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事官遵西夏皇帝李乾順旨意,惶恐退出禦書房,傳旨給宣事官道:
“陛下旨意:急詔溥樂城來使,火速入宮麵聖。”
宣事官跑到皇宮東門外,宣起西夏皇帝的聖旨……
………………
溥樂城來的二十名費聽氏子弟,以及從折薑會和萌井防線選出的十名逃兵敗將的代表,都沒有想到,他們居然全部被邀請進宮麵聖。
他們因身處在這高大莊嚴的皇城內,又站在了大夏國真龍天子所居住的皇宮外,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是第一次進京,無形之中,他們感覺到了強大的威壓。
此時,他們緊張至極。
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自打一進入這西夏京城——興慶府,就開始緊張起來。
西夏京城興慶府,建都已經有百年了。
早在公元1017年,黨項首領夏王李德明(即李元昊的父親),深感當時的王都靈州是一處四戰之地,無依無靠,一直想尋找一個安全之所。他想把王都從靈州(即後來的西平府)遷到擁有天險的懷遠鎮。
西夏的懷遠鎮(即後來的都城興慶府),西麵有連綿的賀蘭山,宛如一條黑龍橫亙西邊;東麵有滔滔不絕的黃河天險,北有大漠,南有蕭關,形成天然的安全屏障;何況民間還有“賀蘭山有潛龍出沒”的傳聞,此地富有帝王之氣,正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夏王李德明,雖然本是黨項拓跋氏的後人,但是他心中對漢家文化,有及漢家的皇城仰慕已經久,可是,他卻無法在黨項族的“野蠻”人中,找到會建都城的人才。他便選用漢族大臣賀承珍,負責督造都城。
賀承珍為了新都城的修建,曾一年兩次借出使大宋之便,到大宋的都城開封汴京觀摩和汲取大宋京城的建築特點,並在修建西夏都城的過程中加以創新。
最後,賀承珍回到懷遠鎮,“督率役夫數萬”,曆時數年,終於在公元1020年,把一座嶄新恢弘的都城初步建成。
十八年後,即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興州升級為興慶府,並在那裏擴修宮城,營造殿宇。之後又多次大興土木,使西夏皇城、宮殿的建築規模和水平,堪比大宋的都城汴京。
西夏都城興慶府效仿大宋都城汴京建造,呈“回”字結構,城周廻一十八裏,城牆高三丈五尺,並甃以磚石,四周皆削……
而大宋都城汴京城的周廻,才二十裏一百五十五步。
……
此時,宣事官命令二十名費聽氏子弟和十名敗軍逃兵代表,把彎刀弓箭等武器,都交給皇宮的守衛處暫存,然後他又讓衛兵對他們搜身,確定即將要麵聖的每個人的身上都沒有私藏長兵短刃後,他便小跑著引眾人入宮麵聖……
邊送軍情緊急,皇帝李乾順想親自詢問宋軍犯邊的詳情,從溥樂城而的這些人強忍著在馬背上一天一夜未睡的困倦,拖著疲憊的身體,跟隨著宣事官的後麵小跑進入巍峨的皇宮,來到禦書房外。
他們被宣事官帶到禦書房外的報事官前麵,經過報事官入內通稟後,他們才被宣入內……
二十名費聽氏子弟和十名敗軍逃兵代表,皆是戰戰兢兢,趨步入內,行叩拜大禮……
西夏皇帝李乾順,今年三十九歲。他有一多半的漢人血統,其母親昭簡文穆皇後梁氏,以及其祖母毅宗的皇後梁氏都是漢族人。
李乾順因其父皇李秉常早逝,早在三十六年前,即在他年僅三歲時便登基了,成為西夏的皇帝。當時,因其年幼,由其母後梁氏一黨專政。
梁氏統治西夏期間,朝政腐敗,軍力衰弱,大宋數次趁機來攻,夏軍屢戰屢敗。
自幼胸懷大誌、雄才大略的李乾順,看到了梁氏一族把持朝政,把西夏弄得烏煙瘴氣,他在自己16歲時,即永安二年(即公元1099年),便滅母後梁氏一族而親政。
李乾順自從親政之後的這二十三年間,他整頓吏治,確定了君主集權的體製,結束了西夏之前曆朝所出現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麵。
李乾順愛好漢族文化,在國內廣為傳授漢學,培養官員。仿照漢製,按照資曆任用官員,對文學優長者,特加獎擢。
他還頒布官階等級的封號,除皇帝及帝位繼承人外,分為七品。西夏的政治製度仿照漢家王朝,已經日臻完備。
李乾順還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在其勵精圖治下,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
