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
[sān shi liu ji]
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
據原書“序言”說,在全書“三十六計”中,每六計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為“勝戰計”,第二套為“敵戰計”,第三套為“攻戰計”,第四套為“混戰計”,第五套為“並戰計”,第六套為“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每套又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該書影響範圍早已超越了軍事領域,廣泛地運用在經濟、生活、外交等各個領域之內,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十六計》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是兵家之祖的孫武所寫,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兵法大家孫臏寫下的兵法著作是《孫臏兵法》,分為上、下兩編,為研究我國古代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
其實孫武和孫臏都有一部兵法著作傳世,我們常說的《孫子兵法》其實是孫武寫的,孫臏寫的叫《孫臏兵法》。
很多人都以為我們經常說的三十六計出自於《孫子兵法》,其實並不是這樣。
孫武在春秋末期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將領,孫武和伍子胥是至交好友,吳王夫差就是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奠定霸業,讓越王勾踐不得不屈辱求和。
孫武用兵入神,以疑兵大破勾踐,以正兵威震四方。但是令孫武名震天下的還是他的奇兵。孫武率領三萬大軍,千裏奔襲,直入楚國,連戰連捷,如入無人之境,最後還直搗黃龍,成功的攻下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差點被滅國。
有孫武在吳國,吳國為何被越國成功複仇呢?原因在於伍子胥。孫武和伍子胥是至交好友,但是後來伍子胥直言不諱,惹怒了吳王夫差,被下令處死。
伍子胥被處死以後,孫武感覺到了吳王夫差的冷酷無情,便也心灰意冷,不再為吳國出力,心灰意冷之下,離開吳國。退隱山林,專心編著兵書,《孫子兵法》就此出世。
孫臏在戰國時期有兩大戰役被人熟知,當時魏國攻打趙國,一直打到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便向齊國救援。孫臏就提出了進攻魏國都城大梁,中途在桂陵伏擊作戰方案。圍魏救趙就這麽來的,此戰齊軍大獲全勝
第二次戰役是馬陵之戰。這次魏國進攻韓國,韓國看到上次齊國救援趙國,韓國便也向齊國救援,齊國答應的挺好的。這次還是孫臏掛帥出征,結果也是一樣。
孫臏利用魏軍驕傲的情緒,帶領齊軍佯裝怯弱避戰,中途以減灶之計,示敵以弱,讓魏軍以為齊軍的兵馬不斷有人逃跑,誘敵深入,最終在桂陵埋下伏兵,大破魏軍,魏軍大將龐涓身亡,主帥公子申被俘,魏武卒精銳盡失,馬陵之戰奠定了齊國東方霸主的地位。
後來孫臏在鄄邑開館授徒,鑽研兵法,著作有《孫臏兵法》。
我們經常說的三十六計,並不屬於《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任意一部兵書,三十六計最早記載於南北朝時期,後人搜集而成《山十六計》,並沒有明確的作者和出書時間。
?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分裂時期?,時間範圍為公元420年至589年。
這一時期是?東晉滅亡後,南朝?宋建立到?隋朝統一全國的階段。
南北朝由南朝和北朝構成,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均以?建康(今南京)為都;
北朝則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
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特征表現為南北對峙,南朝相對穩定,北朝則經曆了多次政權更迭。
經濟上,南方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迅速,而北方則在?孝文帝改革後實現了經濟的複蘇。
文化方麵,南北朝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期,?儒家、?佛教和?道教在此時交融發展,對後世影響深遠。?
南北朝的形成與關鍵事件
南北朝的形成與政治和民族因素密切相關。西晉末年,北方的政治分裂和民族矛盾導致了五胡亂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成為北方的強大政權。南方則由漢族政權延續,形成了南朝。
以下是南北朝時期的主要曆史事件: ?
