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與金牛嶺
話說那孫臏在馬陵大捷之後,毅然決然地辭去了軍師之職,開始踏上遍尋齊國名山之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終於在眾多山峰之中選中了景色宜人、仙氣繚繞的九仙山。於是乎,他就在倉敖嶺西麓的抱犢峰之下,親手搭建起了三間簡陋的茅屋,並從此隱居於此。
在這裏,孫臏時常聚眾講學,將自己一生所學傾囊相授,吸引了許多有誌之士前來聆聽教誨。同時,他也潛心鑽研兵法之道,不斷回顧和反思自己多年來的作戰指揮經曆,試圖從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精髓。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辛勤耕耘,孫臏終於在此完成了一部震古爍今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這部著作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和智慧,成為後世兵家必讀的經典之作。
一日清晨,陽光明媚,微風拂麵。孫臏決定前往鬆柏鄉的前長嶺去趕一場熱鬧非凡的大集。集市上人來人往,吆喝聲此起彼伏,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孫臏饒有興致地漫步其中,東瞧瞧西看看。不知不覺間,他來到了牲口交易場所。
突然,一頭牛引起了他的注意。隻見那頭牛身軀健壯,全身皮毛油光水滑,閃爍著金黃色的光芒。它那雙大眼睛宛如兩顆碩大的銅鈴,炯炯有神,透露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靈氣與矯健。當這頭牛看到孫臏時,竟像是認識他一般,輕輕地揚起了前蹄,然後又乖乖地低下了頭,仿佛在向他示意。
孫臏見狀大喜過望,當即高聲喊道:“這牛我要了!”說罷,他毫不猶豫地放下一錠銀子,牽起韁繩就朝著九仙山走去。一路上,這頭牛都表現得極為溫順,老老實實跟隨著孫臏。然而,眼看著就要臨近書院之時,這原本乖順無比的牛卻突然間性情大變。隻見它突然高高揚起四蹄,仿佛一道劃破天際的閃電一般,以風馳電掣之勢向著南麵高聳入雲的大山瘋狂奔去。孫臏見狀,毫不猶豫地緊跟其後,一路疾馳,直至登上高山之巔。而那頭牛竟然旁若無人地開始啃食起嫩綠的青草,不一會兒,它那圓滾滾的肚子便已填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吃飽喝足後的它並未停歇,反而慢條斯理、悠然自得地在山上漫步遊覽起來。就這樣,它不知不覺間走到了東麵的一處山凹裏,眼前赫然出現一個渾然天成的巨大石洞。牛沒有絲毫猶豫,直直地朝著石洞內走去,然後心滿意足地緩緩躺下,似乎十分享受這一刻的寧靜與舒適。
孫臏趕忙走上前去,輕輕地撫摸著牛頭,柔聲說道:“看來此地早就已經為你準備好了安身之所,既然如此,那你就在這兒安心居住吧。”說來也怪,那牛像是聽懂了孫臏的話一般,居然滿意地點了點頭。
也正因如此,這座山峰後來便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金牛嶺”,而那頭牛所棲息的石洞,則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稱作“金牛洞”。
時光荏苒,某一天,孫臏獨自站立於巍峨壯觀的抱犢峰山頂之上,極目遠眺,盡情欣賞著山間秀麗迷人的景色。忽然之間,他親眼目睹有一樣神秘之物自天空悠悠飄落而下,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他的腳邊。孫臏瞪大雙眼,目光緊緊鎖定眼前之物,心中瞬間湧起一陣狂喜,簡直無法抑製自己激動的心情。原來,呈現在他麵前的竟是一部散發著奇異光芒的古老書籍,那光芒猶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耀眼奪目。這部神秘的古籍便是傳說中的《天書》!由於它的出現,這座山頂從此便有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天書頂”。
孫臏滿心歡喜地將《天書》捧在手中,如獲至寶般愛不釋手。此後,他時常獨自一人靜坐在“天書頂”(在一些誌書中,這裏也被稱作“兌書庫”)之上潛心研讀此書。往往一讀起來,便沉浸其中,難以自拔,直到口幹舌燥之時方才肯下山。而每當此時,他都會急匆匆地奔向“天泉”之畔,開懷暢飲一番,讓清涼甘甜的泉水滋潤喉嚨、消除疲憊。如此一來,所有的倦意都仿佛煙消雲散,一下子飛到了九霄雲外。
閑暇之餘,孫臏還會前往金牛嶺上去照看那些憨厚可愛的牛兒們。他會與牛兒們閑聊幾句,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心事。不知不覺間,天色漸晚,夕陽西下,孫臏這才戀戀不舍地返回書院,稍作歇息,準備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就在這一天,孫臏又如往常一樣端坐在熟悉的位置上研讀《天書》。然而,讀著讀著,他突然發現書中竟然有兩個生僻的字,無論如何絞盡腦汁都無法辨認出來。這可把孫臏給急壞了,要知道,如果不能讀懂這兩個關鍵的字,那就很難領悟全書的精髓所在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孫臏暗下決心:一定要找玉帝老兒問個清楚明白才行!可是,玉帝遠在天庭,自己又該如何才能到達那個遙不可及的地方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孫臏的心頭,令他愁眉不展。 他心煩意亂,好希望早一刻就能搞明白這兩字的含義。走著走著竟走到牛洞處。這牛原本還老老實實地在那吃草,好的,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內容進行擴寫後的版本:
