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國家博物館之行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人來到國家博物館,他們沒有預約,現在也預約不上了,隻能聯係國家博物館的領導,讓工作人員帶兩人進去。
“博物館熱”持續火熱,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走進博物館,感受曆史與文化的魅力。
與此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許多網友對於國家博物館門票預約難的吐槽聲。
“根本約不上,瘋狂刷”
“掐著點約,也秒沒”……
\"一票難求\"已然成為國家博物館的一種常態,每放出一批門票,幾乎都會在瞬間被預訂一空。
看著眼前國博外蜿蜒曲折的隊伍,夏先衍不禁感歎:\"如今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但高品質文化供給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種矛盾愈發凸顯。\"
“這是好事,正好趕上天變,靈源現世,《人文心經》出世,相信這些熱愛文物的人,修行起人文心經,會事半功倍。修行者大爆發的時代即將到來了。”
“部長,溝通好了,工作人員帶我們進去。”就在夏先衍胡思亂想中的時候,王言辦完事情回來了。
“好。”
兩人跟隨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順利地進入了國家博物館。到達大廳後,夏先衍向工作人員表示:“去忙吧,我們自己逛就行。”
“好的領導,您有需要幫助的,可以隨時叫我們的同事就行,我先行告退了。”
夏先衍已經有好些年沒來過這裏了,他帶著王言走到大廳的指示圖前麵,仔細看了看。大部分的布局還是沒有變化,但新的展覽和布置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
他直接領著王言來到了夏商西周時期的展館。進入展廳首先看到的是關於夏、商、周的介紹,他還是帶著王言認真看了一遍。
夏、商、西周時期是華夏古代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王權政治得以強化,並不斷完善。青銅鑄造達到鼎盛,輝煌燦爛。豐富的漢字材料,記錄了當時政治、經濟與文化麵貌。西周統治者推行的禮製,重在彰顯、維護等級秩序,對此後華夏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夏先衍放慢腳步,問王言,“以前來過國家博物館嗎?”
王言點了點頭回答,“嗯,大學時期曾經來過一次,但當時隻是純粹湊湊熱鬧,並沒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
夏先衍點了點頭,“正常,很多人第一次來都這樣,看的眼花繚亂。我小時候來的時候也是走馬觀花的逛的,後來再來的時候,每次就逛一小部分。國家博物館太大了,想要認真逛,一天是不夠的!”
“它的總用地麵積7萬平方米,地上5層,地下2層,展廳48個,建築麵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麵積最大的博物館,有藏品數量143萬餘件!”
聽到部長的介紹,王言裝出一股惋惜之情,“隻可惜那時我和同學一起來,早上進館,下午早早便離開了。”
夏先衍笑了笑說:“這不又有機會了!”
王言咧嘴一笑,“我必須要守護好部長您啊,絕不能有絲毫分神!”
夏先衍擺擺手,笑道:“行了,別裝了,我知道你對這些不感興趣,也就不勉強你了。”
“嘿嘿!”,見被拆穿,王言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兩人說話的功夫,夏先衍帶著王言來到了b1層的古代華夏展廳,夏商西周展廳,然後徑直找到“後母戊”青銅方鼎的展台。
關於後母戊鼎的曆史,他耳熟能詳。現在夏先衍集中精神,運用自身的神識,仔細地觀察起後母戊鼎來。
“後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形製巨大,雄偉莊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華夏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
通過神識的深入觀察,夏先衍發現了“後母戊”青銅方鼎的那一隻仿造的鼎耳。他心中一動,決定嚐試將這件青銅器觀想到自己的紫府之中。隨著他的觀想烙印,“後母戊”青銅方鼎逐漸在他的紫府內浮現。
然而,當鼎完全出現在紫府時,那隻仿製的鼎耳竟然與鼎身分離,掉落在一旁,與後母戊鼎的厚重不同,這一隻為了鼎好看而後補上去的鼎耳,在普通不過。這一發現讓夏先衍感到無比驚奇,原來隻有真正具有曆史意義的文物觀想烙印才有意義。
接著夏先衍就察覺到了,國家博物館內出現一縷造化之氣。這縷造化之氣出現的特別突兀,它徑直向夏先衍飛了過來,並迅速的進入他的紫府,就在造化之氣進入紫府之後將那隻殘缺的鼎耳修複如初。整個青銅方鼎在造化之氣的滋養下,恢複了往日的榮光。
夏先衍看呆了,他從未想過會有這樣的奇遇。他迅速鋪開神識,開始探尋這縷造化之氣的來源。很快,他的神識捕捉到了腳下不斷的有造化之氣從太廟的位置而來,那裏的靈源正在異常活躍,並向四周擴散。
