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三方謀劃
開局拐騙大宋將士造反 作者:計安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見眾人又開始遲疑,嚴士開口道:“諸位,自從那劉升入主太原以來,太原城能迅速恢複以往的繁華,我等也都是出了力的,他要什麽我們給什麽,從未說個不字。
我等恭順聽話,把惜命表現的淋漓盡致,無論那劉升如何謹慎小心,都不會想到這一切都是我等得臥薪嚐膽。
更何況此時城外有宋軍一萬,諸位是沒看見我宋軍將士得演練,個個都是虎背熊腰,精悍強壯身披甲胄行走自如,說得胳膊上能跑馬,是誇張了些,但與劉升的兵一對比,絕對是天壤之別。
就連劉升都忍不住誇讚,此乃天兵也。
更何況劉升隻有5000餘人,若是仗著堅城利器,尚可一戰,但卻好死不想活的出城偷襲。
隻要我等將這消息通告於城外,不說全殲劉升,即使與他打個平手,有我等相助,這太原城劉升也回不來。
若是劉升不出城,我等就當從未議過此事,且此計是劉升小舅子擬定,我觀劉升似乎想為其鋪路,否則也不會帶上一娃娃出城。
若敗對我等也無壞處。”
眾人一琢磨,似乎是這個理,他們隻需要通知城外的宋軍,小心劉升的埋伏,遭到炮擊後,不要往南撤,直接反方向往太原城衝,打劉升一個措手不及。
這時有人小聲說了句,“既然朝廷的兵強馬壯,援兵已至,我等又何必冒險?等朝廷大軍一到,那劉賊勢必會跑,我等豈不更安全?”
“非也,先不說朝廷兩線作戰,主力重心都在幽州,我等身為臣民當為國分憂。”
“既是賊,豈可有道義可言?若是劉升兵敗發狂,要屠了我等該如何?畢竟那劉升在雲中時可是活埋了不少人,在朔州,又無辜屠戮所有大族,此時他覺得一切都在他的控製之下,加上我等順從,才沒有急著下手,等到山窮水盡敗走之時,那劉賊豈能放過我等?”
此言一出現場一片嘩然,眾人開始討論,慢慢的討論聲逐漸小了下來,在座的心中都有了答案,但還是齊齊看向一個老者道:“鍾老,您德高望重,又見多識廣,您拿個主意,我們都聽您的。”
隻見被指名的老者,在身旁年輕人的攙扶下顫顫巍巍的站起身來捂著耳朵大聲道:“什麽?回家?好好好,我們回家。”
對著一旁的年輕人大聲道:“孫兒,爺爺年紀大了,身子骨大不如前,今日就不該上你的當,跟著你出來,這回去啊!爺爺至少要躺十天半個月的。”
“是,都是孫兒的錯。”那年輕人,對著四周行了一禮,攙著鍾洪在眾人的圍觀下離開。
待鍾洪走後,有人不憤道:“這老狐狸又在這裝聾作啞。”
“若是迎接宋軍入城,他鍾家也得好處,若是失敗,直接撇清幹係。”
見鍾洪離開,先前義憤填膺得眾人,也紛紛有了退意,總會有人出頭的,他們跟著後麵,做個牆頭草便好。
這時組織此次聚會的嚴士看出眾人的退意,冷哼一聲看著眾人道:“老東西,蛇鼠兩端,還想置身事外,坐享其成,待迎接王師入城,一個通敵的罪名跑不了。”
此言一出,瞬間打消了眾人想要退卻的心。
先前杵著拐最後進來的老者,一拍桌子,站起身怒喝道:“還猶豫什麽?劉升將我們的土地分與那些泥腿子,這是要絕了我們的根,不趕走劉升我等還有幾天的富貴可言?死後又有何臉麵去麵見祖宗?此事由我老頭子牽頭。”
見有人出頭,餘下的眾人見推脫不掉,紛紛答應,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嚴士道:“一切依計行事,我會派人去城外與宋軍接洽,諸位隻需等劉升出城即可。”
.....
