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發售的日子如期而至。
全國各大城市的新華書店門前,再次排起了長隊。
這些人裏麵有工人,有學生,有普通市民,也有文人學士。
出版社第一批印刷的三十萬本,在投入市場之後,正在以一個瘋狂的速度出售。
僅僅是一個上午,各大新華書店的平均發售量,就已經突破了100。
戰士編輯部是下午的時候才收到反饋的。有幾個出版社編輯還專門去附近的新華書店蹲點調查。
回來的時候這些人都是大呼瘋狂。
“太可怕,真是太可怕了!東街這邊的新華書店,一上午就賣光了。我估計其它地方的書店也差不多。”
肖編輯把回單放在桌麵上。
“我去的那家也是一樣,我看第一批三十萬本的印刷有些保守了。照這個速度,恐怕不到月底,就得印刷第二批。”
對於出版社來說,出版一個作家的單本,往往會冒很大的風險。
有的作家別看作品很受歡迎,可真正到了發行單本的時候,卻是賣不出去。
除去作者自費發行單本這種情況,一般來說都是出版社兜底。
因為作者不用為自己的作品滯銷買單,最後隻能是出版社賠本賺吆喝。
以往好些出版社就是因為這種情況,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後來出版社也學聰明了,第一次印刷一般是搞個幾萬出頭,先試試水。像《高山下的花環》這種一出手就是三十萬,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如果說平日裏大家提到春明這個作家,或許還有人會不服氣,覺得他“出道”時間短,名聲隻是一時的。即使之前的作品受歡迎,那也是沾了像《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這種大平台的光。
如今《高山》是完完全全的單本,不借助任何平台,純純就是靠“春明”這個名字,還有《高山》的影響力。
這才是真正展現一個作家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由於蔣明春自身就是青年,所以在青年這個群體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排隊購書的隊伍中,青年群體也占據了一大半。
按照眼下的銷售速度,那些質疑的人算是被結結實實的抽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這也是春明第一次向文藝界展現出了自己的實力。
“瘋了,這些人都瘋了!我今天早上七點就去排隊了,你猜怎麽著?居然還有比我早的人!都在前麵排好長一串了!”
裴小霜氣呼呼的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對麵的梁玉雯就這麽彎著眼睛,看她的笑話。
“你笑什麽笑?我還準備給你也買一本呢!現在好了,聽說一早上就賣光了。明天不知道還能不能有呢。”
梁玉雯:
“我的那本你就不用操心了。”
見好朋友這麽得意,裴小霜也好奇道:
“你托別人給你買了?誰啊?買到沒有?”
梁玉雯一臉神秘的豎起食指,搖頭晃腦:
“不可告人也!”
“好啊你!連我都不說,我癢死你!”
裴小霜作勢就要撲上來,梁玉雯最怕癢了,連忙解釋:
“不是我不告訴你,是我說了你也不信啊!”
“你沒說怎麽知道我不信?”
“我上次已經跟你說了呀?我說春明就是我姐的對象,可你不信啊!有這層關係在,還用我去搶書?”
“切~就會哄我。”
裴小霜翻了個白眼,根本沒把好朋友這句話當真。
不過她雖然沒有當真,但是路過的鄭新燕老師卻是當真了。
“玉雯,你剛剛說春明是你姐姐的對象?”
“鄭老師!”
“鄭老師!”
兩人一起朝鄭新燕打了個招呼。梁玉雯這才點頭道:
“鄭老師,我說的是真的。不過我也是今年剛放暑假那會兒才知道。”
鄭新燕聽聞眼睛一亮,趕忙把梁玉雯這個寶貝拉到一旁。
最近受到《茶館》的影響。各個高校都在排練話劇。連燕大,燕師大這種非藝術類院校都搞了。軍藝就更要搞了!
不僅要搞,而且還要搞的比別人強!