以上這些,都是西夏能在雍寧二年(即公元1115年)至元德元年(公元1119年),抵抗得住宋軍多次伐夏的強有力的保障。
元德元年(1119年),大宋熙河經略使劉法,受到手握西北軍事大權的宦官童貫的脅迫和激將,劉法率軍深入西夏興州、靈州腹心地區,當時,李乾順命晉王察哥率步騎萬餘人迎戰,夏軍奮勇力戰,全殲劉法所部,宋軍死傷數萬。夏軍乘勝攻破宋軍的統安城,進圍震武城……
元德元年(1119年)六月,李乾順的夏軍在對宋軍作戰大獲全勝的情況下,他還能夠審時度勢,自知以西夏的國力根本滅不了大宋,他便請求遼國派使臣出麵,對夏宋兩國的長年久戰,進行調停議和……最後,大宋被迫接受與西夏議和。
……
此時,今年三十九歲的李乾順,回想著自己親政這二十三年間的勵精圖治,使強大的宋國伐夏都沒有占到便宜,反而每年要拿出大量歲幣給自己的國家。
可是,現在看著從溥樂城趕回京城送信的費聽氏子弟們帶回來的軍情戰報,聽到宋軍居然那麽輕而易舉地攻打下來了西夏邊防兩座重城的陣述,他的怒火在胸中熊熊燃燒!!!
李乾順強忍心中的怒火,悠悠地開口,用黨項語問道:
“朕觀爾等五人,臉上被刺了字,爾等抬起頭來。”
那五名黨項軍校和兵卒,是在折薑會城破被俘虜後,被宋軍在臉上刺了字的。
他們自從進入這禦書房後,就始終深深地低著頭,生怕大夏皇帝看到他們臉上的刺字,沒有想到皇帝李乾順看到了。
他們心中惶恐無比,又不敢違抗聖意,紛紛抬起頭來。
與此同時,他們也第一次看到了聖容。
今日,李乾順身穿繡有日月、龍樣圖案的黃袍,頭戴通天冠。
他們知道當今皇帝李乾順深受漢族文化影響,從穿戴上都模仿漢家天子,跟西夏黨項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穿戴早已截然不同了。
他們從小就聽到自家的長輩老人講過: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繼位後“始衣白窄衫”、”頭戴氈冠“、“氈冠紅裏,冠頂後垂紅結綬”……
不僅如此,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還“率先自禿其發,然後下令國中,使屬蕃遵此,三日不從,許眾共殺之。於是民爭禿其發,耳垂重環以異之”……
可是,他們抬頭的瞬間,看到的當今西夏皇帝李乾順從服飾上,已經儼然是漢家天子的裝扮了。
這一點上,他們也不驚訝。畢竟,他們聽自家的長輩所言,西夏的第二位皇帝毅宗即李元昊之子李諒祚在位親政後,“竊慕中國衣冠”,主張“去蕃禮,從漢儀”。
可是,李諒祚短命,隻活到二十一歲便駕崩了。
西夏的第三位皇帝李秉常,年僅七歲便繼位,由其母梁太後執政,其親舅舅梁乙埋為國相。大安二年(即公元1076年),李秉常十六歲,開始親政。
當然,梁太皇為鞏固自己家族長久掌握西夏國的大權,為其子李秉常選的皇後梁氏,自然也是梁太皇後自家的侄女……
大安六年(即公元1080年),梁太後和梁乙埋又將李秉常囚禁於離故宮五裏左右的興州的木寨裏。大安九年(1083年)閏六月,由於將領的反對,梁太後又不得不讓李秉常複位。但梁氏勢力很大,不能輕易翦滅,因此他仍然不能親政。
而在梁太後專權時,梁氏反對漢禮,遂去漢儀,複用蕃禮。
李秉常和小梁皇後,在大安九年(即公元1083年),生出皇長子李乾順。
老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鍾愛,常親自照顧繈褓中的李乾順。
西夏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個短命之人,隻活到了二十五歲,比他父皇李秉常在二十一歲時駕崩,隻多了四年的壽命。
西夏天安禮定元年(即公元1086)七月,梁太後和李秉常先後去世;年僅三歲的李乾順即帝位,由母後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輔政。這也是老梁太後下的一手好棋,果然如她所願,即便她不在人世了,但是,梁氏家族依然掌控著西夏國的實際大權。
可惜,梁氏家族的好景不長。李乾順自幼胸懷大誌,暗下決心絕對不會像他所聽聞的自己父皇那樣受梁氏一族所擺布,自己絕對不會再像父皇那樣給梁氏一族當一個傀儡皇帝了!
