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曆朝曆代非要承認自己是華夏,而不是另立國統


    這歸功於,秦王政橫掃六合以後建立了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嬴政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奠定了華夏兩千餘年政治製度基本格局。


    秦朝統一華夏的曆程雖短暫,與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相比,秦帝國的壽命可謂匆匆。然而,這短暫的曆史卻為後世留下了無價的製度遺產。


    一統六國之後,始皇帝除了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等偉大政策外,還有一個令人矚目的創舉——他使用和氏璧雕刻了一枚傳國玉璽,並宣稱得玉璽者得天下。


    雖然始皇帝的初衷是為了彰顯自己受命於天的權威,但這一舉動間接地為全華夏的諸侯們確立了“天下”這一觀念。


    劉邦建立漢朝後,因為玉璽落入自己手中,為了證明自己統治天下的合法性,更是將這個觀念強調了數百年之久。


    最終,這一觀念深入人心,為華夏人所普遍接受。


    漢朝末年,袁術憑借一塊玉璽就敢於稱帝,聲稱玉璽在手,天下我有,然後最終遭到了諸侯們的合力剿滅。


    盡管袁術的行為顯得過於自信,但這從側麵反映出,他確實深信得玉璽者得天下的觀念。


    實際上,經過秦朝和漢朝數百年的大一統宣傳,這塊玉璽已經演化為一種象征,一種永久性的虛擬玉璽。


    每當一個朝代衰落,隻要有人能用事實和實力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就能從道義上占據製高點,仿佛真的掌握了那塊虛擬玉璽。


    於是,天下諸侯紛紛歸順,傳檄而定。新皇登基後,會繼續強化天命所歸的宣傳,宣布自己從法理上繼承了前朝的一切,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


    在天下大亂之際,每個自認為能夠勝出的諸侯都會大力宣傳大一統觀念。然而,當形勢逆轉,他們往往來不及改變口風。


    而新皇為了穩固統治,更是會不遺餘力地強調大一統概念。


    秦朝開創了這一偉大傳統,後續的皇帝們嚴格遵守並強化了這一製度,長達兩千多年之久,最終形成了華夏獨特的文化傳統。


    正如主席所言:“百代都行秦政法”。


    相比之下,歐洲的帝國卻未能形成類似的傳統。它們更多地依賴於血緣關係和宗教關係來凝聚國家力量。而華夏則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凝聚力,這使得華夏能夠經受住曆史的考驗,雖然偶有衰落,但始終能夠複興。


    從秦帝國到清帝國,雖然這些王朝更替頻繁,但在華夏文化中,它們都被視為華夏的一部分,隻不過皇帝有所不同而已。


    華夏從未有過崛起的概念,一直在追求複興。華夏一直在巔峰,隻是偶爾遭遇挫折,但終將重回輝煌。


    這是拿破侖、基辛格等曆史名人的共識,也是歐洲主流思想家的觀點。在全球範圍內,華夏的這種獨特性無人能及。


    華夏的凝聚力之強,令人歎為觀止。一個省份的麵積和影響力,就足以與歐洲的一個國家相提並論。


    盡管南粵人和荊楚人之間方言不通,但他們都堅定地認為自己是華夏人。如果有人提議他們分別成立國家,他們可能會以異樣的目光看待你。


    歐洲人無法理解,為什麽華夏如此多的省份能夠和睦相處,而華夏人也同樣難以理解,為什麽像愛爾蘭和英國這樣的鄰國,明明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卻會選擇分裂。


    在民族融合和凝聚民心方麵,華夏文化無疑是世界第一。鷹醬等國的努力,在華夏文化麵前都顯得相形見絀。


    如果一個國家的內部凝聚力和認同感不足,那麽它早晚會走向分裂。但在華夏,從東北到海南,整個大陸的人們都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讓西方人感到難以置信。


    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他們可能會將華夏視為一個異類,認為華夏的統一強大到令人恐懼。但這就是華夏的傳承,這是華夏文化、曆史留下的獨特遺產。


    盡管有人可能會嫉妒,但想要複製這樣的傳統,至少需要千年的時間。華夏文化具有極高的包容性,隻要認同華夏文化,你就是華夏人,無論你的血統和宗教如何。


    如果有一天地球能夠實現統一,那麽統一者必將是華夏。因為其他國家,即使再強大,也無法實現真正的統一。即使它們占據了半個地球,稍有衰落,也會立刻分裂。而分裂後的國家,往往沒有再度統一的意願。


    這就是華夏源遠流長,文明從未斷絕的原因!


