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皇李乾順望著大殿內跪著的兩列共計二百多名各地方部落的質子,悠悠道:
“爾等為朕的親子弟兵,然爾等的家族部落兵馬卻在國難之時,未出兵來京勤王,故此朝堂內怨聲一片,諸公皆讓朕治爾等之罪。”
李乾順此言一出,大殿內落針可聞。質子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們雖然剛剛按夏皇的聖意,都寫完了血書,但是,他們擔心夏皇依然會因自己父兄不率兵來勤王而治他們罪。
“朕屬實為難,此時爾等應暫時避群臣的口舌指責,不宜再回到禦圍六班值內當差,暫時解除侍衛軍兵權。”
“朕向爾等承諾,若爾等父兄派兵前來勤王,朕不僅不治爾等父兄之前罪,朕亦會讓爾等官複原職,並對爾等重重嘉獎犒賞!”
“陛下聖明!”
“臣等謝陛下……”
“吾皇萬歲萬萬歲……”
“……”
大殿內的二百餘名質子,心中依然忐忑,隻期望剛剛被夏皇派出的數十路欽差,帶上他們所寫的搬兵寫書,騎快馬早些出京,火速送至自己家族的部落軍中,快速調來援軍。這樣他們或許能轉危為安。
坐在龍椅上的李乾順大手一揮,冷聲道:
“爾等暫時不宜回到朕的侍衛軍中,暫且留在皇城內的班房內‘歇息’。”
“微臣謝主隆恩……”
眾質子們跪謝,嘴裏說著謝恩,可他們心中知道:夏皇這是在提防他們,防止他們回到禦圍六班值,重掌兵權後恐生事變……
之前,絕大數的質子是非常忠於夏皇的,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忘掉了自己來到禦圍六班值內當差,是一種變向的人質身份,反而以能為夏皇當警衛侍從而無比榮耀!
此時,他們反省過來了,皆傷心至極,心中都在流淚。
大殿內,身無寸鐵的二百餘名質子,被夏皇的內侍官帶出大殿,交給殿外一隊五百名全副武裝的禁軍看押著,送至皇城內的禁軍輪休的班房內軟禁了下來。
這二百多質子中,就有禦圍六班值的最高長官都指揮使。
李乾順當即下旨:舒王李仁禮接任禦圍六班值都指揮使之職……
李仁禮拜謝聖恩,亦感到在此多事之秋,自己責任重大。
李乾順下旨召來太子李仁愛入殿。
“兒臣仁愛,拜見父皇。”
“仁愛,平身。”
舒王李仁禮見到太子拜見完了夏皇後,他雖比太子年長,但依舊按夏國學習漢宋王朝的儒家君臣之禮,拜見了太子……
李乾順看著大殿內還差小半頭就有他高的太子李仁愛,感慨良多。
這位十四歲的太子李仁愛,是李乾順和大遼國公主耶律南仙的親生嫡長子,也是迄今為止,他李乾順的唯一兒子。
當然,夏皇李乾順,並不會像當今的大皇帝趙吉那位穿越者那樣,會提前知道李乾順他還有兩個皇子在不久的將來會來到人世。
在後年,即公元1124年,夏國皇妃曹氏為李乾順生下一位皇子,其子便是曆史上使西夏中興的夏國第五世仁宗皇帝李仁孝。
當然,現在毫不知後情的夏皇李乾順,迫於大宋皇帝禦駕親征的兵威,他已把能未來能生出西夏中興之主的皇妃曹氏,拱手相讓給了宋皇趙吉……
李乾順的第三子,在未來是比李仁孝更晚出生的李仁友。
三皇子越王李仁友的生母是哪位妃嬪,史書上並未記載。
李仁友,生出了一個‘生性陰險’、頗有野心的王子李安全。他以政變之法奪取皇位,。
李安全就是把西夏帶到衰弱的第七世襄宗皇帝。他在位期間,從附金抗蒙轉為了附蒙侵金……
李安全主國時,成吉思汗率蒙古軍多次攻掠西夏,李安全被迫獻出自己的親生女兒,並獻出大量金銀財寶,大批牲畜,遣使赴蒙古大帳議和……
……
