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春最後的幾句話可謂是結結實實的拍了一部分學校教授的馬屁。這些教授就是對方口中的“獨行者”。他們半輩子都沉浸在某一領域研究。


    荀老頭瞥了台上的小子一眼,又是一聲冷哼,隻不過這次哼的聲音很低,倒像是小孩子賭氣。


    陳教授聽著自己學生的話由衷的高興,扭頭一看身邊的老人不知什麽時候已經落了淚,似乎是想到了些什麽。


    蔣明春握著話筒,把長長的電線撩到一邊走到黑板前。


    “博學的人我們崇拜,但獨行者也更要尊敬。就像現在我們國內的大部分學者喜歡追求西方文化,學習西方文化以此來提高認知拓寬自己的文化道路。


    可我想說的是,西方有西方的開放,東方有東方的傳統。我們不能一味的追求西方,拓寬道路,而放棄在自我文化上的深耕和延長。


    文化的優劣不是比寬度,也要比長度。用西方的磚拓寬我們東方的路,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熱烈的掌聲再次響徹,也並不是所有學子都讚成這個觀點。這些各大高校的才子們不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都有各自的思想。


    不過蔣明春說的這番話也給了他們一些啟發。


    副校長和劉主任一行校領導們也跟著鼓起了掌。


    隨後就見蔣明春再次拿起粉筆,在‘《認知與文化》五個字的上方,寫下了“教育”。


    “最後,我要再提一點。我們談論《認知與文化》的一切基礎都是建立在教育。 沒有教育,這些東西都是空談。


    我很欣慰,也很感激!我們的國家恢複了高考,開始重視起了教育。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第一批受益者! 我堅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因此受益。


    教育是認知的基礎,認知是文化的道路!


    一個國家離不開教育,一個民族更離不開文化。


    在這裏我祝願每一位同我一樣的學子,祝願你們:


    不負韶華 砥礪前行!將來能夠看到比燕大還要廣闊的天地!”


    雷鳴般的掌聲又一次響起,就連後台的憲成傑一行人也忍不住拍手叫好。


    “教育是認知的基礎,認知是文化的道路。”


    李田一默默重複著這句話,感覺有一股靈感從心裏滋生。


    幾位領導們的手拍了一次又一次,卻也絲毫不嫌煩。副校長滿意的點著頭:


    “好一句 不負韶華,砥礪前行!這句話可以作為新一代的校訓勉勵學子們嘛!”


    劉主任笑的開心,越看這小子越覺得滿意,明天校報的題目他都想好了,就用最後這八個字。


    演講時間宣布結束,可這些學子們卻像是打了雞血一樣,一個個爭著搶著舉手提問。


    “明春同學,你如何看待傷痕文學?現在人們都說你寫的《活著》也是一本傷痕類文學,這句話你認同嗎?”


    蔣明春看了這個馬尾女孩一眼笑道:


    “這位同學問題問的這麽專業,可以當記者了呀!”


    馬尾女孩毫不怯場的自信一笑:


    “我選修的就是《新聞學》。”


    “那怪不得!”


    蔣明春端起水杯喝了一口,這一頓講,弄的口幹舌燥的。


    “關於傷痕文學,我不做過多的表述和評價。隻能說是特定時期出現的特定產物。關於《活著》這本書。我不認為這是屬於傷痕文學。《活著》沒有那麽多的批判性,和宣泄的意味。就是實實在在的講述了一個人經曆的一生。


    要說思想和立意,可能更多的是在閱盡苦難之後的一種真理追求。”


    得到了答案,馬尾女孩眼睛彎成了月牙,朝他甜甜一笑。


    蔣明春在人群中尋找下一個提問者,卻看到了兩張熟悉的麵孔。


    陳月紅和張萌萌。


    這兩人也舉著手,不過蔣明春並沒有點她倆而是從二人後排選了一個男生。


    被選中的男生很是激動:


    “明春同學,我是你忠實的讀者,從《地下交通站》開始就關注到你了。之前《老兵》發表之後,很多人都在說你是美化gmd,你能說一下你寫作時的想法嗎?”


    “首先感謝你的關注。其次,對於那些說我是gmd的筆杆子,說我美化gmd的評論,我也不想去解釋什麽。一句話:


    在外敵麵前,一切為國家流血犧牲的人都是英雄。”


    蔣明春之所以敢當眾說這句話,正是因為前幾天《燕京文學》找上自己轉載了《老兵》。既然上麵也默認了自己說了也無妨。


    張萌萌看著台上的蔣明春談笑自如的樣子,心中突然有些泛酸,剛才對方明明已經看見自己了,卻連個多餘的眼神也沒給。


    難道那個趙寡婦的女兒真的就那麽好?


    原本說好了半個小時的問答環節,愣是持續了快一個鍾頭。


    一個個春明的粉絲,拿著準備好的本子排著隊找蔣明春簽名。


    一看到這種場麵蔣明春就感覺頭大,為什麽每次都是趕在吃飯這個點?


    主任,主任呢?


    蔣明春四下尋找主任的身影,可哪裏還能找的到。


    就在蔣明春站在禮堂演講的時刻,燕大校外一輛轎車裏,蔣初文和一個看起來有幾分貴婦打扮的中年女人坐在了後排。


    “小文,你爸爸的事情有眉目了。等下次回來我去找找人打聽打聽,應該可以平反了。”


    蔣初文機械的點了點頭,隔著車窗注視著燕大的校門許久最終扭過頭:


    “姑,走吧。再晚趕不上飛機了!”


    一個高光登台,一個黯淡離場。這一切是結束,還是開始?


    次日,一則題目為《教育是認知的基礎,認知是文化的道路》在《人民日報》刊登。蔣明春的名字正式以文章作者的身份出現,再次引起了廣泛關注!


    時間匆匆流逝,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老人家重要的講話。


    整個國家在經曆了十多年風雨飄搖之後,終於朝著前方邁開了大步。


    這一天燕大整個校園沉浸在一片不尋常的氣氛之中。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在異樣的心情中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而蔣明春也在這一天見到一位重要的客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好1978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文弄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文弄墨並收藏你好1978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