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曆朝曆代,文官集團都扮演著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
國家猶如軀幹肢體,少了文官便無法運行。
但話說回來,士大夫集團也是貪汙腐敗最甚,欺壓百姓最狠的一群人。
那滿嘴仁義道德的清流文官,在皇權勢大時便蟄伏於野,而在皇權勢弱時,便出來架空皇權,大權獨攬。
以史為鑒,便知一二。
秦法嚴苛,加上秦皇又兵權在手,是以眾賢盈朝,天下太平。
當然,最後沒有處理六國貴族餘孽,也沒有提前落實繼承人的問題,自己又活得太短,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漢一朝,前有權臣篡漢,後有宦官幹政,造成三國並立的亂局。
而至唐宋,前期也算鼎盛,後期崩壞於斯,與士大夫集團有莫大的關係。
到了大明,前有宗親勳貴相抗衡,也算穩定。直至堡宗豬騎朕將大明勳貴和全部精銳一朝葬送,中後期又削弱了錦衣衛,隻能以宦官集團相抗。
而到了明末,整個士大夫集團猶如趴在國家身上大口吸血的饕餮蛀蟲,而後迎異族入鼎,當那三姓家奴者更是毫無廉恥氣節之態。
是以縱觀整個封建曆史,皇權手中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刀十分重要。
這把刀可以殺光天下奸佞,屠盡天下貪腐。
士大夫想架空皇權大權獨攬?
盡可以一試!
而有了錦衣衛這把刀,自己的“治國九論”才能平穩地推行下去。
——
說到這“治國九論”,為何這“格位論”會位列第一?
隻因格位一詞,奠定天下之人的地位,無論皇家還是平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句孟老夫子的名句即為“格位論”開篇之言。
在青兒筆下,趙家的皇位,並不是長子繼承製,而是推舉製。
皇帝在位時不立太子,在皇帝駕崩或是不能理政時,由“長老會”在皇帝血脈直係或者趙家旁係中推舉出新一任皇帝。
不能理政,是指皇帝因老因病或是其他的原因,因身體機能或是腦力受損無法再處理政務。
而“長老會”由十人組成,族中推選而出,由德行高尚、學識淵博、明智達理者擔任。
若是舉薦皇帝,德行為首位。
年齡不得大於十五周歲。
舉薦為皇帝後,須學習十年,考核通過後方可繼位。
學習科目由帝王權術、騎射武藝、經世子集和治國之策等組成。
而這長老會,手握如此大權,最後肯定會發展成各方利益方博弈後的結果,青兒心中早有預見。
這不可避免,但也不是什麽大事。
青兒這才剛剛結丹,至少會在雲州盤桓數百年,自己無事時便去多殺幾人,之後族內便知道該怎麽選人了。
“宗親論”排位第二。
在青兒筆下,皇子可擇一州之地就藩,封為親王,有年俸,賜親王府和田地若幹,可募八百無甲護衛,除此之外不得私自蓄兵,違者以謀逆論處。親王無詔不可進京,平日不可出一州之地,不可幹涉一州政務,不可考取功名,不可經商。
公主封為郡主,並無封地,成婚時賜公主府一座,有年俸。
皇子封親王者上限不出五人,其餘皇子削籍為民,行身自由,可考取功名。
親王可擇一子襲爵,但爵位下降一級,五代後削籍為民,行身自由,可考取功名。
文官不可封爵。
武將以軍功封爵後無封地,軍功卓著者可入宗廟,上限為國公,有年俸,賜府宅和田地若幹,可酌情募集若幹無甲護衛,封爵後可擇一子襲爵,但爵位下降一級,直至削籍為民後,可考取功名。
武將可兼任官職和爵位。
“均田論”排位第三。
為何均田如此重要?隻因在封建時代,民以食為天,農民全部的口糧均出自田地,田地也是天下無可取代的唯一生產資料,所以怎麽描述其重要性都不為過。