同時,李乾順也看到,梁氏一族實際統治期間,西夏朝政腐敗,軍隊衰弱,大宋趁機來攻,夏軍屢戰屢敗,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順看到了這一點,於永安二年(即1099年),在他十六歲親政後,用盡各種手段,拉攏黨項各部的手握兵權的部族,終於滅梁氏一族而親政…………
李乾順推崇漢家文化和治國理念,他設科舉,建學校,在服飾方麵,他也推崇族服飾,尤其是皇帝和皇後服飾與中原宋皇室相差無幾。
李乾順仿穿大宋王朝皇帝專用的黃色龍袍,仿戴大宋天子的通天冠。
西夏法典中明文規定:禦用服飾的顏色、圖案,官民士庶不得冒用,僧俗男女禁穿石黃、石紅、杏黃、繡花、飾金,有日月及原已紡織中有一色花身,有日、月及雜色衣上有團身龍,禁止官民女人冠子上插以真金之鳳凰龍樣等飾物。
此時,那從折薑會被釋放而回的那五位臉上被刺了字的小校和兵卒,看到了身穿黃色日月龍袍、頭戴通天冠的皇帝李乾順後,他們頓時感覺自己如麵威嚴可怕的高山。
他們既感高山仰止,又怕高山微微一怒,哪怕掉下一小塊石頭,都能輕而易舉地把他們的這些“罪人”給砸得粉身碎骨…………
隨著他們戰戰兢兢地緩緩抬起頭來,李乾順也看向了他們五人臉上,他們每人的左右臉蛋上,那分別有漢字和黨項文字的兩種刺字。
李乾順開口,用漢語讀起了他們臉上的刺字,語調低沉而憤怒:
“夏軍背盟,搶劫宋商;宋軍討之,大義釋俘!”
當今西夏雄主李乾順每讀出一字,在場的這些人就感覺聽到一聲晴天霹靂!
那五個被宋軍刺字的夏兵和小校,更是嚇得渾身顫抖不已。
“哼!”李乾順怒哼一聲,問道:“爾等之前所言皆實?宋軍真的會‘引天雷’轟城?”
被問之人,自感自己當時宋夏交戰時怕死而投降,自己得罪在身,他們自然不敢欺瞞當今夏皇,紛紛回答所言皆實…………
“俺因學過些漢語,在折薑會城中,俺被宋軍所俘後,隱約聽到宋軍的士兵小校們高呼著‘官家聖明研製神器,伐夏破城輕而易舉’…………”
李乾順皺著眉頭聽完那人的敘述,不可思議地問道:“你所言可屬實否?”
“小人所言皆是實情,不敢欺瞞陛下。小人當時聽到宋軍就是那樣談論、慶賀的。”
李乾順喃喃道:“難道那種靠‘引天雷’就能輕易破城的神器,就是大宋那位昏庸無道的書畫皇帝研製出來的嗎?
“不可能?!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朕如此勵精圖治,敬天敬神敬佛祖,尚未得上天眷顧,大宋昏君怎麽能蒼天如此眷顧呢?”
