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遠交近攻之計早該執行了!文和可有推薦人選?”
賈詡好整以暇道:“臣近期倒是發現了一位英傑,可擔此任!”
“哦?”徐澤有些好奇,賈詡的眼光可不低,能為其所看中的,想來本領當不會差到哪去,“我梁國竟有此英傑?說來聽聽是何人?”
“此子乃是新野人士,姓鄧名芝字伯苗,年二十三,一年前以科考第三出仕,現任禮部郎中!”賈詡撫須道。
“新野鄧芝?莫非是後漢鄧禹之後?”徐澤有點驚訝,自己這一年多忙於戰事,疏於政事,竟沒有注意到朝中多了這等人物。
“正是,大王雖抑製世家豪強,然而這幾年科考所錄者卻多出於名門……”
徐澤苦笑,世家豪強根深蒂固,可以說是掌控著天下文脈,出現這般局麵也是理所當然的。即便是另一個時空的大唐,到了後期科舉依舊為那些世族所壟斷。
然而,難以抑製不代表就不可抑製。如果任憑世家豪強發展下去,二者合流成門閥,相互間征伐不斷,五胡亂華的慘劇終究還是會再現。
“罷了,此事隻能徐徐圖之!說回鄧芝之事,文和發一文書,召鄧芝來陽翟!”徐澤搖搖頭,將思緒回到了當下的局麵。
賈詡向徐澤一揖道:“臣隨大王入潁川之時,便以繡衣衛辦案所需將鄧芝調入洛陽,如今已在陽翟等候。越權之舉,請大王治罪!”
徐澤一怔,這老狐狸準備的還真夠周到,但仍嚴肅道:“文和確實越權了,便削你爵田五十畝,以儆效尤!”
“謝大王恩典!”賈詡恭敬拜道。
“行了,速速派人將鄧芝調來父城,出使東吳之事可耽擱不得!”徐澤笑罵道。
賈詡笑道:“諾!”
半日後,父城縣已在眼前。
張顧早得到照會,已率軍出城十裏相迎。
“子瞻毋須多禮,近日漢軍可有動靜?”徐澤扶起張顧,執手問道。
“曹仁必營死守,至今未有異動。想必呂虔部覆滅後,曹仁亦不敢輕舉妄動。”
“曹操已敗逃定陵,郭嘉、樂進想必會集葉縣、魯陽等四城兵馬,由此處突破,子瞻切莫大意!”
“大王來此,莫非是要主動進攻曹仁?”張顧疑問道。
“正是,郭嘉有神鬼之謀,若是聽之任之,必有大禍!”徐澤嚴肅道,“傳令下去,今日休整一夜,明朝出擊!”
“諾!”張顧拜道。
……
南陽郡,魯陽城。
樂進兵敗後,及時帶殘兵歸營,這才與郭嘉合軍,棄了大營回到了葉縣。在郭嘉的提議下,樂進帶著殘軍前往魯陽,並派人知會了父城外的曹仁。
此時,郭嘉、樂進、史渙、曹仁齊聚一堂,堂中氣氛極為壓抑。
“子孝將軍,此處你官階最高,還請將軍早作決斷!”郭嘉率先打破了沉默。
“軍師,我軍死傷不少,這才占了葉縣、魯陽四城。若無主公首肯就此棄城,你讓我如何向主公交待!”曹仁遲疑道。
樂進起身,朗聲道:“子孝將軍,昆陽一戰我軍慘敗,主公有虎衛軍、虎豹騎護衛,想必不會有性命之憂。如今葉縣、魯陽四城已為梁軍所圍,四城百姓又與我等離心離德,豈能久守?為今之計,唯有聽軍師之計,收四城漢軍,我等方有一戰之力!”
郭嘉頷首,向曹仁拜道:“子孝將軍,昆陽戰事結束,梁王必然不會放任我等盤踞於此。以嘉推測,梁軍主力必定已往父城而來。屆時,敢問將軍能否擊敗梁王?”
