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七七八八、顛三倒四的土洋結合,平菇的冷開水洗液、手撕菌塊替代菌種,經過一係列實驗後得出結論,除所產菇體在大小、肉頭等品質上有一定影響外,對單位產量——轉換率影響不太大。也即,凡是能夠生料栽培的菌類,在特殊情況下,菌液、菌體能夠替代菌種進行簡易栽培。木耳、香菇的熟料用注射器注入液體,盡管有不少感染(因為液體、注射器孔難以達到無菌要求),但終歸能夠實現一定產量和質量目標。同時,木耳、香菇的生料幾乎全部被雜菌感染、絕收,也就表明它們和銀耳一樣不能進行生料栽培——相對容易受到雜菌感染。采取無菌操作所得木耳、香菇的簡易液體菌種,以及按正規要求分離的菌種,無償拿給附近段木栽培戶試用。
後續的實踐證明,簡易液體種在製作、貯藏、運輸、使用過程中容易感染,致使產量和質量不穩定。木耳、香菇等,一小片(中)具有多到無法計數的孢子,首次分離的母種內存在多如牛毛的孢子個體(無性繁殖用菌體而非孢子),需要通過無數次細化挑選出生命力最強的個體單株等係列步驟,最終獲得優良菌株,製作出菌種用於規模生產。顯而易見,對於木耳、香菇等來說——不論是代料還是段木栽培,菌體洗液能夠適應粗放型生產需要,但不能適應高產穩產和高品質的發展需要。
走進大自然菌類生態環境,就會發現各種菌類的繁衍生息,都有其自身所固有範疇,秩序井然,它們既競相爭奪營養卻並不相互蠶食(特定生命發展周期範圍內)。當地俗稱“桐子菌”的,便是平菇種類中的一員,普遍生長在油桐樹、樺樹等樹木腐爛部。木耳、香菇、銀耳則普遍生長在青杠等硬雜木的枯而未腐的木棒上。天麻的密環菌、靈芝等相對略微寬泛一些。茯苓生長於鬆樹林內。踏過山山嶺嶺,木耳叢中看不到平菇,靈芝叢裏不見香菇。各自對環境要求的不同,也是不同營養要求的結果,那麽下腳料中所剩的營養是否能夠滿足不同菌類對營養的需要呢?
後來的實驗表明,木耳、香菇下腳料經滅菌處理栽培平菇,產量相對高些,平菇下腳料生產木耳等相對產量甚微。利用菌類下腳料,能產出一定的不同菌類,但經濟價值不高(添加相應營養成分或許能夠改善)。其它混種試驗結果,如半截木耳半截菇,菇耳結合部很長部分不出產品,相距較遠部分能夠長出一些菇耳。若菇耳近距離接種,結合部一道明顯的界限痕跡延伸,基本不出菇耳。
平菇的生命力雖然強悍,卻不能“贏者通吃”地強行搶占木耳的營養領地。如果強行搶占,最終隻能肢缺體殘、兩敗俱傷而均喪失繁衍功能。無獨有偶,人類之所以生生不息,也在於“贏者通吃”(或稱弱肉強食)並不能貫穿始終。跡象充分表明,菌類(甚至所有微生物)、人類都具有一脈相通的密切聯係。
隨著對菌類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相關菌種的分離、提純、複壯、選優及其生產,已經不能阻擋庶盶發展的步伐。
2.12
離春季還有兩三個月時間,空嘮嘮的感覺襲上心頭。帶著鬱悶心情回到家裏,婆婆十分的難起難動,除了少許吃了點午飯外,一直處於半睡半醒之中。庶盶幾次問婆婆有沒有哪裏疼痛,婆婆都是“沒病沒痛”,“我想睡會兒”。午後,庶盶朝婆婆所在的火爐邊圍過去。婆婆突然睜開眼,看了一眼庶盶,眼睛又半睜半閉:“哪裏來的那麽多戴紅帽子的娃兒(紅帽子娃兒,在當地即為見鬼)?”,並用拐棍指向火爐。庶盶說:“那是火爐,您看錯了。”一會兒,婆婆又睜開眼:“紅娃娃!紅娃娃!給我滾開些!”拐棍在地上咚咚響。