先前離開的鍾洪離開庭院後,一改先前的老態龍鍾,大步朝著門口走去,跟在一旁的年前人開口道:“爺爺,這十拿九穩的事,為何我鍾家不參與?”
“若是成了,我鍾家的聲望在太原城將無人可及。”
鍾洪冷哼一聲道:“哼,你也知道若是成了,我且問你,若是敗了當如何?”
見青年人不說話,鍾洪道:“如果敗了我,鍾家百年基業將毀於一旦。而且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劉升不會敗。
“嗯?”青年人不解,自己的爺爺怎麽就這麽看好劉升?在他看來,這劉升隻要出城偷襲,就再難回來。
見年輕人不服,鍾洪冷哼一聲道:“哼,我且問你,組織今日聚會的嚴士比之折可求種道如何?“
“爺爺,您在說什麽呢?那嚴士又怎麽能和種道折可求比?”
鍾洪拿起拐杖對著青年人的腦袋敲了一記道:“你也知道沒得比。那還參活什麽?”
“我是不懂劉升有多厲害但我知道折可求,折家軍有多厲害,這折家軍也算是我看著成長的,當初攻略西夏,戰黨項人,勢不可擋,那折可求用兵也算老練,那種道去歲更是在應州城大放光芒,在主副帥相繼戰死的情況下挺身而出,力戰契丹七萬軍馬不退,堅持到種帥的支援。”
“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戰績,連如此人物遇到劉升都是先失雁門,再丟太原。連他們都對付不了劉升,你如何覺得,一個從未上過戰場,在折可求與種道麵前連話都說不上軍官又有何才能?去算計劉升?
我跟你說這就是一個套,劉升給太原各大家族下的套,他們一個也逃不了。”
“而且那群蠢貨若是真的成事了,功勞也是嚴士的,那嚴士是拿著全城大族的命去賭他的一個前程。
這群蠢貨居然沒一個看出來,也該亡了。”
青年人有些不忍心道:“爺爺,我們就這樣看他們走向滅亡嗎?不去提醒下嗎?”
鍾洪沒好氣道:“婦人之仁,不然那怎麽辦?跟著他們一起去死嗎?此刻沒去將他們舉報了,都是我看在以往的情分上。\"
隨後語重心長道:“離兒,發善心也要看時候,你將來注定要做我鍾家的家主,心腸不可軟,否則我鍾家要亡在你手,而且這是他們自己找死,剛好劉升給他們下了一個套。”
“可是....”年輕人還想說什麽。
鍾洪直接道:“他們不死,劉升的軍費從何而來?”
“啊!劉升是為了錢?”年輕人似懂非懂道:“我們不是已經交出所有土地和糧食嗎?”
“唉”。鍾洪歎了口氣道:“此番事了,你該去遊學了,不要去開封,去劉升治下的領地感受一番,去宋遼金前線戰場看一看,自從你爹去世後,我把你保護的太好了。”
“爺爺老了,護不了你多久,你要學會保護自己。”鍾洪重重的歎了一口氣,杵著拐杖慢慢向前走著。
年輕人愣了愣,隨後跟了上去。
.........
城外宋軍大營,韓行在營中與以往一樣操練軍士,營外有人自稱是從太原城而來,有重要事情稟告。
韓行聽完整個人都麻了,劉升要來夜襲?城中各大族也做好了準備,隨時可迎他入主太原城。
這兩個消息,哪一個他都不敢信。
見韓行不信,來人直接拿出了太原大族聯合簽署的聯名信。
信可以作假,簽名也可以,但信上各種印章做不了假,此時韓行已經信了七八分。
但心中仍有些發怵。
種師道命令他率領一萬軍士接應折可求與種道後駐守韶關,防備劉升可能南下入關中。
並做好準備,接應種師道帶領的大軍到來。
不知種師道又領了皇帝什麽命令,又帶著4000兵馬去了關中,而他在韶關卻等來了監軍太傅楊戩。
隨後楊戩令他率領一萬軍士進軍太原。
韓行麻了,劉升剛敗了久經戰陣的折家軍,兵威正盛之際,楊戩讓他領一萬新兵去和劉升對線。
據折可求和種道所言,劉升手中有種大殺器,一聲巨響過後,軍士死傷慘重,越是結陣抵擋,死的越慘,唯有趴下。
韓行徹底麻了,不結陣該如何廝殺?