一支靈源氣息向著故宮方向延伸,而另一支則直奔國家博物館而來。
夏先衍意識到,太廟的靈源開始擴散了。他心中一陣激動,這是好事,因為靈源的擴散意味著周圍的文物可能會受到某種形式的修複。
他迅速給雷明心發了個信息,提醒他要聯係周邊的單位,尤其是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做好應對準備。
故宮博物院與國家博物館,這兩處可是收藏著大量的文物,故宮博物院院的文物收藏比國博更多,現有藏品總量180萬餘件(套)。
沒過多久,夏先衍便收到了雷明心回複的消息。看到雷明心已經開始行動,他這才稍稍放下心來,並帶著王言趕往下一個目的地。
此刻的王言盡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宛如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小透明一般,靜靜地跟隨在夏先衍身旁時刻注意著周圍的動靜。
兩人隨後抵達了另一個展示商代青銅器的展台——四羊青銅方尊所在之處。
四羊青銅方尊,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各據一隅,在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通體以細密雲雷紋為地,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上飾四條高浮雕式盤龍,羊前身飾長冠鳥紋,圈足飾夔龍紋。方尊邊角及各麵中心線,均置聳起的扉棱,既用以掩蓋合範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
夏先衍站在四羊青銅方尊前,突然意識到自己觀想的都是同一種類型的文物。然而,他轉念一想,來都來了!憑自己的能力觀想這種文物又不會耗費太多時間。
“商四羊青銅方尊可是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它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嗬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位列華夏十大傳世國寶之一。看著上麵的細節,確實實至名歸啊!”
自言自語的說完,夏先衍再次調動起自己的神識,開始將四羊青銅方尊觀想到自己的紫府之中。
夏先衍繼續他的觀想烙印,既然已經觀想了商四羊青銅方尊,他自然不會錯過利簋這件同樣重要的青銅器。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
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麵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利簋銘文中所記載的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並逢歲星當空,印證了《尚書·牧誓》中所記載的“時甲子日昧爽,王至於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稱作“武王征商簋”。
這麽重要的文物,多觀想烙印一件有不費時,夏先衍自己給自己找到了借口。
夏先衍順利的把利簋觀想到了自己的紫府之中。他的觀想速度之快,讓一旁的王言感到震驚。他從未想過,觀想一件如此珍貴的文物竟會如此簡單和迅速。而他自己觀想烙印東西都是以天為計時單位,這差距也太大了。
他暗自告誡自己,不能胡思亂想,想多了容易自卑,傷自尊心。
夏先衍看著四周的其他青銅器忍住了自己想要繼續觀想烙印的衝動。青銅器是鑄造文物可承載五行的金,那麽接下來應該去尋找可以承載其他五行之屬的文物。
於是,兩人在這個展廳內逛了起來,尋找可以符合要求的文物。他的目標很明確:尋找可以承載木、水、火、土四行屬性的文物,以達到五行平衡。
兩人轉了一圈就發現了兩個其他材質的國寶級文物:刻幹支表牛骨、玉鳳佩。
刻幹支表牛骨:商代的幹支表是用於記日的。幹支記日法是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幹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合,組成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等六十幹支,用它來記日,六十日一個循環。
玉鳳佩:玉鳳佩形狀為側首回身狀,頭似公雞,頭頂有齒脊狀冠。圓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與尾連成弧線形。短翅長尾,尾翎分開兩叉。爪臥胸下,背中間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圓孔,可佩帶。翅膀上雕刻四條陽線以飾翎紋。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製作精細。
玉鳳佩材質為石頭,可以承載五行的土。但是對於這個刻幹支表牛骨,夏先衍陷入了沉思,這東西可以承載什麽五行之中的什麽屬性!
他歎了一口氣,“反正到了紫府中,又不是真正的文物,那就一個一個試試,大明典冊圖中的典籍還能賦予各種五行屬性呢!”
