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燕留城
東周列國誌注釋白話文 作者:陳七文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前663年。
齊桓公擊敗孤竹國軍隊,擒獲孤竹國君答裏嗬,斬首示眾。自此,孤竹國滅亡。
注:1.【孤竹國,是中國商周時期北方地區一個重要的諸侯國,疆域範圍:燕山地區南麓、今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都城在河北盧龍地區。
西周時期,孤竹國勢力衰微,不得不從屬山戎,在公元前663年被齊國滅亡。
商朝末年,孤竹“伯夷叔齊讓國”、“扣馬諫伐”、“恥食周粟”、“甘餓首陽”等典故,廣為後世稱道,久傳不衰,孤竹國也因此名聞天下。存在時間約900年。】
2.【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其父死後,遺命叔齊繼位,而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就讓位給伯夷,伯夷卻認為父命不可違,便逃跑了,而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跑了。武王伐紂,車載著文王的牌位行軍。伯夷叔齊叩馬進諫:‘父死不葬,爰(yuan)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忠乎?衛士欲殺之。薑太公曰:‘此義士也。’就把他倆趕走了。商朝滅亡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便隱居在首陽山,采薇而食,有婦人說:‘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曆代對伯夷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
燕莊公聽說齊侯得勝,就從團子山(河北遷安縣東南,棒槌山)營地飛馬來到孤竹都城與齊桓公相會。
稱賀已畢,齊桓公說:“我為了幫助你解除軍事危機,跋涉千裏,還好,慶幸成功了,消滅了令支、孤竹兩國。這一下子,拓展了五百裏的領土,但是我不能越過你燕國來統治這片土地啊,還是交給你來治理吧(寡人赴君之急,跋涉千裏,幸而成功,令支、孤竹,一朝殄滅,辟地五百裏,然寡人非能越國而有之也,請以益君之封)。”
燕莊公回答:“我非常感謝您的幫助,保住了我燕國的宗廟和社稷,這已經非常滿足了,哪裏還敢奢望多得到土地呢?隻有您才能設置官員和軍隊來治理呀(寡人借君之靈,得保宗社足矣,敢望益地?惟君建置之)。”
齊桓公說:“北部邊陲地勢偏遠,如果還讓戎狄來統治,必然還會再發生叛亂,請您不必推辭了,東邊的道路已經通達齊國,請您勤勉治國,恢複先祖召公的榮耀,向周王朝納貢,發展成為北方地區的領導者,這樣,也就是我的功勞和榮幸了。”
燕伯不敢再推辭,接受了這些地盤。
齊桓公在無棣城(河北盧龍縣附近)大賞三軍,因為無終國(河北玉田縣)有助戰之功,把小泉山(玉田縣城東北)下的田地分給了他,虎兒斑拜謝,告辭先回去了。
齊桓公令全軍休整五日,返程,再渡卑耳溪,整頓車輛人馬,緩緩而行。
見令支一路荒煙餘燼,不覺慘然,對燕伯說:“戎主無道,殃及草木,不可不戒。”
注:1.【無終國,春秋時期北戎所建立的部落國家。故址在今河北玉田縣無終山附近一帶】
2.【令支,春秋時為令支國,曾一度被山戎統治。今河北遷安、遷西、和灤縣北部地域,古代稱為令支,秦代時為離枝縣,漢代改為令支縣,屬於幽州遼西郡。
山戎是北戎的一個分支,國都在令支,也叫離支。山戎國土邊界,西邊是燕國,東南是齊國。令支就在這兩國之間,依仗地勢險要,兵士勇猛,不服從周王朝的管理,不稱臣不納供,還屢次侵略中原地區。以前曾經侵犯齊國,被鄭國的公子忽(鄭昭公)率兵給打敗了,敗的很慘,老實了很多年。】
鮑叔牙自葵茲關(古地名,故址待考)前來迎接,齊桓公說:“糧草軍費供給充足,都是你的功勞啊!”又吩咐燕伯在葵茲設置守關軍隊,然後率領齊兵撤回。
燕伯送桓公出境,戀戀不舍,不知不覺送到了齊國的境內,已經離開燕國有五十裏了。
齊桓公說:“自古諸侯相送,不出境外,我不能破壞這個規矩,不能對燕伯失禮。”