他是奉了種師道的軍令駐守在韶關,防止劉升南下,而此時監軍卻要他主動出擊。
無奈隻得派人去關中找種師道,自己則帶著士卒緩慢往北進發。
能拖一天且是一天,待種師道回歸,一切都有變數。
哪知他們剛出韶關便遇到了劉升的軍隊,使得韓行心中大驚,嚇得不知該如何是好,是列陣迎敵,還是直接回撤。
卻不料劉升的兵馬直接扭頭就走,他想起折可求跟他說的話,劉升用兵鬼神莫測,你永遠也猜不到他在想什麽。
見此,急忙派出斥候,卻發現劉升所有的兵馬都零零散散分散在整個山西大地上,隨著他們的到來開始匯合,緩緩向北撤去。
韓行不敢妄動,生怕劉升有詐,但奈不過楊戩的催促,隻得揮兵北上。
一路上,無驚也無險,劉升的兵馬真的撤那叫一個幹淨。
各州縣除了損失一些錢糧,連主官都沒換。
一時鬧不清劉升到底在幹什麽?
隨著楊戩催促的軍令一道接著一道。
每到一地,劉升的軍隊,總是先他一步撤出。
於是不斷有捷報傳出,收複故土若幹。
官家甚至親自表彰了他,這使得他信心大增,期待著劉升能夠一直退下去,最好能退出雁門關外。
直至太原,也沒見到折可求所說的大殺器,這讓他覺得要麽那種大殺器有限,劉升攻下雁門與太原用完了,要麽是折可求誇張了,哪有什麽比拋石車威力更大,射速更快的大殺器。
為了恐嚇劉升一番,他特意將軍隊駐紮點選在太原城邊上,讓城中的百姓與劉升每日都能看到聽到軍士的操練,希望就此嚇走劉升。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折可求所言不假,真的有所謂的大殺器,伴隨雷霆之聲從天而降的大鐵球,砸在地上,一砸一個深坑。
以往堅不可摧的甲胄完全就像是紙糊的,在其麵前沒有絲毫的防禦力。
人越多的地方,砸的越密集,根本沒法防禦。
嚇的他連退十裏,匆忙向種師道求援。
種師道告訴他,那種大殺器有距離限製,讓他不要妄動,在太原城外等著他在關中整訓完,若是劉升有出兵的意圖直接回韶關。
韓行被劉升嚇壞了,整天忐忑不安,不知道種師道為何不讓他直接退回去,還要守在太原。
故此韓行命令所有軍士不得脫甲,即使是睡覺。
營中的糧草輜重,一切也都裝車,隻要太原城南門開啟,要以最快的速度撤離。
而今太原來人了,告訴他今晚劉升要來夜襲,而他們一切都給他準備好了,隻要韓行一聲令下就可直接入主太原。
這種大好事,讓韓行覺得像是在做夢,既有些期待,又有些害怕這是劉升的謀劃。
當初雁門的折可求似乎就是這樣敗的。
拿不定主意的韓行,直接招來軍中所有的千夫長與參將商議。
眾人聽完韓行的所言後,所有的千夫長一致認為應該聽從種師道的命令,隻要有劉升有異動,趕緊南撤。
如今趁著天還沒黑,劉升還沒有布置完之前趕緊走,越早越好。
那種從天而降的鐵球,他們根本擋不住。
然而參將卻有不同意意見道:“將軍,機遇與風險共存,如今我們已知道劉升的計劃,想在我軍南撤的必經之路上埋伏我們。
我等亦可將計就計,分成三部,在劉升炮擊之後分出兩千人向南撤離,纏住劉升。
隨後三千人開往太原,看看城門是否大開,若開,三千人直接殺進城中,隨後大軍壓上,劉升就是回援也來不及,若是城門未開,我軍直接西進,隨後南撤回韶關。”
韓行也是不想走的,否則不會召集千夫長與參將前來商議。
此時參將的話,說到他的心眼上,了去太原城看一看也不會有什麽損失。