?北魏統一北方?:439年,北魏通過一係列戰爭統一了北方,奠定了北朝的基礎。
?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民族融合。
?六鎮起義?:由於北魏的政治腐敗和社會矛盾,523年爆發了六鎮起義,導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南北朝時期的這些事件對後續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隋唐的統一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主要分為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
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
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
三國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曆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幾個朝代統稱的複合詞,雖然隻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
“魏”指的是三國裏的曹魏。由於曹魏受東漢漢室禪讓,在三國時代及後世被肯定為中原王朝,而“蜀”、“吳”兩國為該時代的附屬割據王國,所以“魏”為正統,可以稱為“魏朝”。
而“晉”主要指的是三國滅亡後,由司馬氏所建立的西晉王朝與後來割據在南方的半壁江山東晉王朝(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
“南北朝”則指晉朝正式滅亡後,南北對峙形成的幾個朝代,
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
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直到隋朝建立,
南朝陳滅亡後,中國南北方再度統一,長達近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才算正式結束。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鄴,今南京)。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386年 —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初期經濟逐漸恢複,軍力強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朝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朝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隻能依長江抵禦北朝。
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製,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並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民變和河陰之變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又形成了權臣高歡專政的現象。
北魏分裂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
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借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並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
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宇文闡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由檀道濟總結而出,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檀道濟(?—436年4月9日) ,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檀韶、檀祗之弟。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
道濟身出寒門,少年時期,父母雙亡,檀道濟跟隨兄姊生活,家境十分貧寒。長大成人後參加了謝玄創建的北府兵,檀道濟投到了劉裕部下。在劉裕率兵平定京城之亂時,檀道濟脫穎而出,被劉裕看中,劉裕奪取政權後,任用檀道濟為參軍,封爵為唐縣男。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親率大軍伐後秦,檀道濟被任為冠軍將軍,充當先鋒。他迫使後秦項城守將投降,接著進攻新蔡,殺新蔡後秦置太守。而後急攻許昌。檀道濟兵威大震,一舉拿下陽城、蒙陽,兵鋒直指成皋。
接著,檀道濟揮師圍攻洛陽,守軍待援不至,自覺孤城難守,於是開城投降。隨後,檀道濟又會同其他軍隊攻下潼關;友軍王鎮惡的部隊攻克長安,後秦遂滅。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取消司馬氏帝號,自立為宋武帝,檀道濟被封為護軍將軍,後又受命出任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等職。宋景平元年(423年)抵擋住北魏的進攻。文帝即位後,詔檀道濟前往征討謝晦,大獲全勝,封為征南大將軍,任江州刺史。