話說那日,陽光明媚,微風輕拂。孫臏正悠然自得地漫步於鄉間小道之上,忽然間,一抬頭便瞧見前方不遠處有一頭牛。隻見那牛膘肥體壯,毛色光亮,甚是惹人喜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孫臏發現它的瞬間,那頭牛竟然如同受到驚嚇一般,撒開四蹄,風馳電掣般朝著東麵方向狂奔而去。
孫臏見狀,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名之火。想他堂堂一代軍事家,怎能容忍一頭牛如此放肆?於是乎,他二話不說,邁開雙腿,使出渾身解數,緊緊地跟在牛屁股後麵窮追不舍。一路上,塵土飛揚,氣喘籲籲,但孫臏始終沒有放棄,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一定要追上這頭牛,好好教訓它一番。
就這樣,一人一牛一路狂奔,不知不覺間來到了街頭的一片大窪處。說來也是奇怪,那頭牛眼見孫臏快要追趕上自己,卻突然停下了腳步,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此時的孫臏早已累得氣喘如牛,大汗淋漓,但心中依舊窩著一團熊熊燃燒的怒火。
正在這時,他瞥見路邊有一塊巨大無比的石頭平鋪在地麵上,粗略估計約有一畝地那麽大。恰好旁邊有位農夫正在辛勤地犁著地,孫臏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三步並作兩步走上前去,向那位農夫借來犁具,並毫不猶豫地將其套在了牛身上。然後一邊手腳麻利地忙碌著,一邊嘴裏念念有詞道:“哼,你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今天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原來,孫臏此番並非是要讓牛犁地,而是要讓它挑戰犁動眼前這塊碩大無朋的巨石。
周圍的人們看到這一幕,全都驚得目瞪口呆,一個個張大了嘴巴,半天合不攏。他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都覺得孫臏此舉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癡人說夢。然而,令所有人都萬萬沒想到的是,那頭牛居然真的不負眾望,輕而易舉地就拉動了犁具,開始緩緩地翻動起那塊巨石下的泥土。不多時,整塊大石頭地已被犁得平平整整,煥然一新。
待一切完工之後,那頭牛還意猶未盡地回過頭來,用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瞅了瞅孫臏,仿佛在得意洋洋地炫耀著自己的本領,似乎在說:“怎麽樣,主人?我的表現不錯吧!”眾人目睹此景,皆驚歎不已,對這頭牛的神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從此以後,當地的人們便將這塊原本普通無奇的大石頭地命名為“一畝石”。每當提及這個名字,大家都會想起當日那頭神勇無比的牛以及孫臏那別出心裁的舉動。漸漸地,話說那“一畝石”的奇妙故事一經傳開,便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遍四方,最終成為了民間傳說裏膾炙人口的一段佳話。
此時,孫臏心中暗自思忖著,這頭牛可真是不同凡響啊!於是,他對著眼前的牛輕聲說道:“好了,咱們也該打道回山上去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頭牛聽到他這句話後,竟然撒開四蹄,再次朝著東北方向狂奔而去。隻見它一路疾馳,穿過田野和村莊,徑直跑到了叩官蘇家莊與南回頭交界之處的東嶺之上才停下了腳步。而後,它轉過頭來,目光平靜地望向一路追趕而來、氣喘籲籲的孫臏。
孫臏眼見此景,不由得怒火中燒,揚起手中的鞭子狠狠地抽向那頭牛。誰承想,這頭牛被鞭打之後,毫無畏懼之色,反而突然猛地揚起兩隻前蹄,緊接著又扭頭朝著北回頭方向的大北山飛奔而去。就在它揚起前蹄的瞬間,堅硬無比的大石頭上竟然硬生生地被踏出了兩個深深的牛蹄窩印。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即便到了今日,那兩個牛蹄窩子依舊清晰可見。每逢下雨之時,雨水便會蓄積在其中,形成兩汪小小的水窪。
孫臏見狀,心中愈發惱怒,但腳下卻不敢有絲毫停歇,緊緊跟隨著牛的步伐,一路追到了大北山的山頂。當他終於登上山頂時,眼前的景象讓他瞠目結舌——原本普普通通的牛,此刻竟然周身閃耀著耀眼的金色光芒,宛仿佛經曆了一場脫胎換骨般的巨變,那頭原本普通無奇的牛瞬間搖身一變,成為了一頭威風凜凜、氣勢逼人的金牛!那粗壯有力的四肢,如同四根擎天柱般穩穩地支撐著龐大的身軀;金黃色的皮毛閃耀著璀璨奪目的光芒,猶如陽光灑落在上麵;兩隻尖銳而彎曲的牛角衝天而立,散發出令人膽寒的威嚴氣息。
至此,孫臏才如夢初醒,心中的疑惑頓時煙消雲散,恍然大悟過來。原來,一直以來他都未曾察覺到這頭牛身上所隱藏的秘密和非凡之處。如今想來,這頭牛又豈會是凡塵俗世中的尋常之物呢?它分明就是一頭深藏不露、法力高強的神牛啊!
