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祾恩殿悟法——人文心經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先衍目光凝視著最中間的那部《永樂大典》,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向往與惋惜。
他不禁輕聲歎息:“哎,自明朝滅亡之後,這部《永樂大典》的正本便失去了蹤跡,仿佛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至今下落不明。成為了曆史上的一大謎團。”
《永樂大典》堪稱一部宏偉的巨著,其成書於明成祖永樂年間。當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讓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共同主持編纂工作,曆經多年努力方才完成。這部大典共計有11,095冊,22,877卷,總字數超過三億七千萬之多。其規模之大,遠遠超越了前代所有的類書,實乃典冊之淵藪、佚書之寶庫。
這部典籍的內容極為豐富,匯集了上至先秦,下訖明永樂年間的圖書七八千種。其《凡例》中提到:“是書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經史子集,與凡道釋、醫卜、雜家之書,靡不收采…… 凡天文、地理、國統、道德、政治、製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諛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永樂大典》搜輯資料的宏富,幾乎涵蓋了古代華夏的所有知識領域。
在形式上,《永樂大典》開本宏大,版式精美。單冊高50.3厘米、寬30厘米,每冊約50葉,大多二卷一冊,也有一卷一冊或三卷一冊的。版框高約35.5厘米、寬23.5厘米,四周雙邊,大紅口,紅魚尾,朱絲欄,皆係手繪。這樣的設計使得這部典籍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上也極具藝術價值。
他感慨道:“哎,永樂大典的命運真是曲折啊!正本至今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於永陵之中,而副本卻在曆經火災、戰亂和竊盜等種種磨難後,大部分都散失了。如今僅存的部分也分散在世界各地,這無疑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如果永陵真的存在正本,那該有多好啊!我們可以借助靈源的力量,將其完整地還原出來。”
曆忱雨看的《徐霞客遊記》,是由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所創作的一部散文遊記。這部著作以日記體的形式詳細記錄了作者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包括地理、地質、植物、動物等方麵的知識,以及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觀察和思考。它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地理學巨著。
明末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遊記》是係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夏先衍繼續探查其他典籍,好在接下來的書大部分都有存留,挨著《徐霞客遊記》的是《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創作的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外國學者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該書成書於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也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緊接著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東璧)撰寫的一部藥學巨著,刊於1590年。全書共五十二卷,約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個,並附有1160幅精美插圖。
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書》。
《王文成公全書》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和政治家王守仁(即王陽明)的全部著作的結集。該書共三十八卷,包括《傳習錄》、《文錄》、《別錄》、《外集》、《續編》等部分,涵蓋了王守仁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文學創作等多方麵的內容。此外,書中還附有《年譜》、《世德紀》等,記錄了王守仁一生的事跡和學術成就。
夏先衍大概的掃了一遍,畫卷上星羅棋布,都是明朝成書的典籍。
文學體裁類著作:《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牡丹亭》、《金瓶梅》、《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古今小說》、《菜根譚》、《陶奄夢憶》、《南濠詩話》、《焚書》、《呻吟語》、《小窗幽記》、《訓蒙駢句》、《幼學瓊林》、《增廣賢文》、《智囊》、《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等。
命理學著作:《三命通會》、《神峰通考》等。
醫學著作:《普濟方》、《明醫雜著》、《醫學正傳》、《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針灸大成》、《證治準繩》、《濟陰綱目》、《景嶽全書》《瘟疫論》《普濟方》《藥性歌括四百味》等。
科學著作:《農政全書》、《農說》、《律呂精義》、《算法統宗》、《九章算法比類大全》、《奇門遁甲》(明朝版本)等。
軍事著作: 《武備誌》、《續武經總要》、《火龍神器陣法》、《籌海圖編》、《陣紀》、《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等
史學著作:《明實錄》《國榷》《元史》等。
夏先衍靜靜地凝視著畫卷,每一部珍貴典籍都猶如夜空中閃爍的星辰,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它們是曆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明朝時期那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這些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華夏人智慧的結晶。