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病重,彭城王劉義康執政,擔心檀道濟會在文帝死後謀反,矯詔召檀道濟入朝。將檀道濟及其子等八人一並殺害。檀道濟根據多年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三十六計,到今天還極具活力,廣為流傳,特別是在行軍用兵、商海談判,甚至日常生活中都經常用到。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法、謀略兵書之一,集曆代“韜略”、“詭道”之大成,被兵家廣為援用。其中不少計名至今仍廣為吟誦,婦孺皆知,用途達於社會、軍事、人生各個層麵,為其它兵書所望塵莫及。熟諳三十六計者,即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簡介】《易經》是我國先人根據天文、地理、軍事、化學、數理、生物等科學的發展規律總結出來的一部智慧經典,在曆代帝王爭奪霸權的戰略中,以易算卦,《三十六計》成為各代軍事家獲得聖戰的一種智謀,留下的經典策略。
《三十六計》以《易經》為依據,根據研究其中的陰陽變化,推演出一套適用於兵法中的剛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勞逸等對立轉換變化。全書共三十六計,引用《易經》27處,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個卦。《三十六計》成書於明清之際。
三十六是研究了《易經》中的陰陽變化,推演出兵法的剛柔、奇正、攻防、彼此、主客、勞逸等對立關係的相互轉化,每一計都體現了濃厚的辯證哲理。三十六計引用了《易經》的二十七處,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個卦,三十六計流傳到今天還極具活力,特別是在戰略用兵、商海談判,甚至日常生活中運用甚廣,這裏就來簡單分析這部經典的內容。
[sān shi liu ji]
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
據原書“序言”說,在全書“三十六計”中,每六計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為“勝戰計”,第二套為“敵戰計”,第三套為“攻戰計”,第四套為“混戰計”,第五套為“並戰計”,第六套為“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每套又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該書影響範圍早已超越了軍事領域,廣泛地運用在經濟、生活、外交等各個領域之內,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十六計》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是兵家之祖的孫武所寫,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兵法大家孫臏寫下的兵法著作是《孫臏兵法》,分為上、下兩編,為研究我國古代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
其實孫武和孫臏都有一部兵法著作傳世,我們常說的《孫子兵法》其實是孫武寫的,孫臏寫的叫《孫臏兵法》。
很多人都以為我們經常說的三十六計出自於《孫子兵法》,其實並不是這樣。
孫武在春秋末期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將領,孫武和伍子胥是至交好友,吳王夫差就是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奠定霸業,讓越王勾踐不得不屈辱求和。
孫武用兵入神,以疑兵大破勾踐,以正兵威震四方。但是令孫武名震天下的還是他的奇兵。孫武率領三萬大軍,千裏奔襲,直入楚國,連戰連捷,如入無人之境,最後還直搗黃龍,成功的攻下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差點被滅國。
有孫武在吳國,吳國為何被越國成功複仇呢?原因在於伍子胥。孫武和伍子胥是至交好友,但是後來伍子胥直言不諱,惹怒了吳王夫差,被下令處死。
伍子胥被處死以後,孫武感覺到了吳王夫差的冷酷無情,便也心灰意冷,不再為吳國出力,心灰意冷之下,離開吳國。退隱山林,專心編著兵書,《孫子兵法》就此出世。
孫臏在戰國時期有兩大戰役被人熟知,當時魏國攻打趙國,一直打到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便向齊國救援。孫臏就提出了進攻魏國都城大梁,中途在桂陵伏擊作戰方案。圍魏救趙就這麽來的,此戰齊軍大獲全勝
第二次戰役是馬陵之戰。這次魏國進攻韓國,韓國看到上次齊國救援趙國,韓國便也向齊國救援,齊國答應的挺好的。這次還是孫臏掛帥出征,結果也是一樣。
孫臏利用魏軍驕傲的情緒,帶領齊軍佯裝怯弱避戰,中途以減灶之計,示敵以弱,讓魏軍以為齊軍的兵馬不斷有人逃跑,誘敵深入,最終在桂陵埋下伏兵,大破魏軍,魏軍大將龐涓身亡,主帥公子申被俘,魏武卒精銳盡失,馬陵之戰奠定了齊國東方霸主的地位。
後來孫臏在鄄邑開館授徒,鑽研兵法,著作有《孫臏兵法》。
我們經常說的三十六計,並不屬於《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任意一部兵書,三十六計最早記載於南北朝時期,後人搜集而成《山十六計》,並沒有明確的作者和出書時間。
?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分裂時期?,時間範圍為公元420年至589年。
這一時期是?東晉滅亡後,南朝?宋建立到?隋朝統一全國的階段。
南北朝由南朝和北朝構成,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均以?建康(今南京)為都;
北朝則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
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特征表現為南北對峙,南朝相對穩定,北朝則經曆了多次政權更迭。
經濟上,南方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迅速,而北方則在?孝文帝改革後實現了經濟的複蘇。
文化方麵,南北朝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期,?儒家、?佛教和?道教在此時交融發展,對後世影響深遠。?
南北朝的形成與關鍵事件
南北朝的形成與政治和民族因素密切相關。西晉末年,北方的政治分裂和民族矛盾導致了五胡亂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成為北方的強大政權。南方則由漢族政權延續,形成了南朝。
以下是南北朝時期的主要曆史事件: ?
