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記者洪廣玉
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 作者:懷疑探索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又過了一個小時,饒毅教授帶著保安隊的人,急匆匆地趕來。眼前的景象讓人心痛不已,混亂與破敗如陰霾般籠罩著整個實驗基地。一番清點後,得出的結果令人痛心疾首:損失財物超過200萬,7名工作人員受傷,大量科研資料被無情毀壞,珍貴的數據與研究成果毀於一旦,再也無法恢複如初。
饒毅教授的臉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他的眼神中燃燒著熊熊怒火,憤怒地吼道:“去查監控,我倒要看看是哪些人如此膽大妄為!”保安隊迅速行動,調出監控錄像。畫麵中,一群暴徒如洶湧潮水般衝進基地,行為極其瘋狂。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破壞者年紀都不小,最年輕的也有五十歲,更有六七十歲的老者。他們全然不顧阻攔,凶狠地衝擊著基地的每個角落,實驗田慘遭蹂躪,原本充滿生機的科研作物被肆意踐踏摧毀,枝葉折斷,土壤翻亂。
看著監控畫麵,饒毅教授雙手緊握,關節因用力而泛白,心中的怒火幾欲噴發:“這些人到底想幹什麽?”
保安隊長低聲匯報:“教授,已經確認是綠色基地的人。”
饒毅教授冷哼一聲:“又是綠色基地。這全球範圍內都是這幫人在與科學組織作對。他們打著生態保護的旗號,實際上卻是反科學、反社會、反人類的極端民粹組織。他們根本不懂科學研究對於人類發展的重大意義,隻知道用暴力手段去破壞那些可能改變世界的科研成果,妄圖將人類文明拉回愚昧無知的黑暗時代。”
饒毅教授深知,這次的事件絕非偶然,綠色基地的目標就是要阻礙科學的進步。他強忍著怒火,開始冷靜地安排後續事宜,一方麵組織人員救治傷者、保護剩餘科研資源,另一方麵積極與警務部門聯係。
張啟望著饒毅教授說道:“饒教授,你也瞧見了,這綠色基地的人簡直無法無天,肆意妄為到這種地步,咱們就真的隻能坐以待斃,毫無反製之策嗎?”
饒毅教授眉頭緊鎖,神情凝重,緩緩搖了搖頭:“暫時來說,我們確實沒有太好的辦法。目前唯一能做的,便是通知警方前來處理。可你也清楚,這警方麵對他們也是有心無力。他們每次都使出那卑劣的手段,推出些古稀之年的老者前去鬧事。就算真的犯了事,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這般年紀大的人也不會被判處牢獄之災。咱們根本難以從法律層麵給予他們實質性的懲處。”
張啟聽後,又道:“那咱們把這事捅到媒體上去呢?讓大眾來評評理。”
饒毅教授苦笑著歎了口氣:“沒用的。雖說主流媒體是站在我們這邊,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可民間輿論早就被他們攪得混亂不堪,徹底帶偏了方向。一旦鬧上媒體,不但不能為我們爭取到支持,反倒會有許多不明就裏的群眾被他們蠱惑,反過來把綠色基地的人當作英雄。要是警方迫於壓力對他們采取些行動,那些人更是會被民眾視為為了‘正義’而受難的英雄乃至烈士,這簡直是黑白顛倒,荒謬至極。”
兩人陷入了沉默,唯有那被破壞後的實驗基地廢墟在風中發出陣陣蕭瑟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科學此刻所麵臨的困境與無奈。
過了一會兒,張啟滿臉凝重,聲音低沉地說道:“饒教授,這其中的關鍵症結就在於,輿論的主導權根本不在我們科學陣營這邊啊。民眾如今對科學不信任,對監管也缺乏信心,這才是導致如今局麵的主要根源。”
饒毅教授神色黯然,點頭稱是:“我非常認同你的觀點。其實回顧轉基因議題,剛開始的時候,民眾對轉基因絕大多數都持有讚同和中立態度。然而,自2012年起,大量境外組織開始介入其中,他們不斷地編造、炒作各種謠言。我們的對手極為強大,他們之中有不少資深媒體人,甚至一些著名主持人也參與其中。這些人在民間有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他們長袖善舞,肆意操控輿論走向。而我們的科學家呢,都是些本本分分、一心埋頭於科研工作的知識分子,平日裏專注於實驗室與研究課題,哪裏懂得如何在輿論戰場上與他們抗衡,自然不是他們的對手。”
饒毅教授抬頭望向遠方,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與堅定:“但我們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任由他們抹黑科學、誤導民眾。我們必須想辦法改變這一現狀,哪怕艱難險阻,也要努力奪回輿論的陣地,讓民眾重新認識科學的價值與意義,重拾對國家科研力量的信任。否則,科學的發展將會被這些不實輿論的枷鎖死死禁錮,人類文明進步的腳步也將因此而停滯不前。”
張啟微微頷首,握緊了拳頭:“饒教授,您說得對。我們是該行動起來了,隻是這輿論之戰,該從何下手呢?”