曹仁沉默不已,依舊在思索。
半晌之後,曹仁終於開口道:“軍師之言有理,此間已是死地。諸位先收攏兵士,會於葉縣,再做計較!”
眾人頷首,樂進與郭嘉前往雉縣,史渙則等待曹仁將父城外的兵馬撤回再一同往犨(chou)縣。
曹仁抵達父城外的大營的當日,正巧便是徐澤抵達父城的那一日。
“梁王果然如軍師所言抵達父城!”曹仁背後冒出冷汗,忙向許褚轉達了魯陽之會的決定。
“主公既然不在,子孝將軍下令便是,我許褚並無二話!”許褚雖不願不戰而退,卻也並非是隻知死戰的莽漢,自然對撤軍沒有異議。
當夜,漢軍大營又是鼓聲一片,馬鈴聲不斷。
營外的探馬驚疑不定,匆匆報與父城。
徐澤收到探馬急報,當即起身升帳,召集眾將聽令。
“好個懸羊擊鼓,餓馬提鈴!”賈詡笑道,“漢軍正暗中退兵,主公可促追之!”
徐澤頷首,毫不猶豫地下達了追擊漢軍的命令。
月黑雁飛高,漢將夜遁逃。
曹仁本以為憑借軍師的妙計,怎麽也能全身而退。誰知才撤兵一個時辰,梁軍便追了過來。
眼見梁軍越追越近,許褚唾了一口,向曹仁吼道:“子孝將軍速走,我來斷後!”
曹仁本想與許褚一同拒敵,剛與許褚並肩而立,便被許褚打暈。
“帶子孝將軍前往魯陽,若是我許褚回不來,還請子孝將軍轉告主公,許褚下輩子還願追隨主公!”許褚雙目赤紅,向曹仁親衛道。
梁軍越來越近,許褚回首,見曹仁已不見蹤影,便向左右虎衛道:“諸君,隨我戰死於此,可有後悔?”
左右虎衛皆齊聲道:“願與將軍同生共死!!!”
“哈哈哈,不愧是好兄弟!”許褚大笑道,隨後又朝著遠處的梁軍怒道,“梁賊,來啊,許仲康在此,可敢與我決一死戰!”
“虎癡許褚?”聽到擋在道路中間的壯漢怒吼,徐澤皺眉道,“此子雖不聰慧,卻天生神力,對曹操忠心耿耿。你等切莫上前,黃肩營何在!”
黃肩營得梁王傳召,當即策馬至徐澤馬前。
“以大黃勁弩,送這虎癡及曹操虎衛軍上路!”徐澤冷冷地看著遠處的許褚道。
“諾!”黃肩營齊聲應道。
隻見一架又一架的大黃弩從黃肩營士卒背後解下,半刻後,黃肩營便已經完成了列陣、上弦,擺成橫陣與許褚的虎衛軍對峙。
許褚看著對麵的梁軍紛紛舉著一架外形巨大的弩機,心中升起不安。
“虎癡,且嚐嚐大黃參連弩之威!”徐澤冷笑道。“黃肩營聽令,放!”