庶盶頓感毛驚骨悚,全身起雞皮疙瘩。“婆,是不是有哪裏不舒服啊?”“沒有不舒服的,莫耽誤我瞌睡!”庶盶刨出火爐中燒熟的洋芋,選個柔軟的剝掉皮遞到婆婆眼前:“婆,吃個燒洋芋嗷!”婆婆突然睜眼道:“紅娃娃,紅娃娃!”庶盶有些不耐煩,抬高嗓門:“哎呀,哪裏有啥子紅娃娃蠻,您睡糊塗了。”婆婆拐棍咚咚咚敲個不停,“死鬼仔,你就這麽忤逆不孝哦,你要把我活活氣死啊?”幾多委屈幾多怨,沒過多久,庶盶情緒低落地返回自己的試驗場。
第二天一大早,三弟慌慌忙忙奔來相告:婆婆去世了。猛然間似乎天塌地陷,原來婆婆昨天進入彌留之際,自己居然絲毫沒有警覺,惹得婆婆動怒,最後還認為孫兒忤逆不孝。
有關為人處事的道理,婆婆對庶盶的影響最為深遠。據說在“夥食下放到戶”前的二姐(庶盶的父輩沿襲將男孩和女孩分開稱謂的習慣。如庶盶的大哥排行第二,而男孩中屬老大,謂之大哥。二姐在弟兄姊妹中排行第三,但在女孩中排行第二,故謂二姐),從幼兒園被領回家已是奄奄一息。情急之下,婆婆捉來一堆癩蛤蟆,燒一鍋開水退去外皮,就是一堆細白鮮嫩的高蛋白,將二姐從死神手裏搶了回來。之後,二姐被大嬢領養成人。
婆婆始終如一地體現出崇尚智慧、厚待讀書人、知恩圖報,說話做事要占道理、逢善不欺縫惡不怕的言行作風。對遊手好閑、忘恩負義、“顯尖賣白”、耍“粉鼻子”、使“爛心肺”的人,則要求自家小孩“離遠些”。如果一不留意,表現出“隻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言行實質,必然將遭到婆婆的嚴厲譴責。
庶盶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有一次兄弟姐妹們瘋狂嬉鬧,全家老少正沉浸在歡聲笑語中。庶盶突然心血來潮,惡作劇地故意將弟弟絆倒在地。霎那間,被婆婆破天荒的斥之為“爛心肺”。庶盶頓感腦袋嗡嗡直叫,全身像散了架似的,隻想一屁股崴在地上大哭一場。
記得大姐剛成家不久,有一天傍晚庶盶突然感到喜從天降,因為大姐回家了。婆婆驚喜的招呼著大姐,隨口吩咐庶盶“快給你大姐倒水”。父親也樂滋滋催促“趕快去倒水!”庶盶倒來開水時,卻見大姐在向婆婆哭述。待大姐哭述完了,婆婆卻說:“乖女啊,我今天不能留你,你必須得回去。”庶盶仿佛覺得咯噔一聲,腦門上忽然壓下一塊大石頭。隻聽婆婆繼續說道:“為什麽呢,你聽我給你說出個道理來。要不是你小兩口發生爭吵,我巴喜不得你回娘家來住個十天半月的。夫妻哪有不拌兩句嘴的呢?如果一拌嘴就賭氣往娘家跑,你那個家還咋個團結?難道爭兩句吵兩句,你就不要那個家了?女啊,不是婆婆狠心,不讓你在娘家歇一晚,而是隻有家和才能萬事興啊!”隨後,大姐哭著對婆婆說:“您說的道理我都懂,隻是一時氣不過給忘了,我歇一下就往回走。”大姐始終止不住哭泣,最後邊汪天大哭往門外衝邊說“我回去了”。婆婆一邊戀戀不舍的說些安慰話,一邊安排庶盶去送送。父親發話叫庶盶把大姐送回家,婆婆卻說:“人家小兩口拌個嘴,娘家人就莫去參合了。”婆婆的話,在家中始終是一錘定音。
婆婆被纏了小腳,連走路都是站搖搖的,中晚年患腰椎骨質增生,嚴重駝背,還包攬著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割豬草喂豬(按肥豬重量掙集體工分)、做自留地農活等,從早忙到晚,很少有閑著的時候,直到難以行動為止。即或是在家徒四壁、缺衣少食的歲月裏,隨時聽到婆婆樂嗬嗬的對來客介紹說:“我閑的時候慢慢做點,一點都不累。”“我過得很好,吃得好、穿得也好。”直到去世的前一兩天,她還在力爭自己的餐飲用具自己清洗。
2.13
若論為人處世的經驗,自己的長輩、哥姐都很豐富,為什麽到自己這裏,簡直就是一片空白呢?