於是就把燕伯所到的這個地方,都割讓給燕國了,就算是答謝燕伯過境相送的意思了。燕伯苦苦推辭,沒辦法,隻好接收了土地返回燕國,之後在這裏建築一座城池,名叫“燕留”,表達齊侯留給燕國的恩德。
史官有詩雲:
千裏提兵治犬羊,要將職貢達周王。
休言黷武非良策,尊攘須知定一匡。
注:【《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二十三年(齊桓公23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複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唐代地理學專著《擴地誌》雲:“燕留故城在滄州長蘆縣東北十七裏,即齊桓公分溝割燕君所至地與燕,因此築城,故名燕留。”
《地擴誌》成書於641年,長蘆縣治在728年因水患搬遷至運河以東,所以《地擴誌》下長蘆縣治仍在原址,即今滄州市運河區前程子村及滄縣後程子村中間附近。唐朝的一裏路程約合為今天的0.83裏,《地擴誌》中說明的燕留距離長蘆縣東北17裏,合今天的14裏,按此推斷,燕留城當在今滄縣王福莊、竇店一帶。
今黃驊市官莊鄉大閆台村,明朝時因地處燕、齊界關,故取名燕齊台。後來演變為大嚴鎮台。1958年以姓改稱大閆台。
總之,千載美名燕留城,也是千古迷霧,有待考古確認。】
燕國自此西北增加土地五百裏,東邊增加五十裏,開始成為北方大國了。
諸侯因為齊桓公救援燕國,又不貪土地,都畏懼齊國的威勢,感激齊國的恩德。
齊桓公返程來到魯國的濟水邊,魯莊公已經在河邊等候歡迎了,設宴款待,祝賀凱旋歸來。齊桓公認為魯莊公為人厚道,特別分出一半的戰利品贈給魯國。
魯莊公知道管仲在齊國已經有采邑,但還是在魯國邊界小穀的地方,建築城池,贈與管仲作為采邑,用以取悅管仲。
注:【小穀城故城遺址,位於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前城子村。《左傳》中記載,莊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春“城小穀,為管仲也。”】
這是魯莊公三十二年,周惠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62年發生的事。
齊桓公擊敗孤竹國軍隊,擒獲孤竹國君答裏嗬,斬首示眾。自此,孤竹國滅亡。
注:1.【孤竹國,是中國商周時期北方地區一個重要的諸侯國,疆域範圍:燕山地區南麓、今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都城在河北盧龍地區。
西周時期,孤竹國勢力衰微,不得不從屬山戎,在公元前663年被齊國滅亡。
商朝末年,孤竹“伯夷叔齊讓國”、“扣馬諫伐”、“恥食周粟”、“甘餓首陽”等典故,廣為後世稱道,久傳不衰,孤竹國也因此名聞天下。存在時間約900年。】
2.【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其父死後,遺命叔齊繼位,而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就讓位給伯夷,伯夷卻認為父命不可違,便逃跑了,而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跑了。武王伐紂,車載著文王的牌位行軍。伯夷叔齊叩馬進諫:‘父死不葬,爰(yuan)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忠乎?衛士欲殺之。薑太公曰:‘此義士也。’就把他倆趕走了。商朝滅亡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便隱居在首陽山,采薇而食,有婦人說:‘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曆代對伯夷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
燕莊公聽說齊侯得勝,就從團子山(河北遷安縣東南,棒槌山)營地飛馬來到孤竹都城與齊桓公相會。
稱賀已畢,齊桓公說:“我為了幫助你解除軍事危機,跋涉千裏,還好,慶幸成功了,消滅了令支、孤竹兩國。這一下子,拓展了五百裏的領土,但是我不能越過你燕國來統治這片土地啊,還是交給你來治理吧(寡人赴君之急,跋涉千裏,幸而成功,令支、孤竹,一朝殄滅,辟地五百裏,然寡人非能越國而有之也,請以益君之封)。”