?北魏統一北方?:439年,北魏通過一係列戰爭統一了北方,奠定了北朝的基礎。
?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民族融合。
?六鎮起義?:由於北魏的政治腐敗和社會矛盾,523年爆發了六鎮起義,導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南北朝時期的這些事件對後續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隋唐的統一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主要分為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
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
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
三國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曆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幾個朝代統稱的複合詞,雖然隻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
“魏”指的是三國裏的曹魏。由於曹魏受東漢漢室禪讓,在三國時代及後世被肯定為中原王朝,而“蜀”、“吳”兩國為該時代的附屬割據王國,所以“魏”為正統,可以稱為“魏朝”。
而“晉”主要指的是三國滅亡後,由司馬氏所建立的西晉王朝與後來割據在南方的半壁江山東晉王朝(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
“南北朝”則指晉朝正式滅亡後,南北對峙形成的幾個朝代,
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
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直到隋朝建立,
南朝陳滅亡後,中國南北方再度統一,長達近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才算正式結束。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鄴,今南京)。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386年 —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初期經濟逐漸恢複,軍力強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朝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朝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隻能依長江抵禦北朝。
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製,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並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民變和河陰之變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又形成了權臣高歡專政的現象。
北魏分裂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
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借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並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
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宇文闡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由檀道濟總結而出,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檀道濟(?—436年4月9日) ,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檀韶、檀祗之弟。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
道濟身出寒門,少年時期,父母雙亡,檀道濟跟隨兄姊生活,家境十分貧寒。長大成人後參加了謝玄創建的北府兵,檀道濟投到了劉裕部下。在劉裕率兵平定京城之亂時,檀道濟脫穎而出,被劉裕看中,劉裕奪取政權後,任用檀道濟為參軍,封爵為唐縣男。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親率大軍伐後秦,檀道濟被任為冠軍將軍,充當先鋒。他迫使後秦項城守將投降,接著進攻新蔡,殺新蔡後秦置太守。而後急攻許昌。檀道濟兵威大震,一舉拿下陽城、蒙陽,兵鋒直指成皋。
接著,檀道濟揮師圍攻洛陽,守軍待援不至,自覺孤城難守,於是開城投降。隨後,檀道濟又會同其他軍隊攻下潼關;友軍王鎮惡的部隊攻克長安,後秦遂滅。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取消司馬氏帝號,自立為宋武帝,檀道濟被封為護軍將軍,後又受命出任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等職。宋景平元年(423年)抵擋住北魏的進攻。文帝即位後,詔檀道濟前往征討謝晦,大獲全勝,封為征南大將軍,任江州刺史。
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病重,彭城王劉義康執政,擔心檀道濟會在文帝死後謀反,矯詔召檀道濟入朝。將檀道濟及其子等八人一並殺害。檀道濟根據多年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三十六計,到今天還極具活力,廣為流傳,特別是在行軍用兵、商海談判,甚至日常生活中都經常用到。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法、謀略兵書之一,集曆代“韜略”、“詭道”之大成,被兵家廣為援用。其中不少計名至今仍廣為吟誦,婦孺皆知,用途達於社會、軍事、人生各個層麵,為其它兵書所望塵莫及。熟諳三十六計者,即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簡介】《易經》是我國先人根據天文、地理、軍事、化學、數理、生物等科學的發展規律總結出來的一部智慧經典,在曆代帝王爭奪霸權的戰略中,以易算卦,《三十六計》成為各代軍事家獲得聖戰的一種智謀,留下的經典策略。
《三十六計》以《易經》為依據,根據研究其中的陰陽變化,推演出一套適用於兵法中的剛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勞逸等對立轉換變化。全書共三十六計,引用《易經》27處,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個卦。《三十六計》成書於明清之際。
三十六是研究了《易經》中的陰陽變化,推演出兵法的剛柔、奇正、攻防、彼此、主客、勞逸等對立關係的相互轉化,每一計都體現了濃厚的辯證哲理。三十六計引用了《易經》的二十七處,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個卦,三十六計流傳到今天還極具活力,特別是在戰略用兵、商海談判,甚至日常生活中運用甚廣,這裏就來簡單分析這部經典的內容。