饒毅教授沉思片刻,緩緩說道:“我們先從整理詳實的科學資料開始,用最嚴謹、最易懂的方式向民眾解釋科學原理與真相。同時,也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那些同樣堅信科學的有識之士、正義的媒體從業者,共同來抵禦這股歪風邪氣。雖然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我們別無選擇。”
饒毅教授又繼續說道:“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個科普是相當困難的。科學本就曲高和寡,一般民眾不了解。我們不僅要克服知識體係的巨大差異,還要打破民眾心中已被謠言和偏見築起的高牆。”
他微微歎了口氣,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而且,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虛假信息傳播速度極快,民眾往往更容易被那些奪人眼球、簡單粗暴的謠言所吸引。我們精心準備的科普內容,可能在傳播量和傳播速度上遠遠不及那些惡意編造的謊言。
再者,科普工作需要長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我們科學家的時間本就十分有限,在科研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去,這也導致科普的推進總是舉步維艱。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放棄,因為科普是我們扭轉當前局麵,重塑民眾信任的唯一途徑,哪怕艱難,也要砥礪前行。”
他又繼續說道:“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科學普及,僅僅是一個潤滑劑,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科學與大眾之間的摩擦,但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真正的科普是推廣,讓科學成果實實在在地走進民眾生活,讓大家看到其益處與價值。可現狀是,如果你不推廣,民眾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東西肯定有問題。他們會想,如果沒有問題,為什麽政府不推廣?然而,當政府一旦嚐試推廣了,那些造謠生事之人又會立刻跳出來,汙蔑政府被收買。這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怪圈,無論怎樣做似乎都難以令所有人滿意。”
饒毅教授眉頭緊鎖,表情嚴肅:“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國家力量來介入,去打擊這些惡意謠言。隻有依靠國家的公信力與權威性,才有可能在這場輿論與真相的較量中占據上風。
但問題在於,我們目前恰恰缺乏這種打擊謠言的決心。一方麵,擔心過度幹預會影響言論自由的氛圍;另一方麵,對於謠言的源頭與傳播路徑缺乏精準有效的打擊手段。長此以往,科學的聲音隻會被越來越多的謠言所淹沒,民眾對科學的誤解也會越來越深,這對於整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科學發展進程都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盡快找到一個平衡的方法,既能保障公民的言論權利,又能有力地打擊謠言,為科學的推廣開辟一條光明大道。”
張啟正和饒毅教授正交談間,饒毅教授的手機鈴聲打破了凝重的氛圍。接完電話,饒毅教授麵色平靜地對張啟說道:“助手來電,說是有位叫洪廣玉的記者,自稱來自《華夏每日電訊》,聽聞實驗基地遇襲一事,欲前來采訪,已經到了門口。”