此時,李乾順已經憤怒到了極點,一邊怒吼著,一邊把牙咬得咯咯作響。
他的右手握在了腰間懸掛的天子劍的劍柄上,他已有殺人之意…………
不過,李乾順是自西夏建國至今的曆代四位皇帝中,少有的一位既儒雅聖明又心狠手辣的明君雄主,他強壓心中怒火,並沒有手刃麵前的這些貪生怕死者。
他開口又詢問了這些人還有什麽沒有如實交待的事情,得到的答複是,他們這些人已經把所有能交待的,所知宋軍情況和自己守城池抵抗不過宋軍的情況,早就都如實交待了。
李乾順已知這些人沒有什麽用處了,留下來不殺,反而讓之後派出抵抗宋軍的西夏兵將,會誤認為大夏國的軍法不嚴。那麽,後繼抗宋的兵將,不也會學著他們那樣或降或逃而保命嗎?
李乾順悠悠開口道:“爾等十人,在與宋軍作戰中,或降、或逃,已是死罪!朕念爾等還能長途回京,向朕稟報前線戰況……………”
那十人初聽皇帝之言,萬念俱灰,再一聽好似有了能活下來的轉機,他們不禁心花怒放,費聽元尚將軍果然料事如神啊……………
可是,他們高興得太早了。
李乾順話鋒一轉,繼續說道:“爾等還是有一點苦勞的。
然則,朕的大夏國法和軍法俱嚴,爾等死罪難逃。
朕念及爾等回京向朕稟報前線戰況之勞苦,朕特赦爾等死罪卻不連坐爾等家人。”
這十人聽到皇帝之言,嚇得魂不附體,有的膽小者,竟然當場被嚇得雙腿之間不經意地湧出了汩汩熱流…………
其中,有一個膽大一點兒的麵上刺字小校,看到自己死到臨頭了,他便壯其膽,高喊哀求道:
“陛下饒命啊!俺們也是力戰不敵之後,才被俘的啊!”
“宋軍尚且能饒俺們這些俘虜一命,
“陛下推崇大宋的漢家文化,懇請陛下饒俺們一命啊!“
“何況,俺來京之前,費聽元尚將軍信誓旦旦對俺們說,陛下乃是聖賢明君,不會殺俺們的!”
李乾順冷冷地怒視正在求饒說話之人,他又掃視了一眼被費聽元尚派來京城的二十名信使。
他暗自更加生氣了,他這位明君雄主,自然猜出了溥樂城指揮使費聽元尚把其子弟至親,派出險地危城來京送信的用意,隻不過他不便現在追究此事而已。
“陛下,現在卻要殺俺們,豈不是有損聖賢明君之美譽嗎?”
不識時務的那名小校之言,徹底激怒了李乾順。
李乾順聞聽此人之言,狠狠道:“朕要殺爾等立國法軍威,讓千百萬黨項人知曉,畏死降敵和臨陣脫逃者,皆當死刑!!!”
他說完,迅速地抽出腰間的天子劍,對著那個剛剛狡辯央求饒命的小校的左胸,狠狠地一劍刺去。
“噗呲”一聲,劍尖背出,透心涼,血淋漓。
“啊?!啊啊啊………”
那中劍的小校疼得慘叫,聲音由大迅速變小了………
大夏國皇帝親手殺人,令在場眾人都震驚無比。
即便那個被刺的小校,在他那逐漸渙散的目光中,也流露出了不可思議……
李乾順左腳一蹬那人,右手握緊劍柄,迅速抽回天子劍。
與此同時,那人的劍創傷口,血流如泉,噴濺難止。
他栽倒在地,身體抽搐了數下後,又過了數息後,便不再動彈了。
李乾順手握血淋淋的寶劍,在麵前死屍身上未被鮮血染到的衣服上,擦拭了兩下,便還劍入鞘,
“來人,死屍拖出宮外。其餘降敵者和逃兵九人,推到午門外問斬!
“費聽氏子弟,送到京城館驛,好生招待,未得朕旨,不可離京。”
費聽氏族的那二十名年輕子弟,嚇得渾身發抖,雙腳打顫,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邁步走出皇宮的。
……………………
在禦書房內,內侍和宮女們又驚又怕,手忙腳亂,紛紛打掃、擦拭著滿地的血跡……
可是,李乾順卻重新穩坐在了禦書案後麵的龍椅上,他提筆快速地寫好了數道聖旨。
他寫的這些聖旨,都是關於宋軍來犯西夏的急緊軍情,準備發往宋軍極有可能攻打西夏幾個重要城池的守將。
除此之外,李乾順還下旨,道:
“急宣我黨項族第一勇士——朕的皇弟李察哥,迅速入宮見朕,共議十萬火急軍情!”
