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孟的曆史


    許孟村位於五蓮縣東北部,具有豐富的曆史和文化遺產。以下是關於許孟村曆史的詳細介紹:


    1.曆史背景


    ·許孟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當時許、孟二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此得名許孟。


    ·清朝時期,許孟村屬於諸城縣許孟練。


    ·民國初年,許孟村隸屬於諸城縣第三區,1945年後劃歸諸城仁裏區。1947年劃歸五蓮縣,仍稱仁裏區。1958年9月,成立星火人民公社;1959年春,改稱許孟人民公社。1965年2月,劃出24個村,建立院西人民公社,另從鬆柏公社劃入8個行政村。1984年4月撤公社建鎮。2000年12月,與院西鄉合並為許孟鎮,隸屬於五蓮縣管轄。


    1.文化遺產


    ·許孟鎮文化底蘊深厚,古跡遺存豐厚,包括李家莊子遺址、九樓崖遺址、鄭成先墓等。


    ·李家莊子遺址是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2006年被五蓮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樓崖遺址是漢代聚落遺址,收集到的標本有鼎、罐、碗、尊、壺等殘片。


    1.名人與曆史


    ·許孟鎮名人眾多,包括清乾隆帝老師竇光鼐,他與乾隆時重臣劉墉有很深的淵源。


    ·李古莊有李家八進士,仁裏村有臧家四進士。


    ·許孟還是近現代名人王樂平、範予遂故裏。


    1.經濟與社會發展


    ·許孟自古手工業、商業較發達,吉合永商鋪銀號很有名氣。


    ·抗日戰爭時期,許孟人民參加馬耳山反“掃蕩”和拔除許孟、仁裏日偽據點的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尤其在1948—1949年間,原中共華東局機關曾駐紮許孟的仁裏、大茅莊、東玉皇廟、婁古莊。


    1.特色小吃


    ·許孟小吃久負盛名,有爐包、燒烤、狗肉、驢肉等品類,尤以狗肉遠近聞名。


    綜上所述,許孟村不僅是一個具有豐富曆史和文化遺產的地方,也是一個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方麵有著顯著成就的地區。


    解放許孟的戰鬥


    1945年夏天,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行將滅亡的時候,我八路軍和地方部隊向日寇及偽軍發起了一個又一個攻勢,使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戰鬥在五蓮山區的濱海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同時也對侵入五蓮山區的日軍及投靠日本、盤踞在五蓮山區的偽山東國民自衛軍副總司令兼第一集團軍團長的張步雲部發起了拉網式的攻勢。三關口一戰,消滅了張部主力“鐵五旅”以後,又掃清了其在叩官等地的據點。張部被迫撤至諸城城裏和周圍較大村莊固守。五蓮山區的許孟、仁裏兩村是諸城的南大門,張部為了切斷我軍通往諸城的要道,派得力部隊死死扼守這兩個村莊。許孟在馬耳山北麓,是諸城西南鄉的重鎮。村東平原肥沃,村西涓河流水不斷,萬畝糧田旱澇保收。所以這裏的富戶較多。敵人占領了這個村莊,進可攻,退可守。因此,張步雲把一個裝備精良的偽軍大隊駐防許孟村,正、副隊長是程、孫二人。


    自從許孟駐進了敵軍,四周村莊的老百姓可遭了殃。整天不是抓壯丁補充兵員,就是拉民夫修築炮樓工事,今日東村搶,明日西村掠,羊牛驢雞狗鵝鴨幾乎被搶捉幹淨。老百姓恨透了這些偽軍。離許孟村二裏之遙一河之隔的吳家莊已經解放,我駐防部隊日夜監視著敵人的動靜。為了偵察敵人火力,每逢許孟大集,我軍就派出零星部隊,打擊在集市上搶掠民眾財物的偽軍。有一天,敵人低估了我軍武力,在許孟前河的沙灘上擺開陣勢,雙方動用了輕重機槍,最後敵人被我軍打得丟盔卸甲,抬著傷兵退回據點,從此再也不敢出來騷擾集市和村莊。


