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方孝孺就被斬首於午門之外,百官觀刑。


    絕大多數人被嚇得不輕,隻有極少數人麵不改色,甚至也有人一臉的憤怒,暗自怒罵朱棣暴君的。


    但是,所有人,沒有一個敢跳出來反對的。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朱棣從北打到南,全天下所有人看在眼裏,都知道眼下大明第一能打仗的將軍就是朱棣本人,軍威赫赫;第二個是眼前的方孝孺被殺,足見朱棣是個殺胚,管你有多大名氣,觸怒了他的下場就是死,堪稱第二個朱元璋。


    如此情況下,他們很明白,隻要他們敢跳出來,下場就是死!


    也不是沒人想著集體抗爭一下,但眼看著朱棣是朱元璋第二,他們也是不敢。


    因為當年朱元璋殺人從來不管人數,管你多少人,隻要被牽連到了,通通處決。在這種情況下,朝堂依然能夠運轉。


    除了朱元璋本身的巨大威望,也在於全天下想要當官的讀書人簡直不要太多。朱元璋這邊殺人盈野,動輒數萬人,另一邊廣開恩科,一茬又一茬的讀書人被恩科籠絡進朝堂當官。


    他們現在集體跳出來了,朱棣一狠心把他們殺光了,然後那邊開恩科招人當官,那他們不白死了嗎?


    所以,為了家族,為了自己,忍吧。


    反正朱家的人,誰當皇帝都一樣,朱棣有能力走到現在,那就讓他當好了,好歹也是朱元璋的嫡子。


    觀刑之後不久,不等他們回去,朱棣那邊又下達了命令,叫他們去金鑾殿議事。


    建文朝的文武百官們膽戰心驚,跟隨朱棣一路打過來的將軍們以及從北平趕來的文臣們則個個喜笑顏開。


    毫無疑問,靖難的項目成功了,現在到了排排坐分果果的地步。


    群臣趕到之時,金鑾殿內的一人讓他們瞪大了眼睛,竟然是解縉!


    所有人很快就看明白了,難怪方孝孺被斬殺了,原來解縉這個濃眉大眼的家夥叛變投誠了,主動給朱棣寫即位詔書呢。


    方孝孺是大儒,讀書人的種子,解縉雖然差了點,在學術思想方麵弱於方孝孺,但人家是名滿天下的大才子、大文學家,在讀書人中間同樣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此時的金鑾殿,是朱棣的主場。


    文武百官到齊之後,朱棣立即將解縉寫的即位詔書讓人宣讀出來,然後詢問他們的意見。


    建文朝還在的文武官員都懵了,這麽直接的嗎?


    不少人心下暗罵朱棣急不可待,沐猴而冠。


    自古登基稱帝,哪個不是要三請三讓?走一套流程?


    現在朱棣流程都不走了,直接把即位詔書都宣布了,就差直接說我現在要登基稱帝,你們有什麽意見沒?沒有的話那我就不客氣了。


    這像什麽話?


    但他們的意見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在很多人還未反應過來時,朱棣的三個好大兒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然後靖難功臣姚廣孝、丘福、朱能、李遠、王聰、張輔等人,還有開了城門的李景隆、穀王朱惠等人,已經跪倒在地,三呼萬歲,然後高呼:“請燕王即皇帝位!”


    山呼海嘯的聲音,震動了金鑾殿,也讓還未反應過來的人紛紛跪倒在地,跟隨著山呼萬歲,高喊:“請燕王即皇帝位!”


    “哈哈……”


    站在皇座之前的朱棣一陣大笑,然後卻一言不發,轉身拂袖離去了。


    所有人先是一怔,然後明白了過來,這還得三請三讓啊。


    這套流程,他們熟啊。


    於是,連續三天,群臣連請了三次,請燕王登基。


    終於,在公元1402年6月17日,也是建文四年的6月17日,朱棣穿著帝服,和身穿皇後服的徐皇後,攜帶者一眾家眷、文武百官先是拜謁了孝陵,然後回到奉天殿即皇帝位。


    當天,即位詔書再次宣讀了一遍,然後朱棣發布了他登基之後的詔書,連續發了好幾封。


    一封是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並取年號永樂,冊封徐王妃為徐皇後,同時廢除所有建文時期更改的成法,這個時期遭到貶黜的官員全部官複原職;


    一封是大封功臣和大殺奸臣的詔書,同時大赦天下,可謂是賞罰並舉;


    一封是安撫諸王的詔書,特別提到了朱允熥和他的兩個還在世的兄弟,王號和待遇照舊,但沒有了護衛,三代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也不允許當官,隻允許經商或者種地,並且終生隻能待在京城;


    一封是設立內閣;


    一封是廢除匠戶製度,並要文武百官上書有關施政舉措的建議,包括廢除海禁、掃滅北元、邊疆管控……等等問題。


    可以說,朱棣這一次的動作非常的大。


    趁著登基之時的巨大影響力,他要把他曆史上那些得到了曆史正麵評價的舉措、被曆史批評了的舉措,盡可能的推行下去、改變過來。


    跪了一地的文武百官剛開始還各種心思,有高興的,有忐忑的,有茫然的,但很快就全部茫然了起來,因為這動作太大了,他們反應不過來啊。


    等到宣布散朝,大家夥才逐漸回過味來,但同樣心有疑慮。


    第一封第二封沒什麽好說的,每一個新登基的皇帝都會這麽幹。


    雖然第一封當中的抹去建文朝,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朱棣從已經死去四年的老父親手中接過皇位這事太過於離奇,但其實也沒什麽毛病。


    到了第三封詔書,所有人就摸不著頭腦了,這建文朝都被抹去了,為什麽又把朱允熥和他的三兄弟還留在京城養起來,不怕以後出事嗎?


    第四封的內閣,這改動有點大,而且很是玄妙,這不是把宰相的權利分給了七個人嗎?


    皇帝的權力又大了!


    當然,以上這些詔書雖然槽點很多,但他們還能平靜的接受。


    但廢除匠戶製度、廢除海禁這詔書確定沒有問題嗎?


    這可是要否定洪武一朝的政策啊,這怎麽得了?


    人群中,不少人望向了道衍大師姚廣孝,這個黑衣和尚麵目凶狠,完全不是佛門中人,但所有人卻見這位道衍大師也是一臉的茫然之色。


    “看我幹什麽?我不知道啊!”


    姚廣孝心下無語,然後把目光看向了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三兄弟,朱高熾城府很深,麵無表情,朱高煦和朱高燧就比較輕佻,一臉的滿不在乎。


    姚廣孝心中一動:“看來皇帝和他的兒子們商議過了此事,到底是出了什麽變化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家通曆史,開局救助李雲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的家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的家人並收藏我家通曆史,開局救助李雲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