想到這裏,夏先衍繼續尋找國寶級的文物。
他想起遠古展廳個很有特點的文物,玉琮。
玉琮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種禮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獸麵紋在四邊正中刻神人獸麵紋。規整的造型、細膩的雕琢與威嚴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種莊重、神秘、肅穆之氣。
這件玉琮由碧玉製成,內圓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節,是目前國內所見最高的玉琮。玉琮四邊的獸麵紋已經高度符號化,近頂端陰刻有日月紋圖案,器身局部殘留有製作時的切割痕跡。
夏先衍將玉琮觀想烙印到了紫府之中後,他一拍腦袋,忽然明白了,“這些文物都可以賦予其五行屬性的,能夠與五行屬性沾點邊就可以。”,於是又重新返回了夏商周展區,
他想起了一個盛水的器具,西周的虢季子白青銅盤。
盤形製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將“虢季子白”青銅盤觀想完成後,夏先衍也不糾結是否能夠湊齊五行之物了。這些青銅器本身就是金屬,可以賦予其金屬性;而有些青銅器是作為酒器用途,所以可以賦予其水屬性;有的青銅器是當做爐子來使用的,可以賦予其火屬性。
比如王子嬰次青銅爐,該器整體呈長方盤形,敞口,方唇;四壁斜直下收,兩長壁外壁中央各有一環耳,兩短壁外則各有一個吊鏈;器底殘缺,隻餘一周23個殘短柱。四壁飾細密的斜方格穀粒紋。內壁有銘文7字:“王子嬰次之燎爐。\"
西漢青銅染爐,在耳杯中放好調料,然後通過下邊的爐子加熱,煮好的肉可以蘸著調料食用。
夏先衍因為將五行簡單地歸為自然界中的五種屬性物質,然後在國博之中找出所對應文物,這種誤解讓他陷入了很大的誤區。
夏先衍不禁自嘲道:\"我真是聰明過頭反而誤了事啊!竟然會把這麽簡單的道理搞錯……\"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先去太廟利用造化之氣為紫府中烙印的文物造化賦形,並賦予其五行屬性。
就在他帶著王言從b1層上來的時候看到了,一個以龍為主題的專題展覽,他並沒有仔細看就進去了。
隻見第一單元就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新石器時代後期·紅山文化的玉龍。
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卷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現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於龍的原型,研究者們提出過各種假說,如蛇、鱷魚、蜥蜴、魚、鯤、馬、牛、豬、鹿、熊、虎、蠶、螃嘈、鬆樹、雲、閃電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龍”字和婦好墓出土的玉龍都顯示,龍是一種巨頭、有角、大口、曲身的神獸。新石器時代最符合這些特征的文物應屬紅山文化中的這種蜷體玉龍,安徽含山淩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
這件玉龍是華夏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並上翹起棱,端麵截平,有2個並排的鼻孔,似有豬首特征。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製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龍鳳齊全了,夏先衍也沒繼續往裏麵走,就帶著王言離開了。
“博物館熱”持續火熱,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走進博物館,感受曆史與文化的魅力。
與此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許多網友對於國家博物館門票預約難的吐槽聲。
“根本約不上,瘋狂刷”
“掐著點約,也秒沒”……
\"一票難求\"已然成為國家博物館的一種常態,每放出一批門票,幾乎都會在瞬間被預訂一空。
看著眼前國博外蜿蜒曲折的隊伍,夏先衍不禁感歎:\"如今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但高品質文化供給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種矛盾愈發凸顯。\"
“這是好事,正好趕上天變,靈源現世,《人文心經》出世,相信這些熱愛文物的人,修行起人文心經,會事半功倍。修行者大爆發的時代即將到來了。”
“部長,溝通好了,工作人員帶我們進去。”就在夏先衍胡思亂想中的時候,王言辦完事情回來了。
“好。”
兩人跟隨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順利地進入了國家博物館。到達大廳後,夏先衍向工作人員表示:“去忙吧,我們自己逛就行。”
“好的領導,您有需要幫助的,可以隨時叫我們的同事就行,我先行告退了。”
夏先衍已經有好些年沒來過這裏了,他帶著王言走到大廳的指示圖前麵,仔細看了看。大部分的布局還是沒有變化,但新的展覽和布置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
他直接領著王言來到了夏商西周時期的展館。進入展廳首先看到的是關於夏、商、周的介紹,他還是帶著王言認真看了一遍。
夏、商、西周時期是華夏古代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王權政治得以強化,並不斷完善。青銅鑄造達到鼎盛,輝煌燦爛。豐富的漢字材料,記錄了當時政治、經濟與文化麵貌。西周統治者推行的禮製,重在彰顯、維護等級秩序,對此後華夏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夏先衍放慢腳步,問王言,“以前來過國家博物館嗎?”
王言點了點頭回答,“嗯,大學時期曾經來過一次,但當時隻是純粹湊湊熱鬧,並沒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
夏先衍點了點頭,“正常,很多人第一次來都這樣,看的眼花繚亂。我小時候來的時候也是走馬觀花的逛的,後來再來的時候,每次就逛一小部分。國家博物館太大了,想要認真逛,一天是不夠的!”
