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劉若拙的故事、


    嶗山,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青島市區東部。其主峰高聳入雲,海拔達 1132.7 米,不僅是膠東半島的巔峰之作,更是全國一萬八千公裏海岸線上的至高點,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譽。


    沿著嶗山路疾馳,不久便漸入最美環海路。路的一側是山,一側是海。左邊山峰如劍戟般壁立,青鬆怪石點綴其間,鬱鬱蔥蔥;右邊碧海如練,驚濤拍岸,氣勢磅礴。山海相依,山光海色,構成了嶗山獨一無二的景致。行遍無數名山大川,唯見嶗山拔地而起,沿山海岸線綿延八十餘公裏,大小島嶼如繁星點點,散布其間,海灣似月牙般蜿蜒,峭壁、岬角、岩礁、沙灘錯落有致,宛如大自然精心繪製的一幅壯麗山海畫卷,令人如癡如醉。不知不覺間,已抵達嶗山腳下的太清宮。


    太清宮恰似一座神秘的仙宮,靜臥於嶗山南麓寶珠山下,背倚七峰,宛如一條蜿蜒的巨龍,從左至右依次為東華峰、望海峰、桃園峰、老君峰、重陽峰、蟠桃峰和西王峰。峰巒如屏,爭奇鬥豔,恰似一麵巨大的屏風,擋住了北方的凜冽寒風。南瀕太清灣,碧波萬頃,暖濕氣流如春風般不時從海上拂來,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性小氣候。這裏冬暖夏涼,溫和濕潤,孕育了眾多北方罕見的亞熱帶植物,山茶、綠茶、紅楠、棕櫚、枇杷、桂花、毛竹、天竺、水杉、野生杜鵑等競相綻放,宛如一個“北國小江南”,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太清宮地勢依山傍海,負陰抱陽,前有照,背有靠,左青龍,右白虎,環境清幽,超凡出塵,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曆來有“神窟仙宅”之說,備受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和高僧名道的推崇,自古就是道教名山,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其中最大的是太清宮。


    太清宮占地 12 萬平方米,宮分三院,各立山門,中有便門甬道相通,東為三官殿,中為三清殿,西為玉皇殿;另有關嶽祠、翰林院、混元殿、東西配殿等 150 多所建築,基本上承襲了宋代建築規模和特色。建築風格多為岩石灰瓦,古樸無華,宛如一位曆經滄桑的智者,靜靜地訴說著道家清心寡欲、返璞歸真的境界,是山東省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也是全球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的海濱道觀。


    穿過牌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宛如泰山般屹立的巨石,其上鐫刻著“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巨石左下角有一方刻,宛如曆史的長卷,記錄著那段傳奇:“宋慶元元年乙卯,真人邱長春、劉長生同他道侶五人號曰七真,由寧海之昆崳山來遊嶗山,止於本宮,講道傳玄,宏闡教義,道眾大悟,各受戒律。”這裏的“七真”,恰似《天龍八部》裏的全真七子,熠熠生輝。其中邱長春,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便是奉旨掌管天下道教的長春子?丘處機,他曾先後三次如仙人降臨般來嶗山傳道;劉長生,恰似清風般飄逸,乃是全真道第四任掌教長生子劉處玄,居此傳教兩年,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及嶗山道派祖庭。


    踏入太清宮山門,仿佛踏入了仙境的大門,仙風道骨的高道長如仙人般早已在此相迎。穿過鍾鼓樓,越過元君閣,進入儀門。遠遠地,兩棵高大銀杏樹宛如兩位巨人,屹立在那裏,樹高十幾丈,粗壯達數圍,枝幹遒勁,鬱鬱蔥蔥,它們是華蓋真人劉若拙親手所植,至今已有 1000 餘年樹齡。據《太清宮誌》記載,宋太祖乾德五年(967 年),趙匡胤聽聞嶗山道長劉若拙的高名,宛如聽到了天籟之音,乃召其入京,任朝廷主管道教事務的左街道錄。劉若拙宛如閑雲野鶴,不求功名,堅請回山。於是宋太祖如恩賜般敕封其為“華蓋真人”,並撥款如甘霖般重修太清宮,成為嶗山道觀受敕稱宮之始。劉若拙因此賦詩《入覲回嶗山》:“東來海上訪道玄,幸遇一見有仙緣。宋祖天子丹詔書,奉命敕修道宮院。”