隻見那頭金牛緩緩地將前蹄臥下,動作優雅而輕盈,似乎在向孫臏示意讓他坐到自己寬闊堅實的背上。孫臏見狀,小心翼翼地爬上牛背,剛剛坐穩,神奇的一幕便發生了——金牛竟然猛地騰空而起,腳下生起五彩祥雲,載著孫臏朝著遙遠的天庭疾馳而去。
風在耳邊呼嘯而過,孫臏緊緊抓住牛毛,不敢有絲毫鬆懈。眼前的景象如夢似幻,令他目不暇接。他們越飛越高,穿過層層雲霧,逐漸消失在了眾人的視線之中。
後來,當地的人們偶然間發現了金牛騰空而起的那個地方,地上赫然留著四個深深的牛蹄窩。這些牛蹄窩形狀規整,大小均勻,仿佛是上天特意留下的印記。於是,人們為了紀念這一罕見的奇事,便將大北山的山頂命名為“牛王頂”。從此,這個名字代代相傳,成為了這片土地上一個永恒的傳說。
劉秀避難的傳說
在五蓮縣街頭鎮房家溝村的西邊,矗立著一座形狀奇特、高聳入雲的山峰,它宛如一個孤獨的巨人,突兀地屹立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之上,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形象而又獨特的名字——垛子山。
登上垛子山的山頂,會驚奇地發現一個巨大的凹坑,這凹坑就像是被天外隕石砸出來一般,其規模之大令人驚歎不已。當地的老百姓將這個神秘的凹坑稱為“鳳凰窩”,並且流傳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美麗高貴的鳳凰曾在此處棲息,並繁衍後代。
而就在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垛子山東坡之下,宛如一顆璀璨明珠般鑲嵌著一個小巧玲瓏的自然村落。整個村子規模雖小,不過僅有寥寥三五戶人家,但它卻擁有著一個意味深長且引人遐思的名字——可落垛。
說起這個獨特村名的由來,其中竟蘊含著一段與東漢皇帝劉秀緊密相連卻又鮮為人知的深厚淵源。
時光倒流至當年,舂陵兵與綠林軍、平林兵強強聯手,於沘水之畔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並最終大獲全勝,一舉殲滅王莽軍多達兩萬餘人。次年二月,更始政權如一輪旭日冉冉升起,劉秀也因戰功卓著被任命為太常偏將軍。然而,命運的波瀾總是出人意料。同年十二月,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擁立王郎為帝,並公然懸賞巨資追捕劉秀。在此生死攸關之際,劉秀不得不踏上漫長而艱險的逃亡之路。
在那段充滿艱辛與磨難的漫長歲月裏,他猶如驚弓之鳥般四處奔逃,這一逃便是長達數月之久。據民間傳說所言,為了能夠避開身後那些如狼似虎、窮追不舍的追兵,劉秀一路上馬不停蹄地輾轉奔波,先是途經任城(也就是現今山東省濟寧市東南部),接著又匆忙穿過東海郡(當時的治所設立在郯縣,即當今的郯城北部)一帶,曆經無數風餐露宿和驚心動魄之後,終於來到了如今被稱為海曲之地的地方。
就在這裏,他曾經在五蓮縣石場鄉的山莊霞客院裏稍作停歇。遙想當年,劉秀小心翼翼地藏匿起自己的身影,躲進了那座位於房家溝村西部的神秘所在——可落垛。這個地方山巒起伏,高聳入雲;山林茂密,幽深靜謐,仿佛是上天特意為他準備的絕佳藏身之處。
而且,劉秀並沒有僅僅局限於此,他還不辭辛勞地輾轉涉足到東港區的三莊鎮等地。一路走來,可謂是飽經風霜雨雪,曆盡世間滄桑。而龍門崮,則成為了他躲避重重災難的一處至關重要的安全庇護所。
說起這可落垛,它的地勢異常險峻,山峰陡峭如削,讓人望而生畏;山上的樹木鬱鬱蔥蔥,枝葉交織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將整個山體遮掩得嚴嚴實實。正因如此,那些緊追其後的敵軍即便在此處苦苦尋覓了整整一兩天的時間,卻依然無法發現劉秀的絲毫蹤跡,隻能無奈地望著這片茫茫大山興歎。或許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天格外眷顧劉秀,使得他能夠在那場驚心動魄的災難中僥幸逃脫,幸免於難。劫後餘生的劉秀心中滿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深感激之情,於是他決定給這個給予他第二次生命、讓他成功避難的地方取一個特別的名字——“棵裏垛”。
隨著時間如白駒過隙般匆匆流逝,歲月就像那永不停歇的車輪,滾滾向前。為了能讓後人永遠銘記劉秀曾經在這裏經曆的那段艱難歲月和避難的曆史,當地的民眾們紛紛行動起來,他們齊心協力,決心要共同建造一座氣勢恢宏且意義非凡的寺廟。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辛勤勞作,終於,一座宏偉壯觀的寺廟矗立在了這片土地之上。
然而,這座承載著眾人希望與寄托的寺廟卻命運坎坷,多災多難。它先後遭遇了兩場來勢洶洶的山洪襲擊,洶湧澎湃的洪水如猛獸一般無情地衝撞著寺廟,導致其損毀極其嚴重。麵對如此沉重的打擊,堅韌不拔的當地百姓並沒有灰心喪氣,更沒有選擇放棄。相反,他們憑借著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修建廟宇,使之始終屹立不倒,宛如一座不朽的豐碑,見證著人們的勇氣和毅力。