“它的總用地麵積7萬平方米,地上5層,地下2層,展廳48個,建築麵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麵積最大的博物館,有藏品數量143萬餘件!”
聽到部長的介紹,王言裝出一股惋惜之情,“隻可惜那時我和同學一起來,早上進館,下午早早便離開了。”
夏先衍笑了笑說:“這不又有機會了!”
王言咧嘴一笑,“我必須要守護好部長您啊,絕不能有絲毫分神!”
夏先衍擺擺手,笑道:“行了,別裝了,我知道你對這些不感興趣,也就不勉強你了。”
“嘿嘿!”,見被拆穿,王言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兩人說話的功夫,夏先衍帶著王言來到了b1層的古代華夏展廳,夏商西周展廳,然後徑直找到“後母戊”青銅方鼎的展台。
關於後母戊鼎的曆史,他耳熟能詳。現在夏先衍集中精神,運用自身的神識,仔細地觀察起後母戊鼎來。
“後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形製巨大,雄偉莊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華夏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
通過神識的深入觀察,夏先衍發現了“後母戊”青銅方鼎的那一隻仿造的鼎耳。他心中一動,決定嚐試將這件青銅器觀想到自己的紫府之中。隨著他的觀想烙印,“後母戊”青銅方鼎逐漸在他的紫府內浮現。
然而,當鼎完全出現在紫府時,那隻仿製的鼎耳竟然與鼎身分離,掉落在一旁,與後母戊鼎的厚重不同,這一隻為了鼎好看而後補上去的鼎耳,在普通不過。這一發現讓夏先衍感到無比驚奇,原來隻有真正具有曆史意義的文物觀想烙印才有意義。
接著夏先衍就察覺到了,國家博物館內出現一縷造化之氣。這縷造化之氣出現的特別突兀,它徑直向夏先衍飛了過來,並迅速的進入他的紫府,就在造化之氣進入紫府之後將那隻殘缺的鼎耳修複如初。整個青銅方鼎在造化之氣的滋養下,恢複了往日的榮光。
夏先衍看呆了,他從未想過會有這樣的奇遇。他迅速鋪開神識,開始探尋這縷造化之氣的來源。很快,他的神識捕捉到了腳下不斷的有造化之氣從太廟的位置而來,那裏的靈源正在異常活躍,並向四周擴散。
一支靈源氣息向著故宮方向延伸,而另一支則直奔國家博物館而來。
夏先衍意識到,太廟的靈源開始擴散了。他心中一陣激動,這是好事,因為靈源的擴散意味著周圍的文物可能會受到某種形式的修複。
他迅速給雷明心發了個信息,提醒他要聯係周邊的單位,尤其是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做好應對準備。
故宮博物院與國家博物館,這兩處可是收藏著大量的文物,故宮博物院院的文物收藏比國博更多,現有藏品總量180萬餘件(套)。
沒過多久,夏先衍便收到了雷明心回複的消息。看到雷明心已經開始行動,他這才稍稍放下心來,並帶著王言趕往下一個目的地。
此刻的王言盡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宛如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小透明一般,靜靜地跟隨在夏先衍身旁時刻注意著周圍的動靜。
兩人隨後抵達了另一個展示商代青銅器的展台——四羊青銅方尊所在之處。
四羊青銅方尊,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各據一隅,在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通體以細密雲雷紋為地,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上飾四條高浮雕式盤龍,羊前身飾長冠鳥紋,圈足飾夔龍紋。方尊邊角及各麵中心線,均置聳起的扉棱,既用以掩蓋合範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
夏先衍站在四羊青銅方尊前,突然意識到自己觀想的都是同一種類型的文物。然而,他轉念一想,來都來了!憑自己的能力觀想這種文物又不會耗費太多時間。
“商四羊青銅方尊可是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它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嗬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位列華夏十大傳世國寶之一。看著上麵的細節,確實實至名歸啊!”
