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海禁之事
我家通曆史,開局救助李雲龍 作者:墨的家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是老二朱高煦最先跳出來說話,因為他沒有那麽多顧慮。
“爹,海禁不海禁其實沒關係,主要是周邊倭寇作亂。爹,隻要你給我一萬精兵,不,三千,三千精兵就足夠了,我保證把那些倭寇全給剿滅了。”
朱高煦拍著胸脯說道。
他不知道海禁好還是不好,但想到洪武一朝搞海禁的主要原因是防備倭寇,立即就想著帶兵去剿倭寇。
在他想來,隻要把倭寇給剿滅了,海禁也好,不海禁也罷,老爺子想怎麽幹就怎麽幹。
做兒子的,當然得替老爺子分憂呀。
朱高燧見到二哥說話了,立馬說道:“爹,我也一樣,我願意和二哥一塊帶兵去剿倭寇。”
聽到兩個寶貝兒子說著話,朱棣雖然高興,但也著實無語,這兩個寶貝兒子的腦子好像有些簡單了啊,這是單純的倭寇問題嗎?
更離譜的是,三千精兵剿滅倭寇?
這種大話也敢說出口?
洪武一朝那麽多名將,哪個不是身經百戰,智計百出?
結果卻是倭寇之亂愈演愈烈,直到海禁之後才逐漸消停。難道說那些名將都不如你厲害?
“胡說大話!”
朱棣隨即就開罵了,然後看向朱高熾:“老大,你呢?”
朱高熾的政務能力可比朱高煦和朱高燧這兩弟弟要高多了,不敢說高十倍,高五六倍是肯定有的,他在琢磨的時候就想到了,老爺子突然問起海禁之事,多半是想取消海禁的,不然就不會問了。
但是,海禁和開海不單單是一件事那麽簡單,它背後牽涉到的東西可是太多了,更關係到接下來老爺子即位登基之後的施政舉措。
開海了,其它的配套措施是要一起上的,其它的方方麵麵也要跟著改變,真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
老實講,朱高熾傾向於海禁,這是解決沿海地區騷亂的成本最低的舉措,而且曆經洪武一朝三十年,整個大明天下已經習慣了,你突然來個改變,這又得好幾年的調整反應過程,是會有亂子,非常勞民傷財的。
一邊是老爺子的真實想法,一邊是現實的考慮,朱高熾隻覺得一陣心累。
但現在老爺子問了,他不能不回答。
最終,心中的理念戰勝了對老爺子的無限服從,朱高熾硬著頭皮回答道:“爹,海禁之事我認為還是要執行的,皇祖父一朝的海禁給我大明帶來了安定,足以說明海禁是行之有效的舉措,不可輕言廢棄……”
他巴拉巴拉的說了一堆理由。
朱棣麵無表情的聽著,時不時的和徐王妃互換一個眼神,暗道一聲“果然”。
沒看過曆史之前,兩人對於海禁其實沒有太大的感覺,想著現實的考慮,其實海禁並無不可。
但看過曆史之後,兩人的態度立即就轉變了,毫無疑問海禁是不可取的。你這邊搞海禁,結果別人因為交流和戰爭,導致技術突飛猛進,駕馭著鐵甲戰艦來攻打你,這不妥妥的等死嗎?
兩人也清楚的知道,在他們之後,朱高熾、朱瞻基等,都是支持海禁的,或者說延續了海禁的政策。
現在聽好大兒朱高熾這麽一回答,兩人立即知道了,朱高熾是支持海禁的,不管是現實考慮還是他內心的想法。
不一會,朱高熾說完了,他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老爹,又轉頭看了一眼老娘,兩人默契的反應讓他心中“咯噔”了一下。
“迂腐之見!”
下一刻,朱棣就罵了他一句,然後氣勢洶洶的說道:“老大,你是世子,你都這種見識,咱不敢想瞻基長大後會能好到哪裏去。你和那些腐儒們一樣,不知變通,隻知道抱殘守缺。海禁海禁,海禁之後我們大明關起門來過日子是嗎?海對麵是什麽國家、什麽情況,你知道嗎?他們在磨刀霍霍,造更厲害的大炮、更厲害的火銃你知道嗎?你什麽都不知道就敢在咱麵前大放厥詞?”