徐澤令出,黃肩營紛紛將手中的弩矢射出,箭雨以遠超弓矢的速度往許褚那邊招呼。
許褚舉起手中的兵刃舞動,試圖撥開箭雨,結果卻一支都沒有撥開,反而手腕被震得生疼。
“噗嗤!……”
箭矢紛紛紮入肉中,將許褚險些帶倒在了地上。
許褚以手中長刀為杖,雖身中數箭,卻猶自屹立不倒。
“喝啊!”許褚怒吼,仿佛一隻身受重傷的猛虎在嘶吼。
“再放!”徐澤離許褚百步遠,完全不需要擔心許褚臨死前的反噬。
又是一陣箭雨過去,許褚竟仍屹立在那,哪怕身邊的虎衛已紛紛中箭倒地。
徐澤不信邪了,派出死士向前。
梁軍死士走近許褚,才發覺許褚竟仍有氣息,口中不斷淌血,含糊地念著“殺賊”。
死士回報徐澤,徐澤這才放心的走近了許褚。
“管你是惡來還是虎癡,大黃弩三發之後,該斃命還是得斃命!”徐澤看著許褚屍身,喃喃道。
張顧亦走近許褚,抽出佩刀,一刀將許褚的首席砍了下來。
徐澤這邊卻不再觀看,繼續領軍追擊曹仁。
漢軍抵達魯陽後,曹仁便蘇醒過來。
“許褚你個夯貨!”曹仁睜開眼睛後罵道,雙目眼淚不爭氣地流了下去。
史渙早已做好了撤離的準備,見曹仁率軍抵達,便迎了上去。
“將軍這是?”史渙似有所感,望向曹仁身後,卻並未見到那個高大的身影。
“公劉既已準備妥當,我等這便南下犨縣!”曹仁往臉上抹了一把,向史渙沉聲道。
史渙向曹仁一拜,向魯陽軍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一路無言,行至犨縣時,曹仁突然歎息道:“南陽雖好,卻遠及不上譙縣啊!”
史渙不解地看向曹仁,卻聽曹仁又道:“也不知仲康在南陽能不能住習慣……”
史渙與曹仁、許褚同為譙縣人,關係向來不錯,兵敗之際,又聞同袍歿於他鄉,心中感傷瞬間湧出,幾乎便要與曹仁抱頭痛哭上一場。
好在,犨縣已至,樂進與郭嘉甚至從雉縣撤回了士卒,已於犨縣城門處相迎。
“情況如……”郭嘉本欲詢問,卻敏銳地覺察出了軍中氛圍的不對勁,當即吞下了接下來的話語。
曹仁黑著臉向樂進問道:“文謙可已準備妥當?”
“犨縣兵士已整軍待發!”樂進拜道。
“善!全軍繼續南下,前往葉縣!”曹仁高聲道,似乎是欲提振士氣,又似乎是在發泄。
“諾!”史渙、樂進亦高聲應諾。
“諾!!!”漢軍士卒附和道。
後續的行程,似乎順遂了許多,梁軍顯然並未繼續追擊。
曹仁率軍從葉縣帶走最後一批士卒後,便領軍繼續南下,而不再去昆陽死磕。
按照郭嘉製定的計劃,接下來,漢軍將翻越群山,途經汝南再回到中原。
……
南陽,魯陽城。
城中百姓見漢軍已然離去,便有豪強大著膽子將漢軍提拔的官吏捆綁了起來。反正這些官吏助紂為虐,早已引起了眾怒。
就在漢軍離去的兩個時辰後,打著青色梁字旗的梁軍抵達了魯陽。
得知梁軍回來,城內百姓紛紛出城相迎,說一句簞食壺酒,以迎王師毫不誇張。
雖然漢軍離去時並未刻意破壞,但城內卻依舊是一副被戰火洗禮過的模樣。
豪強之家還好,庶民的存糧在漢軍臨走前又被搜刮了一波,漢軍明顯是沒打算給這些庶民留活路。
民心為上,徐澤隻能一邊安撫百姓,從潁川調撥軍糧應急,一邊令張顧、馬岱、賈詡分別帶著大軍將雉縣、犨縣、葉縣收歸治下。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漢軍乃喪家之犬,不足為患,眼下當以安撫四縣百姓為重。漢軍禍害我南陽百姓,待南陽事了,孤必加倍奉還!”徐澤在張顧等將臨行前道。