…………
“陛下旨意:急詔溥樂城來使,火速入宮麵聖。”
宣事官跑到皇宮東門外,宣起西夏皇帝的聖旨……
………………
溥樂城來的二十名費聽氏子弟,以及從折薑會和萌井防線選出的十名逃兵敗將的代表,都沒有想到,他們居然全部被邀請進宮麵聖。
他們因身處在這高大莊嚴的皇城內,又站在了大夏國真龍天子所居住的皇宮外,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是第一次進京,無形之中,他們感覺到了強大的威壓。
此時,他們緊張至極。
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自打一進入這西夏京城——興慶府,就開始緊張起來。
西夏京城興慶府,建都已經有百年了。
早在公元1017年,黨項首領夏王李德明(即李元昊的父親),深感當時的王都靈州是一處四戰之地,無依無靠,一直想尋找一個安全之所。他想把王都從靈州(即後來的西平府)遷到擁有天險的懷遠鎮。
西夏的懷遠鎮(即後來的都城興慶府),西麵有連綿的賀蘭山,宛如一條黑龍橫亙西邊;東麵有滔滔不絕的黃河天險,北有大漠,南有蕭關,形成天然的安全屏障;何況民間還有“賀蘭山有潛龍出沒”的傳聞,此地富有帝王之氣,正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夏王李德明,雖然本是黨項拓跋氏的後人,但是他心中對漢家文化,有及漢家的皇城仰慕已經久,可是,他卻無法在黨項族的“野蠻”人中,找到會建都城的人才。他便選用漢族大臣賀承珍,負責督造都城。
賀承珍為了新都城的修建,曾一年兩次借出使大宋之便,到大宋的都城開封汴京觀摩和汲取大宋京城的建築特點,並在修建西夏都城的過程中加以創新。
最後,賀承珍回到懷遠鎮,“督率役夫數萬”,曆時數年,終於在公元1020年,把一座嶄新恢弘的都城初步建成。
十八年後,即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興州升級為興慶府,並在那裏擴修宮城,營造殿宇。之後又多次大興土木,使西夏皇城、宮殿的建築規模和水平,堪比大宋的都城汴京。
西夏都城興慶府效仿大宋都城汴京建造,呈“回”字結構,城周廻一十八裏,城牆高三丈五尺,並甃以磚石,四周皆削……
而大宋都城汴京城的周廻,才二十裏一百五十五步。
……
此時,宣事官命令二十名費聽氏子弟和十名敗軍逃兵代表,把彎刀弓箭等武器,都交給皇宮的守衛處暫存,然後他又讓衛兵對他們搜身,確定即將要麵聖的每個人的身上都沒有私藏長兵短刃後,他便小跑著引眾人入宮麵聖……
邊送軍情緊急,皇帝李乾順想親自詢問宋軍犯邊的詳情,從溥樂城而的這些人強忍著在馬背上一天一夜未睡的困倦,拖著疲憊的身體,跟隨著宣事官的後麵小跑進入巍峨的皇宮,來到禦書房外。
他們被宣事官帶到禦書房外的報事官前麵,經過報事官入內通稟後,他們才被宣入內……
二十名費聽氏子弟和十名敗軍逃兵代表,皆是戰戰兢兢,趨步入內,行叩拜大禮……
西夏皇帝李乾順,今年三十九歲。他有一多半的漢人血統,其母親昭簡文穆皇後梁氏,以及其祖母毅宗的皇後梁氏都是漢族人。
李乾順因其父皇李秉常早逝,早在三十六年前,即在他年僅三歲時便登基了,成為西夏的皇帝。當時,因其年幼,由其母後梁氏一黨專政。
梁氏統治西夏期間,朝政腐敗,軍力衰弱,大宋數次趁機來攻,夏軍屢戰屢敗。
自幼胸懷大誌、雄才大略的李乾順,看到了梁氏一族把持朝政,把西夏弄得烏煙瘴氣,他在自己16歲時,即永安二年(即公元1099年),便滅母後梁氏一族而親政。
李乾順自從親政之後的這二十三年間,他整頓吏治,確定了君主集權的體製,結束了西夏之前曆朝所出現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麵。
李乾順愛好漢族文化,在國內廣為傳授漢學,培養官員。仿照漢製,按照資曆任用官員,對文學優長者,特加獎擢。
他還頒布官階等級的封號,除皇帝及帝位繼承人外,分為七品。西夏的政治製度仿照漢家王朝,已經日臻完備。
李乾順還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在其勵精圖治下,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
