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年,十二月,關中。


    公元536年號稱人類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由於冰島火山爆發,大量的火山灰升入天空,遮擋了陽光,導致了全球範圍的大降溫,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幹旱、寒冷、積雪等天氣,糧食產量嚴重下降。


    這次災難對歐洲和中東來說是毀滅性的。饑荒帶來死亡,死亡帶來瘟疫,瘟疫又導致新一輪的死亡,最終導致東羅馬帝國死掉了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從此一蹶不振。


    中華大地雖然遠在東方,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賀拔勝等人在八九月份的時候居然差點被凍死就是由於這個原因。由於缺水和降溫,漫天的沙塵暴開始在西北大地上四處肆虐,成千上萬畝良田幾乎完全絕收,關中地區出現了空前絕後的大饑荒。西魏本就處於一窮二白的立國階段,這次饑荒讓宇文泰的境況愈加艱難。


    相對而言,東魏這邊地理環境比較好,受到的影響要小一點。


    敵人虛弱的消息就是最好的進攻信號。高歡已經忍宇文泰很久了,當然不會讓眼前這個絕好的機會平白溜走,他決定正式出兵去討伐西魏。


    高歡知道宇文泰不好打,必須全力以赴才行。為了消除後顧之憂,需要先安撫好南邊的蕭衍別趁機搗亂。


    就在兩個月前,東魏跟南梁剛剛打了一仗。去年蕭衍曾經派元慶和北上搗亂,雖然被高敖曹等人給嚇回去了,但高歡咽不下這口氣。撩了一下就跑,天下哪有這種好事?所以他安排侯景在河南積蓄力量,做好準備去找蕭衍算賬。等到前段時間得知蕭衍把賀拔勝放回西魏,高歡更生氣了,他命令侯景即刻出兵,給蕭衍點兒顏色看看。


    侯景很給力,輕輕鬆鬆就打下了南梁的楚州(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陽市長台關鄉附近),接著乘勝揮師南下,進逼南北二司州。


    司州是淮河上遊的重要州城,淮河又是長江的重要屏障,所謂守江必守淮。一旦淮河上遊失守,整個淮河流域乃至南朝全境都會受到嚴重威脅。蕭衍有點兒害怕了,趕緊派大部隊前往司州增援。


    負責防守司州的正是久違的傳奇名將陳慶之。陳慶之自從七年前北伐回國之後,一直在淮河流域任職,目前的職位是都督南北二司州、西豫州、豫州四州諸軍事,南北二司州刺史。陳慶之再次續寫了自己的傳奇,在援軍還沒趕到的時候,就擊退了侯景的大軍。


    侯景其實輸得有點兒冤枉,因為導致他失敗的最大敵人並不是陳慶之,而是今年邪門的天氣。當時剛進十月,又是在淮河流域,溫度按說不會太低。沒想到青天白日的居然刮起寒風下了大雪,侯景千算萬算也沒算到這一出,士卒根本沒有禦寒的裝備,戰鬥力直線下降。陳慶之果斷地抓住戰機,對東魏部隊發動了全線反攻。


    梁軍後勤充足暖衣飽食,魏軍勞師遠征又凍得哆哆嗦嗦,這個仗根本沒法打。侯景好漢不吃眼前虧,輜重什麽的都不要了,狼狽退回東魏。


    這一仗基本還是平手,東魏也沒占到什麽便宜。


    侯景不服氣,還要出兵去找陳慶之報仇。但現在高歡既然決定去打宇文泰,就不能再兩麵作戰。他好說歹說哄住了侯景,同時派人去跟南梁和談,請求兩國從此交好,別再打仗了。


    蕭衍被侯景嚇得夠嗆,他知道現在東魏兵強馬壯,猛將如雲,已經惹不起了,因此順坡下驢,同意了高歡的請求。


    南朝一向好麵子,既然已經答應交好,應該會老實一段時間,高歡終於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宇文泰了。他開始集結各路部隊,增調後勤補給,做好充分的出征準備。


