關,沿黃河經山東定陶、臨淄至成山角;西北大道由鹹陽至甘肅臨洮;秦楚大道由鹹陽經陝西武關、河南南陽至湖北江陵;川陝大道由鹹陽到巴蜀。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平定南方百越自此,、將百越之地納入版圖,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完成了華夏統一大業,進入了帝國時代。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修鑿靈渠,秦始皇命監禦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漓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前後曆時五年,終於鑿成靈渠。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北擊匈奴,修築長城。派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匈奴戰敗而逃,秦遂取河南地,設九原郡,置44縣,移民墾守。
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外敵入侵,紛紛在各自的邊境地區修築長城。其中,秦國、趙國和燕國在北方的長城修築尤為突出。然而,這些長城各自為政,並未形成統一的防禦體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國防、防禦北方匈奴的侵擾,修築了一條連接秦、趙、燕三國長城的“萬裏長城”。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確實頒布了“燔詩書”令。?秦始皇頒布“燔詩書”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思想控製、禁絕私學、推行法家思想、消除六國遺民的故國記憶以及避免百家爭鳴帶來的社會動蕩。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等人求取仙藥失敗後便開始私下說秦始皇壞話,之後更是攜帶求藥巨資出逃,秦始皇得知後大怒,立刻將鹹陽城內的數百方士活埋,這就是“坑儒”的由來。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5次東巡途中死於沙丘宮。秦始皇死後,趙高采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段,偽造詔書,逼迫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從而使胡亥繼承了皇位史稱秦二世,自此朝廷大權落到了趙高的手中。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舉起了華夏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
公元前207年,丞相趙高逼迫秦二世自殺於望夷宮中,去秦帝號並立子嬰為秦王,五天後子嬰誅趙高,同年十月劉邦率兵入關,在位僅四十六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正式滅亡。
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秦朝猶如一座巍峨的豐碑,矗立在曆史的轉折點上,以其獨特的政治智慧、經濟改革和文化融合,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短暫的王朝,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僅僅存在了十五年,但它所創造的輝煌成就和對曆史的深遠影響,卻遠遠超出了其存在的時間範圍。
政治統一與製度創新:奠定華夏中央集權社會的基石
實現大一統,結束分裂局麵
秦朝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實現了華夏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秦國通過一係列戰爭,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麵。
秦朝在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進行了一係列政治製度的創新。秦始皇廢除了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這一製度變革,使得國家的政令能夠迅速傳達到各地,保證了政令的統一和有效執行。同時,秦朝還設立了三公九卿製度,強化了皇權,使得皇帝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核心。這一政治體製的確立,為華夏中央集權王朝的政治製度奠定了基礎,被後世王朝所沿用和發展。
實行郡縣製度
秦始皇廢除封建製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僚體製與地方郡縣製,將全國劃分為36個郡(後麵又增設了其他郡),每郡設守令、縣設縣令,以增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提升國家的統一程度和管理效能。
統一度量衡與貨幣
秦朝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繁榮,采取了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的措施。秦始皇下令製定了一套全國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和貨幣製度,消除了地區間的交易障礙,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為統一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度量衡和貨幣的統一,使得各地的商品可以更加便捷地進行交換和流通,推動了商業的繁榮和手工業的發展。
統一貨幣政策
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如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楚國的蟻鼻錢等,這些貨幣隻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嚴重阻礙了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統一全國的經濟製度,其中統一貨幣是重要內容之一。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廢除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
統一度量衡政策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命令,以詔書形式頒發全國。這一舉措為度量衡的統一提供了法律保障。
秦始皇將商鞅在秦國製定的度量衡製度推廣到全國。這些標準包括長度、容積和重量的統一規定。例如,秦朝的“一尺”約等於現代的23.2厘米,“一升”約等於現代的200毫升,“一斤”約等於現代的250克。
秦始皇下令製造並頒發大量具有統一量值的度量衡標準器到全國各地。這些標準器包括銅方升、銅權等,上麵都加刻有秦始皇的詔書。這些標準器的使用確保了度量衡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重視農業發展
秦朝統治者深知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因此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推動農業的發展。秦始皇推行均田製,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並興修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秦朝還鼓勵農民使用先進的農具和耕作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進步。農業的發展不僅為秦朝提供了豐富的糧食和物資保障,更為後世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均田製,以人口為依據,按照人口多寡分配田地。打破了封建貴族對土地的壟斷,實現了土地的均勻分配,提高了農民的耕作積極性。這一製度有效地解決了土地聚集、土地兼並等問題,使得農民的土地權益得到保護。秦始皇通過製定《秦律》等法律,規範了土地私有製的實行,確保了均田製的順利推行。
井田製,井田製起源於西周時期,秦朝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革。秦朝將國家土地分成九等份,每份由一戶人家承包,其中有一份為國家所有,由農民種植軍糧,以滿足戰備需要。
三丈製,秦朝基於實際情況對田地進行重估和計量,將土地劃分為上田、中田和下田三個等級。
土地私有製,在秦朝之前,中國的土地製度主要是以封建的宗法製度為主,土地主要由貴族和宗族占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秦始皇推行了土地私有製。
土地私有製使得農民對土地有了更大的使用權和保護權,從而增加了他們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這一製度也為後來的華夏古代中央集權社會奠定了基礎。
興修水利
秦朝在水利建設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些水利工程不僅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都江堰,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
從根本上改變了成都平原的水災之患,使蜀郡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至今仍在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其灌區已達30餘縣市、麵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鄭國渠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鄭國渠的修建不僅促進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發展,還對後世的水利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工程技術和灌溉理念被後世廣泛借鑒和應用。
靈渠
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它對於秦朝平定嶺南、擴大疆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靈渠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書同文政策
秦朝在文化領域的最大貢獻莫過於“書同文”政策的實施。秦始皇下令將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官方文字,這一舉措消除了地區間的文字隔閡,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隨著文字的統一,各地的文化、思想、藝術等得以相互借鑒、融合,形成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同時,秦朝還編纂了《儀禮》、《禮記》、《周易》等典籍,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精華,為後世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車同軌,即全國車輛的車輪間距(車軌)實行統一標準,使得各地車輛能夠在同一道路上順暢行駛。這一政策不僅指車輪間距的統一,也涵蓋了道路寬度、修建標準等方麵的統一。極大地改善了交通條件並加強了國家統一。
統一法律法製
進行了一係列法律的編纂和修訂,?頒布了統一的法律法令。秦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鞅變法時期。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商鞅為秦相,實行變法,以李悝的《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製定了較為完備的刑律及其它方麵的法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律修訂,作為全國統一的法律頒行各地。
秦律的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麵,使各行各業“皆有法式”。據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雲夢秦簡》所載,秦律不僅有《法經》六篇的內容,還包括《田律》、《效律》、《置吏律》、《倉律》、《工律》、《金布律》等多種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