以上這些,都是西夏能在雍寧二年(即公元1115年)至元德元年(公元1119年),抵抗得住宋軍多次伐夏的強有力的保障。
元德元年(1119年),大宋熙河經略使劉法,受到手握西北軍事大權的宦官童貫的脅迫和激將,劉法率軍深入西夏興州、靈州腹心地區,當時,李乾順命晉王察哥率步騎萬餘人迎戰,夏軍奮勇力戰,全殲劉法所部,宋軍死傷數萬。夏軍乘勝攻破宋軍的統安城,進圍震武城……
元德元年(1119年)六月,李乾順的夏軍在對宋軍作戰大獲全勝的情況下,他還能夠審時度勢,自知以西夏的國力根本滅不了大宋,他便請求遼國派使臣出麵,對夏宋兩國的長年久戰,進行調停議和……最後,大宋被迫接受與西夏議和。
……
此時,今年三十九歲的李乾順,回想著自己親政這二十三年間的勵精圖治,使強大的宋國伐夏都沒有占到便宜,反而每年要拿出大量歲幣給自己的國家。
可是,現在看著從溥樂城趕回京城送信的費聽氏子弟們帶回來的軍情戰報,聽到宋軍居然那麽輕而易舉地攻打下來了西夏邊防兩座重城的陣述,他的怒火在胸中熊熊燃燒!!!
李乾順強忍心中的怒火,悠悠地開口,用黨項語問道:
“朕觀爾等五人,臉上被刺了字,爾等抬起頭來。”
那五名黨項軍校和兵卒,是在折薑會城破被俘虜後,被宋軍在臉上刺了字的。
他們自從進入這禦書房後,就始終深深地低著頭,生怕大夏皇帝看到他們臉上的刺字,沒有想到皇帝李乾順看到了。
他們心中惶恐無比,又不敢違抗聖意,紛紛抬起頭來。
與此同時,他們也第一次看到了聖容。
今日,李乾順身穿繡有日月、龍樣圖案的黃袍,頭戴通天冠。
他們知道當今皇帝李乾順深受漢族文化影響,從穿戴上都模仿漢家天子,跟西夏黨項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穿戴早已截然不同了。
他們從小就聽到自家的長輩老人講過: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繼位後“始衣白窄衫”、”頭戴氈冠“、“氈冠紅裏,冠頂後垂紅結綬”……
不僅如此,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還“率先自禿其發,然後下令國中,使屬蕃遵此,三日不從,許眾共殺之。於是民爭禿其發,耳垂重環以異之”……
可是,他們抬頭的瞬間,看到的當今西夏皇帝李乾順從服飾上,已經儼然是漢家天子的裝扮了。
這一點上,他們也不驚訝。畢竟,他們聽自家的長輩所言,西夏的第二位皇帝毅宗即李元昊之子李諒祚在位親政後,“竊慕中國衣冠”,主張“去蕃禮,從漢儀”。
可是,李諒祚短命,隻活到二十一歲便駕崩了。
西夏的第三位皇帝李秉常,年僅七歲便繼位,由其母梁太後執政,其親舅舅梁乙埋為國相。大安二年(即公元1076年),李秉常十六歲,開始親政。
當然,梁太皇為鞏固自己家族長久掌握西夏國的大權,為其子李秉常選的皇後梁氏,自然也是梁太皇後自家的侄女……
大安六年(即公元1080年),梁太後和梁乙埋又將李秉常囚禁於離故宮五裏左右的興州的木寨裏。大安九年(1083年)閏六月,由於將領的反對,梁太後又不得不讓李秉常複位。但梁氏勢力很大,不能輕易翦滅,因此他仍然不能親政。
而在梁太後專權時,梁氏反對漢禮,遂去漢儀,複用蕃禮。
李秉常和小梁皇後,在大安九年(即公元1083年),生出皇長子李乾順。
老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鍾愛,常親自照顧繈褓中的李乾順。
西夏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個短命之人,隻活到了二十五歲,比他父皇李秉常在二十一歲時駕崩,隻多了四年的壽命。
西夏天安禮定元年(即公元1086)七月,梁太後和李秉常先後去世;年僅三歲的李乾順即帝位,由母後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輔政。這也是老梁太後下的一手好棋,果然如她所願,即便她不在人世了,但是,梁氏家族依然掌控著西夏國的實際大權。
可惜,梁氏家族的好景不長。李乾順自幼胸懷大誌,暗下決心絕對不會像他所聽聞的自己父皇那樣受梁氏一族所擺布,自己絕對不會再像父皇那樣給梁氏一族當一個傀儡皇帝了!