    靈源誕生的標準,以文明為尺度。在這個世界天道的標準裏,認同華夏文明,所以靈源率先誕生在華夏。


    華夏文明,是天道文明!


    華夏文化裏,是把人置於宇宙天地這個大係統中,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就是‘天人合—’,是華夏祖先的智慧。


    為什麽要錨定天道,因為隻有天道恒常,它的運動不會隨人的意誌為轉移。華夏曆法為根據天道的規則所創立,計時規則高度契合天文。


    以天之道,以定人也。——《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陰符經》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夏先衍此刻無比的激動,靈源之地才最先誕生於華夏。也必定先誕生於華夏,華夏必將複興,屬於華夏主導的新時代開啟了!


    不知不覺夏先衍繞著觀星台走了許久。最後他上了觀星台,開始觀察起周天的星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造古人。


    這夜空是西周的星空,是盛唐的星空,也是郭守敬在觀星台之上觀測天文,那一晚的星空。


    華夏古代天文學家把太陽和月亮所經過的天區稱為“黃道”,並把黃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故稱“二十八宿”。它廣泛應用於華夏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它的最初起源,目前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麵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稱。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於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


    古時人民為了方便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運轉,便將黃、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做為標誌,合稱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


    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個星宿組成一個龍的形象,春分時節在東部的天空,故稱東方青龍七宿。


    鬥、牛、女、虛、危、室、壁,這七個星宿形成一組龜蛇互纏的形象,春分時節在北部的天空,故稱北方玄武七宿。


    奎、樓、胃、昴、畢、觜、參,這七星宿形成一個虎的形象,春分時節在西部的天空,故稱西方白虎七宿。


    井、鬼、柳、星、張、翼、軫,這七個星宿又形成一個鳥的形象,春分時節在南部天空,故稱南方朱雀七宿。


    道教認為每個星座都有一位神將執掌,共有二十八位,故也稱做“二十八宿”。並按東、南、西、北四方把二十八宿分為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組天神,也稱“四象”。


    由以上七宿組成的四個動物的形象,合稱為四象、四維、四獸。古代人民用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沒和到達中天的時刻來判定季節。古人麵向南方看方向節氣,所以才有左東方青龍、右西方白虎、後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說法。


    後來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分為七段,每一段叫“宿”,共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是月球在天上運動的軌道經過的地方。月球繞地球運轉一周是27天多,一天恰好經過一宿。在每一宿裏都有許多星星,古人給它們分別起名,分成眾多星官。當時所發現的2442顆星被劃分為207個星官,這些星官又被分列入二十八宿中。


    夏先衍站在觀星台上,仰頭望著頭頂那片浩瀚無垠的星空,心動神馳。他漸漸地進入了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載營魄抱一,他達到身心和諧統一的狀態。然後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他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記了周圍的世界,隻剩下眼前無盡的星辰和無盡的深邃。


    他的心境變得越來越平靜。意識仿佛化身為天地,融入了星空。看到了以北極星為中心,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化作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星圖,高懸在虛空之中,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他真的感悟到了東方蒼龍之象,南方朱雀之象,西方白虎之象,北方玄武之象的虛影。此刻,它們在他的眼前呈現出如此真實的模樣。


    緊接著,星圖之中爆發出璀璨的星光,穿透了夏先衍的眼眸,映照進了他的識海之中,並在識海中成型。


    與現實中的星圖不同,識海中的星圖顯得有些模糊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它的輪廓和結構。就是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組成的星圖。