隻可惜,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易逝。轉眼間到了清朝末年,這座曆經風雨滄桑的寺廟竟然遭逢厄運,不幸被一群窮凶極惡的土匪所霸占並加以利用。這些土匪無惡不作,肆意欺壓周邊的百姓,給當地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災難。憤怒不已的當地百姓再也無法容忍這群匪寇的惡行,他們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毅然決然地將這座已經失去原本意義的寺廟徹底拆除,以絕後患。雖然這座寺廟最終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但它所代表的那份堅韌與抗爭的精神,卻永遠銘刻在了人們的心間。如今,唯有一塊孤零零的石碑依舊矗立在原地,見證著那段過往的曆史。歲月的侵蝕使得碑上的字跡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但它依然默默訴說著昔日的故事。
遙想當年,在這座寺廟之前,還有一棵蒼勁古老的銀杏樹。傳說此樹已然存活了兩千餘年,堪稱樹中之壽星。1957 年,這棵銀杏樹被東港區的石臼所相中並買下,用於打造船隻。工人們就地將其分解成一塊塊板材,由於那些樹木異常巨大且沉重無比,整整動用了五十多號人,曆經將近一個月漫長而艱辛的努力,才好不容易把所有的板材成功運輸到石臼所。
曾有人感慨道:“倘若那棵古老的銀杏樹能夠留存至今,此地豈不成了一處熱門的旅遊景點?”答案不言而喻。事實上,在那個時候,類似於這般古老的樹木,在這一帶可謂隨處可見。假如你有心漫山遍野地去逐一清點,光是百年以上的大樹,隻怕花上個十天半月都難以數清呢!
隻可惜啊,在五八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時期,因為要大力開展鋼鐵煉製工作,上級下達了一道指令傳達到各個村莊。於是乎,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那些曆經百年滄桑的大樹便被砍伐殆盡。就在眾多古樹遭遇這場滅頂之災的時候,在風景秀麗、寧靜祥和的房家溝村裏,生活著一群淳樸善良的村民。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裏繁衍生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而在這個村莊中,有一棵擁有近千年曆史的楷樹,猶如一位古老而莊重的守護者,靜靜矗立在這片土地上。
這棵楷樹枝幹粗壯,樹冠如同一把巨大的綠傘,遮天蔽日。它不僅承載著歲月的記憶,更是村民們心中的精神象征。值得一提的是,村子裏除了這棵近千年的楷樹外,還有四五棵有著將近一百年或兩百年樹齡的楷樹。這些珍貴的樹木均已被收錄在了五蓮縣聯通公司張西洪先生所著的《五蓮古樹名木》一書中,成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龍門崮地區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遊客聽聞了這棵古老楷樹的傳說和故事,紛紛慕名而來。他們懷著敬畏之心,來到這棵樹下參觀拜訪,感受其曆經千年風雨洗禮後的獨特魅力。
時光荏苒,如今當年那棵能夠落朵的古銀杏樹已經消失不見,但令人欣慰的是,在那棵古樹旁邊,依然幸存著一棵近百年的銀杏樹。它就像一位忠實的夥伴,始終陪伴著這座大山,默默見證著歲月的變遷和曆史的滄桑。每當微風吹過,銀杏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向人們輕聲訴說著這裏曾經發生過的那些動人心弦的往事。
話說那孫臏在馬陵大捷之後,毅然決然地辭去了軍師之職,開始踏上遍尋齊國名山之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終於在眾多山峰之中選中了景色宜人、仙氣繚繞的九仙山。於是乎,他就在倉敖嶺西麓的抱犢峰之下,親手搭建起了三間簡陋的茅屋,並從此隱居於此。
在這裏,孫臏時常聚眾講學,將自己一生所學傾囊相授,吸引了許多有誌之士前來聆聽教誨。同時,他也潛心鑽研兵法之道,不斷回顧和反思自己多年來的作戰指揮經曆,試圖從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精髓。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辛勤耕耘,孫臏終於在此完成了一部震古爍今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這部著作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和智慧,成為後世兵家必讀的經典之作。