記得有一次,庶盶和鄰居小夥伴發生矛盾,恰好大嬢來家做客,庶盶委婉地想請她為自己出出氣。大嬢弄清庶盶的意圖後,隨意找個地方坐下,示意庶盶過去,拉著庶盶的雙手:“我先問你兩個問題好不好?”“嗯”,庶盶狠勁點著頭。“家裏殺年豬,如果沒人來幫忙行不行啊?”庶盶搖著頭說:“不行!”,“那又是誰來幫的忙呢?”“鄰居大叔。”“我再問你,借過火種沒有?”有一天家裏沒了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庶盶到鄰居家借火種,鄰居大叔選一截燃得旺的火柴頭,用繩子牢牢捆在一根小木棍上,然後讓庶盶拿走。剛走出不遠,又把庶盶叫回去,“這是火柴,你先拿回去”。庶盶接過來一看,火柴盒用“油布”包裹了一層又一層,外麵還用毛線捆紮了好幾圈。想到這裏,庶盶趕緊對大嬢說:“我借過火種。”“那麽,幫忙殺年豬、給你借火種的,為啥都不是大嬢而是鄰居呢?”庶盶不假思索的回答:“因為大嬢住的太遠、太遠。”“這就對了,這就是為什麽說遠親不如近鄰。”大嬢撫摸著庶盶的頭和手,“我要是去把那些孩子打一頓或罵一頓,到底是在幫你呢還是在害你啊,你很聰明,想想看。”庶盶頓時明白了大嬢所講的道理。庶盶後來才知道,大嬢在比鄰的縣裏,那是遠近聞名的大隊婦女主任,在為人處事、調解鄰裏關係等方麵,廣為人們所稱道。
爺爺去世後不久,大姐為了支持弟弟(庶盶的大哥)讀書,主動棄學留家擔負家庭生活重擔。正是大姐的先人後己、關愛團結,使得兄弟姊妹相依為命、長哥當父長姐當母的氛圍分外濃厚。大哥執教以後,每年為家人換季、積極為父母兄弟姐妹解決實際困難,使得團結互助的精神更加穩固持續。
記得大概是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大姐哥和大姐因為家族糾紛,要庶盶代表大姐娘家人,前去長長威風。原來是大姐哥的弟弟砍伐大姐哥家自留地裏的用材木,認為是父母的東西,他有權使用而拒不認錯。大姐哥時任比鄰大隊的支部書記,大隊長、生產隊長的統一處理意見是:如果大姐哥的弟弟拒不向父母、大姐哥一家認錯並得到充分諒解,則不僅要歸還原木,而且生產隊集體要扣罰半個月的工分。
自大姐哥的弟弟結婚成家後,就已經分家。因大姐哥尚在部隊服役未成家,故而其父母與大姐哥為一家。自分家以後,多年來對自留地邊界毫無爭議,砍伐原木前不僅沒有給父母一家打招呼,事後拒不認錯。雙方都認為砍伐了不屬於自己的原木,但都認為原木歸還與否不是啥問題。
庶盶認為,姐哥身為大隊書記,如果親兄弟的團結沒搞好,將對他生活、工作等造成眾多不利影響。最關鍵的是,如果因此而罰沒他弟弟半個月的勞動果實,勢必嚴重影響兄弟將後的團結。庶盶覺得,維護姐哥他們兄弟間的團結才是第一要務。因此,通過征求他們父母、姐哥兄弟等的各自看法。父母和姐哥的統一看法,認為需用原木不是啥問題,不打招呼不說還拒不認錯,這不是活搶人嗎?姐哥的弟弟則認為,自己錯都錯了,越認錯還不是隻有越倒黴?