若是有機可乘,收複太原這種重鎮必然是大功一件。
若是沒有機會直接退回韶關,對楊戩也算有個交代。
我等恭順聽話,把惜命表現的淋漓盡致,無論那劉升如何謹慎小心,都不會想到這一切都是我等得臥薪嚐膽。
更何況此時城外有宋軍一萬,諸位是沒看見我宋軍將士得演練,個個都是虎背熊腰,精悍強壯身披甲胄行走自如,說得胳膊上能跑馬,是誇張了些,但與劉升的兵一對比,絕對是天壤之別。
就連劉升都忍不住誇讚,此乃天兵也。
更何況劉升隻有5000餘人,若是仗著堅城利器,尚可一戰,但卻好死不想活的出城偷襲。
隻要我等將這消息通告於城外,不說全殲劉升,即使與他打個平手,有我等相助,這太原城劉升也回不來。
若是劉升不出城,我等就當從未議過此事,且此計是劉升小舅子擬定,我觀劉升似乎想為其鋪路,否則也不會帶上一娃娃出城。
若敗對我等也無壞處。”
眾人一琢磨,似乎是這個理,他們隻需要通知城外的宋軍,小心劉升的埋伏,遭到炮擊後,不要往南撤,直接反方向往太原城衝,打劉升一個措手不及。
這時有人小聲說了句,“既然朝廷的兵強馬壯,援兵已至,我等又何必冒險?等朝廷大軍一到,那劉賊勢必會跑,我等豈不更安全?”
“非也,先不說朝廷兩線作戰,主力重心都在幽州,我等身為臣民當為國分憂。”
“既是賊,豈可有道義可言?若是劉升兵敗發狂,要屠了我等該如何?畢竟那劉升在雲中時可是活埋了不少人,在朔州,又無辜屠戮所有大族,此時他覺得一切都在他的控製之下,加上我等順從,才沒有急著下手,等到山窮水盡敗走之時,那劉賊豈能放過我等?”
此言一出現場一片嘩然,眾人開始討論,慢慢的討論聲逐漸小了下來,在座的心中都有了答案,但還是齊齊看向一個老者道:“鍾老,您德高望重,又見多識廣,您拿個主意,我們都聽您的。”
隻見被指名的老者,在身旁年輕人的攙扶下顫顫巍巍的站起身來捂著耳朵大聲道:“什麽?回家?好好好,我們回家。”
對著一旁的年輕人大聲道:“孫兒,爺爺年紀大了,身子骨大不如前,今日就不該上你的當,跟著你出來,這回去啊!爺爺至少要躺十天半個月的。”
“是,都是孫兒的錯。”那年輕人,對著四周行了一禮,攙著鍾洪在眾人的圍觀下離開。
待鍾洪走後,有人不憤道:“這老狐狸又在這裝聾作啞。”
“若是迎接宋軍入城,他鍾家也得好處,若是失敗,直接撇清幹係。”
見鍾洪離開,先前義憤填膺得眾人,也紛紛有了退意,總會有人出頭的,他們跟著後麵,做個牆頭草便好。
這時組織此次聚會的嚴士看出眾人的退意,冷哼一聲看著眾人道:“老東西,蛇鼠兩端,還想置身事外,坐享其成,待迎接王師入城,一個通敵的罪名跑不了。”
此言一出,瞬間打消了眾人想要退卻的心。
先前杵著拐最後進來的老者,一拍桌子,站起身怒喝道:“還猶豫什麽?劉升將我們的土地分與那些泥腿子,這是要絕了我們的根,不趕走劉升我等還有幾天的富貴可言?死後又有何臉麵去麵見祖宗?此事由我老頭子牽頭。”
見有人出頭,餘下的眾人見推脫不掉,紛紛答應,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嚴士道:“一切依計行事,我會派人去城外與宋軍接洽,諸位隻需等劉升出城即可。”
.....
先前離開的鍾洪離開庭院後,一改先前的老態龍鍾,大步朝著門口走去,跟在一旁的年前人開口道:“爺爺,這十拿九穩的事,為何我鍾家不參與?”