一日清晨,陽光明媚,微風拂麵。孫臏決定前往鬆柏鄉的前長嶺去趕一場熱鬧非凡的大集。集市上人來人往,吆喝聲此起彼伏,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孫臏饒有興致地漫步其中,東瞧瞧西看看。不知不覺間,他來到了牲口交易場所。
突然,一頭牛引起了他的注意。隻見那頭牛身軀健壯,全身皮毛油光水滑,閃爍著金黃色的光芒。它那雙大眼睛宛如兩顆碩大的銅鈴,炯炯有神,透露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靈氣與矯健。當這頭牛看到孫臏時,竟像是認識他一般,輕輕地揚起了前蹄,然後又乖乖地低下了頭,仿佛在向他示意。
孫臏見狀大喜過望,當即高聲喊道:“這牛我要了!”說罷,他毫不猶豫地放下一錠銀子,牽起韁繩就朝著九仙山走去。一路上,這頭牛都表現得極為溫順,老老實實跟隨著孫臏。然而,眼看著就要臨近書院之時,這原本乖順無比的牛卻突然間性情大變。隻見它突然高高揚起四蹄,仿佛一道劃破天際的閃電一般,以風馳電掣之勢向著南麵高聳入雲的大山瘋狂奔去。孫臏見狀,毫不猶豫地緊跟其後,一路疾馳,直至登上高山之巔。而那頭牛竟然旁若無人地開始啃食起嫩綠的青草,不一會兒,它那圓滾滾的肚子便已填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吃飽喝足後的它並未停歇,反而慢條斯理、悠然自得地在山上漫步遊覽起來。就這樣,它不知不覺間走到了東麵的一處山凹裏,眼前赫然出現一個渾然天成的巨大石洞。牛沒有絲毫猶豫,直直地朝著石洞內走去,然後心滿意足地緩緩躺下,似乎十分享受這一刻的寧靜與舒適。
孫臏趕忙走上前去,輕輕地撫摸著牛頭,柔聲說道:“看來此地早就已經為你準備好了安身之所,既然如此,那你就在這兒安心居住吧。”說來也怪,那牛像是聽懂了孫臏的話一般,居然滿意地點了點頭。
也正因如此,這座山峰後來便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金牛嶺”,而那頭牛所棲息的石洞,則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稱作“金牛洞”。
時光荏苒,某一天,孫臏獨自站立於巍峨壯觀的抱犢峰山頂之上,極目遠眺,盡情欣賞著山間秀麗迷人的景色。忽然之間,他親眼目睹有一樣神秘之物自天空悠悠飄落而下,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他的腳邊。孫臏瞪大雙眼,目光緊緊鎖定眼前之物,心中瞬間湧起一陣狂喜,簡直無法抑製自己激動的心情。原來,呈現在他麵前的竟是一部散發著奇異光芒的古老書籍,那光芒猶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耀眼奪目。這部神秘的古籍便是傳說中的《天書》!由於它的出現,這座山頂從此便有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天書頂”。
孫臏滿心歡喜地將《天書》捧在手中,如獲至寶般愛不釋手。此後,他時常獨自一人靜坐在“天書頂”(在一些誌書中,這裏也被稱作“兌書庫”)之上潛心研讀此書。往往一讀起來,便沉浸其中,難以自拔,直到口幹舌燥之時方才肯下山。而每當此時,他都會急匆匆地奔向“天泉”之畔,開懷暢飲一番,讓清涼甘甜的泉水滋潤喉嚨、消除疲憊。如此一來,所有的倦意都仿佛煙消雲散,一下子飛到了九霄雲外。
閑暇之餘,孫臏還會前往金牛嶺上去照看那些憨厚可愛的牛兒們。他會與牛兒們閑聊幾句,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心事。不知不覺間,天色漸晚,夕陽西下,孫臏這才戀戀不舍地返回書院,稍作歇息,準備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就在這一天,孫臏又如往常一樣端坐在熟悉的位置上研讀《天書》。然而,讀著讀著,他突然發現書中竟然有兩個生僻的字,無論如何絞盡腦汁都無法辨認出來。這可把孫臏給急壞了,要知道,如果不能讀懂這兩個關鍵的字,那就很難領悟全書的精髓所在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孫臏暗下決心:一定要找玉帝老兒問個清楚明白才行!可是,玉帝遠在天庭,自己又該如何才能到達那個遙不可及的地方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孫臏的心頭,令他愁眉不展。 他心煩意亂,好希望早一刻就能搞明白這兩字的含義。走著走著竟走到牛洞處。這牛原本還老老實實地在那吃草,好的,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內容進行擴寫後的版本:
