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素質可堪成為嫡福晉的烏拉那拉氏,她並沒有像其他格格侍妾一樣去佯裝偶遇、輕歌曼舞來吸引太子的目光,也沒有想過去給別人下毒或者栽贓的陰損招數。
烏拉那拉氏不屑於此等低劣行徑,她要做的,是搶先一步把持太子的後院,拉攏其他幾個格格相互抱團!
現在太子對她態度平平,都是按著日子和規矩來,完了事便徑直離去,別說談心親昵,連膳食都不曾一起用過。
沒有相處的契機,感情又該從何培養?沒有感情沒有孩子,她又如何在太子妃這個正妻麵前立足呢。思來想去,她把希望寄托在了那幾個格格身上,盼著她們能在恰當的時候,稍稍禮讓自己幾分;或是瞅準時機,在太子跟前偶爾念叨幾句她的好話,多提一提她的名字,好歹加深幾分印象。
可惜,這一招注定沒用。一個是太子對其他後院裏的女人也是一視同仁,誰也嘲笑不了誰,當然誰也幫不了誰。
其二,能進太子後院的,無一不是高門顯貴家的千金,自幼錦衣玉食、榮華加身,誰會稀罕那點子小恩小惠?
心善一些的盯著另外一個空著的側妃位置,心狠一些的連烏拉那拉氏都想拉下來,還幫她說好話,那可真是有些異想天開了。
女人們各懷心思、輪番折騰,手段用盡、花樣百出。太子冷眼旁觀,將這一切都瞧在了眼裏,心中對後院眾人的看法悄然發生了變化,對待她們的待遇、恩寵,漸漸也有了差別。
那些平日裏安分守己,從不興風作浪、搬弄是非的,反倒多得了幾分恩寵。
尤為惹人注目的,是裏頭唯一一個宮女出身的楊格格。這個宮女已經進宮三年多,原本也是八旗包衣大姓的小姐,被家裏人咬著牙送進來搏一搏的。
滿洲大姓的格格、侍妾們,向來鼻孔朝天,自恃身份高貴,打從心底看不起她,私底下沒少嚼舌根,認定她伺候過人,得了伺候人的 “竅門”,所以才懂得怎麽討好太子爺,因而時常集體排擠她。
可楊格格卻全然不把這段經曆當作什麽丟人的事。她心裏跟明鏡似的,無意中發現旁人瞧不上的,恰恰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 —— 太子爺私底下,竟特別喜歡讓她穿上宮女的衣裳伺候。每當她一襲宮女裝扮現身,太子便似換了個人,興致格外高漲。
這是那些鼻孔朝天的女人永遠也學不來的優勢。
而太子這邊,因著前朝的事情心氣不順,愈發頻繁地留宿在乖巧柔順、善解人意的楊格格處,惹得後院裏暗流湧動。
太子這段時間也不高興。上次為了見瑪祿一麵,他擅自逃開侍衛的重重盯梢,雖說事後瑪祿巧言勸解,平息了康熙的怒火,康熙又念及父子情分,沒怎麽大動幹戈地嚴查此事,可那些忠心耿耿幫他打掩護的侍從、太監們,卻沒能逃過一劫。換的換、罰的罰,讓太子平白損失了不少人手。
經此一事,康熙對他的管束愈發嚴苛,身邊的隨扈人數翻了倍,讓太子倍感窒息,也讓見瑪祿的機會變得更難得。
同樣的,瑪祿也沒讓他好過。白夏那天夜裏去取丁香粉,被眼尖的白茜瞧了個正著,匯報給了太子。
太子問過太醫,才知道丁香粉有一定的避孕效果。
刹那間,太子的腦海中一片混亂。
太子反複在心底安慰自己:瑪祿與自己相知相許,她這般做肯定有她的苦衷與理由,說不定是身體不允許,或是有難言之隱。可縱然理智上這般勸解自己,太子心底那股火卻怎麽也壓不住,心裏的鬱氣愈發重。