“若是成了,我鍾家的聲望在太原城將無人可及。”
鍾洪冷哼一聲道:“哼,你也知道若是成了,我且問你,若是敗了當如何?”
見青年人不說話,鍾洪道:“如果敗了我,鍾家百年基業將毀於一旦。而且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劉升不會敗。
“嗯?”青年人不解,自己的爺爺怎麽就這麽看好劉升?在他看來,這劉升隻要出城偷襲,就再難回來。
見年輕人不服,鍾洪冷哼一聲道:“哼,我且問你,組織今日聚會的嚴士比之折可求種道如何?“
“爺爺,您在說什麽呢?那嚴士又怎麽能和種道折可求比?”
鍾洪拿起拐杖對著青年人的腦袋敲了一記道:“你也知道沒得比。那還參活什麽?”
“我是不懂劉升有多厲害但我知道折可求,折家軍有多厲害,這折家軍也算是我看著成長的,當初攻略西夏,戰黨項人,勢不可擋,那折可求用兵也算老練,那種道去歲更是在應州城大放光芒,在主副帥相繼戰死的情況下挺身而出,力戰契丹七萬軍馬不退,堅持到種帥的支援。”
“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戰績,連如此人物遇到劉升都是先失雁門,再丟太原。連他們都對付不了劉升,你如何覺得,一個從未上過戰場,在折可求與種道麵前連話都說不上軍官又有何才能?去算計劉升?
我跟你說這就是一個套,劉升給太原各大家族下的套,他們一個也逃不了。”
“而且那群蠢貨若是真的成事了,功勞也是嚴士的,那嚴士是拿著全城大族的命去賭他的一個前程。
這群蠢貨居然沒一個看出來,也該亡了。”
青年人有些不忍心道:“爺爺,我們就這樣看他們走向滅亡嗎?不去提醒下嗎?”
鍾洪沒好氣道:“婦人之仁,不然那怎麽辦?跟著他們一起去死嗎?此刻沒去將他們舉報了,都是我看在以往的情分上。\"
隨後語重心長道:“離兒,發善心也要看時候,你將來注定要做我鍾家的家主,心腸不可軟,否則我鍾家要亡在你手,而且這是他們自己找死,剛好劉升給他們下了一個套。”
“可是....”年輕人還想說什麽。
鍾洪直接道:“他們不死,劉升的軍費從何而來?”
“啊!劉升是為了錢?”年輕人似懂非懂道:“我們不是已經交出所有土地和糧食嗎?”
“唉”。鍾洪歎了口氣道:“此番事了,你該去遊學了,不要去開封,去劉升治下的領地感受一番,去宋遼金前線戰場看一看,自從你爹去世後,我把你保護的太好了。”
“爺爺老了,護不了你多久,你要學會保護自己。”鍾洪重重的歎了一口氣,杵著拐杖慢慢向前走著。
年輕人愣了愣,隨後跟了上去。
.........
城外宋軍大營,韓行在營中與以往一樣操練軍士,營外有人自稱是從太原城而來,有重要事情稟告。
韓行聽完整個人都麻了,劉升要來夜襲?城中各大族也做好了準備,隨時可迎他入主太原城。
這兩個消息,哪一個他都不敢信。
見韓行不信,來人直接拿出了太原大族聯合簽署的聯名信。
信可以作假,簽名也可以,但信上各種印章做不了假,此時韓行已經信了七八分。
但心中仍有些發怵。
種師道命令他率領一萬軍士接應折可求與種道後駐守韶關,防備劉升可能南下入關中。
並做好準備,接應種師道帶領的大軍到來。
不知種師道又領了皇帝什麽命令,又帶著4000兵馬去了關中,而他在韶關卻等來了監軍太傅楊戩。
隨後楊戩令他率領一萬軍士進軍太原。
韓行麻了,劉升剛敗了久經戰陣的折家軍,兵威正盛之際,楊戩讓他領一萬新兵去和劉升對線。
據折可求和種道所言,劉升手中有種大殺器,一聲巨響過後,軍士死傷慘重,越是結陣抵擋,死的越慘,唯有趴下。
韓行徹底麻了,不結陣該如何廝殺?