話說那日,陽光明媚,微風輕拂。孫臏正悠然自得地漫步於鄉間小道之上,忽然間,一抬頭便瞧見前方不遠處有一頭牛。隻見那牛膘肥體壯,毛色光亮,甚是惹人喜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孫臏發現它的瞬間,那頭牛竟然如同受到驚嚇一般,撒開四蹄,風馳電掣般朝著東麵方向狂奔而去。
孫臏見狀,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名之火。想他堂堂一代軍事家,怎能容忍一頭牛如此放肆?於是乎,他二話不說,邁開雙腿,使出渾身解數,緊緊地跟在牛屁股後麵窮追不舍。一路上,塵土飛揚,氣喘籲籲,但孫臏始終沒有放棄,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一定要追上這頭牛,好好教訓它一番。
就這樣,一人一牛一路狂奔,不知不覺間來到了街頭的一片大窪處。說來也是奇怪,那頭牛眼見孫臏快要追趕上自己,卻突然停下了腳步,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此時的孫臏早已累得氣喘如牛,大汗淋漓,但心中依舊窩著一團熊熊燃燒的怒火。
正在這時,他瞥見路邊有一塊巨大無比的石頭平鋪在地麵上,粗略估計約有一畝地那麽大。恰好旁邊有位農夫正在辛勤地犁著地,孫臏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三步並作兩步走上前去,向那位農夫借來犁具,並毫不猶豫地將其套在了牛身上。然後一邊手腳麻利地忙碌著,一邊嘴裏念念有詞道:“哼,你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今天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原來,孫臏此番並非是要讓牛犁地,而是要讓它挑戰犁動眼前這塊碩大無朋的巨石。
周圍的人們看到這一幕,全都驚得目瞪口呆,一個個張大了嘴巴,半天合不攏。他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都覺得孫臏此舉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癡人說夢。然而,令所有人都萬萬沒想到的是,那頭牛居然真的不負眾望,輕而易舉地就拉動了犁具,開始緩緩地翻動起那塊巨石下的泥土。不多時,整塊大石頭地已被犁得平平整整,煥然一新。
待一切完工之後,那頭牛還意猶未盡地回過頭來,用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瞅了瞅孫臏,仿佛在得意洋洋地炫耀著自己的本領,似乎在說:“怎麽樣,主人?我的表現不錯吧!”眾人目睹此景,皆驚歎不已,對這頭牛的神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從此以後,當地的人們便將這塊原本普通無奇的大石頭地命名為“一畝石”。每當提及這個名字,大家都會想起當日那頭神勇無比的牛以及孫臏那別出心裁的舉動。漸漸地,話說那“一畝石”的奇妙故事一經傳開,便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遍四方,最終成為了民間傳說裏膾炙人口的一段佳話。
此時,孫臏心中暗自思忖著,這頭牛可真是不同凡響啊!於是,他對著眼前的牛輕聲說道:“好了,咱們也該打道回山上去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頭牛聽到他這句話後,竟然撒開四蹄,再次朝著東北方向狂奔而去。隻見它一路疾馳,穿過田野和村莊,徑直跑到了叩官蘇家莊與南回頭交界之處的東嶺之上才停下了腳步。而後,它轉過頭來,目光平靜地望向一路追趕而來、氣喘籲籲的孫臏。
孫臏眼見此景,不由得怒火中燒,揚起手中的鞭子狠狠地抽向那頭牛。誰承想,這頭牛被鞭打之後,毫無畏懼之色,反而突然猛地揚起兩隻前蹄,緊接著又扭頭朝著北回頭方向的大北山飛奔而去。就在它揚起前蹄的瞬間,堅硬無比的大石頭上竟然硬生生地被踏出了兩個深深的牛蹄窩印。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即便到了今日,那兩個牛蹄窩子依舊清晰可見。每逢下雨之時,雨水便會蓄積在其中,形成兩汪小小的水窪。
孫臏見狀,心中愈發惱怒,但腳下卻不敢有絲毫停歇,緊緊跟隨著牛的步伐,一路追到了大北山的山頂。當他終於登上山頂時,眼前的景象讓他瞠目結舌——原本普普通通的牛,此刻竟然周身閃耀著耀眼的金色光芒,宛仿佛經曆了一場脫胎換骨般的巨變,那頭原本普通無奇的牛瞬間搖身一變,成為了一頭威風凜凜、氣勢逼人的金牛!那粗壯有力的四肢,如同四根擎天柱般穩穩地支撐著龐大的身軀;金黃色的皮毛閃耀著璀璨奪目的光芒,猶如陽光灑落在上麵;兩隻尖銳而彎曲的牛角衝天而立,散發出令人膽寒的威嚴氣息。
至此,孫臏才如夢初醒,心中的疑惑頓時煙消雲散,恍然大悟過來。原來,一直以來他都未曾察覺到這頭牛身上所隱藏的秘密和非凡之處。如今想來,這頭牛又豈會是凡塵俗世中的尋常之物呢?它分明就是一頭深藏不露、法力高強的神牛啊!