說著,他的眼神同時掃視了一眼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個兒子,冷冷的說道:“等下朝後,你們三個回去好好的想想,回去找人了解下海外的情況,那些番人、西洋人到底從哪裏來的,他們現在在幹什麽,再看看我們又在幹什麽。想好了,寫個折子遞上來,這是咱登基之後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是!”
三兄弟齊聲應道。
朱高熾身寬體胖,被朱棣一通罵已經是汗流浹背了,回答的時候一個勁的伸手擦拭著額頭和臉上的汗水。
他心裏暗暗叫苦,沒想到自己的回答惹來老爺子這麽大意見,劈頭蓋臉的批了他一頓,不停的點他是腐儒、迂腐了。
他也很委屈:“罵我有什麽用?海禁又不是我搞出來的,是皇祖父搞出來的,爹你有本事支持海禁,當年在皇祖父麵前怎麽就捏著鼻子一聲不吭呢?你怎麽不在皇祖父麵前提意見呢?”
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兄弟又是一番高興,老大又被罵了,嘿嘿~
隨後,朱棣沒再問他們問題了,而是帶著徐王妃還有三個兒子去了太和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殿。
他還未登基,但全國的政務已經壓到了他身上,他必須處理,也隻有他能處理。
千頭萬緒!
上朝就沒有了,還未登基,上朝名不正言不順啊。
到了太和殿之後,朱棣下達了兩個旨意,一個旨意是將方孝孺誅殺,並請文武百官去觀刑;第二個旨意則是叫來了解縉,讓他撰寫即位詔書。
很快,解縉就到了太和殿,一聽朱棣的話,早有預料的他立即就答應了下來。
解縉是大才子,聞名天下的大才子,但他是一個務實主義者,他完全沒有方孝孺的堅守。或者也可以說,解縉是一個功利心比信念更重的人。
朱棣沒有讓他離去,讓他當場撰寫。
解縉也毫不含糊,在太監端來筆墨紙硯之後,略作沉吟便揮毫而就。
不過半個時辰,一篇花團錦簇的即位登基詔書就寫好了。
“昔我父皇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汛掃區域……”
朱棣看完之後,很是高興,除了因為這篇文章寫的漂亮之外,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強調是他父皇死後,他經過再三勸進才登基的,完全沒有建文帝的事情,隻字也沒提。
沒錯,他朱棣就是洪武三十五年接他父皇的班的。
“爹,海禁不海禁其實沒關係,主要是周邊倭寇作亂。爹,隻要你給我一萬精兵,不,三千,三千精兵就足夠了,我保證把那些倭寇全給剿滅了。”
朱高煦拍著胸脯說道。
他不知道海禁好還是不好,但想到洪武一朝搞海禁的主要原因是防備倭寇,立即就想著帶兵去剿倭寇。
在他想來,隻要把倭寇給剿滅了,海禁也好,不海禁也罷,老爺子想怎麽幹就怎麽幹。
做兒子的,當然得替老爺子分憂呀。
朱高燧見到二哥說話了,立馬說道:“爹,我也一樣,我願意和二哥一塊帶兵去剿倭寇。”
聽到兩個寶貝兒子說著話,朱棣雖然高興,但也著實無語,這兩個寶貝兒子的腦子好像有些簡單了啊,這是單純的倭寇問題嗎?
更離譜的是,三千精兵剿滅倭寇?
這種大話也敢說出口?
洪武一朝那麽多名將,哪個不是身經百戰,智計百出?
結果卻是倭寇之亂愈演愈烈,直到海禁之後才逐漸消停。難道說那些名將都不如你厲害?
“胡說大話!”
朱棣隨即就開罵了,然後看向朱高熾:“老大,你呢?”