此時,李乾順自然不會像當今的大宋穿越者皇帝趙吉那樣,提前知道曆史上西夏國未來發生的這些事。
他用憐愛的目光,看向十四歲的太子李仁愛,他心中五味雜陳。
太子仁愛,自幼聰穎,多才多藝,仁慈孝順,品行兼優。
太子的這些優點,是夏皇李乾順和皇後耶律南仙都羸弱非常欣賞的,但是令李乾順擔心的是太子過於羸弱,其自幼體弱多病,太子仁愛還過於心慈手軟。
李仁愛從兒童成長為少年的最近五六年間,遼國漸漸衰弱,而金國崛起,金國對西夏恩威並施。
金國多次向遼國發起進攻,侵占了遼國的大片國土。在此情況下,夏國皇後耶律南仙悲傷憐愛自己的故土遼國,常向夏皇李乾順吹枕邊風,請西夏出兵援遼……
太子李仁愛受到母後的多年熏陶,對母後的故鄉遼國,也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他也曾向夏皇多次主動請纓,想率兵援遼抗金,卻都遭到了夏皇李乾順的駁斥。
李乾順認為李太子李仁愛沒有大局觀。
他總感覺,太子李仁愛,過於仁慈,缺少了帝王狠辣心腸,恐其難行帝王權術的雷霆霹靂手段;怕其未來登上皇位後,駕馭不了西夏國內的權臣悍將,亦難處理好處於宋、遼、金三個大國夾縫中的西夏國那些錯綜複雜的國事……
不過,到目前為止,李乾順卻隻有這麽一根獨苗李仁愛,他就不得考慮禦史大夫謀寧克任在此之前的進言:
‘陛下欲以天子之身,親守京城興慶府,與宋敵決一死戰。然太子乃國之根本,關乎我大夏國的江山社稷。以臣之愚見,太子應早些送出京城,以做後備長遠打算……’
李乾順腦海裏回想著禦史大夫謀寧克任的進言,他當然不能當麵對太子李仁愛說出實情。
不然,以李仁愛那忠孝的性格,必然長跪於大殿之中,願與他這位父皇一起死過京城,以盡兒臣忠孝之禮。
李乾順強擠出一絲微笑,盡讓自己的表情顯得風輕雲淡。
“仁愛,朕有個差事,要交由你去辦!”
太子李仁愛立抱拳躬身道:
“兒臣願為父皇分憂,兒臣定當辦好父皇交待的差事。”
李乾順點了下頭,道:
“仁愛應聽聞,宋軍攻克了我大夏國的西京西平府吧?”
“兒臣聽聞了!兒臣恨不能領兵衝鋒陷陣,殺盡宋敵收複失地!”
“仁愛我兒,有此誌向,朕心甚慰!然領兵抗擊宋軍之事,暫且不必我兒操心。”李乾順悠悠說道:
“朕觀禦駕親征的那大宋狗皇帝,其誌不小!其並不滿足隻侵占我夏國的幾座城池,其意在滅亡我大夏國!”
“故此,朕要差遣吾兒仁愛持朕的聖旨和調兵金牌,為調兵主使,由禦史中丞芭裏祖仁為副使,領精兵一千騎,出使我大夏國西北諸部,傳令各部火速出兵來京勤王!”
自幼聰穎的李仁愛聞聽父皇之言,立即領悟出了話外之意,他雙眼含淚道:
“兒臣願留在父皇身邊,共守京城,以盡孝道……”
“住口!”李乾順怒斥道:
“朕意已決,為我大夏國江山社稷慮,太子仁受你必須離京去往西北各地部落宣告朕的調兵勤王之旨!此乃忠孝之道也。”
李仁愛知道父皇是怕京城守不住,而城破之後皇室將成為大宋的階下囚,不會有什麽好下場,故此父皇把這個離京差事交給他,就是讓他這位太子早些離開險地。
李仁愛麵對對父皇扣下的這頂“忠孝”的大帽子,他無力反駁,俯身跪拜,痛哭流涕道:“兒臣遵旨……”
李乾順看到十四歲的太子李仁愛哭得如此傷心,他也十分動容。
他從龍椅起身,走到太子李仁愛麵前,伸出右手撫其頭,故作自信道:
“朕已派大將李良輔率領重兵,駐紮於京城郊外黃河沿岸各渡口,以防宋軍順河而下來攻朕我京城。”
“另外,朕已下旨,調動京城內軍民,加強城防,平憑我大夏國龍興之地興慶府建城百年之基,城高溝深,糧草充足,軍民齊心,同仇敵愾,即便宋軍來攻,朕自信朕的京城定能堅守至少一年!”