開國伊始,確定宗親、官吏、秀才舉人等功名在身者、鄉紳富戶和寺廟道觀等持有的田地上限,超出上限者收歸國有,違抗者斬。
令鄉、縣、府、州、郡重新清丈土地,詳細記錄每塊地的大小、權屬、位置、肥力、種植作物、收成等基本屬性、編製魚鱗冊,每兩年重新清丈一遍。
田地按量分給平民,平民一出生便分予田地,男女皆分,女子出嫁後人帶田走,死亡後收歸國有。
重新開墾田地者,須報官府備案,並重新編製魚鱗冊。
田地不可買賣,隻可出租,簽訂出租契約並在官府備案。
承租後,土地收成歸承租者所有。若是田地出了問題,由承租者負全部責任。
青兒覺得,田地買賣的口子絕不可開,若是開了,那些人會用千百種辦法讓農民“自願”把地賣出去。
若是有人想辦實業、想擴大種植規模缺少土地,那租地就可以了。
隱田不報者,斬。
謊報田畝者,斬。
持有田地超過上限者,斬。
排第四的“稅賦論”,便和“均田論”息息相關了。
大清的“攤丁入畝”“一體納糧”之類的極好政策,青兒不借鑒過來實在是說不過去。
征稅以土地權屬為依據,多地者多征,少地者少征,無地者不征。
任何人、任何機構(寺廟道觀等)不得免稅,其中包括宗親、官吏、功名持有者、富紳等在內。
種植主糧者按收成比例納糧,除種植主糧者之外(包括養殖、果樹、桑樹、藥物等)按收入比例征稅。
至於漕運、海關和商稅如何收取,可由朝廷自定。
不足額繳稅者,稅利逐年遞增,懲處逐年加重,五年不足額繳稅者,斬。
青兒隻負責把征糧之事和土地的稅賦擺平,這是支撐天下萬民和朝廷的基石,至於其他的就有朝廷自己做主吧。
“齊戶論”排第五。
所論無非是加強對萬民人口數量和戶籍的管理,這跟均田和稅賦也息息相關。
官府每五年做一次全國人口的數量普查,包括籍貫、年齡、性別、家庭組成、職業等。
每戶新生人口,須持出生證明在當地官服報備。
流動人口,入城須持度牒向官府報備,駐地錦衣衛當及時肅清敵國暗諜。
“軍事論”排第六。
帶兵打仗、排兵布陣青兒並不在行,她的那位侄兒對此比她強得多。
在這裏青兒隻是引入了一項最重要的“監軍”製度。
監軍由錦衣衛或宦官擔任,隨軍出征。
其不受領軍將帥轄製,不得參與軍事決策。
主要職責乃是監察部隊的平日裏的糧餉發放、核實裝備的折損、戰功的核定和將帥有無抗旨不尊等。
監軍有密報之權。
若是監軍隨軍殉國,則由將帥帳下參軍擔任,直至新派的監軍接任。
軍隊糧餉由朝廷統一撥發,糧餉撥付不足或是不能及時撥付時,將帥有權拒絕出征。
領軍將領應嚴格節製部下,糧餉一經撥付到位,除非遇敵軍攻城幫忙守城,平時行軍不得入城擾民。
劫掠百姓者,斬!
殺良冒功者,斬!
不從軍令者,斬!
無故屠殺平民者,夷三族。
“科舉論”和“官吏論”實為一體。
科舉當重策論,少考典史文章。
從院試取秀才始直至殿試,嚴格實行試卷糊名謄抄製度,朝廷當嚴防考試作弊,一經發現,永世不得考取功名。
而此論中最為石破天驚的便是,女子也可參加科舉,入朝為官。
若有需要,為官從政時可以佩戴麵紗,戴不戴全憑自願。
中進士者,外派各縣,任一縣之長為始,每三年由專門機構考核政績,考核不分男女,涉及民政、斷案、稅賦、水利、教育等諸類,擇優升職錄用。
朝廷不設宰相,皇帝身邊設書記處,成員由宦官擔任,專職幫皇帝處理奏章。
若有重大事項需要解決,皇帝可單獨宣相關官員進宮商議;若有重大軍情,可單獨成立軍機處,由相關人等直接做出決斷。
聖旨為全國唯一權威令旨,由皇帝一人簽發,任何人不得違抗,違者立斬。
但若對聖旨有異議者,可通過內書房進京麵聖抗辯,若是理由得不到皇帝認可,立斬。
在青兒看來,那種沒有經內閣批複聖旨出不了紫禁城的情況純屬操蛋。
皇權不容置疑、不容違抗、不容褻瀆!
至於最後的“道德論”
青兒苦思許久,在這個封建時代,人們尚在遵從“三綱五常”,何言道德?
