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大約七十歲出頭,個子不高,頭頂微禿,一口濃濃的四川話,讓人聽了很是親切。


    見到蔣明春,老爺子抬手打了個招呼:


    “吃賞午咩?”


    蔣明春愣了一下,一時間沒聽出這句話的意思。


    老爺子見狀頓時笑了起來,換上了略帶口音的普通話,又問了一句:


    “我是問你,吃午飯沒得?”


    “昂!吃過了!吃過了!剛才和他們在外麵的小館子裏吃的。您老來這麽早啊?”


    “早個啥子,都快都遲到嘍。哈哈,先進其吧。”


    直到走進教室,老爺子才反應過來。貌似前麵是要蔣明春來講課的,怪不得說自己來早了。


    老爺子自嘲一笑,也沒有離開,主動和學員們擠在了一起,看樣子也要聽蔣明春的課。


    本來就有壓力,這位大佬坐在下麵就更有壓力了。


    不多時學員都到齊了,不過旁邊卻是空出了不少座位。


    就在蔣明春疑惑之際,田雪靈還有幾個刊物的年輕編輯,以及幾位老一輩作家也都到場了。


    本來準備這次過來隻是帶著大家,講幾個自己認為好的寫作方法,然後再挑幾本世界名著舉舉例子,最後收場就完事兒了。


    可現在這個陣仗,蔣明春不得不調整一下自己的演講內容。


    教室裏沒有講台,講桌是一張長條桌上麵蓋著一塊紅布,然後放著麥克風,身後掛著一塊大黑板。


    蔣明春沒有先做自我介紹,而是在眾人的注視下對著黑板寫下今天的講課題目。


    《創作的思想與理解》


    蔣明春的板書寫的還算不錯,畢竟在小學當過半年的老師。


    在場的學員和前來聽課的嘉賓,看到這個題目各自低聲的議論了幾句。


    蔣明春把粉筆放到一旁,這時蔣自龍起立喊了一聲:


    “大家歡迎春明老師給我們講課!”


    一陣熱烈的鼓掌,把蔣明春搞的老臉一紅,自己都還是個學生呢,哪敢給這些人當老師。


    抬手壓了壓,向眾人笑道:


    “‘老師’兩個字我可不敢當,你們叫我名字或者明春就好。今天能站在這裏給大家談談我的一些觀點和想法,我感到很榮幸。


    多餘的場麵話我就不說了,反正大家覺得我說的對,就聽一聽。要是覺得不對,就把它當碗雜糧麵,聞聞就行。”


    台下幾個女學員發出一陣笑聲。


    可能是看蔣明春年輕,還開了句玩笑:


    “雜糧麵也好吃啊!”


    蔣明春也沒有因為對方打岔而生氣,反倒是哈哈一笑:


    “好吃你就多吃點!”


    日常演講前的互動結束,蔣明春指了指身後的標題。


    “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文藝工作者。但凡和文藝沾邊的就離不開“創作”這兩個字。


    一切的創作從開始的一個靈感,到形成具體的思想,直至最後的作品成形。而整個過程,什麽最重要呢?


    這裏我們把它當做一個探討的問題,後麵再討論。


    我們在學習中,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比如說學完了一首古詩之後,老師會問‘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意義呢?’


    看完了一部作品,我們會去想,這個作品表達了什麽,在暗示什麽?


    這就是我們站在讀者角度去想,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思想和意圖。


    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另外一個問題“理解”!


    講到這裏,蔣明春停頓了一下。


    “一個作者的作品能不能讓人產生共情,能不能讓人理解並且喜愛,這是考驗作者的關鍵因素。


    我之前在授獎大會上也說過。一個作家不該抱著孤芳自賞,沉浸在自我世界中去寫作。我們得從讀者的角度去出發。


    在我心裏作者的等級分為三種。


    第一種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自己覺得自己寫的作品好,可拿出去一看,別人都看不懂,這種就是典型的孤芳自賞。這是一個作家最大的毛病!”


    這時台下已經沒有人在交頭接耳了,幾乎全都拿出本子開始記錄了起來。


    “第二種,是能寫出讓讀者共情,可以從讀者角度出發的作者。這個等級的作家,一般是能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故事敘述出來,也能把自己要表達的思想表露出來。


    我們大部分作家,包括我在內也屬於這個範疇。


    而第三種作家,他們往往不會非常直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是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讓讀者不停的去分析,不停的去揣摩。


    本來是一個平平淡淡的故事,但人們卻能從中理解出不一樣的結果和思想。這也是我認為最厲害,最難以達到的水平。”


    在場的編輯們都是非常認可蔣明春這個觀點的。


    也包括前來聽課的老作家。


    怪不得,對方年紀輕輕就能寫出這麽多優秀的作品。對於寫作境界的理解確實挺到位。


    蔣明春再次轉身,在黑板上寫下《桃花源記》四個字。


    田雪靈和另外幾個編輯都好奇了起來,這篇文章大家基本上都看過,還有不少人裏裏外外的講解分析,難道對方要再來講一遍?


    “我想大家一定看過這篇文言文。《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一篇代表作品。


    整篇故事的內容,以一個捕魚人誤入一世外桃源的所見所聞,為主線。描述了一個美麗和諧的大同世界。


    大家來聽,原文中關於桃花源的描寫。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看看,多麽和諧,多麽美好啊!


    後麵見到捕魚人進來之後,這裏的人先是驚訝,在一番詢問過後,家家戶戶邀請他吃飯喝酒。表達了這個村子裏很是熱情。


    到這裏,整篇故事都在描繪這個地方的美好。”


    忽然間,蔣明春的表情變得神秘:“可是後麵的內容,就變得有些樸素迷離的感覺。


    原文中有一段‘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大家覺得這裏的意思是什麽?”


    一個女學員立刻舉手回答道:


    “很正常啊!這裏是世外桃源,肯定是避世的。不想讓外人泄露他們的存在。”


    眾人也都紛紛點頭認可女學員的回答。


    然而蔣明春卻搖了搖頭:


    “如果我說,這個人是故意為之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好1978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文弄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文弄墨並收藏你好1978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