燕莊公回答:“我非常感謝您的幫助,保住了我燕國的宗廟和社稷,這已經非常滿足了,哪裏還敢奢望多得到土地呢?隻有您才能設置官員和軍隊來治理呀(寡人借君之靈,得保宗社足矣,敢望益地?惟君建置之)。”
齊桓公說:“北部邊陲地勢偏遠,如果還讓戎狄來統治,必然還會再發生叛亂,請您不必推辭了,東邊的道路已經通達齊國,請您勤勉治國,恢複先祖召公的榮耀,向周王朝納貢,發展成為北方地區的領導者,這樣,也就是我的功勞和榮幸了。”
燕伯不敢再推辭,接受了這些地盤。
齊桓公在無棣城(河北盧龍縣附近)大賞三軍,因為無終國(河北玉田縣)有助戰之功,把小泉山(玉田縣城東北)下的田地分給了他,虎兒斑拜謝,告辭先回去了。
齊桓公令全軍休整五日,返程,再渡卑耳溪,整頓車輛人馬,緩緩而行。
見令支一路荒煙餘燼,不覺慘然,對燕伯說:“戎主無道,殃及草木,不可不戒。”
注:1.【無終國,春秋時期北戎所建立的部落國家。故址在今河北玉田縣無終山附近一帶】
2.【令支,春秋時為令支國,曾一度被山戎統治。今河北遷安、遷西、和灤縣北部地域,古代稱為令支,秦代時為離枝縣,漢代改為令支縣,屬於幽州遼西郡。
山戎是北戎的一個分支,國都在令支,也叫離支。山戎國土邊界,西邊是燕國,東南是齊國。令支就在這兩國之間,依仗地勢險要,兵士勇猛,不服從周王朝的管理,不稱臣不納供,還屢次侵略中原地區。以前曾經侵犯齊國,被鄭國的公子忽(鄭昭公)率兵給打敗了,敗的很慘,老實了很多年。】
鮑叔牙自葵茲關(古地名,故址待考)前來迎接,齊桓公說:“糧草軍費供給充足,都是你的功勞啊!”又吩咐燕伯在葵茲設置守關軍隊,然後率領齊兵撤回。
燕伯送桓公出境,戀戀不舍,不知不覺送到了齊國的境內,已經離開燕國有五十裏了。
齊桓公說:“自古諸侯相送,不出境外,我不能破壞這個規矩,不能對燕伯失禮。”
於是就把燕伯所到的這個地方,都割讓給燕國了,就算是答謝燕伯過境相送的意思了。燕伯苦苦推辭,沒辦法,隻好接收了土地返回燕國,之後在這裏建築一座城池,名叫“燕留”,表達齊侯留給燕國的恩德。
史官有詩雲:
千裏提兵治犬羊,要將職貢達周王。
休言黷武非良策,尊攘須知定一匡。
注:【《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二十三年(齊桓公23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複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唐代地理學專著《擴地誌》雲:“燕留故城在滄州長蘆縣東北十七裏,即齊桓公分溝割燕君所至地與燕,因此築城,故名燕留。”
《地擴誌》成書於641年,長蘆縣治在728年因水患搬遷至運河以東,所以《地擴誌》下長蘆縣治仍在原址,即今滄州市運河區前程子村及滄縣後程子村中間附近。唐朝的一裏路程約合為今天的0.83裏,《地擴誌》中說明的燕留距離長蘆縣東北17裏,合今天的14裏,按此推斷,燕留城當在今滄縣王福莊、竇店一帶。
今黃驊市官莊鄉大閆台村,明朝時因地處燕、齊界關,故取名燕齊台。後來演變為大嚴鎮台。1958年以姓改稱大閆台。
總之,千載美名燕留城,也是千古迷霧,有待考古確認。】
燕國自此西北增加土地五百裏,東邊增加五十裏,開始成為北方大國了。
諸侯因為齊桓公救援燕國,又不貪土地,都畏懼齊國的威勢,感激齊國的恩德。
齊桓公返程來到魯國的濟水邊,魯莊公已經在河邊等候歡迎了,設宴款待,祝賀凱旋歸來。齊桓公認為魯莊公為人厚道,特別分出一半的戰利品贈給魯國。
魯莊公知道管仲在齊國已經有采邑,但還是在魯國邊界小穀的地方,建築城池,贈與管仲作為采邑,用以取悅管仲。
注:【小穀城故城遺址,位於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前城子村。《左傳》中記載,莊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春“城小穀,為管仲也。”】
這是魯莊公三十二年,周惠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62年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