饒毅教授微微頓了頓,接著說:“這位洪廣玉先生在農業領域深耕過,對生物技術和農業技術相當熟悉,也頗具正義感,立場與我們相符。不過,雖說他的報道在科學愛好者群體中頗受支持,但在民眾那裏卻反響平平。民眾對主流媒體有關轉基因的報道大多不買賬,固有觀念根深蒂固。但不管怎樣,畢竟多一個發聲渠道多一份助力,我們還是得積極借助媒體的力量,去做一些正麵的宣傳報道,哪怕隻能影響一小部分人,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張啟輕輕歎了口氣:“是啊,如今的輿論環境對我們太過不利,但也不能因此放棄任何可能改變現狀的機會。”
饒毅教授點頭,目光中透著一絲堅定:“走吧,先去迎接這位洪記者,且看他此次采訪能為我們的宣傳工作帶來怎樣的思路與契機,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在這艱難的輿論戰場上堅守住科學的陣地。”
隨後,兩人整理衣裝,一同朝著基地入口處穩步走去。
張啟和饒毅教授步行來到了基地門口,遠遠便瞧見了洪廣玉。他身形挺拔,身姿矯健,穿著一件簡約的黑色風衣,在風中衣角微微飄動。頭發短而利落,透著一股幹練勁兒。麵龐輪廓分明,眉毛濃密且微微上揚,眼睛深邃有神,透著犀利與睿智。鼻梁高挺,嘴唇緊抿,下巴線條剛硬,給人一種堅毅的印象。
其實張啟在上一世就認識記者洪廣玉,知道他是一位古道熱腸的人。
饒毅教授趕忙上前,熱情地與洪廣玉握手,彼此寒暄了幾句。隨後,饒毅教授轉身,將張啟介紹給洪廣玉:“這位是我們生命科學院的副教授張啟,也是實驗基地的負責人之一,在專業領域頗有建樹。”張啟伸出手,與洪廣玉緊緊相握,相互問候。
洪廣玉跟著二人走進基地。一入內,他便迅速從隨身的包裏拿出相機,開始四處拍照記錄,同時詳細地詢問著各種情況。從遇襲的具體時間、暴徒的行為細節,到受損科研項目的相關信息,無一遺漏。他一邊忙碌,一邊眉頭緊鎖,憂心忡忡的樣子盡顯無遺,似乎對眼前科學遭受的劫難深感痛心與不安。
采訪完成之後,已經是淩晨時分,但洪廣玉與他們又進行了一番交流。他神情凝重地看著饒毅教授和張啟,緩緩說道:“這次事件的嚴重性超乎想象,我定會如實報道,但輿論風向扭轉艱難,還需從長計議。我們不僅要揭露綠色基地的惡行,更要找到讓民眾理解科學、信任科學的有效途徑,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加入。”
饒毅教授問道:“小洪啊,你目前可以找到哪些人?”
洪廣玉微微低頭沉思片刻,然後抬起頭,說道:“在我的人脈資源裏,有幾位科普領域的知名博主,他們在網絡上擁有不少忠實的追隨者,能夠用通俗易懂且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或許可以邀請他們來共同參與,為我們發聲。還有幾位曾經深入報道過科學爭議事件的同行,他們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筆觸,能從不同角度剖析問題,挖掘真相。此外,我認識一些高校的老師,他們擅長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背後的真相,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科普宣傳活動,擴大影響力。雖然這些力量看似分散,但隻要整合起來,也許能在輿論的戰場上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逐步改變民眾對科學的錯誤認知。”
洪廣玉看著饒毅教授和張啟,神色凝重地說道:“據我所知,國家電視台在後天的黃金檔,將有一個訪談節目,專門針對黑龍江大豆致癌的謠言進行辟謠,這是一檔極具意義的科普宣傳節目。
這個節目邀請了業內權威專家以及資深的科普工作者,他們會從各個專業角度,無論是大豆的基因研究、種植培育過程,還是營養價值與安全標準等方麵,深入剖析這一謠言的荒謬之處。通過詳實的數據、嚴謹的實驗結果以及通俗易懂的講解,向廣大觀眾呈現科學的真相。”
他微微頓了頓,繼續道:“這檔節目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它像是一場及時雨,有望為我們在與謠言對抗的戰場上扳回一城。畢竟這樣的國家級平台發聲,影響力不可小覷,若能把握好這個機會,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民眾被誤導的觀念。”
“那太好了!期待啊!”饒毅教授欣慰的點了點頭。