庶盶經過多方撮合,父母一方的態度是,隻要說的情合理合,團結最重要。集體一方的態度是,調解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團結,隻要能夠私下和解,就取消處罰,唯有姐哥的弟弟不認錯了。幾經努力無果,庶盶向姐哥弟弟提出一個問題:“今天弟娃代表我姐的娘家人參與你們的調解,你看弟娃所持立場是否公道?”“老弟的立場絕對公道,完全和親兄弟一樣,當哥的感激不盡。”“也就是說,弟娃的話還算是有點道理,值得當哥的參考?”“弟娃的話,我一萬個願意聽!”“那好,我有幾句話要單獨和你說。”接下來,庶盶毫不客氣指出:敢作敢當方為大丈夫,做錯了拒不道歉不是大丈夫所為。至於說越道歉越倒黴,不知是確有其事還是猜測,但純粹就本次事件的性質來講,如果你不認錯不道歉,毀壞父母兄弟親情的責任全部在你。
姐哥的弟弟通過認錯道歉,完全取得父母及姐哥的原諒,隻剩大姐沒有表態。姐哥弟弟道:“我早就知道,嫂子肯定不會原諒我的。”姐哥一口咬定:“如果你嫂子不同意和解,那就沒法和解。”庶盶立即插言:“我認為,就一句‘嫂子,對不起了’六個字,確實缺乏誠意!”很快,和解達成。互敬互愛的歡樂氛圍回到姐哥家族。沒過多久,“庶盶深明大義”迅速傳開。
細思量,自己並非缺乏為人處世的基礎,而是缺乏靈活判斷和應用的經驗。
2.14
所郵購菌種破損,導致整個秋季和冬季的半年時間無所作為,同樣體現出自己粗心大意的弊端。一來郵購行動遲緩,二來缺乏任何防範措施。雖說郵購菌種破損概率很低,但也曾經遇到過。隻要稍加防範,比如略提前或分批次郵購等,都不會導致嚴重後果。
回顧自開始搞銀耳以來,有些舉動令人欣慰,有些舉動深感遺憾,有些舉動實屬荒唐。例如,私摘電表(連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電費沒繳)、惹婆婆動怒等等,純粹屬於荒唐;諸如將與甄禎的事弄成一團亂麻、接種劑量、區委竇書記一行、康安之行等,完全可以應對更為妥當些。細究原因,缺乏閱曆和經驗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凡事多動動腦筋三思而後行,許多嚴重後果是能夠避免的。如接種劑量問題,如果不是存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就不會拖延一年多時間。如果發現問題時,就先把所有可能存在的問題全部用筆羅列出來,然後多措並舉、齊頭並進,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如果最後一次與婆婆相聚,對於婆婆的反常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麽並找到答案,絕不至於讓婆婆在最後時光中動怒。
庶盶想起不知出於何處的一副對聯:“行作遠行誌在難中不輟誌,事成大事思於易裏求深思。”於是,門框上、案頭下,隨處能夠看到這副對聯。思於易裏求深思、謀定而後動、鑒古識今、憶往開來等標簽舉目可見。
整個秋冬季節沒有生產出平菇,必須為來年生產未雨綢繆。所在地理位置,不利於規模生產鮮菇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庶盶。菌種銷售,主要依靠技術推廣得以實現,最初采用的是上門現場指導技術為主,進展相對緩慢,菌種銷量不大。這時,對於當初沒有記錄潛在客戶信息的弊端逐漸顯現:自己無法主動與他們聯係,導致一些完全能夠集中統一指導的客戶,隻能分散進行——費工費時、更不便於菌種的計劃生產。
