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了之前的修行路線的錯誤方向之後,夏先衍便陷入了沉思:“既然夢境之中是識神修行體係,那麽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以元神為核心的修行體係。”


    “可是……”


    夏先衍皺起眉頭,“創造功法不是自己想創造就能夠完成的,夢境中引氣訣這樣簡單的功法也是經曆了十年匯總了無數人的心血開創出來的修行功法,雖然這一體係有著很大缺陷,但也算是提高了人類自身的實力。”


    “更重要的是拿什麽來承載修行的法則之力,識神修行體係利用的是地星誕生的妖獸的妖丹、靈獸的靈丹。那麽想要建立新的修行體係,必須要能夠承載法則之力的東西才行。”


    “到底利用何物才行呢”


    就在這時,他想起了識海中的雲雷印章。


    夏先衍就感覺它可以承載規則之力,但問題是,僅僅隻有雲雷印章,還遠遠無法構成完整的修行體係,對於未來的修行,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沒辦法想要從無到有創造功法與修行體係,是需要時間的,雖然現在因為華夏守護者的提示,可以提前布局,但時間遠遠不夠。


    “到底該怎麽辦呢?”


    正當夏先衍苦思冥想之際,眼前突然靈光一閃。


    “等等,靈源?”


    這些靈源的誕生並非偶然,而是與華夏曆史有著緊密的聯係。


    “古靈台周文王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所築;觀星台景區,觀星台為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主持建造,周公測景台最早是西周所建築後唐朝重建;不遠處的陽城遺址與王城崗遺址跟夏朝商朝有關係。”


    想到這裏,夏先衍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激動之情。


    “這些靈源的出現,就是為了告訴我,它們與華夏曆史的傳承息息相關!”


    “那就從華夏文化之中尋找答案吧!”


    夏先衍興奮地握緊拳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這些地方都是華夏文明曆史的見證,既然靈源自此而生,那麽修行之道也就與華夏文明相輔相成。


    “靈”是什麽?


    夏先衍也想將希望寄托於華夏守護者,曾經問過華夏守護者,可是他仿佛是有什麽原因,不能直接溝通。除了寥寥無幾的傳音之外,任憑怎麽呼喚,守護者始終沒有回應。仿佛是有什麽在限製守護者。


    現在夏先衍仿佛明白了,華夏守護者是在引導他去尋找答案。


    經過這些天的修行,夏先衍逐漸明白了,與自然法則一樣“靈”是這個世界的“天道”誕生的新的大道法則。


    關於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夏先衍仍然一無所知。但他意識到,正如陰陽相互對立一樣,\"靈\"的誕生既給地星生命帶來了殺機,又賦予了他們新的生機。在這場變革中,隻有適應並掌握\"靈\"的力量,才能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


    天道賜予了生命可以晉階的渠道,但人類身體太過脆弱,沒有基礎的功法提升體魄是無法直接承受大道法則的力量,需要一個媒介來承載大道法則。


    地星之靈,因文明而誕生,那麽那麽修“靈”就可以借助華夏文明承載大道法則。


    想到這裏,他立刻把自己的想法發在了群裏。沒過多久,就有教授回複了他。這些教授已經一起研究了一個月的靈源與文化的關係,雖然對\"靈\"並不了解,但對華夏文化卻了如指掌。


    為何可以?


    文以載道!


    華夏,最開始講的就是“道”的事情!


    何為道?


    “道”是華夏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其中分為“天道”與“人道”。


    天道,?即宇宙運行的自然規律,?是萬物運行的根本原則,而“人道”則是關於社會和人自身的道理、即社會和人的價值標準。


    華夏在先秦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一個焦點就是:如何理解“天道”與“人道”。


    老子的“天道”與“人道”論——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孔子關於“人道”中的“仁”


    《易傳》——天地人三才之道


    ... ...


    天人合一,是華夏民族的自然觀、文明觀和存在方式。在“靈”誕生之前華夏就在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道。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整個宇宙在內的自然界與人類之間的緊密聯係。在這裏,“天”蘊含著雙重意義:一是“自然之天”,即人類所身處的廣袤宇宙和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二是“義理之天”,即宇宙自然的最高原理和根本規律。


    同樣地,“天人合一”也可以從兩個維度來闡釋。一是人類始終是宇宙自然的一個部分,是生態係統的一個環節,天地和人由同樣的元素構成,並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人類不能脫離這一有機整體而獨存;二是宇宙自然的總體法則和人類活動所應遵循的根本法則是一致的,這一法則便是“生生之仁”,天地以生生之道化育萬物、運轉不息,人類應當本於生生仁德創造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周易》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性經典,將天、地、人並列稱為“三才”,認為最具有仁德和智慧的人能夠“與天地合其德”。希望人類能夠“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即洞察並把握天地運行的根本規律,利用這些規律造福人類、造福天地。


    《周易》也常常要求人類通過向天地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德性和人格,所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人類應當學習天地健動不息、含弘光大的精神來培養自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格。


    《周易·賁》提出“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將“天文”與“人文”並提,也揭示出自然法則和人類文明的相通性。


    《周易》中的這些思想,可以說是華夏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頭。


    華夏文明屬於天道文明,也正是靈源最先在華夏文明之中誕生,這讓國家對於那位神秘的存在有了推測。他是華夏文化借助“靈”而誕生了意識。


    所以這位神秘存在有了一個正式的官方稱呼——華夏守護者。


    文化也是有生命的。


    華夏民族是個有命的民族,這命是指文化生命。人的生命不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要存活、自保、趨利避害,而且是能運用思想的生命。一個民族的生命是能運用思想的生命的,它就是文化生命。