三日之後,張顧從葉縣傳回消息:葉縣已複,漢軍往堵陽逃竄,想必是欲翻山越嶺入汝南郡。
“汝南麽,鄧芝已至父城,此行倒是刻不容緩了!”徐澤臨時任命了魯陽縣令,便率親衛匆匆趕回了父城。
……
鄧芝在父城等候了七日,終於等到了梁王的傳喚。
“臣鄧芝,拜見大王!”鄧芝恭敬的拜道。
這是鄧芝第一回見到梁王,初入朝中之時,鄧芝便驚訝地發現梁國製度的奇異。而最令他驚奇的便是這位不坐中樞將國中政務皆托付於國相,自身反而醉心戰事的梁王。
眾人都言梁王和善,鄧芝卻覺得這位梁王不怒自威,氣勢迫人。
似乎是覺察到了自身情緒的影響,徐澤朝鄧芝笑道:“伯苗勿怪,孤從南陽回來,因漢軍殘民之舉,心生怒意,故怏怏不快。此次召卿前來,亦是因此事。
漢軍殘部遁入宛、汝山區,如今汝南乃是東吳治下,卻是難以繼續追逐。東吳之主雖與孤有舊怨,然當此戰國之世,利益為先。故孤欲以伯苗為使,出使東吳,締結盟約。此便是遠交近攻之策。”
鄧芝拱手拜道:“大王不以臣年少,以此重任托付於臣。臣必竭盡全力,說服吳王,與我梁國結為友邦!”
“善,今授卿節杖,加宣威將軍,以壯聲威!”徐澤從從人手中接過節杖,交到了鄧芝手中,“此乃我梁國立國後的第一支節杖,伯苗可不要墮了我梁國聲威啊!”
“臣必誓死扞衛我梁國尊嚴!”鄧芝高聲拜道。
徐澤將鄧芝扶起,又親自為他挑選了百名羽林郎作為使者護衛,並交予早已備好的國書、禮物。
鄧芝接過之後,與羽林郎昂首離去。
“不卑不亢,果然是天生的縱橫之才!”徐澤看著鄧芝遠處的身影,不禁讚道。
鄧芝從父城離開後,途經昆陽,正發愁如何穿過漢軍掌控的舞陽,卻正好遇見了討虜將軍司馬懿。
賈詡好整以暇道:“臣近期倒是發現了一位英傑,可擔此任!”
“哦?”徐澤有些好奇,賈詡的眼光可不低,能為其所看中的,想來本領當不會差到哪去,“我梁國竟有此英傑?說來聽聽是何人?”
“此子乃是新野人士,姓鄧名芝字伯苗,年二十三,一年前以科考第三出仕,現任禮部郎中!”賈詡撫須道。
“新野鄧芝?莫非是後漢鄧禹之後?”徐澤有點驚訝,自己這一年多忙於戰事,疏於政事,竟沒有注意到朝中多了這等人物。
“正是,大王雖抑製世家豪強,然而這幾年科考所錄者卻多出於名門……”
徐澤苦笑,世家豪強根深蒂固,可以說是掌控著天下文脈,出現這般局麵也是理所當然的。即便是另一個時空的大唐,到了後期科舉依舊為那些世族所壟斷。
然而,難以抑製不代表就不可抑製。如果任憑世家豪強發展下去,二者合流成門閥,相互間征伐不斷,五胡亂華的慘劇終究還是會再現。
“罷了,此事隻能徐徐圖之!說回鄧芝之事,文和發一文書,召鄧芝來陽翟!”徐澤搖搖頭,將思緒回到了當下的局麵。
賈詡向徐澤一揖道:“臣隨大王入潁川之時,便以繡衣衛辦案所需將鄧芝調入洛陽,如今已在陽翟等候。越權之舉,請大王治罪!”
徐澤一怔,這老狐狸準備的還真夠周到,但仍嚴肅道:“文和確實越權了,便削你爵田五十畝,以儆效尤!”
“謝大王恩典!”賈詡恭敬拜道。
“行了,速速派人將鄧芝調來父城,出使東吳之事可耽擱不得!”徐澤笑罵道。
賈詡笑道:“諾!”