段木栽培菌種也不斷有人聯係,但庶盶認為在提純、選優、貯藏等方麵存在局限性,因而隻是建議別人先行試用。等到產量、質量穩定,則附近的銷量可觀,但這遠水解不了近渴。製作菌種相對於生產而言,要求要嚴格得多。一些能夠就地產銷的客戶,根本不會考慮自己製種,形成有經濟能力或有條件製種的往往不屑製種,沒有條件者即便想製種也跨不出大步,這就決定了菌種市場相對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專業生產菌種的路子日益清晰,並且已經進入起步的初級階段。前麵的道路,盡管還是充滿舉步維艱,但一派蒸蒸日上的大趨勢及其條件已經基本形成。
到人流集中的城市郊區,既有利於鮮菇銷售,也利於菌種銷售,可謂一舉多得。經過多方了解,在近郊連同場地租金、固定設施、流動資金等,至少需要兩千元才能起步,這是庶盶可望不可即的事。根據自己的銷售實踐,如果就近銷售,一個人每天大概能夠銷售一百公斤鮮平菇,若按這種規模進行生產,首次生產的投資至少需要三千元以上的投資。
七七八八、顛三倒四的土洋結合,平菇的冷開水洗液、手撕菌塊替代菌種,經過一係列實驗後得出結論,除所產菇體在大小、肉頭等品質上有一定影響外,對單位產量——轉換率影響不太大。也即,凡是能夠生料栽培的菌類,在特殊情況下,菌液、菌體能夠替代菌種進行簡易栽培。木耳、香菇的熟料用注射器注入液體,盡管有不少感染(因為液體、注射器孔難以達到無菌要求),但終歸能夠實現一定產量和質量目標。同時,木耳、香菇的生料幾乎全部被雜菌感染、絕收,也就表明它們和銀耳一樣不能進行生料栽培——相對容易受到雜菌感染。采取無菌操作所得木耳、香菇的簡易液體菌種,以及按正規要求分離的菌種,無償拿給附近段木栽培戶試用。
後續的實踐證明,簡易液體種在製作、貯藏、運輸、使用過程中容易感染,致使產量和質量不穩定。木耳、香菇等,一小片(中)具有多到無法計數的孢子,首次分離的母種內存在多如牛毛的孢子個體(無性繁殖用菌體而非孢子),需要通過無數次細化挑選出生命力最強的個體單株等係列步驟,最終獲得優良菌株,製作出菌種用於規模生產。顯而易見,對於木耳、香菇等來說——不論是代料還是段木栽培,菌體洗液能夠適應粗放型生產需要,但不能適應高產穩產和高品質的發展需要。
走進大自然菌類生態環境,就會發現各種菌類的繁衍生息,都有其自身所固有範疇,秩序井然,它們既競相爭奪營養卻並不相互蠶食(特定生命發展周期範圍內)。當地俗稱“桐子菌”的,便是平菇種類中的一員,普遍生長在油桐樹、樺樹等樹木腐爛部。木耳、香菇、銀耳則普遍生長在青杠等硬雜木的枯而未腐的木棒上。天麻的密環菌、靈芝等相對略微寬泛一些。茯苓生長於鬆樹林內。踏過山山嶺嶺,木耳叢中看不到平菇,靈芝叢裏不見香菇。各自對環境要求的不同,也是不同營養要求的結果,那麽下腳料中所剩的營養是否能夠滿足不同菌類對營養的需要呢?
後來的實驗表明,木耳、香菇下腳料經滅菌處理栽培平菇,產量相對高些,平菇下腳料生產木耳等相對產量甚微。利用菌類下腳料,能產出一定的不同菌類,但經濟價值不高(添加相應營養成分或許能夠改善)。其它混種試驗結果,如半截木耳半截菇,菇耳結合部很長部分不出產品,相距較遠部分能夠長出一些菇耳。若菇耳近距離接種,結合部一道明顯的界限痕跡延伸,基本不出菇耳。
平菇的生命力雖然強悍,卻不能“贏者通吃”地強行搶占木耳的營養領地。如果強行搶占,最終隻能肢缺體殘、兩敗俱傷而均喪失繁衍功能。無獨有偶,人類之所以生生不息,也在於“贏者通吃”(或稱弱肉強食)並不能貫穿始終。跡象充分表明,菌類(甚至所有微生物)、人類都具有一脈相通的密切聯係。
隨著對菌類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相關菌種的分離、提純、複壯、選優及其生產,已經不能阻擋庶盶發展的步伐。
2.12
離春季還有兩三個月時間,空嘮嘮的感覺襲上心頭。帶著鬱悶心情回到家裏,婆婆十分的難起難動,除了少許吃了點午飯外,一直處於半睡半醒之中。庶盶幾次問婆婆有沒有哪裏疼痛,婆婆都是“沒病沒痛”,“我想睡會兒”。午後,庶盶朝婆婆所在的火爐邊圍過去。婆婆突然睜開眼,看了一眼庶盶,眼睛又半睜半閉:“哪裏來的那麽多戴紅帽子的娃兒(紅帽子娃兒,在當地即為見鬼)?”,並用拐棍指向火爐。庶盶說:“那是火爐,您看錯了。”一會兒,婆婆又睜開眼:“紅娃娃!紅娃娃!給我滾開些!”拐棍在地上咚咚響。