    銀杏樹後有個門樓,走進院落,迎麵便是三官殿。三官殿屋宇三間,灰脊灰瓦,紅門洞開,中門頂端掛著一塊鑲金匾額“三官殿”。三官殿是嶗山最早的廟宇,三進院落,布局工整。主殿屬單簷硬山式花崗岩結構殿堂,裏麵奉祀的是三官大帝,即天官堯、地官舜和水官禹,民間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說。


    東配殿是祖師殿,裏麵供奉的是祖師張廉夫、王重陽和張三豐。王重陽,陝西鹹陽人,號重陽子。曾中武舉,任酒監吏,悟道出家,隱居終南山。金世宗大定七((1167)),前往山東昆崳山煙霞洞修煉,先後收馬丹陽、丘處機、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為徒,在寧海、登州、萊州等地傳教。對傳統道教進行了改革,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不尚符籙,不葷素食,出家道觀,成為道教全真派創始人。在殿外小廣場上,有王重陽和全真七子嶗山論道的銅像。


    西配殿是七真殿,裏麵供奉著丹陽子?馬鈺、長春子?丘處機、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玉陽子王處一、太古子?郝大通和清靜散人?孫不二等全真七子。全真七子不僅是《天龍八部》中的藝術形象,曆史上確有其人。王重陽羽化後,全真七子各立支派,丘處機創立龍門派,馬鈺創立遇仙派,劉處玄創隨山派,譚處端創南無派,郝大通創華山派,王處一創全真派、孫不二創清靜派,其中丘處機影響最大。遊客們在三官殿前駐足觀賞,有的人仔細研讀著殿內的碑文,試圖了解更多關於三官大帝的傳說;有的人則虔誠地跪地朝拜,祈求神明庇佑。


    在祖師殿外,一些遊客對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銅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討論著全真七子的事跡以及其對道教發展的貢獻。而另一些人則被周圍的自然景色所吸引,紛紛拍照留念。


    從三官殿西門出來,門旁有一方大石,宛如一位忠誠的衛士,靜靜佇立,其上鐫刻著“逢仙橋”三個大字,熠熠生輝,相傳這裏是劉若拙邂逅踏雪無痕神仙的神聖之地。旁邊還有宋太祖趙匡胤召見並敕封劉若拙為“華蓋真人”的記事石刻,仿佛在默默訴說著那段久遠的曆史。


    “逢仙橋”對麵,有一株恰似蒼龍的榆樹,氣勢磅礴,故名“龍頭榆”。它高聳入雲,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樹高 20 餘米,為唐朝道士李哲玄親手所植,曆經 1100 餘年的風雨滄桑,依然傲然挺立。李哲玄,號守中子,這位唐末的進士,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無意仕途,毅然棄官雲遊,以詩言誌:“渡海乘舟到嶗山,為修真道出塵寰”。唐天佑元年(公元 904 年),他東遊嶗山,築“三皇殿”,被周太祖敕封為“道化普濟真人”。


    穿過“龍頭榆”,登上步月廊,便來到了三清殿。三清殿猶如一座宏偉的宮殿,是太清宮三大殿中的主殿,也是道士們潛心修行的聖地,由正殿和兩偏殿共同組成。正殿宛如一座堅固的堡壘,為岩石結構硬山式建築,裏麵供奉著莊嚴肅穆的三清真神。居中的玉清元始天尊,手持圓珠,宛如一輪璀璨的太陽,象征著洪元;東邊的上清靈寶天尊,懷抱如意,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象征著混元;西邊的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手持寶扇,猶如一陣和煦的春風,象征著太初。這三位天尊,是道教信奉的至高無上的尊神。東偏殿奉祀著東華帝君,宛如一位慈祥的長者;西偏殿奉祀著西王母,她是道教中至高無上的女神,宛如一朵盛開的牡丹,雍容華貴。