他是奉了種師道的軍令駐守在韶關,防止劉升南下,而此時監軍卻要他主動出擊。
無奈隻得派人去關中找種師道,自己則帶著士卒緩慢往北進發。
能拖一天且是一天,待種師道回歸,一切都有變數。
哪知他們剛出韶關便遇到了劉升的軍隊,使得韓行心中大驚,嚇得不知該如何是好,是列陣迎敵,還是直接回撤。
卻不料劉升的兵馬直接扭頭就走,他想起折可求跟他說的話,劉升用兵鬼神莫測,你永遠也猜不到他在想什麽。
見此,急忙派出斥候,卻發現劉升所有的兵馬都零零散散分散在整個山西大地上,隨著他們的到來開始匯合,緩緩向北撤去。
韓行不敢妄動,生怕劉升有詐,但奈不過楊戩的催促,隻得揮兵北上。
一路上,無驚也無險,劉升的兵馬真的撤那叫一個幹淨。
各州縣除了損失一些錢糧,連主官都沒換。
一時鬧不清劉升到底在幹什麽?
隨著楊戩催促的軍令一道接著一道。
每到一地,劉升的軍隊,總是先他一步撤出。
於是不斷有捷報傳出,收複故土若幹。
官家甚至親自表彰了他,這使得他信心大增,期待著劉升能夠一直退下去,最好能退出雁門關外。
直至太原,也沒見到折可求所說的大殺器,這讓他覺得要麽那種大殺器有限,劉升攻下雁門與太原用完了,要麽是折可求誇張了,哪有什麽比拋石車威力更大,射速更快的大殺器。
為了恐嚇劉升一番,他特意將軍隊駐紮點選在太原城邊上,讓城中的百姓與劉升每日都能看到聽到軍士的操練,希望就此嚇走劉升。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折可求所言不假,真的有所謂的大殺器,伴隨雷霆之聲從天而降的大鐵球,砸在地上,一砸一個深坑。
以往堅不可摧的甲胄完全就像是紙糊的,在其麵前沒有絲毫的防禦力。
人越多的地方,砸的越密集,根本沒法防禦。
嚇的他連退十裏,匆忙向種師道求援。
種師道告訴他,那種大殺器有距離限製,讓他不要妄動,在太原城外等著他在關中整訓完,若是劉升有出兵的意圖直接回韶關。
韓行被劉升嚇壞了,整天忐忑不安,不知道種師道為何不讓他直接退回去,還要守在太原。
故此韓行命令所有軍士不得脫甲,即使是睡覺。
營中的糧草輜重,一切也都裝車,隻要太原城南門開啟,要以最快的速度撤離。
而今太原來人了,告訴他今晚劉升要來夜襲,而他們一切都給他準備好了,隻要韓行一聲令下就可直接入主太原。
這種大好事,讓韓行覺得像是在做夢,既有些期待,又有些害怕這是劉升的謀劃。
當初雁門的折可求似乎就是這樣敗的。
拿不定主意的韓行,直接招來軍中所有的千夫長與參將商議。
眾人聽完韓行的所言後,所有的千夫長一致認為應該聽從種師道的命令,隻要有劉升有異動,趕緊南撤。
如今趁著天還沒黑,劉升還沒有布置完之前趕緊走,越早越好。
那種從天而降的鐵球,他們根本擋不住。
然而參將卻有不同意意見道:“將軍,機遇與風險共存,如今我們已知道劉升的計劃,想在我軍南撤的必經之路上埋伏我們。
我等亦可將計就計,分成三部,在劉升炮擊之後分出兩千人向南撤離,纏住劉升。
隨後三千人開往太原,看看城門是否大開,若開,三千人直接殺進城中,隨後大軍壓上,劉升就是回援也來不及,若是城門未開,我軍直接西進,隨後南撤回韶關。”
韓行也是不想走的,否則不會召集千夫長與參將前來商議。
此時參將的話,說到他的心眼上,了去太原城看一看也不會有什麽損失。
若是有機可乘,收複太原這種重鎮必然是大功一件。
若是沒有機會直接退回韶關,對楊戩也算有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