半日後,父城縣已在眼前。
張顧早得到照會,已率軍出城十裏相迎。
“子瞻毋須多禮,近日漢軍可有動靜?”徐澤扶起張顧,執手問道。
“曹仁必營死守,至今未有異動。想必呂虔部覆滅後,曹仁亦不敢輕舉妄動。”
“曹操已敗逃定陵,郭嘉、樂進想必會集葉縣、魯陽等四城兵馬,由此處突破,子瞻切莫大意!”
“大王來此,莫非是要主動進攻曹仁?”張顧疑問道。
“正是,郭嘉有神鬼之謀,若是聽之任之,必有大禍!”徐澤嚴肅道,“傳令下去,今日休整一夜,明朝出擊!”
“諾!”張顧拜道。
……
南陽郡,魯陽城。
樂進兵敗後,及時帶殘兵歸營,這才與郭嘉合軍,棄了大營回到了葉縣。在郭嘉的提議下,樂進帶著殘軍前往魯陽,並派人知會了父城外的曹仁。
此時,郭嘉、樂進、史渙、曹仁齊聚一堂,堂中氣氛極為壓抑。
“子孝將軍,此處你官階最高,還請將軍早作決斷!”郭嘉率先打破了沉默。
“軍師,我軍死傷不少,這才占了葉縣、魯陽四城。若無主公首肯就此棄城,你讓我如何向主公交待!”曹仁遲疑道。
樂進起身,朗聲道:“子孝將軍,昆陽一戰我軍慘敗,主公有虎衛軍、虎豹騎護衛,想必不會有性命之憂。如今葉縣、魯陽四城已為梁軍所圍,四城百姓又與我等離心離德,豈能久守?為今之計,唯有聽軍師之計,收四城漢軍,我等方有一戰之力!”
郭嘉頷首,向曹仁拜道:“子孝將軍,昆陽戰事結束,梁王必然不會放任我等盤踞於此。以嘉推測,梁軍主力必定已往父城而來。屆時,敢問將軍能否擊敗梁王?”
曹仁沉默不已,依舊在思索。
半晌之後,曹仁終於開口道:“軍師之言有理,此間已是死地。諸位先收攏兵士,會於葉縣,再做計較!”
眾人頷首,樂進與郭嘉前往雉縣,史渙則等待曹仁將父城外的兵馬撤回再一同往犨(chou)縣。
曹仁抵達父城外的大營的當日,正巧便是徐澤抵達父城的那一日。
“梁王果然如軍師所言抵達父城!”曹仁背後冒出冷汗,忙向許褚轉達了魯陽之會的決定。
“主公既然不在,子孝將軍下令便是,我許褚並無二話!”許褚雖不願不戰而退,卻也並非是隻知死戰的莽漢,自然對撤軍沒有異議。
當夜,漢軍大營又是鼓聲一片,馬鈴聲不斷。
營外的探馬驚疑不定,匆匆報與父城。
徐澤收到探馬急報,當即起身升帳,召集眾將聽令。
“好個懸羊擊鼓,餓馬提鈴!”賈詡笑道,“漢軍正暗中退兵,主公可促追之!”
徐澤頷首,毫不猶豫地下達了追擊漢軍的命令。
月黑雁飛高,漢將夜遁逃。
曹仁本以為憑借軍師的妙計,怎麽也能全身而退。誰知才撤兵一個時辰,梁軍便追了過來。
眼見梁軍越追越近,許褚唾了一口,向曹仁吼道:“子孝將軍速走,我來斷後!”
曹仁本想與許褚一同拒敵,剛與許褚並肩而立,便被許褚打暈。
“帶子孝將軍前往魯陽,若是我許褚回不來,還請子孝將軍轉告主公,許褚下輩子還願追隨主公!”許褚雙目赤紅,向曹仁親衛道。
梁軍越來越近,許褚回首,見曹仁已不見蹤影,便向左右虎衛道:“諸君,隨我戰死於此,可有後悔?”