原本日子就這樣平緩的流過,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康熙五十大壽的前一天,密妃誕下一個月出頭的十八阿哥竟毫無征兆地猝然去世了,驚得眾人措手不及。
密妃哭得肝腸寸斷,幾近昏厥。這是她第三次生孩子了,還都是兒子,沒想到三個兒子無一例外全部早夭。而且這次,幼子偏偏夭折在康熙五十大壽的前夕,如此不巧的時機,讓她徹底喪失最後一絲佯裝的力氣。
康熙得知這一噩耗時,也十分受打擊,隻覺胸口一陣氣血翻湧,喉嚨一甜,當場便 “哇” 地吐了一口鮮血出來。
禦前侍奉的太監們嚇得臉色煞白,慌作一團,手忙腳亂地圍上前去攙扶,口中大呼 “皇上息怒、保重龍體”,還有一小波人腳下生風般飛奔出禦書房去找太醫。
康熙近些時日,本就時常喟歎歲月無情。從前隻需寥寥數筆便能批閱完的奏章,如今看上幾頁,便覺頭暈目眩、精力大不如前。他雖貴為帝王,坐擁天下,卻抵禦不了衰老的侵蝕,心中對自身狀況的擔憂與日俱增。
而十八阿哥早夭的噩耗,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將他長久以來強撐的精氣神徹底擊垮。
自那日後,康熙便一病不起。可更要命的是,眼下正值康熙五十大壽的當口,外頭籌備慶典的紅綢都已高高掛起,各地進獻的賀禮堆積如山,諸多藩邦使節也早早啟程,已經在理藩院裏等待入宮朝賀。
康熙必須強撐著過好這個五十的整壽,哪怕是強弩之末,也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他若是示弱於人前,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摩拳擦掌,等著改天換日!
震怒之下,康熙下令徹查十八阿哥的死因。雖然容嵇親自檢查了好幾次,得出的結論都是孩子在母體裏就沒發育好,先天過於孱弱,但這個過程中,康熙還是徹徹底底把密妃以及周遭相關之人查了個底朝天。
這一查,往昔諸多舊事一股腦兒被翻湧出來。以前太子和四阿哥都因為瑪祿和密妃之間的齟齬為難過密妃,以及四阿哥甚至與密妃背後的勢力有過往來周旋。
雖說彼時各有緣由,勉強也說得過去,當時康熙也略知道一二,甚至不以為意。可眼下這些舊事重提,卻像是點燃了火藥桶。
康熙大為震怒,即命人火速將太子和四阿哥同時傳喚至乾清宮。
烏拉那拉氏不屑於此等低劣行徑,她要做的,是搶先一步把持太子的後院,拉攏其他幾個格格相互抱團!
現在太子對她態度平平,都是按著日子和規矩來,完了事便徑直離去,別說談心親昵,連膳食都不曾一起用過。
沒有相處的契機,感情又該從何培養?沒有感情沒有孩子,她又如何在太子妃這個正妻麵前立足呢。思來想去,她把希望寄托在了那幾個格格身上,盼著她們能在恰當的時候,稍稍禮讓自己幾分;或是瞅準時機,在太子跟前偶爾念叨幾句她的好話,多提一提她的名字,好歹加深幾分印象。
可惜,這一招注定沒用。一個是太子對其他後院裏的女人也是一視同仁,誰也嘲笑不了誰,當然誰也幫不了誰。
其二,能進太子後院的,無一不是高門顯貴家的千金,自幼錦衣玉食、榮華加身,誰會稀罕那點子小恩小惠?