同時,李乾順也看到,梁氏一族實際統治期間,西夏朝政腐敗,軍隊衰弱,大宋趁機來攻,夏軍屢戰屢敗,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順看到了這一點,於永安二年(即1099年),在他十六歲親政後,用盡各種手段,拉攏黨項各部的手握兵權的部族,終於滅梁氏一族而親政…………
李乾順推崇漢家文化和治國理念,他設科舉,建學校,在服飾方麵,他也推崇族服飾,尤其是皇帝和皇後服飾與中原宋皇室相差無幾。
李乾順仿穿大宋王朝皇帝專用的黃色龍袍,仿戴大宋天子的通天冠。
西夏法典中明文規定:禦用服飾的顏色、圖案,官民士庶不得冒用,僧俗男女禁穿石黃、石紅、杏黃、繡花、飾金,有日月及原已紡織中有一色花身,有日、月及雜色衣上有團身龍,禁止官民女人冠子上插以真金之鳳凰龍樣等飾物。
此時,那從折薑會被釋放而回的那五位臉上被刺了字的小校和兵卒,看到了身穿黃色日月龍袍、頭戴通天冠的皇帝李乾順後,他們頓時感覺自己如麵威嚴可怕的高山。
他們既感高山仰止,又怕高山微微一怒,哪怕掉下一小塊石頭,都能輕而易舉地把他們的這些“罪人”給砸得粉身碎骨…………
隨著他們戰戰兢兢地緩緩抬起頭來,李乾順也看向了他們五人臉上,他們每人的左右臉蛋上,那分別有漢字和黨項文字的兩種刺字。
李乾順開口,用漢語讀起了他們臉上的刺字,語調低沉而憤怒:
“夏軍背盟,搶劫宋商;宋軍討之,大義釋俘!”
當今西夏雄主李乾順每讀出一字,在場的這些人就感覺聽到一聲晴天霹靂!
那五個被宋軍刺字的夏兵和小校,更是嚇得渾身顫抖不已。
“哼!”李乾順怒哼一聲,問道:“爾等之前所言皆實?宋軍真的會‘引天雷’轟城?”
被問之人,自感自己當時宋夏交戰時怕死而投降,自己得罪在身,他們自然不敢欺瞞當今夏皇,紛紛回答所言皆實…………
“俺因學過些漢語,在折薑會城中,俺被宋軍所俘後,隱約聽到宋軍的士兵小校們高呼著‘官家聖明研製神器,伐夏破城輕而易舉’…………”
李乾順皺著眉頭聽完那人的敘述,不可思議地問道:“你所言可屬實否?”
“小人所言皆是實情,不敢欺瞞陛下。小人當時聽到宋軍就是那樣談論、慶賀的。”
李乾順喃喃道:“難道那種靠‘引天雷’就能輕易破城的神器,就是大宋那位昏庸無道的書畫皇帝研製出來的嗎?
“不可能?!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朕如此勵精圖治,敬天敬神敬佛祖,尚未得上天眷顧,大宋昏君怎麽能蒼天如此眷顧呢?”
此時,李乾順已經憤怒到了極點,一邊怒吼著,一邊把牙咬得咯咯作響。
他的右手握在了腰間懸掛的天子劍的劍柄上,他已有殺人之意…………
不過,李乾順是自西夏建國至今的曆代四位皇帝中,少有的一位既儒雅聖明又心狠手辣的明君雄主,他強壓心中怒火,並沒有手刃麵前的這些貪生怕死者。
他開口又詢問了這些人還有什麽沒有如實交待的事情,得到的答複是,他們這些人已經把所有能交待的,所知宋軍情況和自己守城池抵抗不過宋軍的情況,早就都如實交待了。
李乾順已知這些人沒有什麽用處了,留下來不殺,反而讓之後派出抵抗宋軍的西夏兵將,會誤認為大夏國的軍法不嚴。那麽,後繼抗宋的兵將,不也會學著他們那樣或降或逃而保命嗎?