    十二月十一日,一切準備妥當,東魏大軍兵分三路,開始了對西魏的正式討伐。


    北路大軍由高歡親自統領,攻擊目標是河西的華州。這一路人數最多,輜重裝備也最為齊全,但進攻路線基本都在渭水以北,到長安稍微有些繞遠。


    中路大軍由禦史中尉竇泰統領,攻擊目標是關中的東大門潼關。這一路人數上要少一點兒,但都是精銳部隊,進攻路線也更為直接。隻要攻破潼關,前麵就是一馬平川的兩京官道。


    南路大軍由司徒高敖曹統領,從南麵的武關進入秦嶺,沿武關道北上攻打上洛郡和藍田關。相對而言,這一路的進攻難度最大,不僅需要跨越崇山峻嶺,路上還要攻克多個重要關隘,每一個都是硬骨頭。高歡並沒有給南路下硬指標,能起到戰略牽製作用,給宇文泰增加一些防守壓力就足夠了


    527年一月上旬,北路大軍抵達黃河東岸的蒲阪。此時蒲津渡口上的黃河已經結了薄冰,不能行船。這其實也在高歡的計劃之內,他命人征集船隻和木板,開始在河上建造浮橋,等橋造好之後再全軍過河。


    宇文泰得知高歡出手了,也非常緊張。他本來就被饑荒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現在隻能把別的事情都先放一放,扛住攻擊活下來最要緊。


    現在東魏大軍三路並進,加起來總人數不下十萬,而宇文泰手裏能用的兵全劃拉起來也隻有一萬多,精銳士卒不過數千,糧草給養更是奇缺,怎麽看都看不到贏的希望。


    但宇文泰不是輕易認輸的人,高歡都打到家門口了,無論如何也得比劃一下再說,實在打不過了再考慮其它選擇。


    高歡雖然兵分三路發動進攻,但宇文泰可沒有本錢分兵三路去抵抗,他手裏的這點兒人馬能頂住一路都很吃力。現在很明顯高歡的北路是主力,如果要防守的話,理所應當要先防這一路。所以宇文泰把所有兵馬糧草都集中起來,領軍離開長安北渡渭水,進駐廣陽縣(今陝西西安市臨潼區櫟陽鎮附近),嚴密監視著高歡部隊的動向。


    廣陽縣位於長安東北大約一百裏的位置,東麵跟蒲津渡口遙遙相對,距離大概在一百七八十裏左右。之所以選擇這裏,是因為當前形勢還不明朗,宇文泰不敢貿然走得太遠。現在任何一個小錯誤都是致命的,萬一自己判斷失誤導致長安出現危險,後悔就來不及了。華州城內還有王羆在把守,如果東魏大軍真的主攻那裏,他至少能抵擋一陣,那時候自己再出兵增援也來得及。


    西魏將士們厲兵秣馬,嚴陣以待,沉默中流露出掩蓋不住的緊張和不安。


    宇文泰在廣陽縣駐紮了將近半個月,結果發現蒲阪的東魏部隊還在慢慢悠悠地造橋,看樣子離完工還有很久。


    宇文泰被整蒙了。高歡的作戰風格一貫是兵貴神速雷厲風行,去年偷襲夏州的時候,翻山跨河奔襲千裏隻用了四天時間,怎麽現在架個橋這麽費勁?這後麵難道有什麽陰謀詭計不成?


    就在宇文泰納悶的時候,突然有人報告,說鎮守潼關善渚穀的征東將軍陽猛跑回來了,要麵見他報告軍情。


    宇文泰趕緊命人把陽猛帶到麵前。


    陽猛連夜跑路過來,樣子極其狼狽。但軍情緊急,他連口水都沒喝,先向宇文泰匯報了潼關附近的戰況。


    就在宇文泰盯著高歡造橋的這段時間裏,竇泰的中路部隊已經對西魏的潼關防線開始了全麵進攻。


    此時的潼關是東漢末年所建,也就是當初曹操跟馬超打仗的地方。這一帶屬於黃土高原,整體海拔很高,但由於受流水衝刷,高原被溝塹切割成很多部分,形成了一種外表呈台狀,四麵陡峭,頂上平坦的獨特地貌,稱為“塬”。


    在黃河由南向東的拐角南岸,東方進入關中的必經之路上,橫亙著一個南北狹長,東西短促的高塬,叫做麟趾塬。麟趾塬平均海拔約550米,東為遠望溝,西為禁溝和潼河,南接秦嶺山脈的北坡,北麵的峭壁之下就是黃河。


    麟趾塬的東麵是一條名為黃巷阪的孤道,長十五裏,平均海拔350米,南依高原,北臨絕澗,地勢非常險要。“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這裏的潼關路指的就是黃巷阪這一段。


    黃巷阪向西到達遠望溝出口之後,黃河岸邊再無道路可以通行,隻能順著一條窄路登上麟趾塬,之後沿塬頂向南,再下到西側的禁溝,出來即是華陰。漢潼關就建造在麟趾塬的北側,扼守在這條進入關中的咽喉要道上。