“待到宋軍久攻不下之時,其軍心必定動搖、士氣低落,待到那時,朕的太子仁愛及諸路欽差,定能搬來大量救兵,赴京勤王,必能一舉全殲來犯之宋敵。”
太子李仁愛心中不太相信父皇所言京城能守上一年,前例就是大夏國西京城的城防工事僅次於京城興慶府,為何被禦駕親征的宋皇那麽快地揮兵攻陷了呢?
他也不太相信各地方部落軍都會遵旨來勤王,若是如此,宋軍侵夏已有一段時日了,大夏國的各地方落部軍為何按兵不動呢?
李仁愛跪在大殿,感受著父皇那隻溫熱的大手撫摸他頭頂時,他不僅感受到了父愛,更感受到了父皇這是把能否延續大夏國國祚的萬鈞重任壓在了他的頭頂,他自知身為太子關乎江山社稷,即便知道父皇留在京城抗宋凶多吉少,但他也不得不遵從父皇的旨意。
李仁愛跪在父皇李乾順的身前,他抱住父皇的大腿,淚流滿麵,哭泣道:
“父皇保重,兒臣定不負父皇之期望!”
“好!”李乾順釋然道,他的大手從李仁愛頭頂,向下緩緩撫摸而去,摸了摸太子李仁愛略顯蒼白的臉頰。
他自然知道,自己愛子今日一別,若天佑大夏國,或許還有相見之日;反之,可能就是訣別了!
李乾順那隻溫暖的大手,決然地從太子李仁愛的蒼白滑嫩的臉上撤回,感歎
“人,終歸是要長大的!而朕的太子仁愛,係我大夏國之根基!你雖年方十四,然值此多事之秋,你當迅速成長!”
李仁愛聆聽父皇聖言,不停地點頭。
李乾順又苦口婆心道:“你此次離京去往西北諸部宣讀朕的調兵聖旨,切莫意氣用事,遇事多與老臣芭裏祖仁商議……”
李仁愛淚流滿麵,卻堅定道:“兒臣謹遵父皇之命!”
此時,在大殿內候立的舒王李仁禮,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動容,暗自神傷。
他曾見識到大夏國在當今夏皇的統治下,國泰民安,軍事漸強,三年前夏軍曾打敗了宋軍大規模的‘入侵’,逼迫大宋再次與大夏國議和開通邊貿,每年向大夏國‘獻上’大量歲幣……
可是,短短的三年多的時間,宋軍為突然間變得這麽強了呢?大宋那位昏君趙佶為何突然間就變成了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呢?
李仁禮心中暗恨突然變成明君雄主的宋皇和變得強大的宋軍;若不然,自己的胞兄濮王李仁仲就不會因西京城失陷而自刎於城頭了……
類似於李仁禮這樣痛恨宋皇和宋軍的想法與不解,在夏皇李乾順和太子李仁愛的心中也有同樣想法。
李乾順雖然疼愛至今唯一在世的兒子李仁愛,但是他絕對不是一位兒女情長的皇帝。
他決然轉過身,背對著跪伏在地哭成了淚人的太子,他麵向空蕩蕩的龍椅大步走去的同時,扔下一句話:
“朕傳旨給禦史中丞芭裏祖仁,還需段時間,這期間你可回宮看望一下你母後。”
“兒臣遵旨。”太子李仁愛叩首謝恩時,他顯得更加悲傷。
他深知,父皇執意留在京城死守,若京城不被宋軍攻破還好,可若京城被宋軍攻破了,自己豈不是將要同時失去親生父母嗎?
想到這裏的太子李仁愛,悲傷至極,他抖膽乞求,聲音顫抖道:
“兒臣此次北去,想帶上母後同往,請父皇恩準!”
李乾順已走回到龍椅的近前,隻是還沒來得轉身入座,便聽到了李仁愛想帶上皇後耶律南仙一同去往西北各地方落部搬救兵的請求,他勃然大怒……
“砰!”李乾順抬腳踹向龍椅。
“吱吱呀呀……”那龍椅搖搖晃晃,與其下麵的鎏金地磚摩擦發出刺耳之音,比喪家犬嚎叫之聲還難聽。
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李仁愛有如此請求,是擔心同時失去父母,可是仁愛你身為太子,所慮如此短淺,朕怎麽能放心將大夏的江山社稷交付於你呢?