隻見那頭金牛緩緩地將前蹄臥下,動作優雅而輕盈,似乎在向孫臏示意讓他坐到自己寬闊堅實的背上。孫臏見狀,小心翼翼地爬上牛背,剛剛坐穩,神奇的一幕便發生了——金牛竟然猛地騰空而起,腳下生起五彩祥雲,載著孫臏朝著遙遠的天庭疾馳而去。
風在耳邊呼嘯而過,孫臏緊緊抓住牛毛,不敢有絲毫鬆懈。眼前的景象如夢似幻,令他目不暇接。他們越飛越高,穿過層層雲霧,逐漸消失在了眾人的視線之中。
後來,當地的人們偶然間發現了金牛騰空而起的那個地方,地上赫然留著四個深深的牛蹄窩。這些牛蹄窩形狀規整,大小均勻,仿佛是上天特意留下的印記。於是,人們為了紀念這一罕見的奇事,便將大北山的山頂命名為“牛王頂”。從此,這個名字代代相傳,成為了這片土地上一個永恒的傳說。
劉秀避難的傳說
在五蓮縣街頭鎮房家溝村的西邊,矗立著一座形狀奇特、高聳入雲的山峰,它宛如一個孤獨的巨人,突兀地屹立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之上,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形象而又獨特的名字——垛子山。
登上垛子山的山頂,會驚奇地發現一個巨大的凹坑,這凹坑就像是被天外隕石砸出來一般,其規模之大令人驚歎不已。當地的老百姓將這個神秘的凹坑稱為“鳳凰窩”,並且流傳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美麗高貴的鳳凰曾在此處棲息,並繁衍後代。
而就在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垛子山東坡之下,宛如一顆璀璨明珠般鑲嵌著一個小巧玲瓏的自然村落。整個村子規模雖小,不過僅有寥寥三五戶人家,但它卻擁有著一個意味深長且引人遐思的名字——可落垛。
說起這個獨特村名的由來,其中竟蘊含著一段與東漢皇帝劉秀緊密相連卻又鮮為人知的深厚淵源。
時光倒流至當年,舂陵兵與綠林軍、平林兵強強聯手,於沘水之畔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並最終大獲全勝,一舉殲滅王莽軍多達兩萬餘人。次年二月,更始政權如一輪旭日冉冉升起,劉秀也因戰功卓著被任命為太常偏將軍。然而,命運的波瀾總是出人意料。同年十二月,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擁立王郎為帝,並公然懸賞巨資追捕劉秀。在此生死攸關之際,劉秀不得不踏上漫長而艱險的逃亡之路。
在那段充滿艱辛與磨難的漫長歲月裏,他猶如驚弓之鳥般四處奔逃,這一逃便是長達數月之久。據民間傳說所言,為了能夠避開身後那些如狼似虎、窮追不舍的追兵,劉秀一路上馬不停蹄地輾轉奔波,先是途經任城(也就是現今山東省濟寧市東南部),接著又匆忙穿過東海郡(當時的治所設立在郯縣,即當今的郯城北部)一帶,曆經無數風餐露宿和驚心動魄之後,終於來到了如今被稱為海曲之地的地方。
就在這裏,他曾經在五蓮縣石場鄉的山莊霞客院裏稍作停歇。遙想當年,劉秀小心翼翼地藏匿起自己的身影,躲進了那座位於房家溝村西部的神秘所在——可落垛。這個地方山巒起伏,高聳入雲;山林茂密,幽深靜謐,仿佛是上天特意為他準備的絕佳藏身之處。
而且,劉秀並沒有僅僅局限於此,他還不辭辛勞地輾轉涉足到東港區的三莊鎮等地。一路走來,可謂是飽經風霜雨雪,曆盡世間滄桑。而龍門崮,則成為了他躲避重重災難的一處至關重要的安全庇護所。
說起這可落垛,它的地勢異常險峻,山峰陡峭如削,讓人望而生畏;山上的樹木鬱鬱蔥蔥,枝葉交織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將整個山體遮掩得嚴嚴實實。正因如此,那些緊追其後的敵軍即便在此處苦苦尋覓了整整一兩天的時間,卻依然無法發現劉秀的絲毫蹤跡,隻能無奈地望著這片茫茫大山興歎。或許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天格外眷顧劉秀,使得他能夠在那場驚心動魄的災難中僥幸逃脫,幸免於難。劫後餘生的劉秀心中滿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深感激之情,於是他決定給這個給予他第二次生命、讓他成功避難的地方取一個特別的名字——“棵裏垛”。
隨著時間如白駒過隙般匆匆流逝,歲月就像那永不停歇的車輪,滾滾向前。為了能讓後人永遠銘記劉秀曾經在這裏經曆的那段艱難歲月和避難的曆史,當地的民眾們紛紛行動起來,他們齊心協力,決心要共同建造一座氣勢恢宏且意義非凡的寺廟。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辛勤勞作,終於,一座宏偉壯觀的寺廟矗立在了這片土地之上。