左右虎衛皆齊聲道:“願與將軍同生共死!!!”
“哈哈哈,不愧是好兄弟!”許褚大笑道,隨後又朝著遠處的梁軍怒道,“梁賊,來啊,許仲康在此,可敢與我決一死戰!”
“虎癡許褚?”聽到擋在道路中間的壯漢怒吼,徐澤皺眉道,“此子雖不聰慧,卻天生神力,對曹操忠心耿耿。你等切莫上前,黃肩營何在!”
黃肩營得梁王傳召,當即策馬至徐澤馬前。
“以大黃勁弩,送這虎癡及曹操虎衛軍上路!”徐澤冷冷地看著遠處的許褚道。
“諾!”黃肩營齊聲應道。
隻見一架又一架的大黃弩從黃肩營士卒背後解下,半刻後,黃肩營便已經完成了列陣、上弦,擺成橫陣與許褚的虎衛軍對峙。
許褚看著對麵的梁軍紛紛舉著一架外形巨大的弩機,心中升起不安。
“虎癡,且嚐嚐大黃參連弩之威!”徐澤冷笑道。“黃肩營聽令,放!”
徐澤令出,黃肩營紛紛將手中的弩矢射出,箭雨以遠超弓矢的速度往許褚那邊招呼。
許褚舉起手中的兵刃舞動,試圖撥開箭雨,結果卻一支都沒有撥開,反而手腕被震得生疼。
“噗嗤!……”
箭矢紛紛紮入肉中,將許褚險些帶倒在了地上。
許褚以手中長刀為杖,雖身中數箭,卻猶自屹立不倒。
“喝啊!”許褚怒吼,仿佛一隻身受重傷的猛虎在嘶吼。
“再放!”徐澤離許褚百步遠,完全不需要擔心許褚臨死前的反噬。
又是一陣箭雨過去,許褚竟仍屹立在那,哪怕身邊的虎衛已紛紛中箭倒地。
徐澤不信邪了,派出死士向前。
梁軍死士走近許褚,才發覺許褚竟仍有氣息,口中不斷淌血,含糊地念著“殺賊”。
死士回報徐澤,徐澤這才放心的走近了許褚。
“管你是惡來還是虎癡,大黃弩三發之後,該斃命還是得斃命!”徐澤看著許褚屍身,喃喃道。
張顧亦走近許褚,抽出佩刀,一刀將許褚的首席砍了下來。
徐澤這邊卻不再觀看,繼續領軍追擊曹仁。
漢軍抵達魯陽後,曹仁便蘇醒過來。
“許褚你個夯貨!”曹仁睜開眼睛後罵道,雙目眼淚不爭氣地流了下去。
史渙早已做好了撤離的準備,見曹仁率軍抵達,便迎了上去。
“將軍這是?”史渙似有所感,望向曹仁身後,卻並未見到那個高大的身影。
“公劉既已準備妥當,我等這便南下犨縣!”曹仁往臉上抹了一把,向史渙沉聲道。
史渙向曹仁一拜,向魯陽軍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一路無言,行至犨縣時,曹仁突然歎息道:“南陽雖好,卻遠及不上譙縣啊!”
史渙不解地看向曹仁,卻聽曹仁又道:“也不知仲康在南陽能不能住習慣……”
史渙與曹仁、許褚同為譙縣人,關係向來不錯,兵敗之際,又聞同袍歿於他鄉,心中感傷瞬間湧出,幾乎便要與曹仁抱頭痛哭上一場。
好在,犨縣已至,樂進與郭嘉甚至從雉縣撤回了士卒,已於犨縣城門處相迎。
“情況如……”郭嘉本欲詢問,卻敏銳地覺察出了軍中氛圍的不對勁,當即吞下了接下來的話語。
曹仁黑著臉向樂進問道:“文謙可已準備妥當?”