這句話是校領導親口說的。
鄭新燕作為這方麵的負責人,早就開始琢磨話劇本子了。軍藝不缺乏會表演的學生,能否寫出一個好的本子才是關鍵。
上個星期去丈夫的書房收拾書架,結果看到了去年的《人民文學》。
這期刊登的正是春明的第一部處女作《地下交通站》。
一想到這本書,鄭新燕就樂得不行。裏麵描述的人物形象很鮮明,而且人物的台詞和對話也有趣。
場景也不多,很適合改編成話劇。
隻要選幾個故事片段,加以改編,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那絕對會是一個好的話劇本子。
最主要是《地下交通站》有一定的知名度,表演出來絕對會受歡迎。
這幾天她還正瞅怎麽聯係到春明作家,主要是擔心人家不會同意。
現在有梁玉雯這麽個寶貝,簡直就是瞌睡送枕頭。
“玉雯有件事兒,老師想請你幫忙!學校不是也要編排話劇嗎!我想讓你做中間人,替老師約一下春明作家。看看人家什麽時候有時間。最好能見一麵。”
梁玉雯的小腦瓜子有些懵,不知道搞話劇為什麽要找蔣明春。
不過一想到自己要去找對方,梁玉雯總是覺得有些別扭。
“鄭老師,那我先和我姐說一聲。”
“行!這次咱們軍藝的話劇能不能勝過其它學校,就看玉雯你的了!”
看著鄭老師離開,裴小霜這才驚疑道:
“玉雯,你姐的對象真的是春明?你不會是在跟鄭老師撒謊吧!”
梁玉雯白了她一眼:
“你要是不相信,就跟著一起去。”
......
《高山》的火爆銷售,也讓身處燕大的蔣明春有了直觀的感受。蔣明春委托出版社預留了一百本《高山》。
其中三十本留給燕大,二十本留給自家媳婦。還有三十本準備帶回河灣村,捐給村小學。剩下十本留著給爹媽和小梅拿出去嘚瑟。
至於最後的十本是給陳教授家的。陳心言早就嚷嚷著要幾本書,到時候讓自己簽上名,拿出去送給同事。
一來二去,預留的一百本書還不太夠分!
全國各大城市的新華書店門前,再次排起了長隊。
這些人裏麵有工人,有學生,有普通市民,也有文人學士。
出版社第一批印刷的三十萬本,在投入市場之後,正在以一個瘋狂的速度出售。
僅僅是一個上午,各大新華書店的平均發售量,就已經突破了100。
戰士編輯部是下午的時候才收到反饋的。有幾個出版社編輯還專門去附近的新華書店蹲點調查。
回來的時候這些人都是大呼瘋狂。
“太可怕,真是太可怕了!東街這邊的新華書店,一上午就賣光了。我估計其它地方的書店也差不多。”
肖編輯把回單放在桌麵上。
“我去的那家也是一樣,我看第一批三十萬本的印刷有些保守了。照這個速度,恐怕不到月底,就得印刷第二批。”
對於出版社來說,出版一個作家的單本,往往會冒很大的風險。
有的作家別看作品很受歡迎,可真正到了發行單本的時候,卻是賣不出去。
除去作者自費發行單本這種情況,一般來說都是出版社兜底。
因為作者不用為自己的作品滯銷買單,最後隻能是出版社賠本賺吆喝。
以往好些出版社就是因為這種情況,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後來出版社也學聰明了,第一次印刷一般是搞個幾萬出頭,先試試水。像《高山下的花環》這種一出手就是三十萬,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如果說平日裏大家提到春明這個作家,或許還有人會不服氣,覺得他“出道”時間短,名聲隻是一時的。即使之前的作品受歡迎,那也是沾了像《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這種大平台的光。
如今《高山》是完完全全的單本,不借助任何平台,純純就是靠“春明”這個名字,還有《高山》的影響力。
這才是真正展現一個作家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由於蔣明春自身就是青年,所以在青年這個群體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排隊購書的隊伍中,青年群體也占據了一大半。
按照眼下的銷售速度,那些質疑的人算是被結結實實的抽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這也是春明第一次向文藝界展現出了自己的實力。
“瘋了,這些人都瘋了!我今天早上七點就去排隊了,你猜怎麽著?居然還有比我早的人!都在前麵排好長一串了!”