但是張啟聽到洪廣玉提及國家電視台在後天的那檔科普辟謠節目時,嘴角浮起一絲苦澀的笑,眼神裏盡是無奈與悵惘。
他在上一世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當年那檔節目本應是科學真相的有力宣告,卻被惡意扭曲,淪為謠言的“幫凶”。
節目起始呈現了黑龍江某大豆協會理事長宣稱轉基因大豆提高癌症發病率的不實之詞,仿若一顆邪念的種子,在民眾認知的土壤裏悄然種下惡果。緊接著,電視台以嚴謹的科學研究為刃,展開全麵的駁斥。
從專業精準的基因測序剖析,到長期係統的食用安全數據監測;從全球大豆種植格局與消費趨勢研究,再到權威科研團隊的實證實驗報告,一一陳列,如堅固的科學壁壘。尤為關鍵的是,電視台對衛生部專家的深度采訪,衛生部出具的詳盡調查報告更是力證,在種植轉基因大豆的區域,癌症發病率非但未升,反而居全國最低水平,本應是科學正名的輝煌時刻。
然而,在張啟的記憶長河中,此後的歲月裏,反對轉基因的自媒體營銷號如群魔亂舞、禍亂蒼生。
幾乎每年、每月、每周,都有這類賬號如貪婪的禿鷲,叼起斷章取義的“腐肉”。他們將那謠言片段肆意搬運,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國家電視台證實轉基因大豆致癌”,把開頭的謠言部分循環播放,仿若邪惡的咒語。
在各大媒體平台上,這些視頻如毒瘤般瘋狂滋生蔓延,點讚量動輒幾十萬乃至數百萬,如洶湧的惡浪席卷整個網絡。
一部分民眾被這些自媒體謠言深深的誤導,恐慌如陰霾籠罩,對科學界的信任崩塌,對國家也產生誤解與抨擊。這股錯誤認知的洪流,在他的印象裏,洶湧奔騰長達幾十年,如一道深深的傷痕刻在科學傳播與民眾認知的版圖上,久久難以愈合。
張啟心中滿是悲戚,暗自思忖:本是國家級媒體為科學正名的絕佳契機,卻在那些心懷鬼胎之人的操弄下,背道而馳,淪為負麵輿論的源頭,這赤裸裸地昭示著輿論的主導權已然旁落,科學竟在自家的輿論陣地中淪為弱勢。
他的思緒又飄向了那位嶽正義,那位以反對轉基因而“聲名遠揚”的主持人。
曾幾何時,嶽正義毫不掩飾的公開宣稱:“我們傳媒共同體,決然不會相信你們科學共同體。”此等言論,恰似一把利刃,深深刺入科學與傳媒本應攜手共進的合作紐帶之中。
在他的鼓噪與引領下,一眾不明就裏的追隨者紛紛響應,使得科學的聲音被進一步的壓製,被掩埋在眾聲喧嘩的謬誤之下。科學工作者們埋頭鑽研所得出的成果,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竟成了被質疑、被詆毀的對象,而民眾也在這鋪天蓋地的錯誤信息中,逐漸喪失了對科學的基本判斷與信任,長此以往,科學的發展之路將被重重迷霧所遮蔽,難見天日。
於是,張啟向洪廣玉問道:“洪先生,您了解嶽正義這個人嗎?”
饒毅教授的臉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他的眼神中燃燒著熊熊怒火,憤怒地吼道:“去查監控,我倒要看看是哪些人如此膽大妄為!”保安隊迅速行動,調出監控錄像。畫麵中,一群暴徒如洶湧潮水般衝進基地,行為極其瘋狂。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破壞者年紀都不小,最年輕的也有五十歲,更有六七十歲的老者。他們全然不顧阻攔,凶狠地衝擊著基地的每個角落,實驗田慘遭蹂躪,原本充滿生機的科研作物被肆意踐踏摧毀,枝葉折斷,土壤翻亂。
看著監控畫麵,饒毅教授雙手緊握,關節因用力而泛白,心中的怒火幾欲噴發:“這些人到底想幹什麽?”
保安隊長低聲匯報:“教授,已經確認是綠色基地的人。”
饒毅教授冷哼一聲:“又是綠色基地。這全球範圍內都是這幫人在與科學組織作對。他們打著生態保護的旗號,實際上卻是反科學、反社會、反人類的極端民粹組織。他們根本不懂科學研究對於人類發展的重大意義,隻知道用暴力手段去破壞那些可能改變世界的科研成果,妄圖將人類文明拉回愚昧無知的黑暗時代。”
饒毅教授深知,這次的事件絕非偶然,綠色基地的目標就是要阻礙科學的進步。他強忍著怒火,開始冷靜地安排後續事宜,一方麵組織人員救治傷者、保護剩餘科研資源,另一方麵積極與警務部門聯係。
張啟望著饒毅教授說道:“饒教授,你也瞧見了,這綠色基地的人簡直無法無天,肆意妄為到這種地步,咱們就真的隻能坐以待斃,毫無反製之策嗎?”