    到了夜深人靜時解放區派出武工隊、民兵,到許孟村北敵占區泊子村、大茅莊、程戈莊等散發傳單,在牆上張貼大字標語,“抗日救國”、“抗日戰爭即將勝利”、“小日本快投降了”、“打倒漢奸惡霸、土豪劣紳”、“耕者有其田”、“實行減租減息”、“漢奸必須繳械投降,與人民為敵沒有好下場”等宣傳口號遍及大街小巷。天長日久,群眾見得多了,覺悟也漸漸地提高了,要求解放的欲望也日益高漲。


    同時,我主力部隊和地方民兵也加強了對敵人的政治攻勢,通過夜晚喊話、內線做工作等逐步分化瓦解敵軍,因此,據點裏的偽軍感到惶惶不可終日。天一煞黑,他們就龜縮在據點裏,關上柵欄大門,全村戒嚴,每晚換一個口令。時值盛夏,高粱、穀子已抽穗,滿坡裏一片青紗帳,這更使敵人心驚膽顫,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甚至連他們的程、孫二大隊長,每到晚上就鑽進高粱地裏躲藏起來,以防被我軍突襲。


    為了拔除許孟據點,我軍早已派出地下工作人員潛入村內,與內線共同繪製好敵軍駐防圖和火力部署。在村北門炮樓下農戶家挖地道一直通到炮樓底下,放好了炸藥。並通過關係做爭取士兵工作,等我軍發起總攻時,讓他們趁機反擊,將功補過。一切部署停當後,我濱海軍區首長決定在8月4日(陰曆六月)對許孟、仁裏兩村敵據點同時發起總攻。由六團攻打許孟,十三團攻打仁裏,濱海支隊擔任阻擊北來增援之敵。命令發出後,部隊秘密集結於馬耳山北麓的李古莊,瓦窯溝、五裏坡等村一帶待命,地方黨組織動員了附近村莊的民兵配合作戰,發動群眾紮好擔架,一旦戰鬥打響即開赴陣地。


    8月4日晚,突然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滿坡的高粱青紗帳發出沙沙的響聲,敵人以為我軍不會在下雨天發動進攻,一個個蒙頭睡起了大覺,就連“孫大隊長”也放鬆了警惕。我軍借助陰雨黑夜悄悄進入了指定陣地,把許孟村圍了個水泄不通。在許孟村北、村東的墳地裏、地阡上、高崖旁,戰士們悄悄進入陣地。主攻突破口選擇在村南。南門外是河流,門東邊是炮樓,敵人居高臨下,火力很強,離炮樓不遠的北邊大廟裏就是敵指揮所。夜12點,三顆紅色信號彈淩空而起,戰鬥打響了。六團一營的爆破手帶著炸藥拉雷,爬過河道靠近圍牆,拉響炸藥,一聲巨響圍牆被炸開一道豁口,接著另一名戰士拉響拉雷,炮樓傾刻被推倒。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巨響炸驚了,上上下下亂作一團。北門炮樓也同時爆炸,響聲震天。我軍趁機衝了進去,在東西街和南北街上與敵人展開了巷戰。經過幾小時的激烈戰鬥,除擊斃數百敵人外,其餘全部繳械投降,並活捉了“孫大隊長”。黎明時分,戰鬥結束,指戰員們搜尋多時,隻是不見“程大隊長”的下落。


    原來戰鬥打響後,“程大隊長”在慌亂中顧不得穿戴披掛,蹬上皮靴,隻穿褲頭,披著軍衣,手提匣子槍,驚慌失措地竄出住所,由衛兵掩護帶著他的兩個小老婆狼狽地衝出村西圍牆,沿河東岸樹林向北逃竄。我負責增援的濱海支隊早已嚴陣以待,當他們聽到總攻槍響後,精力高度集中,密切注視四方動向。不多時但見南邊有一隊黑影向北緩緩移動,指揮員當機立斷,料定是突圍之敵,遂派部分戰士迅速撲上去。狡猾的“程大隊長”在衛兵掩護下,甩掉兩個小老婆,隻身蹚過齊腰深的河水向西嶺竄去。一陣槍聲過後,衛兵全部被俘,兩個小妾沒命地跑到泊子村西菜園裏,也被當地群眾捉住。從衛兵口中得知,“程大隊長”已過河西逃。我指揮員在菜農陳立學的指點下,帶領一隊人馬順西嶺小道奮力追擊。在通往枳溝的要道蒯溝附近,“程大隊長”終於被擒。當把他押解到許孟村時,他嚇得渾身打顫,完全失去了“大隊長”的威風。