此刻,夏先衍心中湧起無盡的感慨和思緒,似乎有無盡的話語想要傾訴,但又無從說起。麵對如此偉大的文化遺產,他下定決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紀念這些寶貴的典籍——通過觀想這幅畫卷,將其映照於自己的識海,永遠銘刻在紫府之中。
首先要將這些典籍的內容填充起來,於是幾個人分工協作,將這上麵所有書籍統計下來,然後通知了國家圖書館,讓人將書籍送過來。
果然是有用的,這些書籍送過來後,畫卷自動讀取了其中的內容,將空間內的典籍完善起來。當這些書籍內容填充完畢後,畫卷也成型了。
之後夏先衍就連同畫卷一起,將這些典籍觀想到了紫府之中,隨著一部又一部烙印在紫府之中。守護者的虛影再次出現在識海。
接下來的時間就由華夏守護者的虛影接管了夏先衍的身體。大量的靈氣開始在匯聚在他周圍,而他自身的修為卻在散失,直至修為跌落至啟靈境。
守護者虛影在識海之中幻化出來的紙筆,創作出了一部新的修行功法——《人文心經》。
在守護者虛影的引導下,《人文心經》在夏先衍的紫府之中形成了一個新的修行路線,然後他借助《人文心經》修為重新恢複到了通靈境。
守護者虛影幫助夏先衍完成新功法模擬修行之後,從紫府畫卷之中選出來的五部典籍,化作一道流光重新回到了畫卷之中。
紫府恢複到了之前的狀態,畫卷則是飄蕩在了紫府之中。
《人文心經》,其中蘊含的玄妙修行之法,是在紫府之中構建五行,利用五行承載修行法則。華夏守護者在夏先衍體內模擬的功法運行路線,是利用這一幅畫卷為基礎,來完成的。
怎麽才能將畫卷觀想到紫府中呢?要將畫卷觀想到紫府中,確實需要修行者對明朝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並與畫卷產生共鳴,與畫卷建立聯係。這樣才能將其觀想到紫府之中。
這幅畫卷觀想到紫府後宛若一個小世界,從畫世界裏麵選取出來五本典籍,分別對應五種屬性的靈氣。例如《本草綱目》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木屬性;《天工開物》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火屬性;《徐霞客遊記》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土屬性;《武備誌》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金屬性;水載萬物,以其生為,《永樂大典》雖然殘缺但是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水屬性。
人文心經就是湊齊五行,作為壓勝,進行修行的,而且這些五行之物在紫府之中會被具象化成為實物存在。
什麽是具象化?就是將這部典籍的內容完全刻畫在紫府的畫卷之中,讓它形成一部真正的典籍,可以翻開閱讀內容。怎樣將典籍的內容映照在紫府的畫卷典籍印記之中?那就需要修行者,讀懂這些典籍,除了文字表麵的意思外,修行者還需要深入領悟典籍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
《永樂大典》的存在證明了,無論典籍是否殘缺,隻要是留存於世的典籍,哪怕典籍現存的隻有一頁內容,將其具象出來,就可以作為五行壓勝之物。
修行《人文心經》,每個大境界,可分為五個小的境界,分別為木、火、土、金、水。紫府之中五行修煉圓滿後,就可以開辟識海,修為晉升到通靈境。
《人文心經》修煉者注重五行之道,與人體的五行交相輝映,相生相成。
五行學說是華夏傳統文化的核心,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五種基本要素的運行(運動)和循環生克變化的結果。五行在人體來講,代表五髒六腑,各有所屬。人為小天地,天地之五行即人身體的五行。
五行的起源——“天成象,地成形”
五行的來源之一是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從五星的出現,對應地上生物的生長和衰退規律,古人總結了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的運動規律,這是金、木、水、火和土的五要素文化。
五行運行,以二十八星宿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據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的河圖。
在北極星的天空中,北極星的天空中出現了五星,依次是木、火、土、金和水,這影響了地麵生物的變化。
木星:色青,每天三時(寅時)和八時(未時)見於東方;每月逢三、八(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月會木星於東方;每年三月、八月夕見於東方。故曰:三八合木,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火星:色赤,每天二時(醜時)和七時(午時)見於南方;每月逢二、七(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月會火星於南方;每年二月、七月夕見於南方。故曰:二七合火,或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土星:色黃,每天五時(辰時)和十時(酉時)見於中央;每月逢五、十(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月會土星於天中;每年五月和十月夕見於中宮。故曰:五十合土,或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金星:色白,太白金星。金星每天四時(卯時)和九時(申時)見於西方;每月逢四、九(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月會金星於西方;每年四月、九月夕見於西方。故曰:四九合金,或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水星:色黑,水星於每天一時(子時)和六時(已時)見於北方;每月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月會水星於北方;每年十一月、六月夕見於北方。故曰:一六合水,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文字還沒出現的遠古時期,古人觀察到的星象,用黑白子來記錄。黑白子表示行星也最為形象直接。白子奇數為陽,黑子偶數為陰。
此無字天書叫河圖。河圖白子25個,為1、3、5、7、9之奇數和;黑子30個,為2、4、6、8、10偶數之和。
所以河圖是古人用黑白子記錄五大行星出沒規律的時間方位圖。古人比較嚴謹,天上有五星出沒,地上有龍馬負圖。天垂象,地成形。天有星圖,地有河圖。