裴小霜氣呼呼的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對麵的梁玉雯就這麽彎著眼睛,看她的笑話。
“你笑什麽笑?我還準備給你也買一本呢!現在好了,聽說一早上就賣光了。明天不知道還能不能有呢。”
梁玉雯:
“我的那本你就不用操心了。”
見好朋友這麽得意,裴小霜也好奇道:
“你托別人給你買了?誰啊?買到沒有?”
梁玉雯一臉神秘的豎起食指,搖頭晃腦:
“不可告人也!”
“好啊你!連我都不說,我癢死你!”
裴小霜作勢就要撲上來,梁玉雯最怕癢了,連忙解釋:
“不是我不告訴你,是我說了你也不信啊!”
“你沒說怎麽知道我不信?”
“我上次已經跟你說了呀?我說春明就是我姐的對象,可你不信啊!有這層關係在,還用我去搶書?”
“切~就會哄我。”
裴小霜翻了個白眼,根本沒把好朋友這句話當真。
不過她雖然沒有當真,但是路過的鄭新燕老師卻是當真了。
“玉雯,你剛剛說春明是你姐姐的對象?”
“鄭老師!”
“鄭老師!”
兩人一起朝鄭新燕打了個招呼。梁玉雯這才點頭道:
“鄭老師,我說的是真的。不過我也是今年剛放暑假那會兒才知道。”
鄭新燕聽聞眼睛一亮,趕忙把梁玉雯這個寶貝拉到一旁。
最近受到《茶館》的影響。各個高校都在排練話劇。連燕大,燕師大這種非藝術類院校都搞了。軍藝就更要搞了!
不僅要搞,而且還要搞的比別人強!
這句話是校領導親口說的。
鄭新燕作為這方麵的負責人,早就開始琢磨話劇本子了。軍藝不缺乏會表演的學生,能否寫出一個好的本子才是關鍵。
上個星期去丈夫的書房收拾書架,結果看到了去年的《人民文學》。
這期刊登的正是春明的第一部處女作《地下交通站》。
一想到這本書,鄭新燕就樂得不行。裏麵描述的人物形象很鮮明,而且人物的台詞和對話也有趣。
場景也不多,很適合改編成話劇。
隻要選幾個故事片段,加以改編,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那絕對會是一個好的話劇本子。
最主要是《地下交通站》有一定的知名度,表演出來絕對會受歡迎。
這幾天她還正瞅怎麽聯係到春明作家,主要是擔心人家不會同意。
現在有梁玉雯這麽個寶貝,簡直就是瞌睡送枕頭。
“玉雯有件事兒,老師想請你幫忙!學校不是也要編排話劇嗎!我想讓你做中間人,替老師約一下春明作家。看看人家什麽時候有時間。最好能見一麵。”
梁玉雯的小腦瓜子有些懵,不知道搞話劇為什麽要找蔣明春。
不過一想到自己要去找對方,梁玉雯總是覺得有些別扭。
“鄭老師,那我先和我姐說一聲。”
“行!這次咱們軍藝的話劇能不能勝過其它學校,就看玉雯你的了!”
看著鄭老師離開,裴小霜這才驚疑道:
“玉雯,你姐的對象真的是春明?你不會是在跟鄭老師撒謊吧!”
梁玉雯白了她一眼:
“你要是不相信,就跟著一起去。”
......
《高山》的火爆銷售,也讓身處燕大的蔣明春有了直觀的感受。蔣明春委托出版社預留了一百本《高山》。
其中三十本留給燕大,二十本留給自家媳婦。還有三十本準備帶回河灣村,捐給村小學。剩下十本留著給爹媽和小梅拿出去嘚瑟。
至於最後的十本是給陳教授家的。陳心言早就嚷嚷著要幾本書,到時候讓自己簽上名,拿出去送給同事。
一來二去,預留的一百本書還不太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