“犨縣兵士已整軍待發!”樂進拜道。
“善!全軍繼續南下,前往葉縣!”曹仁高聲道,似乎是欲提振士氣,又似乎是在發泄。
“諾!”史渙、樂進亦高聲應諾。
“諾!!!”漢軍士卒附和道。
後續的行程,似乎順遂了許多,梁軍顯然並未繼續追擊。
曹仁率軍從葉縣帶走最後一批士卒後,便領軍繼續南下,而不再去昆陽死磕。
按照郭嘉製定的計劃,接下來,漢軍將翻越群山,途經汝南再回到中原。
……
南陽,魯陽城。
城中百姓見漢軍已然離去,便有豪強大著膽子將漢軍提拔的官吏捆綁了起來。反正這些官吏助紂為虐,早已引起了眾怒。
就在漢軍離去的兩個時辰後,打著青色梁字旗的梁軍抵達了魯陽。
得知梁軍回來,城內百姓紛紛出城相迎,說一句簞食壺酒,以迎王師毫不誇張。
雖然漢軍離去時並未刻意破壞,但城內卻依舊是一副被戰火洗禮過的模樣。
豪強之家還好,庶民的存糧在漢軍臨走前又被搜刮了一波,漢軍明顯是沒打算給這些庶民留活路。
民心為上,徐澤隻能一邊安撫百姓,從潁川調撥軍糧應急,一邊令張顧、馬岱、賈詡分別帶著大軍將雉縣、犨縣、葉縣收歸治下。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漢軍乃喪家之犬,不足為患,眼下當以安撫四縣百姓為重。漢軍禍害我南陽百姓,待南陽事了,孤必加倍奉還!”徐澤在張顧等將臨行前道。
三日之後,張顧從葉縣傳回消息:葉縣已複,漢軍往堵陽逃竄,想必是欲翻山越嶺入汝南郡。
“汝南麽,鄧芝已至父城,此行倒是刻不容緩了!”徐澤臨時任命了魯陽縣令,便率親衛匆匆趕回了父城。
……
鄧芝在父城等候了七日,終於等到了梁王的傳喚。
“臣鄧芝,拜見大王!”鄧芝恭敬的拜道。
這是鄧芝第一回見到梁王,初入朝中之時,鄧芝便驚訝地發現梁國製度的奇異。而最令他驚奇的便是這位不坐中樞將國中政務皆托付於國相,自身反而醉心戰事的梁王。
眾人都言梁王和善,鄧芝卻覺得這位梁王不怒自威,氣勢迫人。
似乎是覺察到了自身情緒的影響,徐澤朝鄧芝笑道:“伯苗勿怪,孤從南陽回來,因漢軍殘民之舉,心生怒意,故怏怏不快。此次召卿前來,亦是因此事。
漢軍殘部遁入宛、汝山區,如今汝南乃是東吳治下,卻是難以繼續追逐。東吳之主雖與孤有舊怨,然當此戰國之世,利益為先。故孤欲以伯苗為使,出使東吳,締結盟約。此便是遠交近攻之策。”
鄧芝拱手拜道:“大王不以臣年少,以此重任托付於臣。臣必竭盡全力,說服吳王,與我梁國結為友邦!”
“善,今授卿節杖,加宣威將軍,以壯聲威!”徐澤從從人手中接過節杖,交到了鄧芝手中,“此乃我梁國立國後的第一支節杖,伯苗可不要墮了我梁國聲威啊!”
“臣必誓死扞衛我梁國尊嚴!”鄧芝高聲拜道。
徐澤將鄧芝扶起,又親自為他挑選了百名羽林郎作為使者護衛,並交予早已備好的國書、禮物。
鄧芝接過之後,與羽林郎昂首離去。
“不卑不亢,果然是天生的縱橫之才!”徐澤看著鄧芝遠處的身影,不禁讚道。
鄧芝從父城離開後,途經昆陽,正發愁如何穿過漢軍掌控的舞陽,卻正好遇見了討虜將軍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