    潼關的關城雖然險要,但整個潼關防守體係並不是隻有這一座孤城,而是由周邊一係列大小關隘組成,其中東邊的第一個門戶,就是黃巷阪上的金陡關,也被稱作“第一關”。


    如果直接從弘農方向沿著黃河南岸進軍的話,光是黃巷阪和金陡關就夠竇泰頭疼一陣的。


    竇泰並沒有走這條路線。他根據高歡的安排,先從弘農北渡黃河,抵達河東,西行一段之後再經風陵渡口南下,通過戰略迂回繞過了黃巷阪和金陡關。


    由於風陵渡口附近的黃河剛剛由南流折向東流,水勢受到阻攔,相對要平緩一些,河冰結得也更厚,小心一點兒的話可以直接從冰上過河。


    東魏部隊就這樣出其不意過了黃河,直接切到麟趾塬下遠望溝的出口處,把潼關防線攔腰切斷。之後竇泰首先回身消滅了被隔絕在東麵的西魏守軍,為正式進攻潼關做好準備。


    負責潼關防線的潼關大都督郭琰當時正在金陡關附近布置防守,他沒料到竇泰會突然出現在自己的西麵,猝不及防之下,部隊很快就被擊潰。現在潼關也回不去了,郭琰隻好向南逃進秦嶺,最後輾轉到了洛州。陽猛負責把守的善渚穀也遭到了東魏部隊的突襲,守軍全軍覆沒,但他的運氣比較好,由於善渚穀的地勢比較低,所以他得以順著結冰的黃河一路逃回了關中。


    聽完陽猛的匯報,宇文泰大吃一驚,他本以為潼關防線固若金湯,沒想到轉眼之間就被竇泰突破了小一半。照這樣下去,潼關關城估計也撐不了太久。而一旦丟掉潼關,後麵的路基本上無險可守,東魏大軍長驅直入,幾天之內就能殺到長安。


    想到這裏,宇文泰一拍大腿,知道自己上當了。高歡在蒲阪不緊不慢地造橋,其實是在吸引自己的注意力,他的真實目的是為竇泰的軍事行動打掩護。


    東魏的大隊人馬雖然在北路,但真正要來捅刀子的卻是中路!


    而且竇泰最擅長的,就是率領精銳騎兵對敵人總部發動突然襲擊。當年高歡跟爾朱兆的最後一戰,就是派竇泰千裏奇襲秀容,一擊致命。


    宇文泰再也坐不住了,他馬上把眾將召集過來,商量對策。


    大家到齊之後,宇文泰首先闡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對大家道:“高歡兵分三路,又大張旗鼓在蒲阪造橋,看似要從北麵大舉進攻,但實際上這都是迷惑咱們的障眼法,他們真正的主攻部隊其實是中路的竇泰軍。如果我們還在死盯著北路,就是中了高歡的詭計,等到竇泰攻破潼關直搗長安的時候,咱們就輸定了。我覺得咱們應該先發製人,主動出兵去幹掉竇泰。”


    為了讓大家放心,宇文泰又對竇泰進行了分析:“竇泰這個人一直是高歡的先鋒,長處是作戰勇猛,弱點是應變能力差。而且他之前打仗一直都順利,難免驕傲輕敵,我們此時去偷襲,肯定可以成功。如果幹掉了竇泰,則高歡的其它兩路必定不戰自退。”


    宇文泰自以為講得很清楚,沒想到部下們根本不買賬。


    大家覺得宇文泰的戰術過於凶險,畢竟高歡的大軍近在眼前,現在本來就是繃著勁的時候,結果你偏要繞遠去打竇泰,萬一被高歡趁機過了黃河,或者偷襲竇泰失敗,肯定就崩盤了。如果實在擔心中路,咱們還是分兵防守比較穩妥。


    宇文泰差點被噎死,心說就這點兒人馬還要玩分兵,是嫌我死得不夠快麽?可是他雖是大丞相,但在軍事上的威信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大部分將領打仗的年頭和經驗都比他多,也不好強壓。宇文泰隻能繼續耐心地做解釋工作。他對眾將道:“我理解大家的擔心,但打仗其實很多時候打的就是心理。高歡前兩次進攻潼關,我軍都不出灞上,他肯定認為咱們隻會防守,不敢主動出擊,這時候我們出其不意,必能成功。況且高歡雖然在造橋,但看進度一時半會兒也造不好,我五天之內肯定能幹掉竇泰,不會影響北麵防守的。”