“爾等為朕的親子弟兵,然爾等的家族部落兵馬卻在國難之時,未出兵來京勤王,故此朝堂內怨聲一片,諸公皆讓朕治爾等之罪。”
李乾順此言一出,大殿內落針可聞。質子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們雖然剛剛按夏皇的聖意,都寫完了血書,但是,他們擔心夏皇依然會因自己父兄不率兵來勤王而治他們罪。
“朕屬實為難,此時爾等應暫時避群臣的口舌指責,不宜再回到禦圍六班值內當差,暫時解除侍衛軍兵權。”
“朕向爾等承諾,若爾等父兄派兵前來勤王,朕不僅不治爾等父兄之前罪,朕亦會讓爾等官複原職,並對爾等重重嘉獎犒賞!”
“陛下聖明!”
“臣等謝陛下……”
“吾皇萬歲萬萬歲……”
“……”
大殿內的二百餘名質子,心中依然忐忑,隻期望剛剛被夏皇派出的數十路欽差,帶上他們所寫的搬兵寫書,騎快馬早些出京,火速送至自己家族的部落軍中,快速調來援軍。這樣他們或許能轉危為安。
坐在龍椅上的李乾順大手一揮,冷聲道:
“爾等暫時不宜回到朕的侍衛軍中,暫且留在皇城內的班房內‘歇息’。”
“微臣謝主隆恩……”
眾質子們跪謝,嘴裏說著謝恩,可他們心中知道:夏皇這是在提防他們,防止他們回到禦圍六班值,重掌兵權後恐生事變……
之前,絕大數的質子是非常忠於夏皇的,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忘掉了自己來到禦圍六班值內當差,是一種變向的人質身份,反而以能為夏皇當警衛侍從而無比榮耀!
此時,他們反省過來了,皆傷心至極,心中都在流淚。
大殿內,身無寸鐵的二百餘名質子,被夏皇的內侍官帶出大殿,交給殿外一隊五百名全副武裝的禁軍看押著,送至皇城內的禁軍輪休的班房內軟禁了下來。
這二百多質子中,就有禦圍六班值的最高長官都指揮使。
李乾順當即下旨:舒王李仁禮接任禦圍六班值都指揮使之職……
李仁禮拜謝聖恩,亦感到在此多事之秋,自己責任重大。
李乾順下旨召來太子李仁愛入殿。
“兒臣仁愛,拜見父皇。”
“仁愛,平身。”
舒王李仁禮見到太子拜見完了夏皇後,他雖比太子年長,但依舊按夏國學習漢宋王朝的儒家君臣之禮,拜見了太子……
李乾順看著大殿內還差小半頭就有他高的太子李仁愛,感慨良多。
這位十四歲的太子李仁愛,是李乾順和大遼國公主耶律南仙的親生嫡長子,也是迄今為止,他李乾順的唯一兒子。
當然,夏皇李乾順,並不會像當今的大皇帝趙吉那位穿越者那樣,會提前知道李乾順他還有兩個皇子在不久的將來會來到人世。
在後年,即公元1124年,夏國皇妃曹氏為李乾順生下一位皇子,其子便是曆史上使西夏中興的夏國第五世仁宗皇帝李仁孝。
當然,現在毫不知後情的夏皇李乾順,迫於大宋皇帝禦駕親征的兵威,他已把能未來能生出西夏中興之主的皇妃曹氏,拱手相讓給了宋皇趙吉……
李乾順的第三子,在未來是比李仁孝更晚出生的李仁友。
三皇子越王李仁友的生母是哪位妃嬪,史書上並未記載。
李仁友,生出了一個‘生性陰險’、頗有野心的王子李安全。他以政變之法奪取皇位,。
李安全就是把西夏帶到衰弱的第七世襄宗皇帝。他在位期間,從附金抗蒙轉為了附蒙侵金……
李安全主國時,成吉思汗率蒙古軍多次攻掠西夏,李安全被迫獻出自己的親生女兒,並獻出大量金銀財寶,大批牲畜,遣使赴蒙古大帳議和……
……
此時,李乾順自然不會像當今的大宋穿越者皇帝趙吉那樣,提前知道曆史上西夏國未來發生的這些事。