饒毅教授眉頭緊鎖,神情凝重,緩緩搖了搖頭:“暫時來說,我們確實沒有太好的辦法。目前唯一能做的,便是通知警方前來處理。可你也清楚,這警方麵對他們也是有心無力。他們每次都使出那卑劣的手段,推出些古稀之年的老者前去鬧事。就算真的犯了事,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這般年紀大的人也不會被判處牢獄之災。咱們根本難以從法律層麵給予他們實質性的懲處。”
張啟聽後,又道:“那咱們把這事捅到媒體上去呢?讓大眾來評評理。”
饒毅教授苦笑著歎了口氣:“沒用的。雖說主流媒體是站在我們這邊,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可民間輿論早就被他們攪得混亂不堪,徹底帶偏了方向。一旦鬧上媒體,不但不能為我們爭取到支持,反倒會有許多不明就裏的群眾被他們蠱惑,反過來把綠色基地的人當作英雄。要是警方迫於壓力對他們采取些行動,那些人更是會被民眾視為為了‘正義’而受難的英雄乃至烈士,這簡直是黑白顛倒,荒謬至極。”
兩人陷入了沉默,唯有那被破壞後的實驗基地廢墟在風中發出陣陣蕭瑟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科學此刻所麵臨的困境與無奈。
過了一會兒,張啟滿臉凝重,聲音低沉地說道:“饒教授,這其中的關鍵症結就在於,輿論的主導權根本不在我們科學陣營這邊啊。民眾如今對科學不信任,對監管也缺乏信心,這才是導致如今局麵的主要根源。”
饒毅教授神色黯然,點頭稱是:“我非常認同你的觀點。其實回顧轉基因議題,剛開始的時候,民眾對轉基因絕大多數都持有讚同和中立態度。然而,自2012年起,大量境外組織開始介入其中,他們不斷地編造、炒作各種謠言。我們的對手極為強大,他們之中有不少資深媒體人,甚至一些著名主持人也參與其中。這些人在民間有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他們長袖善舞,肆意操控輿論走向。而我們的科學家呢,都是些本本分分、一心埋頭於科研工作的知識分子,平日裏專注於實驗室與研究課題,哪裏懂得如何在輿論戰場上與他們抗衡,自然不是他們的對手。”
饒毅教授抬頭望向遠方,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與堅定:“但我們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任由他們抹黑科學、誤導民眾。我們必須想辦法改變這一現狀,哪怕艱難險阻,也要努力奪回輿論的陣地,讓民眾重新認識科學的價值與意義,重拾對國家科研力量的信任。否則,科學的發展將會被這些不實輿論的枷鎖死死禁錮,人類文明進步的腳步也將因此而停滯不前。”
張啟微微頷首,握緊了拳頭:“饒教授,您說得對。我們是該行動起來了,隻是這輿論之戰,該從何下手呢?”
饒毅教授沉思片刻,緩緩說道:“我們先從整理詳實的科學資料開始,用最嚴謹、最易懂的方式向民眾解釋科學原理與真相。同時,也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那些同樣堅信科學的有識之士、正義的媒體從業者,共同來抵禦這股歪風邪氣。雖然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我們別無選擇。”
饒毅教授又繼續說道:“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個科普是相當困難的。科學本就曲高和寡,一般民眾不了解。我們不僅要克服知識體係的巨大差異,還要打破民眾心中已被謠言和偏見築起的高牆。”
他微微歎了口氣,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而且,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虛假信息傳播速度極快,民眾往往更容易被那些奪人眼球、簡單粗暴的謠言所吸引。我們精心準備的科普內容,可能在傳播量和傳播速度上遠遠不及那些惡意編造的謊言。
再者,科普工作需要長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我們科學家的時間本就十分有限,在科研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去,這也導致科普的推進總是舉步維艱。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放棄,因為科普是我們扭轉當前局麵,重塑民眾信任的唯一途徑,哪怕艱難,也要砥礪前行。”