    雨過天晴,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被敵人盤踞兩年的許孟村解放了。與此同時,攻打仁裏的十三團也傳來了好消息,仁裏村也解放了。參戰軍民人人笑逐顏開,共同慶祝兩地解放的勝利。


    許孟和周邊的繁榮


    許孟鎮位於五蓮縣東北部,地處平原地帶,涓河縱貫全境,清末為諸城縣許孟練,民國初屬諸城縣第三區。據清乾隆甲申年(1764)《諸城縣誌?疆域考》關於許孟和市集的記載:“由西而南曰許孟,城西南四十裏,領村六十四……;市集……其間存及新增者三十有三……西曰無忌、曰嶽哥莊、曰芝盤、曰賈悅、曰枳溝、曰許孟,凡六處”,這說明,許孟當時是周邊64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許孟集則是諸城西南部“六大集”之一。


    五蓮建縣以後,許孟集成為全縣著名的“四大集”之一,其原址在許孟村西南涓河東側的空曠窪地。2015年11月15日,許孟鎮政府為改善城鎮麵貌,將集市搬遷至涓河西岸李家莊子村東南。2018年,投資近200萬元進行升級改造,建設了鋼構交易棚、管理用房及鄉村大舞台等設施,許孟市集逐步得到規範。從曆史沿革和市集發展來看,許孟曆史悠久,經商氛圍濃厚,許孟人給人們留下了頭腦靈活、善於經商、誠實守信的良好印象。許孟農曆逢四、九為祭日。每年兩個山會,分別是正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十月十四日至十九日。每逢集日,八方商賈雲集,人們紛紛湧向集市進行交易。20世紀60、70年代,集上除了進行糧食、布匹、果蔬、畜禽及煙酒糖茶等商品交換外,還有說書唱戲、耍雜技等文化活動和加工衣服、剃頭等服務行當。現將能代表許孟特色的行業和“老字號”作簡要介紹:


    小吃


    許孟自古餐飲業發達,早年小吃業主要集中在位於現今牛許路南側的集市下坡處。較有名的字號有鄭家羊肉湯鍋,鄭家、鮑家狗肉,孫家拉麵、爐包,張家、孫家燒肉,李家油條等。在那饑饉的歲月裏,很多人趕集的目的,就是拿著能攥出汗來的一摞零錢到集上犒勞一下自己和家人。


    許孟小吃得到不斷傳承和發展,爐包、燒烤、驢肉、煎餅等特色食品遠近聞名。特別是2017年春節期間許孟爐包和燒烤被央視《味道》欄目專題推介後,更是名揚四方。


    許孟爐包,當地很多群眾都會製作,其技藝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傳承人為許孟村劉光樹。爐包皮麵暄軟,內餡飽滿,味道鮮美,掛漿講究,火候獨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許孟爐包用料講究,以鮮豬肉、鮮韭菜、鮮白菜和上好的精麵粉為主料精心包製而成。煎爐包的用具是厚鍋底的生鐵鍋,可保證受熱均勻;燒柴用桲欏枝子,有提火快、降火迅速等特點;爐包兩麵都煎上一層薄如蟬翼的“金黃酥”,焦脆可口。


    許孟燒烤,當地人稱作“燒肉”,後在宣傳中演變為“燒烤”。其工藝主要以豬頭肉、豬蹄、豬內髒及整雞等為原料,經煮熟、熏製著色而成,是一種風味獨特、口味純正、營養豐富的禽畜肉食品,其製作技藝被列入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較出名的有許孟村薑振武創辦的“正香燒烤”和大茅莊村劉兆強創辦的“兆強食品”,其中“正香燒烤”先後榮獲“齊魯名吃”“山東食品業老字號”等稱號。從事燒烤行業的還有許孟村的孫柱全、孫柱環、孫良、董合德等;其他各村均有從業者,其中西玉皇廟村的孫加富接受過央視采訪,名聲漸起,在五蓮縣城開設分店並參與網上銷售,推進了許孟燒烤的廣泛普及。