    三清殿西側有個關嶽祠,雖然規模不大,但卻聲名遠揚。聽高道長說,康熙十一年(1672 年),蒲鬆齡曾寓居於此,他的靈感如同泉水般噴湧,創作出了《香玉》《成仙》《仙人島》《嶗山道士》《白雲洞》《嶗山觀海市》等一係列膾炙人口的名篇。院內有座蒲鬆齡書亭,亭西有麵影壁,相傳就是《嶗山道士》中的那麵神秘的牆。在院牆上,從石縫裏頑強生長出一棵大樹,它宛如一條靈動的巨龍,穿牆而過,因此被稱為“穿牆樹”。不知這棵神奇的樹是否曾給蒲鬆齡帶來靈感,讓他創作出了那神奇的“穿牆術”。


    話說從前,有一個名叫王生的人,聽聞嶗山之上有道觀,其中的道士個個身懷絕技,法術高強。於是,他懷著滿心的憧憬和期待,長途跋涉來到嶗山,想要拜師學藝。


    起初,王生還充滿熱情地投入到道觀的學習生活當中,但沒過多久,他就被每日早起晚睡、刻苦修煉的艱辛給打敗了。道觀中的清苦日子讓他心生退意,最終決定辭別師父,返回故鄉。然而,就在他即將離開的時候,心中突然冒出一個念頭——要是能學會一門神奇的法術再走,那也不枉此行了。


    經過一番思索,王生向道士請求傳授他穿牆之術。道士看著眼前這個心浮氣躁的年輕人,微微一笑,竟然答應了他的要求。隻見道士口中念念有詞,對著牆壁比劃幾下,然後告訴王生可以試試了。王生半信半疑地走到牆邊,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向前衝去。沒想到,這一衝竟真的穿過了厚厚的牆壁!


    王生又驚又喜,興奮得手舞足蹈。此時,道士麵色凝重地叮囑道:“此術雖妙,但切記回去之後要保持心地純潔,堅守正道,不可心生邪念,否則法術便會失效。”王生滿口應承下來,隨後便興高采烈地下山回家了。


    回到家鄉後的王生,開始四處炫耀自己的穿牆本領。漸漸地,他的心思變得不再單純,總想利用這門法術做一些不義之事。終於有一天,當他再次嚐試穿牆時,卻發現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成功。慌亂之中,他一頭撞到牆上,額頭瞬間鼓起了一個大包,疼得他哇哇直叫。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大街小巷,人們紛紛嘲笑王生的不自量力和貪婪愚蠢。


    再說這嶗山道士,他們的道法可謂高深莫測。除了令人驚歎的穿牆術外,還有許多其他奇妙的法術。比如能夠用剪紙變幻出一輪皎潔的明月;可以駕馭仙鶴翱翔於天際,宛如仙人一般;甚至能召喚月宮仙子嫦娥降臨人間。這些神奇的法術使得嶗山道士聲名遠揚,尤其是在一部以其為原型改編而成的動畫片播出後,更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


    而我呢,也曾與嶗山道士有著不解之緣。曾經,我負責管理當地的宗教事務,因此結識了嶗山道觀的劉道長,並與他成為相交多年的好友。此外,就連我所學習的棋藝,也與嶗山道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我的象棋老師陳天才大師,早年曾前往天津擺下擂台,憑借著高超的棋藝和過人的膽識,贏得了“馬踏黃河兩岸”的美譽。據說,陳大師當年在遊曆四方期間,也曾得到過嶗山道士的指點,從而在棋藝上更進一層樓。這段經曆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也讓我對嶗山道士愈發欽佩不已。且說那“炮打大江南北”之人,可謂是威風凜凜,其技藝之高超令人讚歎不已!此人不僅打遍京津之地難尋敵手,更是曾經與棋王謝俠遜戰成平局,如此戰績實乃驚人。而我的陳老師見我對象棋頗有興趣和天賦,便慷慨地贈予我一本珍貴無比的象棋孤本秘譜——《自處洞來無敵手》,讓我勤加練習打譜。這本秘譜乃是出自嶗山純陽道人的手筆。