    繞是宇文泰掰開揉碎地解釋,除了左丞蘇綽、中兵參軍達奚武表示讚成之外,其他人還是疑慮重重。


    最後宇文泰放棄解釋了。現在是生死存亡關頭,戰機稍縱即逝,哪有閑功夫跟這幫人墨跡,等我打贏了他們就沒話說了。他決心已定,表麵上卻不動聲色。


    既然要搞偷襲,就不能過早暴露意圖。現在敵人中路的威脅既已出現,那就借收縮戰線之機先把隊伍撤回來再說。


    於是在一月十四日,宇文泰帶著核心將領和精銳騎兵返回長安,其它部隊殿後。


    一路上眾將還在爭論下一步該怎麽辦,宇文泰麵無表情,一言不發。


    他心裏在盤算著一些細節問題。


    雖然有了初步計劃,但這無疑是一步險棋,具體的實施步驟宇文泰還沒想清楚。根據情報,竇泰的人馬比自己多,而且都是東魏的精銳部隊。如果想奇襲成功的話,首要條件是出兵要隱蔽,不給竇泰準備的時間,其次最好能借助地勢,讓竇泰人多的優勢無法發揮。可是現在竇泰的大軍就駐紮在潼關之外,防禦工事也統統對準了潼關,這幾天又是月亮最亮的時候,半夜出城偷襲很容易就會被發現。


    宇文泰不禁有點兒頭疼。如果計劃得不周密,突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搞不好還會被竇泰反殺。


    這是一次賭博,隻能贏不能輸,因為自己根本輸不起。


    蘇綽雖然才華過人,但他的長處是治國理政,並非謀劃軍機。現在宇文泰的希望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他希望這個人能幫自己規劃好所有這些細節。


    這個人名叫宇文深,此時就在長安城內。


    宇文深其實跟宇文泰同族,論起來算是宇文泰的族侄,隻不過他們家是北魏改革的受益者,幾代人都留在洛陽當官,不像宇文泰一家苦哈哈地在武川駐守。宇文深自幼好讀兵書,喜歡研究排兵布陣之類的知識。在爾朱榮當政的時期,宇文深曾經出過很多建議,很得爾朱榮賞識。後來元修逃亡長安的時候,宇文深也跟了過來。宇文泰知道宇文深謀略出眾,一直留他在身邊作為軍事參謀,前段時間才把他派到朝廷裏擔任尚書直事郎中。


    回到長安之後,宇文泰來不及休息,立刻派人把宇文深叫過來。為了避免先入為主影響宇文深的判斷,宇文泰隻是把當前的形勢詳細介紹了一下,並沒有提及自己的計劃。


    宇文深低頭思考了一下,對宇文泰道:“東魏大軍雖然來勢洶洶,但並非沒有破綻,我覺得突破口就在竇泰身上。竇泰這個人好勇鬥狠,之前一直擔任高歡的先鋒,這是他第一次獨自統領大軍。現在高敖曹的南路太遠,暫時不用考慮。剩下的兩路之中,如果我們出兵去打高歡,竇泰肯定立刻就會去救援,到時候我們兩麵受敵,必敗無疑。但如果我們去攻打竇泰,高歡老成持重,等摸清楚情況之後才會行動。隻要我們出手足夠快,在高歡反應過來之前幹掉竇泰,東魏部隊的士氣必然會受到重大打擊,那時候我們再發動反擊,必能製勝。”


    宇文泰道;“你說的是有道理,但竇泰也不是笨蛋,他手下人馬比咱們多,又堵住了潼關的大門口,想一戰就把他搞定談何容易,你有啥具體實施方案沒有?”


    宇文深笑道:“大丞相別急,這個我也想過了。東魏大軍這段時間一直在做攻城準備,潼關下麵已經是他們的主場,所以那裏並不是適合下手的地方。據我所知,在潼關以南有一條小路,名叫小關,從那裏可以繞過潼關。丞相不如揀選精銳士卒,潛出小關,偷偷摸到竇泰軍的身後,之後弄出點兒聲響讓他發現。竇泰性情急躁,知道大丞相親自領兵,必定會不顧一切找你決戰,那時候咱們以逸待勞出兵伏擊,想不成功都難。”