朱高熾的政務能力可比朱高煦和朱高燧這兩弟弟要高多了,不敢說高十倍,高五六倍是肯定有的,他在琢磨的時候就想到了,老爺子突然問起海禁之事,多半是想取消海禁的,不然就不會問了。
但是,海禁和開海不單單是一件事那麽簡單,它背後牽涉到的東西可是太多了,更關係到接下來老爺子即位登基之後的施政舉措。
開海了,其它的配套措施是要一起上的,其它的方方麵麵也要跟著改變,真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
老實講,朱高熾傾向於海禁,這是解決沿海地區騷亂的成本最低的舉措,而且曆經洪武一朝三十年,整個大明天下已經習慣了,你突然來個改變,這又得好幾年的調整反應過程,是會有亂子,非常勞民傷財的。
一邊是老爺子的真實想法,一邊是現實的考慮,朱高熾隻覺得一陣心累。
但現在老爺子問了,他不能不回答。
最終,心中的理念戰勝了對老爺子的無限服從,朱高熾硬著頭皮回答道:“爹,海禁之事我認為還是要執行的,皇祖父一朝的海禁給我大明帶來了安定,足以說明海禁是行之有效的舉措,不可輕言廢棄……”
他巴拉巴拉的說了一堆理由。
朱棣麵無表情的聽著,時不時的和徐王妃互換一個眼神,暗道一聲“果然”。
沒看過曆史之前,兩人對於海禁其實沒有太大的感覺,想著現實的考慮,其實海禁並無不可。
但看過曆史之後,兩人的態度立即就轉變了,毫無疑問海禁是不可取的。你這邊搞海禁,結果別人因為交流和戰爭,導致技術突飛猛進,駕馭著鐵甲戰艦來攻打你,這不妥妥的等死嗎?
兩人也清楚的知道,在他們之後,朱高熾、朱瞻基等,都是支持海禁的,或者說延續了海禁的政策。
現在聽好大兒朱高熾這麽一回答,兩人立即知道了,朱高熾是支持海禁的,不管是現實考慮還是他內心的想法。
不一會,朱高熾說完了,他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老爹,又轉頭看了一眼老娘,兩人默契的反應讓他心中“咯噔”了一下。
“迂腐之見!”
下一刻,朱棣就罵了他一句,然後氣勢洶洶的說道:“老大,你是世子,你都這種見識,咱不敢想瞻基長大後會能好到哪裏去。你和那些腐儒們一樣,不知變通,隻知道抱殘守缺。海禁海禁,海禁之後我們大明關起門來過日子是嗎?海對麵是什麽國家、什麽情況,你知道嗎?他們在磨刀霍霍,造更厲害的大炮、更厲害的火銃你知道嗎?你什麽都不知道就敢在咱麵前大放厥詞?”
說著,他的眼神同時掃視了一眼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個兒子,冷冷的說道:“等下朝後,你們三個回去好好的想想,回去找人了解下海外的情況,那些番人、西洋人到底從哪裏來的,他們現在在幹什麽,再看看我們又在幹什麽。想好了,寫個折子遞上來,這是咱登基之後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是!”
三兄弟齊聲應道。
朱高熾身寬體胖,被朱棣一通罵已經是汗流浹背了,回答的時候一個勁的伸手擦拭著額頭和臉上的汗水。
他心裏暗暗叫苦,沒想到自己的回答惹來老爺子這麽大意見,劈頭蓋臉的批了他一頓,不停的點他是腐儒、迂腐了。
他也很委屈:“罵我有什麽用?海禁又不是我搞出來的,是皇祖父搞出來的,爹你有本事支持海禁,當年在皇祖父麵前怎麽就捏著鼻子一聲不吭呢?你怎麽不在皇祖父麵前提意見呢?”
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兄弟又是一番高興,老大又被罵了,嘿嘿~
隨後,朱棣沒再問他們問題了,而是帶著徐王妃還有三個兒子去了太和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殿。
他還未登基,但全國的政務已經壓到了他身上,他必須處理,也隻有他能處理。
千頭萬緒!
上朝就沒有了,還未登基,上朝名不正言不順啊。
到了太和殿之後,朱棣下達了兩個旨意,一個旨意是將方孝孺誅殺,並請文武百官去觀刑;第二個旨意則是叫來了解縉,讓他撰寫即位詔書。
很快,解縉就到了太和殿,一聽朱棣的話,早有預料的他立即就答應了下來。
解縉是大才子,聞名天下的大才子,但他是一個務實主義者,他完全沒有方孝孺的堅守。或者也可以說,解縉是一個功利心比信念更重的人。
朱棣沒有讓他離去,讓他當場撰寫。
解縉也毫不含糊,在太監端來筆墨紙硯之後,略作沉吟便揮毫而就。
不過半個時辰,一篇花團錦簇的即位登基詔書就寫好了。
“昔我父皇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汛掃區域……”
朱棣看完之後,很是高興,除了因為這篇文章寫的漂亮之外,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強調是他父皇死後,他經過再三勸進才登基的,完全沒有建文帝的事情,隻字也沒提。
沒錯,他朱棣就是洪武三十五年接他父皇的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