自言自語的說完,夏先衍再次調動起自己的神識,開始將四羊青銅方尊觀想到自己的紫府之中。
夏先衍繼續他的觀想烙印,既然已經觀想了商四羊青銅方尊,他自然不會錯過利簋這件同樣重要的青銅器。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
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麵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利簋銘文中所記載的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並逢歲星當空,印證了《尚書·牧誓》中所記載的“時甲子日昧爽,王至於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稱作“武王征商簋”。
這麽重要的文物,多觀想烙印一件有不費時,夏先衍自己給自己找到了借口。
夏先衍順利的把利簋觀想到了自己的紫府之中。他的觀想速度之快,讓一旁的王言感到震驚。他從未想過,觀想一件如此珍貴的文物竟會如此簡單和迅速。而他自己觀想烙印東西都是以天為計時單位,這差距也太大了。
他暗自告誡自己,不能胡思亂想,想多了容易自卑,傷自尊心。
夏先衍看著四周的其他青銅器忍住了自己想要繼續觀想烙印的衝動。青銅器是鑄造文物可承載五行的金,那麽接下來應該去尋找可以承載其他五行之屬的文物。
於是,兩人在這個展廳內逛了起來,尋找可以符合要求的文物。他的目標很明確:尋找可以承載木、水、火、土四行屬性的文物,以達到五行平衡。
兩人轉了一圈就發現了兩個其他材質的國寶級文物:刻幹支表牛骨、玉鳳佩。
刻幹支表牛骨:商代的幹支表是用於記日的。幹支記日法是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幹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合,組成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等六十幹支,用它來記日,六十日一個循環。
玉鳳佩:玉鳳佩形狀為側首回身狀,頭似公雞,頭頂有齒脊狀冠。圓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與尾連成弧線形。短翅長尾,尾翎分開兩叉。爪臥胸下,背中間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圓孔,可佩帶。翅膀上雕刻四條陽線以飾翎紋。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製作精細。
玉鳳佩材質為石頭,可以承載五行的土。但是對於這個刻幹支表牛骨,夏先衍陷入了沉思,這東西可以承載什麽五行之中的什麽屬性!
他歎了一口氣,“反正到了紫府中,又不是真正的文物,那就一個一個試試,大明典冊圖中的典籍還能賦予各種五行屬性呢!”
想到這裏,夏先衍繼續尋找國寶級的文物。
他想起遠古展廳個很有特點的文物,玉琮。
玉琮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種禮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獸麵紋在四邊正中刻神人獸麵紋。規整的造型、細膩的雕琢與威嚴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種莊重、神秘、肅穆之氣。
這件玉琮由碧玉製成,內圓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節,是目前國內所見最高的玉琮。玉琮四邊的獸麵紋已經高度符號化,近頂端陰刻有日月紋圖案,器身局部殘留有製作時的切割痕跡。
夏先衍將玉琮觀想烙印到了紫府之中後,他一拍腦袋,忽然明白了,“這些文物都可以賦予其五行屬性的,能夠與五行屬性沾點邊就可以。”,於是又重新返回了夏商周展區,
他想起了一個盛水的器具,西周的虢季子白青銅盤。
盤形製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將“虢季子白”青銅盤觀想完成後,夏先衍也不糾結是否能夠湊齊五行之物了。這些青銅器本身就是金屬,可以賦予其金屬性;而有些青銅器是作為酒器用途,所以可以賦予其水屬性;有的青銅器是當做爐子來使用的,可以賦予其火屬性。
比如王子嬰次青銅爐,該器整體呈長方盤形,敞口,方唇;四壁斜直下收,兩長壁外壁中央各有一環耳,兩短壁外則各有一個吊鏈;器底殘缺,隻餘一周23個殘短柱。四壁飾細密的斜方格穀粒紋。內壁有銘文7字:“王子嬰次之燎爐。\"
西漢青銅染爐,在耳杯中放好調料,然後通過下邊的爐子加熱,煮好的肉可以蘸著調料食用。
夏先衍因為將五行簡單地歸為自然界中的五種屬性物質,然後在國博之中找出所對應文物,這種誤解讓他陷入了很大的誤區。
夏先衍不禁自嘲道:\"我真是聰明過頭反而誤了事啊!竟然會把這麽簡單的道理搞錯……\"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先去太廟利用造化之氣為紫府中烙印的文物造化賦形,並賦予其五行屬性。
就在他帶著王言從b1層上來的時候看到了,一個以龍為主題的專題展覽,他並沒有仔細看就進去了。
隻見第一單元就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新石器時代後期·紅山文化的玉龍。
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卷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現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於龍的原型,研究者們提出過各種假說,如蛇、鱷魚、蜥蜴、魚、鯤、馬、牛、豬、鹿、熊、虎、蠶、螃嘈、鬆樹、雲、閃電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龍”字和婦好墓出土的玉龍都顯示,龍是一種巨頭、有角、大口、曲身的神獸。新石器時代最符合這些特征的文物應屬紅山文化中的這種蜷體玉龍,安徽含山淩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
這件玉龍是華夏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並上翹起棱,端麵截平,有2個並排的鼻孔,似有豬首特征。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製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龍鳳齊全了,夏先衍也沒繼續往裏麵走,就帶著王言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