華夏文明之根,從河圖洛書始,為《易經》之源頭。《易經》又為群經之首,對後世影響深遠。
五行地理五行學說裏,南方屬於火,東方屬於木,北方屬於水,西方屬於金,中央屬土,協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他不禁輕聲歎息:“哎,自明朝滅亡之後,這部《永樂大典》的正本便失去了蹤跡,仿佛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至今下落不明。成為了曆史上的一大謎團。”
《永樂大典》堪稱一部宏偉的巨著,其成書於明成祖永樂年間。當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讓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共同主持編纂工作,曆經多年努力方才完成。這部大典共計有11,095冊,22,877卷,總字數超過三億七千萬之多。其規模之大,遠遠超越了前代所有的類書,實乃典冊之淵藪、佚書之寶庫。
這部典籍的內容極為豐富,匯集了上至先秦,下訖明永樂年間的圖書七八千種。其《凡例》中提到:“是書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經史子集,與凡道釋、醫卜、雜家之書,靡不收采…… 凡天文、地理、國統、道德、政治、製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諛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永樂大典》搜輯資料的宏富,幾乎涵蓋了古代華夏的所有知識領域。
在形式上,《永樂大典》開本宏大,版式精美。單冊高50.3厘米、寬30厘米,每冊約50葉,大多二卷一冊,也有一卷一冊或三卷一冊的。版框高約35.5厘米、寬23.5厘米,四周雙邊,大紅口,紅魚尾,朱絲欄,皆係手繪。這樣的設計使得這部典籍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上也極具藝術價值。
他感慨道:“哎,永樂大典的命運真是曲折啊!正本至今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於永陵之中,而副本卻在曆經火災、戰亂和竊盜等種種磨難後,大部分都散失了。如今僅存的部分也分散在世界各地,這無疑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如果永陵真的存在正本,那該有多好啊!我們可以借助靈源的力量,將其完整地還原出來。”
曆忱雨看的《徐霞客遊記》,是由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所創作的一部散文遊記。這部著作以日記體的形式詳細記錄了作者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包括地理、地質、植物、動物等方麵的知識,以及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觀察和思考。它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地理學巨著。
明末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遊記》是係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夏先衍繼續探查其他典籍,好在接下來的書大部分都有存留,挨著《徐霞客遊記》的是《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創作的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外國學者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該書成書於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也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緊接著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東璧)撰寫的一部藥學巨著,刊於1590年。全書共五十二卷,約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個,並附有1160幅精美插圖。
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書》。
《王文成公全書》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和政治家王守仁(即王陽明)的全部著作的結集。該書共三十八卷,包括《傳習錄》、《文錄》、《別錄》、《外集》、《續編》等部分,涵蓋了王守仁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文學創作等多方麵的內容。此外,書中還附有《年譜》、《世德紀》等,記錄了王守仁一生的事跡和學術成就。
夏先衍大概的掃了一遍,畫卷上星羅棋布,都是明朝成書的典籍。
文學體裁類著作:《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牡丹亭》、《金瓶梅》、《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古今小說》、《菜根譚》、《陶奄夢憶》、《南濠詩話》、《焚書》、《呻吟語》、《小窗幽記》、《訓蒙駢句》、《幼學瓊林》、《增廣賢文》、《智囊》、《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等。
命理學著作:《三命通會》、《神峰通考》等。
醫學著作:《普濟方》、《明醫雜著》、《醫學正傳》、《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針灸大成》、《證治準繩》、《濟陰綱目》、《景嶽全書》《瘟疫論》《普濟方》《藥性歌括四百味》等。
科學著作:《農政全書》、《農說》、《律呂精義》、《算法統宗》、《九章算法比類大全》、《奇門遁甲》(明朝版本)等。
軍事著作: 《武備誌》、《續武經總要》、《火龍神器陣法》、《籌海圖編》、《陣紀》、《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等
史學著作:《明實錄》《國榷》《元史》等。
夏先衍靜靜地凝視著畫卷,每一部珍貴典籍都猶如夜空中閃爍的星辰,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它們是曆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明朝時期那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這些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華夏人智慧的結晶。