    當我翻開這秘譜細細研讀之時,不禁被其中精妙絕倫的布局所深深吸引。每一局棋都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而純陽道人的著法常常出其不意,以奇招製勝,讓人防不勝防。我如獲至寶般日夜鑽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棋藝突飛猛進,有了質的提升。自此以後,我也算是嶗山棋派的再傳弟子了。


    說起嶗山,那可是一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山。尤其是嶗山東麓的棋盤石景區,更是聞名遐邇。這裏有著一處古老的棋盤仙弈古跡,傳說中常有仙人在此對弈。每當我想到此處,心中總會好奇那位寫下《自處洞來無敵手》的純陽道人是否也曾在這裏與仙人一決高下呢?


    而在關嶽祠之前,還有一口神奇的“神水泉”。隻見那泉水從地下汩汩湧出,如同一條銀色的絲帶,緩緩流淌至前方的一個池子之中。這池水清澈透明,宛如一麵鏡子,能夠清晰地映照出周圍的景色。更難得的是,這泉水口感甘甜清冽,還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堪稱是天然的嶗山礦泉水。想當年,這泉水可是道士們的主要飲用水源啊!它無論遭遇幹旱還是洪澇,始終保持著穩定的水量,既不會幹涸見底,也不會泛濫成災。正因如此,這口“神水泉”得以位列嶗山四大名泉之一,聲名遠揚。


    沿著神水泉那層層疊起、錯落有致的石階緩緩而上,一座氣勢恢宏的三皇殿便映入眼簾。剛踏入殿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高聳入雲的大山茶,它宛如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靜靜地矗立在庭院之中。這株山茶高達約 7 米之巨,樹幹粗壯有力,樹圍足有 1 米有餘。茂密的樹冠猶如一把撐開的巨型綠傘,鬱鬱蔥蔥,遮天蔽日,幾乎覆蓋了大半座庭院。


    在那油光閃亮、翠綠欲滴的葉片之間,一朵朵嬌豔欲滴、絢麗多彩的山茶花正爭奇鬥豔地綻放著。它們有的如火焰般熱烈奔放,有的似白雪般純潔無瑕,還有的仿佛天邊的雲霞一般絢爛奪目。這些花兒或含苞待放,嬌羞欲語;或欣然怒放,吐露芬芳。微風拂過,花瓣輕輕搖曳,像是在翩翩起舞,又好似在向人們訴說著春天的故事。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在這株美麗的山茶樹下方,豎立著一塊古老的石碑。石碑上鐫刻著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絳雪”。歲月的滄桑在這塊石碑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痕跡,但那字跡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默默地講述著這座宮殿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高道長指著石碑,神情凝重地說道:“此碑立於癸未年,也就是公元 1223 年,乃是嶗山廟宇現存最為古老的碑記啊!想當年,這裏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然而,‘文革’期間,太清宮內的許多碑刻都慘遭破壞,損失慘重。幸得當時的老道長機智過人,他急中生智,用紅紙將這些珍貴的碑刻糊起來,並在上麵書寫了革命口號,這才使得它們得以幸免遇難。”說到此處,高道長不禁長歎一聲,眼中滿是惋惜之情。


    太清宮北院,一條由青石鋪就而成的寬闊石階蜿蜒曲折,宛如一條巨龍般伸向那高聳入雲的老君峰。遠遠眺望過去,隻見一座巍峨壯觀的巨大銅像矗立在峰頂之上,在燦爛陽光的映照下閃耀著奪目的光芒。這座神聖莊嚴的老子銅像乃是依照畫聖吳道子精心繪製的老子畫像鑄造而成,每一處細節都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這位偉大先哲穿越千年時光來到了現世。


    老子銅像的天庭異常飽滿圓潤,彰顯出他非凡的智慧與氣度。那雙深邃如淵的眼眸,仿佛能夠洞悉世間萬物的奧秘。他那飄灑而下的長須和隨風舞動的道袍,更是給人一種仙風道骨之感。左手高高舉起直指蒼穹,右手則向下伸去點向大地,這一姿勢寓意著開天辟地、唯道獨尊之理,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此乃當今世上最大的老子銅像,堪稱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