然而,這座承載著眾人希望與寄托的寺廟卻命運坎坷,多災多難。它先後遭遇了兩場來勢洶洶的山洪襲擊,洶湧澎湃的洪水如猛獸一般無情地衝撞著寺廟,導致其損毀極其嚴重。麵對如此沉重的打擊,堅韌不拔的當地百姓並沒有灰心喪氣,更沒有選擇放棄。相反,他們憑借著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修建廟宇,使之始終屹立不倒,宛如一座不朽的豐碑,見證著人們的勇氣和毅力。
隻可惜,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易逝。轉眼間到了清朝末年,這座曆經風雨滄桑的寺廟竟然遭逢厄運,不幸被一群窮凶極惡的土匪所霸占並加以利用。這些土匪無惡不作,肆意欺壓周邊的百姓,給當地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災難。憤怒不已的當地百姓再也無法容忍這群匪寇的惡行,他們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毅然決然地將這座已經失去原本意義的寺廟徹底拆除,以絕後患。雖然這座寺廟最終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但它所代表的那份堅韌與抗爭的精神,卻永遠銘刻在了人們的心間。如今,唯有一塊孤零零的石碑依舊矗立在原地,見證著那段過往的曆史。歲月的侵蝕使得碑上的字跡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但它依然默默訴說著昔日的故事。
遙想當年,在這座寺廟之前,還有一棵蒼勁古老的銀杏樹。傳說此樹已然存活了兩千餘年,堪稱樹中之壽星。1957 年,這棵銀杏樹被東港區的石臼所相中並買下,用於打造船隻。工人們就地將其分解成一塊塊板材,由於那些樹木異常巨大且沉重無比,整整動用了五十多號人,曆經將近一個月漫長而艱辛的努力,才好不容易把所有的板材成功運輸到石臼所。
曾有人感慨道:“倘若那棵古老的銀杏樹能夠留存至今,此地豈不成了一處熱門的旅遊景點?”答案不言而喻。事實上,在那個時候,類似於這般古老的樹木,在這一帶可謂隨處可見。假如你有心漫山遍野地去逐一清點,光是百年以上的大樹,隻怕花上個十天半月都難以數清呢!
隻可惜啊,在五八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時期,因為要大力開展鋼鐵煉製工作,上級下達了一道指令傳達到各個村莊。於是乎,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那些曆經百年滄桑的大樹便被砍伐殆盡。就在眾多古樹遭遇這場滅頂之災的時候,在風景秀麗、寧靜祥和的房家溝村裏,生活著一群淳樸善良的村民。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裏繁衍生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而在這個村莊中,有一棵擁有近千年曆史的楷樹,猶如一位古老而莊重的守護者,靜靜矗立在這片土地上。
這棵楷樹枝幹粗壯,樹冠如同一把巨大的綠傘,遮天蔽日。它不僅承載著歲月的記憶,更是村民們心中的精神象征。值得一提的是,村子裏除了這棵近千年的楷樹外,還有四五棵有著將近一百年或兩百年樹齡的楷樹。這些珍貴的樹木均已被收錄在了五蓮縣聯通公司張西洪先生所著的《五蓮古樹名木》一書中,成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龍門崮地區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遊客聽聞了這棵古老楷樹的傳說和故事,紛紛慕名而來。他們懷著敬畏之心,來到這棵樹下參觀拜訪,感受其曆經千年風雨洗禮後的獨特魅力。
時光荏苒,如今當年那棵能夠落朵的古銀杏樹已經消失不見,但令人欣慰的是,在那棵古樹旁邊,依然幸存著一棵近百年的銀杏樹。它就像一位忠實的夥伴,始終陪伴著這座大山,默默見證著歲月的變遷和曆史的滄桑。每當微風吹過,銀杏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向人們輕聲訴說著這裏曾經發生過的那些動人心弦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