他用憐愛的目光,看向十四歲的太子李仁愛,他心中五味雜陳。
太子仁愛,自幼聰穎,多才多藝,仁慈孝順,品行兼優。
太子的這些優點,是夏皇李乾順和皇後耶律南仙都羸弱非常欣賞的,但是令李乾順擔心的是太子過於羸弱,其自幼體弱多病,太子仁愛還過於心慈手軟。
李仁愛從兒童成長為少年的最近五六年間,遼國漸漸衰弱,而金國崛起,金國對西夏恩威並施。
金國多次向遼國發起進攻,侵占了遼國的大片國土。在此情況下,夏國皇後耶律南仙悲傷憐愛自己的故土遼國,常向夏皇李乾順吹枕邊風,請西夏出兵援遼……
太子李仁愛受到母後的多年熏陶,對母後的故鄉遼國,也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他也曾向夏皇多次主動請纓,想率兵援遼抗金,卻都遭到了夏皇李乾順的駁斥。
李乾順認為李太子李仁愛沒有大局觀。
他總感覺,太子李仁愛,過於仁慈,缺少了帝王狠辣心腸,恐其難行帝王權術的雷霆霹靂手段;怕其未來登上皇位後,駕馭不了西夏國內的權臣悍將,亦難處理好處於宋、遼、金三個大國夾縫中的西夏國那些錯綜複雜的國事……
不過,到目前為止,李乾順卻隻有這麽一根獨苗李仁愛,他就不得考慮禦史大夫謀寧克任在此之前的進言:
‘陛下欲以天子之身,親守京城興慶府,與宋敵決一死戰。然太子乃國之根本,關乎我大夏國的江山社稷。以臣之愚見,太子應早些送出京城,以做後備長遠打算……’
李乾順腦海裏回想著禦史大夫謀寧克任的進言,他當然不能當麵對太子李仁愛說出實情。
不然,以李仁愛那忠孝的性格,必然長跪於大殿之中,願與他這位父皇一起死過京城,以盡兒臣忠孝之禮。
李乾順強擠出一絲微笑,盡讓自己的表情顯得風輕雲淡。
“仁愛,朕有個差事,要交由你去辦!”
太子李仁愛立抱拳躬身道:
“兒臣願為父皇分憂,兒臣定當辦好父皇交待的差事。”
李乾順點了下頭,道:
“仁愛應聽聞,宋軍攻克了我大夏國的西京西平府吧?”
“兒臣聽聞了!兒臣恨不能領兵衝鋒陷陣,殺盡宋敵收複失地!”
“仁愛我兒,有此誌向,朕心甚慰!然領兵抗擊宋軍之事,暫且不必我兒操心。”李乾順悠悠說道:
“朕觀禦駕親征的那大宋狗皇帝,其誌不小!其並不滿足隻侵占我夏國的幾座城池,其意在滅亡我大夏國!”
“故此,朕要差遣吾兒仁愛持朕的聖旨和調兵金牌,為調兵主使,由禦史中丞芭裏祖仁為副使,領精兵一千騎,出使我大夏國西北諸部,傳令各部火速出兵來京勤王!”
自幼聰穎的李仁愛聞聽父皇之言,立即領悟出了話外之意,他雙眼含淚道:
“兒臣願留在父皇身邊,共守京城,以盡孝道……”
“住口!”李乾順怒斥道:
“朕意已決,為我大夏國江山社稷慮,太子仁受你必須離京去往西北各地部落宣告朕的調兵勤王之旨!此乃忠孝之道也。”
李仁愛知道父皇是怕京城守不住,而城破之後皇室將成為大宋的階下囚,不會有什麽好下場,故此父皇把這個離京差事交給他,就是讓他這位太子早些離開險地。
李仁愛麵對對父皇扣下的這頂“忠孝”的大帽子,他無力反駁,俯身跪拜,痛哭流涕道:“兒臣遵旨……”
李乾順看到十四歲的太子李仁愛哭得如此傷心,他也十分動容。
他從龍椅起身,走到太子李仁愛麵前,伸出右手撫其頭,故作自信道:
“朕已派大將李良輔率領重兵,駐紮於京城郊外黃河沿岸各渡口,以防宋軍順河而下來攻朕我京城。”
“另外,朕已下旨,調動京城內軍民,加強城防,平憑我大夏國龍興之地興慶府建城百年之基,城高溝深,糧草充足,軍民齊心,同仇敵愾,即便宋軍來攻,朕自信朕的京城定能堅守至少一年!”