    老子原名李耳,曾經擔任過東周時期的守藏史一職。因其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而聲名遠揚,就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曾不遠千裏前來拜謁求教於他。老子一生著述頗豐,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道德經》一書。這部經典之作主張“道法自然”以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等重要思想理念。所謂“道法自然”,即是倡導人們要順應天地間的自然規律行事;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則意味著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應當做到有所作為但又不過分幹預,這種觀點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辯證法,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遠。


    老子憑借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成為了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同時也是道家學派當之無愧的創始者。他不僅在中國曆史文化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位列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並被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一。此外,唐高宗還將其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亦追加封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在道教信仰體係當中,老子被尊奉為道祖、太上老君以及道德天尊等崇高稱號,受到無數信徒的頂禮膜拜。


    沿著那蜿蜒曲折、宛如長龍般的梯子石奮力地攀援而上,右邊的石壁上赫然呈現出一處引人注目的李白詩刻。遙想唐朝天寶三年(公元 744 年)那個遙遠的時代,那位懷揣著“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豪情壯誌的詩仙李白,承蒙聖上恩賜黃金並準予他辭官還鄉。隨後,他在齊州的紫雲宮中正式皈依道教,從此自號青蓮居士。在一次東遊嶗山之時,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靈感迸發,揮毫潑墨間留下了一首充滿浪漫色彩的傳世詩篇:“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親見安期生,食棗大如瓜……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這優美的詩句仿佛將人們帶入了那個如夢似幻的仙境之中。


    繼續拾級而上,大約行走數十米之後,一塊巨大的石頭映入眼簾,上麵醒目地鐫刻著“太白石”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想必此處便是當年李白登高遠眺、吟詩作賦的絕佳之處吧!


    再往上攀登,便來到了一座由花崗岩構成的陡峭石崮麵前。這座石崮因其峰頂形狀恰似一顆鮮嫩多汁的桃子而得名“蟠桃峰”。站在遠處眺望,隻見那峰頂之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岩穴。其中有一個岩穴格外引人注目,它的麵積約有方圓六米左右,洞內一池清水碧波蕩漾,清澈見底,且無論春夏秋冬,這池水始終保持充盈,常年不幹涸。在那陡峭的山崖之上,還精心雕刻著兩個龍飛鳳舞的大字——“瑤池”,給整個場景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莊嚴的氣息。


    穿過“瑤池”所在之地後,眼前的道路開始變得略微平坦起來。此時,空中不時傳來陣陣輕微的風聲和機械運轉聲,原來是那索道的吊籃正從人們的頭頂快速掠過。在這附近還有一條岔道,若選擇向右前行,則能夠直達山頂;若是選擇繼續向前邁進,那麽不久便能抵達聞名遐邇的“上清宮”。


    在上清宮那氣勢恢宏的大門之前,傲然挺立著一棵曆經了悠悠歲月滄桑的千年銀杏。這棵銀杏樹高聳入雲,竟達到驚人的 26 米之高!它那粗壯的樹幹,周長足足有 7 米之長,需數人合抱才能圍攏過來。據史書記載,此樹乃是由德高望重的劉若拙道長親手栽種而成,經過千百年風雨的洗禮和陽光的滋潤,如今已然成為了嶗山眾多銀杏之中最為粗壯的那一株,其樹齡更是長達 1000 多年之久,堪稱稀世珍寶。


    而最為奇特之處在於,這棵古老銀杏樹的根部緊緊地環繞著主幹,竟然奇跡般地生長出了一圈小巧玲瓏的銀杏樹苗。這些小銀杏宛如一群天真可愛的兒孫,親昵地依偎在老銀杏樹這位慈祥長輩的身旁,共同構成了一幅溫馨動人的畫麵,也正因如此,這棵千年銀杏被人們形象地稱作“公孫樹”,實乃名副其實。