    緊接著星圖之中爆發出璀璨的星光,穿透夏先衍的眼神,映照進了識海之中。不同於現世之的星圖清晰可見,識海之中的星圖一片模糊。


    就在這時,夏先衍的識海之中出現了一道身影,華夏守護者的虛影從識海之中現身,他的到來,讓夏先衍感到一種莫名的安心。


    守護者虛影微微一動,便開始調動起夏先衍體內的元氣。隨著元氣的流動,識海中的星圖開始緩緩轉動。而在星圖之中,北鬥七星的位置逐漸被點亮,每一顆星辰都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當最後一顆星辰瑤光被點亮時,整個北鬥七星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緊接著北鬥七星遙指北極星的方向,北極星也被點亮,整個星圖仿佛是活了過來,散發出強大的氣息。


    與此同時,夏先衍的神識也被帶動起來。他發現自己已經退出了天人感應狀態,正在專注地觀察著識海之中的變化。隨著北極星的點亮,識海與紫府之間的聯係變得越發緊密。


    識海之中,那璀璨奪目的北鬥七星與孤懸天際的北極星,化作了星辰印記,帶著它們獨有的光輝與力量,深深烙印在了紫府之內。


    紫府之中北鬥七星遙指北極星,觀星台基地的靈氣和星空的靈氣也開始向著夏先衍所在的位置湧動而來。夏先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濃度的靈氣。


    元氣在天,日星係焉。


    終於明白了這些星辰靈氣的來曆。原來,這一切都是天道的傑作。天道以其偉大的力量,將這些星辰中的靈氣傳送至地球。


    這些靈氣並非自行來到地星,而是地星上的存在主動與之溝通,從而引導它們降臨。就比如現在,夏先衍溝通了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隨著時間的推移,觀星台上的靈氣不斷積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靈氣旋渦。而在這個旋渦的中心,夏先衍不知何時已從站立改為盤坐,他正瘋狂地吸收周圍的靈氣,以彌補自身元氣的損耗。


    當體內的靈氣得到充分補充時,北鬥七星和北極星開始迅速上升,與雲雷紋印記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此時,紫府內不再是一片混沌,而是開始出現了空間的概念。


    最終,北極星和北鬥七星上升到了對應現實中其所在的位置,便停止了繼續上升。與此同時,外部的靈氣也迅速消散。


    此時此刻,李風禾等一眾強者都在觀星台下靜靜等待著夏先衍的悟道結束。


    此次所引發的並非天象異動,因此從表麵上看並無異常現象,但對於修行者而言,他們能明顯感受到靈氣的劇烈波動。


    夏先衍完成感悟之後,他簡要地向眾人講述了自己的感悟心得。


    更深層次的東西,夏先衍並沒有多講。因為如果沒有華夏守護者的正確引導,自己所走的道路可能會對這些人產生誤導。與其如此,倒不如等到最後再直接將完整的修行功法傳授給他們。


    《周易》、《易傳》、《南華經》、《黃帝四經》、《衝虛經》、《道德經》、《通玄真經》、《太玄經》、《陰符經》、《文始真經》、《老子想爾注》、《黃帝內經》、《奇經八脈考》、《荀子》、《中庸》、《太平禦覽》……這些都是華夏古代的經典之作,其中蘊含著對於天道和人道的深刻思考。而夏先衍腦海中的功法雛形,正是從這些華夏典籍中汲取靈感而來。


    在未來的修行之路上,那些具有極高天賦的人們也許能夠通過深入研究華夏典籍,領悟出屬於自己的修行功法。


    聽完夏先衍的講述後,李風禾用崇敬的目光望著他,讚歎道:“真是太厲害了!竟然真的創造出了修行功法!”


    夏先衍微微一笑,謙虛地說:“隻是僥幸而已,我不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一些進展。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框架,但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


    “隊長厲害!”石韞玉滿臉崇拜地拍著手喊道。


    “隊長威武!”王言也不甘示弱地叫好。


    李風禾聽了夏先衍的話後,若有所思地歪著腦袋,疑惑地問:“是不是我們也可以通曉這些典籍,來幫助感悟修行呢!”


    夏先衍看著李風禾可愛的模樣,忍不住伸手輕輕揉了揉她的腦袋,寵溺地誇讚道:“是啊,真聰明啊,風禾。很多典籍之中都蘊含著華夏先賢對於天道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外養其形,內養其神,神形兼具,形神本為一體,不可分割。古人從一開始便已經洞察到了修行的真諦。”


    然後不禁感歎道:“這其中的道理真是讓人受益匪淺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