庶盶頓感毛驚骨悚,全身起雞皮疙瘩。“婆,是不是有哪裏不舒服啊?”“沒有不舒服的,莫耽誤我瞌睡!”庶盶刨出火爐中燒熟的洋芋,選個柔軟的剝掉皮遞到婆婆眼前:“婆,吃個燒洋芋嗷!”婆婆突然睜眼道:“紅娃娃,紅娃娃!”庶盶有些不耐煩,抬高嗓門:“哎呀,哪裏有啥子紅娃娃蠻,您睡糊塗了。”婆婆拐棍咚咚咚敲個不停,“死鬼仔,你就這麽忤逆不孝哦,你要把我活活氣死啊?”幾多委屈幾多怨,沒過多久,庶盶情緒低落地返回自己的試驗場。
第二天一大早,三弟慌慌忙忙奔來相告:婆婆去世了。猛然間似乎天塌地陷,原來婆婆昨天進入彌留之際,自己居然絲毫沒有警覺,惹得婆婆動怒,最後還認為孫兒忤逆不孝。
有關為人處事的道理,婆婆對庶盶的影響最為深遠。據說在“夥食下放到戶”前的二姐(庶盶的父輩沿襲將男孩和女孩分開稱謂的習慣。如庶盶的大哥排行第二,而男孩中屬老大,謂之大哥。二姐在弟兄姊妹中排行第三,但在女孩中排行第二,故謂二姐),從幼兒園被領回家已是奄奄一息。情急之下,婆婆捉來一堆癩蛤蟆,燒一鍋開水退去外皮,就是一堆細白鮮嫩的高蛋白,將二姐從死神手裏搶了回來。之後,二姐被大嬢領養成人。
婆婆始終如一地體現出崇尚智慧、厚待讀書人、知恩圖報,說話做事要占道理、逢善不欺縫惡不怕的言行作風。對遊手好閑、忘恩負義、“顯尖賣白”、耍“粉鼻子”、使“爛心肺”的人,則要求自家小孩“離遠些”。如果一不留意,表現出“隻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言行實質,必然將遭到婆婆的嚴厲譴責。
庶盶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有一次兄弟姐妹們瘋狂嬉鬧,全家老少正沉浸在歡聲笑語中。庶盶突然心血來潮,惡作劇地故意將弟弟絆倒在地。霎那間,被婆婆破天荒的斥之為“爛心肺”。庶盶頓感腦袋嗡嗡直叫,全身像散了架似的,隻想一屁股崴在地上大哭一場。
記得大姐剛成家不久,有一天傍晚庶盶突然感到喜從天降,因為大姐回家了。婆婆驚喜的招呼著大姐,隨口吩咐庶盶“快給你大姐倒水”。父親也樂滋滋催促“趕快去倒水!”庶盶倒來開水時,卻見大姐在向婆婆哭述。待大姐哭述完了,婆婆卻說:“乖女啊,我今天不能留你,你必須得回去。”庶盶仿佛覺得咯噔一聲,腦門上忽然壓下一塊大石頭。隻聽婆婆繼續說道:“為什麽呢,你聽我給你說出個道理來。要不是你小兩口發生爭吵,我巴喜不得你回娘家來住個十天半月的。夫妻哪有不拌兩句嘴的呢?如果一拌嘴就賭氣往娘家跑,你那個家還咋個團結?難道爭兩句吵兩句,你就不要那個家了?女啊,不是婆婆狠心,不讓你在娘家歇一晚,而是隻有家和才能萬事興啊!”隨後,大姐哭著對婆婆說:“您說的道理我都懂,隻是一時氣不過給忘了,我歇一下就往回走。”大姐始終止不住哭泣,最後邊汪天大哭往門外衝邊說“我回去了”。婆婆一邊戀戀不舍的說些安慰話,一邊安排庶盶去送送。父親發話叫庶盶把大姐送回家,婆婆卻說:“人家小兩口拌個嘴,娘家人就莫去參合了。”婆婆的話,在家中始終是一錘定音。
婆婆被纏了小腳,連走路都是站搖搖的,中晚年患腰椎骨質增生,嚴重駝背,還包攬著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割豬草喂豬(按肥豬重量掙集體工分)、做自留地農活等,從早忙到晚,很少有閑著的時候,直到難以行動為止。即或是在家徒四壁、缺衣少食的歲月裏,隨時聽到婆婆樂嗬嗬的對來客介紹說:“我閑的時候慢慢做點,一點都不累。”“我過得很好,吃得好、穿得也好。”直到去世的前一兩天,她還在力爭自己的餐飲用具自己清洗。
2.13
若論為人處世的經驗,自己的長輩、哥姐都很豐富,為什麽到自己這裏,簡直就是一片空白呢?