他又繼續說道:“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科學普及,僅僅是一個潤滑劑,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科學與大眾之間的摩擦,但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真正的科普是推廣,讓科學成果實實在在地走進民眾生活,讓大家看到其益處與價值。可現狀是,如果你不推廣,民眾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東西肯定有問題。他們會想,如果沒有問題,為什麽政府不推廣?然而,當政府一旦嚐試推廣了,那些造謠生事之人又會立刻跳出來,汙蔑政府被收買。這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怪圈,無論怎樣做似乎都難以令所有人滿意。”
饒毅教授眉頭緊鎖,表情嚴肅:“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國家力量來介入,去打擊這些惡意謠言。隻有依靠國家的公信力與權威性,才有可能在這場輿論與真相的較量中占據上風。
但問題在於,我們目前恰恰缺乏這種打擊謠言的決心。一方麵,擔心過度幹預會影響言論自由的氛圍;另一方麵,對於謠言的源頭與傳播路徑缺乏精準有效的打擊手段。長此以往,科學的聲音隻會被越來越多的謠言所淹沒,民眾對科學的誤解也會越來越深,這對於整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科學發展進程都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盡快找到一個平衡的方法,既能保障公民的言論權利,又能有力地打擊謠言,為科學的推廣開辟一條光明大道。”
張啟正和饒毅教授正交談間,饒毅教授的手機鈴聲打破了凝重的氛圍。接完電話,饒毅教授麵色平靜地對張啟說道:“助手來電,說是有位叫洪廣玉的記者,自稱來自《華夏每日電訊》,聽聞實驗基地遇襲一事,欲前來采訪,已經到了門口。”
饒毅教授微微頓了頓,接著說:“這位洪廣玉先生在農業領域深耕過,對生物技術和農業技術相當熟悉,也頗具正義感,立場與我們相符。不過,雖說他的報道在科學愛好者群體中頗受支持,但在民眾那裏卻反響平平。民眾對主流媒體有關轉基因的報道大多不買賬,固有觀念根深蒂固。但不管怎樣,畢竟多一個發聲渠道多一份助力,我們還是得積極借助媒體的力量,去做一些正麵的宣傳報道,哪怕隻能影響一小部分人,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張啟輕輕歎了口氣:“是啊,如今的輿論環境對我們太過不利,但也不能因此放棄任何可能改變現狀的機會。”
饒毅教授點頭,目光中透著一絲堅定:“走吧,先去迎接這位洪記者,且看他此次采訪能為我們的宣傳工作帶來怎樣的思路與契機,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在這艱難的輿論戰場上堅守住科學的陣地。”
隨後,兩人整理衣裝,一同朝著基地入口處穩步走去。
張啟和饒毅教授步行來到了基地門口,遠遠便瞧見了洪廣玉。他身形挺拔,身姿矯健,穿著一件簡約的黑色風衣,在風中衣角微微飄動。頭發短而利落,透著一股幹練勁兒。麵龐輪廓分明,眉毛濃密且微微上揚,眼睛深邃有神,透著犀利與睿智。鼻梁高挺,嘴唇緊抿,下巴線條剛硬,給人一種堅毅的印象。
其實張啟在上一世就認識記者洪廣玉,知道他是一位古道熱腸的人。
饒毅教授趕忙上前,熱情地與洪廣玉握手,彼此寒暄了幾句。隨後,饒毅教授轉身,將張啟介紹給洪廣玉:“這位是我們生命科學院的副教授張啟,也是實驗基地的負責人之一,在專業領域頗有建樹。”張啟伸出手,與洪廣玉緊緊相握,相互問候。
洪廣玉跟著二人走進基地。一入內,他便迅速從隨身的包裏拿出相機,開始四處拍照記錄,同時詳細地詢問著各種情況。從遇襲的具體時間、暴徒的行為細節,到受損科研項目的相關信息,無一遺漏。他一邊忙碌,一邊眉頭緊鎖,憂心忡忡的樣子盡顯無遺,似乎對眼前科學遭受的劫難深感痛心與不安。
采訪完成之後,已經是淩晨時分,但洪廣玉與他們又進行了一番交流。他神情凝重地看著饒毅教授和張啟,緩緩說道:“這次事件的嚴重性超乎想象,我定會如實報道,但輿論風向扭轉艱難,還需從長計議。我們不僅要揭露綠色基地的惡行,更要找到讓民眾理解科學、信任科學的有效途徑,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加入。”
饒毅教授問道:“小洪啊,你目前可以找到哪些人?”