李乾順悠悠開口道:“爾等十人,在與宋軍作戰中,或降、或逃,已是死罪!朕念爾等還能長途回京,向朕稟報前線戰況……………”
那十人初聽皇帝之言,萬念俱灰,再一聽好似有了能活下來的轉機,他們不禁心花怒放,費聽元尚將軍果然料事如神啊……………
可是,他們高興得太早了。
李乾順話鋒一轉,繼續說道:“爾等還是有一點苦勞的。
然則,朕的大夏國法和軍法俱嚴,爾等死罪難逃。
朕念及爾等回京向朕稟報前線戰況之勞苦,朕特赦爾等死罪卻不連坐爾等家人。”
這十人聽到皇帝之言,嚇得魂不附體,有的膽小者,竟然當場被嚇得雙腿之間不經意地湧出了汩汩熱流…………
其中,有一個膽大一點兒的麵上刺字小校,看到自己死到臨頭了,他便壯其膽,高喊哀求道:
“陛下饒命啊!俺們也是力戰不敵之後,才被俘的啊!”
“宋軍尚且能饒俺們這些俘虜一命,
“陛下推崇大宋的漢家文化,懇請陛下饒俺們一命啊!“
“何況,俺來京之前,費聽元尚將軍信誓旦旦對俺們說,陛下乃是聖賢明君,不會殺俺們的!”
李乾順冷冷地怒視正在求饒說話之人,他又掃視了一眼被費聽元尚派來京城的二十名信使。
他暗自更加生氣了,他這位明君雄主,自然猜出了溥樂城指揮使費聽元尚把其子弟至親,派出險地危城來京送信的用意,隻不過他不便現在追究此事而已。
“陛下,現在卻要殺俺們,豈不是有損聖賢明君之美譽嗎?”
不識時務的那名小校之言,徹底激怒了李乾順。
李乾順聞聽此人之言,狠狠道:“朕要殺爾等立國法軍威,讓千百萬黨項人知曉,畏死降敵和臨陣脫逃者,皆當死刑!!!”
他說完,迅速地抽出腰間的天子劍,對著那個剛剛狡辯央求饒命的小校的左胸,狠狠地一劍刺去。
“噗呲”一聲,劍尖背出,透心涼,血淋漓。
“啊?!啊啊啊………”
那中劍的小校疼得慘叫,聲音由大迅速變小了………
大夏國皇帝親手殺人,令在場眾人都震驚無比。
即便那個被刺的小校,在他那逐漸渙散的目光中,也流露出了不可思議……
李乾順左腳一蹬那人,右手握緊劍柄,迅速抽回天子劍。
與此同時,那人的劍創傷口,血流如泉,噴濺難止。
他栽倒在地,身體抽搐了數下後,又過了數息後,便不再動彈了。
李乾順手握血淋淋的寶劍,在麵前死屍身上未被鮮血染到的衣服上,擦拭了兩下,便還劍入鞘,
“來人,死屍拖出宮外。其餘降敵者和逃兵九人,推到午門外問斬!
“費聽氏子弟,送到京城館驛,好生招待,未得朕旨,不可離京。”
費聽氏族的那二十名年輕子弟,嚇得渾身發抖,雙腳打顫,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邁步走出皇宮的。
……………………
在禦書房內,內侍和宮女們又驚又怕,手忙腳亂,紛紛打掃、擦拭著滿地的血跡……
可是,李乾順卻重新穩坐在了禦書案後麵的龍椅上,他提筆快速地寫好了數道聖旨。
他寫的這些聖旨,都是關於宋軍來犯西夏的急緊軍情,準備發往宋軍極有可能攻打西夏幾個重要城池的守將。
除此之外,李乾順還下旨,道:
“急宣我黨項族第一勇士——朕的皇弟李察哥,迅速入宮見朕,共議十萬火急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