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的誌向是當上霸主(誌欲求伯),在“盂之會”上卻被楚國捉弄一場,反受大辱,心中憤恨異常。想要報仇,可是國家實力不允許呀,根本沒能力,打不過人家呀。心裏又琢磨,都怪鄭伯(鄭文公)倡議,讓楚成王當上了盟主,越想越氣,就要討伐鄭國。


    注:1.【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的五個諸侯之長。伯,霸,方伯,即諸侯之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尊天子以令諸侯。關於春秋五霸大體有兩種說法,一,《史記索隱》等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二,《荀子》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盂:今河南睢(sui)縣。宋襄公為圖霸而舉行的諸侯之會,發生在公元前639年。這次會議的遺址位於梁莊西北5公裏的蓼堤場鎮楊莊村東南。】


    周襄王十四年,即公元前638年,春三月,鄭文公前往楚國,稱臣朝拜,宋襄公聽到後大怒,就發動全國的兵力,親自討伐鄭國。


    命令上卿公子目夷輔佐世子王臣守國。


    目夷勸諫道:“楚、鄭兩國關係正在蜜月期,我們去攻打鄭國,楚國必然相救,這次恐怕不能取勝。不如發展國計民生等待時機,這才是上策(不如修德待時為上)。”


    大司馬公孫固也勸諫。


    注:1.【目夷:子姓,名目夷,字子魚。目夷是宋桓公庶長子,宋襄公異母兄,為魚姓始祖。】


    2.【公孫固:子姓,名固。是宋莊公的孫子,宋襄公的堂兄弟,宋國大司馬。】


    宋襄公大怒,說:“你們不願意跟我打仗,那我就自己去。”


    公孫固不敢再說話了。


    命令討伐大軍向鄭國進發。


    宋襄公親自統帥中軍,公孫固為副將,大夫樂仆伊、華秀老、公子蕩、向訾(zi)守等都跟隨同行。


    情報報給鄭文公,鄭伯大驚,急忙派人向楚國告急。


    楚成王說:“鄭國像對待父親一樣恭順我,應該馬上救援(鄭事我如父,宜亟(ji)救之)。”


    成得臣說:“救援鄭國不如攻擊宋國。”


    楚成王問:“為什麽?”


    成得臣說:“宋公在“亳都之會”上被綁架,國人已經被嚇破膽了。如今還不自量力,出動全國兵力攻打鄭國,他的國內必然空虛,乘虛而攻擊他,他的國人就更加恐懼。這樣,戰鬥還沒打響,就已經分出勝負了。如果宋國返回來自救,他就會很疲勞,咱們以逸待勞,哪能不成功呢?”


    楚成王認為有道理。


    於是命令成得臣為大將,鬥勃為副將,出兵攻擊宋國。


    注:【鬥勃:羋姓,鬥氏,名勃,字子上。若敖氏之後裔。是楚成王時的令尹。初為大夫。楚成王四十年(前632年)城濮之戰時輔助令尹子玉,指揮楚軍右翼,被晉文公擊潰。最後被楚王處死。】


    宋襄公的軍隊正與鄭國相持,得知楚軍攻擊本國的消息,馬上撤兵,日夜兼程往回跑,總算提前回到泓水(河南拓城縣北30裏)這個地方,在泓水南岸列營,準備對抗楚軍。


    成得臣派人下戰書。


    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這次前來,是為了救援鄭國。我們以不再攻打鄭國這個理由跟楚國說明,楚國必然退兵。不能跟楚國交戰。”


    宋襄公說:“當年齊桓公興兵伐楚,如今楚軍前來不跟他打一仗,怎麽能繼續齊桓公的霸業呢?”


    公孫固又說:“我聽說‘一姓不再興,’天下已經拋棄商朝很久了,主公想要複興商朝,能成功嗎?況且我們的盔甲不如楚國的堅固,兵器不如楚國的銳利,人員不如楚國的強壯(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不如楚強),國人畏懼楚國如畏懼蛇蠍一樣,主公您依仗什麽來戰勝楚國呢(君何恃以勝楚)?”


    注:【一姓不再興:諺語,意思是一個國家滅亡了,就不會再複興】


    宋襄公說:“楚國雖武器裝備很多,但是仁義不行,我雖然武器裝備不行,但是仁義滿滿(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寡人兵甲不足,仁義有餘)。當年周武王的三千虎賁軍(宮廷禁衛軍)戰勝了商紂王的億萬之眾,就是施行仁義的結果。以我這有道的國君,而躲避他那無道之臣,那我真是生不如死呢。”


    於是批複戰書,約定在十一月朔日(農曆初一),在泓陽(泓水之陽,即河的北岸)交戰,命令在輅車上建立一麵大旗,上書“仁義”二字。


    注:【在泓陽:泓水之陽,即河的北岸。如果是北岸,這就與前麵說的‘宋襄公在泓水南岸列營’和後麵的‘成得臣屯兵在泓水的北岸’有矛盾】


    【輅車:lu che,天子或諸侯的乘車】


    公孫固暗暗叫苦,私下裏對樂仆伊說:“戰場上就是殺戮,卻還要講仁義,我不知道君主所說的仁義在哪裏?老天奪走君主的魂魄了,我自認為很危險。我們必須多加小心,能不亡國就謝天謝地了(戰主殺而言仁義,吾不知君之仁義何在也?天奪君魄矣,竊為危之。吾等必戒慎其事,毋致喪國足矣)。”