洪廣玉微微低頭沉思片刻,然後抬起頭,說道:“在我的人脈資源裏,有幾位科普領域的知名博主,他們在網絡上擁有不少忠實的追隨者,能夠用通俗易懂且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或許可以邀請他們來共同參與,為我們發聲。還有幾位曾經深入報道過科學爭議事件的同行,他們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筆觸,能從不同角度剖析問題,挖掘真相。此外,我認識一些高校的老師,他們擅長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背後的真相,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科普宣傳活動,擴大影響力。雖然這些力量看似分散,但隻要整合起來,也許能在輿論的戰場上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逐步改變民眾對科學的錯誤認知。”
洪廣玉看著饒毅教授和張啟,神色凝重地說道:“據我所知,國家電視台在後天的黃金檔,將有一個訪談節目,專門針對黑龍江大豆致癌的謠言進行辟謠,這是一檔極具意義的科普宣傳節目。
這個節目邀請了業內權威專家以及資深的科普工作者,他們會從各個專業角度,無論是大豆的基因研究、種植培育過程,還是營養價值與安全標準等方麵,深入剖析這一謠言的荒謬之處。通過詳實的數據、嚴謹的實驗結果以及通俗易懂的講解,向廣大觀眾呈現科學的真相。”
他微微頓了頓,繼續道:“這檔節目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它像是一場及時雨,有望為我們在與謠言對抗的戰場上扳回一城。畢竟這樣的國家級平台發聲,影響力不可小覷,若能把握好這個機會,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民眾被誤導的觀念。”
“那太好了!期待啊!”饒毅教授欣慰的點了點頭。
但是張啟聽到洪廣玉提及國家電視台在後天的那檔科普辟謠節目時,嘴角浮起一絲苦澀的笑,眼神裏盡是無奈與悵惘。
他在上一世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當年那檔節目本應是科學真相的有力宣告,卻被惡意扭曲,淪為謠言的“幫凶”。
節目起始呈現了黑龍江某大豆協會理事長宣稱轉基因大豆提高癌症發病率的不實之詞,仿若一顆邪念的種子,在民眾認知的土壤裏悄然種下惡果。緊接著,電視台以嚴謹的科學研究為刃,展開全麵的駁斥。
從專業精準的基因測序剖析,到長期係統的食用安全數據監測;從全球大豆種植格局與消費趨勢研究,再到權威科研團隊的實證實驗報告,一一陳列,如堅固的科學壁壘。尤為關鍵的是,電視台對衛生部專家的深度采訪,衛生部出具的詳盡調查報告更是力證,在種植轉基因大豆的區域,癌症發病率非但未升,反而居全國最低水平,本應是科學正名的輝煌時刻。
然而,在張啟的記憶長河中,此後的歲月裏,反對轉基因的自媒體營銷號如群魔亂舞、禍亂蒼生。
幾乎每年、每月、每周,都有這類賬號如貪婪的禿鷲,叼起斷章取義的“腐肉”。他們將那謠言片段肆意搬運,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國家電視台證實轉基因大豆致癌”,把開頭的謠言部分循環播放,仿若邪惡的咒語。
在各大媒體平台上,這些視頻如毒瘤般瘋狂滋生蔓延,點讚量動輒幾十萬乃至數百萬,如洶湧的惡浪席卷整個網絡。
一部分民眾被這些自媒體謠言深深的誤導,恐慌如陰霾籠罩,對科學界的信任崩塌,對國家也產生誤解與抨擊。這股錯誤認知的洪流,在他的印象裏,洶湧奔騰長達幾十年,如一道深深的傷痕刻在科學傳播與民眾認知的版圖上,久久難以愈合。
張啟心中滿是悲戚,暗自思忖:本是國家級媒體為科學正名的絕佳契機,卻在那些心懷鬼胎之人的操弄下,背道而馳,淪為負麵輿論的源頭,這赤裸裸地昭示著輿論的主導權已然旁落,科學竟在自家的輿論陣地中淪為弱勢。
他的思緒又飄向了那位嶽正義,那位以反對轉基因而“聲名遠揚”的主持人。
曾幾何時,嶽正義毫不掩飾的公開宣稱:“我們傳媒共同體,決然不會相信你們科學共同體。”此等言論,恰似一把利刃,深深刺入科學與傳媒本應攜手共進的合作紐帶之中。
在他的鼓噪與引領下,一眾不明就裏的追隨者紛紛響應,使得科學的聲音被進一步的壓製,被掩埋在眾聲喧嘩的謬誤之下。科學工作者們埋頭鑽研所得出的成果,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竟成了被質疑、被詆毀的對象,而民眾也在這鋪天蓋地的錯誤信息中,逐漸喪失了對科學的基本判斷與信任,長此以往,科學的發展之路將被重重迷霧所遮蔽,難見天日。
於是,張啟向洪廣玉問道:“洪先生,您了解嶽正義這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