記得有一次,庶盶和鄰居小夥伴發生矛盾,恰好大嬢來家做客,庶盶委婉地想請她為自己出出氣。大嬢弄清庶盶的意圖後,隨意找個地方坐下,示意庶盶過去,拉著庶盶的雙手:“我先問你兩個問題好不好?”“嗯”,庶盶狠勁點著頭。“家裏殺年豬,如果沒人來幫忙行不行啊?”庶盶搖著頭說:“不行!”,“那又是誰來幫的忙呢?”“鄰居大叔。”“我再問你,借過火種沒有?”有一天家裏沒了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庶盶到鄰居家借火種,鄰居大叔選一截燃得旺的火柴頭,用繩子牢牢捆在一根小木棍上,然後讓庶盶拿走。剛走出不遠,又把庶盶叫回去,“這是火柴,你先拿回去”。庶盶接過來一看,火柴盒用“油布”包裹了一層又一層,外麵還用毛線捆紮了好幾圈。想到這裏,庶盶趕緊對大嬢說:“我借過火種。”“那麽,幫忙殺年豬、給你借火種的,為啥都不是大嬢而是鄰居呢?”庶盶不假思索的回答:“因為大嬢住的太遠、太遠。”“這就對了,這就是為什麽說遠親不如近鄰。”大嬢撫摸著庶盶的頭和手,“我要是去把那些孩子打一頓或罵一頓,到底是在幫你呢還是在害你啊,你很聰明,想想看。”庶盶頓時明白了大嬢所講的道理。庶盶後來才知道,大嬢在比鄰的縣裏,那是遠近聞名的大隊婦女主任,在為人處事、調解鄰裏關係等方麵,廣為人們所稱道。
爺爺去世後不久,大姐為了支持弟弟(庶盶的大哥)讀書,主動棄學留家擔負家庭生活重擔。正是大姐的先人後己、關愛團結,使得兄弟姊妹相依為命、長哥當父長姐當母的氛圍分外濃厚。大哥執教以後,每年為家人換季、積極為父母兄弟姐妹解決實際困難,使得團結互助的精神更加穩固持續。
記得大概是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大姐哥和大姐因為家族糾紛,要庶盶代表大姐娘家人,前去長長威風。原來是大姐哥的弟弟砍伐大姐哥家自留地裏的用材木,認為是父母的東西,他有權使用而拒不認錯。大姐哥時任比鄰大隊的支部書記,大隊長、生產隊長的統一處理意見是:如果大姐哥的弟弟拒不向父母、大姐哥一家認錯並得到充分諒解,則不僅要歸還原木,而且生產隊集體要扣罰半個月的工分。
自大姐哥的弟弟結婚成家後,就已經分家。因大姐哥尚在部隊服役未成家,故而其父母與大姐哥為一家。自分家以後,多年來對自留地邊界毫無爭議,砍伐原木前不僅沒有給父母一家打招呼,事後拒不認錯。雙方都認為砍伐了不屬於自己的原木,但都認為原木歸還與否不是啥問題。
庶盶認為,姐哥身為大隊書記,如果親兄弟的團結沒搞好,將對他生活、工作等造成眾多不利影響。最關鍵的是,如果因此而罰沒他弟弟半個月的勞動果實,勢必嚴重影響兄弟將後的團結。庶盶覺得,維護姐哥他們兄弟間的團結才是第一要務。因此,通過征求他們父母、姐哥兄弟等的各自看法。父母和姐哥的統一看法,認為需用原木不是啥問題,不打招呼不說還拒不認錯,這不是活搶人嗎?姐哥的弟弟則認為,自己錯都錯了,越認錯還不是隻有越倒黴?