上麵言及男女皆可參加科舉為官,已是石破天驚,也不知她那位侄兒會不會遵從。
這時提及男女平等更是無稽之談。
儒家已經把所有跟道德有關之事全部框死了。
想了又想,卻又無字可書,隻得寫了些要遵從法治、與國同休的表麵言語。
治國九論,便此成書。
國家猶如軀幹肢體,少了文官便無法運行。
但話說回來,士大夫集團也是貪汙腐敗最甚,欺壓百姓最狠的一群人。
那滿嘴仁義道德的清流文官,在皇權勢大時便蟄伏於野,而在皇權勢弱時,便出來架空皇權,大權獨攬。
以史為鑒,便知一二。
秦法嚴苛,加上秦皇又兵權在手,是以眾賢盈朝,天下太平。
當然,最後沒有處理六國貴族餘孽,也沒有提前落實繼承人的問題,自己又活得太短,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漢一朝,前有權臣篡漢,後有宦官幹政,造成三國並立的亂局。
而至唐宋,前期也算鼎盛,後期崩壞於斯,與士大夫集團有莫大的關係。
到了大明,前有宗親勳貴相抗衡,也算穩定。直至堡宗豬騎朕將大明勳貴和全部精銳一朝葬送,中後期又削弱了錦衣衛,隻能以宦官集團相抗。
而到了明末,整個士大夫集團猶如趴在國家身上大口吸血的饕餮蛀蟲,而後迎異族入鼎,當那三姓家奴者更是毫無廉恥氣節之態。
是以縱觀整個封建曆史,皇權手中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刀十分重要。
這把刀可以殺光天下奸佞,屠盡天下貪腐。
士大夫想架空皇權大權獨攬?
盡可以一試!
而有了錦衣衛這把刀,自己的“治國九論”才能平穩地推行下去。
——
說到這“治國九論”,為何這“格位論”會位列第一?
隻因格位一詞,奠定天下之人的地位,無論皇家還是平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句孟老夫子的名句即為“格位論”開篇之言。
在青兒筆下,趙家的皇位,並不是長子繼承製,而是推舉製。
皇帝在位時不立太子,在皇帝駕崩或是不能理政時,由“長老會”在皇帝血脈直係或者趙家旁係中推舉出新一任皇帝。
不能理政,是指皇帝因老因病或是其他的原因,因身體機能或是腦力受損無法再處理政務。
而“長老會”由十人組成,族中推選而出,由德行高尚、學識淵博、明智達理者擔任。
若是舉薦皇帝,德行為首位。
年齡不得大於十五周歲。
舉薦為皇帝後,須學習十年,考核通過後方可繼位。
學習科目由帝王權術、騎射武藝、經世子集和治國之策等組成。
而這長老會,手握如此大權,最後肯定會發展成各方利益方博弈後的結果,青兒心中早有預見。
這不可避免,但也不是什麽大事。
青兒這才剛剛結丹,至少會在雲州盤桓數百年,自己無事時便去多殺幾人,之後族內便知道該怎麽選人了。
“宗親論”排位第二。
在青兒筆下,皇子可擇一州之地就藩,封為親王,有年俸,賜親王府和田地若幹,可募八百無甲護衛,除此之外不得私自蓄兵,違者以謀逆論處。親王無詔不可進京,平日不可出一州之地,不可幹涉一州政務,不可考取功名,不可經商。
公主封為郡主,並無封地,成婚時賜公主府一座,有年俸。
皇子封親王者上限不出五人,其餘皇子削籍為民,行身自由,可考取功名。
親王可擇一子襲爵,但爵位下降一級,五代後削籍為民,行身自由,可考取功名。
文官不可封爵。
武將以軍功封爵後無封地,軍功卓著者可入宗廟,上限為國公,有年俸,賜府宅和田地若幹,可酌情募集若幹無甲護衛,封爵後可擇一子襲爵,但爵位下降一級,直至削籍為民後,可考取功名。
武將可兼任官職和爵位。
“均田論”排位第三。
為何均田如此重要?隻因在封建時代,民以食為天,農民全部的口糧均出自田地,田地也是天下無可取代的唯一生產資料,所以怎麽描述其重要性都不為過。
開國伊始,確定宗親、官吏、秀才舉人等功名在身者、鄉紳富戶和寺廟道觀等持有的田地上限,超出上限者收歸國有,違抗者斬。