    宇文泰大喜,英雄所見略同,宇文深果然沒讓自己失望,看來竇泰這次死定了。


    計劃已定,馬上動手。宇文泰立刻傳令下去,說要保護皇帝退守隴右,讓大家立刻做好行軍準備,明天就動身。


    當前這種形勢下,認慫也沒什麽丟人的,所以大家也沒太多懷疑。結果第二天(十六日)出發之後,眾人才發現宇文泰領大家出的並不是西門,而是東門。


    宇文泰此時才跟大家攤牌,撤退什麽的都是幌子,這次出兵的目的就是要去找竇泰幹架。


    事已至此,軍令如山,眾將再有異議也沒用了,大家隻能祈禱宇文泰的判斷是正確的。


    宇文泰這次把僅有的六千精銳騎兵全都帶了出來。眾將之中,寇洛留守長安,於謹駐守北雍州,趙貴和李虎還在西邊的河州平叛,剩下的賀拔勝、李弼、侯莫陳崇、若幹惠、怡峰、劉亮、達奚武等重要將領全部隨軍出征,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也跟在左右,可以說是押上了所有的家底。


    西魏部隊倍道兼行,在十七日淩晨經過小關,悄然出現在竇泰部隊的南麵。


    到了這裏,就不需要再掩藏行蹤了,宇文泰命人豎起自己的中軍大旗,路上遇到可疑的人也假裝沒看見。


    東魏的斥候很快就把情報匯報給了竇泰。


    竇泰又驚又喜。驚的是西魏部隊居然從這樣一條出人意料的小路過來,如果不是自己偵查得仔細,沒準就被敵人偷襲了。喜得是領兵的居然是宇文泰本人,正愁抓不到你呢,現在居然自己送上門來了。


    竇泰當即下令停止對潼關的攻擊,全軍準備去南邊攻擊宇文泰。


    監軍杜弼覺得不妥,他對竇泰道:“咱們奉命攻擊潼關,現在擅自改變作戰方案有點兒不合適吧,要不先派人去跟大丞相請示一下再說?”


    竇泰一瞪眼:“你個書呆子懂啥?軍旅之事,變化萬端,咱們呆在這裏不動,萬一被宇文泰和潼關守軍前後夾擊了怎麽辦?更何況匪首宇文泰就在眼前,隻要把他搞定,剩下的都不用打了。貽誤了戰機,你擔當得起麽?”


    杜弼一縮脖子,不敢說話了。


    竇泰再次確認了西魏部隊的人數隻有幾千人。保險起見,他一共點齊了兩萬人馬,從麟趾塬東側的遠望溝浩浩蕩蕩向南進軍,打算去找宇文泰決戰。


    遠望溝內依然雜草亂木叢生,路很不好走,竇泰的人馬雖多,但隻能排成一列縱隊前進。走了三十裏地的時候,眾人早已累的疲憊不堪。


    這時有最新的情報傳來,宇文泰的部隊就在前麵不遠,而且好像正在休整,很多馬匹被隨便放在林間。


    竇泰大喜,他命令部隊趕緊打起精神繼續趕路,等抓到宇文泰一定好好犒勞大家。


    又走了一段路之後,前沿部隊終於到達了遠望溝的最南端,眼前是一片叫做馬牧澤的沼澤林地,草木繁密,地形複雜。


    竇泰現在心裏隻想著去抓宇文泰,根本沒把地勢的變化當回事,催促部隊繼續往前走。等到大約有一小半人馬進入澤地的當口,突然一聲呼哨響過,四周霎時亂箭齊發,伏兵四起。


    這裏就是宇文泰安排好的包圍圈。西魏精騎在賀拔勝、李弼、侯莫陳崇等人的帶領下,從多個方向對沒有防備的東魏部隊開始了屠殺式的攻擊。


    竇泰見中埋伏了,頓時慌了手腳,他情急之下命令部隊趕緊退回到遠望溝口,打算穩住陣腳,背山迎敵。


    可惜敵人不會給他這個時間。就在竇泰還在拚命整隊的時候,李弼帶領一支隊伍直接穿插過來,把東魏大軍攔腰切成兩段,溝內的出不來,溝外的回不去。


    西魏部隊的人數雖少,但帶隊的都是當時的頂級將領,戰鬥力極其強悍,士卒們也都清楚現在局勢,各個以一當十,銳不可當。


    竇泰雖然勇猛,這種情況下也頂不住了。他身邊的將士紛紛倒下,自己也身受多處重傷。


    眼見著西魏大軍如潮水一樣從四麵八方湧過來,竇泰知道沒希望了。在拚盡了最後的力氣之後,他一咬牙,在馬上橫劍自刎。


    高歡最得力的先鋒,也是他的連襟,東魏的京畿大都督兼禦史中尉竇泰就此魂斷馬牧澤。他的失敗成就了宇文泰的赫赫威名,也成為東西魏實力對比的重要轉折點。


    ------------


    注:各種史料中對小關的具體細節都語焉不詳,此處做一下簡單的整理和探討。


    首先,是否真的存在可以繞過潼關的路線?