    那麽思想起端於什麽時候,從哪裏開始?在公元前五世紀,在先秦的時候,出現了最初一批論道的哲人——稱之為\"先秦諸子\"。


    這個\"子\"就是思想家學問家的意思。有先秦諸子就有了華夏思想起步,有思想的生命才是文化生命。


    華夏民族,這個承載著文化生命的民族,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運。之所以稱為有命的民族,正是因為這份文化生命的傳承與發揚。它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存,更是思想的活躍與傳承。從先秦諸子的智慧火花,到曆代思想家的深邃探索,華夏文化得以綿延不絕,正是因為這種運用思想、追求真理的精神。


    當回望曆史,探尋華夏民族的生存狀況與命運,實際上是在追溯其思想的發展與變遷。這種思想的變遷,如同文化命運的脈絡,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與特點。而這一切,都源於對天道的深刻領會與不斷追求。


    在華夏,哲學一開始就講天命的事情。


    比如說《中庸》


    《中庸》開頭三句話。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第一句話,天命謂之性,這是天命觀。華夏哲學向來有天命觀,那麽如何理解天命呢?兩個方麵了,一個是承認天道的存在,確認天道的存在。


    二是,確認人民生活是在天道中展開的。天道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不同階段、不同表現之間有內在關聯。


    究天人之際。


    “靈”就是天道的賜予。


    夏先衍抬頭看了看天空,靈氣伴隨著星光灑落,心裏嘀咕著:難道是天道,將靈氣從遙遠的宇宙之中,將靈氣送到了地星。


    華夏文明的誕生是從“天文”到“人文”。


    華夏文化從原始農業開始,經過近一萬年的努力,起起伏伏,顛顛簸簸,也不是沒有經過災難,居然能夠存留下來,而且還在繼長增高。在世界文化圈裏,華夏文化還保持著人數最多、曆史不間斷時間最長的地位,而且內容不斷增加、改變、豐富。華夏文化在這個世界上文明之中獨一無二,天下無雙的存在。


    西方國家對於華夏的存在模式深感困惑,難以理解華夏為何能長期存在。


    華夏曆史上曾是一個強大的中央帝國,但強大並非華夏獨有,西方也曾有過不遜於華夏的中央帝國。


    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都是赫赫有名的帝國,但這些帝國都如同曇花一現,短暫而輝煌。


    即便是後來的日不落代嚶帝國,也終究走向了衰落。


    世事無常,興衰更替,這是世界的常態。


    然而,歐洲的帝國在衰敗後,便真的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再無複興之跡。它們不僅分崩離析,而且其民眾對再度統一、恢複帝國榮光並無太大興趣。


    羅馬帝國的後人不認為自己是羅馬人,也沒有恢複羅馬帝國的意願。大部分歐洲人都可視為羅馬帝國的後裔,但你若問及他們是否有恢複羅馬帝國的想法,他們可能會認為你瘋了。


    日耳曼民族的人隻為自己的民族而戰,對羅馬帝國的榮光並無興趣。


    歐洲各國的文化,多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或以宗教劃分。每個民族都希望獨立建國,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更是水火不容,這便是歐洲的現狀。


    自古以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歐洲卻是長期分裂,短暫統一,歐洲的大一統時間寥寥無幾,且不被各民族所承認。他們都聲稱自己曾遭受過強大帝國的征服與侵略。


    歐洲的分裂離心力極強。


    以日不落大英帝國為例,半個地球曾是其領土。然而分崩離析後,無人懷念代嚶帝國的榮光。就連鄰近的愛爾蘭也要求獨立。更有趣的是,愛爾蘭人認為代嚶剝削並殘酷鎮壓他們,隻要獨立便能過上幸福生活;而人則認為,擺脫貧窮懶惰的愛爾蘭人,英格蘭人才能過上好日子。


    就這樣,代嚶連家門口的愛爾蘭都未能保住,硬是分裂了出去。分裂後,雙方都認為自己的生活很幸福,對統一毫無興趣。


    這種情況,確實是華夏人難以理解的。


    華夏的大一統文化與歐洲長期分裂、短暫統一的格局形成鮮明對比。盡管華夏曆史上也經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環,但總體而言,長期統一,短暫分裂是其特色。


    多個朝代在華夏曆史中崛起與衰落,但每當一個朝代滅亡,新的割據勢力,不論位於巴蜀還是三湘,均將統一全國視為己任。劉備東征孫權失敗後,蜀國雖失去統一全國的可能,但諸葛亮仍堅持六出祁山,即便逆大勢而行,也要嚐試統一。諸葛亮逝世後,薑維繼承其遺誌,繼續與魏國作戰。


    數千年來,華夏大部分時間都是統一的王朝,凝聚力強大。這令歐洲人難以理解,因為歐洲不僅自身分裂,其殖民全球後所見也多是支離破碎的小國。即便是龐大的印度,在yg殖民前也是分裂狀態,土邦間混戰不斷。


    全球曾有多民族文明古國,但長期統一且未消失的,唯華夏一直存在。西方思想體係難以解釋這一曆史事實,故有學者提出:華夏非單一國家,而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雖然這種說法沒安什麽好心。


    但某種意義上來說,他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華夏的神奇之處,在於曆朝曆代,都認可自己是華夏。前朝衰落後,新朝宣布繼承大統,而非新建國家。如唐朝李世民雖具胡人血統,但宣稱自己是老子後裔以鞏固政權;元朝雖由蒙古人建立,但朱元璋推翻後,仍承認其正統地位。


    華夏的規矩是,新朝代需在法理上認可前朝,先確認其正統,再證明自己的合法繼承權。無論先前是何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被視為華夏人。這樣的傳統使得華夏得以長久統一,無法輕易被滅亡。因此,曆朝曆代均堅持自己為華夏的正統繼承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