    說起上清宮這座曆史悠久的道觀,那可是有著一段不平凡的來曆。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對仙風道骨、身懷絕技的華蓋真人劉若拙極為敬重,特意下令為他賞賜建造了這片宏偉壯觀的道場。上清宮整體呈兩進式院落布局,錯落有致,莊嚴肅穆。前殿內供奉著道教中的三清神像——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以及道德天尊;而後殿則敬奉著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左右兩邊的偏殿分別祭祀著“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和“七真”(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位全真道祖師)等諸位神仙。大名鼎鼎的丘處機道長也曾在這裏潛心修煉過,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


    在宮前不遠處,還靜靜地矗立著一座丘處機的衣冠塚,仿佛在默默地訴說著這位道家高人曾經的輝煌與榮耀。而周圍的山岩之上,則精心雕刻著丘處機道長所作的詩歌共計十首。其中有一首便是讚美嶗山的壯麗景色:“群峰峭拔下臨淵……”絕頂孤高上倚天。滄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雲煙。”東北角的石壁上,刻有丘處機的《青玉案》詞,序言中記載其於金大安元年(1209年)雲遊嶗山經過。丘處機有《磻溪集》六卷傳世,其中40多首詩詞與嶗山有關。


    從上清宮往下走,有龍潭瀑布,為嶗山四大名瀑之一,但和登頂之路背道而馳,隻好忍痛割愛,繼續上行。聽道長說,在明霞洞西北方向不遠處,另有一番別樣景致。那裏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山林,樹木高大而挺拔,枝葉繁茂交織在一起,仿佛撐起了一把把綠色的大傘。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地麵上光影斑駁,猶如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畫。


    林間不時傳來鳥兒清脆悅耳的啼叫聲,它們或歡快地跳躍於枝頭,或振翅高飛,自由自在地穿梭在這片寧靜的天地之間。微風輕拂,帶來陣陣清新的空氣,夾雜著草木的芬芳,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沿著蜿蜒曲折的小徑前行,可以看到路邊盛開著各種各樣不知名的野花,五顏六色,爭奇鬥豔。有的如繁星點點般點綴在草叢間;有的則成簇成團,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蜜蜂忙碌地飛來飛去采集花粉,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畫麵。


    繼續深入這片山林,會發現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緩緩流淌而過。溪水撞擊在石頭上,濺起朵朵水花,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宛如一首動聽的樂章。溪邊生長著茂密的水草,隨著水流輕輕搖曳。偶爾還能看到幾條小魚在水中嬉戲遊動,時而躍出水麵,時而潛入水底,給這寧靜的氛圍增添了幾分活潑的氣息。遠遠地望見有座巍峨的高峰,那便是巨峰,俗稱“嶗頂”,三麵峭壁,崔嵬險峻,為嶗山最高峰。遺憾的是,從這裏無法直達巨峰。因嶗山不是一座山,而是連綿起伏的山脈,奇峰俏立,溝壑幽深,方圓達446平方公裏,有39座山、17座峰、25個崮、26個頂,還有27條河、55條澗、25個潭等七大景區400多個景點,各有千秋,難以盡遊,不得不留點想頭,尋機會當淩絕頂。


    在明霞洞西北,遙遙望去,有一座巍峨的高峰宛如巨人般屹立,那便是巨峰,俗稱“嶗頂”,它三麵峭壁,崔嵬險峻,如同一柄利劍直插雲霄,為嶗山最高峰。可惜的是,從這裏無法徑直抵達巨峰。因為嶗山並非單單一座山,而是連綿起伏的山脈,奇峰羅列,溝壑縱橫,方圓達 446 平方公裏,擁有 39 座山、17 座峰、25 個崮、26 個頂,還有 27 條河、55 條澗、25 個潭等七大景區 400 多個景點,各具特色,美不勝收,實在難以一一遊覽,隻能留點念想,尋個時機登上絕頂。


    自古以來,不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紛紛前來嶗山尋仙問道,其實神仙並非高不可攀。所謂仙者,乃是山邊之人,即修煉得道之人。凡人若能知足常樂,亦能堪比神仙。遙望山海仙境中的老子,不禁想起《道德經》中的名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下有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若能領悟其中真諦,便能順應自然。倘若心中沒有執念,便可成為人間逍遙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鄉美0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東人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東人秦並收藏家鄉美0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