    答案是存在的。雖然潼關是扼守東西交通的重要關口,但實際上在潼關的南邊還有其它可以通行的小路。毛鳳枝在《南山穀口考》中記載:“由潼關東南三十裏之董社原西行……可越過潼關至華陰”。“由潼關東南之金陡關西行至遠望溝,傍南原西行……亦可越過潼關至華陰”。這些路線基本都要經過潼關西麵和南麵一條名叫禁穀的深溝。《綱目集覽》中記載:“潼關右有穀,平日禁人往來,以榷征稅,名曰禁坑,或稱之為禁穀、禁溝”。《雍正陝西通誌》中記載,“禁穀,一名禁坑,又名禁溝,在城南三十裏,穀勢壁立,望者禁足”。雖然禁穀要從南邊繞遠,而且很不好走,但依舊是潼關整體防禦的一部分,所謂守潼關必守禁穀。後來唐代黃巢叛軍攻破潼關,就是因為官軍忘記把守禁穀,被敵人繞到了身後。


    其次,小關具體指的是什麽?位置在哪裏?


    潼關周邊的協防關隘非常多,但正式名稱都不叫小關。根據上麵的分析,如果小關真的是某個關隘的別名的話,那最大可能就是把守禁穀的禁穀關。比如毛鳳枝《南山穀口考》中記載:“禁穀在潼關城南三十裏,有禁穀關”,“禁穀關在城南十裏,北魏宇文泰擊竇泰即此”。艾衝在《古代潼關城址的變遷》中也認為:“晉代小關相當於唐代的禁穀關”。但問題是據《北齊書·竇泰傳》中記載:“泰至小關,為周文帝所襲,眾盡沒,泰自殺”,這說明竇泰到了小關附近,而實際上禁穀關隻是禁穀防禦體係的一部分,位於麟趾塬西側,離潼關隻有十裏,主要作用是控製從塬頂下到禁溝的路線,如果是從東方繞潼關南原殺過來的話,這裏差不多都快到終點了,路上要經過很多關隘(所謂十二連城),竇泰不太可能孤軍深入這麽遠。


    還有一種觀點,即小關並不是一座具體的關隘,而是指上麵所述的禁穀。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解中寫道:“小關在潼關之左,唐時謂之禁穀(這是從東方進攻者的角度來看的,關南為左,關北為右)”。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也寫道:“關之左有穀,謂之小關”,“小關曰禁穀,亦曰禁坑”。這種解釋似乎更加合理。


    此外,史書上還記載宇文泰的部隊在攻擊竇泰軍的過程中經過了馬牧澤,而馬牧澤是在華山牧馬時候的休息場所,應該位於秦嶺北麓附近,說明宇文泰向南邊繞了很遠的路。


    綜合來看,個人認為小關指的應該就是禁穀。宇文泰的行軍路線大概是從麟趾塬西側進入禁穀,南行三十裏左右向東繞過潼關南原,之後視情況出遠望溝偷襲竇泰,或在合適的位置伏擊竇泰。


    最後,宇文泰跟竇泰交戰的地點在哪裏?


    竇泰是從風陵渡過黃河攻打潼關的,他的部隊正常應該在遠望溝北出口的西側,如果他是在原地被偷襲的,就會被從遠望溝出來的宇文泰切斷東歸的道路。而實際上竇泰軍敗之後,他的監軍杜弼等人還是向東跑到了弘農。這說明戰場應該在遠望溝之內或者更遠。《北齊書·竇泰傳》也記載竇泰到了小關,因此竇泰應該是提前發現了宇文泰的部隊,所以主動出兵進遠望溝南下迎擊,很可能已經到了禁溝的最南端。這也就是宇文深預計的:“竇泰躁急,必來決戰”。


    綜上,宇文泰跟竇泰的交戰地點大致應該在遠望溝南端跟禁穀匯合處附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敕勒歌:兩魏英雄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遠笛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遠笛清並收藏敕勒歌:兩魏英雄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