    到日子了,公孫固沒等雞鳴(天還沒亮)就起來了,請示宋襄公,要求嚴陣以待。


    且說楚將成得臣屯兵在泓水的北岸,鬥勃請示“五更就讓軍隊渡河(五鼓濟師),以防備宋軍提前布陣來遏製我軍。”


    成得臣笑著說:“宋公專心致力於不切實際的東西(專務迂闊),是個傻瓜笨蛋,完全不懂得用兵。我們早渡河早戰鬥,晚渡河晚戰鬥,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天亮了,戰車和兵士才開始陸續渡河,公孫固請示宋襄公,說:“楚兵天亮了才開始渡河,這也太輕視我們了,我們現在趁著他們才渡過一半,突然發動進攻,以我們全軍攻擊一半的楚軍。如果讓他們全部渡河了,敵眾我寡,恐怕打不過他們,怎麽辦?”


    宋襄公指著大旗說:“你沒看見‘仁義’兩個字嗎?我堂堂仁義之師,怎麽能在他們渡過一半時就攻擊呢,不能不講道理!”


    公孫固又暗暗叫苦。


    一會兒,楚軍全部渡河完畢。


    成得臣服瓊弁,結玉纓,繡袍軟甲,腰掛雕弓,手執長鞭,指揮軍士,東西布陣,氣宇軒昂,旁若無人。


    注:1.【服瓊弁:qiong bian,一種飾以瓊玉的皮弁。古時大夫所帶的帽子】


    2.【結玉纓:紮著以玉為裝飾的冠帶】


    公孫固又請示說:“楚軍剛剛布陣,還未列隊成型,馬上出兵衝擊必然大亂(急鼓之必亂)。”


    宋襄公吐了一口唾沫在他臉上,說:“咄!你貪圖這一次的勝利,就不顧及千秋萬代的仁義啦?我堂堂仁義之師,怎麽能有在他們還沒布好陣勢時就發動衝擊的道理呢?”


    公孫固又暗暗叫苦。


    楚兵陣勢已布置完成,人強馬壯,漫山遍野,宋兵心裏都很害怕。


    宋襄公這時命令擊鼓進攻,楚軍也擂鼓前進。


    宋襄公挺著長矛,帶著公子蕩、向訾守二將,及門官的眾人,催車直衝楚陣。成得臣見來勢凶猛,暗傳號令,開了陣門,隻放宋襄公一隊車騎進來,公孫固隨後趕上護駕,宋襄公已經殺入陣中去了。


    注:【門官:杜預注:門官,守門者,師行則在君左右。孔穎達疏:此門官蓋亦天子虎賁氏之類。故在國則守門,師行則在君左右】


    公孫固、樂仆伊、華秀老、向訾(zi)守等人也衝入陣中,兩軍混戰。


    公孫固左衝右突,尋找宋襄公,良久,望見東北角甲士如林,層層圍住,急忙趕來,殺入重圍,隻見門官眾人,一個個身帶重傷,還在奮力拚殺,死戰不退。原來宋襄公對待下人極有恩德,所以門官都拚死保護。


    楚軍見公孫固勇猛,稍稍退卻,公孫固上前看時,公子蕩受傷,臥於車下。“仁義”大旗,已經被楚軍奪去了。


    宋襄公身上受了好幾處傷(身被數創),右腿中箭,射斷膝部筋骨,不能站立了。


    公子蕩看見公孫固到了,瞪著眼睛說:“司馬好好保護主公,我要死在這裏了。”說完就氣絕身亡。


    公孫固把宋襄公扶到自己的戰車上,用身體掩護,奮勇殺出,向訾守斷後,門官等人一路護衛,且戰且退,等到脫離楚軍陣地,門官的那一幫人,無一幸存,全部戰死。


    宋國的戰車兵士,損失十之八九。輜重器械,丟棄殆盡。


    公孫固同宋襄公,連夜逃回。


    宋兵死者甚眾,其父母妻子,都在朝堂外麵互相譏諷,怨恨宋襄公不聽司馬的話,以致於如此大敗。


    宋襄公聽後,歎道:“作為在戰爭中有道德修養的君子,不能再傷害已經受傷的敵人,不抓上了年紀的俘虜。我統帥仁義的軍隊,怎麽能聽從司馬的建議,去做那些乘敵人沒準備好而突然攻擊的事呢(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寡人將以仁義行師,豈效此乘危扼險之舉哉)?”


    注:1.【不重傷:不使人兩次受傷,指不能對受傷的敵人再次攻擊。】


    2.【二毛:指頭發斑白的老人。頭發有白有黑叫二毛。】


    舉國無不譏笑。


    這也是後世兩千多年一直被譏笑的啊。


    後人相傳,以為宋襄公行仁義,失眾而亡,正是指這“泓水之戰”。


    髯翁有詩歎雲:


    不恤滕鄫恤楚兵,寧甘傷股博虛名。


    宋襄若可稱仁義,盜蹠文王兩不明。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638年的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周列國誌注釋白話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七文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七文者並收藏東周列國誌注釋白話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