心善一些的盯著另外一個空著的側妃位置,心狠一些的連烏拉那拉氏都想拉下來,還幫她說好話,那可真是有些異想天開了。
女人們各懷心思、輪番折騰,手段用盡、花樣百出。太子冷眼旁觀,將這一切都瞧在了眼裏,心中對後院眾人的看法悄然發生了變化,對待她們的待遇、恩寵,漸漸也有了差別。
那些平日裏安分守己,從不興風作浪、搬弄是非的,反倒多得了幾分恩寵。
尤為惹人注目的,是裏頭唯一一個宮女出身的楊格格。這個宮女已經進宮三年多,原本也是八旗包衣大姓的小姐,被家裏人咬著牙送進來搏一搏的。
滿洲大姓的格格、侍妾們,向來鼻孔朝天,自恃身份高貴,打從心底看不起她,私底下沒少嚼舌根,認定她伺候過人,得了伺候人的 “竅門”,所以才懂得怎麽討好太子爺,因而時常集體排擠她。
可楊格格卻全然不把這段經曆當作什麽丟人的事。她心裏跟明鏡似的,無意中發現旁人瞧不上的,恰恰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 —— 太子爺私底下,竟特別喜歡讓她穿上宮女的衣裳伺候。每當她一襲宮女裝扮現身,太子便似換了個人,興致格外高漲。
這是那些鼻孔朝天的女人永遠也學不來的優勢。
而太子這邊,因著前朝的事情心氣不順,愈發頻繁地留宿在乖巧柔順、善解人意的楊格格處,惹得後院裏暗流湧動。
太子這段時間也不高興。上次為了見瑪祿一麵,他擅自逃開侍衛的重重盯梢,雖說事後瑪祿巧言勸解,平息了康熙的怒火,康熙又念及父子情分,沒怎麽大動幹戈地嚴查此事,可那些忠心耿耿幫他打掩護的侍從、太監們,卻沒能逃過一劫。換的換、罰的罰,讓太子平白損失了不少人手。
經此一事,康熙對他的管束愈發嚴苛,身邊的隨扈人數翻了倍,讓太子倍感窒息,也讓見瑪祿的機會變得更難得。
同樣的,瑪祿也沒讓他好過。白夏那天夜裏去取丁香粉,被眼尖的白茜瞧了個正著,匯報給了太子。
太子問過太醫,才知道丁香粉有一定的避孕效果。
刹那間,太子的腦海中一片混亂。
太子反複在心底安慰自己:瑪祿與自己相知相許,她這般做肯定有她的苦衷與理由,說不定是身體不允許,或是有難言之隱。可縱然理智上這般勸解自己,太子心底那股火卻怎麽也壓不住,心裏的鬱氣愈發重。
原本日子就這樣平緩的流過,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康熙五十大壽的前一天,密妃誕下一個月出頭的十八阿哥竟毫無征兆地猝然去世了,驚得眾人措手不及。
密妃哭得肝腸寸斷,幾近昏厥。這是她第三次生孩子了,還都是兒子,沒想到三個兒子無一例外全部早夭。而且這次,幼子偏偏夭折在康熙五十大壽的前夕,如此不巧的時機,讓她徹底喪失最後一絲佯裝的力氣。
康熙得知這一噩耗時,也十分受打擊,隻覺胸口一陣氣血翻湧,喉嚨一甜,當場便 “哇” 地吐了一口鮮血出來。
禦前侍奉的太監們嚇得臉色煞白,慌作一團,手忙腳亂地圍上前去攙扶,口中大呼 “皇上息怒、保重龍體”,還有一小波人腳下生風般飛奔出禦書房去找太醫。
康熙近些時日,本就時常喟歎歲月無情。從前隻需寥寥數筆便能批閱完的奏章,如今看上幾頁,便覺頭暈目眩、精力大不如前。他雖貴為帝王,坐擁天下,卻抵禦不了衰老的侵蝕,心中對自身狀況的擔憂與日俱增。
而十八阿哥早夭的噩耗,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將他長久以來強撐的精氣神徹底擊垮。
自那日後,康熙便一病不起。可更要命的是,眼下正值康熙五十大壽的當口,外頭籌備慶典的紅綢都已高高掛起,各地進獻的賀禮堆積如山,諸多藩邦使節也早早啟程,已經在理藩院裏等待入宮朝賀。
康熙必須強撐著過好這個五十的整壽,哪怕是強弩之末,也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他若是示弱於人前,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摩拳擦掌,等著改天換日!
震怒之下,康熙下令徹查十八阿哥的死因。雖然容嵇親自檢查了好幾次,得出的結論都是孩子在母體裏就沒發育好,先天過於孱弱,但這個過程中,康熙還是徹徹底底把密妃以及周遭相關之人查了個底朝天。
這一查,往昔諸多舊事一股腦兒被翻湧出來。以前太子和四阿哥都因為瑪祿和密妃之間的齟齬為難過密妃,以及四阿哥甚至與密妃背後的勢力有過往來周旋。
雖說彼時各有緣由,勉強也說得過去,當時康熙也略知道一二,甚至不以為意。可眼下這些舊事重提,卻像是點燃了火藥桶。
康熙大為震怒,即命人火速將太子和四阿哥同時傳喚至乾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