庶盶經過多方撮合,父母一方的態度是,隻要說的情合理合,團結最重要。集體一方的態度是,調解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團結,隻要能夠私下和解,就取消處罰,唯有姐哥的弟弟不認錯了。幾經努力無果,庶盶向姐哥弟弟提出一個問題:“今天弟娃代表我姐的娘家人參與你們的調解,你看弟娃所持立場是否公道?”“老弟的立場絕對公道,完全和親兄弟一樣,當哥的感激不盡。”“也就是說,弟娃的話還算是有點道理,值得當哥的參考?”“弟娃的話,我一萬個願意聽!”“那好,我有幾句話要單獨和你說。”接下來,庶盶毫不客氣指出:敢作敢當方為大丈夫,做錯了拒不道歉不是大丈夫所為。至於說越道歉越倒黴,不知是確有其事還是猜測,但純粹就本次事件的性質來講,如果你不認錯不道歉,毀壞父母兄弟親情的責任全部在你。
姐哥的弟弟通過認錯道歉,完全取得父母及姐哥的原諒,隻剩大姐沒有表態。姐哥弟弟道:“我早就知道,嫂子肯定不會原諒我的。”姐哥一口咬定:“如果你嫂子不同意和解,那就沒法和解。”庶盶立即插言:“我認為,就一句‘嫂子,對不起了’六個字,確實缺乏誠意!”很快,和解達成。互敬互愛的歡樂氛圍回到姐哥家族。沒過多久,“庶盶深明大義”迅速傳開。
細思量,自己並非缺乏為人處世的基礎,而是缺乏靈活判斷和應用的經驗。
2.14
所郵購菌種破損,導致整個秋季和冬季的半年時間無所作為,同樣體現出自己粗心大意的弊端。一來郵購行動遲緩,二來缺乏任何防範措施。雖說郵購菌種破損概率很低,但也曾經遇到過。隻要稍加防範,比如略提前或分批次郵購等,都不會導致嚴重後果。
回顧自開始搞銀耳以來,有些舉動令人欣慰,有些舉動深感遺憾,有些舉動實屬荒唐。例如,私摘電表(連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電費沒繳)、惹婆婆動怒等等,純粹屬於荒唐;諸如將與甄禎的事弄成一團亂麻、接種劑量、區委竇書記一行、康安之行等,完全可以應對更為妥當些。細究原因,缺乏閱曆和經驗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凡事多動動腦筋三思而後行,許多嚴重後果是能夠避免的。如接種劑量問題,如果不是存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就不會拖延一年多時間。如果發現問題時,就先把所有可能存在的問題全部用筆羅列出來,然後多措並舉、齊頭並進,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如果最後一次與婆婆相聚,對於婆婆的反常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麽並找到答案,絕不至於讓婆婆在最後時光中動怒。
庶盶想起不知出於何處的一副對聯:“行作遠行誌在難中不輟誌,事成大事思於易裏求深思。”於是,門框上、案頭下,隨處能夠看到這副對聯。思於易裏求深思、謀定而後動、鑒古識今、憶往開來等標簽舉目可見。
整個秋冬季節沒有生產出平菇,必須為來年生產未雨綢繆。所在地理位置,不利於規模生產鮮菇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庶盶。菌種銷售,主要依靠技術推廣得以實現,最初采用的是上門現場指導技術為主,進展相對緩慢,菌種銷量不大。這時,對於當初沒有記錄潛在客戶信息的弊端逐漸顯現:自己無法主動與他們聯係,導致一些完全能夠集中統一指導的客戶,隻能分散進行——費工費時、更不便於菌種的計劃生產。
段木栽培菌種也不斷有人聯係,但庶盶認為在提純、選優、貯藏等方麵存在局限性,因而隻是建議別人先行試用。等到產量、質量穩定,則附近的銷量可觀,但這遠水解不了近渴。製作菌種相對於生產而言,要求要嚴格得多。一些能夠就地產銷的客戶,根本不會考慮自己製種,形成有經濟能力或有條件製種的往往不屑製種,沒有條件者即便想製種也跨不出大步,這就決定了菌種市場相對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專業生產菌種的路子日益清晰,並且已經進入起步的初級階段。前麵的道路,盡管還是充滿舉步維艱,但一派蒸蒸日上的大趨勢及其條件已經基本形成。
到人流集中的城市郊區,既有利於鮮菇銷售,也利於菌種銷售,可謂一舉多得。經過多方了解,在近郊連同場地租金、固定設施、流動資金等,至少需要兩千元才能起步,這是庶盶可望不可即的事。根據自己的銷售實踐,如果就近銷售,一個人每天大概能夠銷售一百公斤鮮平菇,若按這種規模進行生產,首次生產的投資至少需要三千元以上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