令鄉、縣、府、州、郡重新清丈土地,詳細記錄每塊地的大小、權屬、位置、肥力、種植作物、收成等基本屬性、編製魚鱗冊,每兩年重新清丈一遍。
田地按量分給平民,平民一出生便分予田地,男女皆分,女子出嫁後人帶田走,死亡後收歸國有。
重新開墾田地者,須報官府備案,並重新編製魚鱗冊。
田地不可買賣,隻可出租,簽訂出租契約並在官府備案。
承租後,土地收成歸承租者所有。若是田地出了問題,由承租者負全部責任。
青兒覺得,田地買賣的口子絕不可開,若是開了,那些人會用千百種辦法讓農民“自願”把地賣出去。
若是有人想辦實業、想擴大種植規模缺少土地,那租地就可以了。
隱田不報者,斬。
謊報田畝者,斬。
持有田地超過上限者,斬。
排第四的“稅賦論”,便和“均田論”息息相關了。
大清的“攤丁入畝”“一體納糧”之類的極好政策,青兒不借鑒過來實在是說不過去。
征稅以土地權屬為依據,多地者多征,少地者少征,無地者不征。
任何人、任何機構(寺廟道觀等)不得免稅,其中包括宗親、官吏、功名持有者、富紳等在內。
種植主糧者按收成比例納糧,除種植主糧者之外(包括養殖、果樹、桑樹、藥物等)按收入比例征稅。
至於漕運、海關和商稅如何收取,可由朝廷自定。
不足額繳稅者,稅利逐年遞增,懲處逐年加重,五年不足額繳稅者,斬。
青兒隻負責把征糧之事和土地的稅賦擺平,這是支撐天下萬民和朝廷的基石,至於其他的就有朝廷自己做主吧。
“齊戶論”排第五。
所論無非是加強對萬民人口數量和戶籍的管理,這跟均田和稅賦也息息相關。
官府每五年做一次全國人口的數量普查,包括籍貫、年齡、性別、家庭組成、職業等。
每戶新生人口,須持出生證明在當地官服報備。
流動人口,入城須持度牒向官府報備,駐地錦衣衛當及時肅清敵國暗諜。
“軍事論”排第六。
帶兵打仗、排兵布陣青兒並不在行,她的那位侄兒對此比她強得多。
在這裏青兒隻是引入了一項最重要的“監軍”製度。
監軍由錦衣衛或宦官擔任,隨軍出征。
其不受領軍將帥轄製,不得參與軍事決策。
主要職責乃是監察部隊的平日裏的糧餉發放、核實裝備的折損、戰功的核定和將帥有無抗旨不尊等。
監軍有密報之權。
若是監軍隨軍殉國,則由將帥帳下參軍擔任,直至新派的監軍接任。
軍隊糧餉由朝廷統一撥發,糧餉撥付不足或是不能及時撥付時,將帥有權拒絕出征。
領軍將領應嚴格節製部下,糧餉一經撥付到位,除非遇敵軍攻城幫忙守城,平時行軍不得入城擾民。
劫掠百姓者,斬!
殺良冒功者,斬!
不從軍令者,斬!
無故屠殺平民者,夷三族。
“科舉論”和“官吏論”實為一體。
科舉當重策論,少考典史文章。
從院試取秀才始直至殿試,嚴格實行試卷糊名謄抄製度,朝廷當嚴防考試作弊,一經發現,永世不得考取功名。
而此論中最為石破天驚的便是,女子也可參加科舉,入朝為官。
若有需要,為官從政時可以佩戴麵紗,戴不戴全憑自願。
中進士者,外派各縣,任一縣之長為始,每三年由專門機構考核政績,考核不分男女,涉及民政、斷案、稅賦、水利、教育等諸類,擇優升職錄用。
朝廷不設宰相,皇帝身邊設書記處,成員由宦官擔任,專職幫皇帝處理奏章。
若有重大事項需要解決,皇帝可單獨宣相關官員進宮商議;若有重大軍情,可單獨成立軍機處,由相關人等直接做出決斷。
聖旨為全國唯一權威令旨,由皇帝一人簽發,任何人不得違抗,違者立斬。
但若對聖旨有異議者,可通過內書房進京麵聖抗辯,若是理由得不到皇帝認可,立斬。
在青兒看來,那種沒有經內閣批複聖旨出不了紫禁城的情況純屬操蛋。
皇權不容置疑、不容違抗、不容褻瀆!
至於最後的“道德論”
青兒苦思許久,在這個封建時代,人們尚在遵從“三綱五常”,何言道德?
上麵言及男女皆可參加科舉為官,已是石破天驚,也不知她那位侄兒會不會遵從。
這時提及男女平等更是無稽之談。
儒家已經把所有跟道德有關之事全部框死了。
想了又想,卻又無字可書,隻得寫了些要遵從法治、與國同休的表麵言語。
治國九論,便此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