“待到宋軍久攻不下之時,其軍心必定動搖、士氣低落,待到那時,朕的太子仁愛及諸路欽差,定能搬來大量救兵,赴京勤王,必能一舉全殲來犯之宋敵。”
太子李仁愛心中不太相信父皇所言京城能守上一年,前例就是大夏國西京城的城防工事僅次於京城興慶府,為何被禦駕親征的宋皇那麽快地揮兵攻陷了呢?
他也不太相信各地方部落軍都會遵旨來勤王,若是如此,宋軍侵夏已有一段時日了,大夏國的各地方落部軍為何按兵不動呢?
李仁愛跪在大殿,感受著父皇那隻溫熱的大手撫摸他頭頂時,他不僅感受到了父愛,更感受到了父皇這是把能否延續大夏國國祚的萬鈞重任壓在了他的頭頂,他自知身為太子關乎江山社稷,即便知道父皇留在京城抗宋凶多吉少,但他也不得不遵從父皇的旨意。
李仁愛跪在父皇李乾順的身前,他抱住父皇的大腿,淚流滿麵,哭泣道:
“父皇保重,兒臣定不負父皇之期望!”
“好!”李乾順釋然道,他的大手從李仁愛頭頂,向下緩緩撫摸而去,摸了摸太子李仁愛略顯蒼白的臉頰。
他自然知道,自己愛子今日一別,若天佑大夏國,或許還有相見之日;反之,可能就是訣別了!
李乾順那隻溫暖的大手,決然地從太子李仁愛的蒼白滑嫩的臉上撤回,感歎
“人,終歸是要長大的!而朕的太子仁愛,係我大夏國之根基!你雖年方十四,然值此多事之秋,你當迅速成長!”
李仁愛聆聽父皇聖言,不停地點頭。
李乾順又苦口婆心道:“你此次離京去往西北諸部宣讀朕的調兵聖旨,切莫意氣用事,遇事多與老臣芭裏祖仁商議……”
李仁愛淚流滿麵,卻堅定道:“兒臣謹遵父皇之命!”
此時,在大殿內候立的舒王李仁禮,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動容,暗自神傷。
他曾見識到大夏國在當今夏皇的統治下,國泰民安,軍事漸強,三年前夏軍曾打敗了宋軍大規模的‘入侵’,逼迫大宋再次與大夏國議和開通邊貿,每年向大夏國‘獻上’大量歲幣……
可是,短短的三年多的時間,宋軍為突然間變得這麽強了呢?大宋那位昏君趙佶為何突然間就變成了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呢?
李仁禮心中暗恨突然變成明君雄主的宋皇和變得強大的宋軍;若不然,自己的胞兄濮王李仁仲就不會因西京城失陷而自刎於城頭了……
類似於李仁禮這樣痛恨宋皇和宋軍的想法與不解,在夏皇李乾順和太子李仁愛的心中也有同樣想法。
李乾順雖然疼愛至今唯一在世的兒子李仁愛,但是他絕對不是一位兒女情長的皇帝。
他決然轉過身,背對著跪伏在地哭成了淚人的太子,他麵向空蕩蕩的龍椅大步走去的同時,扔下一句話:
“朕傳旨給禦史中丞芭裏祖仁,還需段時間,這期間你可回宮看望一下你母後。”
“兒臣遵旨。”太子李仁愛叩首謝恩時,他顯得更加悲傷。
他深知,父皇執意留在京城死守,若京城不被宋軍攻破還好,可若京城被宋軍攻破了,自己豈不是將要同時失去親生父母嗎?
想到這裏的太子李仁愛,悲傷至極,他抖膽乞求,聲音顫抖道:
“兒臣此次北去,想帶上母後同往,請父皇恩準!”
李乾順已走回到龍椅的近前,隻是還沒來得轉身入座,便聽到了李仁愛想帶上皇後耶律南仙一同去往西北各地方落部搬救兵的請求,他勃然大怒……
“砰!”李乾順抬腳踹向龍椅。
“吱吱呀呀……”那龍椅搖搖晃晃,與其下麵的鎏金地磚摩擦發出刺耳之音,比喪家犬嚎叫之聲還難聽。
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李仁愛有如此請求,是擔心同時失去父母,可是仁愛你身為太子,所慮如此短淺,朕怎麽能放心將大夏的江山社稷交付於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