    窯貨


    許孟“窯貨”(一種用泥燒製的陶器)源遠流長,五蓮地區喝羊肉湯用的泥瓦盆子多數源自這裏。集上早年賣窯貨的很多,占用不小的一塊場地,至今集市上仍有從事該行業的攤位,但規模已不如前。許孟窯貨品種主要有水缸、飯盆、花盆、茶具等,外形美觀,價格便宜,深受群眾歡迎。許孟村早年從事此行業的主要有陳在奎、陳守田、陳守俊、趙洪德、趙洪明、張術勝、王德勝、陳守仁等人。20世紀70年代前,許孟村建有三座燒製窯貨的土窯,其中位於醫院前一座、後兩座。


    70代後,三座窯搬遷至原許孟大隊東側。現在,從業人員明顯減少,僅有許孟村陳光友和陳光明在村西北一如既往地幹著老本行,傳承著這門老手藝。窯貨用於出售,製作現場還作為研學基地,接待學生前來學習、體驗窯貨的手工製作。


    窯貨能在許孟興盛一時,除技術精湛外,另一原因是當地土質適宜,取材方便。土質的好壞對窯貨的質地、硬度、外觀及吸水性都有較大影響,製作窯貨一般選用細膩的黃色黏土(俗稱“黃泥頭”)。陶坯製作一般采取輪製成形法,即把泥放在陶器輪上,以腳為動力轉動輪盤,用手塑成陶坯。陶坯成型後還要進行修飾、晾幹、燒製等工序,方可成品。


    牲口市


    牲口市是集市上買賣騾、馬、驢、牛等牲畜的場所。許孟作為以平原為主的地區,牲畜曾經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早年入冬後趕山集,牲畜交易非常火爆。參加交易的人很多是來自諸城、日照、莒縣等較遠地區的商販。當年,許孟村趙德金一家從南方販牲口,較為出名。在牲口市最忙的當是經紀人,這是一群懂牲口交易的中間人,為活躍市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買賣雙方講價還價都是通過他們來進行,不說話,而是在袖筒裏捏手指頭,方言稱為“攥忖子”或“拿忖子”。經紀是看牲畜的行家,看下“牙口”就能知道它的年齡。他們有一套牲口經,如“遠看一張皮,近看四條腿”。用眼瞅得差不多,還要把它拉出來遛一遛,俗語“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大概由此而出。對於羊的交易,經紀會掐一下羊背上的兩個窩,立即就能喊出羊的斤重,準確程度令人咂舌,上下相差無幾。


    牲口市有專門從事釘驢(馬)掌的行當,許孟村從事該行業的是邱家和解家。掌驢掌主要工具是條凳、鏟刀、鐮狀刀具及羊角釘錘之類的小工具。操作過程分兩步:一是鏟腳趾。首先把驢腿抬起,用刀具把腳趾修平。鏟下的腳趾可以泡水澆花,是上好的肥料。二是釘驢掌。在驢腳趾上釘上特製的鐵片,這樣不僅耐磨,驢走起路來還“嗒嗒”作響,清脆悅耳。現如今,機動車取代了畜力車,出門、運輸、農活不再使用牲畜,掌驢掌行業業已消失,而牲口市也逐漸湮沒在曆史的塵埃裏。


    商號


    許孟的商號多以姓氏加行業的方式命名,例如:鄭家湯鍋、孫家拉麵等,而很少有正規的商號。許孟境內仁裏村堂號、商號遍布,表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為本地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蘊。


    仁裏村位於今許孟鎮駐地東2公裏處,在清朝盛世之時,臧、李、王、閆等姓氏家族,家業逐漸興旺,財源發達茂盛,人丁日繁,做官的越來越多,莊園、田產日益擴大。為炫耀各自的大家風範,開始設取“堂號”,一時間堂號匾額掛滿了全村各大家的府門宅第。當時,就有七十二堂號、八大家、九大鋪號,顯赫一時,名揚鄉裏。在當時的諸城縣流傳著“南有仁蘭(裏),北有巴山”之說,可見仁裏村之盛況。村中有九大商號,是該村市場交易、服務大戶、方便佃農的重要經濟支柱。它們是:福祿永、瑞福泰、德順、玉順、洪峰、雙和、雙成、致和、致祥,這些商號大都經營綢緞、茶葉、典當、百貨、日用品、生產資料等,為發展生產、服務大眾發揮了較大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鄉美0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東人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東人秦並收藏家鄉美0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