此刻,夏先衍心中湧起無盡的感慨和思緒,似乎有無盡的話語想要傾訴,但又無從說起。麵對如此偉大的文化遺產,他下定決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紀念這些寶貴的典籍——通過觀想這幅畫卷,將其映照於自己的識海,永遠銘刻在紫府之中。
首先要將這些典籍的內容填充起來,於是幾個人分工協作,將這上麵所有書籍統計下來,然後通知了國家圖書館,讓人將書籍送過來。
果然是有用的,這些書籍送過來後,畫卷自動讀取了其中的內容,將空間內的典籍完善起來。當這些書籍內容填充完畢後,畫卷也成型了。
之後夏先衍就連同畫卷一起,將這些典籍觀想到了紫府之中,隨著一部又一部烙印在紫府之中。守護者的虛影再次出現在識海。
接下來的時間就由華夏守護者的虛影接管了夏先衍的身體。大量的靈氣開始在匯聚在他周圍,而他自身的修為卻在散失,直至修為跌落至啟靈境。
守護者虛影在識海之中幻化出來的紙筆,創作出了一部新的修行功法——《人文心經》。
在守護者虛影的引導下,《人文心經》在夏先衍的紫府之中形成了一個新的修行路線,然後他借助《人文心經》修為重新恢複到了通靈境。
守護者虛影幫助夏先衍完成新功法模擬修行之後,從紫府畫卷之中選出來的五部典籍,化作一道流光重新回到了畫卷之中。
紫府恢複到了之前的狀態,畫卷則是飄蕩在了紫府之中。
《人文心經》,其中蘊含的玄妙修行之法,是在紫府之中構建五行,利用五行承載修行法則。華夏守護者在夏先衍體內模擬的功法運行路線,是利用這一幅畫卷為基礎,來完成的。
怎麽才能將畫卷觀想到紫府中呢?要將畫卷觀想到紫府中,確實需要修行者對明朝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並與畫卷產生共鳴,與畫卷建立聯係。這樣才能將其觀想到紫府之中。
這幅畫卷觀想到紫府後宛若一個小世界,從畫世界裏麵選取出來五本典籍,分別對應五種屬性的靈氣。例如《本草綱目》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木屬性;《天工開物》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火屬性;《徐霞客遊記》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土屬性;《武備誌》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金屬性;水載萬物,以其生為,《永樂大典》雖然殘缺但是可以對應五行靈氣中的水屬性。
人文心經就是湊齊五行,作為壓勝,進行修行的,而且這些五行之物在紫府之中會被具象化成為實物存在。
什麽是具象化?就是將這部典籍的內容完全刻畫在紫府的畫卷之中,讓它形成一部真正的典籍,可以翻開閱讀內容。怎樣將典籍的內容映照在紫府的畫卷典籍印記之中?那就需要修行者,讀懂這些典籍,除了文字表麵的意思外,修行者還需要深入領悟典籍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
《永樂大典》的存在證明了,無論典籍是否殘缺,隻要是留存於世的典籍,哪怕典籍現存的隻有一頁內容,將其具象出來,就可以作為五行壓勝之物。
修行《人文心經》,每個大境界,可分為五個小的境界,分別為木、火、土、金、水。紫府之中五行修煉圓滿後,就可以開辟識海,修為晉升到通靈境。
《人文心經》修煉者注重五行之道,與人體的五行交相輝映,相生相成。
五行學說是華夏傳統文化的核心,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五種基本要素的運行(運動)和循環生克變化的結果。五行在人體來講,代表五髒六腑,各有所屬。人為小天地,天地之五行即人身體的五行。
五行的起源——“天成象,地成形”
五行的來源之一是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從五星的出現,對應地上生物的生長和衰退規律,古人總結了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的運動規律,這是金、木、水、火和土的五要素文化。
五行運行,以二十八星宿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據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的河圖。
在北極星的天空中,北極星的天空中出現了五星,依次是木、火、土、金和水,這影響了地麵生物的變化。
木星:色青,每天三時(寅時)和八時(未時)見於東方;每月逢三、八(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月會木星於東方;每年三月、八月夕見於東方。故曰:三八合木,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火星:色赤,每天二時(醜時)和七時(午時)見於南方;每月逢二、七(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月會火星於南方;每年二月、七月夕見於南方。故曰:二七合火,或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土星:色黃,每天五時(辰時)和十時(酉時)見於中央;每月逢五、十(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月會土星於天中;每年五月和十月夕見於中宮。故曰:五十合土,或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金星:色白,太白金星。金星每天四時(卯時)和九時(申時)見於西方;每月逢四、九(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月會金星於西方;每年四月、九月夕見於西方。故曰:四九合金,或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水星:色黑,水星於每天一時(子時)和六時(已時)見於北方;每月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月會水星於北方;每年十一月、六月夕見於北方。故曰:一六合水,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文字還沒出現的遠古時期,古人觀察到的星象,用黑白子來記錄。黑白子表示行星也最為形象直接。白子奇數為陽,黑子偶數為陰。
此無字天書叫河圖。河圖白子25個,為1、3、5、7、9之奇數和;黑子30個,為2、4、6、8、10偶數之和。
所以河圖是古人用黑白子記錄五大行星出沒規律的時間方位圖。古人比較嚴謹,天上有五星出沒,地上有龍馬負圖。天垂象,地成形。天有星圖,地有河圖。
華夏文明之根,從河圖洛書始,為《易經》之源頭。《易經》又為群經之首,對後世影響深遠。
五行地理五行學說裏,南方屬於火,東方屬於木,北方屬於水,西方屬於金,中央屬土,協助金木水火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